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首上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诗经传说彚纂卷首上

凡例

一历代史志所载诗经传受源流及先儒讲论六义之体读诗之法与评议诸家经解是非得失者采为纲领

一朱子表章圣经惟诗集传与周易本义为成书尤生平精意所属今标以为宗而自汉迄明诸儒先之解诂采其义理精当有裨经旨者录在朱传之後为集说其文义小殊彼此相备者为折其中或二说各成其是则别为附录用资参考一依周易折中之式

一小序相传出於子夏或疑为卫宏所作朱子亦以其所从来远凡真有传授证验而不可废者既入集传其可疑者系以辩论幷为一编以还其旧今仍另列为一卷

一诗有谱有图谱以胪诸国世次而考其时代图以存三代以上制作之旧古人左图右书其遗意也今略存之其中有辨证者则附着於下

一鸟兽草木之名所以资多识然儒先考索名物颇有专书而

御府纂修诸书更为博洽今特依朱传所载释其梗槩

至曲证?诠无关比兴者则在所略

一山川封域建置不齐郡邑名称时代多改朱传所载止据宋时今悉遵

皇舆考为之补释以见沿革源流闲有可疑宁从其阙

引用姓氏

荀氏【况】

贾氏【谊】

韩氏【婴】

毛氏【苌】

董氏【仲舒】

孔氏【安国 子国】

司马氏【迁 子长】

焦氏【赣 延夀】

刘氏【向 子政】

匡氏【衡 稚圭】

孔氏【光 子夏】

扬氏【雄 子云】

薛氏【汉 公子】

杜氏【子春】

班氏【固 孟坚】

贾氏【逵 景伯】

马氏【融 季长】

许氏【慎 叔重】

服氏【? 子慎】

郑氏  【康成】

赵氏【岐 邠卿 又字台卿】

何氏【休 邵公】

应氏【劭 仲远】

刘氏【熙 成国】

荀氏【悦 仲豫】

李氏【廵】

王氏【肃 子邕】

张氏【揖】

孙氏【炎 叔然】

陆氏【玑 元恪】

韦氏【昭 弘嗣】

杜氏【预 元凯】

皇甫氏【谧 士安】

崔氏【豹 正熊】

郭氏【璞 景纯】

陶氏【弘景 通明 贞白】

刘氏【勰  彦和】

北魏

郦氏【道元 善长】

王氏【通 仲淹 文中子】

陆氏   【德明】

顔氏【师古 名籀以字行】

孔氏【頴达 仲达 一作冲远】

李氏【延夀】

李氏【善】

贾氏【公彦】

司马氏【贞】

吕氏【向 子回】

孙氏【愐】

杜氏【佑 君卿】

施氏【士丐】

韩氏【愈 退之 昌黎】

杨氏【倞】

成氏【伯瑜 一作伯璵】

段氏【成式 柯古】

後晋

刘氏【昫】

南唐

徐氏【锴 楚金】

聂氏【崇义】

邢氏【昺 叔明】

胡氏【旦 周父】

寇氏【宗奭】

宋氏【祁 子京】

阮氏【逸 天隐】

欧阳氏【修 永叔 庐陵】

苏氏【洵 明允 老泉】

邵子【雍 尧夫 康节】

鲜于氏【侁 子骏】

刘氏【彜 执中 长乐】

张子【载 子厚 横渠】

曾氏【巩 子固 南丰】

刘氏【敞 原父 公是】

王氏【安石 介甫 临川】

程子【颢 伯淳 明道】

程子【颐 正叔 伊川】

苏氏【颂 子容】

沈氏【括 存中】

范氏【祖禹 淳夫 华阳】

苏氏【轼 子瞻 东坡】

苏氏【辙 子由 颍滨】

徐氏【积 仲车】

吕氏【大钧 和叔】

吕氏【大临 与叔 蓝田】

陆氏【佃 农师】

刘氏【安世 器之 元城】

张氏【耒 文潜】

谢氏【良佐 显道 上蔡】

游氏【酢 定夫 广平】

杨氏【时 中立 龟山】

尹氏【焞 彦明 和靖】

陈氏【祥道 用之】

陈氏【阳 晋之】

蔡氏【卞 元度】

胡氏【安国 康侯 建安】

董氏【逌 彦远】

廖氏【刚 用中 高峰】

方氏【慤 性夫】

郑氏【樵 渔仲 夹漈】

胡氏【寅 明仲 致堂】

郑氏【伯熊 景望】

曹氏【粹中 纯老】

陈氏【鹏飞 少南】

李氏【樗 迂仲】

林氏【之奇 少颍】

吴氏【棫 才老】

范氏【浚 茂明】

程氏【大昌 泰之】

范氏【处义 逸齐】

傅氏【寅 同叔】

罗氏【愿 端良】

朱子【熹 元晦 紫阳】

张氏【栻 敬夫 南轩】

陈氏【傅良 君举 止斋】

吕氏【祖谦 伯恭 东莱】

王氏【质 景文 雪山】

黄氏【櫄 实夫】

项氏【安世 平甫 容斋】

叶氏【适 正则 水心】

戴氏【溪 肖望 岷隐】

黄氏【干 直卿 勉斋】

陈氏【淳 安卿 北溪】

辅氏【广 汉卿 濳庵 庆源】

蔡氏【沈 仲默 九峯】

李氏【如圭 宝之】

赵氏【顺孙 格非】

陈氏【埴 器之 潜室】

李氏【阖祖 守约】

潘氏【时举 子善】

王氏【日休 虚中 龙舒】

钱氏【文子 文季】

濮氏【一之 斗南】

真氏【德秀 景元 西山】

魏氏【了翁 华父 鹤山】

段氏【昌武 子武】

严氏【粲 坦叔 华谷】

饶氏【鲁 仲元 又字伯舆 双峰】

章氏【如愚 俊卿 山堂】

刘氏【济】

陈氏【伯玉 振孙】

陈氏【大猷 东斋】

王氏【应麟 伯厚】

熊氏【刚大 古溪】

黄氏【震 东发】

谢氏【枋得 君直 叠山】

王氏【柏 会之  鲁斋】

方氏【逢辰 君锡 蛟峯】

熊氏【未 去非 勿轩】

刘氏【辰翁 会孟 须溪】

王氏【炎 晦叔】

何氏【士信】

张氏【学龙 竹房】

彭氏【执中】

金氏【履祥 吉甫 仁山】

董氏【鼎 季亨】

胡氏【一桂 庭芳 双湖】

熊氏【朋来 与可】

吴氏【澄 幼清 草庐 临川】

马氏【端临 贵与】

陈氏【栎 夀翁 定宇】

许氏【谦 益之 白云】

虞氏【集 伯生】

刘氏【瑾 公瑾 安成】

梁氏【益 友直】

曹氏【居贞】

罗氏【复 中行】

吴氏【师道 正传】

陈氏【日强】

胡氏【一中 允夫】

陈氏【澔 可大 云庄 东滙】

顔氏【达 一作达龙】

李氏【公凯 仲容】

朱氏【倬 孟章】

朱氏【德润】

朱氏【公迁 克升】

蒋氏【悌生 仁叔】

宋氏【濓 景濓】

王氏【禕 子充】

朱氏【善 备善】

杨氏【士奇 名寓以字行 东里】

胡氏【广 光大】

薛氏【瑄 德温 敬轩】

杨氏【守陈 维新】

王氏【逢 原夫 野谷】

何氏【英 积中 松坞】

王氏【鏊 济之 守溪】

邵氏【宝 国贤 二泉】

王氏【守仁 伯安 阳明】

湛氏【若水 元明 甘泉】

陆氏【深 子渊 俨山】

崔氏【铣 子钟 後渠】

吕氏【柟 仲木 泾野】

季氏【本 明德 彭山】

杨氏【慎 用修 升庵】

黄氏【佐 才伯】

唐氏【顺之 应德 荆川】

薛氏【应旗 仲常 方山】

袁氏【炜 懋中 元峯】

瞿氏【景淳 师道 昆湖】

周氏【斯盛】

袁氏【仁】

章氏【甫 小东】

章氏【潢 本清】

邓氏【元锡 汝极 濳谷】

许氏【天赠 德夫 南台】

胡氏【明朂】

冯氏【时可 元敏】

黄氏【洪宪 葵阳】

姚氏【舜牧 虞佐 承庵】

朱氏【得之 本思】

汪氏【应蛟 澄源】

孙氏【鑛 文融 月峯】

薛氏【志学 希之】

朱氏【谋? 鬰仪】

邹氏【泉 峄山】

林氏【蒙初 初成】

林氏【兆珂 孟鸣】

陆氏【南阳 聚冈】

陶氏【其情 逸则】

吴氏【瑞登 云卿 省庵】

陈氏【所学 幼溪】

赵氏【一元 士会】

黄氏 【正】

陈氏【推 行之】

叶氏【向高 道卿 台山】

徐氏【常吉 士彰 儆弦】

郝氏【敬 仲舆 楚望】

向氏【楫 景岩】

曹氏【学佺 能始】

张氏【彩 还白】

顾氏【起元 邻初】

顾氏【大韶 仲恭】

冯氏【复京 嗣宗】

徐氏【光启 子先】

沈氏【守正 无回】

张氏【榜 宾王】

张氏【所望 叔翘 七泽】

刘氏【桢 宁之】

沈氏【万钶 仲容】

吴氏【肃公】

唐氏【汝谔 士雅】

锺氏【惺 伯敬】

邹氏【忠胤】

周氏【昌年】

陆氏【化熙 濬源】

胡氏【胤嘉 休复】

魏氏【浣初 仲雪】

朱氏【道行 简修】

钱氏【天锡 公永】

何氏【楷 元子】

金氏【声 子骏 正希】

杨氏【廷麟 伯祥】

张氏【次仲 元岵】

陈氏【际泰 大士】

陈氏【组绶 伯玉】

王氏【志长 平仲】

韦氏【调鼎 玉铉】

顾氏【梦麟 麟士】

赵氏【起元 庶先】

胡氏【绍曾 宗一】

范氏【王孙】

陈氏【鸿谟】

徐氏【凤彩 圣期】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首上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首上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首上

附録【周氏斯盛曰诗云薄伐玁狁至于太原传云大音泰大原地名亦曰大卤今在太原府阳曲县至于大原逐出之而已不穷追也案大太二字音本不同禹贡既修大原在冀州诗至于大原在雍州周都丰镐玁狁侵镐及方至于泾阳非自冀州太原而入地理志泾水出安定泾阳县今原州百泉县笄头山也则诗所云泾阳指此地而言泾阳东北至太原二千余里山川险阻黄河介其中安得饬戎车日行三十里逐雍州泾阳玁狁由冀州太原而出乎禹贡原隰底绩蔡传引郑氏云其地在今邠州唐有泾原节度使今固原州即唐原州故城汉唐以来又以河南地为五原郡则诗人所云至于大原者指原州而言非冀州之太原也朱子在南渡後未至北方集传偶误耳案大全原图地界方位舛讹颇多今参考舆图地志改就清析惟玁狁旧列於太原之北长城之外者以小雅六月篇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毛郑孔俱未实指何地至朱傅始云大原地名亦曰大卤今在太原府阳曲县是禹贡冀州之太原也明嘉靖间周斯盛辑山西通志以经文焦获镐方皆近泾阳之地似大原当亦距泾阳不远意即禹贡雍州之原隰汉为邠州唐为原州而非冀之太原其说似近於理且考国语宣王料民於大原似为镐备御之计未必远料之於晋国也又考前汉地理志大原郡秦置周为唐国诗所言大原集传引公羊谷梁大原大卤之文为据然公谷本文非有定指而唐徐彦公羊解云此地形势高大而广平故谓之大原则古属通名似难专指阳曲也岂朱子当日以经文明有大原疑周时玁狁往来雍冀无定处或宣王用师有次第时日有先後经文总叙其事非必执一时一处而言耶故仍从朱传照大全旧图注列而以公羊谷梁二书所解大原大卤之义并附通志之说以备一解云】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首上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首上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首上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首上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首上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首上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首上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首上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首上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首上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首上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首上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首上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首上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首上

诸国世次图

商宋【附】

契   昭明  相土  昌若  曹圉冥   振   微   报丁  报乙报丙  主壬  主癸  汤【即天乙】 外丙【汤次子】仲壬【外丙弟】太甲【汤嫡孙】沃丁  太庚【沃丁弟】小甲雍己【小甲弟】太戊【雍己弟】仲丁  外壬【仲丁弟】河亶甲【外壬弟】   祖乙  祖辛  沃甲【祖辛弟】祖丁【祖辛子】南庚【沃甲子】阳甲【祖丁子】盘庚【阳甲弟】小辛【盘庚弟】小乙【小辛弟】武丁  祖庚  祖甲【祖庚弟】廪辛 庚丁【廪辛弟】武乙  太丁  帝乙  纣  宋微子【纣庶兄】微仲【微子弟】宋公稽 丁公  湣公  炀公【湣公弟】厉公【湣公子】厘公  惠公  哀公  戴公武公  宣公  穆公【宣公弟】殇公【宣公子】庄公【穆公子】湣公  桓公【湣公弟】襄公  成公  昭公文公【昭公弟】共公  平公  元公  景公昭公【元公庶曾孙】   悼公  休公  辟公剔成  偃【剔成弟】

周豳【附】

后稷  不窋  鞠【左传作鞠陶】   豳公刘庆节  皇仆  差弗  毁隃  公非高圉  亚圉  公叔祖类  岐周太王王季  文王  武王  成王  康王昭王  穆王  共王  懿王  孝王【共王弟】夷王【懿王子】厉王  宣王  幽王  平王桓王【平王孙】庄王  厘王  惠王  襄王顷王  匡王  定王【匡王弟】简王  灵王景王  悼王  敬王【悼王弟】元王  贞王哀王  思王【哀王弟】考王【哀王弟】威烈王 安王烈王  显王【烈王弟】慎靓王 赧王

周公封鲁【侯爵】

周公  伯禽  考公  炀公【考公弟】幽公魏公【幽公弟】厉公  献公【厉公弟】真公  武公【真公弟】懿公  伯御【懿公侄】孝公【懿公弟】惠公  隐公桓公【隐公弟】庄公  闵公  僖公【闵公庶兄】文公宣公  成公  襄公  昭公  定公【昭公弟】哀公 悼公  元公  穆公  共公

康公 景公  平公  顷公

召公封燕【侯爵】

召公【九世至】惠侯  厘侯 顷侯  哀侯

郑侯  缪侯  宣侯  桓侯  庄公襄公  宣公  昭公  武公  文公懿公  惠公  悼公  共公  平公简公  献公  孝公  成公  湣公厘公  桓公  文公  易王  子哙昭王  惠王  武成王 孝王  王喜

鄘【以上二国封爵世次未详】

卫【侯爵】

康叔  康伯  考伯  嗣伯  伯靖伯  贞伯  顷侯  厘侯  共伯武公【共伯弟】庄公  桓公  宣公【桓公弟】惠公黔牟【桓公子】懿公  戴公【公子顽子】文公【戴公弟】成公穆公  定公  献公  殇公【定公弟】襄公【献公子】灵公  出公【灵公孙】庄公【出公父】班师【襄公孙】君起【灵公子】悼公【出公季父】敬公  昭公  怀公【羣公子】慎公【敬公孙】声公  成侯  平侯  嗣君  怀君元君【嗣君弟】君角

郑【伯爵】

桓公  武公  庄公  昭公  厉公【昭公弟】子亹【昭公弟】子婴【子亹弟左传作子仪】  文公【厉公子】穆公灵公  襄公【灵公弟】悼公  成公【悼公弟】厘公简公  定公  献公  声公  哀公共公【声公弟】幽公  繻公【幽公弟】君乙【幽公弟】

齐【侯爵】

太公  丁公  乙公  癸公  哀公胡公【哀公弟】献公【哀公弟】武公  厉公  文公成公  庄公  厘公  襄公  桓公【襄公弟】孝公  昭公【孝公弟】懿公【孝公弟】惠公【孝公弟】顷公灵公  庄公  景公【庄公弟】晏孺子 悼公【景公子】简公  平公【简公弟】宣公  康公

魏【毕公高之後封爵世次未详】

唐【即晋侯爵曲沃附】

唐叔 晋侯爕  武侯  成侯  厉侯靖侯  厘侯  献侯  穆侯  殇叔【穆侯弟】文侯【穆侯子】昭侯  孝侯  鄂侯  哀侯小子侯 缗【哀侯弟】

曲沃桓叔【穆侯子】  庄伯 晋武公  献公奚齐 卓子【奚齐弟】惠公【献公子】怀公  文公【献公子】襄公 灵公  成公【襄公弟】景公  厉公

悼公【襄公曾孙】平公  昭公  顷公  定公出公  哀公【昭公曾孙】幽公  烈公  孝公静公

秦【伯爵】

非子  秦侯  公伯  秦仲  庄公襄公  文公  宁公【文公孙】出子  武公【宁公长子出子兄】  德公【武公弟】宣公  成公【宣公弟】穆公【成公弟】康公  共公  桓公  景公  哀公惠公【哀公孙】悼公  厉共公 躁公 怀公【躁公弟】灵公【怀公孙】简公【怀公子】惠公  出子 献公【灵公子】孝公  惠文王 武王  昭襄王【武王弟】

孝文王 庄襄王 始皇帝 二世皇帝

子婴【二世皇帝弟】

陈【侯爵】

胡公  申公  相公【申公弟】孝公【申公子】慎公幽公  厘公  武公  夷公  平公【夷公弟】文公  桓公  厉公【桓公弟】利公【桓公子】庄公【利公弟】宣公【庄公弟】穆公  共公  灵公  成公哀公  惠公【哀公孙】怀公  湣公

桧【祝融之後封爵世次未详】

曹【伯爵】

振铎  太伯  仲君  宫伯  孝伯夷伯  幽伯【夷伯弟】戴伯【幽伯弟】惠伯  石甫缪公【石甫弟】桓公  庄公  厘公  昭公共公  文公  宣公  成公【宣公弟】武公平公  悼公  声公【悼公弟】隐公【平公弟】靖公【声公弟】伯阳

作诗时世图

商诗【五篇】

太甲之世

颂【一篇】

那【郑氏康成谓太甲祭汤也孔氏頴逹谓那之作当太甲时○朱子不详其世】

仲丁以後

颂【一篇】

烈祖【孔氏颖达谓笺称祭中宗诸侯来助明是其後或子孙之时未知当谁世○朱子不详其世】

祖庚之世

颂【一篇】

玄鸟【孔氏颖达谓礼三年丧毕祫於太祖之庙序言祫高宗明是为高宗而作祫故知是祫於契之庙也○朱子不详其世】

祖庚以後

颂【二篇】

长发      殷武【孔氏颖达谓玄鸟笺以为高宗始祫殷武云祀高宗则亦在其後殷武既在後则知长发之作亦在後矣○以上二篇朱子不详其世】

周诗【三百六篇】

文王之世

正风【二十三篇○孔氏颖达谓二南之诗文王时作惟甘棠何彼穠矣武王时作○朱子皆同

而以甘棠亦为文王时诗】

周南

关雎      葛覃

卷耳      樛木

螽斯      桃夭

兔罝      芣苢

汉广      汝坟

麟之趾

召南

鹊巢      采蘩

草虫      采苹

行露      羔羊

殷其靁     摽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麕    驺虞

正小雅【八篇○孔氏颖达谓鹿鸣等三篇此文王小雅采薇为伐昆夷而作事在受命四年出车杕杜还而劳之在受命五年伐木天保无文王之諡或当时即作或後为之未可定也○朱子皆不详其世】

鹿鸣      四牡

皇皇者华    伐木

天保      采薇

出车      杕杜

正大雅【三篇○孔氏颖达谓棫朴云济济辟王灵台云王在灵沼皆言王旱麓不言諡又不言王但经无谥者或当其生存之时或在其後不可定也○朱子皆疑为周公所作】

棫朴      旱麓

灵台

武王之世

正风【二篇】

召南

甘棠【孔氏颖达谓笺云美其为伯之功谓武王时也○朱子以为文王时诗】何彼穠矣【孔氏颖达谓何彼穠矣太公已封於齐武王时作○朱子同又疑为东迁後诗】

正小雅【四篇】

南陔      白华

华黍【孔氏颖达谓此三篇盖武王之时○朱子皆不详其世】

鱼丽【孔氏颖达谓此篇武王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正大雅【三篇○孔氏颖达谓三篇皆言文王之諡皆文王後作之○朱子以緜为成王时诗

思齐皇矣疑为周公所作】

緜       思齐

皇矣

成王之世

变风【七篇○郑氏康成谓成王之时周公避流言之难其诗为豳国变风○朱子亦以为成王

周公时诗】

七月      鸱鴞

东山      破斧

伐柯      九罭

狼跋

正小雅【十篇】

常棣【郑氏康成谓周公吊二叔之不咸召公为作此诗○朱子同】

由庚      南有嘉鱼

崇丘      南山有台

由仪      蓼萧

湛露      彤弓

菁菁者莪【孔氏颖达谓由庚以下周公成王之诗则南有嘉鱼至菁菁者莪从可知也○朱子皆不详其世】

正大雅【十二篇】

文王      大明【孔氏颖逹谓文王大明二篇成王时

作○朱子同】     下武【孔氏颖达谓成王时作○朱子同】文王有声【孔氏颖达谓文王有声举其諡则成王时作○朱子同】

生民      行苇

既醉      凫鷖

假乐      公刘

泂酌      卷阿【郑氏康成谓生民及卷阿周公成王时诗○朱子同】

颂【三十一篇○郑氏康成谓周颂者其作在周公摄政成王即位之初○朱子亦以为多周公所

定而间或有康王以後之诗】

清庙      维天之命

维清      烈文

天作      昊天有成命【朱子疑为康王时诗】

我将      时迈【朱子以为武王时诗】

执竞【朱子疑为昭王时诗】  思文

臣工      噫嘻【朱子疑为康王时诗】

振鹭      丰年

有瞽      潜

雝【朱子以为武王时诗】   载见

有客      武

闵予小子    访落

敬之      小毖

载芟      良耜

丝衣      酌

桓       赉

懿王之世

变风【五篇】

鸡鸣【郑氏康成谓哀公政衰懿王烹之齐人变风始作○朱子不详其世】还【孔氏颖达谓还序云刺哀公则哀公时诗也○朱子不详其世】

着       东方之日

东方未明【孔氏颖达谓三篇亦为哀公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夷王之世

变风【一篇】

柏舟【序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郑氏康成谓顷公当周夷王时○朱子不详其世又疑为庄姜诗则平王之世】

夷王厉王之闲

变风【四篇○郑氏康成谓夷王厉王之时桧之变风始作○朱子不详其世】

羔裘      素冠

隰有苌楚    匪风

厉王之世

变风【二篇】

宛丘【序刺幽公也○郑氏康成谓幽公当厉王时○朱子不详其世】

东门之枌【序幽公淫荒风化之所行男女弃其旧业亟会於道路歌舞於市井○朱子不详其世】

变小雅【四篇○郑氏康成谓刺厉王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是也】

十月之交【朱子以为幽王时诗】雨无正【朱子不详其世疑为东迁後诗】

小旻     小宛【以上二篇朱子不详其世】

变大雅【五篇】

民劳【序召穆公刺厉王○朱子同】板【序凡伯刺厉王○朱子同】

荡【序召穆公伤周室大坏○朱子同】抑【序卫武公刺厉王○朱子以为卫武公作此自警当在平王之世】   桑柔【序芮伯刺厉王○朱子同】

共和之世

变风【一篇】

蟋蟀【序刺晋僖公也○郑氏康成谓当周公召公共和之时○朱子不详其世】

宣王之世

变风【五篇】

柏舟【孔氏颖达谓卫武公时作○朱子同】

车邻【郑氏康成谓非子曾孙秦仲宣王命为大夫国人美之○朱子不详其世】陈

衡门       东门之池

东门之杨【孔氏颖达谓衡门诱僖公东门之池东门之杨从上明之亦僖公时诗也○朱子皆不详共】

变小雅【世十四】

六月【篇序宣王北伐也○朱子】  采芑【同序宣王南征也○朱子】车攻【同序宣王复古也○朱子】  吉日【同序美宣王也○朱子】鸿雁【同序美宣王也○朱子】  庭燎【同序美宣王也○朱子不详其】沔水【世序规宣王也○朱子不详其】 鹤鸣【世序诲宣王也○朱子不详其】祈父【世序刺宣王也○朱子不详其】 白驹【世序大夫刺宣王也○朱子不详其】黄鸟【世序刺宣王也○朱子不详其】 我行其野【世序刺宣王也○朱子不详其】斯干【世序宣王考室也○朱子不详其】无羊【世序宣王考牧也○朱子不详其】

变大雅【世六】

云汉【篇序仍叔美宣王也○朱子亦以为宣】崧高【王时诗序尹吉甫美宣王○朱子亦以】烝民【为宣王时诗序尹吉甫美宣王○朱子】韩奕【亦以为宣王时诗序尹吉甫美宣王】江汉【○朱子不详其世序尹吉甫美宣王○】常武【朱子亦以为宣王时诗序召穆公美宣】

幽王之世

变小雅【四十篇○孔氏颖达谓小雅自节南山下尽何草不黄去十月之交等四篇余四十

篇皆幽王时诗】

节南山【朱子亦以为幽王时诗】正月【朱子不详其世】

小弁【朱子亦以为幽王时诗】 巧言【朱子不详其世】

何人斯【朱子不详其世】  巷伯【朱子不详其世】

谷风【朱子不详其世】   蓼莪【朱子不详其世】

大东【朱子不详其世】   四月【朱子不详其世】

北山【朱子不详其世】   无将大车【朱子不详其世】小明【朱子不详其世】   鼓钟【朱子亦以为幽王时诗】楚茨【朱子不详其世】   信南山【朱子不详其世】

甫田【朱子不详其世】   大田【朱子不详其世】

瞻彼洛矣【朱子不详其世】 裳裳者华【朱子不详其世】桑扈【朱子不详其世】   鸳鸯【朱子不详其世】

頍弁【朱子不详其世】   车舝【朱子不详其世】

青蝇【朱子不详其世】   宾之初筵【朱子亦以为幽王时诗】鱼藻【朱子不详其世】   采菽【朱子不详其世】

角弓【朱子不详其世】   菀柳【朱子不详其世】

都人士【朱子不详其世】  采緑【朱子不详其世】

黍苗【朱子以为宣王时诗】  隰桑【朱子不详其世】

白华【朱子亦以为幽王时诗】 緜蛮【朱子不详其世】

瓠叶【朱子不详其世】   渐渐之石【朱子不详其世】苕之华【朱子不详其世】  何草不黄【朱子亦以为幽王时诗】

变大雅【二篇○孔氏颖达谓幽王大雅瞻卬召旻○朱子同】

瞻卬      召旻

平王之世

变风【二十八篇】

緑衣【孔氏頴达谓当庄公时○朱子同】

淇奥【孔氏颖达谓淇奥美武公则武公时诗矣○朱子同】

考盘【孔氏颖达谓庄公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硕人【孔氏颖达谓庄公时诗○朱子同】

黍离【孔氏颖达谓平王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君子于役【序刺平王也○朱子不详其世】

君子阳阳【孔氏颖达谓平王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扬之水【序刺平王也○朱子同】中谷有蓷【孔氏颖达谓平王时诗○

朱子不详其世】     葛藟【序王族刺平王也○朱子不详其世】

缁衣【序美武公也○朱子同】 将仲子【序刺庄公也○朱子不详其世】叔于田【序刺庄公也○朱子亦以为庄公时诗】

大叔于田【序刺庄公也○朱子亦以为庄公时诗】

羔裘【孔氏颖达谓庄公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遵大路【序庄公失道○朱子不详其世】

女曰鸡鸣【孔氏颖达谓庄公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山有枢【序刺晋昭公也○朱子不详其世】

扬之水【序刺晋昭公也○朱子亦以为昭公时诗】

椒聊【序刺晋昭公也○朱子亦以为昭公时诗】

绸缪【孔氏颖达谓昭公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杕杜【孔氏颖达谓昭公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羔裘【孔氏颖达谓昭公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鸨羽【序昭公之後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朱子不详其世】

驷驖【序美襄公也○朱子不详其世】小戎【序美襄公也○朱子同】蒹葭【序刺襄公也○朱子不详其世】终南【序戒襄公也○朱子不详其世】

平王桓王之闲

变风【七篇○郑氏康成谓当周平桓之世魏之变风始作○朱子不详其世】

葛屦      汾沮洳

园有桃     陟岵

十亩之闲    伐檀

硕鼠

桓王之世

变风【三十三篇】

燕燕【孔氏颖达谓州吁时诗○朱子同】

日月【序卫庄姜遭州吁之难○朱子以为庄公时诗】

终风【序庄姜遭州吁之暴○朱子以为庄公时诗】

击鼓【序怨州吁也○朱子同】 凯风【孔氏颖达谓州吁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雄雉【序刺卫宣公也○朱子不详其世】

匏有苦叶【序刺卫宣公也○朱子不详其世】

谷风【孔氏颖达谓宣公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式微【孔氏颖达谓宣公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旄丘【孔氏颖达谓宣公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简兮【孔氏颖达谓宣公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泉水【孔氏颖达谓宣公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北门【孔氏颖达谓宣公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北风【孔氏颖达谓宣公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静女【孔氏颖达谓宣公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新台【序刺卫宣公也○朱子不详其世】

二子乘舟【孔氏颖达谓宣公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墙有茨【序公子顽通於君母国人疾之○朱子同】

君子偕老【序刺卫夫人○郑氏康成谓宣公夫人○朱子同】

桑中【序卫之公室淫乱○郑氏康成谓宣惠之世○朱子不详其世】

鹑之奔奔【序刺卫宣姜也○朱子同】

氓【序宣公之时○朱子不详其世】 竹竿【孔氏颖达谓宣公时诗○朱子不详

其世】       芄兰【序刺惠公也○朱子不详其世】伯兮【郑氏康成谓宣公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有狐【孔氏颖达谓宣公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兔爰【序桓王失信诸侯○朱子不详其世】

采葛【郑氏康成谓桓王之时○朱子不详其世】

大车【孔氏颖达谓桓王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有女同车【序刺忽也○朱子不详其世】

褰裳【孔氏颖达谓褰裳思见正突初立事也○朱子不详其世】

墓门【序刺陈佗也○朱子不详其世】

庄王之世

变风【十五篇】

丘中有麻【序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是诗也○朱子不详其世】

山有扶苏【序刺忽也○朱子不详其世】

蘀兮【序刺忽也○朱子不详其世】狡童【序刺忽也○朱子不详其世】

丰       东门之墠

风雨      子衿【孔氏颖达谓丰东门之墠风雨子衿或当突篡之时或当忽入之後○朱子皆不详其世】

扬之水【序君子闵忽之无忠臣良士终以死亡而作是诗也○朱子不详其世】

南山【序刺襄公也○朱子同】 甫田【序大夫刺襄公也○朱子不详其世】卢令【序襄公好田猎故陈古以风焉○朱子不详其世】

敝笱【序刺文姜也○朱子同】 载驱【序齐人刺襄公○朱子同】猗嗟【序刺鲁庄公也○朱子同】

厘王之世

变风【五篇】

出其东门    野有蔓草

溱洧【孔氏颖达谓此一篇厉公时诗○朱子皆不详其世】

无衣【序美晋武公也○朱子亦以为武公时诗】

有杕之杜【序刺晋武公也○朱子不详其世】

惠王之世

变风【十二篇】

定之方中【序美卫文公也○朱子同】

蝃蝀【序卫文公能以道化民○朱子同】

相鼠【序卫文公能正其羣臣○朱子同】

干旄【序卫文公臣子多好善○朱子同】

载驰【序许穆夫人闵卫之亡○朱子同】

木瓜【序美齐桓公也○朱子不详其世】

清人【序刺文公也○朱子同】

葛生【序刺晋献公也○朱子不详其世】

采苓【序刺晋献公也○朱子不详其世】

防有鹊巢【序宣王多信谗君子忧惧焉○朱子不详其世】

月出【孔氏颖达谓宣王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蜉蝣【郑氏康成谓周惠王时昭公好奢曹之变风始作○朱子不详其世】

襄王之时

变风【九篇】

河广【序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故作是诗也○朱子同】

黄鸟【序国人刺穆公○朱子同】 晨风【序刺康公也○朱子不详其世】无衣【孔氏颖达谓康公时诗○朱子不详其世】

渭阳【序康公念母也○朱子同】 权舆【序刺康公也○朱子不详其世】

候人【序刺共公也○朱子同】 鳲鸠【孔氏颖达谓共公时诗○朱子不详

其世】       下泉【序曹人疾共公○朱子不详其世】

颂【四篇】

鲁颂

駉【序颂僖公也○朱子同】  有駜【序颂僖公也○朱子不详其世】泮水【序颂僖公也○朱子不详其世】閟宫【序颂僖公也○朱子同】

定王之世

变风【二篇】

株林【序刺灵公也○朱子同】 泽陂【序言灵公君臣淫於其国男女相说忧思感伤焉○朱子不详其世】

案作诗之时世经秦火之後难以全考故自汉唐诸儒训诂互异然古序与经竝出毛郑孔氏羽翼其说传流最古至朱子一以经文为据其余不见诸经者都为未定之辞此据理之论也欧阳修祖郑谱而驳议许谦刘瑾宗朱传而亦微有不同迨明何楷作世本古义引证虽博而伪说滋繁矣今辑古序及毛郑孔氏旧义而大指仍以朱子为归余说则存而不论也

钦定诗经传说彚纂卷首上

猜你喜欢
  卷十八 曾子问第七·郑玄
  卷三一·邱濬
  第十一章 9·辜鸿铭
  礼经会元巻四上·叶时
  春秋传卷二十二·胡安国
  折诸原序·张尚瑗
  科学与人生·钱穆
  襄公·襄公七年·左丘明
  卷三百七十七·佚名
  卷上·佚名
  地狱品第七·佚名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二·欧阳竟无
  中阿含经卷第六·佚名
  佛陀学纲·太虚
  佛说菩萨睒子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出 会真·李渔

    〖菊花新〗(生冠带,外、净扮二役随上)来京有意觅神交,燕子何曾遇伯劳。怒发指青霄,向何处捕寻奸盗?下官携带杨象夏进京,指望替他寻着女儿,把奸贼除了,万一夙缘未断,依旧成了好事,也未可知。谁想等得我来,他又出京去了。虽然赠些资

  • 御选明诗卷九十五·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九十五七言长律四刘基忆山中句曲峯高倚太阳不风岩谷自清凉四时岚彩霏琼雪百道泉流湛玉霜雅称采芝追绮季尤宜散髪学嵇康龙鳞璀错松当径鳯尾攡枞竹过墙月上海门蟾早觉露寒天宇鹤先尝仙人卓劔降魑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七·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二十有七年五月乙丑朔太府寺丞刘天民守尚书吏部员外郎 左朝请大夫知韶州傅雱罢以殿中侍御史王圭奏其悖慢贪黩也丙寅敷文阁直学士左承议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萧振特转左朝奉大夫落直字上以振治

  • 卷之四百七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卷之一千三百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百七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三十九·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三十九 唐 张守节 撰 晋世家第九       史记三十九 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

  • ●序·佚名

    徽钦北徙录原名南烬余闻,惟原序中有云:「余亦有感而作书曰南烬余闻,此盖二帝北徙实录。」为切于书的内容起见,故改今名。他本亦有作南渡录的,内分南烬余闻,窃愤录,窃愤续录三种;然窃愤录与窃愤续录,本书中亦包括在内。四库全书

  • 独孤信传·李延寿

    独孤信,云中人,本名叫如愿。北魏开始有四十六部,他的祖先伏留屯任部落大人,与魏室一同兴起。他的祖父独狐俟尼,正光时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云中去镇守武川,因而在那里定居。父亲独孤库者,任领人酋长,从小便英勇豪迈,颇有节操信义

  • 王恽传·宋濂

    王恽字仲谋,卫州汲县人。曾祖父名王经。祖父名王宇,在金朝做过敦武校尉。父名王天铎,金正大初年,以其精于律学而首选入仕,官至户部主事。王恽有才干,品行端正,好学且善于文辞,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等齐名。史天泽领兵攻宋,路

  • 九·钱穆

    今再续述教育思想。全部中国思想史,亦可谓即是一部教育思想史。至少一切思想之主脑,或重心,或其出发点与归宿点,则必然在教育。中国一切教育思想,又可一言蔽之,曰:"在教人如何作人",即所谓做人的道理。如儒、如墨、如道,何尝不

  • 卷二十二·叶隆礼

    [史部,别史类,钦定重订契丹国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卷二十二州县载记太祖太宗初兴战争四十余年吞并诸蕃割据燕云南北开疆五千里东西四千里共二百余州建京五处南京三司使司 西京计司 中京度支使司上京盐

  • 卽位年·佚名

    十二月12月8日哲宗熙倫正極粹德純聖文顯武成獻仁英孝大王,昇遐于昌德宮之大造殿。大王大妃敎曰:「院相,以領府事爲之。」仍召見時原任大臣于重熙堂。領府事鄭元容曰:「臣民無祿,當此罔極之變。慟迫冤酷,不知攸達矣。」大王

  • 结和第四十三·桓宽

    大夫曰:“汉兴以来,修好结和亲,所聘遗单于者甚厚;然不纪重质厚赂之故改节,而暴害滋甚。先帝睹其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怀,故广将帅,招奋击,以诛厥罪;功勋粲然,着于海内,藏于记府,何命‘亡十获一’乎?夫偷安者后危,虑近者忧迩,贤者离俗,智

  •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二·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力品第三十八之二(七)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见此灵鹫山乎。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卿等当知。过去久远世时。此山更有异名。

  •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二卷·龙树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二卷龙树菩萨集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尔时帝释天主。首戴摩尼殊妙宝冠。从忉利天。来诣佛所。见佛身相。众德庄严。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头面敬礼佛

  • 金刚般若经集验拾遗·孟献忠

    南阳后学释 升堂 录三宝感通记曰。唐贞观五年。有隆州巴西县令狐元轨者。信敬佛法○京师西明寺主神察目验说之。又曰唐益州西南新繁县西四十里许○繁后具自言之(会盈耳)。唐临冥报记曰唐吴郡□□素家贞观二十年失火

  • 清秘藏·张应文

    二卷。杂著。明代张应文撰。应文,字茂实,号彝甫,又号被褐先生,江苏昆山人,致力于搜讨古今法书名画、奇琛异宝。就平生所见,一一题识,逝后由其子张丑润色成书,取元代倪瓒“清秘阁”意为书。上卷分二十门,下卷分十门。在论法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