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那先比丘经卷下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王复问那先言。人欲作善当前作之。须后作之。那先言。当居前作之。在后作者不益人。那先言。王渴时乃掘地作井。能趣渴不。王言。不能趣渴。当居前作井耳。那先言。以是故所作当居前。那先问王。饥时乃使人耕种。须谷熟乃食耶。王言不。当先储偫。那先言。人如是当先作善。有急乃作善者无益于身。那先问王。譬若王有怨。当临时出战斗具。王言不当宿有储偫。那先言。佛说经言。人当先自念作善。于后作善无益。莫弃大道就邪道。勿效愚人弃善作恶。后坐啼哭无益。人弃捐中正就于不正临死时乃悔耳。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卿曹诸沙门说言。世间火不如泥犁中火热。复言。持小石著世间火中至暮不消。取大石著泥犁火中即消。是故我不信。复言。人作恶死在泥犁中。数千万岁其人不消死。是故我重不信是语。那先问王。宁闻见水中大蟒蛟龙鱼鳖。以沙石为食不。王言然。实以此为食。那先问王沙石宁消不。王言皆消。那先言。其腹中怀子宁复消不。士言不消。那先问王何故不消。王言。相禄独当然故使不消。那先言。泥犁中人数千万岁不消死者何所作。过恶未尽故不消死。那先问王言。师子虎狼皆肉食啖骨。入腹中时宁消尽不。王言消。那先问王。其腹中怀子宁复消不。王言不消。那先言用何故不消。王言独相禄故不消死。那先问王言。牛马麋鹿皆以刍草为食不。王言然。那先言。其刍草宁于腹中消不。王言皆消。那先言。其腹中怀子宁消不。王言不消。那先言。何以故不消。王言。独以相禄当然故使不消。那先言。泥犁中人亦如是。过恶未尽故不消死。那先问王言。世间女人饮食皆美恣意食食于腹中宁消不。王言皆消。那先言。腹中怀子宁消不。王言子不消。那先言。何以故不消。王言独相禄当然故使不消。那先言。泥犁中人亦如是所以数千万岁不消死者。用先作恶未解故不消死。那先言。人在泥犁中生。在泥犁中长在泥犁中老。过尽乃当死。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卿曹诸沙门言。天下地皆在水上水在风上风在空上我不信是。那先前取王书水。适以指撮之问王言。风持水若此。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言。泥洹道皆过去无所复有耶。那先言。泥洹道无所复有。那先言。愚痴之人贪身爱惜。坐是故不能得度脱生老病死者。那先言。智者学道内外身不爱惜。便无有恩爱。无有恩爱者无贪欲。无贪欲者无胞胎。无胞胎者不生。不生者不老。不老者不病。不病者不死。不死者不忧。不忧者不哭。不哭者不痛。便得泥洹道。王复问。那先诸学道者。悉能得泥洹道不。那先言。不能悉得泥洹道。正向善道者学知正事。当所奉行者奉行之。不当奉行者弃远之。当所念者念。不当所念弃之。如是能得泥洹道。王复问那先言。其不得泥洹道者。宁知泥洹道为快不。那先言。然虽未得泥洹道。由知泥洹道为快。王言。人未得泥洹道。何以故知快耶。那先问王言。人生未尝截手足。宁知截手足为痛剧不。王言。虽未曾更截手足。犹知为痛。那先言。何用知为痛。王言见其人截手足呻呼。用是故知为痛。那先言。人前有得泥洹道者。转相语泥洹道快。用是故信之。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宁曾见佛不。那先言。未曾见。王言。那先诸师宁见佛不。那先言。诸师亦未曾见佛。王言。如使那先及诸师不见佛者。定为无有佛。那先言。王宁见五百溪水所合聚处不。王言我不见。王父及太父皆见水不。王言皆不见。那先言。王父及太父皆不见此水。天下定为无此五百溪水所聚处不。王言。虽我不见父及太父皆不见此水者。实有此水。那先言。虽我及诸师不见佛者。其实有佛。王复问言。无有复胜佛者耶。那先言然。无有胜佛者。王复问。何以为无能胜佛者。那先问王言。如人未曾入大海中。宁知海水为大不。有五河。河有五百小河流入大河。河一者名恒。二名信他。三名私他。四名博叉。五名施披夷尔。五河水昼夜流入海。海水亦不增减。那先言。王宁能闻知不。王言实知。那先语。以得道人共道说无有能胜佛者。是故我信之。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言。当何用知无有胜佛者。那先问王。造书师者为谁。王言造书师者名质。那先言。王宁曾见质不。王言。质已死久远未曾见。那先言。王未见质。何用知质为造书师。王言。持古时书字转相教告。用是故我知名为质。那先言。用是故我曹见佛经戒如见佛无异。佛所说经道甚深快人。知佛经戒以后便相效。用是故我知为有不能胜佛者。王复问。那先自见佛经道可久行之。那先言。佛所施教禁戒经甚快。当奉行之至老。王言善哉善哉王复问那先。人死已后身不随后世生耶。那先言。人死已后更受新身故身不随。那先言。譬若灯中炷更相然。故炷续在新炷更然。人身如是故身不行更受新身。那先问王。王小时从师学书读经不。王言然我续念之。那先问王。王所从师受经书师宁知本经书耶。王悉夺得其本经书。王言不也。师续自知本经书耳。那先言人身若此置故身更受新身。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审为有智无。那先言无有智。譬若人盗他人果蓏。盗者宁有过无。王言有过。那先言。初种树栽时上无有果何缘盗者当有过。王言。设不种栽何缘有果。是故盗者无状。那先言人亦如是用今世身作善恶。生于后世更受新身。王言人用是故身行作善恶所在。那先言。人诸所作善恶随人如影随身。人死但亡其身不亡其行。譬如然火夜书火灭其字续在火至复更成之。今世所作行后世成如受之如是。王言善哉善哉。王言。那先宁能分别指示善恶所在不耶。那先言。不可得知善恶所在。那先问王。树木未有果时。王宁能分别指示言某枝间有某果某枝间无有果。宁可豫知之不耶。王言不可知。那先言。人未得道不能豫知善恶所在。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人当于后世生者。宁能自知不。那先言。其当生者自知。王言何用知之。那先言。譬如田家耕种。天雨时节其人宁豫知当得谷不。王言然知。知田当得谷多。那先言。人如是人当于后世生豫自知。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审有泥洹无。那先言审有。王言那先宁能指示我佛在某处不。那先言。不能指示佛处。佛已泥曰去不可得指示见处。那先言。譬若人然大火已即灭其火焰。宁可复指示知光所在不。王言不可知处。那先言。佛已泥曰去不可复知处。王言善哉善哉。

王又问那先。沙门宁能自受其身不。那先言。沙门不自爱其身。王言如令沙门不自爱其身者。何以故。自消息卧欲得安温濡饮食。欲得美善自护视。何以故那先言。王宁曾入战斗中不。王言然。曾入战斗中。那先言。在战斗中时。曾为刀刃牟箭疮所中不。王言我颇为刀刃所中。那先问王。奈刀刃牟箭疮何。王言我以膏药绵裹耳。那先问王言。为爱疮故。以膏药绵絮裹耶。王言我不爱疮。那先言。殊不爱疮者。何以持膏药绵絮裹而护之。王言。我欲使疮早愈。那先言。沙门亦如是。不爱其身。虽饮食心。不乐用作美不用作好。不用作肌色趣欲支身体。奉行佛经戒耳。佛经说言。人有九孔为九弓疮。诸孔皆臭处不净。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佛为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皆金色有光影耶。那先言。佛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皆有金色光影。王言。佛父母宁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皆有金色有光影耶。那先言。佛父母无是相。王言如是相好是父母无是相。佛亦无是相。王复言。人生子像其种类。父母无是相者佛定无是相。那先言。佛父母虽无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金光色者。佛审有是相。那先言。王曾见莲花不。王言我见之。那先言。此莲花生于地长于泥水。其色甚好宁复类泥水色不。王言。不类地泥水色。那先言。虽佛父母无是相者。佛审有是相。佛生于世间长于世间。而不像世间之事。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佛审如第七天王梵所行。不与妇女交会不。那先言然。审离于女人净洁无瑕秽。王言。瑕令佛如第七天王所行者。佛为第七天王梵弟子。那先问王。第七天王者有念无念。王言。第七天王梵有念。那先言。是故第七天王梵及上诸天。皆为佛弟子。那先问王言。象鸣声何等类。王言。象鸣声如雁声。那先言。如是象为是雁弟子。各自异类。佛亦如是非第七天王梵弟子。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佛宁悉学知经戒不。那先言。佛悉学知奉行经戒。王言。佛从谁师受经戒那先言佛无师。佛得道时。便悉自知诸经道。佛不如诸弟子学知。佛所教诸弟子皆当奉行至老。王又问那先。人父母死时悲啼哭泪出。人有闻佛经。亦复悲啼泪出俱尔。宁别异不。那先言。人为父母啼泣皆感恩爱。恩念愁忧苦痛。此曹忧者愚痴忧。其有闻佛经道泪出者。皆有慈哀之心。念世间勤苦。是故泪出。其得福甚大。王言善哉。王又问那先。以得度脱者有何等别异。那先言。人未得脱者有贪欲心。人得脱者无有贪欲之心。但欲趣得饭食支命耳。王言。我见世间人皆欲快身欲得美食。无有厌足。那先言。人未得度脱。饮食者用作荣乐好美。得度脱者。虽饮食不以为乐不以为甘。趣欲支命。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人家有所作能念久远之事不。那先言。人愁忧时皆念久远之事。王用何等念之。用志念耶用念念耶。那先问王言。宁曾有所学知以后念之不。王言。然我曾有所学知以后忽忘之。那先言。王是时无志耶而忘之乎。王言我时忘念。那先言。可差王为有象。王复问那先。人有作皆念耶。若甫始有所作念见在所作。皆用念知耶。那先言。已去之事皆用念知之。今现在之事。亦用念知之。王言如是人但念去事。不能复念新事。那先言。假令新者有所作。不可念者亦如是。王言人新学书技巧为唐捐那。那先言。人新学书画者。有念故令弟子学者有知。是故有念耳。王言善哉善哉。王复问那先人用几事生念念耶。那先言人凡有十六事生念。一者久远所作生念。二者新有所学生念。三者若有大事生念。四者思善生念五者曾所更苦生念。六者自思惟生念。七者曾杂所作生念。八者教人生念。九者象生念。十者曾有所忘生念。十一者因识生念。十二者教计生念。十三者负债生念。十四者一心生念。十五者读书生念。十六者曾有所寄更见生念。是为十六事生念。王复问。那先何等为念久者。那先言佛弟子阿难女弟子优婆夷鸠仇单罢念千亿世宿命之事及余道人。皆能念去世之事。如阿难女弟子辈甚众多。念此已便生念。王又问。何等新所学生念者。那先言。如人曾学知挍计。后复忘之。见人挍计便更生念。王又问。那先何等为大事生念。那先言。譬若大子立为王。自念为豪贵是大事生念。王复问那先。何等为思善生念者。那先言。譬若人为人所请呼。极善意宾延遇待之。其人自念言。昔日为某所请呼。善意待人是为思善生念。王又问那先。何等为更苦生念者。那先言。譬若人曾为人所挝埵闭系牢狱。是为更苦生念。王复问那先言。何等为自惟生念者。那先言。譬若人曾有所见。家室宗亲及畜生。是为自惟生念。王又问那先言。何等为曾杂所作生念者。那先言。譬若人万物字颜色香臭酢苦。念此诸事是为曾杂生念。王复问那先言。何等为教人生念者。那先言。人自喜忘边人。或有念者或有忘者。是教人生念。王又问那先言。何等为象生念者。那先言。人牛马各自有象类。是为象生念。王又问那先言。何等为曾所忘生念者。那先言。譬若人卒有所忘。数数独念得之。是为曾所忘生念。王复问那先。何等为因识生念者。那先言。学书者能次其字。是为因识生念。王复问那先。何等为挍计生念者。那先言。如人共挍计。成就悉知策术分明。是为挍计生念。王又问那先。何者为负债生念者。那先言。如人所当债所当归。是为负债生念。王又问那先。何等为一心生念者。那先言。沙门一其心。自念所从来生千亿世时事。是我为一其心生念。王又问那先。何等为读书生念者。那先言。帝有久古之书。念言某帝某吏时书也。是为读书生念。何等为曾有所寄更见生念者。那先言。若人有所寄更眼见之便生念。是为所寄生念。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言。佛宁悉知去事甫始当来事那。那先言。然佛悉知之。王言。假令佛悉知诸事者。何故不一时教弟子。何故稍稍教之。那先问王。国中宁有医师无。王言有医师。那先言。其医师宁能悉知天下诸药不。王言能悉知诸药。那先问王。其药师治人病为一时与药为稍稍与之。王言未病不可豫与药应病乃与药耳。那先言佛虽悉知去来现在之事。亦不可一时教天下人。当稍稍授经戒令奉行之耳。王言善哉善哉。

王又问那先。卿曹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藏。临欲死时念佛。死后者皆生天上。我不信是语。复言杀一生死即入泥犁中。我不信是也。那先问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没耶。王言其石没。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宁没不。王言不没。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中。便生天上。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佛经死后便入泥犁。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卿曹用何等故。行学道作沙门。那先言。我今以过去苦现在苦当来苦。欲弃是诸苦。不欲复受更。故行学道作沙门。王复问那先。苦乃在后世何为豫学道作沙门。那先问王。王宁有敌国怨家。欲相攻击不。王言然。有敌国怨家常欲相攻击也。那先问王。敌主临来时王乃作斗具备守掘堑耶。当豫作之乎。王言当豫有储偫。那先问王。何等故先作储偫。王言。备敌来无时故。那先问王。敌尚未来何故豫备之。那先又问王。饥乃由种渴乃凿井。何故豫作备度。王言善哉善哉。王又问那先。第七梵天去是几所。那先言甚远。令大如王殿石。从第七梵天上堕之六日乃堕此间地耳。王言。卿曹诸沙门言。得罗汉道如人屈伸臂顷。以飞上第七梵天上。王言我不信。是行数千万亿里。何以疾乃尔。那先问王。王本生何国。王言我本生大秦国。国名阿荔散。那先问王。阿荔散去是间几里。王言。去是二千由旬合八万里。那先问王。曾颇于此遥念本国中事不。王言然恒念本国中事耳。那先言。王试复更念本国中事。曾有所作为者。王言我即念已。那先言。王行八万里反覆何以疾。王言善哉善哉。王复问那先。若有两人于此俱死。一人上生第七梵天。一人生罽宾。罽宾去七百二十里。谁为先到者。那先言。试念阿荔国。王言我已念之。那先复言。王试复念罽宾。王言我已念之。那先问王。念是两国何所疾者。王言俱等耳。那先言。两人俱死一人生第七梵天上。一人生罽宾亦等耳。那先问王。若有一双飞鸟。一于一高树上止。一鸟于卑树上止。两鸟俱飞谁影先在地者。王言其影俱到地耳。那先言。两人俱死一人生第七天上。一人生罽宾。亦俱时至耳。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人用几事学知道。那先言。用七事学知道。何等为七。一者念善恶之事。二者精进。三者乐道。四者伏意为善。五者念道。六者一心。七者适无所憎爱。王又问那先。人用此七事学知道耶。那先言不悉用七事学知道。知者持知善恶。用是一事别知耳。王又问那先。假令用一事知者。何为说七言。那先问王。如人持刀著鞘中倚壁。刀宁能自有所割截不。王言。不能有所割截。那先言。人心虽明会。当得是六事共成智耳。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人家作善得福大耶。作恶得殃大耶。那先言。人作善得福大。作恶得殃小。人家作恶日日自悔过。是故其过日小。人家作善日夜自念欢喜。是故得福大。那先言。昔者佛在时。其国中有人掘无手足。而取莲花持上佛。佛即告诸比丘言。此掘足手儿。却后九十一劫不复入泥犁中畜生劈荔道中。得生天上。天上寿终复还作人。是故我知人作小善得福大。作其恶人自悔过日消灭而尽。是故我知人作过其殃小。王言善哉善哉。王复问那先。智者作恶愚人作恶。此两人殃咎谁得多者。那先言。愚人作恶得殃大。智人作恶得殃小。王言不知。那先言。王言我国治法。大臣有过则罪之重。小民有过罪之。是故我知智者作过恶得殃大。愚者作恶得殃小。那先问王。譬如烧铁在地。一人知为烧铁。一人不知。两人俱前取烧铁。谁烂手大者耶。王言。不知者手烂。不制其身口者不能持经戒。如此曹人亦不乐其身。那先言。其学道人者。能制其身能制口能持经戒。能一其心得四禅。便能不复喘息耳。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为呼言海。海为是水名为海耶。用他事故言海。那先言。人所以呼为海者。水与盐参各半。是故为海耳。王复问那先。何以故海悉醎如盐味。那先言。所以海水醎者。啖畜以来久远。及鱼鳖虫多共渍水中。是故尔醎耳。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人得道已宁能悉思惟深奥众事不。那先言然。人得道已。能悉思惟深奥之事。佛经最深奥知众事。不可称量众事。皆以智评之。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人神智自然此三事宁同不各异。那先言。人神者。生觉智者。晓道自然者。虚空无有人也。王又问那先。人言得人何等为得人者。今眼视色耳听声鼻闻香臭口知味身知软粗。志知善恶之事。何所为得人者大。那先言。愚者作恶不能自悔故其殃大。智者作恶知不当所为。日自悔过。故其殃少。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人有能持此身。飞行上至第七梵天上。及至郁单曰地。及所欲至处者不耶。那先言能。王言。奈何持此身上第七梵天。及郁单曰地。及所欲至处乎。那先问王。王宁自念。少小时跳戏一丈地不。王言。我年少时意念欲跳。便跳一丈余地。那先言。得道之人意欲跳至第七天上。及至郁单曰地者亦尔。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卿曹诸沙门言。有骨长四千里。何等身骨长四千里。那先问。王曾闻大海中有大鱼名质。身长二万八千里者不。王言然有是。我曾闻之。那先言。如是二万八千里鱼。其胁骨长四千里王怪之为。王复问那先。卿曹诸沙门说言。我能断喘息之事。王言奈何可断喘息气耶。那先问王。宁曾闻志不。王言我闻之。那先言。王以为志在人身中耶。王言。我以为志在人身中。那先言。王以为愚人不能。那先问王。如今合解用目视脱瞳子去之视宁广远不。裂大其耳听声宁广远不。决鼻令大其闻香宁多不。吻口令大知味宁多不。剥割肌肤宁令信知粗软不。拔去其意盛念宁多不王言不也。那先言。佛所作甚难佛所知甚妙。王复问那先。所作何等甚难何等甚妙。那先言。佛能知人腹中目所不见事悉能解之。能解目事能解耳事。能解鼻事能解口事。能解身事能解贩事。能解所念事能解神事。那先言。人取海水含之。宁能别知口中水。是某泉水是某流水。是某河水不。王言众水皆合为一难各别知。那先言。佛所作为甚难。皆能别知。今人神不见人身。中有六事不可见。那先言。是故佛解之。从心念至目所见。从心念至耳所听。从心念至鼻所嗅。从心念至口知味。从心念至身知苦乐寒温粗坚。从心念有所向。佛悉知分别解之。王言善哉善哉。

那先言。夜已半我欲去。王即敕傍臣。取四端[疊*毛]布揾置油麻中持以为炬。当送那先归。恭事那先如事我身。傍臣皆言受教。王言得师如那先。作弟子如我。可得道疾。王诸所问那先辄事事答之。王大欢喜王即出中藏好衣直十万。以上那先。王语那先。从今以去愿那先日与八百沙门共于宫中饭食。及所欲皆从王取之。那先报王。我为道人略无所欲。王言那先当自护。亦当护我身。那先言。何等当自护护王身。王报言。恐人论议呼王为悭。那先为解诸狐疑。而不能赐与。或恐人言。那先不能解王疑故王不赏赐。王言那先受者令我得其福。那先亦当护其名。王言譬若师子在金槛中。由为拘闭常有欲望去心。今我虽为国宫省中。其意不乐。欲弃国去而行学道。王语竟那先便归佛寺。那先适去王窃自念。我问那先为何等事。那先为我解何等事。王自念。我所问那先莫不解我意者。那先归佛寺亦自念王问我何等事。我亦报王何等事。那先自念王所问者。我亦悉解之。念此事至天明。明日那先被袈裟持钵直入宫上殿坐王前为那先作礼已乃却坐。王白那先。那先适去我自念。问那先何等语。那先报我何等语。我又自念所问那先。那先莫不解我意者。念是语欢喜安卧至明。那先言。我行归舍亦自念。王为问我何等事。我亦为王解何等事。我复自念王所问我辄为解之。用是故欢喜至明。语竟那先欲去。王便起为那先作礼。

那先比丘经卷下

猜你喜欢
  [第九品]法双论·佚名
  居士分灯录卷上·朱时恩
  谈中印古代关系之偶感·太虚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七·玄奘
  善友品第二十五·佚名
  阿底峡祖师故事·太虚
  弁山开堂疏·寒松智操
  卷九十七·道世
  卷四 梁·宝唱
  第一卷·佚名
  卷第七十·佚名
  归戒要集卷中·弘赞
  卷四·佚名
  卷九十一·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纳兰词卷三·纳兰性德

    雨中花送徐艺初归昆山天外孤帆云外树,看又是春随人去。水驿灯昏,关城月落,不算凄凉处。计程应惜天涯暮,打叠起伤心无数。中坐波涛,眼前冷暖,多少人难语。鹧鸪天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 提要·范梈

      《范德机诗集》七卷,元范梈撰。梈字亨父,一字德机,清江人。以荐为左卫教授,迁翰林院编修官。出为岭海廉访使照磨,历转江西、湖东。后选充翰林应奉。又改闽海道知事,移疾归。天历二年授湖南岭北道廉访使经历,以母老未赴。

  • 山歌·刘半农

    (用江阴方言)郎想姐来姐想郎, 同勒浪一片场浪乘风凉。 姐肚里勿晓的郎来郎肚里也勿晓的姐, 同看仔一个油火虫虫飘飘漾漾过池塘。*姐园里一朵蔷薇开出墙, 我看见仔蔷薇也和看见姐一样。 我说姐儿你勿送我蔷薇也送个刺把我, 戮

  • 卷一百十·毕沅

      ◎宋纪一百十 ∷起重光大渊献十月,尽玄黓困敦四月,凡七月。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绍兴元年金天会九年   冬,十月,丁卯,诏直秘阁李允文就大理寺赐死,坐拥兵跋扈,擅权专杀也。   己巳,

  • 臧榮緒晉書卷三·汤球

      五行志史通書志云。臧榮緒競志五行。大較多實。   童謠   羊祜以伐吳必藉上流之勢。又時吳有童謠曰。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祜聞之曰。此必水軍有功。但常思應其名者耳。御覽四百

  • 卷第三十七·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列传第三十李定国(白文选) 刘文秀李定国(白文选)刘文秀李定国字鸿远,延安人。与孙可望、艾能奇、刘文秀同为献贼义子,赐张姓。献贼性喜杀,乱蜀时立赏格:凡部卒日得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十四·佚名

    弘治六年四月乙未朔孟夏享 太庙○遣内官祭司灶之神○丙申改万全都司都指挥同知杨荣为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管事荣卫圣恭僖夫人之侄也○夜火星犯左执法星○丁酉升户部郎中马琇为两浙都转运盐使司运使○江西布政司左参议诸

  • 謇斋琐缀录三·尹直

    宣德五年二月,两朝实录成。赐监修官太师英国公张辅、少师兼行在吏部尚书蹇义、少保兼太子少傅行在户部尚书夏原吉、总裁官少傅行在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太子少傅行在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杨荣、太子少保行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纪昀

    列传宋 【二十九】○宋二十九高琼【续勋继宣】 范廷召葛霸【怀敏】曹利用【孙继邺】 张耆【希一利一】 杨崇勋夏守 赟【随】 狄青【张玉孙节】 郭逵高琼范廷召葛霸曹利用张耆杨崇勋夏守赟狄青郭逵△高琼高琼字宝

  • 京口耆旧传卷七·刘宰

    王彦融【子万全万枢孙遂】李健王澂庄必彊张忞张纲【子坚孙釡】王彦融字炎弼江州人韶之孙居金坛父宷以林灵素譛死靖康改元彦融时年十九徒步走京师上书讼寃召对命官绍兴初授庐州录事参军防夀春守将外叛檄权府事以劳进秩

  • 张贵妃传·姚思廉

    后主张贵妃名丽华,兵家之女。家境贫寒,她父亲和哥哥以织席为业。后主为太子时,被选入宫中。此时龚贵嫔任良娣,张贵妃时年十岁,被龚氏役使,后主看见后劝说她,因此得到宠爱,于是,生下太子陈深。后主即位,立她为贵妃。张贵妃本性聪

  • 宋纪十五 太宗明皇帝下泰始七年(辛亥、471)·司马光

    宋纪十五 宋明帝泰始七年(辛亥,公元)471年 [1]春,二月,戊戌,分交、广置越州,治临漳。 [1]春季,二月,戊戌(初十),刘宋从交州、广州分出一部分郡县,设立越州,州府设在临漳。 [2]初,上为诸王,宽和有令誉,独为世祖所亲。即位之初,义嘉之党多

  • 徐庆云·佚名

    徐庆云先生小传徐先生名品伟字庆云浙江慈谿人父锦章公设纱肆于沪性好施予交游称长者先生幼敏慧就读村塾九龄即通四子书塾师奇之无何锦章公捐馆舍纱肆亦耗闭先生母冯太君泣谓先生曰汝父一生仁慈我知汝之必能有成然恐予

  • 九年·佚名

    (己巳)九年清嘉慶十四年春正月1月1日○辛酉朔,頒賜老人別歲饌,仍命存問,年例也。1月2日○壬戌,以宋祥濂爲司諫院大司諫。○應資老人下批百歲者四十三人。1月6日○丙寅,御春塘臺行歲首

  • 三鱼堂剩言卷七·陆陇其

    庄渠遗书内有与余子积书云朱子晚年定论近始见之似不计年之先后论之异同但合己意即收载之耳今亦无论其它如载答何叔京书所谓因良心发见之微猛省提撕使心不放便是做工夫本领此正中年以前未定之论与中和旧说相同也文公论

  • 周礼疑义举要卷六·江永

    婺源江永撰考工记周礼本是未成之书阙冬官汉人求之不得以考工记补之恐是当时原阙也冬官掌事而事不止工事考工是工人之号而工人非官注谓以事名官以氏名官非也考工记东周后齐人所作也其言秦无庐郑之刀厉王封其子友始有郑

  • 宗镜录卷第十一·延寿

    夫所度之机无量。能度之法无边。立五行门。广辟贤愚之路。张八教网。遍摝人天之鱼。何乃以心标宗。能治一切。答。方便有多门。则遐张八教之网。归源性无二。乃高峙一心之宗。是以病行。憩声闻于化城。儿行。诱凡夫于

  • 钵兰那赊嚩哩大陀罗尼经·佚名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除恶魔鬼神,及消除灾害疾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