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本卷,准《百法论》成立唯识大指,而旁搜识论之体系,取诸名相。详为疏释,具有纲纪。
[百法论]具云《百法明门论》,亦世亲撰。世亲始从有部出家,本治小学,小者小乘 后从兄无着闻大乘义,始舍小而入大,未几盛张唯识之论。《百法》一书,依据《瑜伽·本地分》中,略录名数,即心法八,心所法五十有一,色法十一,不相应法二十有四,无为法六,合得百法之数。提纲挈领,取此百法,而彰论旨,成立唯识。论者,抉择法义,而兴诠辨,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故名为论。今此论之恉,则在成立唯识也 云何唯识?以一切法不离识故。说识名唯,非谓唯有识故,方置唯言。非字至此为句 一切法中,识用殊胜,推识为主,故首心法。心法有八,谓一身有八识。此八名数,已见上卷。后当更详 二者心所法,是心助伴,参看上卷 故不离识。心所法五十一,均详上卷 三者色法,识所变故,色是识之所变,至后当详 故不离识,色法,上卷色蕴中已详者,兹不赘。但上卷亦有略而未及者,即十二处中法处所摄色,除无表色外,尚有四种:一极略色,又名极微。二极迥色,如明暗光影,及空界色皆是。空界色又分为二,上视者名空一显,下视之名迥,如上总摄极迥色中。三遍计所起色,如意识思维荷花时,必变似荷花之影像,即此名影像色。四自在所生色,谓定心所变色等境,皆实有故 四者心不相应行法,是色心分位故,皆不离识。问:色上分位,如何不离识?答:色不离识故,色上分位亦不离识 五者无为法,是识实性故,亦不离识。无为法详上卷 是故以《百法》与《五蕴》对观,《五蕴》只分析一切法,识与诸法,平列而谈。法相家立说之旨,即此可见。《百法》则识为主,以之总摄一切法,而成立唯识论之统系。宜黄欧阳先生,首明唯识法相非是一宗,参考《百法》、《五蕴》叙,及《杂集论》序,并《瑜伽》序,均金陵刻经处刊本 诚哉发奘、基未泄之秘。
《百法》总明一切法无我,由何义故名我耶?基云:“我如主宰者,如国之主,有自在故。又如辅宰,能割断故。有自在力及割断力,义同我故。”《述记》卷二 基师此释,即偏就人我执一方面而言。实则所谓我者,若宽泛言之,只是计着有实在物事的观念。故凡执有实法者,亦名法我执。
人我执者,谓即坚执有补特伽罗我相。云何补特伽罗?此有二释,若随俗译名,应翻为人。若约义译,名数取趣。夫所谓人者,本依《五蕴》而假名为人。然皆不悟此是假名,恒于意念隐微中坚执有实人相,亦即计有实自我相,是名人我执。
数取趣者,趣谓六趣,六道之别名,人、天、地狱、饿鬼、修罗、畜生,是名六道 谓诸众生,数数起惑造业,由此能取当来或种趣故。当来犹言未来。或种者,如人趣或天趣等 别有解云,于六趣中,数数往还,名数取趣,此释较宽。前释但约现惑业能感当来趣而说 佛家持轮回说,故名人为数取趣。
法具轨持二义。上卷开端,及《语要》卷一,并解法字义,此不须赘。若于世所计色心等,但假施设,而说名为法,此亦无过。若于所谓一切法者,而皆计执为实物有,实物有一词,参看上卷行蕴中心所法总束处一段小注 此即名为法我执。凡计有实物相,即是执着相。此执着相,即是我相,故名法我执。
又人我执一词,有时省言我执。其法我执一词,有时省言法执。
又有云我法执者,我即人我,法谓法我。
又有言二执者,即人法二我。
又有只言一执字者,实即总合人法二我而言。
若论我执具云人我 法执具云法我 二相广狭,二相者,谓二执相状 则法执最宽。于一切法而取着其相,通名法执。若执真如为实物有者,亦是法执。真如,详上卷无为法中。真如亦得省称如 如虽本有,但可冥冥证故,不应当作外在物事而推度故。此处吃紧 我执者,唯执为自、为内,对他名自,对外名内 非于一切法皆计为我人故,故我执便狭。但我执,亦就法执中别出言之。诸有所执着,通名法执。计执我人故,亦是法执。但以执为内自我故,遂别于法执而另名我执。学者切须善会。
问:云何二无我?答曰:如《百法》言,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补特伽罗无我者,谓如《五蕴》诸色心法,皆互相为缘而有,于中都无实我可得。若即蕴而计为我者,蕴则非一,为计色是我耶?为计一一心、心所皆是我耶?若离蕴而计有我者,我在何处?故知人之一名,但依《五蕴》假立,都无主宰实自在用。都无一气贯下为句 由此,说补特伽罗无我,亦曰人无我。世所谓人者,实即无我,故名人无我
人无我故,名为人空,又名我空,又名生空。人我亦名生者,故人我空亦名生空 法无我者,谓如蕴界处诸色心法,蕴界处详上卷 皆互相为缘而有。所谓彼依此有,此亦依彼有;无后不成前,无前亦不成后;无甲不成乙,无乙亦不成甲。一切法相待而有故,绝无独立固存之一物。易言之,即一切法都无实自性。若有实自性,可名为我。既诸法无实自性,即诸法本空。空故无我,是名法无我。亦云法空
问曰:诸行无实自性,诸行,即蕴处等色心法之都称。详在上卷 名空无我,是可无疑,岂谓真如亦无自性耶?答言:真如自性,离心言故,真如自性,非心思所涉。何以故?一涉心思,便成为物故。又非言说所涉,何以故?一涉言说,便成为物故 大用昭显,不可言空。本性自寂,离诸妄执,不可言不空。既空与不空,两不可拟,云胡计着真如,而谓有如情见所执之我。云胡至此为句 《涅槃经》卷五十五云:“我说涅槃,如幻如梦。”涅槃亦真如之别名 若当有法胜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此破法执,最为警切。
佛家说一切法,而不取一切法。故三法印,其一无我。佛家有三法印,一曰诸行无常,二曰诸法无我,三曰涅槃寂静,异此不名佛法 《百法》成立唯识,首明无我,是所宗故。但世亲持论,是否不堕法执,吾读《识论》,窃有疑焉。《新论》之作,知我、罪我,其在于斯。
《般若》明无我,《涅槃》成立常乐我净之我,此不相违。情见所执之我,即二执是 如实是无,而世妄计为有,故应遮拨。内在主宰不随境转之我,此即常乐我净之我 是徧为万法实体,讵可言无。吾心之本体,即是万法之本体,非有二也,所谓一切法皆如也 《涅槃》、《般若》立说虽殊,而意自相贯。《新论》融会《般若》诸法无自性义,及《涅槃》主宰义,学者宜知《新论》、《转变》、《成色》诸章,于宇宙论方面,融会《般若》诸法无自性义;《功能》、《明心》诸章,于本体论及人生论方面,融会《涅槃》主宰义
[识论]具云《成唯识论》,亦云《三十论》。在昔释尊示灭,佛法一昧。及百余年间,有大天者出,始兴诤论,判为二部,一大众部,二上座部。大众部复分为九,上座部析为十一,合二十部。诸部繁衍,约当佛灭后四百年间云 后龙树菩萨兴于南天竺,约当佛灭后六百年顷,始造《大智度》等论,宣说法空,是为大乘。其弟子提婆菩萨造《百论》等,宏阐指要。然末流沉空,将资矫正。迄佛灭后九百年间,北天竺有无着菩萨者,旁治小学,《瑜伽·本地分》多详小乘义 董理大乘。以其对治空见,世遂目其学为有宗,而区龙树、提婆之学为空宗,自是大乘乃分为二。无着异母弟世亲菩萨,本习小乘,遍通异部,造论五百,隐蔽大乘。无着悯之,托疾命诱,中路闻诲,方信大乘,改轨宏扬,亦造论五百。具如别传。
按世亲闻法无着,始归大乘,虽复克承家学,而卒乃自创唯识一派,未尝笃守其兄之说。无着本善谈法相,而已渐具唯识之体系。其生平撰述甚富,就此方所译者言之,当以《大论》及《辩中边》为最要。《大论》乃法相巨典,自来治有宗学者皆知之。《辩中边》已大备唯识之规模,而言唯识者多不之察,乃群奉《识论》为宗主。此自印土十师已然,非独吾华慈恩派下如此也。吾于上卷,有云唯识学是世亲学者,特据其传授影响而言之,非谓无着不言唯识也。《中边颂》,无着自谓闻之慈氏,与《大论》闻之慈氏,同一托词。盖皆其所自造,而假慈氏以神其说,亦可见其矜重之意。无着造此《颂》,付世亲为之释。基师云:“旧以为世亲所造,非也。”释文既出世亲手笔,自是世亲归趣大乘以后时事,想无着已届暮年,故委释文于世亲也。《颂》初明虚妄分别有,以此具摄三自性,三性后详 宏廓深远,而无世亲识论派烦琐与穿凿之弊。余常欲疏其大义,苦不得暇,冀后之达者,游意于兹。
世亲唯识之论,《百法》总其弘纲,《识论》完其组织,大纲细目毕具 至于《摄论释》重在成立赖耶,《二十论》偏明唯识无境。无境者,谓无心外之境故 及《识论》出,而《摄论》、《二十论》之义,亦无不于兹汇聚。《识论三十颂》本世亲晚年所作,释文未竟而卒。十大论师继起,十师者,一亲胜,二火辨,三难佗,四德慧,五安慧,六净月,七护法,八胜友,九胜子,十智月是 法海波澜,至为壮阔。其间护法、安慧,声德尤振。玄奘大师译《唯识》时,本主十家之释,各别全翻。窥基法师特欲糅集十师之义,成为一部,异义纷纶,悉折衷于护法。基师初禀奘师,奘师未允,盖久而后许焉。今所传《识论》,即基师译本,虽云糅集十师,而实一宗护法,无异为护法一家之学。基师称护法云:“此师所说,最有研寻,于诸义中,多为南指。邪徒失趣,正理得方,迥拔众师,类超群圣者,其唯护法一人乎!”《述记》卷一 基师又自述其参糅之绩云:“初功之际,十释别翻,昉、尚、光、基四人同受。数朝之后,基求退迹。大师固问,基殷请曰:‘群圣制作,各驰誉于五天,虽文具传于贝叶,而义不备于一本,情见各异,禀者无依。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楷定真谬,权衡盛则。’久而遂许,故得此论行焉。大师礼遣三贤,独授庸拙。此论也,括众经之秘,包群圣之旨,何滞不融,无幽不烛,仰之不极,俯之不测,远之无智,近之有识。虽复本出五天,然彼无兹糅释,直尔十师之别作,鸠集犹难,况更摭此幽文,诚为未有。”又云:“不立功于参糅,可谓失时者也。”《唯识枢要》卷一 详此,则基师揉集《识论》,虽义据十师,而功同独创,匪唯护法之嫡传,实乃世亲之冢嗣。然或者以《识论》独崇护法,九师之旨,书佚难详,又不无遗憾云。基师既成《识论》,更为《述记》,凡论中不尽之义,与众说之待搜罗,己意之当发抒者,皆于记中见之,此传译最善之法。然《述记》文字难读,想是随时笔札,未经整理。基师与其门下疏通《述记》之作,复有八种,卷帙繁重,其内容多不必可贵。学者非专于其业,鲜不废然束阁。实则读此等书,正如入山采宝,虽云荆棘载途,虚劳步履,然偶于无意中得一至宝,其价值不可思议也。《识论》之研究,大盛于唐,唐人章疏目录今可考者,犹百余种。但即其现存者观之,大氐失之烦琐。禅学之徒,起而匡其失,至不立文字,则矫枉过直,虑非梵土佛家本旨也。
印度论文体制,先以韵语,总括全书意义,名之为颂。次依颂作释文,名曰长行,则论之正文也。世亲作《三十颂》,未及为长行而卒。
[诸识]识者,对境受称,设无所缘境,则能缘识之名,亦无自而立故。唯识不谓无境,但不许有心外独存之境,详前谈《百法》中 然识有多名,曰心,曰意,曰了别,曰分别,曰现行,皆其异名也。如某甲有别字、别号 唯心意二名,虽通八识,谓八个识,通名心与意故 而约偏胜义,则第八独名心,集起胜故;集起者,谓集诸种子,起现行故,此据《识论》等说。但《五蕴论》则云采集诸种子故,名之为心,与此稍异。详上卷识蕴中 第七独名意,思量胜故;恒审思量我相,故胜 前六通名识,了别胜故。了别一切境界,前六为胜 此义深详,请咨《摄论》。《所知依分》
现行一词,有时虚用,即现起之谓,但常用为识之别名。现者,显现义,非如种子沉隐故;非字贯下为句 行者,相状义,识生即有相状,虽本无质碍,而有无相之相,无形之状故 非无自体故。了别即其自体 此识亦名现行者,对种而得名故。种子每省言种,后皆仿此 如某甲对父便名子,今识对种便名现故。现行每省言现。后皆仿此 又现行与识两名,有时并为一个复名词,如曰现行识,或更省言现识,皆随行文之便而用复名,非有何等异义也。
缘字有二义。一缘虑义,如能缘之缘是也,犹云能知或能观等。二缘藉义,如缘生之缘是也。凡内典中言缘起,言众缘,言四缘等者,皆此中第二义摄。
《三十论》云:“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谓凡言识者,总显一切有情各各有八个识,非单就某甲一身中八识而言故。总显二字,注意 云何八识?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此八,各有相应心所,举识便已摄所。如举眼识,即摄眼识相应触等法故。心所详在上卷 余准知。
将谈八识,须详识所依根。初五识所依根,是谓五根,曰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此五皆以清净色为体。详在上卷色蕴中。
旧作《识论讲疏》云:“五根体即净色,清净色,亦省言净色。他处准知 是色微妙,世所不了,但由发识势用,比知是有。比者比度。识生必有凭藉,若非净色根具有发识之势用,此识无缘得生。故由发识,比知决定有根 此根所具之势用,其盛大至不可测。火药炸发,势用虽猛,犹可测量。根之势用,终无物力可为喻况。如眼根,发生眼识,而趣色境,是乃至神,不疾而速。傥有能言其力之几何者,万世一遇,犹旦暮也。”《俱舍·分别根品》说“根者,最胜自在义。”《五蕴》同此 普光《记》云:“最胜自在,即是有大势用。”根与扶根尘,和合似一,而实非一。谓一身中,有净色根,有扶根尘,此二和合似一,而实不是一法 扶根尘者,亦名根依处,即是器界之一部分。此尘能扶助净色根故,名扶根尘。又谓此尘是净色根所依之处故,即名此尘曰根依处 或作浮尘根者,大错。
唯识诸师,于根义颇有聚讼。如难佗等,说五识功能是名五根,无别净色为眼等根,即以世亲《二十论》、陈那《观所缘缘论》而为依据。安慧以理教相违破之,理教相违者,谓与正理相违及与圣教相违故 广陈九难,详见《识论》卷四,及《述记》卷二十六,其辞甚辩。护法假朋《二十论》等文朋者,比助义。谓助难佗等张目,而解释《二十论》等文,以为可据也。假朋者,非真有意为助,特故顺之,令尽其辞 安慧复申十辨,直令敌者词穷。盖护法本非赞同难佗说者,其为难佗等所引二论设救,非必故与安慧相反,姑引令安慧盛张其说已耳。《识论》此处文字,须善会
难佗说五识种即五根,则以根为种子之异名,实不许有净色根也。安慧破难佗,其词虽辨,固犹未了难佗本意,而只为名词之争耳。原安慧所谓根者,正目净色。难佗则谓无别净色为眼等根,其说五识种亦名根者,自非安慧之所谓根也。据实而言,安慧与难佗之争,乃在根之为有为无,而非种子是根与否之问题。设难佗亦许有所谓根者,则根与种非是一物,又何待剖。然安慧斤斤焉辨种之不可为根,卒不悟难佗所言根者,与己殊恉,此所以虽辩而无当,至护法乃如射者中的矣。护法以难佗不许有净色根,乃依教理以折其诤。其说以为藏识变似色根,藏识者,赖耶之别名 有圣教量,为楷定故,不可拨无。又根相虽非现量得,依世间说故,非现量所得 而由发识用,比知是有。《述记》二十六第十一页:“以有发生五识用故,比知有根,由果推因故。” 非肉团即扶根尘 能发识故,参考《述记》 故应说根体即净色,护法以此折伏难佗,证成净色根定有,而后聚讼之端始息。
安慧与难佗关于净色根有无之争,见《识论》卷四、《述记》卷二十六。然西明《要集》疑与难佗争者非安慧,而判属火辨,不知西明别有据否?慧沼则据《述记》,断为安慧说,谓疏主既是此翻糅者,故能深达,可不劳疑云云,姑并存之。
大乘净色根,本用小宗之名而异其实。如《俱舍论》言,眼根极微,在眼星上,傍布而住,如香菱花,亦说如颇胝迦。耳根极微,居耳穴内,旋环而住,如卷桦皮。鼻根极微,居鼻额内,背上面下,如双爪甲。舌根极微,布在舌上,形如半月。身根极微,遍住身分,如身形量。此说净色根即极微为体,有形状显现。但在唯识,则谓根有自种,伏藏本识,遇缘生现,现谓根也。唯识说一切法各有种子,故根亦有自种,伏藏本识之中,遇缘则生现根 而不许有实极微。又世间不能现见,故不可拟其形状。盖大乘所谓净色根,颇有神秘意义,与小乘所说,名同实异,不可无辨。友人桂林梁漱溟,谓净色根即今所谓神经系,就小乘义言,似可通,而于大乘不合
如上略说五根。次第六意根。世亲《摄论疏》云:“譬如眼等五识,必有眼等五根为俱有依。俱有依,即根之别名。识与根同时相俱,故云俱有,是识所依以生者,故复名依 如是意识,亦应决定有俱有依。”此但谓应更成立意根。至意根为何等法,佛家亦不无争论。如上座部等,以胸中色物即谓心脏 为意识之根,是谓色根。此与晚世言心意作用以脑筋为所依者,义亦略近。胸中色物与脑筋虽异,但以意识所依为色根则同 余部不许色根,而立无间灭识为意根。余部,谓上座等以外之诸部。无间灭识,详上卷十八界中 世亲初研小学,造《俱舍论》,即作是说。参考《俱舍·分别界品》 其后向大,更造《五蕴》,犹存旧义。详在上卷 诸不许意根是色法者,则以意识行相宽广,其分别力最强,故所依根必为心法,而非色法。何以故?心法势用猛利,堪为意识作所依;色力钝劣,不任为依故。今人欲纯以脑筋说明心意作用,而记忆及幽深广博之思想,如何可说为脑筋之副产物,吾总觉其不可通 但小乘以无间灭识为意根,不悟此属已灭无,凡法已灭,便无有,名已灭无。若未生者,即现在无有,名未生无。此等名词,亦须记着 何得为根?及大乘立八识,始说第七末那为意识之根。而以前念无间灭识,但望后念为等无间缘所依,等无间缘后详 理论始精密。无着为世亲造《摄论》,即明斯义。自是而意根体即末那,遂成大乘定论。
╭胸中色物
╭小乘┥
意根┥╰无间灭识
╰大乘—末那识
说第六根已。七、八云何?第七以第八为所依根。《大论》五十一说,“由有本识故,有末那”。《楞伽经》卷九有《颂》云:“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转者起义 《述记》卷二十六,“八若无时,七亦无故。”此皆言末那用第八为根也。
第八亦以第七为所依根。《大论》六十三说:“藏识恒与末那俱时转。”又说:“藏识恒依染污。”染污即第七也。《悟记》卷二十六,“第七若无,八不转故。”此皆言藏识用末那为根也。七、八互为根故,不须建立九识为第八之根。
如上所说诸根,总分二类。一净色根有五,曰眼净色根,乃至身净色根是也。二意根有三,谓末那为第六根,及末那与赖耶互为根是也。凡此诸根,各具四义。注意各字 一决定,谓所依根若无,能依之识定不起故。如所依眼根若无,则能依之眼识决定不起故。又凡言识,亦摄心所。二有境,根体定是能照或能缘法。五根体即净色,能照境故,名有境。意根体即末那等,能缘境故,名有境。唯此能照或能缘法,方有力用,得为根也。余扶根尘法,非能有境,不得为根。三为主,即有自在力故。最殊胜力,名自在力。心所依王,便非自在,故不为根。心王是主,有自在力,方为根也。如第六意根,即是第七心王。七、八准知。又净色根,亦得说为自在,非同扶根尘之顽钝也。四令能依识,取自所缘。如五识取自所缘尘境,即由五根增上,令其自取故。余准可知。凡此四义,具《三十论》,见《论本》四、《述记》二十六。唯识谈根,只此云尔。
上来略释诸根。今应释诸识名义。《瑜伽》卷六十三说:“识有二种,一者阿赖耶识,二者转识。此转识 复七种,所谓眼识乃至末那识”云云。准此,则前七识通名转识。问:何故名转识?答曰:转者,转易义。谓十地位中,此前七识入观时,是无漏善性。定中起观,即名入观 出观已,出定故,便出观 仍是有漏染性。十地后详 此说前七有转易故,名为转识。问:金刚心后,第八亦由有漏转成无漏,云何不名转识?金刚心,亦后详 答曰:第八一转即永转,非前七例,故转识名不通第八。
转识有七种,此七复别以三类,曰前五识,曰第六识,曰第七识。前五识者,所谓眼识乃至身识。第六曰意识,五及第六亦合称前六识,以同是随根立名故。
云何随根立名?谓依、发、属、助、如五义胜故。依义者,谓即依眼根之识,故名眼识。乃至依意根之识,意根即第七识 故名意识。发义者,谓即眼根所发之识,故名眼识。乃至意根所发之识,故名意识。属义者,谓即属眼根之识,故名眼识。乃至属意根之识,故名意识。助、如两义,准上可知。助义者,谓能助根取境,故说助义。凡根皆有取境之用,但必有识为助,始成其用故。由根望识言,则曰根助识。由识望根言,则曰识助根故。如义者,谓识依根发,亦恰如其根之势用,而共趣境故,故说如义 或许六识随境立名,亦可无遮。
随根立名随境立名
眼识色识
耳识声识
鼻识香识
舌识味识
身识触识
意识法识
六识性相云何?《识论》卷五云:“识以了境为自性故。此中识者,即通六识而言 即以了境为行相故。能了别境,名为识故。如经说,眼识云何?谓依眼根,了别诸色。乃至意识云何?谓依意根,了别一切法。《杂集》等说,亦复同此。”或云,梵本《三十颂》,但言识以了别为自性,而不言行相。今《识论》亦以了别境为行相,疑基师所增。此说不知确否?然以理准,兼显行相,于义无违
五识行相唯局,不遍名局 谓眼识唯了诸色,耳识唯了诸声,乃至身识唯了诸触。第六意识,行相周遍,谓遍了一切法故,《摄论》所谓“无边行相而转”是也。
意识,亦依其分位差别,而说为四。一五俱意识,二独散意识,三梦中意识,四定中意识。梦意,略见上卷行蕴眠数中。诸论亦复无所解说 定心,定中意识,省云定心 非凡位所有,此中皆不欲谈。通途所谓意识,只相当于散意。具云独散意识 前所云意识行相周遍者,实就独散位而言。问:由何义故名独散?答曰:独者、简别五俱位,散者、简别定位,凡夫未得定,心恒散乱故 独起思构故,行相粗动故,意识不与五识俱时,能独起思构,而分别一切法,势极猛利。如晨起而思昨日所尝之馒首,停午而忆曩时所见之梅花,彼眼舌二识久已灭无,而意识独起焉。又或冥搜哲学上之问题,色声等识皆不现行,而意识独起 故名独散意识,亦云散心,或云散意 亦云独头意。不与五识俱故,名独头意
云何五俱意识?谓即五识起时,意识定与之俱。定字吃紧 依此,立俱意名。五俱意识,省云俱意 《解深密经》说:“佛告广慧,有识,即指下文眼识 眼眼根 及色色境 为缘,生眼识。根境为缘,眼识得生,此就识望根境而言。实则根境识三法,同时互为缘生,非谓先有各在之根境二法,待其合而后生识也。此等处,若稍有误解,便与唯识义全乖。向见人有误解者,不可不慎 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意识分别力胜故,名分别意识。眼识起时,其与眼识相俱起者,即分别意识是也:此意识既与眼识相俱,即是两相随属而行,故曰随行。又必同时而生,故曰同时。又必同缘一境,如眼识缘青,意识亦缘青,是名同境 有识,指下耳等四识 耳鼻舌身四根 及声香味触四境 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准上可知 广慧,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转者起义 若于尔时,眼识生时 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详此所云,五识若同时并转,即一意识能与五识俱。因是意识亦随所俱,而成差别。如自其与眼识俱之方面言,则为眼识家俱意。自其与耳识俱之方面言,则为耳识家俱意。自其与鼻识俱之方面言,则为鼻识家俱意。自其与舌识俱之方面言,则为舌识家俱意。自其与身识俱之方面言,则为身识家俱意。如是总名五俱意识。
问:由何义故,建立俱意?答曰:如诸论言,略有三义。一曰助五,五者五识。后均仿此 五无计度等分别力故,必须有俱意助五,令其了境,如师导令弟子解义。弟子解义由自,而必资师引。五识了境由自,而必资意引,法喻相当 若无俱意,五定不生,以五力微劣故也。二曰极明了,俱意与五,同取现境,分明证故,俱意与五取境,同是现量 非如散意缘久灭事。散意多缘虑过去事 基云:“五识赖意引而方生,意识由五同而明了。”言其相依之切也。三曰能引后念独散意识令起。《集量论》说:“五识起时,必有意识与俱。即此意识,能引第二念寻求意识生。”详《述记》二十七第七页。如俱意与五识同取青境时,唯是现证,本无计度分别。但此俱意起时,即有势用,能引次念散意起,散意起时,即于前念现量所证青境,而起寻求,谓此是青非赤白等耶?或此青者,是衣青、非华青等耶? 综上三义,俱意故应建立。
佛家八识,析成各个,而其眼等五识,以今心理学上术语言之,应云纯粹感觉。言纯粹者。以其不杂记忆与推想等作用故,即未成为知觉故 若不建立俱意,则疑此感觉力用微劣,而于境无分别,将不得成为识矣。第一义中,助五之说,诚为重要。又八识既是各别,则五识取境,应不能为后念意识所追寻,以第六与五不相关故。由建立俱意,方无此患。故第三义,关系尤重。然此等拼合法,正可见其立义不符理实。心不是拚合的东西 《新论》持说自与旧学根本不同,学者无妨研玩。
六识缘境,于一时缘,多少不定。《大论》五十一说如一眼识,于一时间,于一事境,唯取一类无异色相。如唯取青色境 或于一时顿取非一种种色相,如青、黄、赤、白等 如眼识于众色。如是耳识于众声,鼻识于众香,舌识于众味,亦尔。又如身识,或于一时,于一事境,唯取一类无异触相。或于一时,顿取非一种种触相。如是分别意识,于一时间,或取一境相,或取非一种种境相,当知道理亦不相违。此与萨婆多说有异,萨婆多不许一时缘多境。谓如眼识,本方缘青,忽然黄色来夺,碍彼眼识,不于青生,云云。然眼等六识,容有一时专缘一境,如萨婆多所说,但非一切时恒尔。
《大论》卷三说,六识取境,由四因故,能令作意,警觉趣境。作意心所,详在上卷行蕴 “一由欲力,谓若于是处,心有爱着,心则于彼多作意生。二由念力,谓若于彼,已善取其相,已极作想,心则于彼,多作意生。念者,记忆于过去境,而行追忆,能令分明再现,是名善取其相。追缘过去,而取其像,不忘失故,名极作想 三由境界力,谓若彼境界,或极广大,或极可意,正现在前,心则于彼,多作意生。四由数习力,若于彼境界,已极串习,已极谙悉,心则于彼,多作意生。”如行通衢者,汽车前来,眼识便了。由尔时俱意助眼识,多于汽车作意故。此等作意,一由境界力,相极猛故。二由数习力,前此谙悉汽车能违害生命故。举此一例,以见其余
六识取境,前五皆局,第六特遍,由第六分别力胜故。《杂集论》云:“唯意识有三分别,一自性分别,自性犹云自相 二随念分别,三计度分别。”
自性分别者,谓于现在所受诸行自相、行分别。按此中自相,犹云自体。现在所受诸行自相者,如眼识现缘白色,即此白色自体,是名现在所受诸行自相。眼识缘此白色自体时,能缘入所缘,亲冥若一,是即于白色自相而行分别。此中分别一词,与后二分别,名同义异。盖由能缘识,亲冥所缘境之自体,绝不于境起忆念及推度等等分别,但以亲冥境体故。如前所云眼识亲冥白色自体 说名分别,由识与境冥,虽无粗动分别,而不同木石块然无知故。而不同三字,须一气贯下读之 冥冥证故,虽有证知,而若无知,故曰冥冥 行相深微故,故名分别,非以同于后二分别,始名分别。非以至此为句 此于诸行自相行分别,即是现量,本唯五识得有。而《杂集》说意识有此者,据五俱意说故。
随念分别者,谓于昔曾所受诸行,追念行分别。按昔曾所受诸行者,谓过去所缘境。念者、记忆,由忆念力,追忆曾更事,而行分别。
计度分别者,谓于去、来、今不现见事,思构,行分别。按去、来、今不现见事者,即非五识所缘实尘境故。是诸法上种种差别义,所谓共相。共相,故非五识所现见事 由意识相应寻伺二数,思构力故,寻伺二数,详上卷行蕴中 于诸法共相,而行分别。此中计度分别,与前随念分别,相依俱有。常忆曾所已知,以与现所欲知事,而相比度,无有计度不杂忆念故。无有至此为句 计度分别,或是比量,或是非量。如于诸法无常,而计是常,此即非量。于诸法无常,而知是无常,此即比量。
上来解释三分别,于自性分别说为现量,而许意识唯与五俱时方有,实唯五识全具自性分别。此与《杂集》不免少有出入,然以义准,《杂集》欠精,应当是正。又《摄论》许自性分别在五识,此即现量。唯俱意得与五同有,理则实尔。《摄论》可依,吾非无据而臆说也。
意识具随念、计度二分别故,不唯缘有法,而亦缘无法。问:无即无有,如何名法?曰:汝作无想时,不能以无为有,即此所谓无者,有轨持义,可名为法。详在《十力语要》卷一,此姑不赘。《大论》五十二说:“有性者,性者体义,如色等是有体法,名有性 安立有义,能持有义;安立者,施设言说之谓。持谓任持。如色等是有性法,今于彼说为实有者,即以彼能任持自性,不舍失故 若无性者,安立无义,能持无义,如空华是无性法,今说彼为无,即以彼亦能任持自性,非于无之时可舍无为有故 故皆名法。有无皆能任持自性,故皆名法 由彼意识于有性义,若由此义而得安立,即以此义;起识了别。于无性义,若由此义而得安立,即以此义,起识了别。若于二种,谓有及无 不由二义,谓有及无 起了别者,不应说意识缘一切义,取一切义。义者、境也。谓若意识于有无二种法,设唯于有义起了别,而不于无义起了别者,即意识非能于有无二义都起了别,便非能缘一切境,取一切境。何以故?不缘无法故 设作是说,便应违害自悉檀多。悉檀多者,宗义 又不应言如其所有,谓于有法,则如其所有而说有 非有亦尔,亦尔者,蹑上文也。谓于无法,则如其所无而说为无 是如理说。又不至此为句 是故意识,于去来事非实有相,过去已灭无,未来未生无,皆非实有 缘彼为境。彼者,谓即去来非实有相 由此,故知意识亦缘非有为境。即缘无法为境 复有广大言论道理,由此证知有缘无识。谓有缘无法之识也 谓如世尊微妙言说,若内若外,及二中间,都无有我。此我无性,妄计有我,实无其体 非有为摄,非无为摄,有为无为两不摄者,明我相本无故 共相观识共相本虚,无体可见,而意识能作共相观,因此说意识为共相观识 非不缘彼境界而转。彼境界者,谓我。转者,起义。我本无也,而意识于彼得起焉,此非缘无而何? 此名第一言论道理。又于色香味触,如是如是,生起变异,安立饮食车乘衣服严具室宅军林等事。此饮食等,离色香等都无所有。饮食者,本以目所饮所食之物,饮即汤等,食即米等。理实色香等是有,汤米等是无。俗计有汤米等实物,此真倒妄。眼识但得色,鼻识但得香,舌识但得味,均不曾得若汤若米。汤米者,本无其物,意识依色香味等法上,而起增益执,妄计有汤米等其物,此以无为有也。饮食如是,衣眼乃至军林等等,皆可类推 此无有性,非有为摄,非无为摄。共相观识,非不缘彼境界而转。意识作汤米等想,亦是缘无法 是名第二言论道理。又拨彼执梵天等为邪见,原文举例,世不易了,若为解释,又嫌词费,今改用楚天为例,与原意无差 若梵天等是有,即如是见,应非邪见。何以故?彼如实见,如实说故。此为反诘之词,意云执梵天者定是邪见,以梵天本无故 此既是无,诸邪见者缘此境界,识应不转。亦反诘之词,言梵天既是无,识应不于彼而生。今诸邪见者,既于彼无法而识得生,以是证知意识缘无 是名第三言论道理。”详此所云,证明意识常于无法而转。可见意识中之宇宙,纯由意想构造。虽其构造,未始不以五识现量为依据。然由虚妄分别胜故,恒起种种倒见。譬如目眩视不明了,迷杌为人。人虽本无,而目眩者,视力乱故,不能如实明解杌相,而恒妄自坚执为人。意识妄构,亦复如是。
又据诸论,六识各有五心。各字注意 五心者,一率尔心,二寻求心,三决定心,四染净心,五等流心。率尔心者,初堕于境,初念创起,观所缘境,名为初堕 名率尔堕心,此唯一刹那顷。此以一刹那为一念,六识率尔心皆唯一念。有说意识率尔通多念起者,此非正义。初堕境故名率尔,后刹那即寻求矣 寻习之心者,率尔初缘,未知何境。为了知故,次起寻求。有欲俱转,希望境故。欲数与心俱转,于境起希望故 更有念俱,忆所曾习,过去所经之境,名曾习境 以为比拟。于现境不了,方起寻求,即有念数与心俱起,以曾习境,与现境比拟。比拟者,求其同异也 寻习之起已,犹未了知,更起寻求,便通多念。决定心者,既寻求已,了知先境。决定心起时,即寻求心已入过去。故后念决定心,以前念寻求心所寻求之境为先境,理实境随心刹那生灭。决定心之境,本唯现在,以其似于前心之境而随转故,故依现境而作先境解 次起决定,印解境故。《义林》二说决定多念相续者,实不应理。决定之次念,于境或住善,或住恶,或住舍,即是染净心 染净心者,决定既已了知境界差别,于顺住善,顺者违之反,心于顺境,不起嗔等,而生乐受,名住善 于违住恶,违者顺之反。心于违境,便起嗔故,而生苦受,名住恶 于中容境非顺非违 住舍,非苦非乐名舍 染净心生。染净唯一念,次念即是等流。故有说五识染净心通多念起者,亦不应理 等流心者,前后相似名等,相续名流 成染净已,次念顺前而起,顺者随顺,似前心故 故名等流。即此等流,容多念起,容者不定,等流起已,次念苦遇异缘,即创观新境,又成率尔,前念等流便不相续。若无异缘,即有多念相续故,故置容言 然复应知,如是五心,唯率尔、寻求,定无间生。寻求已后,或时散乱,《瑜伽》有文,此姑不详。
如上五心,六识通具,颇有举《瑜伽》为难者。谓《瑜伽》说五识无寻求等,即五心唯在第六意识。又意识起寻求等,非是现量。若五识亦有寻求等者,如何说五识唯现量耶?故知《瑜伽》持义为正。此其所难,实未尽理。设五识率尔灭已,无有寻求等起,则是五识唯一刹那,不得相续。以理推征,事不应尔。如眼识缘青,由意引生,刹那、刹那,连言之者,显前后相续故 专注未舍。恒观于青,未休覩时,名为未舍 云何不许多念相续?夫意与五俱,意识于率尔心后,有寻求等心。相续而起,五亦应然。唯就量言,乃不一致。意识寻求等心,行相粗动,发现散著名动,分别强盛名粗 故有名言诠别,不得亲冥境相。亲冥境相义。详前自性分别中 若五识寻求等心,行相深细,深故不显,细故若无 尚无名言诠别。故意识非现量时,五识尽是现量。又《瑜伽》不说五识有寻求等者,以无粗动行相,说之为无,要非无深细者。基师《述记》二十七,取安慧义,主张五识相续。《义林》卷二,说率尔等五心,乃六识所通有,所持甚谛。唯说理似欠精析,故令学者,犹滋疑惑。
问:俱意无现量耶?答言:俱意实具五心,其初念约一刹那,名为一念 率尔堕境,定是现量。寻求以后,若行相深细,心与境冥,亦随五识,同名现量。若寻求起时,筹度力强,便非现量。
五识缘境,诸师颇兴假实之诤。凡法有假实分别,已说见上卷。如色法是实,色上分位如长短方圆等等,是假。一师:说五识缘实,不缘假。何以故?假法无体,不能为缘引生识故。此中缘者,谓所缘缘。后详 又五识现量证境,无有名言种类等分别。起粗动想,即有名言分别。现量证境,无粗动想故,无名言分别。意识于境筹度故,有同异等等种类分别。五识现量,亦无此事 如眼识缘青色时,即冥证青色自相,浑然为一。既不起此是青色之行解,如何得有长短等觉。因此,说五识定不缘假。
二师:说五识假实并缘,以缘假之时,必缘其实,假依实有故。如缘形色,即长短等 假实合取。然两师义,第一为正。彼计缘形色,假实合取,为在五识者,此不应理。如俱意与眼识同缘青色,眼识本不作此是青色之行解,岂复有青色长短等觉。俱意初念率尔心中,为例亦同。但由俱意引生后念意识,便起青色行解,亦即于青色之上取长短等形色,此时可谓假实合取。然此乃属意识中事,无关眼识。但意起迅疾,行相难分,因误计眼识假实合取,实则眼识不曾缘形色也。眼识如是,耳识乃至身识,皆可准知。
六识行相,同属粗动。浮嚣故,名动。取外境故,名粗。又缘外境数数转易故,名动。行相易知故,名粗。详《述记》卷四十 然第六意识,能独起思虑,有寻伺相应故。寻伺详上卷行蕴中 五识无寻伺,说名非思虑,有难。五非思虑,何谓能缘?何得名识?答曰:此云思虑,即是分别异名。分别有二种,一寻伺为体,二非寻伺为体。《瑜伽》说:诸寻伺必是分别,分别自有非寻伺者,义据足征。今此言思虑者,以寻伺为体,故五识非。若离寻伺,而但以于境证会,名分别者,即五识亦是能缘。义匪一端,奚劳唐难。
旧作《识论讲疏》云:五识转时,但可说为一种动作,意识有寻伺与俱,方成思虑。有如红色现前,眼识发生缘用,尔时能缘冥会所缘,浑然一体而转,即此说为一种动作。唯与眼识同时意识,有寻伺俱,俱者相应 方于红色寻求、伺察,而有此是红色之行解,始成思虑。盖此云、是云,必广经推校。言此则有其非此者,言是则有其所否者,此与是等等行解,赋予于红色之上,即红色经思虑之构造,而似有相现。似有云云者,此相唯依虚妄分别而起故,非实有故 是唯意识有此胜用,而五识则否。
五唯外转。唯缘色等外境故,名外转 意识外缘一切境,而亦反缘。反缘,即意识之自知 如世照相器,能照外物,而不能自照。意识不尔,能内照故。又诸论说,六识有五位,俱不现起,名为五位无心。五位者何?一无想天。外道所谓想者,“唯前六识想,非第七八”,彼不立七八故。详《述记》四十第十四页 外道有以想为生死因,遂起厌患而修无想定。由定力故,能违碍不恒心、心所令灭。七八恒行,前六皆不恒行 想灭为首,遂名无想。二无想定,由出离想,即作涅槃想也 作意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灭。想灭为首,立无想名。《瑜伽》十二说:“问:‘以何方便,入此等至?’等至,定之异名 答:‘观想如病、如痈、如箭。’唯谓无想,寂静微妙,于无想中持心而住,如是渐次离诸所缘,心便寂灭’。”三灭尽定,由止息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前六 恒行染污第七 心、心所灭,立灭尽名。以上,并参考上卷不相应法及无为法中 四极重睡眠,六识通不现行,故立此名。五极重闷绝,六识亦不现行,故立此名。又正死生时,亦无意识,无五识不待言 即闷绝摄。参考《述记》卷四十一第十八页 如上五位,六识虽复不转,然彼功能,潜伏藏识,等流不已,度逢缘合,便起现行。
六识相应心所,各有多少,注意各字 具详上卷行蕴中。
已说前六识,次述第七识。第七别名末那,《述记》卷二十五云:“末那名意。《瑜伽》六十三云:‘虽诸识皆名心、意、识。言八个识,各各有心、意、识三名 随义胜说,第八名心,《识论》卷五之三,《述记》卷三十,言第八以集起义胜故,独名为心 第七名意,余识名识’。”余识,谓前六,即眼识乃至意识 《楞伽经》及《摄论》皆同此说。云何第七特名为意?应知由二义故,当得意名。一审思量义,任运审虑思量,行想深细故。二恒义,此识恒行,无间断故。谓此第七,恒缘藏识为内自我,即恒时审虑思量有自我故,念念坚着自我相故。《识论》卷五之三云:“恒审思量,正名为意。”第六意识,虽审思量,然行相粗动,不若第七任运而转,一类内缘。不若至此为句。一类者,唯缘我故,其所缘境,无有更易故 又意识有间断,非恒审故。言审,即赅思量 第八虽恒,而非审故。第八行相深细 前五非审,亦不恒故。五识无计度,故非审,不恒易知 意之一名,即具恒审思量,义最胜故,故唯第七,独得此名。
小乘只说六识,不立第七第八,大乘始立第八藏识,同时亦成第七末那识。《识论》云:“由有末那,恒起我执。”其成立第七之义据在此。唯由末那起我执故,令前六识皆成染污。第八不得转成无漏,亦由第七未舍执故,应如理思 《显扬》十七云:“染污末那为依止等,谓第六意识以末那为根 由第七故,余诸识中相缚不脱。”相缚者,谓坚执所缘境相,自造惑染,起缠缚故,故名相缚。或计有相故,即为相所缚,因名相缚 《述记》卷二十三云:“执有相故,是先我执所引生故,令六识等相缚不脱。”凡此,皆谓六识染污,由第七我执,为其根株。
问:第七唯我执,非法执耶?答云:诸有我执,亦是法执。《述记》卷二十九第二十四页:“人我执中即有法我,人我必依法我起故。人我是主宰作者等用故,如计执有主宰或作者用等,皆名人我执 法我有自性胜用等故。如计法有自性,即执有实在的物事。又或执有殊胜作用,皆名法执 即法我通、人我狭也。如昏夜中,迷杌为人。迷杌为先,后方人起。不知是杌,方谓之为人。此中先后,是约义言,实非有时间先后 迷杌是法执,于杌不能如实了知,是即迷惑,是谓法执。如于诸行不知其本无自性,亦犹迷杌故 谓人是起人执。” 迷杌而谓之人,即是更起人执 准此,第七我执,非无法执。但专就我执为言,义偏胜故。第七则我执偏胜故 总之,大乘建立末那,略由二义,一由恒有内缘我相故。二由意识须有第七为根故。《摄论》、《杂集》等所以证成末那,实不逾此两义。《识论》云,意末那 以思量为自性,亦即思量为行相。《述记》卷二十八云:“第七行相,即是见分,体性难知,体性即自性之异语 以行相显。”其实思量但是行相,其体即是识蕴摄故。识蕴,见上卷五蕴中 按此言末那自性,即第七心王,一而思量实依第七相应慧心所之见分假立,故不即是末那自性。基师所谓体性难知,以行相显,学者宜知。见分义,详后四分中
又《识论》依四分义,谓末那但缘藏识心王见分为我。藏识心王见分,本非我相。而末那于彼起执,误计为内自我相。问:藏识心王有四分,何故第七不缘其自证等为我耶?答曰:自证等用,细难知故,等者,谓证自证分。详《述记》卷二十五 相分非一故。藏识相分,有三类别,根身、器界、种子是也 夫我相者,似常似一故,又有作用相故。唯藏识心王见分,有似常一,及作用相,故第七缘之为我。藏识心王见分,相续不断,故似常。又见分是一,非如相分有根、器、种等类别,故似一。此见能了别相分境,故似有作用相显,由斯第七缘此见为我 问:何故不缘藏识心所为我耶?答言:心所法多故,我相必似一故。故《论》言,但缘藏见、非余。藏见者,具云藏识心王见分。非余者,余谓相分及心所法,末那不缘此等为我,故言非也 而诸书每云第七缘藏识为我者,但总略而说故。
又在染位,末那恒审思我相。及初入净观,末那亦审思无我相。故末那名,非唯有漏。非唯有漏位中得此名故
第七相应心所法,其数有几,详在上卷行蕴中。
已说前七转识,次述第八识。此第八有多种异名。一名阿赖耶识。阿赖耶者,藏义,处义,是无量诸法种子所藏之处故,故名赖耶。阿赖耶,亦省称赖耶 二名藏识,具有三藏义故。三藏者,一能藏,此识能持一切种子,即以种子为所藏故,因说此识是能藏。二所藏,由种子能藏于此识自体中故,复说此识是所藏。此识与种子互为能所故 三执藏,末那缘此识为自内我,坚执不舍故,故说此识名执藏。由具三藏义故,得藏识名。《规矩颂》所谓“浩浩三藏不可穷”是也。三名种子识,以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四名阿陀那识,梵云阿陀那,此云执持,谓能持诸种子,及执受根身等故。等者,谓根依处 五名所知依,所应可知,故云所知。详世亲《摄论释》 依者,一切染净法,用此为依而得有故。如无此识,则无染法可说,亦无净法可说 六名根本依,谓前七识或万有现象,通依此识为根本故。依字注意,前七不从第八亲生,而依第八故得生,故第八是前七根本依 七名本识,即前根本依之省称故。八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中之义,须至后文功能条、谈业种及异熟果处,方可了解。其牵涉太繁,无从简释 此是趣生体故。趣者、往义。往生三界六趣者是谁?即此第八异熟识自体是也。若无此识为趣生体,便是死后断灭无有 九名神识,谓虽无神我,而此第八含藏万有,有胜功能,非常非断故,立神识名。十名无垢识,谓即此识,舍染得净,体性无垢,镜智相应,故立此名。此识有染净二分,从有漏种而生者,是染第八识,即名赖耶等;从无漏种而生者,是净第八识,即名无垢识等,故云舍染得净。镜智后详 奘师以前,有释为阿末罗识,一作阿摩罗识 即此云无垢。或立为第九识者,大错。十一名心,心者集起义。《摄论》卷一:“由种种法,积集种子。”种种法者,谓前七识。由前七熏发种子,积集藏识中 故说集义,诸种子于藏识中既积集已,能起当来现行法,故说起义。由心之名,具集起二义故,应唯第八,独得此名。虽余七识,皆得名为心,而非据胜义,但泛说故 如上略说第八有十一种名,言略者,犹未尽举故 本唯一体,随义差别,差别者,不一义 有多名故。依此第八识一体之上,而立多名者,随其所具种种差别义,而多为之名故
赖耶有三相。一者因相,说为能藏,即是因义故。本即种子为诸法之因,然由藏识能藏种子故,得说藏识为诸法因 二者果相,言为所藏,即是果义故。藏识受熏而为种子所藏,即以受熏而望能熏名果。详后功能条中 三者自相,亦云自体 摄持因果二相为自体故。摄是包含义,包二为一故。二者因果二相,一者自相 持是依持义,以总为别所依持故。总者自休,别者因果二相。下皆准知 别为总所包,总为别所依,故云摄持。问曰:若尔,自相应是假有?答言:此亦不然。若有条然因果两相,合之为自相。自相可成假,既离自相无别因果二相。因果相者,即自体之上别义说之,故非假也。以上节录《述记》卷十二。
此第八识,总有二位,一有漏位,二无漏位。有漏位者,谓诸众生,无始时来,恒是有漏种子,起诸现行,净种被障,不得起故。净种即是无漏种子 而此有漏第八识,既是染分,故名赖耶,及藏识等。若无垢识之名,此位无有。无漏位者,谓诸众生,若勤修学,登地以去,登地后详 净种现起,有漏种子,渐次伏除。第八地去,烦恼尽故。由斯永舍阿赖耶名,既尽烦恼,即第八识唯是无漏之体。其染分已断尽故,而赖耶之名遂不立,故云永舍此名也 唯得说名无垢识等。故舍赖耶,唯舍第八染分,非是第八识体全舍,参《述记》卷十九 第八净分,不可断故。不尔,便同断灭论故。
第八染净二位,各有专名,已如上述。赖耶与藏识,皆第八染位之专名。无垢识则第八净位之专名 心与神识,本识等名,皆通染净,学者宜知。
诸经说第八识者,略举如下:
《如来功德庄严经颂》云:“如来无垢识,如来,佛号之一 是净无漏界,界者、体义。此无垢识,其自体是清净无漏故。又界者、因义。此无垢识,含藏清净种子为诸法之因故 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详上 此约第八净位而言。
《解深密经颂》云:“阿陀那识甚深细,阿陀那,见上。深故难穷其源底,细故不可知而难信 一切种子如暴流,《识论》云,是一切法真实种子,彼计种子有实自体,故言真实。而诸种子体各别故,又染净性异故。种子数无量,今总言之,故云一切。暴流非断非常,种子亦尔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言佛不为凡愚演说此第八识,恐其闻之而妄分别以为神我也。实则第八识亦等于外道之神我,大乘所异于外道者,即不于此识而起执故耳。有执即迷,不执即悟 此通染净位而言。
《楞伽经颂》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以上,思之可知 藏识海亦然,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详玩此颂,实以第八识为前七识之根本依,谓第八识含藏前七识一切种子。前七识若遇境界为所缘缘时,则此境界缘力,喻如猛风,能动发藏识中诸识种子,即与境界俱时现起。而此诸识,从藏识中种子转生,喻如众浪依巨海而生。腾跃者,显顿起义。《述记》卷二十解此颂,首以前七熏第八种为言,极为牵强,今不从 此中藏识名,唯约染位而言。
大乘诸经,虽说有第八识,然小乘不承认大乘经为佛说。此等争辨,在大乘经论中,盖所常见。大氐群经之中,较可信为本诸释迦氏之口说而传述者,当莫如四《阿含》,欲以暇时,别为文论之。四《阿含》而外,小乘经典甚多,要皆秉佛氏之旨,而引申推演,因托为佛所说,大乘经亦是如此。若就经文结集而论,不独大经非佛说,即小经出佛说者亦无几。若以依据佛氏本旨而言,即为大小诸师所引申推演者,亦可视同佛氏之说。吾常谓大小空有诸义,求之《阿含》,皆可见其底蕴,间与诸生言之,又无暇笔述也。考《识论》成立第八赖耶,亦引据《增一阿含》密意说此第八识,名阿赖耶。详见《识论》卷三之五,及《述记》卷二十一。或谓《阿含经》中赖耶一词,非即谓第八识,《识论》所解,亦是牵附以成己说。不知佛家本非断见,岂谓死后便断灭无有耶?果尔,亦何用修证为!《阿含》虽未显立八识,然死后生命不断之信念,在释迦氏本视为不成问题。即四《阿含》以推征释迦大指,此意显然可见。至小乘诸部中,若大众部说有根本识,说假部说有有分识,此部说有有分识,体恒不断,周遍三界,为三有因。三有,即三界异名。分者,因义 化地部说有穷生死蕴,穷生死际,无间断时,故名穷生死蕴 此皆与第八赖耶之义相当。又如上座部,计别有细心,是第六意,恒现行故。基师谓此即大乘第七识,详《述记》卷三十 是知大乘七、八两识之建立,实有所本。但释迦初说六识,似只依见色、闻声,乃至了一切法,是等行相不同,而假说眼等六识,非谓六识各有自体。及小乘分部以后,分析之术愈密,其间堕有执者,似已将六识视为各各独立之体。纵云不必实尔,至少亦有此倾向。迄法相家说第七、第八,便有析心为八个之嫌。世亲昌言唯识,主张一切心及一切心所,各各有自种。其流至于护法、窥基,种子之说,益成滞碍。此意至后功能条中,当略明之 于是所谓心者,乃为众多种子所生之多数个别体,集聚而成。以此言心,云胡应理。《新论》所以全反旧师之说,自非故为立异。
《显扬》卷十七说:“阿赖耶识与转识为二种因,转识详前 一为种子生因,谓诸转识生时,一切皆因赖耶识中种子而生。二为所依止因,谓如五识由赖耶所执持净色根为依止故,而得转生。转生复词,转亦生义 又由有赖耶识故,得有意根。第七末那 由此意根为依止故,意识得生。”又云:“转识与赖耶识为二种因,一于现法中,长养彼种子故,谓善不善等转识生时,能熏发习气,入彼赖耶识中,成为当来一切转识种子故。当来犹言未来 二于后法中,为彼得生,摄植彼种子故。谓转识缘彼赖耶识时,得熏生赖耶种,引摄当来第八识故。”《显扬》卷十七第十六页。“谓彼熏习种类能引摄未来,即此异熟阿赖耶识。”此言前七熏第八种,能引未来第八识。但其造语,殊晦涩费解 详此,明赖耶识与前七转识,互相为因,其理论可谓精密。
《显扬》复说:“阿赖耶识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谓眼等五根,从赖耶中净色种而生 根所依处,谓扶根尘,即肉体是也。此从赖耶中一切尘种而生 及转识等故。谓前七转识,皆从赖耶中一切识种而生 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能生器世间故。日星乃至山河大地及声光等,总名器世间,犹俗云自然界,此从赖耶中一切尘种而生 又即此识赖耶 亦是一切有情互相生起根本,一切有情互为增上缘故。”按增上犹言加上,即是扶助之义。一切有情各各具有赖耶识故,即彼识此识,两识字,皆为赖耶识 互相扶助,而得生起。非谓由一赖耶为因,能令一切有情生起,非字至此为句 有情各有八识,第八即赖耶,是各有一赖耶识 诸论同说故。
又依四分义言,此赖耶识得析为相等二分,又得析为三分,又得析为四分。既析为四分已,还得以第四摄归第三,而说为三分。又得以第四第三,总摄归见分,而与相分相待,即说为相见二分。均俟后文四分条中详之 赖耶见分,即是了别根器等相分境之了别。此了别相,极深细故,《识论》说为不可知。其相分境,有三类别。一曰种子,即以其自所摄持一切种子,为所缘相分境故。二曰根身,即以其自所执受五净色根,及根依处,为所缘相分境故。根依处,即扶根尘。说见前 三曰器界,即以其自所变现物质宇宙,如大种及造色一分,若色声等等,为所缘相分境故。造色,赅五根五尘言。见上卷。今根身既别为一类,故此云造色一分 赖耶得说为三分、四分,或相见二分。前七转识,亦各各可说为三分、四分,或二分等。如后四分中另详。注意各各两字。
种子根身二境,但赖耶心王见分亲缘,赖耶心所见分,缘根与种,不能亲取,须变作影像相分。但变似其相,云影像相分 所以者何?种子,唯依心王自体故。故心王亲缘,其心所即不得亲缘。根身,是心王所执受故。故心王亲缘,而心所则否。器界,则心王与心所各得变现。唯所变器,皆在一处,而相似故,故说为同缘,其实王所仍是各缘各所变现之器也。旧作讲义等,辨此甚详。此处正义,但总略而说,未便委细分析王所缘境等义,故补志如此。
问曰:一切法从赖耶识中种子而生,此赖耶识亦从其自体所含藏之自种子而生,经论皆作是说。然赖耶既从自种现起,如何可得含藏自种?答曰:赖耶识与其自种子,从无始来,同时而有故。种子是能生,说之为因。赖耶是所生,说之为果。因果同时,非因先果后故。故赖耶果法,能摄持其自种因法,能所相依而建立故。以是说赖耶含藏自种,于义无违。
第八染位,何性摄耶?诸论皆说,是无记性。无记之中,又分有复无复。说见上卷行蕴中。此第八赖耶,即是染位 则是无复无记性。第八无执,故非有复。有说第八亦有执者,此非正义,非如第七有思量故
第七染位,是有复无记性,由缘藏识而思量为我故。此即妄执,能障善故。参考上卷行蕴中。
前六染位,通善不善等三性。五由意引,成善不善等性 染位,善法不恒,恶易来侵。如间日疟,寒热往还故,反躬体之即知。
八识谓八个识。转依位中,通是无漏善性。转依者,依即第八,是诸法所依故。转舍第八杂染分,转得第八清净分,故名转依。第八若转,一切法皆永转故
第八相应心所,染位,唯与遍行五法相应,详上卷行蕴中 净位,得与二十一数俱,谓遍行五,别境五,及善十一法。俱者俱起,亦相应义
上来分别说八识讫。须知凡言识者,亦摄心所。无有一识,但是心王孤起,而无所与俱故。无有至此为句 《识论》有文,此不容忽。《识论》每云,凡言识者,即摄所故
心所名义,上卷虽已略说,兹应更详。诸论明心所义界,凡有三义。一曰,恒依心起。心若无时,心所不生,依心势力,方得生故。二曰,与心相应。所具云心所 依心起,亦复与心叶合如一,名为相应。相应有五义,一所依同,俱依一根故。如眼识心所,与眼识心王,俱依一眼根。余准可知。然《俱舍光记》十七,说五识及相应法,各有二种依,一同时所依根,二无间灭意根云云。此非大乘义,今不取 二所缘同,俱缘一境故。《义演》云,约本质,说同一境。本质,俟四缘中详之 三行相相似,相实各别,但相似故。此言行相者,大乘所谓相分。如眼识心、心所缘青时,即各别变作青之相分也。小乘有说心、心所同一行相者,此非正义 四时同,定俱时生,无有先后。其心才生,心所俱时依生。《俱舍光记》十七,谓心、心所必定同一刹那是也 五事等,事者体义,法相书中事字,多训为自体之体字。须记 于一聚相应心、心所中,如心之自体是一。诸心所法,各各亦尔。如眼识一聚相应心、心所中,其心王体是一,断无一法于一时而有二体并转故。触等心所,其体亦各各是一。例同心王。故心、心所法,体各是一,有齐等义,即说为等。眼识如是,余识准知。事等一义,本无深解,近人或横生臆说,斯可怪也 五义相应,理善成立。五义,见《俱舍》。《瑜伽》五十五说,由四等故,说名相应,谓事等、处等、时等、所依等,处即所缘。《三十论》三说同。《述记》三十二亦云:“时依缘事,四义具故,说名相应。”《瑜伽》等以行相相似一义,摄入处等中,故止四义也。然《俱舍》分析较细,今从之。唯《俱舍》行相,说为能缘摄,不同大乘相分义。《俱舍光记》十七,可为参考。今此并依大乘义解释,学者详之 三曰,系属于心,以心为主,所系属之。心望所而得王名,以心是所之主故 心有自在力,为所心所 所依故。夫法无孤起,法若有孤起者,则是缘生之义不成 才一识例如眼识 生,主伴重重。眼识心王是主,触等心所是伴,主一伴多,相依而有,故曰重重 有主无伴,不成差别;心所行相分殊 有伴无主,宁非散漫。心所既多,必有心王,以为统一 以是于一识中,复分王所,而以所系属于王。《述记》于主伴义,未有发明,其失非小 综上三义,则何谓心所,可以明矣。第三义,正显心所得名,以所系属于心,故名心所有法
又心所行相,此中行相,即谓行解 复有四家异说。一心唯取境之总相,所唯取别。二心唯取总,所取总别。三心、心所俱取总别。四心取总别,所唯取别。详见《演秘》 四家虽异,准诸《识论》,则以第二家为正义也。《识论》言“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于彼,所缘 亦取别相。”置亦言者,伏取总故 此则刊落余家之说。《中边》亦云:“唯能了境总相名心,亦了差别,差别相者,如顺违等是。可乐相名顺,翻此名违 名为受等诸心所法。”详《辩相品》 《瑜伽》卷三 《显扬》十八 为说皆同。按唯取总者,如言缘青,即唯了青,不更分别。取总别者,即于彼青,于彼青者,即显取总 更取顺违等相。取别 《识论》说心唯取总,如画师作模;所取总别,犹弟子于模填彩,如缘青时,有青之了别为模,其于青更分别顺违等,便是于模着彩 斯所谓能近取譬者哉。
有说,第一家心唯取总,所唯取别,似较第二家义为胜。且《阿毗达磨论》二,唯总分别色等境事,说名为识。若能分别差别相者,即名受等诸心所法。此文可证。然说者自误,今且诘彼。若心所不取总,则所谓取差别相者,将何所依而取差别耶?若言于色等境事取差别者,据《唯识》义,王所非可同一行相,则所兼取总可知矣。又《阿毗达磨》,虽言心所能分别差别相,而不置唯言,则未遮取总,非第一家可引为据。
又大小乘师,亦有不立心所者。如觉天等,说受想行等即心,非别有体。但随心功用,立心所名。如随心领纳功用,施设受数之名。随心取像功用,施设想数之名。随心造作功用,施设思数之名。余皆准知。经部师说,唯有受想思即行 三心所,不许有余心所,故置唯言 以佛说五蕴,为其诚证。经部计五蕴唯有受、想、思三法,不曾说有余心所故 然据《识论》心、心所法,各从自种而生,即是各为独立之体,不可说一心转变成差别法。差别法者,谓一切心所法 又行蕴摄余心所全,参考世亲、安慧两《五蕴论》 非唯思数。《识论》立说,自成系统,不容矫乱。
诸心所法,其自性及业用云何?俱如上卷行蕴中说。
严又陵译穆勒《名学》中,有附加按语云:阿赖耶识,译言王者。今不忆在何卷 不知彼何故错误至此。赖耶于前七转识,虽为根本依,然究与前七互相依而有。《显扬论》说,赖耶与转识互为因。详见上文 其义可玩。谁谓赖耶得名王者?或疑又陵系指赖耶心王而言。不知八个识皆有心王,非止赖耶,如何可以王者为赖耶之译名?且王之为义,唯以心与心所对论时,假说心为王。而非谓此心有如神我说者所谓实主宰与实作用,可说名王。而非至此为句 此中义蕴深微,学者宜慎思明辨。
[能变]世亲《三十颂》,说识为能变。而识分八种,谓眼识、耳识,乃至第八赖耶。又此八识,复摄为三,谓第八、第七及前六识,总为三种。因此说三能变,初能变识谓阿赖耶,第二能变谓末那识,第三能变谓眼识乃至意识,是谓三能变。
此土言唯识者,有古学今学之分。古学大成于真谛。真谛,优禅尼国人也。梁、陈间,来华从事翻译,盛弘摄论。世称真谛及其前所出诸译为旧译,所谈诸义为古学。唐玄奘法师游学印度,归国而后,弘扬法相唯识,译书极富,世称新译。其弟子窥基,盛事著述,号百部疏主。而于唯识,则近宗护法,上祖世亲,是为今学开山。
古学,唯以第八识为能变。真谛译《显识论》云:“三界但唯有识,何者是耶?三界有二种识,一者显识,谓第八识 二者分别识”谓前七识 云云。此则以前七为能缘,分别只是能缘义故。缘者缘虑。见前 能变仅属第八。其名第八曰显识者,即谓其能变现色心万象故。此与世亲说三能变,即八个识皆为能变 显然异恉。基师《中边述记》言,真谛法师似朋一意识师意。见《辨相品》 一意识师者,即计识体是一,无所谓八识故 但作用有别。谓本一识,发用于眼则能视,名为眼识。发用于耳则能闻,名为耳识。乃至发用于意,则能思虑一切法,及计执内自我,名为意识等。等者,谓亦可名为末那也。若斥目其全体,亦可名第八识 《摄论》卷四,叙此师计,说为一意识师。详见《所知相分》 真谛既朋此师之说,故以第八,当此师所计识体,唯是能变。识体即自证分 自余七识,但依识体上义用分之,无别自体。故说七识只是分别境,即皆不为能变可知。
《三十颂》说八识为三能变。《识论》释能变云,能变有二种,一因能变,二果能变。详见《识论》卷二第七页,《述记》卷十二第十至十五页 基师解第一,因通现种,现者,具云现行,即识之异名也。种者,具云种子。后皆准知。此中之恉,至后四缘中谈因缘处,方可知 转变名变。转者生义 次解,谓有缘法,能变现者,名果能变。有缘法者,识生必待众缘,故说识为有缘法。俟后四缘中详之。能变现者,即一切识之自证分,若遇缘合,便能变现,下文云即自证现起相见二分是也。果能变者,果谓诸识自体,即自证分。何故名果?以此识体,有自种子为其亲因,方得生故,故对因而名果也 即自证分识体 现起相见二分也。因变之变,是亲生义。果变之变,是现起义 按基解多分违《论》。《论》云:“一因能变,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习气者种子异名。义详功能条 下文逐释习气由来,由前七现行熏生,无关本文主旨。俟后四缘条因缘中详之 又云:“二果能变,谓前二种习气力故,有八识生 现种种相。”此中八识,即通八个识之自体而言。现种种相,即谓八识自体,各各变现能所缘相。能缘相即见分,所缘相即相分 下文逐释二果得名,由前二因别异。即论文自“等流习气为因缘故”,至“异熟果,果异因故”为止 细按论文,实分因果二种能变。因变中但有种生现义,谓即种子为因,而生识体 基解转变,无失。云通现行,即非。至后因缘处方知之 果变中有现种种相一语,基解自证分变现相、见,极是。《论》本建立种子为识因,此第一种能变,因变 识自体上识自体亦名自证分。下皆仿此 有现起似能所缘用。自证是体,相见是用,遮执实有,故置似言 此第二种能变,果变 本唯一事,一识,说为相、见、自证三分,体用同时显现,是为一事 义说二变。盖识体以种子为亲因而得生,故说种子为因变。而识体从种生时,即于此时,变现相、见二分,遂说识体为果变。因果二变,非是异时,但随义别,说二变故。此段吃紧 有难,如相见别种家言,至后功能条中方详 相自有种,云何说依识体变现?须知此家所说,则以因变时,识种亲挟相种而俱起。既俱起已,即此相、见二分,仍得说依识体变现。故果变义,毕竟成立。复有难曰:据因变义,应成唯种,宁名唯识?答言:一切法不离识故,方成唯识。非唯识言,便谓识无种子,同无因论。非字至此为句 然复异彼自性神我等外因邪计,数论立自性及神我,为诸法之因。等者,谓胜论及极微论等,此皆计有离自心而纯为外界独在之实法,能作色心诸法之因,是名外因 种离本识,无别体故,此言体者,以所依名体。一切种子依止本识自体中,种子为能依,本识是所依,即说一切种是潜在本识中之用,而本识是一切种之体 故名唯识。
如上所说,因变即种子为因,而生体识。果变即由识体现起相、见二分。须知凡言识者,均是通目一切心及一切心所而总摄言之。注意 如眼识心王自证分,从其自种而生,故说彼自种为因能变。即此心王自证分上,现起相、见二分,便说此心王自证分为果能变。眼识心王如是,眼识相应诸心所法,皆应准知。诸字及皆字,务注意 如眼识触数自证分,从其自种而生,遂说彼自种为因能变。数即心所之别名,见上卷 即此触数自证分上,现起相、见二分,便说此触数自证分为果能变。眼识一聚心、心所,皆有因变、果变义。皆字注意 自余耳识,乃至第八赖耶识,均可类推。
基师《述记》卷十二第十至十五页,释因变,通现种而言。大抵基师于《论》文中,存护法之真,而《述记》乃自抒己见。然《义灯》不取,太贤《学记》亦不取。《述记》释因果变处,文字缴绕难理。曾见近人有节本,错误不堪。
《识论》在宇宙论方面,说因变、果变。其在果变中,即于识自体亦名为自证分 上,有现似能缘之相,说名见分。而此见分所取境相,即说名相分。就眼识举例,了色之了,即见分是。所了之色,即相分是。相、见二分,必有所依之体。不然,如何有此二用,故应说识有自体。即此自体,对相、见二分言,得名自体分,亦名自证分。由此自证分上,现起相、见二用,故说自证名果能变。眼识一聚心、心所如是,余耳识及至第八识,皆可类推。
又复应知,一切心、心所,各各析为相见自证三分,须注意一切及各各等字 是等众分法。即是宇宙万象 实可类别为心物两方面,自证与见分,同是能缘,均属心界故。相分唯是所缘,即摄世所谓物界故。《识论》以相随见,同依识体变现,识体即自证分 即摄物归心,所以成其唯识。
又复须知,如前所说,心物现象,由何为因而得显现。虽云相见俱依识自证分变现,然自证对相见而得名为体者,但以所依名体,以是相、见二分所依故。实则自证与相见,同是现行法,谓即是互相关连的现象 此现行界,犹云现象界也 岂得无因而有。于是建立种子为因能变,即一切心、心所自证分等,等者谓相见分 或心物万象,通以种子为其背后之本质,而乃得生。即一至此为句 余尝谓旧唯识师之种子说,颇相当于西洋本体论上之多元论,种子界,即是现行界之因素,亦即是现行界之本体 此非故为牵附也。但一切种子,依止本识。易言之,即是本识内潜在之众能,众者众多,能者功能 非离自识而外在之实法,此乃其特异处耳。
《识论》卷一及《述记》卷二解《颂》云:“识体转似二分。”转者变起义。似者,谓不可执为固定法。如世间或执离心有别实境,或执离境有别实心,皆看作固定法,此所不许,故置似言 即谈三分义。又《识论》卷二、及《述记》第十页以下,释果能变,谓自证变相见,亦只谈三分,并不说第四。《识论》凡谈变处,系就宇宙论方面言,故只谈三分也。其谈四分处,则就量论方面言,至下当知。
世亲一派,虽复谈变,然因变中以种子为能变,现体为所变,现者现行,识之别名。现体,犹云识体 截然剖作两片。果变中以现体为能变,相见为所变,厘然析以三分。是皆剖析静物之办法,诸师毕竟未足穷神语变也。《新论》立翕辟成变之义,明心物都无自性,心物非有自体,何容析作相等三分 即流行便识真常,即用即体,何须虚构一种子界 会华梵以同归,融性相而不二。后之达者,庶几览而鉴诸。
[四分]一切心、心所,各各有相等四分。前谈变义,略及未详。今明缘义,缘者缘虑,此就量论方面言之 应更确陈。昔世尊于《十地经》中,总说三界唯心,此言心者,亦摄心所 本未剖析。佛灭度后,小乘始炽。大乘继兴,势成水火,小宗至谓大乘经非佛语。故大乘之徒,意欲摧小,不得不从事量论,以相制胜。当无着时,小大之诤已剧。因世亲悔小,特为造《摄论》,成立大乘,始建相见二分。难陀据此,未有发明。陈那创立三分,护法承之,遂使小乘量论,根本动摇。
小乘计有实外境,离自识而独存,是为心之所缘。又计心有实体事,体事者复词,事亦体义。说见前 是离外境而内在。又说能缘心上有所缘之相,即名此相为行相,而谓是能缘摄。申言之,即一方面许有外境,一方面许有内心,又复计心缘境时,必现似境之行相。如缘青时,必现似青之行相故 但此行相随能缘心摄,而不说为境,小乘主张如是。大乘本不许有离识实境,世亲《三十颂》说八识皆为能变。即八识各自所缘境,是其各自所变现。如眼识所缘,是其自所变色境。耳识所缘,是其自所变声境,乃至第八所缘根器,亦是其自所变境 迄陈那创立三分,即是一方面依小乘行相之名,而改正其义,以立相分。谓即此相分,是所缘境,非能缘摄。除相分外,别无离识实境,为心之所缘。除相至此为句 故此相分义,实为对于小乘量论之一大改革。又复说心上有现似能缘之相,名为见分,但亦可沿用小乘行相之名。大乘相见二分,通得说名行相,学者须随文抉择。余以为行相一名,应专属之能缘方面,即心于境起解之相,而相分则不当复冒行相之名,以免混淆 既立相见二分,于是复立自证分。亦名为自体分 谓此第三,自证分是第三分故 是相见二分所依之体。小乘本许一切心、心所皆有自体,故立第三,小应无诤。陈那等立三分义,所以对治小乘心外有境之执,故貌袭其名,而隐易其义。《识论》卷二之六云:“执有离识所缘境者,彼说外境是所缘,相分名行相,见分名事,是心、心所自体相故。此中相见云云,非是小乘许有见相分等名,乃大乘从旁质定。若曰,我之相分是所缘,彼乃名为行相,以为非是所缘,乃是能缘上所缘之相,即能缘摄也。我之能缘见分,彼乃名事,以为是心、心所自体相也 达无离识所缘境者,则说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行相,相见所依自体名事,即自证分。”参考《述记》卷十五第十页以下 详此,则大乘三分义,与小乘有关,可以概见。
《述记》证成相等三分,皆有义据,略次如后。初成相分,谓自识亲所缘,唯是自识所变。所变即谓相分 其量有三。一云,如汝缘青时,若自心上无有所缘相貌。即应于正缘青时,实未缘此青境。宗也 汝执无所缘相故。因也 如余所不缘境。余所不缘之境,自心之上,便无此等相分,故假为喻 次云,汝后时缘声等心,亦应缘今色。宗也 汝执无所缘相故。因也 如缘今色之心。缘今色时,心上不现此色之相分。而汝谓缘今色,则后时心上无今色之相分,何不可谓缘今色耶?故假为喻 三云,除所缘色外,余一切法,亦应为此专缘色时心之所缘。宗也 汝执无所缘相故。因也 如汝现所专缘色。汝专缘色时,其心上无有色之相分。则汝专缘色时所不及遍缘之一切法,亦应说为缘及,以同一无相分故 上举三量,皆以反证相分定有。故自心亲所缘,定是不离自心之境。不尔,如何唯识。
次成见分。安慧诸师,不立相见。清辨亦云,若约胜义,诸法皆空,唯有虚伪,如幻化等。即亦不许有能缘相。即谓见分 果尔,见分不成,云何唯识?此为陈那、护法一派所不许,故立量破之。量云:若心、心所,无能缘相,应非能缘。宗也 无能缘相故。因也 如虚空等。喻也 又量:汝虚空等,应是能缘。宗也 无能缘相故。因也 如心、心所。喻也 此翻复为量,以反证见分定有也。又诸外道、小乘,虽皆许有能缘,然计有实作用,此亦不尔,可勘《论》文。《识论》卷七第十五页,“谓识生时,无实作用,非如手等亲执外物,日等舒光亲照外境”云云,此所以破实作用。疏见《述记》四十三第十四页 复有说镜亦能缘,犹如识者。今人罗素言照相器能见物者,意乃类此 斯不应理,非能虑故。俟谈所缘缘时详之。
又次成自证分。此有二义。一者,相见二分,功用既殊,即应别有一所依体。旧有喻云,如一蜗牛,变生二角。此喻虽不必善,要依自体方起用故。自体是一,用则成二,相见是二用故 二者,大乘以心得自忆,证有自证。若无自证者,应不自忆心、心所法。何以故?心昔现在时,曾不自缘。既过去已,如何能忆此已灭心,以不曾被缘故。见分不得同时自缘,若立自证者,则自证缘见,即是以一分心缘另一分心。若无自证分者,则心当昔现在时,即不曾被缘也 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故。唯心昔现在时,有自证分于尔时缘故。如曾所更境,今能忆之。有量云:今所思念过去不曾缘之心,应不能忆。宗也 不曾缘故。因也 如不曾更色等。色声等境,必曾更历者,方乃得忆。不尔,便无从忆。此世所共许,故得为喻 反证必已曾缘,成自证分定有也。
如上三分义,陈那造集量,方始论定。及至护法,依据三分,又增第四,即于自体分上,有自缘用故,是名证自证分。自此,四分义立,大乘量论,根据乃成。
复次,四分缺一,便不成量。所以者何?《识论》有言,所量、能量、量果别故。如以尺量物时,物为所量,尺为能量,解数之智,名为量果。心、心所量境,例亦皆然。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量,自证为量果。具能所量,及量果故,始得成量也。然量须具能所,此犹易知,云何须立自证为量果耶?若无自证,但具见相,如尺量物,无解数智,空移尺度,不辨短长,云何成量?问:见分何不自为果耶?曰:见分同时不自知故。必须自证缘见,证知是见,缘如是相,即为量果。若尔,即立三分已足,何须第四?为成第四,故立量云:第三分心,应有能缘之心。宗也 心分摄故。因也 犹如见分。喻也 又量:第三为能量,应有量果。宗也 能量摄故。因也 犹如见分为能量。喻也 故须第四。问:见分不为第三果,何耶?曰诸体即内二分是体 自缘,皆证自相。云何证自相?须深玩前谈六识中自性分别义。 果果者量果 唯现量,见缘相分,亦有非量,故不应立见分为果。《述记》有多伏破,此姑不述。由此,第四理应建立。然第四、第三,互为量果,不须增立,无无穷过。又四分中,初唯所缘,相分之心,无能缘用。后三通能所缘,见唯缘相。第三能缘第二第四,证自证唯缘第三,不通第二,以其为自证分所缘也。略如下表:
┏━━━━━━━━┳━━━━━━━━┓
┃ 相所量┃ 见所量┃
┃ 见能量┃ 自证能量 ┃
┃ 自证 量果┃ 证自证 量果 ┃
┣━━━━━━━━╋━━━━━━━━┫
┃ 自证所量 ┃ 证自证 所量 ┃
┃ 证自证 能量 ┃ 自证能量 ┃
┃ 自证量果 ┃ 证自证 量果 ┃
┗━━━━━━━━┻━━━━━━━━┛
又此四分,前二名外。相分似外故,名外。见分缘外,即以用外故,亦名为外。后二名内。自证是体,故名内。证自证从体摄,亦名内。然见分外缘,故通三量。谓现比非 三四内缘,问:见分名外,第三缘见,应名缘外?答曰:见分是能缘摄故,亦说为内,故自证缘见是内缘 由亲挟所缘,故皆现量摄。亲挟者,能缘人所缘,冥会若一
一切心,及一切心所,各各四分合成,四分相望,不即不离。据功用别,名为非即,四用一体,名为非离。虽相别种,仗见生故,非不一体 又此四分,或摄为三,第四摄入自证分故。即唯有相见自证三分也 或摄为二,后三俱是能缘性故,皆见分摄。即唯有见相二分。然此与《摄论》及难陀等之主张不同,彼未分析四分而主唯二。此则先行分析,而后驭之以简也 或摄为一,相离见无别体故。总名一识,此言识者,亦摄心所 开合异致,抉择随文。余对于四分说之批评,当别为一文
[功能]一切心,各各总析为相、见二分,一切心所,亦各各总析为相、见二分。准此,则俗所谓宇宙,实只千差万别之相分见分而已。即心物两方面 此无量相见,亦名为现行界 由何为因,而得显现?自世亲迄护法诸师,则谓有实功能,得为诸法因故。诸法,即谓无量相见 虽世亲以前,已有功能之说,小乘已言之,大乘亦言之 但其为说尚宽泛。上卷种子条中,已略言之 要自世亲而后,则功能之意义便有实在性,而说为现行界之原因或本质。因的观念,《识论》以前之说法,亦甚宽泛。至《识论》谈因缘,则其意义便固定。俟四缘中另详 易言之,即一切功能,潜隐于现界之后,而为现界作根荄。现行界,亦省云现界 唯建立本识以统摄之,不许其为离自识而外在之物事,以此完成唯识,其理论亦可谓精密。《中论》有《颂》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鸠摩罗什译本 宋唯净译此《颂》,则改不共句为“共生亦无性,亦不无因生。”按不自生者,诸法自性空故。如何说诸法得自生?如稻,以谷子、水土、人功、岁时等等缘力故,便有稻相现起。若离诸缘,即不可得稻,故知稻自性空。稻自性空故,即不自生。不从他生者,他谓众缘。如上说谷子、水土、人功、岁时等等缘法,亦复互相观待而有,都无自性。易言之,即缘性空。缘性空故,遂说不从他生。共生亦无性者,谓若计自他共生,则自他既都无实自性,如何可说共生?亦不无因生者,谓外道中有无因论者,计诸法无因而生,亦不应理。既无有因,如何有生,彼自违理故。《中论》欲显诸法无自性,故广遮诸邪执,遮者遮拨 非以成立功能为诸法之因也。法相家典籍,如《杂集论》则引据此《颂》,而依己意为释,因以建立功能。其释此《颂》云:“自种有故不从他,待众缘故非自作,无作用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首句,谓色心诸法,各从自种而生,不从他生。其所谓他,即谓大自在天等。次句,谓诸法待众缘而生,即破我作。外道立神我为作者,谓其能作诸法 第三句,破有部作用义。第四句,破无因论,谓有功能。基师所云:“虽无作用,而有功能。”即本此也。《杂集》别释此《颂》,以成立功能,实非龙树本恉。
无着《摄论》有言:“于阿赖耶识中,若愚第一缘起,缘起者,因义,即谓功能。愚者谓不了 或有分别自性为因,自性亦云冥性,本为非心非物之体。今人有谓其即物质者,非也。数论计此能生一切法。为因者,谓为色心诸行之因故。下皆准知 或有分别夙作为因,尼乾子等有此计。若在大乘,业种但是增上缘,非因缘,又刹那灭,非过去有体,故异彼也。此义至后当知 或有分别自在变化为因,如婆罗门计有主宰一切之大梵天 或有分别实我为因,僧法等计 或有分别无因无缘,如自然外道,及无因论师,并空见等 复有分别我为作者,胜论 我为受者,数论 譬如众多生盲士夫,未曾见象,复有以象说而示之。彼诸生盲,有触象鼻,有触其牙,有触其耳,有触其足,有触其尾,有触脊梁。诸有问言,象为何相?或有说言,象如犁柄,或说如杵,或说如箕,或说如臼,或说如帚,或有说言,象如石山。若不解了此缘起性,无明生盲,亦复如是”云云。盖无着承龙树谈空之后,而昌言大有,大乘所谈有义,曰大有。见上卷 始但分析一切法相,晚乃以一切法摄归唯识。其作《摄论》时,即建立功能,为诸法因缘。但不谓功能为外在之物事,而立本识以摄持之,所以简异一切外道。无着之学,本甚广博,要其可服膺者,在其解析法相,为观空之方便。若执诸法为定实,则不能于诸法而见体。观空者,即空其执有如是诸法之相,乃即诸法而见为真如也 至其《摄论》,下启世亲一派之唯识,虽理论精严,而病亦在是矣。
一切有情,各各第八识中,含摄功能,皆无量数。如某甲第八识中,功能无量。乃至一切众生,皆尔。
每一有情,其本识中,所有无量功能,依其性别,性者德性。详见上卷 总分为有漏、无漏两类。无漏功能,亦名清净种子,又省云净种。有漏功能,亦名杂染种子,又省云染种 兹先谈有漏功能,略以六门分别而说。
一释名义,有大势力,炽然能生,故名功能。功者功用,能者能力 又复有多异名,从其生现,名以种子。从其由现识熏令生长。此义后详 故名熏习,亦称习气。又熏习言,非是前法自性不灭,留至后念。但法自性,顿灭顿起。谓初刹那才起即灭,不曾暂时住。第二刹那,即时而起,又不曾中断也。刹那、刹那,都是顿灭顿起,生灭之不可测也如此 犹如香灭,余臭续生,有似前香。此非实物,故亦名气分。即其随逐有情,眠伏藏识,名曰随眠。体是染污,能令身心不轻安故,名曰粗重。自余异名,恐繁不述。
二释体性。识论成立功能,始以六义显其体性。云何六义?一刹那灭,谓此功能自体,才生无间即灭。生时即是灭时,非生已暂住,故云才生无间即灭,非从生至灭中间有时分故 非生已可容暂住,由暂住时,无转变故。即是常法,不可说有能生用也。若外道计有自性神我等常法,为诸行因,即此所破。二果俱有,虽刹那灭,然非已灭乃生其果。由此功能殊胜,正转变位,能取与果。由能为因故,名为取果。若果起时,因付于果,名为与果。言正转位者,简异过未,转已名过去,未转名未来 即种因也 生现,果也 因果同时,相依俱有,不同经部前法望后法为因。又一身中,自八识聚,聚者,类也 种望现,定俱不离,故得为因。种子搏附第八现识自体分,其前七现识,以第八自体分为根本依,即以第八自体分上种子为因缘依 若离自八识聚,计有外因,亦此所破。三恒随转。刹那灭者,非灭已即断。由此功能自性,前灭后生,刹那、刹那,连言之者,显其相续 相似随转。转者、生义 如第一刹那灭已,第二刹那有似前性,随即生起。然复当知,前后刹那中间,非有少微间隙。此刹那义,唯是幻义,未可以常情测也。故未得对治,其性一类,前后相似,故名一类 相续无断。由斯,色法及前七识,不能持种,六识有间断,第七有转易,色法不恒。如身死已,便断灭故,故皆不能持种 故应建立赖耶。四性决定。虽恒随转,而此功能,溯其从来,实由无始现识,熏令生长。生长二义,后详 故随前熏时现行因力,善等性决定。因缘办果,办者,成办。义详后因缘中 无杂乱失。《论》有诚文,不劳繁述。参考《识论》二第十四页、《述记》十四第八页 五待众缘。谓此功能,既非如外道所计自性极微等法,亦非如外道所计梵天神我等有实作用,此云功能,唯是任运而转。因任自然而运行,无有作意,名任运,此中转者相续流义 故待众缘和合,乃有取与果用。取与见上 云何待缘?谓虽有功能为因缘,犹不能孤起。必待增上等缘和合,方得生现故。详玩后四缘中 如自然外道,及大梵、时方等计,俱不待缘,或更计缘恒非无,此有部计 皆此所遮。参看《识论》一第九页、《述记》六第八页以下 六引自果。虽遇缘合,非唯一因生一切果,遮大自在等计 亦非色心互为因缘,色心相望,有增上缘等。如四缘中说,有部计为因缘,即是倒见 但诸色法种子,亲生色法现行。心法种子,亲生心法现行,法相厘然,因果不乱。后类别门,及四缘中,更宣其义。上来已说六义粗尽,然复应知此中第一第三两义,显功能自体,是生灭法。第二义,显诸功能,虽与所生果法俱有,果法即现行是 但与果法不为一体。非一故言俱有 第四义,显功能自体,善等性各别。即一切功能,有是善性,有是恶性,有是无记性 第六义,显诸功能,色心体各别。谓有是色的功能,亦云相分种子。有是心的功能,亦云见分种子。故诸功能,其体各别也 第五义,显此功能,待缘生现,不同外道一切邪执。如是六义,虽《瑜伽》卷五 《摄论》《所知依分》 早开其端,要自《识论》而后本诸功能之说,推演而成严密之系统云。
又据诸论,功能所依,唯第八心王自体分。以此自体分,是受熏处故。由此,功能离本识无别体。此言体者,以所依名体。见前注 虽依第八识体,而是此识相分。第八见分,恒取此为所缘境相,故成第八相分也。然此功能,约二谛分别,唯依世俗,可名实有,推入胜义,即属幻有。胜义谛中,唯说真如名一实故,一者绝对,非算数之一也 功能望如,具云真如 虽有而不实,但非是无,故得为诸法因。
复次有漏功能,于三性中,何性所摄?三性者,善恶无记。见上卷 就其为本识摄持言,即随本识,唯名无记。就其自体言,即通三性言功能通三性者,非谓一个功能可通三性。此中功能,本泛称之辞,即通一切功能而言。如泛言人,即通一切人而言也 诸功能由前七善等性现行熏习。此云熏习,非作功能之别名,系虚用,他处随文取义 若善法熏令生长者,定善性摄。若恶法熏令生长者,定恶性摄。无记准知。向上由善,有漏善,能引生无漏善故 退坠由恶,熏习乘权,如何勿慎。
三释由来。《摄论》始立功能,而未详所由。世亲以后,十师迭起,遂以此为兴诤之事,略举其概。一、护月唯本,援附古典,以诸功能,法尔本有,不从熏生。二、难陀唯新,谓由无始现行,熏习故有。三、护法师,并取本有新熏。三师树义,各引经论证成。《识论》则以护法为归,基师所以宗护法者,推其意,盖谓现行强盛势用,虽刹那乍现,而势不休歇,即有所生,还成第八中种。故新熏义,坚立不摇。又此无始能熏之现,必有本有功能,为其亲因,若本有不立,成无因过。由此本新并建,极为应理。
护法虽分别本新,复以熏习为此二共依。《识论》述其义云:“然本有种,亦由熏习,令其增盛,方能得果。”种生自后种,及其遇缘生现,名得果。详后文因缘中 又云:“内种必由熏习生长。”《识论》二第十四页。内种即功能,以随俗假说外麦等名外种,故目功能为内种 《述记》十四疏:“法尔种子,必由熏长,新熏熏生。”查考第十二页 法尔种谓本有。此言本有种,依熏习方长,新熏种依熏习方生,故通本新,俱得别名之为熏习等。此言熏习者,名词。等者,谓习气气分诸名 基师以此为护法最精之谊。然熏习复依何义建立,今次当说。按《摄论》始明所熏四义,《三十论》更立能熏四义,合有八义,陈之如次。
初所熏四义者,一坚住性。若法始终,从无始之始,至究竟之终 一类相续。性唯无记名一类,恒转名相续 能持习气,乃是所熏。二无记性。若法平等,无所违拒。能容习气,方是所熏。沈麝极香,蒜薤极臭,俱无容纳。唯中容境,可受熏习。赖耶无记,故受善恶熏。三可熏性。若法自在,体自虚浮。能受习气,乃是所熏。虚浮不实之谓,简异真如 心所依心,非自在也 真如坚实,不变故名坚实,简异虚浮 无受熏义。心所不受熏,参考《述记》十八。真如不受熏,常如其性故,不变故 四与能熏共和合性。若与能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所熏。他身识及自识前后刹那,无和合义,故非所熏。遮经部前念之识,熏后念类。识类之义,详《识论》三第十六页、《述记》二十一第十三页以下 唯第八心王,具此四义,可是所熏。即彼第八心王 自体分,是受熏处。以有容受,必是其体故。
次能熏四义者,一有生灭。若法非常,常法即无生灭用故 能有生长习气作用,熏生、熏长二义。见前 乃是能熏。二有胜用。此复二义,一、能缘势用,由心分别。带境相起,故诸色法,为相分熏,非能缘熏。二、强盛胜用,作意筹度,不任运起,故是能熏。非极微劣无记心等,有如是用。即第八现,不为能熏。第八及六识中极微劣无记,心、心所,虽有能缘而不能熏,但强盛心、心所托之变相而熏于种 三有增减。若有胜用,复高下不定,可增可减,乃是能熏。佛四智品等,即不起熏习。四智品,后另详 四与所熏和合而转,义同所熏第四,不劳重释。唯前七转识,有胜势用,而增减者,具此四义,可是能熏。前七识中,每一心,析作见相二分,每一心所,析作见相二分,即此种种见分相分,都是能熏,须谨记 如是能熏,与所熏识,俱生俱灭。非异时可相熏故,故能熏所熏定是生灭同时 熏习义成,令所熏中种子生长。如华熏苣藤,故名熏习。苣〈艹胜〉藤者,胡麻之粒大色黑者也。天竺用之制油,先杂以华,然后榨取。盖华与苣〈艹胜〉同生同灭,故能熏生香气,令苣〈艹胜〉受持,而香气依止苣〈艹胜〉,亦复与同生灭也。苣〈艹胜〉为所熏,喻赖耶。华为能熏,喻七现识。香气喻新熏种
复次能熏识,以何分为能熏?《述记》虽说为自体分。见《述记》十四第二十一页 然据《义演》等疏释,四分既摄为二,相、见 即见分是能熏,相分则仗托见分之力而亦能熏也。但诸相见熏习,有为因缘熏生,因缘是亲生义,详四缘中 有为增上缘熏长,增上即助义故 请谈熏生,能熏诸见分,各各熏生自种,如眼识见分,熏生自眼识见分种,不生他耳识等见分种,余准可悉 此义易知。其相分熏,须辨以三义。一、相与见同种,俟三境条详之 又不仗质起,如独散意识缘龟毛等。有谓缘龟毛等相分仗名言为质者,然名言无实体故,不可说为质 此相随见摄,不别生相种。即唯熏见分种 二、相与见共种,亦与质共种,质者本质,至后所缘缘中另详 如第七缘我,此相从两头烁起,一头依第七见分起,一头依此相分之本质即第八见分而起 得熏生本质即第八见种。三、相与见别种,与质同种。此言同种者,谓相种与质种为同类,非谓相质共一种生 如五识及俱意相,皆与本质即第八器相为同类种生。故所熏种,为自相种,即无异为本质种。此相种与质种既为同类,故此相熏生之种入本识中,后时得遇缘生五或俱意相分,亦得遇缘生第八器界相分也。问:影像本质将共一种生耶?答言:不然。无始已来,种极多故。又甲种逢缘生第八相,俱时不更逢缘生五或俱意相,乙种逢缘生俱意相,俱时不更逢缘生五或第八相。一种一时,不于两处生故。此说昔得之友人吕秋逸
次熏长者。如前所说,现行见相,既各有势用,熏生新种。应知即此熏生新种时,亦得熏发本种,即本有种 令其长盛,是名熏长。有说,熏生之时,不定熏长者,此必不然。现行既有强盛势用,熏生新种。即于此时,定能熏长藏识中本种,气类相牵故,非无熏生而能熏长故。非无至此为句
复次熏生。能熏现行,从种生时,即能为因,复熏成种。三法展转,因果同时,略如下图:
┏本种(因)
┃ ↓
一刹那顷╂现行(果)(因)
┃ ↓
┗新种(果)
又熏长者,非如俗言流转,以谓前法延至现在,立迁未来。非如至此为句 此本有种,前灭后生,相似相续,实无前法可以绵延。又本种势用,以熏习为增上缘而得增益,亦非有新物渗加本种自体。故熏长言,应善思择。
难曰:熏长、熏生,种当无量?曰:轻意菩萨《意业论》云:“世尊于《深密大乘经》中说,阿陀那心识,深细不可量。无量诸种子,其数如雨滴。《大论伦记》五十一第七页 非若大梵一尊,何须有量。”一切功能依熏习生,依熏习长,万化鸿钧即此一念,可不慎与
四释类别。有依体类辨,有依熏习辨。今先辨体类。此中异义,天竺古有二家,一相见同种家,二相见别种家。同种家者,谓一识体即自证分 转似二分相用而生。如一蜗牛,变生二角,故相见离体,更无别性,是识体上相用故。
别种家者,谓见分是自体分之相用,故离体更无别种。即一识体,转似见分别用而生。故见分与识自体分,决定同种 唯相分,除无质独影,当随见种而外,余一切实尘相分,定自有种。而依见种,乃自生现。相种仗见种而起,见种挟相种而生 如上二家,互相乖竞。《识论》折衷于护法,即主相见别种。盖谓内二分为见分体,与见一种,义极决定。由此,相见对辨,作用差别,性有不同。如五八识,缘实根尘。此中五识,隐摄俱意 见分有缘虑,相分无缘虑。此即作用不同 见分无质碍,相分有质碍。此即体性不同 法相厘然,不可混乱。现证如是相,说有相种。现证如是见,说有见种。如实称量,无诸过患。故别种家言,于理为胜。然有难言:相别有种,何名识变?答曰:不离识故。由识变时,相方生故。即由见种挟带相种,俱时起故。如造色境,造色境谓五尘,详见上卷 由心分别,境相即生。非境分别,心方得生。非字至此为句 故非唯境,但言唯识。由此,相见别种,义极成就。
次依熏习辨者,一切相见功能,由熏习生长,已见前文。《摄论》始立三种熏习,一名言熏习,此中熏习,即功能之别名。下皆准知 二我见熏习,三有支熏习。详见《所知相分》 《义演》十九:“问:此三熏习,为定同别?答:其义不定。后二熏习定是名言,名言自有非后二者。即诸无记而非执者,及无漏熏种,皆非后二熏习故”云云。此则于一切相见功能,依据熏习,义说三种。此中熏习二字,虚用,勿作功能之别名看 然《识论》卷二,说等流异熟二因习气。其等流习气,即名言。异熟习气,即有支。不说我见。《述记》十二疏,“我见熏习种子,于名言中,别离出故。"《论》以我见摄入名言,遂不别开云云。今即据此,分名言有支,略述如次。
一、名言熏习。此复有二,一表义名言,此中名言,通摄自发名言及闻他人所发名言 以声界能诠之名言,十八界中,声界居一。详见上卷 显色心诸法,而熏成之种,名名言种。然名自体,非能熏。名言亦省云名。非能熏者,以名之自体即是声音故,故非能熏 意识随名,变似五蕴三性等法,而熏成种。色法一,心法四,合名五蕴。详见上卷。三性,善恶无记 如能诠名,诠青色境。对青色境,立青色名,即青色之名为能诠,其境为所诠。余准知 若于尔时,意识随名,变似青色而缘。虽随名而变似青相,实非托第八器相为本质 此相实无质,但随见分熏成自即第六心、心所 见种。散意缘色境时,实无本质。因五识与俱意缘色境,刹那已成过去,及散意续起,只依忆念与想力故,变似前念俱意所缘色境之影像。此影像只从散意见分变起,非前念俱意本质可留至现念散意,故说无质 又如能诠名,诠无贪等善心法。心随其名,变似无贪等善心之相而缘,亦于见分熏成见种。余准可知。由心缘名,变似色心等法,而熏成色心等种故。即以此种,名名言种。云何名能诠显诸法?应知言名,亦赅句文,声上有音韵屈曲。依此,假立名句文。即名句文聚集,能诠显诸法。名、诠召法胜,总说为名。召者,呼召之义。如云声是无常,声之一名,即以呼召法体。无常亦一名也,即以呼召此法体上之义,诠者解释也。择言也,句文诠召诸法,必依于名,故名为胜 然唯第六意识,能缘其名,能发其名。余皆不缘,亦不能发。缘名言,发名言,必资寻伺,寻伺,详在上卷行蕴 故唯第六能也。参考《述记》四十七第九页
二显境名言,即不依于能诠之名言,而依于七心界见分等之了境。七心界者,谓前七识等者,等内二分,唯除去相分,相分无了境用故 见分等,本非名言。然其了境,亦有似于名言之诠义,故得此名。如眼识亲缘青色境时,即起青色行解。第七疏缘八见,第八见,七不得亲取,须托之而变一我相,故云疏缘 恒起我想行解。此行解相,同言说相。即此显了于境,而熏成种,亦名名言种也。难曰:相分非了境,其所熏种,应不名显境名言?答曰:相分熏,本仗托见分而起。故相从见说,亦显境名言摄。
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一切见种亲生一切见分法,一切相种亲生一切相分法 是为名言种。《摄论》言说熏习,但有第一义,缺显境。《识论》始说上述之二种,参考《述记》卷四十七
二、有支熏习,有者三有,三界之异名。支者因义,分义。谓业种即三有之因,是生善恶趣差别之因故,故业种亦名有支 本名业种。业者造作为义。善恶之造作,熏成种子,是为业种。此于异熟果为因,此言冈者,实增上缘 能令异熟果善恶趣别。趣者往义,有六趣,即人趣、天趣、畜趣等也。或云六道 故亦名有支。如实论者,业种即是思种。意识相应思数种子 第六相应思数,以造作为性。驱心第六心王 心数谓与思数俱起而相应第六心王之他心数法 令成善恶,非余心心数具此胜能。即此思数,第六相应 依身语意造作善恶,思复三种,初审虑思,次决定思,三动发胜思。前二名意业,亦是发身语业之因。至动发胜思,则发为身业语业矣。参考《述记》八第十二页 熏自思第六相应 种。善恶之造作,势用既盛,非可休歇,故还熏成种 此思种自体,本是名言,以其功用不一,能生自果。善思种,亲生善思数法。恶思种,亲生恶思数法,名生自果 又能助他类赢劣无记种,令生现行。如第八及前六识中极微劣无记性之名言种子,不能生现行,必待思种子助之方得生 故一思种,随用异名。一方名名言种,不名业种。约生自果言之 一方名业种,又不名名言种也。约助他言 然业种受果有尽,谓受一期异熟果报已,后不再感故 名言种生果无穷。体恒随转,故通长劫之中,每一逢缘,即便生果。生果非止一次,故言每一 欲详分别,宜探诸论。
五释感果,由前名言有支二种习气,感得等流异熟二果。
等流果者,谓名言习气《识论》二说,名等流习气者,从果为名 为因缘,八识眼识乃至赖耶 体相,差别而生。差别二字,注意 如眼识见种,亲生眼识见分,此中言见,亦摄内二分。后准知 其相种,亲生相分。眼识如是,耳识乃至第八,准知。此中唯约相见别种者言 详《述记》云:“夫因缘者,办自体生。办者成办,谓果法自体,由因法亲成办之,此须谨记 性相随顺。”果似因,名随顺。见《述记》十四第八页 故相种不起缘虑现,谓不生见分也 见种不起质碍现。谓不生相分也 如世胡麻实,此实,俗亦名种 终不生豆,豆实亦复不产胡麻。果定似因,故号等流。等言相似,流谓流类。更有别解,非此所述
然复应知,若多同类种,类有二义,一者体类,如眼识种望耳识等种,体类异也。又如眼识见种望自相种,亦体类异也。二者性类,谓一切种,有善等性差别 势力齐等,俱逢缘合,可许此类共生一果。如一麦中有多极微,可许同生一芽等果。非许一一微,各各生果故。参考《述记》十八第九至十页。《成业论》亦同 由此,一刹那顷,现行眼识相见二分,内二分摄入见,故说唯二 各从百千同类种,俱时而转。谓即许多同类见种为因,共生一个见分果,许多同类相种为因,共生一个相分果 余耳识等,皆可准知。难曰:色心功能差别,见及内二分,说名为心。实根尘相分,说名为色 云何相依起用?答曰:色心相望,无因缘,色心各有种故 而有增上缘。识种以根及尘种为增上缘,而自生现。同时,根及尘种亦以识种为增上缘,而自生现。凡言种者,皆势力义。势力非一,乃搀和而各起现行,所谓至赜而不可乱也 又色于心为所缘缘,详四缘中 自此以往,不可复诘。设问何故色心相为增上?何故色于心作所缘缘,此皆不可推穷者
次异熟果,以具二种得名。一、真异熟,唯第八识,第八名异熟识者,感异熟果之因,因即业种 性通善恶,一切业种,有善有恶,各随前熏时现行因力所熏成 而果唯无记。第八现识,望业因即名果 即果望因,异类而熟,得异熟名。窥基解异熟,有三义,一异时而熟,二变异而熟,三异类而熟。详《述记》二第十页。此中正取异类一义 二、异熟生,谓前六识中极微劣无记心,亦云报心 从异熟起,此中异熟,即第八识 名异熟生。依第八异熟识而生故,故名异熟生 别从总称,故有此名。合具异熟、异熟生二种,名异熟果。此中异熟生,不取第七者,以其非异熟种生。异熟种即业种 因位唯染,因位者,众生位 果位无漏,果位者,谓佛位 故不取也。《述记》十二第十四至十五页:“有问:六识善等三性法,应名异熟生,并从真异熟起故?答曰:不然。若法是异熟,从异熟起者,名异熟生”云云。基师取答义为正,本文从之
又异熟识,说名总报。随总报业力,感善恶趣依正报。人天趣名善,畜等趣名恶。正报谓根身,如人或畜等身。依报谓器界,山河大地。虽人畜等共依之,实则各是各之依报。如一水,天见宝莲池,人见清凉水,游鱼见安宅,饿鬼见为火 简异于别,故得总名。
异熟生,说名别报。异熟生之名,本谓前六识中无记心,此从异熟识得名。异熟识为总报体,故前六识中别报,即依异熟生说之,此处不可泥解。若谓别报即唯前六无记心,便难通。此须注意 由别报业,感别报果。《义演》云:“别报业者,谓当造业时,心不猛利,但任运造善恶等,此业能感别报果。” 此依总报起,《义演》云:“第八最初受生,由总报果是主故先生,后方引生别报果也。” 能成就圆满总报果事,亦望于总,得其别名。总报者,如第八异熟识,现生欲界人趣或天趣中,是名总报。既现生人趣或天趣已,其一生所受种种苦或乐等,是名别报
上来略释异熟果名。云何建立此果?有为诸法,本来差别。故一切种,乃通三性。善恶无记 善恶均有能生胜用,独无记种,势力赢弱,非有资助,不能生果。第八名言种,唯是无记。不通善恶,故名唯是 故待业种,为增上缘,令自第八 种力增,方生现行。前六识中,无记名言种,亦须业种助,准第八可知。第七虽名无记,而是有复,故非此例 由此,业种于名言种,牵令生果。即说此果,以业种为因,异熟果所由建立。异熟果,名义详前
业种 ┏异熟果
↓┃
名言种┛
难曰:业种增助名言种生果,其义得闻。云何依此说总别报?答曰:善恶业因,气类感召,必其相似。如水流湿,如火就燥。故总业即是能感总报果之业种 能令第八受生,善恶趣别,得总报果。省称总果 又总果先生,必引余果即别报果 以满之。引如作模,满如填彩。引唯第八,满通前六。第七介八六之间,非根本故,不名引。恒内缘故,无外感故,亦不名满 据实而言,引满俱通因业种 果。谓总别报 因中、总业名引,别业名满。果中、总报名引,别报名满。《述记》有文,此略不详。参考《述记》十二第十四页
佛家言果报,世难凭信。盖恒情以耳目所狎习为至常,反是则谓之语怪,此实人情之惑也。今如吾方据案,执笔疾书,以何能此,岂非天下之至怪至怪者耶?然而人不吾奇,习见故耳!实则斯人常习,皆所不解,妄以不解为解,则反以真解为不解也。报之为言,本感应之理,此理虽著于寻常日用之间,恒情不喻。长啸深谷,空中生响,往往粗解物理学者,以为能言其事。实则声浪出口,何故不断?虽今古智人,莫能明其所以。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此中气类相召,孰明其故。至地狱人天,唯心所造,则业因招感,其理益微。学者于佛氏所云,设难起信即默然于所不知可耳。又佛家成立总报,故建三界欲、色、无色 六趣,即人、天、畜生、阿修罗、地狱、饿鬼 显其差别,此事似荒远难稽。然以理推征,若许有欲界人趣、畜趣,其他界、趣,亦何妨许有。苏轼云,三头、六臂,人说为奇,其实无所谓奇。等头耳,不过是三;等臂耳,不过是六,何奇之有!故自理论言之,三界六趣,其说非不成也。然内籍所谈诸天及地狱等情状,世或执为实尔,则又非某所敢知,似不如存而不论。
复次业种,本思种异名,其体即是名言种。以其有助他用,别名为业,已如前说。此与外小所计不同,故须简之。一无惭等,计业皆宿作。过去有体,化地部、萨婆多等,略同。参考《述记》卷四十七第四页 今此不尔。由过去现行思数,熏生业种故。此种入第八识中,念念前灭后生,无别过去实法。二顺世外道,说一切果,唯现业所得,作时即受。此所谓现业,即不熏生种,便能感果。今复异是,谓诸善恶业,必熏生新种,名为业种。此种伏第八识中,念念等流,平等而流,故曰等流 展转相资,业种彼此互资,故云展转 以渐成熟。如感召余生之业种熟时,值前异熟果方尽,即能复生后异熟果。《述记》卷四十七第八页:“由感当来余生业种熟故,于今身中,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即是此身临终之位。彼所熟业,复别能生后异熟果,即先果尽时,后果之种熟,故后果得生,所以生死不断绝也”云云 故业种感果,如手放箭,远有所至,无有现业方作,即能受果。
问:名言种感果,为速为迟?曰:名言种者,此念熏已,即能生果,不同于业。问:业种受果,何故必须多时?曰:如总业种,其后熏者,以前业种势力未尽,便遇对抗,未即成熟。别业种准知。但别业种可于现生受果,不唯当来。然现生受者,亦非方作便受,亦须至后时 又业种受果,云何有尽?名言种生果,云何无穷?《述记》有文,恐繁不述,见《述记》四十七第七页
如前所说,等流异熟二果,一体之上,所望有异,故应别立。等流,约现果体性言。如八识中各各相见,体性不同 异熟,约现果分位言。果报不同,即是现行异熟果上分位 又等流果望自类功能亲生而立,谓即现行见分望自见种,现行相分望自相种 异熟果望异类功能感召而立。由第八及前六无记心,望善恶业种,名异类
又复当知,异熟果法,若唯任运,此言任运,即随顺义,谓人随顺有漏 终古不更。即轮回不断也 若有迁移,转依位中,舍染得净,是名迁移 终须仗力。力谓自力,有漏善为增上缘,引发无漏种子,由此转依,不随轮溺
六释断染。断灭有漏功能,名为断染 无始相续,此云相续,乃有情或人之异名。详在上卷 法尔本有有漏无漏两种功能,为其藏识摄持,染净既殊,两敌不并,有漏流行,无漏沉隐。唯此染分,谓有漏种 如狂如醉,如怨如害。《瑜伽师地论·真实品》 是故应断。
论说断义,略有三种,一自性断,二离缚断,三不生断。见《识论》八第十二页,《述记》四十九第十二至十六页 自性断者,谓染污法,即有漏种 自体应断,无漏对治起时,即是染污现种断时。明来暗去,定非先后,非先来明,后去晴,亦非先暗去,后明来,喻能断所断同时 即通见修,并有此断。修行证果位次,有十一地,十地各有入住出三心,初地人心名见道。初地住心以去,至十地之终,名修道
离缚断者,若法是有漏善及无记,不障圣道。于圣道中不为障,体非暗法故 但于见道位中,缘彼烦恼杂彼烦恼断时,说名离缚断。缘彼云云者,谓能缘心是烦恼,即彼所缘境亦成染污,今断能缘烦恼,即彼所缘境亦名离缚。杂彼云云者,谓第七有漏。六识由此成有漏性,第七断染时,六识亦名离缚
不生断者,谓断染法所依,令永不起。此通因谓业 果,谓总别报 亦见所断。由因惑业无故,恶趣总报果不生。又即所依总果无故,恶趣别报善业不起现行。详见《述记》四十九第十五页 如是三断中,后二所未舍者,离缚中,有漏善及无记种未舍。不生中,别报善业,虽所依果无而不复生,但彼种体尚存 金刚无间,每地有入住出三心,一心中有加行、无间、解脱、胜进四道,此举十地之终金刚心无问道 一切顿断。至此,则有漏善种,及无记种,一切断尽,乃纯是无漏种,绝对清净
难曰:诸色心功能,法尔有染有净,何须舍染?应答彼言:由此染法,随顺流转,沉沦生死之谓 诸苦繁殖,故当舍之。舍即断义 复别有计,功能体非可断。本由有漏,引生无漏。谓有漏现行善法,为增上缘,引发无漏种令生现行 无漏若起,有漏永伏。由此,主宾易位,令有漏种势力损坏。如麦遇火暵,遂失势用。无性《摄论释》,有此譬 永住不生法中,故名为断。非彼种体而是可断,此说无理。须知一切功能,由现识熏令生长,即唯依自力改造。矧此功能,依他性摄,体非定实。《瑜伽》说依他法,同于幻梦、光影、谷响、水月、影像及变化等,犹如聚沫,犹如水泡,犹如阳焰,犹如芭蕉,虚伪不坚,见《真实品》 是故可断。若言种体不灭,但损势用。势用既损,不获恒转。即非生灭,由不恒转,即常法故 如何名种。若言此种自类等流,又不应说已损势用。反复推征,种体应断,此义极成。
复次世人误解断义,谓是一切灭尽不生,此乃倒见,不可无辨。夫有漏断时,即是无漏生时。则断者,生之改进。又有漏有对治故断,而别无对治可断无漏。此无漏法,法尔绝对,更无能对治,故不断 故无漏法,刹那、刹那,生生不息,尽未来际。此言际者,不际之际,尽即无尽
又若无性有情,见后 缺对治故。彼有漏生,一类相续,前后相似名为一类 复无穷尽。
生义是用义,大用流行,充塞法界,法界是体,用依于体,而遍全体,无有亏欠 宁有穷尽。世有小心,妄臆灭生。灭之不能,迷乱为苦。酖饮甘露,如何勿悲。案《摄论》云:“断谓菩萨无住涅槃,生死涅槃,两无住着,故立此名 以舍杂染,不舍生死,转依为相。”第八识为杂染清净两种功能所依,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故名转依。详见彼果断分 玄文足征,大义斯炳。王船山《易传》有云:“不惮玄黄之血,天地以杂而成功。”至哉斯言,有所伤者有所成也。若拟断义于不生,其见远出船山下。孰谓大雄无畏勇猛精进者,乃与愚痴同其废灭耶!章太炎《五无论》以断生为言,斯则断见外道之谈,不可附于佛法
上来六门,宣说有漏功能粗尽。
次无漏功能,略述如次。
一、释名义。无漏功能,亦名种子。由现行善法,熏令生长故,亦名熏习或气分。得名习气可知 自余粗重诸名,非此所具。
二、释体性。具有六义,一刹那灭,二果俱有,三恒随转,四性决定,五待众缘,六引自果。此中性决定,谓因果唯是无漏善性 准有漏种,勿赘可知。
唯此无漏,具云无漏种子 自性清净,与赖耶性别,亦以赖耶自体分为其依止。若为赖耶所缘与否,诸师迄无定论。《述记》于此,则以不缘为正义也。《伦记》亦云:“谓心指有漏见 弱境谓无漏种 强,故不得缘。如《摄论》正闻熏习,即新熏无漏种 非赖耶所缘。仍依于本识,赖耶亦名本识 以强胜故。若尔,云何名唯识?以念念随灭故,亦名唯识。此无漏种,与本识俱生俱灭,不离识故,名唯识 设许缘何过,赖耶缘境,为相缚所缚。相者境相,缚者缠缚。末那未转,而有二执。第八随之成染,遂有相缚 若缘无漏,即非相缚,故知不缘也。见《伦记》五十二 此解尽理,今即从之。
又约二谛,此无漏种,亦依世俗,说名实有。
三、释由来,自护法、亲光,始以本新并建。先是小乘中,如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四部,并诤无漏无因缘。大乘古师,亦皆不立本有种。然复有三师,则以人有出世心,即清净心。不可无因生,亦不应由染种生,遂倡如下三说。
一分别论者,心溷师等 谓即心性为因。谓即心自体,是清净因故 其说以心性本净,如水本清 为客尘烦恼所染污,如水被搅浊也 离烦恼时,转成无漏。故无漏法,非无因生。意云,本净心性为因故,《无垢称经》有此说 此师之说,当时盛行。及至护法,遂质定其心性之言,而难破之,云:汝许客尘烦恼灭时,有漏心相转为无漏。此无漏相,即前无漏心体所显,非前体灭。是则相虽转变,而体常一,应同数论。责彼说心同数论也。数论谓大等相转变,其体常一 此以违自宗破也。谓其违反佛家自宗义故 更有多难,恐繁不述。参考《述记》十三第二十页以下 愚谓分别论者所谓心性,若准诸宗门所谓本心,便为诚谛。护法之攻难,徒以名词缴绕,恐不得彼之本意。
二古师有立真如为诸法因,护法复难破之。详《述记》十三第二十页云:“此真如体,既许为因,应有取与,以体前后无转变故。无取无与,故不为因。”按取,谓因有生果之趋势,与者谓果起,由因付与故。基师意云:有取与用,方得名因,真如不尔,故不为因也。又《述记》十四第二页云:“《瑜伽》第五说,唯无常法为因,非常法也。旧人云真如是诸法种子者,非也。”凡此所云,盖朋护法,主张另立无漏种。愚谓古师谬误,只在说真如名因。实则真如是诸法实性,本来清净。众生若能反躬认识自性,则当下即是,何须另觅无漏种子,岂非骑驴觅驴?护法,窥基之学,须待宗门为之矫正,此非余之私言也。
三《摄论》立熏习,详所《知依分》有云:“又出世心,昔未曾习。从何种生,是故应答。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云云。据疏,法界即真如别名。最清净者,谓真如体性,是最极清净故。等流者,谓从法界所起教法。无倒听闻如是教法,故名正闻。依此正闻所起熏习,是名熏习。即此熏习,能生出世心,故云种子。愚谓此即相当与《新论》所谓净习,不当混同功能。详在《新论》。
上述三义,护法破前二,立本有功能。依后一,《摄论》 立新熏功能。《摄论》闻熏,本约有漏位立。但以其有熏增无漏功能令起现行之义,故谓护法据以立新功能 论疏足征,不劳繁述。参考《识论》卷二,及《述记》卷十三 亲光《佛地》亦云:“如是四智相应心品种子,四智云云,后详 无始法尔本有,不从熏生,名本性住种姓,种姓即种子义 发心已后,外缘熏发,渐渐增长,名习所成种姓。故无漏种,本新并建。”经护法、亲光二家创说,基师论定,卒莫易也。又无漏种,亦有智种、识种分别。盖四智相应心品,正智是主,净识兼心、心所言之 则为相应法。《佛地论》卷三:“问:正智,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当言俱有。此中智是实有,若智眷属即助伴义 诸心心法,即谓净识 亦名为智,说之为假,故有二种。此中无漏心心法等,智为主故,皆说名智”云云。准此,论虽总说无漏种,实则正智与净识,主伴攸分,各有自种,不容淆乱。
四、释类别。初依熏习辨。《识论》说有名言种子,唯无有支种子。《义演》云:“八地以上菩萨,无漏意识,听法缘名等,熏无漏种子也。”又云:“若至佛果,即无名言熏习。”《佛地论》云:“乃至证得金刚喻定,从此已后,虽数现行,不复熏习更令增长。功德圆满,不可增故。持种净识,既非无记,不可熏故”云云。故名言熏习,十地菩萨皆有之,唯除佛果位也。
何故无有支熏习?据《佛地论》云:“圣者不造总报业,无总报故,别报亦无可知 虽化有情,随趣生死,起惑润生。然是故留,非著生死,无有支熏习之理。至于佛位,虽复现化作生死身,业烦恼等,似苦集谛,实是无漏道谛所摄。四谛,详见上卷 随世俗相,名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而实非是蕴处界摄,离戏论故,离诸相故。详见《佛地论》三第十二页 以此说无业种也。
次约体类辨,相见功能同异,例同有漏,如前可按。
无漏功能感果,唯有等流。以无有支熏习故,不感异熟果。
又无漏功能,无穷无尽,不同有漏功能容断灭也。
复次有漏无漏功能,略说具有二义,一转依义,二无尽义。
转舍有漏,转得无漏,故谓转依。此复二义。一幻义,有漏无漏二种功能,于俗谛中,虽同实有,若约真谛,即皆幻有。以望真如,不名实故。唯其如此,故有对治,转依义立。盖无漏对治起时,即是有漏现种断时。现行及其种子俱断 物莫两大,此盛彼衰。庄严有言,犹如幻师,驱诸幻敌,可谓善说法要。二引义,异生异圣人之生,名异生 无始,有漏流行,无漏隐伏。云何转依?是故应说引义。鹤鸣九皋,其子和之。一人向隅,满坐不欢。连声之器,击一响余。凡兹牵引之理,微妙难言。苟不遗小,斯足喻大。有漏闻熏,于有漏位,听闻正法而起熏习,为有漏善。详见《摄论》 熏发无漏种,增盛能生。由增上缘,故此引彼。以有漏善,引无漏善,气类近故。有漏不灭,无漏奚生。现行易位,刹那开导。前念染法开避,引导后念净法 由等无间缘,故前引后。若无引义,一向唯染,转依何成。
此中引义,愚初治识论时所主张,盖依世亲、护法等立说之统系而言。若不立引义,则有漏如何转成无漏,实困于说明也。余反复潜玩,而后得引义焉。引义者,所谓有漏善为增上缘,由此引生无漏种,令起现行。及无漏加行,加工而行,名为加行 渐次折伏染种。至无漏增盛,而后染种始尽焉。《摄论》以正闻熏习为入手功夫,即是此意。世亲迄护法、窥基,一脉相承。余初亦不敢妄议也,继而潜玩群经,毕竟归诸自性自度。若不能反观自性,洞见本原。而徒仗托闻熏,从有漏善法,模拟仿效,将冀引生无漏,是何异蒸沙而欲成饭耶?自性恒时昭明,曾不自识,乃欲于杂染法中,引生清净,有漏善,亦是杂染法 不思其源未澄,其流又焉得不浊耶!
上来以引义、幻义,成立转依。今次当说无尽。唯无漏种,法尔清净,纯白不杂,更无对治,故不断尽。相似随转,名不断尽,非是常一名不断尽 若有漏种,虽遇对治,可以断舍。然障重者,无漏不起,即乏对治,染种终不得断。故阐提染用不灭,大觉净用不绝,是为无尽义。
云何阐提?谓无始时来,一切有情,有五种姓,一声闻种姓,二独觉种姓,三如来种姓,四不定种姓,五无有出世功德种姓。省称无种姓,亦名无姓人,亦名阐提。谓其全障,对治不起,毕竟无成佛期 声闻地以五义建立,为奘师所据。基师《法华玄赞》,更衍其义。当时余宗,据余经中宣说一切有情之类,皆有佛性,皆当作佛,以是与唯识宗诤竞。如台宗有《法华五百问》,论战之烈,斯足珍怪。基师之弟子慧沼著《慧日论》,盛弘师说,盖中土先德以此为一大事矣。如实论者,体无差别,用乃万殊。有毕竟无障之佛,即应有毕竟有障之阐提,清净杂染,相依建立。众生流转无尽,如来功德无尽。参考《佛地论》二第八九页 安有化城,可以息肩。世有误解平等,一法界平等,诸有为法差别。三界平等,而凡圣差别 实缘以歆厌之情,妄测法界之广大。染净皆一法界之用,俶诡陆离,亦云众妙。虽是其染,无复有过,以其本来自尔。然而人情封执,恒本其日常歆厌之习,以言真理,一着不许法界之有染用而后始洽于怀者。是犹欲大地皆平夷,而无险阻。果尔,亦复无趣 此诸小心所为求生净土,而苦浊世,不可不辟其妄也。
上来说功能已讫。此据旧作《唯识讲义》第三次稿,此稿专主世亲一派之说,民十一年,讲于旧都北京大学 稍加董理云。
附笔记如下。或问:感等流果之因,既是一切心、心所相见种,亦说为色心种 如何名以名言种耶?答曰:诸唯识师,计一切色心种子,皆由两种名言熏习,所以别名之为名言种。但表义名言,唯在第六意识。表者表诠。义者境相。一切名言,都是表诠一切色心境相。心随名言,变似色心境相而缘时,即此能缘见分便有势用,熏生新种,入本识中,同时并熏长本有种。由此,能生后时见分。至显境名言,则以心了境时,其心上行解之相,同于言说相,故亦谓之名言,此能熏生后自类相见二分种子,即色心种 其说如此。总之,诸师建立种子,而复分别本新,因说新种依熏习生,本种依熏习长,所以完成其万法皆由心造之义。
问:一切心、心所种子,皆名为名言种。思心所种,一名为思数种 如何又别名为业?答曰:思者造作义,故得业名。此中业种,即谓善恶业所熏之种。唯善之造作,与恶之造作,皆有力用,故其所熏之种,力用极大,能感招未来果报。
问:异熟果一词,犹不能了?答曰:异言不同,熟者成熟。基解异有三义。一异者异时。谓因先果后,果之成熟,必与其因异时故。二异者变异。由因法变异,其果法方成熟故。三异者异类。谓此果法之因,即善恶业种。而此果法,即第八识,及前六识中一分无记心。前六识通善等三性,此异熟果中,只取一分无记性 果法唯是无记性,第八识唯是无记性,前六中只取无记心 望彼因法即善恶业种,性类不同。是果与因异类,而得成熟,基师释异类而熟是也。然三义中,实正取后之一义。
问:业种只感果报,抑尚有别功用否?答曰:增上微劣无记种子,令生现行,增上者扶助义 是其别一功用。如第八识唯是无记,前六识通善等三性,其中有是无记性者。此等无记心之种,不能无助而自生现。必待业种增上之力,方乃得助而自生现。旧师理论如此,汝只顺他思路理会去可也。
问:异熟识一名,犹不能了?答曰:第八识是无记。今由善恶业因之感招,而生人或天等趣中,是名总报果。但此果体,即第八识,此乃无记性。而感招此果之因,即善恶业种。故果望因,异类而熟。由此,说第八识名异熟识。
问:异熟果一名,似应但依第八识而立。然必以六识中无记心,名异熟生。又即此异熟生,合之第八真异熟,始称异熟果,其故何耶?答曰:若言异熟识,即唯第八,独得此名。若言异熟果,即第八为总报体。而前六识,以外缘故,受苦乐等境事,为别报体。故异熟果,当兼异熟生而言,不唯第八。
问:第八名真异熟,而前六识中无记心,依第八异熟起故,名异熟生,是义已知。但既依异熟生而安立别报,则应说前七识皆名异熟生,以前七通依第八异熟识而生故。今仅取前六中一分无记,名异熟生。又即于此安立别报,岂别报只限于六识中无记心耶?此义如何可通?答曰:彼所以不许六识善等三性通名异熟生者,以异熟果法必是无记。由无记法,望其善恶业因异类,始名异熟,故不许六识中善恶性者名异熟生。至第七虽无记,而是有复,非微劣无记故,亦不名异熟。但别报既依异熟生安立,而异熟生又只依六识中无记心而说,此诚滞碍难通,亦可见翻弄名词之弊也。
右笔札各条,烦琐无趣。其词义,于前面正文中,本已一一说明。但诸生阅习,犹难了解。即吾初治识论时,亦深以此等为苦。故就诸生所问,随时札记而附存于此。使治此学者,减少困难,免生误解。
问:佛书中凡言业者,皆谓第六相应思心所。但《新论·功能章》中亦言业,与佛家旧籍言业者,同其义界否?答曰:不同。《新论》言业,即以凡人意念乍动之微,与发动身语或事为之著者,通名造作,亦名为业。因此造作不唐捐故,必有余势续起,而成为潜存势力,即名习气。此非专目思心所,不可不辨。至《新论·明心章》下,谈心所处,亦立思数。而以此思数,属于心理学上所谓意的方面,亦说为造作。但此与《功能章》所谓业或造作,不同义界。此中但就心理的范围内,而依意的方面有造作用,假立思数,其义狭。《功能章》则在人生论之范围内,通目人心之一切作用,由微至著,皆名造作,即皆名业,其义极广,读者宜随文抉择。
唯识诸师,因计有现界,更进而求现界之本质或原因,所以建立功能。《新论》则不执定有实现界,故用不着虚构一本质界为原因。所以旧师的功能义,在《新论》中便不成立。然《新论》仍假彼功能之名,而改正其义,即以之目一真法界。即本体之别名 盖《新论》依翕辟,假立新物,即以方便施设现界。而所谓翕辟,即是本体之流行,流行即用之别名也 离流行亦不可得体。故乃即用显体,而以功能名体庶无体用截成二片之失,亦即于万象而见为真如。西洋哲学谈实体与现象,总不得融圆为一。世亲派唯识论者,亦尔。《新论》便无此病。
或谓,说真如本体名功能,真如本体,系复词,真如即是本体故 终觉未妥。不知经说真如遍为万法实体者,以有用故。假其无用,何得名体?《新论》别字真如以功能,从用彰名故。如经说真如亦名众生界,《瑜伽伦记》释云:“经意依真起妄,立众生界。”故说真如名众生界,此亦可云未妥乎?参看伦《记》卷十七
旧师虽以功能依熏习而立,然其本有功能,不从熏生。虽云熏长,而于一切唯心造之义,终嫌不能一贯。又彼之本有功能,与真如作何关系?亦无说明。《新论》与《破破论》谓其有二重本体之嫌,非为苛责。
又旧师以习气混同功能,亦是大错。详在《新论》。自余可议之处,此不及详,学者熟玩《新论》,自可豁如。
[四缘]佛家立义最精者,莫如缘生之说。缘生亦云缘起 一切现象,互相依而有故,都无实自体故,故说缘生。然自释迦至于世亲唯识一派,其为说亦屡变,吾常辨之于《破破论》中,此姑不赘。但举四缘,以次略释。
云何四缘?一因缘。缘有四,而因居其首,即因即缘,故曰因缘 《识论》卷七:“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云云。参考《述记》四十四第一页以下 按亲办自果者,谓果法体,由因法亲所成办。易言之,即因法亲生自家果法,因为能生,果为所生。有是能生因,决定有其所生果。故因于果,有创生及决定二义。具斯二义,始得名因。详此所定因缘义界,至为严格,不容淆乱。不独小乘所言六因,俱无此义。即大乘书中言因,亦时有宽泛的说法。如下述三缘,亦皆可说名因。谓前念识望后念识为等无间缘,亦可谓前念识为后念识之因。谓境界为识之所缘缘,亦可谓境界为识之因。增上缘,自应准知。凡佛书中言因者,本有宽泛的说法,如上举等无间乃至增上诸缘,皆得名因是也。独在《识论》中谈四缘,其居首之因缘,乃特定义界曰亲办自果,此则至严而不可乱云。
《识论》规定因缘法体唯二:一种子,二现行。又复析其条流,而说以三:一种生种,谓前念种望后念种而为因缘故。二种生现,谓种子望现行而为因缘故。三现生种,谓现行望种子而为因缘故。今以次疏释。
云何种生种?无量功能,依止藏识大海,《规矩颂》云,“浩浩三藏不可穷”,故喻如海也 为藏识摄持,刹那、刹那,各各前灭后生,各各二字,注意 无论有漏、无漏,未有对治,便恒随转。无漏功能,法尔清净,更无对治,故不断。有漏功能,若对治不起,亦不断。功能断否,唯视对治有无。说见前 故此功能自类相生,前念种亲生后念种,即后种是前种之自类故 即是前种望后种而作因缘,亲生后种故。由此,功能非断非常,宛尔生灭,前种方生后,而自体即灭,故非常。后种方起,即续其前,故非断 成其胜用,体是生灭,故有能生胜用。若是常住法者,即非能生 所以异于自性神我等计。
云何种生现?功能恒转,恒言非断,转者非常 若逢缘合,方起现行。如功能不待缘,即应有实作用,又应一切时恒生一切法。若尔,便同外道自性神我等计。今明功能亦待众缘,故异外道邪计 由此,说功能望现行而为因缘,亲生现故。然功能潜隐,亦说为现行所依之体。现行显著,亦说为功能所起之用。但体用条然各别,据实而言,体者用之体,用者体之用,是体用虽可以析言,而毕竟不为两片。但《识论》谈体用,却截成各别。盖以用依体起,而用非即体,只是依体而有,所以截成各别。旧师于体用,毕竟说成滞碍,学者宜知 如眼识,第一刹那,由种生现,体用同时相俱,犹如炷焰。灯炷生焰,炷与焰同时俱有故 即此刹那,种现俱生俱灭已。第二刹那以往,其理皆尔。种子自体依止第八识中,前刹那灭,后刹那随转,终古不断。若现行自体,则于前刹那与其自种俱灭已,后刹那便不随转,即由他现续生,成其不断。他现者,后刹那种所生现也。然前后刹那相续之际,定无间隙,若有间隙,即应中断故 眼识如是,耳识乃至第八,皆应准知。
种因〇一〇二〇三
↓刹↓刹↓刹
现果〇那〇那〇那
因缘生果,其果法决定与因相似。见种定生心法现行,不生色相。相种定生色法现行,不生心现。小乘有计色心展转互为因者,即此所破。
又见种、相种,类各无量。一切心相见分,各各有自种。一切心所相见分,亦各各有自种 异类相种,各生其现。异类见种,各生其现。因缘生果,无杂乱故。
云何现生种?前七现行识,有胜势用而增减者,皆是能熏。唯除第八识,说见功能中 此能熏识,一刹那顷,从自种生。即此刹那,有胜功力,能熏本识,生自类种。所生种与能生现,体性相似,故名自类。如现行眼识见分,熏生眼识见种是也。余准可知 故说现行望种子,谓其所生之种 而为因缘现亲生种故。
天竺古师,有以现行说名功能。《识论》卷八:“论说因缘,依种子立,现行亦能亲办自果。如外麦等,亦立种名”云云。此则名相杂乱,非正义也。详《识论》卷八第三页、《述记》四十五第十四页。《摄论》已说外种,盖顺俗取譬。实则外麦等种,从本识中相分种子而生,即是现行果法,不得名种,此须明辨 虽云因缘依种子立,要不可说因缘即种子。《识论》以亲办自果,明因缘义,极为应理。若现生种,亲办果故,斯是因缘,岂谓现能为因,便得名种。《述记》卷十二,据不正义,以释因能变,见《述记》十二第十页以下 淆现于种,原非小失。前谈因能变中,只建立种子为现行之因。今此谈因缘中,有现生种一义,所以明新熏种之由来,不可与因能变义并为一谈。太贤《学记》卷二第二十四页,不取基疏,惜词义隐晦,未畅厥指。前于能变条中,说基解因通现种之非,须与此处参看
难曰:现不名种,如何说因缘依种立?答曰:现行为因,即熏成种,非不依种立。
又经部计前法为后法因,故因果异时。大乘说种生现,现生种,彼此俱有,故因果同时。种生现,能所同时相俱,说见上。现生种者,非现灭已方生,若已灭者,便无能生势用。即此现从种生时,有胜势用,别生一法,还为第八中种。准此,则三法同时,彼此对待。三法者,一本有种,二现行,三新熏种 前后不许并,非彼此不得并也。因果时分同异,乃唯识与余部力诤之事,详见《识论》卷三 实则各据一义,毋须水火。
上述因缘,唯有三种。因缘以亲办自果为义,异此,不名因缘。
┏种生种
因缘╋种生现
┗现生种
┏如甲种
┏种望异种
┃┗望乙种
┃┏如甲种望乙
┣种望异现
非┃┗种所生现
因┫┏如甲现望乙
缘┣现望异种
┃┗现所生种
┃┏前现望后现或此现望彼
┗现望现
┗现如根尘识同时相望
小乘六因,详在《俱舍》 依现行立。彼无功能,虽说为因缘,实是增上缘。《述记》四十四第四、五页,对法论因缘中说六因,非是因缘,即现望现,此解极是。
二等无间缘。初因缘,依种子立。今此第二,依现行立。现行终古无尽,阐提有漏现行无尽,诸佛无漏现行无尽 七八俱恒,无有断时 六识、除五位无心,余时亦复不断。五位无心,详前 由等无间缘,有此胜用,故次因缘而说。
《义演》云:“此缘约四义辨,一前念于后,二自类无间,三等而开导,四令彼后念心定生。”见《义演》十五
第一义,简同时或后时心,皆非此缘。唯前念心望后念心,得为等无间缘。同时,无二心并起,后念心望前念心,无有开导义,故并简别。凡言心,亦摄心所
第二义,显非他识为缘。如眼识,前刹那方灭,即已引后自类令生。眼识如是,耳识乃至第八识,皆应类知,是为自类无间。问曰:何故不许八识互为缘?答曰:一身八识,容俱时转,七八相望,恒俱转。前六与七八相望,则有时俱转,有时不俱转,故置容言 故不得互为此缘。难陀、安慧执异类识能互作等无间缘,不知异类既容俱转,即无互相开导之理。参考《述记》卷二十七第一页以下,及卷四十四第六页以下 问曰:心与心所,异类而俱转,亦得互为此缘否?答曰:心所与心相应,和合似一,依缘事处同故,已说如前 非可离别,令其殊异。非字至此为句 不应例同异识,故得互作等无间缘。
又无间者,前为后缘,顺次相生,名为无间。例若眼识,自第一念第二念以往,皆无有越次 非不许有间断,如眼识,前后相望,虽中经百年等断,前念眼识望后念眼识,仍为等无间缘。耳识乃至第六,皆应类知。唯七八俱恒,无有断时
第三义正显缘义。云何开导?开者,避义与后处义。导者,招引义。前法例如前念眼识 开避其处,即望后为招引,令彼后念眼识 得生。心能缘法,方具此二。开导二义 色法虽有开义,而无导引力,故非此缘。
又等言,有两义。一体等,如眼识,前念心王唯一,俱时无二心王,受等心所亦各唯一。俱时无二受等,其后念王所,亦复各各唯一。眼识如是,耳识乃至第八,皆同此例。故每一心、心所,前后皆无多类并生,名为体等。二用等。前念一心王,有胜势用,能齐引后念心、心所令起。又即前念一心所,有胜势用,亦能齐引后念心、心所令起。由此,王所和合似一,互能望后而为因,齐等开导,故名用等。相似沙门,以心唯引自后念,心所亦各引自后念,不许齐引,今此则遮彼说
四前法开导,后果定生。后果者,以后念识,望自前念识,而得果名 如极重睡眠,闷绝等位,六识中断,而后得生,即由前灭识为之开导故。若非后果定生者,如何得说前为后缘。
综上四义,释此缘讫。
问:如是等无间缘,八识有漏、无漏,分别云何?答曰:若第八识,虽复有漏无间,前为后缘,次第而转,名为无间 而登地以去,有无漏生。登地以去,至金刚心,有漏顿断,无漏顿生。即前有漏心、心所开避其处,引导后无漏心、心所令生,此乃等无间缘之妙用 然无漏起已,定无复生有漏者。以此无漏,必不断故。由斯,第八有漏、无漏,不互为缘。此言缘者,谓等无间,后皆准知 五识例此。
若第七识,十地位中,入法空观,无漏心生。出法空观,有漏心生。即有漏、无漏,容互为缘。观前有漏心,引生观时无漏心。出观后有漏,又由前观时无漏心引生。有漏无漏,迭为前后,故互为等无间缘 善与无记,相望亦尔。《述记》四十四第十五页,即此有漏无漏相生,以辨性别,第七有漏位是无记性,无漏位是善性
若第六识,有漏无漏,善不善等,第六有漏通三性,无漏唯善性 各容互作等无间缘。《论》说入见道时,初起无漏,此在色界或欲界,恐繁不述
若前五识,十地位中,第八未转无漏,五定有漏。彼五色根,是异熟识相分摄。第八有漏位,名异熟识 五识所依根,是有漏故,五识亦有漏。若言有漏五根,发无漏识,此不应理,《论》有诚文。有说入地得成所作智者,此不正义 故五识无漏,必同第八俱时而转,不与有漏互为缘,等无间缘 善等相生,准第六知。
又复当知,前七转识,与第八识,金刚无间,有漏种现,刹那断尽。自此以往,俱是无漏相续,恒无有断。故六七漏无漏,容互为缘。等无间缘 此说因位,应如理思。因位对果位得名。凡夫未断染污,而实本具佛性,有成佛之因,故名因位。若成佛时,即名果位,亦云佛果位
三所缘缘。《识论》卷七之六云:“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云云。今即据此,为释如次。
有法者,谓是有体法,具有力用,能牵生识。如色等境界,非无体故,故能牵引眼识等令起。即此境界,望能缘识,而名所缘缘。
问曰:意识缘空华时,空华无体,如何得有所缘缘义?答曰:空华者,即依自识所变相分,妄作华解。华本无体,非所缘缘。但约相分论,其体是有。即此相分,望能缘见分,而为境界,便是所缘缘。
云何是带己相?己者,设为境界即所缘缘 之自谓也。是字,指下文心、心所言。《述记》四十四云:“谁带己相,谓心或此相应法。”相应即心所。相有二释,体相、相状。此云相状,唯目影像相。对本质名之故也。然克指影像自体,亦得名体相 带亦二释,挟带、变带。故带己相言,有其二义。
第一义者,谓能缘识,变带所缘相状,名为相分,对疏缘本质,亦名影像相。亦名为亲相分 此相,有仗质、不仗质。其仗质者,若前五见,仗第八相,变相而缘。五识仗第八器界相为本质,而变似色声等亲相分 第六见仗第八相见等,变相而缘。第六缘我时,即仗第八见,而变现相分,便依此相而计为我。第六缘一切尘时,即仗第八器界相,变现相分,依之起解。第六缘诸心法及无为法时,亦仗心法及无为法为本质,而变现相分,依之起解 第七见仗第八见,变相而缘。第七仗第八见,变相而缘时,即依所变相,而计执为自我 乃至他心智缘他心,后得智缘如,其理亦尔。自识有能了他人心之智,名他心智。此他心智,必仗他心为本质,而于自识上变现一似他心之相分以缘之。至后得智缘真如时,因分别力强,亦从自见变似真如之相分而缘之,非亲证真如 自识亲所变名影像相,即以所仗名本质。试取近事为例。吾起座徘徊,槛外梧桐,弥望青青,此青青者乃吾眼识见分,仗第八器相为本质,变似青相而缘,眼识所变色尘相分,与其本质即第八识所变色尘相分,一处同遍,和合似一 非能亲取自心外法也。第八器相是第八见分自境,而望眼识即名为外。眼识不得亲取自心以外之法,故须托第八器相为本质,而于自心上变似其相,方可缘之。眼识如是,余耳识等,皆可准知 唯相托质起,决定似质,斯乃不测之符。次不仗质者。如第六缘过未等法时,过去已灭,未来未生,此皆无体 即自心见分变似过未等法之影像相,皆不仗质。缘龟毛兔角等,亦尔。又或筹度一切义理时,其意中必变似所思义相,此等相亦无质。综前所说,前七识相分,无论仗质或否,要皆由见变为,此中云见,即摄入自证分 故名变带。此义本以陈那《观所缘缘论》为根据。然陈那破小宗许五识缘外色,但明仗质变相一义
第二义者,谓能缘挟带所缘体相而起。挟带者,逼近亲附义。谓能所不分,冥合若一故。如四分中,自证缘见,内二分互缘,皆名挟带。五识俱意等,见缘自相,现量证境,亦是挟带。又正智缘如,亦是挟带。
如上二义,云何各别建立?昔者,小宗不许有相分。故以外境为所缘,以能缘上有似所缘之相,名行相,为能缘摄。大乘自陈那出,乃造《集量论》,即改小宗行相,名相分,亦说名影像相 为所缘。《述记》十五第九页:“以影像相为行相者,出《集量》文。”按《集量》始成立三分,故改小行相为影像相,对破心外有境 亦复依此造《观所缘缘论》,对破小宗许自心亲取外境,《论》云:“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彼者,本质。带者,变带。相者,影像相。又云相分言识托质而变似质之相也。《论》又云:“如是诸识,唯内境相为所缘缘,理善成立。”内境相,谓相分也 是为第一义也。
自陈那之论出,大乘师言所缘缘者,率皆依据。其后有正量部师般若毱多者,小宗之杰也,欲破大乘,乃设难言:汝大乘宗,“无分别智。不似真如相起,应非所缘缘。”无分别智,即正智之异名 意云,大乘师以能缘上,变似所缘相,即名相分,而说为所缘缘。纵令此说诚谛,而大乘经论,不许正智缘如有似如之相。若尔,即真如非所缘缘也。毱多此难,可谓悍极。盖正智缘如时,即非真如为所缘缘,则诸识缘一切境相时,即俱无所缘缘义。大乘师被此难已,经十二年,遂至绝救。此盖孤秉旧闻,无由独创。爰及奘师,神悟爽拔,始以陈那所明,别为一事,陈那但以变带义,成立相分故 更陈己义,难破毱多,即第二义是也。奘师本有《制恶见论》,今已佚亡。《述记》载其难毱多云:“汝不解我义。谓不解我大乘义也 带者挟带,相者体相。谓正智生时,即挟带真如体相而起,智与真如不一不异,谓有能缘,所缘,故不一。能所冥合,故不异 真如非相、非非相,真如不是一件物事,故云非相。然真如是诸法实性,虽不可以物事推观,而是绝对的真实,故云非非相 故此真如,是所缘缘。”毱多被难,钳口卷舌。即陈那义,亦别有据而不可摇,其有功大乘亦伟矣。
然复当知,《论》言带己相者,本唯第一义。基译此《论》,揉集十家,虽裁断由己,而十家所本无者,自不容妄增。奘师出十家后,故其说与十家无涉。若陈那出护法前,其思想多为护法所承也 《述记》以二义一变带,二挟带 为释,其第二义,近取奘师。虽复《论》所未有,然采择后出之义,以捍卫前师之说,为功极巨。参考《述记》四十四第十九至二十页。然《述记》之文,散无友纪
带相二义,既如上述。次释所虑。有体法能为缘,有体法谓境界 令心、心所,带己相而起,己者,即为缘之境界。带相具二义,如前说 亦须心、心所能以己相为其所虑。若非能缘法能以境界己相为所虑者,即此境界己相,望能缘法,不得名所缘缘。能缘法者,即心、心所 如镜等外质,虽是镜等所照,照者照显 但非镜等之所缘虑,缘虑者,思惟义 故外质望镜等,不名所缘缘,以镜等但照显于境,而不能缘虑于境故。今此言所缘缘者,必定为缘于能缘法,方是所缘缘。即由此义,得成唯识。不尔,将谓能缘识,亦犹如镜等。陈那分别缘与所缘,二支缺一,便不名所缘缘,最宜深玩。镜等外质,于镜等容有缘义,然非镜等之所缘,以镜等非能虑故。既缺一支,故不名所缘缘也
难曰:若言心为能虑者,无分别智,应非能虑?答曰:无分别云者,以离妄分别故,说名无分别,非谓无缘虑名无分别。《摄论》有文,此姑不述。夫心是能虑,不唯能照,故其功用,绝异色法。若言能照,色心同得。照者显现,虽色亦能 若言能虑,唯心非色。虑者,思唯义,分别义,故心独具
已释所虑,所托云何?心不孤起,托境方生。若疏所缘,则前五见托第八相为本质,第六见或托第八相见等为本质,或者,不定义。第六相分,有不仗质故。下言或者准此。等者,第余心法及无为法 第七见托第八见为本质,第八见或托他身识、及他人根身器界为本质。若亲所缘,则见以相为所托,自证以见为所托,内二分互缘,正智缘如。所托准知。凡为所托者,定有体法。遍计所执如空华等,即非所托,无体故也。复次此中所虑所托,实据陈那《观所缘缘论》。陈那以具二支,名所缘缘,二支者,一所缘义,二缘义 今此云所虑者,即所缘义。云所托者,即缘义。会而观之,精粗斯见。自陈那分别缘与所缘,《识论》据此,以言所虑所托,其源流自可索也。然以所虑言所缘,则《识论》之创解,用补陈那之缺。案《观所缘缘论》言:“极微非所缘,眼等识无彼相故”云云。准此,则陈那但以带相一义,即变带义,说为所缘也。若尔,心之带相,便同镜等,如前所难,下逮奘师挟带义,亦难免此失。《述记》四十四第二十页,“古师大师二释皆有妨难者。”此也。其言古师,谓陈那等,大师谓玄奘也。《识论》言所虑,《述记》疏:“所虑即所缘义”。盖《述记》宗护法,以所虑言所缘,异乎陈那等以变相为所缘矣。然太贤《学记》六第三十页云:“相于心现,故名所虑。”仍朋陈那等也。若尔,何以解心识犹如镜等之难?贤《记》好与基《疏》立异,其见实时出基下甚远
上来分疏已讫。今总释云:若有体法,是带己相之心、心所所虑所托者,是所缘缘也。一切有为心法、色法 无为真如 法,皆此缘摄。云何此体有二,一亲二疏?谓此缘体,有亲疏差别故。考陈那《缘论》,虽隐判亲疏,而犹少明文。《缘论》云:“所缘缘者,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详此,则所缘缘者,必具二义,一识生须有所托,二即托彼变相。其所变者,自是亲所缘缘,所托者自是疏所缘缘 及至《识论》,此二分别,乃始昭揭,析理详明,后起者胜。
亲所缘缘,详其义界,略说以三:一与能缘体不相离。此复有二,一能缘亲变,名不离,见变相是。此中云见,摄内二分 二能缘亲挟,名不离。约有四句分别,一体挟体,谓内二分互缘。内二分对相见名体 二体挟用,谓自证缘见。自证是体,见分是用 三用挟用,谓见缘相。相见望内二分而皆名用 四用挟体,谓正智缘如。正智是用,真如是体。上四句义,见《宗镜录》 如上,说第一义竟。二是见分等内所虑。此中等言,谓自证等。如见以相为内所虑,自证以见为内所虑。余准可知 三是见分等内所托。思之可知 合具三义,前一明亲义,第二明所缘义,第三明缘义 是为亲所缘缘。
┏━━━━┳━━━━━━━━━━━━━━━━━━┳━━━━┓
┃亲所缘缘┃┃能 缘 ┃
┣━━━━╋━━━━━━━━━━━━━━━━━━╋━━━━┫
┃相 分 ┃ 唯第八所变根器,及五识俱意等所变色┃见 分 ┃
┃┃等相,皆名色法。┃┃
┣━━━━╋━━━━━━━━━━━━━━━━━━╋━━━━┫
┃见 分 ┃ 此及后之内二分,唯名心法。┃自证分 ┃
┣━━━━╋━━━━━━━━━━━━━━━━━━╋━━━━┫
┃自证分 ┃┃证自证分┃
┣━━━━╋━━━━━━━━━━━━━━━━━━╋━━━━┫
┃证自证分┃┃自证分 ┃
┣━━━━╋━━━━━━━━━━━━━━━━━━╋━━━━┫
┃真 如 ┃ 真如为正智所缘时,亦相分所摄。┃正智见分┃
┗━━━━┻━━━━━━━━━━━━━━━━━━┻━━━━┛
疏所缘缘,义亦有三。一与能缘体相离。如五识疏缘第八器界相,不能亲取,故曰疏缘 此第八相,与能缘五识是相离故。意识等可准知 又如自识,缘他身识。此他身识,与能缘自识,亦相离故。后得智缘如时,变似如相,则如望后得乃成相离,中隔以相,缺亲挟义故 如上说第一义已讫。二为质能起内所虑。内所虑三字,作名词读,谓相分也。下文内所托,亦然 三为质能起内所托。于二相分上,所虑所托义别,故须分说也又复应知,质为缘,直接起彼影像相,即间接起彼能缘识。彼能缘识,仗质变相,则直接以相为所虑所托,即间接以质为所虑所托 具此三义,是为疏所缘缘。
能 缘……(见)
↓
亲所缘缘……(相)
↓
疏所缘缘……(质)
《义演》十六,“疏中影像相分,是带本质之相,带犹似也。如云面热似火,此相亦尔,似本质故,不同亲中见分上相也。见分上相与见分不相离故,此相摄属本质。以离见分故,疏缘故,缘此相时,即缘本质故。本质望见分名疏所缘,故知不是亲缘中摄”云云。按此云亲中见分上相者,谓无质相。云疏中影像相分者,谓有质相。据理而言,凡有质相,虽托质以起,然必由见仗质,变为此相。故相虽似质,而非即质。从见变故,说不离见。今以之摄属本质,谓为离见,此直小宗不立相分之计耳,岂大乘义耶!若云此相与质同种者,是固别为一事,不可以其与质同种之故,遂计为离见,不许为亲所缘也。如理误解,至于此极,亦复可怪。
亲疏二缘,唐宋以来,率多谬解。延寿《宗镜录》七十,以变带为疏,挟带为亲。即与如理《义演》不许有质相为亲缘者,同一巨谬。实则《述记》以变带义,明相从见亲变;以挟带义,明证量中,能所冥合。而实非无相,皆所以成亲所缘缘,如何以变带挟带判亲疏耶?
一切心、心所,皆有亲所缘缘。若无相分,则见分不生,见定带相起故。如缘无时,无字名词 亦心变作无之影像,此影像即相分 疏所缘缘,有无不定。如缘龟毛兔角,虽无本质,心亦生故。余准可知。若约识辨,疏缘有无,《识论》卷七《述记》卷四十四 研讨攸资,此姑不详。
┏━━━┳━━━━━━━━━━━━━━┓
┃八 识┃疏所缘缘有无┃
┣━━━╋━━━━━━━━━━━━━━┫
┃第八识┃一切位有无不定 ┃
┣━━━╋━━━━━━━━━━━━━━┫
┃第七识┃未转依位定有,已转依位非定有┃
┣━━━╋━━━━━━━━━━━━━━┫
┃第六识┃一切位有无不定 ┃
┣━━━╋━━━━━━━━━━━━━━┫
┃前五识┃未转依位定有,已转依位非定有┃
┗━━━┻━━━━━━━━━━━━━━┛
复次疏所缘缘得名。由望他能缘,故名疏。若望自能缘,仍名为亲。如第八相,器界 望五见即他能缘 是疏,望自第八见即自能缘 即亲。乃至他心智缘他心,其理亦尔。以故,一切心、心所,皆无外取,唯识义成。
四增上缘。《识论》释此缘,略有三义:一、有体法,有为色法心法 无为,真如 皆有体故。是此缘摄,所执无体,即非缘也。妄计之所执,而实无其物,如神我等,此名所执 问:依假法得成缘不?答言:此复二释,有义通假,如对法云,住持增上者,谓命根力,众同分住,此文为证。命根,众同分,见上卷行蕴 有义,前说非是。对法命根于众同分为增上者,随假法所依之实法而说故。谓命根所依业种子,有感招力,增上众同分所依色心诸法,令住持故。应立量云,增上缘体,应非是假。宗也 缘所摄故。因也 如余三缘。喻也 故取后义为胜。
二、有胜势用。唯有体法,故有胜用,乃得为缘。此所谓用,略有二义:一望所增上果法,为切近助因。所谓由此有故彼有,如壶水澎涨,即所增上果法 以热力为切近助因,故有。热力,即能为增上之因法,所谓增上缘是 此一例也。二望所增上果法,虽非切近为助。然但不障,即是有力顺益果法。如吾书案存在,似无待于一室以外之地。然使距吾室数十里外,发生大地震,其影响足以倾折吾之墙屋,而书案亦将与俱毁。故知环吾室四周遥远之地,于吾书案存在,若不为障者,即其增上之用也。以是说第二义。然第二义过宽泛,如据斯义,而欲求一事之因,势必举全宇宙皆为之因,将不可胜穷,故知第一义为最要。凡事物互相关系间,其或甲于乙为切近增上,则判定乙因甲故有,已足说明其事。自余无限增上之因,勿问可也。
三、能于余法或顺或违。余法,即所增上果法 如霜雪于禾等,能牵令转青色为枯丧。即此霜雪,望枯丧为切近助因,即是顺义。俱时,令前青色不起,即望前青色有相违义。故说增上缘有顺违二用,若无顺违,何成此缘。
综上三义,明定增上缘义界已讫。
增上缘用,有顺有违,已如上述。此顺违用于四处转,诸论同说。
云何四处?一、于生处转。生者,谓若有法,缘合故生。如心法生时,虽因缘等具,等者,谓所缘缘及等无间缘也 定须有根等为增上缘,方乃得生。故有漏根,顺有漏识令生。即违无漏识,令不生。又在色法,如世所知,淮橘成枳,此盖桔之变形似枳,假说名枳。而此枳生,有能生势用为因,河北水土空气等为增上缘,顺枳令生。即违前淮桔相,使不续生。此其一例。
二、于住处转。住者,谓凡法生已便住。如此法彼法,俱时生已,各各任持自体而不舍失,即能各各互相依住。如八纬与太阳互相依住,识与根境互相依住。此互相依住者,即是互为增上,互相顺故。此中稍改旧义,参考《杂集论》卷五
问:法才生即灭,云何说住?答:相似相续故,应说明住。又世俗不了生灭,于其似续之相貌上,妄执为常,亦随顺说住
三、于成处转。《大论》卷五,说成有二,谓成立、成办。成立,谓立论者所知胜解爱乐为先。先者,因义。胜解,心所之一。见上卷。凡立论者,于所知义,由胜解决定,即生爱乐。以此为因,得有下述种种增上,方乃成立其义 亦必有宗、因、喻三支法式 为建立,大众敌论者为和合,如是种种为增上,令所立义成。种种增上缘,于所成义若声无常等相顺,即望其余非所成义若声常等相违 成办,谓工巧智为先,先义,见上 亦必有劬劳为建立,处具处所作具 为和合,如是种种为增上,令工巧业成辨。此中顺违,思之可知
四、于得处转。得者,谓证得涅槃。此虽以无漏种为因,此言因者,即因缘因 亦必依如理作意,及善友等为增上,方令证得涅槃。此等增上缘,顺还灭法令得,即违流转法令不得
如是四处,皆有增上缘,于彼四处 起用。又复应知,此增上用,随事虽多,而胜显者二十二根。发生之谓根。五根能引生识,故名根。乃至无漏三根,能引生无漏道,亦得此名 恐厌繁文,此姑不述。学者欲详,有《三十论》。详《述记》四十五
如是四缘,其前三缘,亦是增上。如因缘,望所生果,即有增上义。余二缘,可准知 然今谈增上缘,即除彼前三,而取所余。盖前三缘,各有特定之义。除前三种义外,其所余即增上义也,故另立此缘。实则四缘中,唯此缘义最宽云。有说,一切法皆所缘缘摄,此不应理。须知诸法,正被缘顷,方是所缘缘摄。若不被缘时,便是增上缘摄。如眼识,正缘西山色时,余东南山不被缘,即增上缘摄也。如上四缘,依处云何?初因缘,依功能立。次依无间灭识,立等无间缘。无间灭义,详在上卷。小乘以无间灭识为意根,大乘既不许,而即依此,立等无间缘。又前云,此缘依现行立者,显现行前后相续故,义不相违 依境界,立所缘缘。一切有为及无为法,当其望能缘而为所缘缘时,即通名境界 依所余,前三之余 立增上缘。
复次四缘,约种现分别,略有三门。
一本识中种,容作三缘生现,除等无间。
┏━━━┳━━━┳━━━┳━━━━━━━┓
┃ 种 ┃为 缘┃ 生 ┃ 现 ┃
┣━━━╋━━━╋━━━╋━━━━━━━┫
┃ 见种 ┃ ┃ ┃ 见 分 ┃
┃ 相种 ┃因 缘┃ 亲生 ┃ 相 分 ┃
┣━━━╋━━━╋━━━╋━━━━━━━┫
┃一切种┃所缘缘┃ 引生 ┃第八见及第六见┃
┣━━━╋━━━╋━━━╋━━━━━━━┫
┃一切种┃增上缘┃ 引生 ┃一切相见 ┃
┗━━━┻━━━┻━━━┻━━━━━━━┛
附说一。表中第二格,种子为所缘缘,引生第八识见分及第六识见分,以种子唯第八见亲缘。第六意识,思唯种子义时,亦是疏缘第八中种。自余五识及第七,皆不缘种也。
附说二。如根种于识种,助令生现。即根种望现行见分心法,是增上缘。识种于根种,亦助令生现。即识种望现行相分色法,是增上缘。余一切种,望异类现行相见法,例同可知
二现行相望,即现生现 容作三缘,无因缘故,此复析以五类。
一自身识,他身识,更互相望,凡有二缘。
┏━━━━━━┳━━━┳━━┳━━━┓
┃自身识 ┃为 缘┃ 生 ┃他身识┃
┃他身识 ┃ ┃┃自身识┃
┣━━━━━━╋━━━╋━━╋━━━┫
┃自见┃ ┃┃ ┃
┃自相(唯第八)┃所缘缘┃引生┃他 见┃
┣━━━━━━╋━━━╋━━╋━━━┫
┃他见┃ ┃┃ ┃
┃他相(唯第八)┃所缘缘┃引生┃自 见┃
┣━━━━━━╋━━━╋━━╋━━━┫
┃自见相 ┃ ┃┃他见相┃
┃他见相 ┃增上缘┃引生┃自见相┃
┗━━━━━━┻━━━┻━━┻━━━┛
附说:所缘缘中,自身第八识所变尘相,为他身第八见疏缘。他于自亦尔。余易了知,不烦缕述
二、自八识聚自身八识 相望,增上缘定有,等无间缘定无。唯所缘缘义,有无不定。因缘,前已除讫 如下表:
所缘缘
第八于前七有。 五缘八相,七缘八见,六通缘八相见故。
前七于第八无。 第八不缘前七识故。
第七于前五无。 五唯缘八相故。于第六有。意识缘一切法故,亦缘第七故
前六于第七无。 七唯缘八见故。
第六于前五无。 五唯缘八相故。
前五于第六有。 意缘一切法故,亦缘五识故。
前五自相望无。 《述记》:五力劣,不能为缘,故云。
三、自身八识,一一自类,如眼识,前后相望,名为自类。余准知 前后相望。第六容作三缘,余七识。谓前五及第七第八 唯有二缘。
┏━━━━━━━━┳━━━━┳━━┳━━━━━━━━┓
┃八识自类┃为 缘 ┃生 ┃八识自类┃
┣━━━━━━━━╋━━━━╋━━╋━━━━━━━━┫
┃第六前念┃等无间缘┃引生┃自第六后念 ┃
┣━━━━━━━━╋━━━━╋━━╋━━━━━━━━┫
┃第六前念见 ┃所缘缘 ┃引生┃自第六后念见┃
┣━━━━━━━━╋━━━━╋━━╋━━━━━━━━┫
┃第六前念相见┃增上缘 ┃引生┃自第六后念相见 ┃
┣━━━━━━━━╋━━━━╋━━╋━━━━━━━━┫
┃余七各自前念┃等无间缘┃引生┃余七各自后念┃
┣━━━━━━━━╋━━━━╋━━╋━━━━━━━━┫
┃余七各自前念相见┃增上缘 ┃引生┃余七各自后念相见┃
┗━━━━━━━━┻━━━━┻━━┻━━━━━━━━┛
附说:八识,除第六外,余七不能自缘其前念,唯缘现境,故皆除所缘缘。更有异义,恐繁不述
四、同聚异体,如一眼识中,现前一念心、心所,一一更互相望,虽自同聚,而是别体。余识准知 展转相望,定有增上缘。有义,亦有所缘缘,详《述记》四十六第十七页、同十一第二十一页、又同十六第二十四页 五四分相望,容作二缘。
┏━━━━━━┳━━━┳━━━┳━━━━━━┓
┃四 分 ┃为缘 ┃生┃四 分 ┃
┣━━━━━━╋━━━╋━━━╋━━━━━━┫
┃相 分 ┃所缘缘┃引 生┃见 分 ┃
┃┃增上缘┃ ┃┃
┣━━━━━━╋━━━╋━━━╋━━━━━━┫
┃见 分 ┃增上缘┃引 生┃相 分 ┃
┣━━━━━━╋━━━╋━━━╋━━━━━━┫
┃见 分 ┃所缘缘┃引 生┃自证分 ┃
┃┃增上缘┃ ┃┃
┣━━━━━━╋━━━╋━━━╋━━━━━━┫
┃自证分 ┃增上缘┃引 生┃见 分 ┃
┣━━━━━━╋━━━╋━━━╋━━━━━━┫
┃自证分 ┃所缘缘┃引 生┃证自证分┃
┃┃增上缘┃ ┃┃
┣━━━━━━╋━━━╋━━━╋━━━━━━┫
┃证自证分┃所缘缘┃引 生┃自证分 ┃
┃┃增上缘┃ ┃┃
┣━━━━━━╋━━━╋━━━╋━━━━━━┫
┃相分及见分 ┃增上缘┃引 生┃自证及证自证┃
┣━━━━━━╋━━━╋━━━╋━━━━━━┫
┃自证及证自证┃增上缘┃引 生┃相分及见分 ┃
┗━━━━━━┻━━━┻━━━┻━━━━━━┛
如上五类,分别现行为缘讫。此皆据因位说
三现、此字为一逗,通八识而言 缘种现而生,已如前说。前第一门,约种生现,有三缘。第二门,约现生现,以五类分之,亦总有三缘 种、一逗 亦理应缘现种而起,此中现,谓前七能熏。后皆准知 现及种于种,各作几缘,且为二表。
(一)现于种。约现生种说
┏━━━━┳━━━━┳━━━━┳━━━━┓
┃现 ┃为 缘 ┃生 ┃种 ┃
┣━━━━╋━━━━╋━━━━╋━━━━┫
┃前七现 ┃因 缘 ┃亲 生 ┃所生种 ┃
┃┃增上缘 ┃引 生 ┃┃
┣━━━━╋━━━━╋━━━━╋━━━━┫
┃前七现 ┃增上缘 ┃引 生 ┃非所生种┃
┗━━━━┻━━━━┻━━━━┻━━━━┛
附说:现望所生种为因缘,以亲生故。俱时亦为增上缘,由现望所生种,有助力义故,说名增上。现望非所生种,为增上缘引生。复有二义,如现熏长性类相同之本有种,助力名引;望余异性不熏之种,不障名引
(二)种于种。约种生种说
┏━━┳━━━━┳━━━┳━━━┓
┃种 ┃为 缘 ┃生┃种┃
┣━━╋━━━━╋━━━╋━━━┫
┃种 ┃因 缘 ┃亲 生 ┃自后种┃
┃┃增上缘 ┃引 生 ┃ ┃
┣━━╋━━━━╋━━━╋━━━┫
┃种 ┃增上缘 ┃引 生 ┃异 种┃
┗━━┻━━━━┻━━━┻━━━┛
附说:种子定无等无间缘,及所缘缘者,以此二缘,唯望现行法立故。如上图,种非现行,故非二缘果。
甲图
(因)等无间缘即前念现行(果)后念现行
乙图
(因)所缘缘即现行色等(果)现行能缘心
上述三门,若种、若现,互为缘生,其在理论方面,可谓组织精严。然究其本恉,则建立种现为诸缘体,毕竟不能空缘性,而适成为构造论,未免意计穿凿,显然可见。《新论》第二十三页《唯识章》中,说缘生只是遮诠。因对执有实法者,而说缘生义。所以解析诸法,令悟无有实物。自谓无违诸佛意趣。若失却此意,而谈缘生,将计执某一法,由几缘而生;或某种法,为某种缘,而生某一法。则将缘性执实,而俱时亦执有缘所生法。虽复强说缘生如幻,其实妄执凝然,何能了达诸行如幻义耶?《新论》上探龙树,而于世亲一派之学,不敢苟同,自非故为立异。
已说四缘,更有生识九缘,摄归此四。九缘云何?一空,二明,即光 三根,眼等六根 四境,五作意,遍行心所之一 六根本依,谓第八识 七染净依,谓第七识 八分别依,谓第六识。前五识起时,必以第六为分别依故 九种子,一切心、心所,各各有自种故 如是九缘。八识各具几缘,分别如下。
一、眼识,具九缘而生。
二、耳识,依八缘而生,除明。
三、鼻识,依七缘而生,除明及空。
四、舌识,依七缘而生,除明及空。
五、身识,依七缘而生,除明及空。
六、意识,依五缘,谓根、第六依第七识为根,亦以第七为染净依 境、谓一切法 作意、心所之一 根本依、本识 种子。
七、末那识,依四缘,谓根、第七依第八为根,亦复以第八为根本依 境、藏识为第七所缘缘 作意、种子。
八、阿赖耶识,亦依四缘,谓根、第八依第七识为根,亦以第七为染净依 境、根种器界 作意、种子。
八识具缘,已如上述。宜各加一等无间缘,依次配属。
眼耳必依空缘,鼻舌身则除之,何也?据大小乘义,诸识依根取境,离合用殊。鼻舌身三识,境合方取。如香合鼻,鼻即感香。味于舌,触于身,其事亦尔。即以境合根故方取,故不立空缘也。眼耳二根,境离方取。天山万里,遥入眼帘。空中震电,乃达耳鼓。即以境离于根而得取故,故说有空缘。有难,光线入眼,声浪达耳,宁非合取?应答彼言,光线但属明缘,是增上缘摄。此中离取合取,唯约所缘缘说,义界未分,何劳妄难?如吾伸五指,对汝眼识作所缘缘。汝眼识了别吾指,实不由合。若吾直以指合汝眼,汝将失明。故合取义,在眼必无。至云声浪接耳,耳根取声,由合方取,斯苻理实,勿拘旧义
若以九缘,摄入四缘,则种子属因缘,境属所缘缘,自余空、明、根、作意等等,概属增上缘。
附说:九缘中,空、明、根、境、作意五者,义同小乘,自余大乘所加。有难,作意本心所之一,今九缘中,只列作意为一种缘,而不及余心所,何耶?答曰:作意,警觉力特胜故。一切心、心所定由作意警策方起,故特列为一种缘。后法士用中,亦以作意为增上缘,属作具之一,其义准此
所说四缘,必应有果。此果分别,当复云何?
果有五种。一者等流,依因缘立,定似因性。此复二别,一自类相续,此中以平等而流,名等流。前后相续,故言流。前后一类,云平等 谓种生种。二异类俱起,此中等言相似,流谓流类,相似流类,故名等流 谓种生现,及现生种。义并详前,毋须繁述。且系以图。
甲(种生种)图
前念见种(因)→后念见种(等流果)
前念相种(因)→后念相种(等流果)
乙(种生现)图
「见种」…(因) 「相种」…(因)
↓
「现行见分」…(等流果) 「现行相分」…(等流果)
丙(现生种)图
本有种——「因」
↓
现行┏——「等流果」
┗——「因」
↓
新熏种—「等流果」
附说:丙图,三法展转,因果同时。《三十论》喻如炷生焰,焰生燋炷。详《述记》十四第二十二页,炷为因生焰,焰望炷为果。焰又为因,复生燋炷。即此燋炷,望焰为果。燋炷者,炷被焰烧成燋,故名燋炷。即此燋炷,是焰所生。三法皆是同时,今现从种生,又复生种,亦三法俱时而有
二者异熟。依增上缘立,与因异性,业种通善恶,而第八现唯是无记,故果性异因 立异熟名。异类而熟,故名 此义详前,谈功能中 无妨复按。
三者士用。士者士夫,人之异名。用者作用,如人有作用,名为士用。由此所得果,名士用果 容四缘得。非此果一一皆四缘所得,故置容言 然复有二。一人士用,谓等流、异熟二因,即名言种为等流因,业种为异熟因 所生现行,即五蕴是 假名士夫。士夫,犹言人也 其士夫所作,凡人自念虑之微,至事业之著,总名所作 说为士用果。士夫之用,故名 即前二因,远望士夫所作,二因,望士夫为近,望士夫所作便远 名生此果也。
二法士用。谓诸作者,因缘法为作者 假诸作具,余等无间乃至增上诸缘法为作具,从喻得名 所办事业。谓所生果 略举六例,心法有五,色法唯一 以见其概。作者假作具而起用,即此名士用因。其所得果,名士用果。若不建立此等因果,则众缘会合,便如机械。民十一年,与友人闽侯林宰平讨论此义,函札甚多,容当检存
心法例一
名言种(因缘)……作者
↓
业种(增上缘)……作具→异熟识(士用果)
心法例二
识种(因缘)………作者
↓
作意种(增上缘)┓作具→现行心法(士用果)
根尘种(增上缘)┛
心法例三
┏因缘……作者
种 ↓
┗增上缘…作具→后自类种(士用果)
附说:前种于后自类种为因缘,俱时亦为增上缘。如前表列种生种处可按。此依因缘义说作者,依增上缘义说作具
心法例四
╱因缘……作者
现行 ↓
\增上缘…作具→新熏种(士用果)
附说:此中现行,谓前七能熏识现望所生种为因缘,俱时亦为增上缘,准前种生种例。
心法例五
无漏种(因缘)………………………作者
↓
无漏现之前念有漏现 (等无间缘) ┓
无漏现(增上缘)┣作具→证得无为(士用果)
无为法(所缘缘)┛
附说:无为可证,而非种之果。然《述记》四十三第二十页云,亦有展转证得之义。盖由无漏种起现行,方获证得无为,故云展转,即此所本
色法例一
谷等种(因缘)………………………………作者
↓
人工农具水土空气岁时等等(增上缘)……作具→谷等(士用果)
附说一:谷等种望本识中相种,即是现行,不可名种。今顺世俗,故以种名。又此以谷等种假名因缘,实亦增上缘摄。
附说二:世亲一派之学,其谈缘生颇似构造论,吾屡言之矣。观其士用果中之法士用,以因缘为作者,余缘为作具,足证吾之评判为不诬。《新论》第三十六页,《功能章》中小注云:“护法固以因缘喻如作者。”须与此处参看
四者增上。容四缘得,除余四果,谓前三及第五 皆此果摄。
上述四果,即一心法生时,随所望别,义说为四。如第八现识,望亲因名言种,说等流果;望增上业种,说异熟果;望因法具云因缘法,谓功能 逢缘等无间乃至增上诸缘法 起用,为士用因,即说士用果;望余果所不摄法,说增上果。又有异门,异类之义,名为异门 第八现望第七种,名增上果;第八以第七为根,故第七种望第八现,有引生义。即第八现望第七种,而名增上果 望作意种,名士用果。第八作意心所种,警发第八心种令生现,故名 此皆就第八现举例,余应准知。
上来唯约染识,说有四果。若在净识,唯有三果,等流、士用、增上 即除异熟。此中取第八现为例。余准可知 又若色法,得说三果,谓等流、如谷望谷种,假名等流果 士用、增上,如谷望人工、作具,说名士用果;望水土、空气、岁时,说名增上果 应如理思。
五者离系。谓离二障系缚,故名 谓无漏断障,所证无为,名离系果。此说无为,约无漏断障所显,故不同前士用果中解。
附说:二障者,谓烦恼障及所知障。烦恼,即心所法中本惑等数,见上卷行蕴中。烦恼即障,名烦恼障。其品类甚多,由我执为根,方生烦恼。所知障者,从所障为名。一切法若有若无,皆所知故。由有法执,复蔽所知正理,令智不生,名所知障
如上五果,随应安立。
往昔外道,有计诸法常,有说诸法断。唯识家言因遮常,言果遮断,非断非常,幻灭幻生,宛尔相有,虽幻非空 此其恉也。问:从因感果,中间亦隔时分不?答言:不也。若许隔者,是法已断,无复有果。人情封畛,计有新起,必须经时。然诸智者,说缘生法,有大胜用,顿灭顿起,故从因感果,定不隔时。若种生种,此言生者,因缘生也 或现生现,此言生者,等无间及增上缘生 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三十论》有此喻,其观物入微,举类迩而见义远 若种生现,及现生种,俱时而起,无间从因至果,定无间隙 何疑。世俗不了顿起顿灭义,故疑因果之间必历时分
上来说四缘五果已讫,次谈唯识所变境。
《新论·唯识章》中,亦说缘生,而明遮诠之旨,则与《识论》根本异趣。至四缘义,《新论》以不取护法所谓种子义故,即谈因缘,不同《识论》。又不许以心为集聚法故,即不析成八聚心、心所各别法 即谈等无间,乃至增上诸缘,亦根本改易旧义,学者宜各依其系统而详之。
[三境]一切有情,各有八识,而一切识皆为能变,此前文所已明者也。斯义既了,而后可谈境不离识之故。夫境者非他,即识所变之相分也。此相千条万绪,如眼识,一刹那顷,有无量青等相转。余准可知 而自识变以言,无过二类,一因缘变,二分别变。
因缘变者,由能缘心,任运而起。非作意筹度,曰任运 其所变相,仗质或否,而不与见同种生,定有自种为因缘,相别有种,故有实用。此言用者体义,犹云有实体
分别变者,相别无种,但随分别势力故变。此中分别,谓心、心所见分 此亦仗质,或不仗质,第七仗质,第六不定仗质 而随见摄,说无实用。若约四分别显,则相与见同种生者,亦依他性摄,即有实用,但非如色等有碍用耳。今以此相随见摄,故云无实用,从言异路,义匪一端
如是二类,约八识分别。若第八相分,其种子无论本新,既入本识中,一切皆依自前念种子而生,以有实势用故,名有实用。其器界从大种生,其根身从造种生,以有对碍故,名有实用。根身净色,虽不同器界之对碍性,然亦非无对碍者,但较器界为微妙耳 若第七相分,半从其本质即第八见种生,以有似主宰常一用故,名有实用。五识与俱意所变色声等,各依造种生,亦以有对碍故,名有实用。如是等相,均因缘变摄。
分别变者,谓第六一分,除五俱意及定心所变相,故言一分 第七一分,第七相分,虽半依本质,而有一半依自见,故言一分 及第八五数,如是等相,有质无质独影,详见后文 皆是。
┏━━━━━━━━━━━━━┳━━━┳━━━┓
┃ ┃因缘变┃分别变┃
┣━━━━━━━━━━━━━╋━━━╋━━━┫
┃第八心相(种子根身器界)┃ √ ┃ ┃
┣━━━━━━━━━━━━━╋━━━╋━━━┫
┃第八心所相┃ √ ┃ √ ┃
┣━━━━━━━━━━━━━╋━━━╋━━━┫
┃笫七相┃ √ ┃ √ ┃
┣━━━━━━━━━━━━━╋━━━╋━━━┫
┃笫六相(际五俱意及定心所变)┃ ┃ √ ┃
┣━━━━━━━━━━━━━╋━━━╋━━━┫
┃第六定心相(定果色)┃ √ ┃ ┃
┣━━━━━━━━━━━━━╋━━━╋━━━┫
┃五俱意相(色声香味触) ┃ √ ┃ ┃
┣━━━━━━━━━━━━━╋━━━╋━━━┫
┃前五相(色声相味触)┃ √ ┃ ┃
┗━━━━━━━━━━━━━┻━━━┻━━━┛
附说一:《述记》十六第廿二页:“虽任运起,而无胜力,所变之相,非实种生,名分别变。”详此,则分别变者,以相别无种为其义界。无论筹度心,或任运心,凡所变相无别种者,皆分别摄。参考《枢要》五第四、五页。
附说二:根身与种子,是第八心王亲相分。其心所法,不得亲缘根种,须变影像。但器界之一部分,应许心所亦自有器相之种。即心所器相,亦是因缘变摄,理论应尔故
惟相见种,或同或别。故诸相分,有因缘变,有分别变,不倚一端。然印土诸师,于二分种,尝有唯同唯别之争,此不可不察也。唯同论者以为相若别种,既与识殊,何名识变?故相与见,应同种生。此复二师。一师,唯据新熏种立论,说三法同种生。二师,更建本有种,说两法同种生。据一师义,如眼识起时,缘于色境,即熏生一个见分种。此种有三功用,一生自见分,二生自相分,三生本质。参考《义灯》卷二、《枢要》卷三 若尔,有八识不遍失。三法同种义,非遍于八识皆有之,即其义非能立也 如第八尘相,器界 望眼识见分而名本质,与眼识见分同种生,即不与自第八 见同种生。故三法谓相、见、质 同种,义不遍也。第二师起,遂救其失。谓此眼识,其新熏种,但生自相见。即两法同种生 若相所仗质即第八相,乃与第八见同种生,第八种唯本有故。《了义灯》卷二,两法同种者,但自相见,或虽有质,质本有生,不能熏故 既许第八相见同种,无不遍失。虽尔,此师不许第八有新熏,则违《阿毗达磨经》《阿毗达磨经》者,唯识所宗,经说前七识能为因,熏生第八亲种,详《摄大乘》及《识论》所引颂 亦复成过。参考《了义灯》二
唯别论者,说相无缘虑,见有缘虑,故虑与非虑既别,应不同种生。但相不孤生,托见方生,说名识变。兹所树义,抑未尽理。实根尘相与见别种,诚如所云,余独影境,宁可一例。如意识缘空华,空华无实,但识上变似华相。此似华相,即与见同种生。缘极微等,大乘说极微无实故 其理亦尔。概云别种,云胡可信。
惟护法师者,说相见二分种子,随其所应,或同或别。如缘空华等,相见同种。缘实根尘,则相别有种。同别合论,斯无有过。设有问言,相别种者,何名唯识?应答彼言,不离识故,一切种离本识无别体故。又相种以见种为增上缘而得生现,相分 见种亦以相种为增上缘而得生现,见分 既见相种同时更互缘生,故二现行定不相离。如眼识起时,色相俱起。耳识起时,声相俱起。鼻识起时,香相俱起。舌识起时,味相俱起。身识起时,触相俱起。乃至第八识起时,种子根身器界俱起。见相条然宛然,而定俱不离,说名唯识。问:何故不言唯境?答言:见为能缘,相为所缘。由此能缘,证有所缘,能缘势用胜故。但名唯识,不名唯境。迹护法义,调和唯同唯别二家,而依别种说因缘变,依同种说分别变,可谓善为折中。
复次相虽无量,而依性别,性者体义 说为三境,谓性境,此言性者实义 带质境、独影境。
性境者,谓前六及第八相分有是色性故。第六俱意等相分,亦色法 具足五义:一有实用,见前 二从自种生,三或仗质,四现量所证,五性与系界系 不随心,故名性境。
初有实用,谓色是对碍法故,义易了知。
二从自种生者,谓前五相及俱意相、第八根器,如是众相,通名色法。于俗谛中,定说实有。此诸实色,由何得生。诸论说有大种、造种,略见上卷色蕴中,不更深详。
三或仗质者,根尘皆性境,而唯尘法,有所仗质。若前五尘,仗第八器相而起。若俱意尘仗五尘,展转托第八器相而起。若第八尘,仗他识起。他身第八识所变器,自第八托为质 唯第八根,定不仗质,执为内故,非可待余。前六尘,亦得说仗他人识所变为质。如俱意缘张人,实非能亲缘张人,乃仗自五尘,展转仗自第八,又展转仗张人身中第八识所变扶根尘为质,变相而缘。若尔,即质有多重,曰多亦无碍,法相非一故
四现量所证者,《显扬论》说,现量者,有三种相:一非不现见相,谓此境现前显现,识于境分明现证 二非思构所成相,若涉思构,即非现境 三非错乱所见相。错乱有七种,一想错乱,谓于非彼相,起彼相想。如于阳焰相,起于水想。二数错乱,谓于少数,起多增上。如翳眩者,于一月处,见多月象。三形错乱,谓于彼形,起余形增上。如于旋火,见有轮形。四显错乱,谓于彼显色,起余显色增上。如于非黄色,悉见黄色。五业错乱,谓于无业,起有业增上。如执卷驰走,见树奔流。六心错乱,谓于所错乱义,心生喜乐。七见错乱,谓于所错乱义,妄想坚执 诚以诸识于境,现量证时,亲得自性。如青色自性,本非青、非非青,眼及俱意正缘彼顷,亦不起青非青等行解。即心与境冥会无间,浑然一体而转,名得自性,故说非错乱等相。眼识与俱意缘色如是,耳识与俱意缘声,乃至第八缘根尘等,皆应准知。现量亲证,方称性境。凡夫虽有现量,曾不自知。僧肇有言,夫人情之惑也久矣,目对真而莫觉。
五性与系不随心者,且先谈性。凡属性境,多不随心三性不定。如实五尘,唯无记性。不随心即谓五识 通三性,虽无记心,五识中无记性 缘五尘境,可云同性。心境俱是无记性故 而实相五尘 见五识 各守自性,非境随心成无记。余准可知。次系不随者,如明了意识,缘香味境时,其香味二境,唯欲界系,不随明了意识通上界系,余义推详。请咨《枢要》。详《枢要》卷三第二、三页
如上五义,色法根尘 全具,是为性境。余非色法,若真如等,为所缘时,义不具五,亦性境摄。触类旁通,其详可略。性等三境,本唯依相分立。然《义灯》云:四分相望,为所缘者,亦得名相。虽非相分,而是境相。准此,则见及内二分为所缘缘时,亦得说为性境。故性境名义宽广,通色心及无为法。即凡法有实用,及为现量证者,皆属性境,此其所以宽广也
带质境者,《述记》四十四第十九页,“能缘之心,有似所缘之相,名带。”第七见,仗第八见为质,变似我相,故云带质 第七相分,杂种所生。见《述记》卷四第八页 一分与质同种,一分与见同种,两头谓见及质 烁起,立带质名。以故,此相判性不定,若从见说,有复无记;若从质说,无复无记。异性搀和,而成一物,斯为至诡。又复此相,唯非量境,第七缘时,不得自性,第七相,似其本质即第八见,本非实我。然七见横计为我,即是不得此相自性 不称质故。七疏缘本质第八见,八见本非实我,而七执之为我,故不称质 具此数义,带质境所以建立。
独影境者,独散意识,所变相分,唯从见起。奘师颂云,独影唯从见。从见义者,略说有三,一从见同一种生,二从见同一界系,三从见同善等性 此相,非异见而有实用,性境,即异见而有实用,独影境反之 遂被此名。然复有二,一有质独影,二无质独影。有质独影者,虽相从见起,然见变相,有所仗质,故以为名。如第八相应触等,缘心王根种相,实仗心相为质,而变影缘之。质有实用,而影无实用,以影唯从见种生故。下准知 第六独散 缘第八等相见,谓亦缘前五、第七及自前念见,故置等言 及缘他心见,谓他人心 仗质变影,此例佥同。
附说一:常途说有质独影,亦名带质。如《义灯》云:“有性境不随心,亦带质通情本。”谓散意识与五同缘,即于此时,并缘第八等。此其文义隐晦,初学难解。按彼云,第六意识,一方独起构画,名为散意。一方仍与同时新生五识俱,亦名俱意。故一意识,就俱意方面言之,则取性境;就散意方面言之,则取带质境。《灯》说盖如此。唯其所谓带质者,即指散意缘第八等,则有未妥。盖带质境一名,当为第七相分之专名。七恒内执,故境应特殊。《述记》说七相为杂种生,以有似常一用故。独影虽仗质,而唯从见种起,无实用故,此二者之判也。若散意缘第八等,其相分即有质独影摄,不得谓为带质矣。《灯》以之并为一谈,即非正义。《宗镜录》六十八,“说带质者,心缘心是”。又云:“散位独头意识,若缘自身现行心、心所时,是带质境。”则亦不以带质专属第七,其失与《灯》同。然俗或名有质独影为似带质者,似言置简,理亦无妨。
附说二:《宗镜录》六十八第四页云:“独头意识初刹那缘五尘,少分缘实色,亦名性境。”此非正义。散意,初刹那与俱意紧接,遂得仗彼少分实色为质,而变影以缘之,非能亲缘实色也。故俱意所缘,名性境。散意所缘,名有质独影境。问:散意唯仗俱意为质,不仗五八耶?答曰:亦展转仗五八为质。
附说三:第六缘自前念见时,所变影相亦有质独影摄,前灭后生,原不隔时。故后念见得仗前念见为质,而变影缘之。
无质独影者,相唯从见,复不仗质,故以为名。此境唯在第六散意,如缘过去未来法,即现在心,变似过未相而缘之。此相是现在,但心上妄作过未行解 或缘无法时,谓心起无物想时,即变似无相而缘 识所变相,皆无有质,是为无质影独。
综前所述,有质无质独影境,许通三量。第八心散,唯是现量。八数任运,于所缘影像相分,不作是此非此等解,即相称其质,名得自性 第六独散,初刹那率尔心,亦现量摄。余通比非,应如理思。
如上三境,六八通二,第八心王唯性境,心所亦独影境,第六俱意及定中皆性境,独散及梦中,均独影境 五七唯一。五唯性境,第七唯带质境 《枢要》误解带质,有二合三合之谈,不可从也。《枢要》三第三页至第四页:“有二合者,五识所缘自地五尘,是初性境,亦得说是带质之境。第六识缘过未五蕴,得是独影,亦得说是带质之境,熏成种子,生本质故。有三合者,如因第八缘定果色,心所所缘,唯是独影,心王所缘,是实性境,亦得说为带质之境,第六所变定果之色为本质故。”详此,则独影与性境,通得以带质境名之。而三境名相淆乱矣,恶可据哉。延寿《宗镜录》虽博闻,而肤乱无条理,其言三境,亦不足依
三境摄属二变,性境及带质一分,是因缘变。独影及带质一分,是分别变。《枢要》有文,见《枢要》卷五第五页 犹须抉择。关于三境吾欲别为文论之。但唐人谈三境,至纷烦难理,大氐悬空构画,由今衡之,多与哲学上之问题无关
性境————因缘变
带质境———┫
独影境———分别变
附说:《述记》十六第二十三页:“性境不随心,因缘变摄。独影带质,皆分别变。”此与《枢要》卷五颇异,今不取之。基师说带质境,往往自为矛盾
复次诸有境相,略具四义。一、顿变义。凡实根、实尘,随其形量大小,宛尔顿现。本非实物,故言宛尔 如吾顷围炉,注视炉相,理实炉相,第一刹那,依识顿现。即此刹那灭已,第二刹那,似前炉相,复依识顿现。亦即此刹那灭已,第三刹那,似前炉相,又复依识顿现。世俗观物,以为渐变者,则以经多刹那,相似相续,有若积渐而成耳 刹那、刹那,无非顿现。不疾而速者几也,则莫寻其间矣。前后刹那,曾无间隙可得 不怒怒,作动也。《齐物》:“怒者谁耶!” 而威者,神也,《解深密经》云:“由缘起法有大威力故。” 则莫得其朕矣。难言哉,顿变也。深了顿变义者,则知凡物不由积小成大。《述记》七第二十一至二十二页,略释此意,可参考之。朱子《中庸》第二十六章注云:“然天地山川,实非由积小而成也。”解亦精到,能会斯旨 二、互遍义。自识具云自身八识 各变色声等相;他识具云他身八识 各变色声等相,同遍一处,而不相碍。如讲室悬牌,吾与座中诸人,尝以牌为一物,吾侪共见矣。不悟本无离识实境,安得多人共见一物,更自思唯,则此惑不难解也。大乘以诸识皆不亲缘外境,说无离识实境,诸识各自所缘,为各自所变,故无共见一物之理。斯义详前,兹无繁述 由吾眼识,仗自第八尘相为质,变似牌相,俗云牌者,乃依识所变似牌之相分,假立牌名。实则此相与其本质相类,无所谓牌与非牌也 俱时,他人眼识亦仗彼第八尘相为质,变似牌相,而各牌相,同遍一处。吾侪妄计,则谓共见一物已耳。夜半钟声,众梦初觉,各人声相,原非一物,复如前例,是故互遍义立,而外境之执始破。三、众同分义。如前所举,多人牌相、声相,虽复同遍一处,设不相似者,即应多人俱时于一处,各自缘牌相等,不同作牌相等解。今既不尔,以是征知,决定相似,故复说众同分。相似名同,非同一之谓。说见《百法》。又《楞严》有群翳观灯,共见灯轮喻。则以业同,故相似耳 四、随转义。识带境生,境仗识现,识有执故,缘境起缚。《义灯》卷七:“由第七识二执为本,令诸识中不能亡相,为相所拘,说名相缚。”伦《记》五十二:“由有末那故,八识缘境,皆有缚起。即诸论云,谓境界相能生缚也 转无漏时,境亦随转,能缘殊胜,于境目在。究竟位中,无漏见种挟带无漏相种以行,即净土庄严,自在示现。然如来净土,与众生秽土,同处各遍,而不相入。此非奇谈,即等是凡夫,其心境虽属同分,而亦不无差别。如画师诗人,与鄙夫凶竖,决不齐其天宇,世所印可,何独疑于如来净土乎! 设有问言,唯识所谈为何事?应答彼言,谈境随心转事。凡愚不了,妄执外境,拘碍自心,哀此长夜,何时可旦。
复次散意缘境,俱时而有时觉方觉。如缘青色时,必有青色境现在之觉故。现简过未,即是时觉。在有处所义,即是方觉。云何时方?据大乘义,方者,依色心分位假立,若离色心即无别体。如外道所计实方,毕竟不可得故。以是,依色心分位,施设为方。
时者,大乘说唯依心法分位假立。此复二义。一、唯识三世义。识变似相,而起过未行解,现识以前念为等无间缘故生,而望后又自为等无间,即现识一方酬过去,一方引未来。是以现识缘自相分时,观前灭无,名为过去;观后当生,名为未来,即于现相,而作过未解 宛尔三世,实唯一识。依一识上,诈现三世 二、道理三世义。《别抄》卷二,作种子三世。伦《记》五十三,作法相三世。《述记》十八,作道理三世。今从《述记》 依识功能生灭义故,假设三世差别。功能念念前灭后生,已灭名过去,方生名现在,当生名未来。现在功能是过去果,是未来因。故即依一功能上,假立三世 或此二外,更说神通,简异妄识,遂以云尔。《述记》十八第二十三页:“由圣者功能各殊,既非妄心,所见皆实,但由智力,非是妄识之所变也。”又云:“虽有唯识道理二种,无别神通,恐滥妄缘,故分三种。”伦《记》五十三第二十三页:“神通三世者,即禅定他心通。”此皆证解云 实则约种现言,二义已足。唯识三世义依现行立,道理三世义,依种子立 《别抄》无三,不立神通三世 良有以也。
综上所述,时方无实,是色心上分位假法 义极决定。唯众生妄执,未易遣除。故令析色观空,方觉始泯。方亦依色,不唯依心。诸瑜伽师,以假想慧,析色至极微,更析便空,即无有方分 复令悟入刹那,时觉何存!旧说时分迅疾,至极小量,方名刹那,此盖随顺世俗。如《大毗婆沙论》一百三十六说:“壮士弹指顷,经六十四刹那。”又说:“世尊不说实刹那量,无有有情堪能知故。”《述记》卷十八说:“念者,刹那之异名。”盖以念念生灭,其来无始,其去无终,即现前一念,为亿劫以前之果,为亿劫以后之因,依一念生灭,假说过现未,而实无有时分可得,故刹那非有实时分也 时相方相既遣,而实境之执,亦自涤除。
《述记》判别《三十颂》所说为境、行、果三分。初二十五颂明境,此言境者,是所知义,法相、法性,皆所知故,名之为境。次有四颂明行。行者修行 末后一《颂》明果。基师云:“先观所知,故先谈境 方起胜行,故非冥行 因行既备,行对果而名因 果德乃圆。”佛位,即果德圆满故 《识论》即依此三分建立。又谈境中,复分性相。“前二十四《颂》,皆明识相。”此中识字义宽,非但对境名识,盖所云识相者,即法相之异语 “第二十五《颂》,即明识性。”性者体义,明诸法实体故 综观《识论》全部,只详于谈境,而行果极略。谈境又详于识相,而识性更无多文。参考《述记》卷二第五、六页 《识论》据《颂》为释,非以己意故为广略。非是故广于境而略行果 意者,世亲成《三十颂》后,如不遽卒,或更有造述,别详行果,未可知也。本卷取材,大概以旧著《唯识讲义》为根柢。《唯识讲义》,完全宗主《识论》,凡有所引申,亦必准据《识论》大义。原拟为二部,上部谈境,即依《识论》;下部谈行果,拟参稽有宗诸经论而为之。乃上部谈法相,才告一结束,余之思想忽大起变异,《讲义》稿遂终止。今兹仍检前稿,变更组织,复加参核,而成此卷。原书为论体,今则内容虽仍是系统之作,而形式上不为论体 就《识论》之体系言,亦庶几备矣。自此以下,将依《识论》谈识性,及行果处,略为论次,不欲有所增益,亦不欲有所发挥,期使世亲一派之学,其面目可睹云。
[识性]《识论》谈识性,此中识性,犹云诸法实体 则有三性、三无性之说。三性者,初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且先释初性。
遍计所执性,应分三段说明。云何为三?一、能遍计,即是第六意识。何故唯是第六,以遍计简别余识故。参考《述记》五十一第三页 遍者周遍,计者计度,于一切法周遍计度,故说遍计。遍之为言,即显缘境最极宽广。计之为言,即显筹度力用强胜。故唯第六是能遍计,若第七识本有计而非遍,但计我故 是第六根,说为能遍计,亦无所妨。余五识及第八,皆非遍非计。五识取境,唯拘五尘,第八唯缘根种器,故皆非遍。又俱无计度分别,故皆非计 虽安慧等许八识皆能遍计,要非正义。基师不取,今从基《疏》。
此能遍计法,是依他性摄。云何依他?至下当知
二、所遍计。谓依他法,即一切心、心所各各相见分,皆得与第六能遍计识作所缘缘,是第六能遍计识之所遍计。此中见相,即摄内二分。下仿此
问:圆成实性,省云圆成,其义下详 非所遍计耶?答言:《摄论》第四,唯说依他,是所遍计。圆成望能遍计识,非是相分,极疏远故,故不说为所遍计。
或复问言:依他法之实性,即是圆成。此能遍计识,既亲以依他为所遍计,即疏以圆成为所遍计,为是说者,当无有过?答言:《识论》有言,依展转说,亦所遍计,汝义无过。参考《述记》卷五十一
三、遍计之所执。谓依妄情所计实我法等,由能遍计识,于所遍计法上,随自妄情,而生误解。由能至此为句 即于所缘一切相见分,不能如实了知缘生如幻,一切相见分,是众缘所生法,都无实自性,故说如幻,今乃于此不能如实了知 而妄计为实我、实法。即于至此为句 如第七仗八见,变相而缘,妄计此是实我。第六意识,仗五及第八尘相,变相而缘,妄计有彼实外境相;仗五及第七等见,及自前念见,变相而缘,妄计有彼实作用相。凡此,皆是执有实法。缘他心时,执为实有,亦是法执 又或疏缘第八见时,亦复执有实我,过同第七。又或总缘五蕴,而计为我。又或于五识所取坚白等等各别之相,虽刹那乍现,已成过去,而意中忆念及想力故,犹妄计有瓶等实物。即是计有实法 如是等类,妄计所执,无量无边,总名遍计之所执。《述记》五十一第十八页:“见相二分,因缘生者,亦依他性摄。依此二分,妄执定实,方名遍计所执。”此据护法义也。又佛家译籍,罕用介词,只云遍计所执。今用一之字为介词,使意义较显
更举一喻。如昏夜中,迷杌为人,起迷之心,即能遍计识是也。杌,喻所遍计。人,喻遍计之所执。本无人也,而计有实人,一切所执实我法相,皆同此譬 《述记》卷五十一第十五页:“所执虽是遍计心境,所执如我如法,亦是能遍计心所缘之境 而非所缘缘,此所执我法,本无自体,故不得望能遍计心作所缘缘。凡为所缘缘者,必有实自体,方能引生识。详见四缘中 故非所遍计。所遍计者,据有法故。有法者,谓于俗谛中有实自体,非是无故 境义同通,无法名境。若以境义而言,则不论此境为有为无,而通得名为心上之境 所缘缘局,无法即非。为所缘缘必定是有体法,故局。若无体法,即不得为此缘 故唯依他,是所遍计。”详此所云,则以遍计之所执,只是能遍计心于所遍计法,不能如实了知,而别起一种谬解之相。即于非我而计为我,于非法而计为法,是也。此我法相,即名所执。其实本无,故实际上,本非彼能遍计心之所遍计。以其无体,不得作所缘缘故。诸论皆说,遍计所执,情有理无,谓于妄情上计为有,而理实无 最堪深玩。
《解深密经》:云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此言一切法,本无定实,而世间随其情见,强立种种名字,如瓶如地等等。实则名字,都随情计安立,只是假名,非能与法之实际相称也,故云名假安立。自相差别者,谓名有自性及差别也。如瓶之一名,有一定所诠,而不诠于瓯等。即瓶名有自性,既瓶名非瓯等名,即此瓶名与余名成差别也。随起言说者,伦《记》谓众生愚痴,随名执实。须知名自性及名差别,皆由情计施设。若离情计,而冥会诸法之本真,即湛寂无相。无有相状可拟议故 焉可执为定实,而斟画同异等等相耶?是知名言起于遍计所执,众生复随名言而益坚执其所执。经说与《识论》正可互相发明。
已说遍计所执,次说依他起性。云何依他起?他者缘义。一切心、心所法,即是无量见分、相分。此无量相见,要皆依托众缘而得起故,名依他起。
问曰:《三十颂》云:“分别缘所生。”此中分别,即识之别称。言一切识,是众缘所生法。审此,则《颂》中唯说分别是依他起性。即见分心法,是依他摄;其相分色法,应非依他性。依他起,亦省云依他 答曰:相不离见故,亦是依他性摄。《述记》五十一第二十二页,已解此难,云色等不离心,故亦此摄。此者,谓依他性
问曰:诸法依他众缘而起,名依他起。云何众缘?答曰:如前四缘中,已广分别缘相及果相,果谓五果 此姑不赘。
又依他起法,复分染净。有漏种为因缘,与余缘合,而生其现,余缘,谓等无间乃至增上 是谓染分依他。无漏种为因缘,与余缘合,而生其现,是谓净分依他。
《识论》卷八之七,有说“净分依他,亦圆成摄。”谓世亲《颂》言,分别缘所生。其云分别,唯局染有故。有说“染净依他,皆是依他性摄。”谓一切染净心、心所法,皆能缘虑,皆名分别故。二义虽殊,固宜并存。不尔,净分依他,岂无分别耶?
又据《识论》,彼主张净分依他,亦随圆成摄者,谓由三义故。一者离倒,《疏》云,“非染法故,是实义。二者究竟,《疏》云,“此无漏善法,能断诸染,是究竟故,即是成义。有漏善法,不能断惑,此则不尔 三者胜用周遍,《疏》云,谓能普断一切染法,普缘诸境,缘遍真如,即是圆义。由具三义,与真如同。故净依他,亦得称为圆成实性。《述记》卷五十一 详此,只云净依他有三义同圆成,故亦名圆成,但非谓净依他即是圆成。《疏》云“缘遍真如”,则与真如不即是一,甚明。
已说依他,次释圆成。云何圆成实性?谓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即是真如。
二空所显者,由人法二我故,人我亦名我执,法我亦名法执。解见卷首谈百法中 障复真理,令不显现。今得人法二空观故,真理方显。故首说言,是二空所显真理。
圆满者,谓此真理,其体周遍,无处无故,无有处所而无此真理者,古德有云,信手所扪,皆是真如。真如即真理之异语 故云圆满。参考《述记》卷五十一
成就者,谓此真理,其体恒常,非生灭故,故云成就。若是生灭法,便是无常,非实在故,即不名成就。参考《述记》卷五十一
诸法实性者,谓此真理遍为万法实体。不同外道所执神我等,以彼所执,是虚谬性,非诸法实性故。参考《述记》卷五十一
《识论》有云:“此即于彼依他起上此者,谓圆成实 常远离前遍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详玩论旨,谓此圆成实性,即于彼依他起上,常无前遍计所执,远离,即是无义。三性之中所执为初,故名前也 即是我法二执皆空,依此二空所显真如,是名圆成实性。盖能遍计识,近于依他性而起所执,即远于圆成性而起所执。今于依他性上,无妄计所执,即远望圆成,亦无妄计所执。所执既空,即我法二执空 便是真理恒现在前,即名圆成实性。
《识论》既分别依圆二性,而亦知不可说二性互相离异,于是复说下之二义。
一曰,圆成与依他,不即不离。《述记》释云:“若是即者,真如应有灭,真如即依他,应与依他同有灭 依他应不生,”依他即真如,应与真如同不生 故依圆非即。不即是一,故名非即 “若全离者,真如应非是依他之性,”故依圆非离。
二曰,圆成与依他,非异非不异。《述记》释云:“由前不即不离义故,若圆成与依他定异者,真如应非依他法之实性,故不可说定异。若言全不异者,既真如不异依他,应是无常,故不可说不异。”
法相与法性,依他是法相,圆成是法性 不即不离,不一不异,此固穷玄之极则。但《识论》立说,根本将性相析成二片,虽欲自为弥缝,而其支离终不可掩。
《识论》有云:“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无分至此,为一长句 又引《厚严经·颂》言:“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非不一气贯下,作长句读 此本诸佛了义。然《识论》只是因袭传说,固未深达斯恉。由《识论》持说之统系而观,实堕意计穿凿中,意识周遍计度,故云意计 恶在其能得无分别智?恶在其能见真如?恶在其能了诸行如幻事耶?寻《识论》所谓依圆二性,若以《新论》体用义衡之,则圆成是体,依他是用。然《新论》即体即用,终不折体用为二片。须知大用即是本体之流行,离本体无别流行,离流行亦无别本体。而本体者,乃即于流行中识主宰之谓。迷主宰而谈流行,则只见为盲目冲动,而亦不知有所谓本体,《新论》之旨微哉!《识论》于圆成性中,说为恒常,则于本体上,着不得流行二字。易言之,即恒常是体,流行是用,不得不条然分别。至于依他性中说缘起,亦云缘生 则建立种现并为缘体。彼计缘必有体,非无法可名缘故。然彼所谓诸缘之体,即种子与现行是也。详前四缘中 而于种子方面,更立本有。又于本有种中,不唯清净,而亦许有杂染。既染净同是本有,则不可于流行中识主宰。故乃于依他性外,别说圆成。不悟圆成既非即本有种,则圆成亦是赘物。若云本有种是用,圆成是体,则应知体用,虽义理上可以析言,而实际上原非两事。则应至此为句 详彼本有种,摄依他性,于真谛中,说为幻有,本即是用。有而不真,谓之幻有。以望圆成,不名真故。但非所执,而是其有。此幻有义,即是用义 然彼圆成性上,既不可说流行,则其依他幻有之用,不可说为即是本体之流行。如是言用,只是依体而有,不得说言即体即用,故体用终成二片。彼亦知其不可通,故乃遮不即不离、不一不异之玄谈,以自弥其阙。而无如其持说支离,究不容掩也。《新论》依功能翕辟用,翕辟即用,乃复词耳 假说色心,即成立法相,犹云现象 亦可说法相与功能体非即。法相无自性故,如何说功能即法相?然法相与功能体亦非离,功能即是一切法相之实性故,即于一一法相,识功能故。云何相离?异不异相准即离可知。《新论》之言此,则如实相应,以其不曾析体用为二片故也。夫言真俗二谛者,必曰俗依真立,真待俗诠,真俗相涵,必非绝不柑谋也。今彼俗中依他法,自立本有种,而不可说为本体之流行。真中圆成性,只是恒常。与俗中幻有之用,成何干涉。况彼本有种中,亦有杂染。不知杂染只是私其形气之习,纯为后起,其可谓之用耶?又依他性中,已将缘起说,变为构造论,见四缘中 其于真谛自无融通之几。构造论,即是妄执故 总之,真俗相涵,非可截成二片。相对即俗 便是绝对,即真 绝对即涵相对,至理冲玄,迥绝言思。《识论》一往任意计构画,毕竟未见真如,即不能了知诸行如幻事也。
夫学问之事,苟非脱然神解,直穷源底,则虽极尽思构之能事,只可自名一家之学,其于真理,不必有得也。唯识学东来,千数百年,学者咸震其渊微广博,不复辨其得失。吾为此惧,而作《新论》,知我罪我,其在于斯。
问曰:已说三性,如何复说三无性?答曰:据诸经论,即依彼三性,说三无性。谓依初遍计所执,而说相无性。相者体义 由此所执,无有体相,如空华故。依次依他,而说生无性。此依他法,既托众缘而起,犹如幻事,非有如彼世间所计自然生性故。假说无性,要不谓缘生性全无。只无彼自然生性耳。若缘生法,是幻有故,岂谓全无 依后圆成,而说胜义无性。此性,即是诸法胜义,真实不虚,谁得云无。但以无初遍计所执我法性故,三性之中,所执居前,故置初言 说名无性。
空宗明诸行都无自性,为除遍计所执性故。若所执除已,即此诸法,彻体真常,所谓一叶一如来是也。若一往偏执诸法都无自性,即成大过。然此中三性之说,将体用分折,实为巨谬。由其说,则虽除所执,方悟依他,犹不能当下即证圆成,必须展转说向圆成上去,此非巨谬而何?空宗谈二谛,不言三性,方便善巧,无诸过患。有宗谈三性,自堕支离。虽歧途之误,世亲为甚,而导其先者,要由无着。余杭章炳麟,平生服膺三性三无性义,由其所见卑隘故也。
诸法性相,是所知故,名之为境,上来抉择已讫,次当略及行果。
[修行位次]《识论》言修行位次,略有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顺者随顺,随顺解脱,不堕惑障,故名顺解脱分。分者因义 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抉择分。抉择者智义。由加功而行,随顺正智,得见道故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十地之中,初地入心,名见道。菩萨方住心于此,即名通达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每地有入住出三心,从初地住心及出心,乃至金刚无间心位,名为修道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即佛果位 如是五位,以次略释。
初资粮位,资益己身之粮,方至菩提果位,故名资粮。从初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入顺抉择位,齐此皆是资粮位摄。大菩提心,以三善根为体。三善根,详见上卷行蕴中。深固即是大菩提心,湛然明觉,无动摇故,名为深固
《识论》说:“资粮菩萨未能了达能所取空,不能空妄识所执境,名未了所取空。不能空能执之妄识,名未了能取空 故二取习气,未能伏灭。"《述记》卷五十四第二十四页:“谓此中二取,非以能取所取名二取。谓执实有此能取所取性,即缘二取起妄执故,遂名二取。”《述记》文字嫌晦,稍易其文
二取习气,即是所知烦恼二障种子。习气亦种子之别名 烦恼障者,由我见为本,生诸烦恼,即心所法中本随诸惑。详在上卷 是皆扰乱有情身心,障碍涅槃,名烦恼障。大乘诸师分析根本烦恼有一百二十八种,配属三界等等,并几是见道所断,几是修道所断,今皆略之
所知障者,谓即法执,无明为本,起诸恶见及疑等,复蔽所知境,令正智不生,一切有为无为法,皆名所知境 名所知障。前烦恼障,当体立名,此则从所障为名也
如上二障,分别起者,见道所断。见道,下详 任运起者,任运一名俱生,分别俱生二惑。均详上卷行蕴 修道所断修道下详 菩萨方在资粮位中,于二障粗品现起尚能伏抑。但于微细品类,及二障种子,并未能除灭,以止观力微故。
次加行位,加功而行,故名加行。此位伏除二取,前资粮位,未能伏灭,至此乃能 谓暖、顶、忍、世第一法。
暖顶二位,依寻思观立。后二位,依实智观立。
寻思有四。《识论》卷九之二云:“四寻思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案言名,亦赅句文。多名聚集成句,多句聚集成文 名、召法胜,但说寻名。名者,所以呼召法。如色之一名,即斥指色法而呼召之也。虽句文亦呼召诸法,而名为胜故,但说寻名,举胜者言耳,非不赅句文也 义者,即名句等所诠表诸法上之义,如无常等等义是也。名有自性及差别,如色之一名,呼召色法,即有自性,而望声等名,即有差别 义亦有自性及差别,如无常义,诠表诸行有生灭故,即有自性,而望无我等义,即有差别 故于名义,析言有四。
┌名自性
│名差别
│义自性
└义差别
由加行智,加行位中所起之智,名加行智 即慧数为体,慧数,见上卷行蕴中 推求所取名义自性差别四境,皆意言境。意言境者,意中思构之境。此思构相,亦同于言说相,故云意言 是假安立,非离自心实有。
次四寻思,说四如实智。前四寻思,观所取四境离识非有,唯观所取无,而犹未观能取亦无。今此如实智,忍可前境离识非有。前境谓前四寻思所观境 所取既空,复能遍知能取彼境之识,彼境者,谓所取 离所取故,决定非有。所取妄境空故,能取妄识亦空,此与基疏稍异 是名如实智。暖等四位,复依次释。
加行位中,初获明得定。加行,邻近见道,无漏将现起,而有明相。如日将出,有明相也。初得此明相,名为明得。定者禅定,其境界浅深不一。今此定境,方获明得,故名明得定 发下品寻思,寻思分上下品 观无所取故。依此,立为暖位。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义自性差别四境,名自性及差别,义自性及差别 皆依自心变现,假施设为有,而实不可得。此际方得无漏慧之明相,如慧日将出之明相,故名明得。即此,假说道火现前,亦名为暖。道火者,近见道故。如久暗得火,故云道火
次、获明增定,发上品寻思,观无所取故。依此,立为顶位。谓此位中,重观所取名义自性差别四境,皆依自心变现,假施设为有,而实不可得。此际明相增盛,故名明增。寻思位极,故复名顶。顶者极义
又次、获印顺定。印前所取无,顺后能取无,故名印顺 发下品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忍者忍可,所取虽空,而能取殊不易空。今于无能取中,亦顺乐忍可,此为难能 依此,立忍位。既无所取妄境,宁有能取妄识,所取、能取,相待立故。由此,印前所取无,前者为暖顶二位,观所取无故 顺后能取无,自此忍位,及世第一,望前暖顶二位,并名为后。此后二位,观能取无 总名印顺。印前顺后,故名 于此位中,忍境识空,故亦名忍。于所取境空,及能取识空,并皆忍可,故名为忍。《识论》于忍分上中下品,今略之
又次、获无间定。发上品如实智,印二取空。依此,立世第一法。谓前忍位,唯印能取空。今此位中,二空双印。从此无间,必入见道,故名无间。于世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
如上暖等四位,虽观能取所取皆空。然犹未能实证真如,但心上变似如相而观。如者,具云真如 故说菩萨此四位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详见《识论》卷九之二 故此四位,犹未见道。
三、通达位,亦名见道位。由前加行无间,故得见道。此于十地中,即在初地入心。云何名地?谓修行为所依持,令正智生长,故名为地。地别浅深,故说十地,即从初至十。资粮加行二位,并名地前。一入初地,便名登地。又每地有入、住、出三心,此见道位,即唯初地入心是也。
┏入心——见道位
初地╋住心
┗出心
二地乃至十地,各各有入、住、出三心,准初地可知。
见道位中,始得根本智,亦名无分别智。亦名正智 此智起时,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无能取所取相,故云平等 能所取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有所得心,如何能与真理相应,只是种种戏论而已 今此无分别智,都无所得,无所取相,亦无能取执,冥证如故。
根本智起已,即依本智根本智,亦省云本智 而起后得智,普于一切法自相,共相而行分别,无有迷谬。
四、修习位,亦名修道位。前见道唯在初地入心,今此修道则从初地住心,乃至第十地终,金刚心、无间道。如此长劫,并是修道位摄。劫者时义
又每地注意每字 分入、住、出三心,而每一心,复分加行、无间、解脱、胜进四道。初起加行,次起无间,又次起解脱,又次起胜进,念念增强故。
┏加行道
┣无间道
入心╋解脱道
┗胜进道
住心、出心各有四道,准入心可知。
修道位中,数数修习无分别智,断舍二障粗重,二障见前资粮位中。粗重,即种子之别名 便能证得广大转依。转依者,依谓所依,即依他起性;此即泛解,实则说第八识为依亦得,以第八摄持染净种子故 转有二义,转舍、转得,由数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种子,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舍烦恼障,得大涅槃。转舍所知障,证无上觉。见《识论》卷九之三
十地者,初极喜地,始入见道,具证二空,故生极大喜悦。二离垢地,谓一切犯戒垢,犯戒即垢,名犯戒垢 无论粗细,尽远离故。戒力胜故 三发光地,谓成就胜定,定力最胜,故名胜定 能发无边妙慧故。妙慧必依大定而生 四焰慧地,谓得最胜觉,即以智火,烧灭烦恼薪故。详《十地经》 五极难胜地,谓真俗两智,互相违返,今合令相应,煞费力故。世亲云,知真谛智,是无分别。知诸世间辨析事物等智,是有分别。此二相违,应修令合。能合难合,而令相应,故名极难胜 六现前地,谓观诸法缘起,有胜智故,名缘起智 能引发最胜般若令现前故。般若者,即无上甚深智慧 七远行地,谓至无相住功用后边。一切境相不能动摇,由已深观无相故也。住于无相,名无相住。然于无相住,犹假功修。但此功修,已至究竟,故总说至无相住功用后边 八不动地,谓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一切无有动其心故。无性云:“一切有相,一切加行,皆不能动此地心。” 九善慧地,谓成就微妙四无碍解。世亲云:“此慧妙善,故曰善慧。”无性云:“由法无碍故,了知一切法句。由义无碍故,通达一切义理。由辞无碍故,分别一切言辞。由辨无碍故,随其所宜,自在辨说。”阳明有云:“见得到时,横说竖说皆是。”意亦近此 十法云地,谓得大法身,恒时安住真如性故,名得法身 具足自在,见《十地经》 如云含水,起胜用故。如是十地,总摄有为无为功德以为自性。参考《识论》卷九之三
第十地终心,每地有入、住、出三心,此最终之心,即出心 喻如金刚,金刚坚利,能断一切物故 名金刚心。此心中定力胜故,亦名金刚定 于此心中,无间道、一刹那顷,诸有漏种前未舍者,至此,一切顿断,从此便证极果,谓成佛也 入究竟位。五究竟位,亦名佛位。《三十颂》云:“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按佛位,诸漏永尽,清净圆明,故名无漏。界是藏义,含藏无边希有大功德故。诸佛法身,不可执有,非如物之有故 不可说无,非空无故 离诸分别绝诸戏论,故云不思议。纯白无染,故说为善。恒无变易,故说为常。众相寂静,故名安乐。永离障缚,名解脱身。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梵言牟尼,此云寂默
[四智心品]由前修习,证得广大转依故,至大觉位,佛位 得大菩提。菩提者,即觉义、智义 虽在凡位,法尔固具本有无漏智种,而所知障,碍故不生。虽亦有烦恼障,但所知障,正障菩提,故偏说之 今断彼障,方令智种起现,《识论》云:“起已相续,穷未来际。”言永无断灭 名得菩提,此即四智相应心品。详《识论》卷十之二
已说菩提即四智。四智者何?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金刚喻定现在前时,金刚喻定者,谓此定中心,喻如金刚,故名金刚喻定,即十地终心也。已说见上 即大圆镜智现起。同时有净第八识俱起,与此镜智相应,是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此智寂静圆明,故喻如大圆镜。具无边功德,故喻如圆镜能现众像,即从喻立名。
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第七因位,有我执故,自他差别。因位者,即凡位 今由智起故,已断我执,自他平等,名平等性智。此智起时,末那已舍染得净,即与此智相应。
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神用无方,称之为妙。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名为观察。此智起时,第六意识已舍染得净,即与此智相应。
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成就本愿力所应作事,名成所作智。此智起时,前五识已舍染得净,即与此智相应。八识之中,五识居前,故云前五识。
《识论》卷十之二:“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云云。详此,将智与识分作二片,已足怪异。既以净识为智之助伴,如净第八,则称为镜智相应心品,乃至净五识。则称为所作智相应心品,相应即是助伴。见《佛地论》 而又说识为主。既说识为主,而又云无漏位,智强识劣。种种矛盾,犹不自觉。世亲派下人,根本不识得此心,如何自许为见真如,其谬妄至此。宗门起而扫除文字,弊又滋多。然有宗末流,翻弄名词,障碍自心。得宗门一切扫荡,其功不可没也。宗门之学,虽创自中土,然其作用见性之义,实上追释迦氏而与之密合无间,吾常欲就《阿含》抉择发挥,苦未得暇
[法身]法身,亦真如之别名。身者,自体义。世俗以五根及肉体,计为自体,亦名为身。肉体,内典则谓之根依处 此但假名,而实非身。其真可名为身者,唯法身耳。法身者,是一切法实性。犹云宇宙实体 即诸佛自性,亦即众生自性,诸佛、众生,或一切法,如色心等 同此一法身。无二无别,无有时空等性,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故谓法身。
[情识]虚妄分别,不如理故,说名情识。众生从无始来,于日常实际生活中,因析别与处理物界,而发展其慧解。此慧解,即俗云理智。参《新论·明宗章》 故此慧解作用,恒有染着,即常执有外界实物之相,而为析别故。易言之,即恒本其析物之执着心习,以推求真理。由此,不得与真理相应,故名虚妄分别,亦名情识,又名情计,又名情见,又名意计。《新论》中多用此等名词,本欲于《量论》广明此旨,但艰阻中,恐未暇执笔也。
猜你喜欢 一切宝灌顶大三昧仪轨分第五·佚名 造像量度经引·佚名 卷之一·密行寂忍 卷第六十一·霁仑超永 卷九·佚名 俱舍论疏 第二十九卷·法宝 与蒋特生居士书(六通)·太虚 卷第四·佚名 祖庭嫡传指南卷下·徐昌治 辯中邊論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佚名 佛说无量寿经要义(附科目)·太虚 卷第十四·道原 再印四十二章经讲录序·太虚 佛说护国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