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卷上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本事品第一

  三地各十种  五烦恼五见

  五触五根法  六六身相应

  有十大地法。十大烦恼地法。十小烦恼地法。五烦恼。五见。五触。五根。五法。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十大地法云何。一受。二想。三思。四触。五作意。六欲。七胜解。八念。九三摩地。十慧。十大烦恼地法云何。一不信。二懈怠。三失念。四心乱。五无明。六不正知。七非理作意。八邪胜解。九掉举。十放逸。十小烦恼地法云何。一忿。二恨。三覆。四恼。五嫉。六悭。七诳。八谄。九憍。十害。五烦恼云何。一欲贪。二色贪。三无色贪。四嗔。五疑。五见云何。一有身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五触云何。一有对触。二增语触。三明触。四无明触。五非明非无明触。五根云何。一乐根。二苦根。三喜根。四忧根。五舍根。五法云何。一寻。二伺。三识。四无惭。五无愧。六识身云何。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六触身云何。一眼触。二耳触。三鼻触。四舌识。五身触。六意触。六受身云何。一眼触所生受。二耳触所生受。三鼻触所生受。四舌触所生受。五身触所生受。六意触所生受。六想身云何。一眼触所生想。二耳触所生想。三鼻触所生想。四舌触所生想。五身触所生想。六意触所生想。六思身云何。一眼触所生思。二耳触所生思。三鼻触所生思。四舌触所生思。五身触所生思。六意触所生思。六爱身云何。一眼触所生爱。二耳触所生爱。三鼻触所生爱。四舌触所生爱。五身触所生爱。六意触所生爱。受云何。谓受等受各等受已受当受。受所摄是名受。想云何。谓想等想现想已想当想。是名想。思云何。谓思等思现思已思当思。思所摄造心意业。是名思。触云何。谓触等触现触已触当触是名触。作意云何。谓心引于随引等随引。现作意已作意当作意。警觉心是名作意。欲云何。谓欲能欲性。现欲性。喜乐性。趣向性。希欲性。欣求性。欲有所作性是名欲。胜解云何。谓心胜解性。已胜解当胜解。是名胜解。念云何。谓念随念别念忆念。忆念性不忘性。不忘法不失性。不失法不忘失性。心明记是名念。三摩地云何。谓心住等住。现住近住。不乱不散。摄持寂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三摩地。慧云何。谓于法简择。最极简择极简择。法了相近了相等了相。聪睿通达。审察决择。觉明慧行。毗钵舍那是名慧。不信云何。谓不信不信性。不现信性。不印不可。不已委信。不当委信。不现委信。令心不净是名不信。懈怠云何。谓不精进性。劣精进性。昧精进性。障碍精进。止息精进。心不勇悍。不已勇悍。不当勇悍。是名懈怠。失念云何。谓空念性。虚念性。忘念性。失念性。心不明记性。是名失念。心乱云何。谓心散性。心乱性。心异念性。心迷乱性。心不一境性。不住一境性。是名心乱。无明云何。谓三界无智。不正知云何。谓非理所引慧。非理作意云何。谓染污作意。邪胜解云何。谓染污作意相应。心胜解心印顺。是名邪胜解。掉举云何。谓心不寂静。不极寂静。不寂静性。嚣举等嚣举。心嚣举性。是名掉举。放逸云何。谓于断不善法引集善法。不坚住作。不恒常作。不亲不近。不修不习。是名放逸。忿云何。谓忿等忿遍忿极忿。已忿当忿是名忿。恨云何。谓心结恨。等遍结恨。心怨结性是名恨。覆云何。谓隐所作罪。恼云何。谓心愤恼。坚执尤蛆。心俍戾性。是名恼。嫉云何。谓心不忍他之荣利。悭云何。谓于财法心着不舍。诳云何。谓矫惑他谄云何。谓心曲。憍云何。谓如有一作如是念。我具妙色财位技艺净命功德。形貌端严众所乐见。由此因缘便起憍傲极憍傲。醉闷等醉闷。[目*面]眩等[目*面]眩。心踞傲性是名憍。害云何。谓于有情乐为捶挞诸损恼事是名害。欲贪云何。谓于诸欲起贪等贪。执藏防护爱乐耽着。是名欲贪。色贪云何。谓于诸色起贪等贪。执藏防护。爱乐耽着。是名色贪。无色贪云何。谓于诸无色起贪等贪。执藏防护。爱乐耽着。是名无色贪。嗔云何。谓于有情欲为逼害。内怀栽檗。极嗔恚。遍嗔恚等嗔恚。嗔极嗔意愤恚。现嗔恚已嗔恚当嗔恚。是名嗔。疑云何。谓于诸谛犹豫。有身见云何。谓于五取蕴等。随观执我或我所由此起忍乐慧观见。是名有身见。边执见云何。谓于五取蕴等。随观执或断或常。由此起忍乐慧观见。是名边执见。邪见云何。谓谤因谤果。或谤作用。或坏实事。由此起忍乐慧观见。是名邪见。见取云何。谓于五取蕴等。随观执为最为胜为妙第一。由此起忍乐慧观见。是名见取。戒禁取云何。谓于五取蕴等。随观执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由此起忍乐慧观见。是名戒禁取。有对触云何。谓五识相应触。增语触云何。谓意识相应触。明触云何。谓无漏触。无明触云何。谓染污触。非明非无明触云何。谓不染有漏触。乐根云何。谓触顺乐受。触者所起身心乐平等受。受所摄是名乐根。苦根云何。谓触顺苦受。触者所起身苦不平等受。受所摄是名苦根。喜根云何。谓触顺喜受。触者所起心喜平等受。受所摄。是名喜根。忧根云何。谓触顺忧受。触者所起心忧不平等受。受所摄。是名忧根。舍根云何。谓触顺不苦不乐受。触者所起身心舍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摄。是名舍根。寻云何。谓心推觅遍推觅显示极显示。现前显示。寻求遍寻求。算计遍算计。构画遍构画。分别等分别。等分别性是名寻。伺云何。谓心巡行遍巡行。随遍巡行。伺察遍伺察。随遍伺察。随转随流。随属彼性是名伺。识云何。谓六识身。所谓眼识乃至意识。无惭云何。谓无惭无所惭无别惭。无羞无所羞无别羞。无敬无所敬无别敬。无自在无所自在无别自在。无所畏惮自在而转。是名无惭。无愧云何。谓无愧无所愧无别愧。无耻无所耻无别耻。于罪不怖性。于罪不畏性。于诸罪中不见怖畏。是名无愧。眼识云何。谓眼及色为缘所生眼识。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于眼所识色所有了别。各别了别。是名眼识。耳鼻舌身意识云何。谓意及法为缘所生意识。此中意为增上法为所缘。于意所识法所有了别。各别了别。是名意识。眼触云何。谓眼及色为缘生于眼识。三和合故触。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于眼所识色诸触等触现触已触当触。是名眼触。耳鼻舌身意触云何。谓意及法为缘生于意识。三和合故触。此中意为增上法为所缘。于意所识法诸触等触现触已触当触。是名意触。眼触所生受云何。谓眼及色为缘生于眼识。三和合故触。触为缘受。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眼触为因。眼触为集。眼触种类。眼触为缘。眼触所生。作意相应。于眼所识色诸受等受各别等受已受当受受所摄。是名眼触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触所生受云何。谓意及法为缘生于意识。三和合故触。触为缘受。此中意为增上法为所缘。意触为因。意触为集。意触种类。意触为缘。意触所生作意相应。于意所识法。诸受等受各别等受已受当受受所摄。是名意触所生受。眼触所生想云何。谓眼及色为缘生于眼识。三和合故触。触为缘想。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眼触为因。眼触为集。眼触种类。眼触为缘。眼触所生作意相应。于眼所识色诸想等想各别等想。现前等想已想当想。是名眼触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想云何。谓意及法。为缘生于意识。三和合故触。触为缘想。此中意为增上法为所缘。意触为因。意触为集。意触种类。意触为缘。意触所生作意相应。于意所识法。诸想等想各别等想。现前等想已想当想。是名意触所生想。眼触所生思云何。谓眼及色为缘生于眼识。三和合故触。触为缘思。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眼触为因。眼触为集。眼触种类。眼触为缘。眼触所生作意相应。于眼所识色。诸思等思各别等思。现前等思已思当思。思所摄造心意业。是名眼触所生思。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思云何。谓意及法为缘生于意识。三和合故触。触为缘思。此中意为增上法为所缘。意触为因。意触为集。意触种类。意触为缘。意触所生作意相应。于意所识法。诸思等思各别等思。现前等思已思当思。思所摄造心意业。是名意触所生思。眼触所生爱云何。谓眼及色为缘生于眼识。三和合故触。触为缘故受。受为缘爱。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于眼所识色。诸贪等贪。执藏防护。爱乐耽着。是名眼触所生爱。耳鼻舌身意触所生爱云何。谓意及法为缘生于意识。三和合故触。触为缘受。受为缘爱。此中意为增上法为所缘。于意所识法。诸贪等贪。执藏防护。爱乐耽着。是名意触所生爱

  分别品第二中初门

  门有八十八  初异类三门

  谓受并识身  及无惭无愧

  余门八十五  谓受等次第

  相应不相应  一行界处蕴

  五受根。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大地法受与五受根。几相应几不相应。乃至意触所生爱与五受根。几相应几不相应。大地法受五受根无相应者。皆不相应。大地法想五受根。一切相应。无不相应者。如想思触作意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亦尔。不信五受根。五根相应。五根不相应。如不信。余大烦恼地法亦尔。忿恨恼嫉害。二根相应。谓忧舍。五根不相应。覆诳谄三根相应。除乐苦。五根不相应。憍四根相应除苦。五根不相应。悭二根相应。谓喜舍。五根不相应。欲贪色贪。三根相应除苦忧。五根不相应。无色贪一根相应。谓舍。五根不相应。嗔三根相应。除乐喜。五根不相应。疑四根相应。除苦。五根不相应。五见中邪见。四根相应。除苦。五根不相应。余四见三根相应。除苦忧。五根不相应。有对触三根相应。除喜忧。四根不相应。除苦。增语触四根相应除。苦三根不相应除喜忧。明触三根相应。除苦忧。五根不相应。无明触及非明非无明触。五根相应。五根不相应。乐根无相应者。皆不相应。如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亦尔。寻伺五根相应。三根不相应。除苦忧。识五根相应。无不相应者。无惭无愧五根相应。五根不相应。眼识三根相应。除喜忧。五根不相应。如眼识耳鼻舌身识亦尔意识四根相应。除苦三根不相应。除喜忧。如六识身。六触身六想身六思身亦尔。眼触所生受五受根无相应者。皆不相应。如眼触所生受余受身亦尔眼触所生爱二根相应。谓乐舍。五根不相应。如眼触所生爱。耳鼻舌身触所生爱亦尔。意触所生爱三根相应。除苦忧五根不相应

  分别品第二中第二门

  六识身。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大地法受与六识身。几相应几不相应。乃至意触所生爱与六识身。几相应几不相应。大地法受六识身。一切相应。无不相应者。如大地法受。余大地法亦尔。不信六识相应。六识不相应。如不信。余大烦恼地法亦尔。忿一识相应。谓意。六识不相应。如忿余小烦恼地法亦尔。欲贪六识相应。六识不相应。如欲贪嗔亦尔。色贪四识相应。除鼻舌。六识不相应。无色贪疑一识相应。谓意。六识不相应。五见一识相应。谓意。六识不相应。有对触五识相应。除意。一识不相应。谓意。增语触一识相应。谓意。五识不相应。除意。明触一识相应。谓意。六识不相应。无明触及非明非无明触。六识相应。六识不相应。乐根舍根六识相应。六识不相应。苦根五识相应。除意。六识不相应。喜根忧根一识相应。谓意。六识不相应。寻伺六识相应。一识不相应。谓意。识法六识身。无相应者。皆不相应。无惭无愧。六识相应。六识不相应。眼识六识身。无相应者。皆不相应。如眼识耳鼻舌身意识亦尔。眼触一识相应。谓眼。五识不相应。除眼。如眼触耳鼻舌身意触随所应亦尔。如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亦尔。眼触所生爱一识相应。谓眼。六识不相应。如眼触所生爱。耳鼻舌身意触所生爱随所应亦尔

  分别品第二中第三门

  二法。谓无惭无愧。大地法受。与此二法。几相应几不相应。乃至意触所生爱。与此二法。几相应几不相应。大地法受。诸不善者二法相应。无不相应者。余受无相应者。皆不相应。如大地法受。余大地法亦尔。不信诸不善者二法相应。无不相应者。余不信无相应者。皆不相应。如不信余大烦恼地法亦尔。忿恨覆恼嫉悭害。皆二法相应。无不相应者。诳谄憍诸不善者二法相应。无不相应者。余诳谄憍无相应者。皆不相应。欲贪嗔恚。俱二法相应。无不相应者。色贪无色贪。无相应者。俱不相应。疑诸不善者。二法相应。无不相应者。余疑无相应者。定不相应。五见中二见无相应者。俱不相应。三见诸不善者。皆二法相应。无不相应者。余三见无相应者。皆不相应。有对增语无明触。诸不善者皆二法相应。无不相应者。余三触无相应者。皆不相应。明触非明非无明触。无相应者。俱不相应。乐根诸不善者。二法相应。无不相应者。余乐根无相应者。定不相应。如乐根苦喜忧舍根亦尔。寻伺识法诸不善者。皆二法相应。无不相应者。余寻伺识法。无相应者。皆不相应。无惭与无愧定相应。无不相应者。与无惭定不相应。无相应者。无愧与无惭定相应。无不相应者。与无愧定不相应。无相应者。眼识诸不善者。二法相应。无不相应者。余眼识无相应者。皆不相应。如眼识耳鼻舌身意识亦尔。如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亦尔。眼耳身意触所生爱。诸不善者。皆二法相应。无不相应者。余眼耳身意触所生爱。无相应者。皆不相应。鼻舌触所生爱。俱二法相应。无不相应者◎

  说一切有部界身足论卷上

猜你喜欢
  佛说报恩奉盆经·佚名
  卷五百八十五·佚名
  心忠尼六旬寿言·太虚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十·智顗
  三三 等诵经·佚名
  宗镜录卷第二十·延寿
  论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太虚
  金七十论卷中·佚名
  瑜伽论记卷第十二(之上)(论本第四十八)·遁伦
  卷三·佚名
  卷第九(二诵之三)·佚名
  第四品 王品·佚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智旭
  赞法界颂·龙树
  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列传第八十一·刘昫

    ○李勉 李皋 子象古 道古 李勉,字玄卿,郑王元懿曾孙也。父择言,为汉褒相岐四州刺史、安德郡公,所历皆以严干闻。在汉州,张嘉贞为益州长史、判都督事,性简贵,待管内刺史礼隔,而引择言同榻,坐谈政理,时人荣之。勉幼勤经史,长而

  • ●卷二百四十二·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四十二。   起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丙申,尽其日。   国史馆编修官员兴宗采石战。且录曰:完颜亮竭其国兵前来南牧其身先出汝州(京西道)示欲出襄汉上流朝廷遂促三司发精兵五万人合荆鄂之兵凡十二

  • 春秋战国异辞卷三十·陈厚耀

    楚惠王惠王二年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胜于吴以为巢大夫号曰白公白公好兵而下士欲报仇六年白公请兵令尹子西伐郑初白公父建亡在郑郑杀之白公亡走吴子西复召之故以此怨郑欲伐之子西许而未为发兵八年晋伐郑郑告急楚楚使

  • 宋史全文卷十六下·佚名

    宋高宗二戊申建炎二年春正月丙戌朔,上在扬州。戊子,金女真万户银朱陷邓州,转运副使刘汲摄守事,敌大至,汲死之。丁亥,诏略曰:『河东、河北郡县自太原、真定失守之后,皆困攻围,官吏军民,誓以死守。在昔兵火之际,有一城固守不下,则褒

  • 卷之一千九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四百七·佚名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秋七月。戊子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  ○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幸西苑驻跸。  ○己丑。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戊申皆如之。  

  • 卷之二百四十一·佚名

    光绪十三年。丁亥。夏四月。戊午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内记注  ○诣储秀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丁亥皆如之。内记注  ○闽浙总督杨昌浚等奏、闽省建厂修制鱼雷。核定名额薪工。请予饬部立案

  • ●绎史摭遗卷一·温睿临

    吴郡李瑶子玉纂目录宫壶妃御列传唐元妃曾氏鲁妃张氏(附从难宫嫔周氏)元妃张氏(舟山册立)桂太妃王氏、太妃马氏(永明王生母)桂元妃王氏(从难宫嫔某氏附)案「梦华潭丛录」曰:『自古宫壶之肃雍,未有过于胜国者也;嫱媛之殉烈,亦未有过

  • 第一三三保状光绪十年四月十四日一一三一四—八·佚名

    户房书王海,保户书(即一皂馆记)陈荣欠缴契税分期缴清具保状人台下户房书王海,今当大老爷台下,承保得户书陈荣所欠周前主税契公款银壹百八十六元八角七瓣三尖一周七末,兹光备缴银三十元,其余的限于四月终

  • 袁督师斩毛文龙始末·陈洪范

    李清撰崇祯二年己已五月二十二日,辽东督师袁崇焕牌仰旗鼓司查东江官兵在清江者给赏。随登岸,轻骑。标下各官当有龙武右营都司金鼎卿带船二十八只接应,俱列坐觞酒。二十四日,赏东江官兵每员行粮二斗,登岸试放佛郎机大炮,远者

  • 二二 河南杂志·周作人

    鲁迅的《新生》杂志没有办起来,或者有人觉得可惜,其实退后几年来看,他并不曾完全失败,只是时间稍为迟延,工作也分散一点罢了。所想要翻译介绍的小说,第一批差不多都在《域外小说集》第一二两册上发表了,这是一九〇八至〇九年

  • 阮序·沈初

    嘉庆九年平湖沈文恪公令嗣莲生以公兰韵堂诗印本见赠并持公西清笔记索序元于公为翰林后辈且乾隆五十六年元年二十八大考翰詹第一人奉特旨入南书房行走与公同直时奉勑编纂石渠宝笈校勘石经兼在懋勤殿侍直每当风日清和早

  • 卷一百七·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七宋 赵汝愚 编财赋门内帑【封桩库】上仁宗论奉宸库估卖物色 赵 拚臣窃闻已降指挥奉宸库估计珠犀玉帛珍宝等物差官置场出卖伏缘奉宸库并系朝廷

  • 卷一·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一学一小学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学然后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古人小学养得小儿子诚敬善端发见了然而大学等事小儿子不防推

  • 马普尔小姐探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马普尔小姐探案》侦探小说,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该小说讲述了关于马普尔小姐的八个故事,其中包括两个灵异故事。马普尔小姐不愧是人性专家,在所有的案子里,她都能通过对人性的分析,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 长安志图·李好文

    西安历史地志。元李好文编撰。 好文,字惟 中,东明(今山东东明)人,至正二年(1342)任陕西行台治 侍御史。在长安,因有感于千余年来长安城的沧桑巨变, 撰成是书。书原名《长安图记》,后人以与宋敏求《长安志》 合刊,改名

  • 荀子译注·荀况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荀子》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

  • 释鉴稽古略续集·佚名

    凡三卷。明代僧幻轮着。略称稽古略续集。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本书续稽古略,始自元代至元元年(1264),止于明天启七年(1627),共三六四年,以四百三十余僧之事迹为中心记载佛教历史,对于历朝佛教之兴替、宗教政策、佛道关系等,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