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第九卷

沙弥受戒文

行者初请得度牒。以箱复托呈本师并知事头首。各礼谢三拜。选日剃度。维那司请受戒一人。引请阇梨一人。作梵阇梨一人。隔宿剃头。但顶心留方寸许。至日僧堂或法堂上安排。设戒师高座。前铺毡席。香案上用手炉净瓶戒文并界方二条。又相对戒师设作梵阇梨座并磬一口。如在法堂上即别安圣像香花供养卓子二只。箱复二面。一安袈裟。一安裙衫。在圣僧或圣像前列之。堂下安排拜席。一领事辨集众(若用法事迎引。从童行堂至土地堂。及大殿。然后入僧堂内剃头。行者诸处各礼三拜)。剃头行者即从僧堂前祇候大众集定。戒师二阇梨於圣像前大展三拜讫。戒师作梵。阇梨就座。乃入法事。

引请阇梨(於戒师前大展坐具三拜。胡跪合掌)。

戒师(问)引请(答)。

僧集否(已集)。和合否(和合)。僧今和合何所作为(为当院行者某甲剃头受戒)。可尔。

引请阇梨(收坐具起。引行者入堂)。

行者(於圣僧前礼三拜。闻磬声礼。闻磬声起。又礼戒师三拜。胡跪合掌)。

引请阇梨(亦展坐具。胡跪合掌)。

作梵阇梨(作优波离梵。如不能。即作云何梵)。云何於此经。究竟到

彼岸。愿佛开微密(咒香)。广为众生说。为剃头受戒者说。

戒师(闻梵声秉炉至微密处咒香。并熏显戒文云)。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十方无量法。无量僧。见闻普熏证寂灭。一切众生亦如是。戒师(梵终迭云)为剃头受戒者说。即将今晨开启剃头受戒功德。回向皇帝万岁。臣统千秋。天下太平。法轮常转。龙天土地增益威光。护法护人无诸难事。十方施主福寿庄严。合道场人身心安乐。师长父母道业超隆。剃头沙弥修行无障。三涂八难咸脱苦轮。九有四生俱登觉岸。仰凭尊众念清净法身(云云至)摩诃般若波罗蜜。

引请阇梨(秉炉云。请师言句。汝合自陈。汝若不能。随我声道。至某甲处称名)。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我作剃头受戒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剃头受戒。慈愍故(三说。第三迭慈愍故三遍)。

行者(第一第二第三各小礼三拜。又大礼三拜。胡跪合掌)。

善男子(每呼善男子即当应喏)。心源湛寂。法海渊深。迷之者永劫沈沦。悟之者当处解脱。欲专妙道无越出家放旷。喻如虚空清净。同於皎月。修行缘具。道果非遥。始从克念之功。毕证无为之地。所以大觉世尊舍金轮之宝位。子夜踰城。脱珍御之龙衣。青山断发。容鹊巢於顶上。挂蛛网於眉间。修寂灭而澄真常。断尘劳而成正觉。三世诸佛不说在家成道。六代祖师阿谁行染度人。所以佛佛授手祖祖相传。不染世缘方成法器。故得天魔拱手外道归心。上酬四重之恩。上济群生之苦。所以云。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舍。弃恩入无为。直是报恩者。出家之后。礼越常情。不拜君王。不拜父母。汝今可离此座想念国王水土之恩。父母生成之德。专精拜辞。后不拜也。

引请阇梨(收坐具起。引行者同问讯出堂)。

行者(於堂下拜辞国王父母。舍俗服着裙衫讫。引请阇梨引於圣像前礼三拜。就戒师座下礼一拜。近前胡跪合掌)。

戒师(诵偈。执瓶水灌顶。并剃发少计。傍僧同诵)。

善哉大丈夫  能了世无常  弃俗趣泥冱  希有难思议

(三说。沙弥退身礼三拜)。

引请阇梨(引行者於本师座前礼一拜。近前胡跪合掌)。

本师执刀云。最后一结。谓之周罗。唯佛一人。乃能断之。我今为汝。除去顶发。汝今许否。答曰可尔。本师云。仰大众同声诵落发偈。

毁形守志节  割爱辞所亲  出家弘圣道  誓度一切人

(三说。退身礼一拜。复於师前胡跪合掌)。

本师持袈裟诵偈云。

大哉解脱服  无相福田衣  披奉如来戒  广度诸众生

沙弥披袈裟讫(礼本师三拜。礼圣像三拜。礼戒师三拜。胡跪合掌)。

引请阇梨(亦展坐具。胡跪合掌)。

善男子。法如大海。渐入渐深。汝既出家。当先受三归五戒。方得事近大僧。次受沙弥十戒。乃可同僧利养。事在专诚。不宜慢易。我今为汝召请三宝证明佛事(〔兼以〕至十戒竟)。

奉请无边佛宝海藏金文。十地三贤五果四向。同垂感降。共作证明(三说)。

善男子欲求归戒。先当忏涤愆瑕。如人浣衣然后加色。汝今至诚随我忏悔。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因无始贪嗔痴  从身口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善男子。汝既净治身口意业。次应归依佛法僧宝。

归依佛  归依法  归依僧  归依佛两足尊  归依法离欲尊  归依僧众中尊  归依佛竟  归依法竟  归依僧竟

如来至尊等正觉。是我道师。我今归依。从今已去称佛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慈愍故(三说。第三迭慈愍故三遍)。

沙弥(第一第二第三各小礼一拜。一大礼三拜。胡跪合掌)。

善男子。汝既舍邪归正。戒已周圆。若欲识相护持。应受五戒。

尽形受

不杀生  不偷盗  不淫欲  不妄语  不饮酒

是五戒相。汝能持否。(答云)能持。

上来五支净戒。一一不得犯。汝能持否。(答云)能持。(三问三答)是事如是持。

沙弥(大礼三拜。胡跪合掌)。

善男子。五戒为入法之初因。出三涂之元首。次受沙弥十戒。即形备法仪。此称勤策。依师而住。受利同僧。是为应法沙弥应当顶受。

尽形受

不杀生  不花髻璎珞香油涂身  不偷盗  不歌舞作唱故往观听  不淫欲  不坐卧高广大床  不妄语  不非时食  不饮酒  不捉金银钱宝

已上十事是沙弥戒。汝能持否。(答云)能持。

上来十支净戒。一一不得犯。汝能持否。(答云)能持。(三问三答)是事如是持。

沙弥(大礼三拜。胡跪合掌)。

善男子。汝今受戒之后。当须顶戴奉持。不得违犯所持戒律。供养三宝。勤种福田。於和尚阿阇梨一如法教。於上中下座心常恭敬。精进行道报父母恩。衣取布素不以文彩。食取支命不得嗜味。花香脂粉无以近身。好声邪色一无视听。徐言持正勿宣人短。傥有争者两说和合。男女有别。草木无伤。非贤不友非圣不宗。法服应器常与人俱。非时不食非法不言。精勤思义温故知新。坐则禅思起则讽诵。闭三恶道开涅盘门。於比丘法中增长正业。菩提心而不退。般若智以长明。普度众生祈成正觉。用心如此真佛弟子。

作梵阇梨(作神仙梵云)。神仙五通人。作者於咒术。为彼惭愧者。摄诸不惭愧。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已说戒利益。稽首礼诸佛。

戒师(闻梵声秉炉至梵终回向云)。上来剃头受戒。先用回向堂头和尚。常为苦海津梁。执事高人。永作法门梁栋。合堂清众同乘般若之舟。剃头沙弥速至菩提之岸。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为如上缘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尊菩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作梵阇梨鸣磬云。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着水。心清净。超於彼。稽首礼无上尊。

归依佛得菩提道心常不退。

归依法萨般若得大总持门。

归依僧息诤论同入和合海。

上来剃头受戒功德。无限殊胜良因。散周沙界。和南圣众。

引请阇梨(闻处世界收坐具起。令沙弥礼拜)。

沙弥(大礼戒师三拜。次礼圣僧三拜。问讯出堂门外立)。

戒师二阇梨於圣僧前大展三拜出堂外立。僧堂前鸣小钟子三下。大众下堂。各具威仪於法堂上礼贺住持人(如法堂上剃头。即於[穴/侵]堂内礼贺)。

戒师二阇梨(一展云。人差受戒不敢告辞。人事荒疎久淹尊重。下情无任皇恐之至。又一展叙寒暄。伏惟和尚尊体起居万福。仍又触礼三拜)。住持人(云沙弥披剃有烦道用。即容诣寮陈谢)。知事礼贺(一展云。法门有幸。神足披缁。下情无任喜跃之至。又一展叙时暄。又礼三拜)。住持人(云沙弥披剃有烦荷觉。即容诣寮陈谢)。大众礼贺(资词同知事)。住持人(云此者沙弥受戒有烦证明。即容诣寮陈谢)。侍者小师礼贺(大展三拜云。沙弥得度。举众同欢。仰对尊慈。倍深喜跃。又三礼。叙时暄又礼三礼也)。知事大众归寮。各具香火排立祇候。是时大众才退。沙弥礼三礼(云叨圆顶相。幸挂田衣。遂脱尘牢。永抛爱网。下情无任感激之至。三礼。叙寒暄又礼三拜。住持人巡寮过乃。礼知事头首戒师阇梨并诸法眷)。

○谢大戒词(万岁天宁之节。特启霜台。三翻羯磨既圆。已登戒品。此盖某人宿承佛记。誓度群迷。唯将系艹之心。上答浮囊之赐。下想无任感激之至)。

训童行

童行初来投院。师主审问根源。若具正因方可容纳。如其意图衣食。规避徭役。因事遁窜。及父母不允者。并不可留。

○投院状式。投院童行姓某名某。年若干。本贯某州某县某乡某里人事(或是郭下人事)。在身并无雕青刑宪及诸般违碍。今为生死事大久慕空门。蒙父母情允。许舍入本院出家为童行(如无父母。即云今欲投院出家为童行)。伏乞堂头和尚慈悲容纳。谨状。年月日具。前位某押状送。如有父母。即连状书名。住持人押状付知事。新到童行於库司参礼讫。将行李入童行堂。参礼堂主讫。堂主挂搭并指床位。至晚参。大众行者巡堂立定。堂主将新到礼参头已下三礼或六礼。不答礼巡堂一匝下位立。今具规矩如后。

○夫道不孤运。引之由人。欲成清净丛林。不可遗於细行。而况布金地上选佛场中既预出家。宜深庆幸。今兹教示略举三章。若善依行方为佛子。

立身第一。近事大僧当持五戒。一不杀生(有命之属不得而杀)。二不偷盗(不与而取皆为盗也)。三不淫欲(远离淫欲如避火坑)。四不妄语(出家之人诚信为本)。五不饮酒食肉(宁舍身命无犯此戒)。除斋粥外并不得杂食(所谓果子并菜粥饮饼饭并不应食)。非常住差使不得出门。非大缘事不得请假。又参禅问道者收摄身心。不得散乱。念经求度者温习经业。不得懒堕。又常念修行报答王臣荷戴之恩。施主供给之恩。父母养育之恩。师长教导之恩。又常思惟父母亡殁者恐入恶道。应以修行济拔。父母见在者劝令归依三宝发菩提心。又着衣吃饭常知来处。若不修行何门报答。又行者上衣直裰为正。自余俗服非出家衣也。鞋须白色不得紫皂。须系腰条不用勒巾答膊。又衣服常须净洁整齐。直裰下不得露袴口。冬夏当打脚絣。又听参行益及赴茶汤须具鞋袜。行须敛手坐必端身。不得倚靠不得掉臂。及不得把臂同行。又诸处逢师僧当敛身避路问讯令过。见官员施主同行。先当问讯僧家。次当祇揖官员施主。既出家持戒着真田衣直裰。并不得跪拜俗家。虽见父母只得祇揖。又不净之手不得捉经卷拈掇护净之物(香炉花瓶众僧受用饮食之器)。又粥饭二时各念心经三卷。报答十方施主供给。僧行劳形丧命。人畜微虫端心授食。不得说话。每日晚参於佛殿前礼佛。并须专心唱礼。不得心缘他事口和音声。如常住作务罢。参禅者屏处宴坐。念经者上案诵习。不得相聚戏笑。又说非义之言。若相骂相打种种违诤并非出家之人切。宜禁戒。晚参后无事。不可过堂西并堂头库下行者寮作务处所及於屏处闲话。有智之人递相警察。凡为行者须是立身孤洁作事明白。不得事涉嫌疑点污清众。

陪众第二。既已出家参陪清众。常念柔和善顺。不得我慢贡高。大者为兄。小者为弟。徐言持正勿宣人短。傥有诤者两相和合。但以慈心相向。不得恶语伤人。若也欺凌同列走扇是非。如此出家全无利益。他人财物不得擅使。别人衣被不得自移。不得床上立地着衣。不得背圣僧上床。若揭门帘常垂后手。不得敲磕作声。堂中不得露头衩衣。打静已后未开静已前。除常住事不得於堂内及近童行堂说话。堂中不得书写毁画破坏墙壁。不得悬挂书画图慎及榜贴闲杂文字。脚头不得安经案。床头不得置枕屏。旧衣鞋袜安置床下。衣单枕被常令整齐。堂中寻常不得高声说话喧乱大众。常须蹑足轻行。非自己衣单下不得坐卧闲话。参头堂主常切提举。亦仰邻床呵责禁止。炉中不得拨火及敲火筯作声。炉中不得久坐有妨众人。打版茶汤并须齐赴。看经寮舍令打迭净洁。不得说话。浴室内不得裸形及不得高声语笑。不得床上立地着衣及床上立地梳头。堂主常管打静闲静。行者闻开静便起。不得耽着睡眠。若授利养钱物。不得隐匿。当白入众抽分一。

作务第三。闻普请版须管及早齐赴。上案处不得说话。恐唾堕落众僧食内获罪不小。普请处不得高声说话何况喧闹叫笑。常须静默。令俗人生善。欲行益时先挽起衣袖洗手令净。僧堂前不得说话。不得倚靠斜立。不得撒手无礼轻放。家事不得作声。入僧室不得急行大步。应当安详。次第行益。须看众僧各人所要多少。临时斟酌。不得垂手提盐醋桶子。行益处如嚏喷咳嗽。当须背身。若舁桶者敛闲手当胸。不得垂臂。堂头库下诸寮舍供过行者。常切小心护惜常住财物家事犹如眼睛。及尽心扶持。不得令住持知事众僧动念。如当次普请作务。画时各归供过处所厨中局次。行者各尽己长。辨集僧事。常令饮食及锅灶家事犹先和会。不得临时争竞。各宜道心供众。勿惮勤苦。今虽小劳。后获大利。诸殿堂行者当管洒扫净洁香花供养。切在整齐。或遇风起。诸殿堂不得点灯。每日下供养当礼拜发愿。愿四恩三有土地龙天法界众生同圆种智。打钟行者不得失时。常令洒扫并斋时烧香礼拜。愿闻钟声皆得解脱。门子行者捡寮出入僧行。无故上街及频请假出入者。常切照管。谨慎火烛火头上火。常知紧慢。不得与局次行者相违。堂头库下茶头行者。常宜照管火烛及点捡茶汤。园头行者常令勤劳同心供给大众。不得懒倦辞避。及守护行者凡所作务皆听园头支拨。不得悞事。诸庄行者所托非轻。第一清廉不侵常住。第二了事不惹官方。第三善巧调和行者庄客。与庄舍和睦不令斗争。第四知时耕田下种各务合宜。第五慈心照管头口勿令羸瘦。及不得令使牛人乱有鞭打。第六护戒钤束行者不作非违之事。防关庄客不偷常住钱谷。第七精勤常诣地头照管地界及诸色田苗。第八明本不为供勤三宝则是劳而无切。车头行者常须照管头口充肥及不少欠斛斗。在外止宿之处看守草料惜护行止。不得饮酒食肉及作非违之事。参头堂主常务公心。统众不得挟私。众人有过须当举白。大则覆知事住持人行遣。小则报典座罚钱入众。行者等若参头支拨。不得违背稍有稽迟。

右前件规矩并是出家细行。如能委曲推行。便为得度之本也。佗时若获披剃。高僧轨范一切见成。却以此法教示初机。自然令法久住。如知而故犯。犯而不悔。非惟辜负四恩虚沾信施。龙天土地皆所不容。业果三涂何所逃避。既是出家之辈。自当因果分明。时中不昧正因。便是成佛有分。

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第九卷

猜你喜欢
  从信心上修戒定慧学·太虚
  诸法集要经卷第十·佚名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八·欧阳竟无
  曹溪大休珠禪師住嘉興白蓮寺語錄卷第二·佚名
  卷第六十三·佚名
  佛说摩利支天菩萨陀罗尼经·佚名
  [第五品]谛双论·佚名
  卷第二十八·佚名
  法句譬喻经梵志品第三十五·佚名
  卷之十三·即非如一
  佛说佛印三昧经·佚名
  弘戒法仪上卷·法藏
  佛教不食肉之真理·太虚
  佛说幻化网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念常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七十四·吴景旭

      癸集上之下  玉箫  宁藩臞仙作宫词云忽闻天外玉箫声花下聼来独自行三十六宫秋一色不知何处月偏明  呉旦生曰永乐中贤妃权氏乃髙丽国王李芳逺所进维时髙丽例贡羙女故顺妃任氏昭仪李氏婕妤吕氏羙人崔氏皆髙丽

  • 江月松风集卷二·钱惟善

    (元)钱惟善 撰故宫春望次平禹成韵登临休赋黍离章千里江流接大荒剑鎻血华空楚舞镜埋香骨失秦妆薜萝山鬼啼萤苑荆棘铜驼卧鹿场寂寞万年枝上月夜深犹照旧宫墙久雨大风二首苍生愁暑雨甲子变秋霖风自四方至云从六月阴闻鸡休

  • ●词旨上·陆辅之

    夫词亦难言矣,正取近雅,而又不远俗。[词格插於诗,以其不远俗也。然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词矣。]予从乐笑翁游,深得奥旨制度之法,因从其言,命韶暂作词旨,语近而明,法简而要,俾初学易於入室云。陆辅之识。○词说七则命

  • 东观集卷六·魏野

    宋 魏野 撰书逸人俞太中屋壁羡君还似我居处傍林泉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闲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每到论诗外慵多对榻眠送文兆上人南归自由由独自谁滞复谁催住笑云无定归嫌水不回瓶惟添瀑布杖只卓莓苔如此真行脚余堪我静

  • 卷之十二·佚名

    全唐诗补逸卷之十二杨洵美杨洵美,登宝历元年进士第。补诗二句。句暮鸦不噪禁城树,衙鼓未残宾卫秋。 【见唐张为《诗人主客图》。】杜牧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卒大中七年,五十一岁。 【(据岑仲勉先生作《李德裕会昌伐叛

  • 卷三十·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三十明 高棅 编七言古诗六名家【下】李颀古意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

  • 卷二十五 郊祀志第五·班固

    《洪范》八政,三曰祀。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旁及四夷,莫不修之;下至禽兽,豺獭有祭。是以圣王为之典礼。民之精爽不贰,齐肃聪明者,神或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使制神之处位,为之牲器。使先圣之后,能知山川,敬于礼仪,明神之事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四十九·阿桂

    正月甲寅刘秉恬奏言查上次进勦金川功噶尔拉一路系在喀尔萨尔驻兵由美诺至喀尔萨尔中间哲尔觉崇徳牛厰功噶尔拉共设四站现在将军温福驻兵功噶尔拉山下已距美诺三站有余【臣】昨至美诺时见此路粮运虽已办有端绪但台站又

  • 卷四·佚名

    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二月甲申(十二日),调兴化等处官兵同水师进剿。提督施琅奏:冲风破浪固赖水师,若至彭湖、台湾登岸击贼,须得陆路兵相为协力,请檄调兴化江东诸路官兵三千余人配船进剿。上报可。三月丁卯(二十五日),命总兵官朱

  • 必仁且智第三十·苏舆

      莫近於仁,莫急於智。不仁而有勇力材能,則狂而操利兵也;不智而辯慧狷給,則迷而乘良馬也。故不仁不智而有材能,將以其材能以輔其邪狂之心,而贊其僻違之行,適足以大其非而甚其惡耳。其強足以覆過,其御足以犯詐,其慧足以其辨足

  • 卷二·乾隆

    <子部,儒家类,御览经史讲义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卷二周易乾元用九乃见天则检讨【臣】何德新【臣】谨按人主为天心所系属在天有阴阳消长盛衰之不齐在人亦有潜见惕跃飞亢之各异是天心即君心而天则乃君则也何以明之

  •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四·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四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供养亲近无量品第十六云何菩萨供养亲近修一习一 无量。嗢拖南曰供三宝亲善友修无量最为后 云何菩萨于如来所供养如来。当知供养略有十种。一设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七·佚名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七)第二分弊宿经第三尔时。童女迦叶与五百比丘游行拘萨罗国。渐诣斯波醯婆罗门村。时童女迦叶在斯波醯村北尸舍婆林止。时。有婆罗门名曰弊宿。止斯波醯村。此村丰乐。民人众多。树木繁茂

  • 人生进善之阶段·太虚

      今天提出一个与人生非常切近的题目,这题目就是“人生进善之阶段”。  一、人生之解析  照通常解释起来,人生就是人的一生。人生究竟是什么?我且来解析一下,可先分作两大干:一、理性,理是普遍贯通的,与之相对的就是事

  •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坚慧

        坚慧菩萨造    大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译  稽首菩提心  能为胜方便  得离生老死  病苦依过失  菩提心略说有十二种义。是此论体。诸聪慧者应如次知。所谓果故因故。自性故。异名故。无差别故。

  • 书小史·陈思

    十卷。宋陈思撰。该书以历代书家小传纂次成帙。书前有咸淳丁卯 (1267)天台谢愈修序,称陈思“趣向之雅,编类之勤,可谓不苟于用心”。书中所载,自伏牺迄于五代。凡纪一卷,载帝王五十一人,起于太昊伏牺,迄于宋顺宗。人物

  • 擒玄赋·佚名

    擒玄赋,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北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本篇言内丹术,分作还丹、道生一、道源,龙虎、秋石、河车、五行、胎息、盗机等九节。对内丹之根源、药物,采取之机,锻炼之要,皆有阐发。谓金丹

  • 胡子知言疑义·朱熹

    哲学著作。南宋朱熹著,载《朱文公文集》卷73。《知言》为胡宏所著,提出了许多非正宗理学的思想和命题。朱熹取其中关于心以成性、性无善恶、心无死生、天理人欲同体异用等有疑义问题,与张栻、吕祖谦反复辩论。最后由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