首页 / 正文

杂譬喻品第一

【古文】

如是我闻[如是我闻:佛涅槃前开许,以后弟子结集三藏时,经前可以加上“如是我闻”,后来阿难负责结集经藏,此句话的意思为:我阿难是这样听佛说的。阿难出家较晚,未听过的经,佛又重述,以便让他弘扬。律藏由优婆离结集,论藏由迦叶结集。]。一时[一时:也是结集者所加,直接含义为:某时,不论年月日,于佛说一经毕时,总称一时。]佛在摩竭国善胜道场。初始得佛。念诸众生。迷罔邪倒。难可教化。若我住世。于事无益。不如迁逝无余涅槃[无余涅槃: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一般指息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无余相对有余而说,有余涅槃指已经断完烦恼但未舍身,无余涅槃指断完烦恼而又舍弃身体。]。尔时梵天。知佛所念。即从天下。前诣佛所。头面礼足。长跪合掌。劝请世尊。转于法-轮。(莫般涅槃)[大正藏有此句。]。佛答梵天。众生之类。尘垢所弊。乐著世乐。无有慧心。若我住世。唐劳其功。如吾所念。唯灭为快。

【白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摩竭国的善胜道场,刚刚成佛,如是思惟:“众生陷于迷网、颠倒邪执中,难以教化。即使我住在世间,也于事无益,不如入于无余涅槃。”此时大梵天王知道了佛的想法,立即从天上下到人间,前往佛前拜见,以头礼佛足,长跪合掌劝请道:“世尊!请您广转法-轮,莫入涅槃!”佛回答梵王道:“众生被尘垢所障蔽,贪执世俗安乐,没有慧心。即使我住在世间,也是徒劳无益,按我的想法,还是入灭为好。”

【古文】

尔时梵天。复更倾侧[大正藏为:倒。]而白佛言。世尊。今日法海已满。法幢已立。润济开导。今正是时。又诸众生应可度者。亦甚众多。云何世尊。欲入涅槃。使此萌类。永失覆护。世尊。往昔无数劫时。恒为众生采集法药。乃至一偈。以身妻子。而用募求。云何不念便欲孤弃。

【白话】

这时梵王再次拜倒对佛说道:“世尊!现今如来功德法海已经圆满,法幢已经树立,正是济度教导众生的好时机。再说现在可度的众生也非常多,为什么世尊要入涅槃,使这些众生永远失去依怙呢?世尊!过去无数劫中,您恒时为众生采集正法妙药,甚至不惜以自身、妻子、儿女来求取一偈法要。如今为何不念及此而想遗弃众生呢?

【古文】

过去久远。于阎浮提[阎浮提:梵语,即南赡部洲。]有大国王。号修楼婆。领此世界八万四千诸小国邑。六万山川。八十亿[亿:本经中的亿不同于现在的亿表示万万,而是十万。我国古代‘亿’之数有大小二种算法,小数为十进位,以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大数为万进位,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

另据瑜伽师地论略纂卷一载,于印度,亿有四种说法:(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三)千万为亿,(四)万万为亿。以经论中所说为例,如于瑜伽、显扬等论中以百万为亿,十亿为俱胝,故谓百俱胝为一佛土。华严经以千万为亿,称为百万亿。大智度论以十万为亿,称为百亿。

]聚落。王有二万夫人。一万大臣。时妙色王。德力无比。覆育民物。丰乐无极。王心念曰。如我今者。唯以财宝资给一切。无有道教而安立之。此是我咎。何其苦哉。今当推求坚实法财。普令得脱。

【白话】

过去久远以前,阎浮提有一位大国王,名为修楼婆,统领世界上八万四千个小国、六万山川、八十亿村落。王有两万夫人、一万大臣。当时妙色王功德威力无与伦比,他尽心庇护、养育百姓万物,使之极为丰足快乐。国王心想:‘像我现在只是用财宝供给一切民众,却没有将他们安置在正道教法中。这是我的过错,真是太难受了!如今我应当寻求坚实法财,普令众生获得解脱。’

【古文】

即时宣令。阎浮提内。谁能有法与我说者。恣其所须。不敢违逆。募出周遍。无有应者。时王忧愁酸切恳恻。毗沙门王。见其如是。欲往试之。辄自变身化作夜叉。色貌青黑。眼赤如血。钩牙上出。头发悉竖。火从口出。来诣宫门。口自宣言。谁欲闻法。我当为说。

【白话】

便立即宣布命令:‘阎浮提中如果有谁能为我宣说正法,定将满足其一切所需,绝无违逆!’此招募令遍告天下,却无人应召。正当国王忧愁酸楚急切不已时,毗沙门天王见到这种情景,想去考验一下国王,于是就变化成一个夜叉,身色青黑,眼红如血,獠牙外露,头发尽竖,口中喷火,来到宫门前嘴里喊到:‘谁想听法,我可以给他讲!’

【古文】

王闻是语。喜不自胜。躬自出迎。前为作礼。敷施高座。请令就坐。即集群僚。前后围绕。欲得听闻。尔时夜叉复告王曰。学法事难。云何直尔欲得闻知。王叉手曰。一切所须不敢有逆。夜叉报曰。若以大王可爱妻子与我食者。乃与汝法。

【白话】

国王听到这话喜不自胜,亲自出来迎接,上前施礼,为其铺设高座,恳请就座。又立即召集群臣,前后围绕准备听法。这时夜叉却对国王说:‘求学正法之事是非常艰难的,你怎么能轻易就想听到呢?’国王作揖道:‘您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供给,不敢违逆。’夜叉回答说:‘如果把大王最喜爱的夫人、孩子送给我吃的话,才可以给你们说法。’

【古文】

尔时大王以所爱夫人及儿中胜者供养夜叉。夜叉得已。于高座上众会之中取而食之。尔时诸王百官群臣见王如是。啼哭懊恼。宛转在地。劝请大王令舍此事。王为法故。心坚不回。时夜叉鬼食妻子尽。为说一偈。

一切行无常 生者皆有苦

五阴空无相 无有我我所

【白话】

于是国王就把所喜爱的夫人和孩子中最好的供养夜叉,夜叉得到后,就在高座上当众拿来吃。这时小国王们、百官、群臣看到国王这样做,都痛哭懊恼,滚倒在地,劝请国王放弃此事。而国王为求正法,心意坚定不改。夜叉将国王的夫人、孩子吃完后,为他们说了一偈:

一切行无常 生者皆有苦

五阴空无相 无有我我所

【古文】

说是偈已。王大欢喜。心无悔恨大如毛发。即便书写。遣使班[大正藏为:颁。]示阎浮提内。咸使诵习。时毗沙门王还复本形。赞言善哉。甚奇甚特。夫人太子。犹存如故。尔时王者今佛身是。世尊。昔日为法尚尔。云何今欲便舍众生早入涅槃而不救济。

【白话】

说完这一偈,国王大为欢喜,心中无有丝毫悔恨,立即将之书写下来,并派遣使臣四处颁布示众,令阎浮提内人人都读诵修习。这时毗沙门天王恢复原形,称赞道:‘善哉!真是太奇特了!’夫人、太子也完好如初。当时的国王就是现在的佛陀您。世尊!昔日您为了求法尚且如此,为何现在却想轻易舍弃众生而不救济、速入涅槃呢?

【古文】

又复。世尊过去久远阿僧祇劫。于阎浮提作大国王。名虔阇尼婆梨。典领诸国。八万四千聚落。二万夫人婇女。一万大臣。王有慈悲。矜及一切。人民蒙赖。谷米丰贱。感佩王恩。犹视慈父。时王心念。我今最尊。位居豪首。人民于我各各安乐。虽复有是。未尽我心。今当推求妙宝法财以利益之。

【白话】

再者,世尊在过去久远阿僧祇劫前,在阎浮提作一大国王,名为虔阇尼婆梨,统领各国、八万四千村落,有二万夫人宫女、一万大臣。国王富有慈悲心,怜爱一切。人民仰赖,粮食丰足价廉,十分感佩国王的恩德,视如慈父。当时国王心想:‘我如今最受尊崇,位居豪贵之首,人民依靠我个个安居乐业。虽说如此,但还没完全遂我所愿,现在应当寻求妙宝般法财来利益他们。’

【古文】

思惟是已。遣臣宣令。遍告一切。谁有妙法。与我说者。当给所须。随其意欲。时有婆罗门。名劳度差。来诣宫门。云我有法。王闻甚喜。即出奉迎。前为作礼。敷好床褥。请令就坐。王与左右合掌白言。唯愿大师。垂矜愚鄙。开阐妙法。令得闻知。时劳度差复报王曰。我之智慧。追求遐方。积学不易。云何直尔。便欲得闻。

【白话】

这样思惟后,便派遣大臣宣令遍告天下:‘如果谁有妙法能为我宣说,一定满他的心愿,供给一切所需。’这时有个名叫劳度差的婆罗门,来到宫门前说道:‘我有妙法!’国王听后大喜,立即出来迎接,上前施礼,铺好床褥请其就座。国王和左右合掌说道:‘恳请大师垂怜我等愚顽鄙陋之辈,开显妙法,令能得闻了知。’劳度差回复国王道:‘我的智慧是多方辛劳追求而得,积累学问实为不易。你们为什么这么轻易就想听到呢?’

【古文】

王复报曰。一切所须。悉见告敕。皆当供给。劳度差曰。大王今日。能于身上剜燃千灯用供养者。乃与汝说。王闻此语。倍用欢喜。即时遣人乘八千里象。告语一切阎浮提内。虔阇婆梨大国王者。却后七日。为于法故。当剜其身以燃千灯。

【白话】

国王回答道:‘你需要的一切都请告知,我们都将供给。’劳度差说:‘大王今天如果能在身上剜肉,点燃千盏灯作为供养,才可以给你讲法。’国王听了这话倍加欢喜,立即派人乘八千里象告知阎浮提内所有民众:‘虔阇婆梨大王为了求取妙法,七日后将在身上剜肉点燃千灯。’

【古文】

时诸小王。一切人民。闻此语已。各怀愁毒。悉来诣王。到作礼毕。共白之言。今此世界有命之类。依恃大王。如盲依导。孩儿仰母。王薨[薨:hōng 帝王贵族死的别称。]之复[大正藏为:后。]。当何所怙。若于身上剜千灯者。必不全济。云何为此一婆罗门弃此世界一切众生。是时宫中。二万夫人。五百太子。一万大臣。合掌劝请。亦皆如是。

【白话】

小王们和所有人民听到这个消息,人人心怀愁苦,纷纷赶来拜见国王。到了国王面前行礼过后,齐声说道:‘现今这世上所有众生就像盲人依赖引导、孩童仰赖母亲一样依靠大王。您过世后我们还能依靠谁呢?倘若您在身上剜千盏灯,肯定不能保全性命,为什么要为了一个婆罗门而舍弃世上一切众生呢?’这时宫中二万夫人、五百太子、一万大臣也都如是合掌劝请。

【古文】

时王报曰。汝等诸人慎勿却我无上道心。吾为是事誓求作佛。后成佛时。必先度汝。是时众人。见王意正。啼哭懊恼。自投于地。王意不改。语婆罗门。今可剜身而燃千灯。寻为剜之。各著脂炷。众会见已。绝而复苏。以身投地。如太[太: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山崩。王复白言。唯愿大师。垂哀矜悯。先为说法。然后燃灯。我命倘断。不及闻法。

【白话】

国王回答说:‘你们这些人千万不要阻止我的无上道心,我这样做誓求成佛,待我成佛以后,一定先度你们。’这时众人见国王主意已定,痛哭懊恼扑倒在地。可国王决心不改,对婆罗门说:‘现在可以剜身点燃千灯了。’马上就开始剜割,并分别放入油脂灯芯。在场大众见了都昏厥过去,苏醒后又扑倒在地,像大山崩倒一样。国王又对婆罗门说:‘恳请大师哀悯悲怜,先为我说法,然后再燃灯。如果我先死去,就来不及听法了。’

【古文】

时劳度差。便唱法言。常者皆尽 高者必堕

合会有离 生者有死

说是偈已。而便燃火。当此之时。王大欢喜。心无悔恨。自立誓愿。我今求法。为成佛道。后得佛时。当以智慧光明。照悟众生结缚黑闇。作是誓已。天地大动。乃至净居诸天。宫殿动摇。咸各下视。见于菩萨作法供养。毁坏身体。不顾躯命。佥[佥qiān:都;皆。]然俱下。侧塞虚空。啼哭之泪。犹如盛雨。又雨天华而以供养。

【白话】

劳度差当时就宣说法语道:

常者皆尽 高者必堕

合会有离 生者有死

说完此偈就开始燃灯。这个时候,国王大为欢喜,心里没有悔恨,自立誓愿道:‘我今天求法是为了成就佛道,以后成佛时,一定用智慧光明照亮、觉悟众生的烦恼黑暗。’立完誓后,天地大动,乃至于净居诸天的宫殿也动摇不止。天人们都向下观看,见到菩萨作法供养,毁坏身体,不顾身命,便纷纷从天而降,充满虚空,泪如雨下。又如雨般洒下天花来作供养。

【古文】

时天帝释。下至王前。种种赞叹。复问之曰。大王。今者苦痛极理。心中颇有悔恨事不。王即言无。帝释复曰。今观王身。战掉不宁。自言无悔。谁当知之。王复立誓。若我从始乃至于今。心不悔者。身上众疮。即当平复。作是语已。寻时平复。时彼王者今佛是也。世尊。往昔苦毒求法。皆为众生。今者满足。云何舍弃欲入涅槃。永使一切失大法明。

【白话】

此时帝释天下到国王面前,百般赞叹,之后问道:‘大王!现在您痛苦至极,心里有没有悔恨呢?’国王立即答道:‘没有!’帝释又说:‘如今见大王身体战栗不止,虽然自己说不后悔,但谁能知道呢?’国王随即又发誓道:‘倘若我从开始到现在心里没有悔恨,则愿身上的所有疮伤立即恢复。’说罢此语,马上就恢复了。当时的国王就是现在的佛陀您。世尊!往昔您不畏苦毒求取正法都是为了众生,如今妙法已经圆满,为何却想舍弃众生而入涅槃,使一切有情永远失去殊胜的正法光明呢?

【古文】

又复。世尊过去世中。于阎浮提作大国王。名毗楞竭梨。典领诸国八万四千聚落。二万夫人婇女。五百太子。一万大臣。王有慈悲。视民如子。尔时大王。心好正法。即时遣臣。宣令一切。谁有经法为我说者。当随其意给足所须。有婆罗门名劳度差。来诣宫门言。有大法谁欲闻者。我当为说。

【白话】

再者,世尊于过去世时,在阎浮提作大国王,名为毗楞竭梨,统领各国、八万四千村落,有二万夫人、宫女、五百太子、一万大臣。国王富有慈悲心,爱民如子。当时国王喜好正法,就派遣大臣宣令天下:‘谁能为我宣说经法,定随他的心意满足一切所需。’有一个名叫劳度差的婆罗门,来到宫门前说:‘我有大法,谁想听闻,我可以为他宣讲!’

【古文】

王闻此语。喜不自胜。躬出奉迎。接足为礼。问讯起居。将至大殿。敷施高座。请令就坐。合掌白言。唯愿大师。当为说法。劳度差曰。我之所知。四方追学。劳苦积年。云何大王。直尔欲闻。王叉手曰。一切所须。幸垂敕及。于大师所不敢有惜。寻报王言若能于汝身上。斫[斫zhuó:敲击;砍;削。]千铁钉。乃与汝法。

【白话】

国王听到这话喜不自胜,亲自出来迎接,接足作礼,殷切问候,引到大殿,铺设高座请他就座。然后合掌说道:‘恳请大师为我说法。’劳度差说:‘我的学问是经过多年四方劳苦地追求勤学而得,凭什么大王轻易就想听闻呢?’国王作揖道:‘您所需要的一切,尽管吩咐,我对大师不敢有一点吝惜。’劳度差随即回答国王道:‘如果能在你身上钉入一千个铁钉,才可以赐给你正法。’

【古文】

王即可之。却后七日。当办斯事。尔时大王。寻时遣人乘八千里象。遍告一切阎浮提内。毗楞竭梨大王。却后七日。当于身上斫千铁钉。臣民闻之。悉来云集。白大王言。我等四远。承王恩德。各获安乐。唯愿大王。为我等故。莫于身上斫千铁钉。尔时宫中。夫人婇女。太子大臣。一切众会。咸皆同时。向王求哀。唯愿大王。以我等故。莫为一人便取命终。孤弃天下一切众生。

【白话】

国王立即答应下来,定在七天后做这件事。国王马上派人乘八千里大象,遍告阎浮提内所有民众:‘毗楞竭梨大王为求取妙法,七天后将在身上钉入一千个铁钉。’臣民们听说此事后都云集过来,对大王说:‘我等四方臣民,承蒙大王恩德才个个获得安乐,恳请大王为了我们千万不要在身上钉一千铁钉!’当时宫内的夫人、宫女、太子、大臣等所有在场大众,也都同时向国王哀求:‘恳请大王为了我们,不要为一个人就舍弃生命,抛弃天下一切众生!’

【古文】

尔时国王报谢之曰。我于久远生死之中杀身无数。或为贪欲嗔恚愚痴。计其白骨高于须弥。斩首流血过于五江。啼哭之泪多于四海。如是种种。唐捐身命。未曾为法。吾今斫钉。以求佛道。后成佛时。当以智慧利剑。断除汝等结使之病。云何乃欲遮我道心。

【白话】

国王谢绝道:‘我在漫长的生死轮回中曾无数次丧身,有的是因为贪欲,有的是因为嗔恚、愚痴,白骨累积起来高过须弥山,被砍头所流的血超过五江水,哭泣的眼泪比四海水还多。诸如此类白白丧失身命,没有一次是为了正法。我今天钉铁钉是用来求取佛道,以后成佛时,一定用智慧的利剑断除你们的烦恼疾病。你们为什么要阻止我的道心呢?’

【古文】

尔时众会。默然无言。于时大王。语婆罗门。唯愿大师。垂恩先说。然后下钉。我命倘终。不及闻法。时劳度差。便说偈言。

一切皆无常 生者皆有苦

诸法空无主[大正藏为:生。] 实非我所有

【白话】

这时大众便默然无语。于是大王对婆罗门说:‘恳请大师慈悲,先说正法,然后再下钉。倘若我先断命,就来不及听法了。’劳度差便说偈道:

一切皆无常 生者皆有苦

诸法空无主 实非我所有

【古文】

说是偈已。即于身上椓[椓:龙藏原文为(扌+豖)]千铁钉。时诸小王群臣之众。一切大会。以身投地。如大山崩。宛转啼哭。不识诸方。是时天地六种震动。欲色诸天。怪其所以。佥然俱下。见于菩萨困苦。为法伤坏其身。同时啼哭。泪如盛雨。又雨天华。而以供养。

【白话】

说罢此偈,立即在国王身上钉入一千铁钉。此时,各位小王、群臣及一切在场的大众都扑倒在地,犹如大山崩倒,啼哭不止,以至不辨方向。当时天地六种震动,欲界和色界诸天人深感奇怪,不知是何原因,纷纷从天而降。见到菩萨困苦至此,为法伤坏自身,同时哭泣,泪雨滂沱。又洒下如雨天花来作供养。

【古文】

时天帝释。来到王前。而问王言。大王。今者勇猛精进。不惮[惮:读dàn。]苦痛。为于法故。欲何所求。欲作帝释转轮王乎。为欲求作魔王梵王。王答之曰。我之所为。不求三界受报之乐。所有功德。用求佛道。

【白话】

这时帝释天来到国王面前问道:‘大王今天勇猛精进,为法不惧苦痛,到底是想求什么呢?想作帝释、转轮王吗?想作魔王、梵王吗?’国王回答道:‘我的所作所为,不求三界中的安乐果报,所有功德都用来求取佛道。’

【古文】

(天帝复言。王今坏身。乃如是苦。宁悔恨意耶。王言无也。)[龙藏没有这几句,大正藏有。] 天帝复言。今观王身。不能自持。言无悔恨。以何为证。王寻立誓。若我至诚。心无悔恨者。我今身体。还复如故。作是语已。即时平复。天及人民欣踊无量。世尊。今者法海已满。功德悉备。云何欲舍一切众生。疾入涅槃而不说法。

【白话】

(天帝又说:‘大王今天毁坏身体,感受这般痛苦,难道没有悔恨心吗?’国王说:‘没有!’) 天帝又说:‘现在看大王的身体痛苦得不能忍受,口中说没有悔恨,以何为凭证呢?’国王当下立誓道:‘如果我是出于至诚,心无悔恨的话,愿我的身体恢复如初。’说完此话,身体立即就恢复了。诸天人民无比高兴,欢欣雀跃。世尊!现在您法海已满,功德齐备,为何却要舍弃一切众生,速入涅槃而不说法呢?

【古文】

又复世尊。过去久远无量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曰梵天王。有太子。字昙摩钳。好乐正法。遣使推求。四方周遍。了不能得。尔时太子。求法不获。愁闷懊恼。

【白话】

再者世尊,久远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此阎浮提有一位大国王,名为梵天王。他有一个太子叫昙摩钳,喜爱正法,派人四方寻求,却毫无所得。太子求法不得,十分苦闷。

【古文】

时天帝释。知其至诚。化作婆罗门。来诣宫门。言我知法。谁欲闻者。吾当为说。太子闻之。即出奉迎。捉足为礼。将至大殿。敷好床座。请令就坐。合掌白言。唯愿大师。垂愍为说。婆罗门言。学事甚难。追师积久。尔乃知[大正藏为:得。]之。云何直尔。便欲得闻。理不可也。太子复言。大师所须。愿见告敕。身及妻子。一皆不惜。

【白话】

帝释天知道了他的一片至诚之心,就变成一个婆罗门来到宫门前说:‘我知道正法,谁如果想听,我可以给他讲!’太子听到后,立即出来迎接,接足作礼,将他引到大殿中,铺好座位请其就座。然后合掌说道:‘恳请大师慈悲为我说法。’

婆罗门说:‘学法是艰难的事,必须长期跟随师父,然后才能得到。为什么你这么轻易就想听闻呢?这于理恐怕说不通吧。’太子答道:‘大师需要什么,尽管吩咐,我的身体和妻子、孩子都不足为惜。’

【古文】

婆罗门言。汝今若能作大火坑。令深十丈。满中炽火。自投于中以供养者。吾乃与法。尔时太子。即如其言作大火坑。王及夫人。群臣婇女。闻是语已。不能自宁。咸悉都集。诣太子宫。谏喻太子。晓婆罗门。唯愿慈愍。以我等故。勿令太子投于火坑。若其所须。国城妻子。及与我身。当为给使。

【白话】

婆罗门说:‘你现在若能造一个大火坑,深十丈,里面充满烈火,自己跳入其中以作供养的话,我才能赐给你法要。’当时太子立即照他的话,造了一个大火坑。国王与夫人、群臣、宫女听了这话,心里极不平静,全都聚集到太子宫中,劝说开导太子,并请求婆罗门:‘请以慈悲为怀,为了我们不要让太子投入火坑。无论您需要什么,国家、城市、妻子、孩子以至我们的身体,都可以供养、侍奉您。’

【古文】

婆罗门言。吾不相逼随太子意。能如是者我为说法。不者不说。观其志固。各自默然。尔时大王。即遣使者。乘八千里象。宣告一切阎浮提内。昙摩钳太子。为于法故。却后七日。身投火坑。其欲见者。宜早来会。

【白话】

婆罗门说:‘我不强求,完全随太子决定。能那么做,我就说法,否则不说。’大家看他们决心如此坚定,只得默然不语。于是国王派遣使臣乘八千里象,向阎浮提内一切民众宣布:‘昙摩钳太子为了求法,七天之后将投身火坑,想要观看的人应早来集会。’

【古文】

时诸小王。四远士民。强弱相扶。悉皆云集。诣太子所。长跪合掌。异口同音。白太子言。我等诸臣。仰凭太子。犹如父母。今若投火。天下丧父。永无所怙。愿愍我曹。莫为一人孤弃一切。

【白话】

这时小国王们和四面八方的民众,扶老携幼,纷纷聚集到太子的住所,长跪着合掌,异口同声对太子说:‘我们臣民就像依靠父母一样仰赖太子,现今如果您投入火坑,天下人都将如丧慈父永无依靠了。希望能怜悯我们,不要因为一个人而抛弃一切众生。’

【古文】

尔时太子。语众人言。我于久远生死之中丧身无数。人中为贪更相斩害。天上寿尽失欲忧苦。地狱之中。火烧汤煮。斧锯刀戟。灰河剑树。一日之中。丧身难计。痛彻心髓。不可具陈。饿鬼之中。百毒钻躯。畜生中苦。身供众口。负重食草。苦亦难数。空荷众苦。唐失身命。未曾善心为于法也。吾今以此臭秽之身。供养法故。汝等云何复欲却我无上道心。我舍此身。为求佛道。后成佛时。当施汝等五分法身[五分法身: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脱,五解脱知见,佛之无漏五蕴也。]。

【白话】

太子对众人说:‘我在漫长的生死轮回中曾无数次丧失身命:生在人中,因为贪欲而相互杀害;天上寿尽时,感受失去欲乐的忧苦;在地狱中,感受火烧、汤煮以及斧、锯、刀、戟、灰河、剑树等损害之苦,一日之内所丧身体不计其数,痛彻心髓,不可具说;在饿鬼中,百毒钻身;为畜生时,身肉供众人食用,负重吃草,受苦无量。白白感受众多痛苦,唐捐身命,就是不曾为法而发过善心。我现在以此臭秽的身体供养正法,你们为什么想阻止我的无上道心呢?我舍弃这个身体是为求佛道,成佛以后,定会赐予你们五分法身。’

【古文】

众人默然。是时太子。立火坑上。白婆罗门。唯愿大师。为我说法。我命倘终。不及闻法。时婆罗门。即便为说此偈。

常行于慈心 除去恚害想

大悲愍众生 矜伤为雨泪

修行大喜心 同己所得法

救护以道意 乃应菩萨行

【白话】

众人听罢默然不语。这时太子站在火坑边上,对婆罗门说:‘恳请大师先给我说法,倘若我先死去,就来不及听法了。’于是婆罗门便为他宣说此偈:

常行于慈心 除去恚害想

大悲愍众生 矜伤为雨泪

修行大喜心 同己所得法

救护以道意 乃应菩萨行

【古文】

说是偈已。便欲投火。尔时帝释并梵天王。各捉一手。而复难之。阎浮提内一切生类。赖太子恩。莫不得所。今若投火坑。天下丧父。何为自没。孤弃一切。

【白话】

婆罗门说完此偈,太子便准备跳入火坑。这时帝释天和梵天王各抓住太子一只手,责劝道:‘阎浮提内一切众生都仰赖太子的恩德,才无不各得其所。现在你如果跳入火坑,天下众生如丧慈父。为什么一定要自我牺牲而抛弃一切有情呢?’

【古文】

尔时太子。报谢天王及诸臣民。何为遮我无上道心。天及人众。即各默然。辄自并身。投于火坑。天地大动。虚空诸天。同时号哭。泪如盛雨。即时火坑变成花池。太子于中坐莲花台。诸天雨华乃至于膝。

【白话】

太子谢绝天王及臣民道:‘你们为何要阻止我的无上道心!’诸天和众人只得默然无语。于是太子就举身跳入火坑。此刻天界和大地震动,虚空中天人们同时哀嚎痛哭,泪如雨下。火坑立即变成了花池,太子于其中坐在莲花台上。诸天人如雨般洒下鲜花,直至膝深。

【古文】

尔时梵天及帝释等皆悉赞叹勤苦如此必成佛。尔时大王今父净饭王是。尔时母者今摩耶是。尔时太子昙摩钳者今世尊是。世尊。尔时如是求法。为教众生。今已成满。宜当润彼枯槁之类。云何便欲舍至涅槃不肯说法。

【白话】

当时的大王就是现在的净饭父王,当时的母后就是现在的摩耶夫人,当时的太子昙摩钳就是现在的世尊您。世尊!您当时为了教化众生那样勤苦求法,现已功德圆满,更应当以妙法甘露滋润彼等枯槁众生,为什么却要舍弃他们而入涅槃,不肯说法呢?

【古文】

又复世尊。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波罗奈[奈:nài,藏经中为“木+奈”或“木+柰”。]国。有五百仙士。时仙人师。名郁多罗。恒思正法。欲得修学。四方推求。宣告一切。谁有正法。为我说者。随其所欲。悉当供给。有婆罗门。来应之言。吾有正法。谁欲闻者。我当为说。

【白话】

再者世尊,无量阿僧祇劫以前,在波罗奈国有五百仙人。仙人们的师父名为郁多罗,他一直想得到正法,进行修学。于是四处寻求,并宣告一切人民:‘谁能为我宣说正法,不管他想要什么,我都可以供给!’有位婆罗门应召前来,说道:‘我有正法,谁如果想听,我可以为他宣讲!’

【古文】

时仙人师。合掌白言。唯愿矜愍垂哀为说。婆罗门言。学法事难。久苦乃获。汝今云何直尔欲闻。于理不可。汝若至诚。欲得法者。当随我教。仙人白言。大师教敕。不敢违逆。

【白话】

仙人师合掌说道:‘恳请慈悲哀悯,为我宣说。’婆罗门说:‘学法是件很艰难的事,必须长期勤苦才能获得。你现在为什么轻易就想听到呢?这于理不通吧。如果你诚心诚意想求法的话,就必须听从我的教诲。’仙人说道:‘我绝不敢违背大师的教言。’

【古文】

寻即语曰。汝今若能剥皮当纸,析骨为笔。血用和墨。写吾法者。乃与汝说。是时郁多罗。闻此语已。欢喜踊跃。敬如来教。即剥身皮。析取身骨。以血和墨。仰白之曰。今正是时。唯愿速说。

【白话】

婆罗门随即说道:‘你现在如果能剥皮做纸,披骨为笔,以血和墨,书写我的法语,才可以给你说。’当时郁多罗听到这话,欢喜踊跃,恭敬地依教奉行,立即剥下身皮,剔取身骨,用血和墨,仰望着婆罗门说:‘现在正是时候,恳请快点宣说吧!’

【古文】

时婆罗门。便说此偈。

常当摄身行 而不杀盗淫

不两舌恶口 妄言及绮语

心不贪诸欲 无嗔恚毒想

舍离诸邪见 是为菩萨行

【白话】

于是婆罗门便说此偈:

常当摄身行 而不杀盗淫

不两舌恶口 妄言及绮语

心不贪诸欲 无嗔恚毒想

舍离诸邪见 是为菩萨行

【古文】

说是偈已。即自书取。遣人宣写。阎浮提内一切人民。咸使诵赞[大正藏为:读。]。如说修行。世尊。尔时如是求法。为于众生心无悔恨。今者云何欲舍一切。入于涅槃而不说法。

【白话】

婆罗门说罢此偈,他立即书写下来,并令人宣读、抄写,让阎浮提内一切人民都要读诵、称赞,如法修行。世尊!当时您为了众生那样苦行求法,心中无有丝毫悔恨。现在为何却要舍弃一切众生入于涅槃,不宣说妙法呢?

【古文】

又复世尊。过去久远阿僧祇劫。于阎浮提。作大国王。名曰尸毗。王所住城号提婆拔提。丰乐无极。时尸毗王主阎浮提八万四千诸小国土。六万山川。八千亿聚落。王有二万夫人婇女。五百太子。一万大臣。行大慈悲。矜及一切。

【白话】

再者,世尊在久远阿僧祇劫以前,在阎浮提作大国王,名为尸毗。国王所居住的城市名叫提婆拔提,人民无比丰足快乐。当时尸毗王统领阎浮提八万四千个小国家、六万山川、八千亿村落。国王有二万夫人、宫女、五百太子、一万大臣。大慈大悲,怜爱一切。

【古文】

时天王帝释。五德[五德即:(一)天人头上之花(或冠)不萎靡。(二)身上不出汗。(三)衣裳常清洁。(四)身具威光。(五)乐于本座,或玉女不违逆。]离身。其命将终。愁愦不乐。毗首羯摩[毗首羯摩:(天名)又作毗守羯磨。新云毗湿缚羯磨。帝释之臣,化作种种工巧物,又司建筑之天神也。]见其如是。即前白言。何为慷慨。而有愁色。帝释报言。吾将终矣。死证已现。如今世间。佛法已灭。亦复无有诸大菩萨。我心不知何所归依。是以愁耳。

【白话】

当时帝释天王五德离身,将要命终,愁闷不乐。毗首羯摩天见此情景,就上前说道:‘为什么慨叹不已,面带愁容呢?’帝释回答道:‘我快要死了,死兆已经现前。现在世上佛法已灭,也没有大菩萨住世,我不知道该皈依谁啊!所以忧愁。’

【古文】

毗首羯摩白天帝言。今阎浮提有大国王。行菩萨道。名曰尸毗。志固精进。必成佛道。宜往投归。必能覆护。解救危厄。天帝复曰。若是菩萨。当先试之。为至诚不。汝化为鸽。我变作鹰。急追汝后。相逐诣彼大王坐所。便求拥护。以此试之。足知真伪。

【白话】

毗首羯摩对天帝说:‘现今阎浮提有位名叫尸毗的大国王,行持菩萨道。他志向坚定,精进行持,必定能成佛道。您应该前去皈投,肯定能予以庇护,解救危难。’天帝说:‘倘若他是菩萨,应当先考验一下是否至诚。你变成鸽子,我变成老鹰,在后边紧紧地追赶你,一直追逐到那大王的座前;你求他保护。用这方法试试他,就足以知道他的真假了。’

【古文】

毗首羯摩复答天帝。菩萨大人。不宜加苦。正应供养。不须以此难事逼也。尔时帝释。便说偈言。

我亦非恶心 如真金应试

以此试菩萨 知为至诚不

【白话】

毗首羯摩回答天帝道:‘菩萨圣贤,不应该对其施加苦楚,而实应供养。所以不必以此难事相逼迫吧!’帝释便说一偈:

我亦非恶心 如真金应试

以此试菩萨 知为至诚不

【古文】

说是偈已。毗首羯摩。自化为鸽。帝释作鹰。急追鸽后。临欲捉食。时鸽惶怖。飞趣大王。入王腋下。归命于王。鹰寻后至。立于殿前。语大王言。今此鸽者。是我之食。来在王边。宜速还我。我饥甚急。

【白话】

说罢此偈,毗首羯摩便变成一只鸽子,帝释化作一鹰,紧紧地追在鸽子的后面。马上就要捉住鸽子来吃的时候,鸽子惊恐万分,飞向大王,躲到国王腋下,至心皈投。鹰随后追到,站在宫殿前对大王说:‘这只鸽子是我的食物,它逃到国王这里,应该赶快还给我,我饿得要命。’

【古文】

尸毗王言。吾本誓愿。当度一切。此来依我。终不与汝。鹰复言曰。大王。今者云度一切。若断我食。命不得济。如我之类非一切耶。王时报言。若与余肉。汝能食不。鹰即言曰。唯得新杀热肉。我乃食之。

【白话】

尸毗王说:‘我的本愿是度化一切众生,现在它来投靠我,我绝不会给你。’鹰又说道:‘大王如今说是度一切众生,但如果断绝我的食物,我命将不保。难道像我这样的众生不属于“一切”之中吗?’国王这时答道:‘如果给其它的肉,你能吃吗?’鹰立即说:‘只有新杀的热肉,我才吃。’

【古文】

王复念曰。今求新杀热肉者。害一救一。于理无益。内自思惟。唯除我身。其余有命。皆自惜护。即取利刀。自割股肉。持用与鹰。贸此鸽命。鹰报王曰。王为施主。等视一切。我虽小鸟。理无偏枉。若欲以肉贸此鸽者。宜称使停。

【白话】

国王心想:‘现在寻找新杀的热肉,等于是害一救一,于理不通。’进一步想到:‘除非布施我的身肉,否则其余生命都很爱惜自身。’于是立即取利刀亲自割下大腿肉,拿给老鹰,想换取鸽子的性命。鹰对国王说:‘大王作为施主应该平等地对待一切。我虽说是一只小鸟,但按理也不应该不公平。倘若想用你的肉来换取这只鸽子,就应该称一称使其重量相等。’

【古文】

王敕左右。疾取称来。以钩钩中。两头施盘。即时取鸽。安著一头。所割身肉。以著一头。割股肉尽。故轻于鸽。复割两臂两胁。身肉都尽。故不等鸽。

【白话】

国王命左右:‘快拿秤来!’取来后用钩子钩住中间,两头各放一盘。随即取出鸽子放在一边盘内,将割下的身肉放在另一头。但把大腿肉都割光了,仍比鸽子轻。接着又割两臂、两胁,以至将身肉都要割尽了,还轻于鸽子。

【古文】

尔时大王举身自起。欲上称盘。气力不接。失跨堕地。闷无所觉。良久乃苏。自责其心。我从久远。为汝所困。轮回三界。酸毒备尝。未曾为福。今是精进立行之时。非懈怠时。种种责已。自强起立。得上称盘。心中欢喜。自以为善。

【白话】

这时大王自己艰难地站起身,想迈上秤盘,但因气力不够,失足倒地,昏厥了过去。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心中自责道:‘久远以来,我都被你所困,轮转三界尝尽苦痛,从未以你积累过福德。如今正是精进行持之时,不是懈怠的时候啊!’百般自责以后,强行地站起来,跨上秤盘,心中无比欢喜,自己认为这样才好。

【古文】

是时天地六种震动[六种震动: 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又作六变震动、六反震动。大品般若经依地动之方向,举出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等六相。华严经等则举出动、起、涌、震、吼、击(摇)等六相。]。诸天宫殿皆悉倾摇。乃至色界。诸天同时来下。于虚空中。见于菩萨行于难行。伤坏躯体。心期大法。不顾身命。各共啼哭。泪如盛雨。又雨天华而以供养。

【白话】

当时天地六种震动,诸天宫殿都动摇不止,乃至色界宫殿。众天人都同时下来。他们在虚空中看见菩萨行持难行苦行,损毁身体,一心为了大法以至不顾身命,都哭泣不止,泪雨滂沱。又洒下如雨般的天花来作供养。

【古文】

尔时帝释还复本形。住在王前。语大王曰。今作如是难及之行。欲求何等。汝今欲求转轮圣王帝释梵王。三界之中欲求何等。菩萨答言。我所求者。不期三界尊荣之乐。所作福业欲求佛道。

【白话】

这时帝释恢复本形,站在国王面前,对他说:‘你今天做这样常人难以企及的苦行,是想求什么呢?你如今想要做转轮圣王,还是帝释、梵王呢?到底想求取三界中的什么果报?’菩萨答道:‘我的期求,不是三界中的荣华尊贵之乐,我所造福德皆为求取佛道!’

【古文】

天帝复言。汝今坏身。乃彻骨髓。宁有悔恨意耶。王言无也。天帝复曰。虽言无悔。谁能知之。我观汝身。颤掉不停。言气断绝。言无悔恨。以何为证。

【白话】

天帝又说:‘你如今身体损坏,痛彻骨髓,难道没有悔恨之意吗?’国王说:‘没有!’天帝又说:‘你说没有悔意,但谁能知道呢?我看你身体战栗不止,说话上气不接下气,还说没有悔恨,有什么作凭证呢?’

【古文】

王即立誓。我从始来乃至于今。无有悔恨大如毛发。我所求愿。必当果获。至诚不虚如我言者。令吾身体即当平复。作誓已讫。身便平复。倍胜于前。天及世人。叹未曾有。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白话】

国王立即发誓:‘我从开始直到现在,没有丝毫悔恨;我的希求,也必能获得。倘若我所说的真实不虚,愿我的身体立即恢复如初。’发誓过后,身体立即恢复,比以前更加殊胜。天人及世人都感叹:前所未有!欢喜激动得不能克制自己。

【古文】

尸毗王者今佛身是也。世尊。往昔为于众生不顾身命。乃至如是。今者世尊。法海已满。法幢已立。法鼓已建。法炬已照。润益成立。今正得时。云何欲舍一切众生。入于涅槃而不说法。

【白话】

当时的尸毗王,就是现在的佛陀您。世尊!往昔您为了众生如此不顾惜身命,如今世尊功德法海已经圆满,法幢已经树立,法鼓已经树立,法炬已经高照,正是利益、度化众生的好时机,为何却想舍弃一切众生,趋入涅槃而不说法呢?”

【古文】

尔时梵王。于如来前。合掌赞叹。说于如来先身求法。为于众生凡有千首。世尊尔时受梵王请。即便往诣波罗奈国鹿野苑中转于法-轮。三宝因是乃现于世。时诸天人诸龙鬼神。八部之众。闻说是已。莫不欢喜。顶戴奉行。

【白话】

当时大梵天王在如来面前合掌赞叹,叙说了上千例如来前身为了众生而求法的事迹。世尊于是接受大梵天王的劝请,随即前往波罗奈国鹿野苑转正法-轮,由此三宝才出现在世间。当时天、人、龙、鬼、神等八部大众听闻此经后,无不欢喜,恭敬地奉行。

猜你喜欢
  维摩经略疏卷第七·智顗
  卷第四十四·佚名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三·法藏
  卷第三·佚名
  普陀洛迦新志卷九·王亨彦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十·佚名
  自序·祩宏
  卷四百二十五·佚名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六·佚名
  卷第二·普瑞
  破 神 执 论·太虚
  卷二·佚名
  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序·义玄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三·念常
  卷第九·元来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六出 飞舸·李渔

    〖传言玉女前〗(生带女官上)伫盼行云,何事尚羁芳讯?倚琼楼频将目瞬。寡人昨差内使去接刘美人入宫,只要试他一点真心,竟不曾熟筹利害,万一惊坏了他,怎生是好?去的人又不见转来,好生放心不下。〖太平令〗(小生、外上)车马纷纷,来去空

  • 袁正真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袁正真,宋旧宫人。存词一首。 ●长相思 袁正真 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浓。 湖山图画中。 采芙蓉,赏芙蓉,小小红船西复东。 相思无路通。 袁正真词作鉴赏 词人袁正真,本为南宋宫女。1276年,元军破临安,谢太后乞

  • 卷二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七十九·忠义三·张廷玉

        ◎忠义三   ○潘宗颜 张铨 何廷魁 高邦佐 崔儒秀 郑国昌 党还醇 李献明 张春 阎生斗 王肇坤 孙士美乔若雯 张秉文彦胤绍 吉孔嘉 刑国玺张振秀 邓藩锡 张焜芳   潘宗颜,字士瓒,保安卫人。善诗赋,晓天

  • 东都事略卷三十三·王称

    列传十六  张逊博州髙唐人也驸马都尉魏咸信同母之兄太宗在藩邸得帐下补左班殿直从征太原迁文思副使进东上閤门使为度支使端拱初迁盐铁使二年除宣徽北院使佥书枢密院事改副使又知院事知枢密院始于此四年坐与冦准不

  • 第六十九回 骂逆贼节妇留名 遵密嘱美人弄技·蔡东藩

      却说公孙瓒部下的骁将,姓赵名云,表字子龙,乃是常山郡真定人氏。本属冀州管辖,袁绍据住冀州,士多趋附;独云往依公孙瓒。瓒且喜且嘲道:“闻贵州人多愿从袁氏,君独何心,乃来依我?”云答说道:“天下汹汹,未知孰是,百姓方苦倒悬,但

  • 纲目续麟彚览题辞·张自勋

    纲目虽继春秋而作然未尽合春秋之防余辄引义増删并为更定凡三千六百四十余字义详续麟辞载彚览识者合观之可也分注不能悉载惟嵗首年号君名諡号间为订正计四百四十余字【秦晋隋并从分注不复大书】姑据彚览所载余见续麟者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三·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一正统十四年九月癸未 上在迤北郕王即 皇帝位尊 上为太上皇帝诏天下曰朕以 皇考宣宗章皇帝仲子奉藩京师比因虏寇犯边 大兄皇帝恐祸连 宗社不得已亲征敕眇躬率百官居守不幸 车驾误陷虏廷我 圣母皇太后

  • 序·佚名

    据广本补朕闻唐虞之迹纪于典谟文武之政布在方册所以昭垂百代启佑后人夐乎尚矣我二祖列宗创守同道著令史官簪笔丹陛一言一动大书特书暨乎因革钜典臣下章奏莫不综而载之以备一朝之史今所藏实录圣德神功大较可睹已维我皇

  • 高子问子事灵公庄公景公皆敬子晏子对以一心第十九·晏婴

    高子问晏子曰:“子事灵公、庄公、景公,皆敬子,三君之心一耶?夫子之心三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事君,婴闻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故三君之心非一也,而婴之心非三心也。且婴之于灵公也,尽复而不能立之政,所谓仅全其四支

  • 盟會要第十·苏舆

      至意雖難喻,蓋聖人者貴除天下之患。貴除天下之患,故《春秋》重,而書天下之患遍矣。以為本於見天下之所以致患,其意欲以除天下之患,何謂哉?天下者無患,然後性可善;性可善,然後清廉之化流;清廉之化流,然後王道舉。禮樂興,其心在

  • 卷三十五·陈经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三十五宋 陈经 撰无逸【周书】昔者三代之王以天下为艰难后世之昏主以天下为逸乐惟其以天下为艰难故无事之时常为有事之虑惟其以天下为逸乐故安其危利其菑乐其所以亡然则人主以至尊备天下之奉

  • 十五  兼爱中·墨子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 芄兰·佚名

    ——装模作样累不累?【原文】芄兰之友①,童子佩觋②。虽则佩觋,能不我知。容兮遂兮③,垂带悸兮④。芄兰之叶,童子佩揲。虽则佩揲⑥,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注释】①芄(wan)兰:草本植物,既萝摩,有藤蔓

  • 卷一·赞宁

    ◎译经篇第一之一(正传三人附见一人)○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传释义净字文明,姓张氏,范阳人也。髫龀之时,辞亲落发,遍询名匠,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游西域,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

  • 访太虚大师记·太虚

    太虚大师为我国佛教界的巨星,他在佛学上深邃的造诣,早已驰名于世界。数年前,大师游欧,欧洲各国的哲学家,都欣仰他对佛学上的卓识,尤其是比国大学的齐尔教授,对大师的自由史观与其自由哲学有互相的发明,甚为崇敬。日昨李协和先

  • 第十二品 禅定分别·佚名

    一 论母世有比丘,以波罗提木叉防护律仪而住,净行行境具足,见于少量之罪而畏,于学处而受学,于守根门,于啖食而知量,于前夜后夜随警觉而随顺,以常作、总慧而为菩提分法之随修习随顺。彼即于前进、后退而有正知之所作,于前观、左

  • 山斋文集·郑岳

    明代诗文别集。郑岳(字汝华)著。郑岳著述较丰,所著诗文有《蒙难录》、《西行记》、《南还录》、《山斋吟稿》及漫稿、净稿、续稿、奏议等,因雕版焚毁,所存不过数集。此集为其曾孙郑炫所编,于万历十九年(1591)梓行,凡2

  • 法书要录·张彦远

    书学论著汇编。唐张彦远编。十卷。辑录东汉至唐代元和年间各代的书法理论著作及著名法书著录等。收录较广,采辑较精,保存不少书法史料,对研究书法有重要参考价值。收载东汉至唐元和 (806—820)时各家书法理论文字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