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百二十八

△第三分妙相品第二十八之一

尔时善现便白佛言:住有想者若无顺忍亦无修道得果现观。住无想者岂有顺忍若净观地广说乃至若如来地若修圣道依修圣道断诸烦恼。由此烦恼所覆障故尚不能得声闻独觉相应法地。况入菩萨正性离生。不入菩萨正性离生。岂能证得一切相智。若不能得一切相智。何能永断一切烦恼习气相续。世尊,若一切法毕竟非有。无生无灭无染无净。如是诸法既都不生。岂能证得一切智智。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住无想者亦无顺忍。乃至亦无永断烦恼习气相续。亦不能得一切智智。然依无相非实有法修得顺忍乃至永断一切烦恼习气相续。亦能证得一切智智。具寿善现复白佛言: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为有有想有无想不。为有色蕴想乃至识蕴想不。广说乃至为有永断一切烦恼习气相续想不。为有证得一切智智想不。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有色想有色断想不。为有受想行识想有受想行识断想不。为有眼处乃至意处想有眼处乃至意处断想不。为有色处乃至法处想有色处乃至法处断想不。为有眼界乃至意界想有眼界乃至意界断想不。为有色界乃至法界想有色界乃至法界断想不。为有眼识界乃至意识界想有眼识界乃至意识界断想不。为有眼触乃至意触想有眼触乃至意触断想不。为有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想有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断想不。为有地界乃至识界想有地界乃至识界断想不。为有因缘乃至增上缘想有因缘乃至增上缘断想不。为有贪瞋痴想有贪瞋痴断想不。为有无明乃至老死想有无明乃至老死断想不。为有苦集灭道想有苦集灭道断想不。广说乃至为有所断一切烦恼习气相续想有所断一切烦恼习气相续断想不。为有一切智智想有一切智智断想不。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於一切法皆无有想亦无无想。若无有想亦无无想。当知即是菩萨顺忍。亦是修道得果现观。善现当知。诸菩萨摩诃萨以无性为圣道。以无性为得果。以无性为现观。由此因缘。当知诸法无不皆以无性为性。具寿善现复白佛言:若一切法无不皆以无性为性。云何世尊,於一切法无性为性现等正觉。现等正觉已说名为佛。於一切法及诸境界得自在转。佛告善现,如是如是,诸法皆以无性为性。我本修学菩萨道时。修行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由此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广说乃至断乐断苦先喜忧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静虑具足而祝我於尔时於诸静虑及静虑支。虽善取相而无所执。於诸静虑及静虑支不生味著。於诸静虑及静虑支都无所得。我於尔时於四静虑行相清净无所分别。我於尔时於诸静虑及静虑支虽善纯熟。而不受彼所得果报。但依静虑令心引发神境天耳他心宿住天眼智通。於此五通虽善取相。而无所执亦不爱味。於诸通境都无所得。亦不分别如空而祝我於尔时观一切法平等平等无性为性。以一刹那相应妙慧。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谓现等觉。是苦圣谛。是集圣谛。是灭圣谛。是道圣谛。皆同一相。所谓无相。如是无相亦不可得。由此成就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及十八佛不共法等无边功德。以佛妙智安立有情三聚差别。随其所应方便化导。令获殊胜利益安乐。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云何如来应正等觉。於一切法无性性中。起四静虑发五神通。证大菩提具诸功德。安立利乐三聚有情。佛告善现,若诸欲恶不善法等有少自性或复他性为自性者,我本修学菩萨道时。不应通达一切欲恶不善法等。皆以无性而为自性离欲恶等入诸静虑具足而祝以诸欲恶不善法等无自他性但以无性为自性故。我本修学菩萨道时。通达欲恶不善法等皆以无性而为自性。离欲恶等入诸静虑具足而祝善现当知。若五神通有少自性或复他性为自性者,我本修学菩萨道时。不应通达一切神通皆以无性而为自性。发起种种自在神通。於诸境界妙用无碍。以诸神通无自他性但以无性为自性故。我本修学菩萨道时。通达神通皆以无性而为自性。发起种种自在神通於诸境界妙用无碍。善现当知。若佛无上正等菩提有少自性或复他性为自性者,我本修学菩萨道时。不应通达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及诸功德。皆以无性而为自性。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具诸功德。以佛无上正等菩提及诸功德无自他性但以无性为自性故。我本修学菩萨道时。通达无上正等菩提皆以无性而为自性。用一刹那相应妙慧。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具诸功德。善现当知。若诸有情有少自性或复他性为自性者,我成佛已不应通达一切有情皆以无性而为自性。安立有情三聚差别。随其所应方便化导。令获殊胜利益安乐。以诸有情无自他性但以无性为自性故。我成佛已通达有情皆以无性而为自性。安立有情三聚差别。随其所应方便化导。令获殊胜利益安乐。

尔时善现复白佛言:若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无性为性。而於其中起四静虑发五神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具诸功德。安立有情三聚差别。随其所应方便化导。令其获得利乐事者,云何初发心菩萨摩诃萨。於一切法无性性中。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由此渐次业学行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作诸有情利益安乐。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初发心位。或从佛闻。或复从於多供养佛菩萨独觉及阿罗汉不还一来预流果等贤圣所闻。谓证诸法无性为性究竟圆满乃名为佛。渐证诸法无性为性名为菩萨乃至预流。深信诸法无性为性名贤善士。故一切法及诸有情无不皆以无性为性。法及有情乃至无有如毛端量自性可得。是菩萨摩诃萨闻此事已作是思惟。若一切法及诸有情。皆以无性而为自性。证得此故说名为佛乃至预流。深信此故名贤善士。我於无上正等菩提。若当证得若不证得。诸法有情常以无性而为自性故。我定应发趣无上正等菩提。得菩提已若诸有情行有想者,方便安立令住无想。是菩萨摩诃萨既思惟已,发趣无上正等菩提。普为有情得涅槃故。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如过去世诸菩萨摩诃萨。发趣无上正等菩提。先学渐次业学行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是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先应修学布施波罗蜜多。次应修学净戒波罗蜜多。展转乃至後应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善现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学布施波罗蜜多时。应自行布施。亦劝他行布施。恒正称扬布施功德。欢喜赞叹行布施者,由此因缘。布施圆满得大财位。常行布施离慳吝心。随诸有情所须饮食及馀资具悉皆施与。是菩萨摩诃萨由布施故。受持戒蕴生天人中得大尊贵。由施戒故复得定蕴。由施戒定故复得慧蕴。由施戒定慧故复得解脱蕴。由施戒定慧解脱故复得解脱智见蕴。由施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蕴圆满故超诸声闻独觉等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既入菩萨正性离生。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作此事已,便能证得一切智智转妙法轮。以三乘法安立度脱诸有情类。令出生死证得涅槃。是菩萨摩诃萨由布施故。虽能如是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而於一切都无所得。何以故?以一切法无自性故。复次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学净戒波罗蜜多时。应自行净戒。亦劝他行净戒。恒正称扬净戒功德。欢喜赞叹行净戒者,由此因缘戒蕴清净。生天人中得大尊贵。施贫穷者所须财物。既行施已安住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由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蕴清净故。超诸声闻独觉等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既入菩萨正性离生。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作此事已,便能证得一切智智转妙法轮。以三乘法安立度脱诸有情类。令出生死证得涅槃。是菩萨摩诃萨由净戒故。虽能如是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而於一切都无所得。何以故?以一切法无自性故。复次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学安忍波罗蜜多时。应自行安忍。亦劝他行安忍。恒正称扬安忍功德。欢喜赞叹行安忍者,是菩萨摩诃萨行安忍时。能以财物施诸有情皆令满足。既行施已安住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由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蕴清净故。超诸声闻独觉等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既入菩萨正性离生。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作此事已,便能证得一切智智转妙法轮。以三乘法安立度脱诸有情类。令出生死证得涅槃。是菩萨摩诃萨由安忍故。虽能如是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而於一切都无所得。何以故?以一切法无自性故。复次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学精进波罗蜜多时。应自行精进。亦劝他行精进。恒正称扬精进功德。欢喜赞叹行精进者,是菩萨摩诃萨行精进时。能以财物施诸有情皆令满足。既行施已安住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由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蕴清净故。超诸声闻独觉等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既入菩萨正性离生。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作此事已,便能证得一切智智转妙法轮。以三乘法安立度脱诸有情类。令出生死证得涅槃。是菩萨摩诃萨由精进故。虽能如是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而於一切都无所得。何以故?以一切法无自性故。复次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学静虑波罗蜜多时。应自入静虑无量无色定。亦劝他入静虑无量无色定。恒正称扬静虑无量无色定功德。欢喜赞叹入静虑无量无色定者,是菩萨摩诃萨行静虑时。能以财物施诸有情皆令满足。既行施已安住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由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蕴清净故。超诸声闻独觉等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既入菩萨正性离生。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作此事已,便能证得一切智智转妙法轮。以三乘法安立度脱诸有情类。令出生死证得涅槃。是菩萨摩诃萨由静虑故。虽能如是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而於一切都无所得。何以故?以一切法无自性故。复次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戒定慧及胜解脱解脱智见安立有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自行六波罗蜜多。亦劝他行六波罗蜜多。恒正称扬六波罗蜜多功德。欢喜赞叹行六波罗蜜多者,是菩萨摩诃萨由於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超诸声闻独觉等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既入菩萨正性离生。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作此事已,便能证得一切智智转妙法轮。以三乘法安立度脱诸有情类。令出生死证得涅槃。是菩萨摩诃萨由般若故。虽能如是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而於一切都无所得。何以故?以一切法无自性故。善现当知。是为初发心菩萨摩诃萨。依学六种波罗蜜多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利乐有情。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信解诸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先应修学佛随念。次应修学法随念。展转乃至後应修学天随念。善现当知。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学佛随念。谓菩萨摩诃萨修学佛随念时。不应以色受想行识思惟如来应正等觉。所以者何。色乃至识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无所有则不可念不可思惟。何以故?若无念无思惟。是为佛随念。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学佛随念时。不应以三十二相真金色身常光一寻八十随好思惟如来应正等觉。所以者何。如是相好金光色身都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无所有则不可念不可思惟。何以故?若无念无思惟。是为佛随念。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学佛随念时。不应以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思惟如来应正等觉。所以者何。如是诸蕴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无所有则不可念不可思惟。何以故?若无念无思惟。是为佛随念。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学佛随念时。不应以五眼六神通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及馀无量无边佛法思惟如来应正等觉。所以者何。如是诸法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无所有则不可念不可思惟。何以故?若无念无思惟。是为佛随念。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学佛随念时。不应以缘起法思惟如来应正等觉。所以者何。诸缘起法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法无所有则不可念不可思惟。何以故?若无念无思惟。是为佛随念。善现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修学佛随念。若如是修学佛随念。是为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时。则能圆满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广说乃至一切相智。由此证得一切智智。是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法无性为性方便力故。觉一切法皆无自性。其中无有想亦复无无想。善现当知。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佛随念。谓於其中佛尚不可得。况有佛随念。复次善现,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学法随念。谓菩萨摩诃萨修学法随念时。不应思惟善法非善法。若有记法无记法。若世间法出世间法。若有爱味法无爱味法。若圣法非圣法。若有漏法无漏法。若堕三界法不堕三界法。若有为法无为法。所以者何。如是诸法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无所有则不可念不可思惟。何以故?若无念无思惟。是为法随念。善现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修学法随念。若如是修学法随念。是为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时。则能圆满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广说乃至一切相智。由此证得一切智智。是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法无性为性方便力故。觉一切法皆无自性。其中无有想亦复无无想。善现当知。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法随念。谓於其中法尚不可得。况有法随念。复次善现,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学僧随念。谓菩萨摩诃萨修学僧随念时。应作是念。佛弟子众具诸功德。四双八只补特伽罗。一切皆是无为所显。皆以无性而为自性。由此因缘不应思念。所以者何。如是善士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无所有则不可念不可思惟。何以故?若无念无思惟。是为僧随念。善现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修学僧随念。若如是修学僧随念。是为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时。则能圆满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广说乃至一切相智。由此证得一切智智。是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法无性为性方便力故。觉一切法皆无自性。其中无有想亦复无无想。善现当知。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僧随念。谓於其中僧尚不可得。况有僧随念。复次善现,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学戒随念。谓菩萨摩诃萨修学戒随念时。从初发心应念圣戒无缺无隙无瑕无秽无所取著。应受供养智者所赞妙善受持妙善究竟随顺胜定思惟。此戒无性为性。由是因缘不应思念。所以者何。如是圣戒都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无所有则不可念不可思惟。何以故?若无念无思惟。是为戒随念。善现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修学戒随念。若如是修学戒随念。是为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时。则能圆满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广说乃至一切相智。由此证得一切智智。是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法无性为性方便力故。觉一切法皆无自性。其中无有想亦复无无想。善现当知。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戒随念。谓於其中戒尚不可得。况有戒随念。复次善现,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学舍随念。谓菩萨摩诃萨修学舍随念时。从初发心应以无性为性方便修舍随念。谓若舍财若舍法时。不作是念。我能舍施。或不舍施。若舍身分支节等时。亦不起心我能舍施。或不舍施。亦不思惟所舍所惠施福施果。所以者何。如是诸法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无所有则不可念不可思惟。何以故?若无念无思惟。是为舍随念。善现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修学舍随念。若如是修学舍随念。是为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时。则能圆满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广说乃至一切相智。由此证得一切智智。是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法无性为性方便力故。觉一切法皆无自性。其中无有想。亦复无无想。善现当知。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舍随念。谓於其中舍尚不可得。况有舍随念。复次善现,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学天随念。谓菩萨摩诃萨修学天随念时。从初发心应以无性为性方便修天随念。谓作是念。诸预流等生六欲天。诸不还等生上二界。如是一切皆不可得不应思念。所以者何。是诸天等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无所有则不可念不可思惟。何以故?若无念无思惟。是为天随念。善现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修学天随念。若如是修学天随念。是为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时。则能圆满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广说乃至一切相智。由此证得一切智智。是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法无性为性方便力故。觉一切法皆无自性。其中无有想亦复无无想。善现当知。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天随念。谓於其中天尚不可得。况有天随念。善现当知。是为初发心菩萨摩诃萨依学六随念。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利乐有情。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若欲圆满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以一切法无性为性方便力故。应学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应学真如乃至不思议界。应学苦集灭道圣谛。应学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广说乃至应学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是菩萨摩诃萨如是修学菩提道时。觉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於中尚无少念可得。况有念色受想行识广说乃至一切智智。如是诸念及所念法。若少实有无有是处。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虽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而於其中心皆不转。以一切法无自性故。尔时善现便白佛言:若一切法皆无自性。则应无色受想行识。乃至应无一切智智。是则应无佛法僧宝道果染净。亦无得无现观。则一切法皆应是无。佛告善现,於意云何。於一切法无性性中。有性无性为可得不。善现对曰:不也世尊,佛告善现,若一切法无性性中。有性无性俱不可得。汝今云何可作是说。若一切法皆无自性。则应无色受想行识。广说乃至则一切法皆应是无。善现白言:我於此义自无疑惑。但为未来有刍等。或求声闻或求独觉或求佛果。彼作是念。若一切法皆无自性。谁染谁净谁缚谁解。彼於染净缚解义中不了知故。破戒破见破威仪破净命。由此当堕三恶趣中受种种苦。轮转生死难得解脱。我观未来当有如是可怖畏事故作是问。然我於此实无疑惑。佛告善现,善哉善哉!汝今乃能为未来世作如是问。然一切法无性性中。若有若无俱不可得。不应於此执有无性。具寿善现复白佛言:若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诸菩萨摩诃萨观何等义。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求趣无上正等菩提。佛告善现,以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诸菩萨摩诃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求趣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诸有情类具断常见。住有所得难可调伏。愚痴颠倒难可解脱。善现当知。住有所得者,由有所得想无得无现观。亦无无上正等菩提。具寿善现复白佛言:若有所得者无得无现观亦无无上正等菩提。无所得者为有得有现观有无上正等菩提不。佛告善现,若无所得即是得。即是现观。即是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以彼不坏法界相故。善现当知。若有於此无所得中。欲有所得欲得现观。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当知彼为欲坏法界。具寿善现复白佛言:若有所得者无得无现观亦无无上正等菩提。若无所得即是得。即是现观。即是无上正等菩提。无所得中无得无现观。亦无无上正等菩提。诸菩萨摩诃萨云何得有初地二地乃至十地。云何得有无生法忍。云何得有异熟生神通。云何得有异熟生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云何得有安住如是异熟生法。成熟有情严净佛土。於诸佛所亲近供养上妙供具所获善根乃至无上正等菩提。与果无尽展转乃至般涅槃後。自设利罗及诸弟子。犹得种种供养恭敬。善根势力仍未穷荆佛告善现,以一切法无所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得有初地二地乃至十地。即由此故得有无生法忍。即由此故得有异熟生神通。即由此故得有异熟生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即由此故得有安住异熟生法成熟有情严净佛土。於诸佛所亲近供养。上妙供具所获善根。乃至无上正等菩提。与果无尽展转乃至般涅槃後。自设利罗及诸弟子。犹得种种供养恭敬。善根势力仍未穷荆具寿善现复白佛言:若一切法皆无所得。布施等六波罗蜜多及诸神通有何差别。佛告善现,无所得者布施等六波罗蜜多及诸神通皆无差别。为欲令彼有所得者离诸染著方便宣说布施等六波罗蜜多及诸神通有差别相。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何因缘故。无所得者布施等六波罗蜜多及诸神通说无差别。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得布施。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所施。不得施果而行布施。不得净戒而持净戒。不得安忍而修安忍。不得精进而勤精进。不得静虑而入静虑。不得般若而学般若。不得神通而发神通。不得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而修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广说乃至不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而修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不得诸有情而成熟有情。不得诸佛土而严净佛土。不得佛法而证菩提。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应行无所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能行无所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天魔外道不能破坏尔时善现便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心现起则能具摄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广说乃至三十二大士夫相八十随好。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所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广说乃至三十二大士夫相八十随好。皆为般若波罗蜜多之所摄受乃得圆满。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心现起则能摄受六波罗蜜多广说乃至三十二大士夫相八十随好。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诸有所作皆为般若波罗蜜多所摄受故。一心现起则能摄受六波罗蜜多广说乃至三十二大士夫相八十随好。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所修六种波罗蜜多乃至所引三十二大士夫相八十随好。皆为般若波罗蜜多所摄受故远离二想。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虽行六种波罗蜜多。乃至虽引三十二大士夫相八十随好而无二想。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为欲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故。即於布施波罗蜜多中。摄受一切波罗蜜多广说乃至八十随好而行布施。由此因缘而无二想。如是乃至为欲圆满八十随好故即於八十随好中。摄受一切波罗蜜多广说乃至八十随好而引八十随好。由此因缘而无二想。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故。若行布施波罗蜜多时。住无漏心而行布施波罗蜜多。广说乃至若引八十随好时住无漏心而引八十随好。是故虽行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虽引八十随好而无二想。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故。若行布施波罗蜜多时。住无漏心而行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若引八十随好时。住无漏心而引八十随好。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离相心不见诸相。而行布施波罗蜜多。所谓不见谁能行施。所施何物。谁受此施。由此布施。为此布施。云何行施。住是离相。无漏心中离爱离慳而行布施波罗蜜多。尔时不见所行布施。亦复不见此无漏心。乃至不见一切佛法。如是菩萨摩诃萨住无漏心而行布施波罗蜜多。广说乃至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离相心不见诸相。而引八十随好。所谓不见谁是能引。谁是所引。由此而引。为此而引。云何而引八十随好。住是离相无漏心中。无染无著。而引八十随好。尔时不见所引八十随好。亦复不见此无漏心。乃至不见一切佛法。如是菩萨摩诃萨住无漏心。而引八十随好。

猜你喜欢
  十地经论 第一卷·佚名
  卷第三·佚名
  卷二百四十四·佚名
  弘戒法仪上卷·法藏
  问幻品第十三·佚名
  卷第三·佚名
  延恩安禅师·惠洪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一·佚名
  卷十八·佚名
  菩萨念佛三昧经卷第四·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十七·唐慧琳
  佛教影响华族思想之最大者·太虚
  中阿含经卷第九·佚名
  卷第二十七·佚名
  卷第七十九·德清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二十七·彭定求

        卷727_1 【喜韩少府见访】胡令能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卷727_2 【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一作咏绣障)】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 ●全史宫词卷九 晋·史梦兰

    晋,世祖武皇帝姓司马名炎,温人,魏太傅懿孙,晋王昭世子。正始十年,懿杀大将军曹爽,始专魏政。子师、昭继之。咸熙二年九月,昭卒,炎嗣立。十二月受魏禅,都洛阳。太康元年,平吴,天下始一统。在位二十六年崩,葬峻阳陵,改元四(泰始、咸宁

  • 七绝·杜甫

    即事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绝句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王录事许修草堂资不到聊小诘为嗔王录事不寄草堂资昨属

  • 卷十一·六朝(晋)·蒋一葵

    【刘琨】 〔字越石。舆之弟。少与祖逖为友,谓人曰:“常恐祖生先我着鞭。”。〕 卢谌先为刘琨从事中郎将,段匹领幽州,求谌为别驾。琨答谌诗云:“情满伊何?兰桂移植。茂彼春林,瘁此秋棘。”言谌弃己而

  •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十八)·陈寅恪

    抑更有可附论者,有学集壹叁东涧诗集下“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之三十七及三十八云:夜静钟残换夕灰,冬缸秋帐替君哀。汉宫玉釜香犹在,吴殿金钗葬几回。旧曲风凄邀笛步,新愁月冷拂云堆。梦魂约略归巫峡,不奈瑟琶马

  • 卷九史五·何良俊

    《菽园杂记》云:僧智■〈日東〉涉猎儒书而有戒行。永乐中尝预修大典,归老太仓兴福寺。予弱冠见之,时年八十余矣。尝语坐客曰:此等秀才皆是讨债的客。问其故,曰:洪武间秀才做官,吃多少辛苦,受多少惊怕,与朝廷出多少心力,到头来小

  • 二 东昌坊口·周作人

    且说这百草园是在什么地方?因为我们所说的是民国以前的事,所以这应当说是浙江的会稽县城内东陶坊,通称东昌坊口,门牌大概是三十四号吧,但在那时原是没有门牌的。关于东昌坊口,在志书上没有什么记载,但是明清人的文章也偶有说

  • 彭城王刘义康传·沈约

    彭城王刘义康,十二岁时宋朝任命他督豫、司、雍、并四州诸军事、冠军将军、豫州刺史。当时高祖从寿陽被召回京城辅佐皇帝,留下义康替自己镇守寿陽。又任司州刺史,进督徐州的钟离、荆州的义陽诸军事。永初元年(420),被封为

  • 李珙传·欧阳修

    又有个叫李珙的,家中世代都是儒生,他却单单喜欢军事,气概不凡。曾经到泽潞去见李抱真,李抱真本想任命他为牙将,听说他喝醉酒使性子,就没有任用。都将王虔休说:“李珙是有奇才的人,不能任用就杀了他,不要让别人得到。”李抱真没

  • 卷之八十九  朝鮮賦(明)董越 撰·邓士龙

    (朝鮮賦,一卷,明董越撰。越,字尚矩,江西寧都人。成化進士,官至南京工部尚書。生平事跡詳國朝獻徵錄、國朝列卿記、本朝分省人物考等書。弘治元年,越奉使朝鮮,沿途留意其風土民俗、山川物產,詳作記錄。歸,再徵諸典籍,為此賦。原流

  • 二十九年·佚名

    (壬辰)二十九年清光緒二十年春正月1月1日○初一日,辛酉。詣孝慕殿,行正朝祭、朝上食、晝茶禮、夕上食。王世子隨詣,行禮。○御勤政殿,受王世子親上箋文,仍受賀頒赦。以聖壽望五,御極三十年稱慶也。敎文若曰:寶位拊世仁之運,朝賀

  • 丧亲章第十八·佚名

    【解读】这一章主要是强调孝子在丧亲时应遵循的礼法。为人子女,生事爱敬,死事哀戚,这是就是孝道,也是整部《孝经》的结论。【原文】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1),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2),此哀戚之情

  • 卷一百八 朱子五·黎靖德

      ◎论治道   治道别无说,若使人主恭俭好善,"有言逆於心,必求诸道;有言孙於志,必求诸非道";这如何会不治!这别无说,从古来都有见成样子,真是如此。〔贺孙〕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谤本。正君心是大本。其馀万事各有一根本

  • 卷五·曾国藩

    卷 五殚心篇殚心者,全力以赴、鞠躬尽瘁之意也。曾国藩说,人始初奋搏,如初飞之鸟,很有孜孜向上的意境,但功成名就之日,反凭添许多息肩之念,实则进一步高山仰止,退一寸草木皆兵。王安石为相,张居正变法,有殚心而无余勇,皆旋踵而时

  •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八·圆悟克勤

    上堂八岁旦上堂。元正启祚打开门户。万物维新天地同春。应时纳祐不落窠臼罄无不宜。万世一时孟春犹寒。伏惟。首座大众。起居万福。乞火和烟得。担泉带月归。复云。新年头有佛法。正是土上加泥。新年头无佛法。又成当

  • 现代青年·张恨水

    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初载1933年3月27日至1934年7月30日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上海摄影社1934年出版单行本。作品描写世代务农的周世良,为了让儿子周计春读书,变卖了家乡的田产,到省城安庆,以做豆腐谋生。邻

  • 非烟传·皇甫枚

    《非烟传》是唐代的一部文言传奇小说。刻画了唐代女子步非烟不甘柔情空落,红杏出墙,偷恋邻家公子赵象,最终私情泄露,惨遭摧残而死的事情,虽也有人嗤之以鼻,但更多的是得到人们的悲悯和叹息。

  • 无所希望经·佚名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象腋经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