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年

(己巳)二年大明隆慶三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乙巳,以白仁傑爲大司憲。仁傑旣退,上思其風節,屢下旨召之,仁傑固辭以疾。至是,特命進秩爲憲長,仁傑三辭。上手札答之曰:「君子揚于王庭,致君堯、舜,立準則於後世可也。而梏於一言,遠引而去,豈爲士之道哉?卿忠誠可以貫日月;節義可以凌氷霜,不待人言而知之矣。宜速赴朝勿辭。」仁傑乃拜命。

○以李滉爲吏曹判書,不拜,乞放歸田里,不許。

○判中樞府事李滉,請於文昭殿正太祖東向及昭穆之位,不從。初,世宗倣漢原廟之制,立文昭殿,以奉四親及太祖神主,藏主後寢同堂異室,以西爲上。四時,祫享于前殿,太祖居中南向,高、曾、祖、禰,列於東西,略如昭穆之制。成宗追崇德宗,以睿宗已袝文昭,袝德宗於別殿,號曰延恩。及仁宗薨,明廟卽位,時議以爲:「仁宗袝則世祖當祧,而於明廟親未盡,不祧則過五室,非世宗之意。」乃袝仁宗於延恩。時,李芑、尹元衡等當國,以仁宗爲未踰年之君,凡喪禮有所降殺,故爲此論,以絶仁宗,國人悲憤。至是,大臣李浚慶等,初因衆論,請於明宗入袝時,幷袝仁宗,旣獻議蒙允矣。及奉審本殿,則當加增間架,可以奉安,形勢不便。李浚慶遂更議,仍前不袝,於是,衆議譁然。李滉因考《實錄》、儀軌,詣闕上箚及廟圖曰:

文昭殿卽漢原廟,其爲制則後寢五間,以奉高、曾、祖、禰與太祖五位之神主,前殿三間,大祭則合享于此,太祖居北南向,昭二位在東西向;穆二位在西東向,此,當初所定之制也。而其間有兄弟繼立,則有同昭穆共一位之法,見於《五禮儀》、《宗廟圖說》,然不可以同一室竝一座。故當依賀循七室加一之議、《宋史》同位異座之文,如仁、明兩廟,同昭穆也。仁宗袝時,世祖於明宗,亦爲高祖不祧,故室與位數,自至於加一爲六矣。然則當於本寢本殿內,議置變禮之宜可,而安得曲生異議,別入他廟乎?人神鬱抑,二十有餘歲,況彼時明廟聖旨有曰:「仁宗後日,自當袝入。」見於《承政院日記》乎?今聖上繼述,已兪同祔之請,可以正典禮之失,慰神人之望。然,其同袝之際,節目之詳,必須熟講而處之。且以後寢室數言之,則世祖於今親盡,當祧而虛其室,睿宗進居于此,其下以次而陞,仁宗袝第五室,則又有明宗一位,如前成六,而無室可入。故,今擬就其東偏,依宗廟增室故事,別立一間,以奉明宗神位,正合古人不以室數,限王數之義。至於前殿三間,專爲合享諸位而設,其制南北短而隘;東西長而闊。從前設位,自北而南,恰設五位外,更無餘地,今加一位,實爲難處。若以此爲患,欲更制大作,以展其地,則拆開殿屋,事甚非輕,鉅材難得,功役不易,袝廟之前,恐未及成也。臣伏聞,古之祫享,皆太祖東享,以南北分左右,昭穆之列,自西以東,此,萬世所當法也。今玆南面之位隘礙,難行如此,不如因時處宜,以古祫之制,通今祫之礙,擧而行之,無一不可。臣旣爲殿圖於前,以見南向難行之故,繼以朱子周祫九圖、宋祫一圖,以明祫必東向之意,終復爲殿圖,以表東向得禮之懿。伏願殿下,按圖據禮,揆以義理,只就殿內,轉北從西,太祖西壁東向,睿宗、中宗在南北向;成宗、仁宗、明宗在北南向,世祖今雖祧出,仍虛其位,而成宗依舊與中宗相對,不敢進居世祖虛位。此朱子祫圖,武王不敢對文王之說也。如是則可免拆屋之撓,而又無地隘難通之患,其於奉先之道,允爲便益。

箚入,卽引見,詳問其說,滉敷對如箚意。命下大臣、禮官議之,皆以爲:「殿內享祀儀貌,不純用古禮,乃世宗孝思無窮,以伸晨夕事生之敬,位置、向背,規制已定。百四十年常行之制,一朝改易,事體未安。」於是,滉議格不行。滉又啓云:「臣非不知原廟爲俗禮,然俗禮之中,有一端難行處,變通而從古禮之懿,以祖宗聰明正直,與天合德之靈,豈不諭其議,以爲非禮,而不安其享乎?」不從。滉連上章乞退,復除左贊成,辭遞,復拜判中樞。

三月

3月1日

○朔乙巳,判中樞府事李滉,謝病歸鄕。滉自陳老病,懇乞還鄕,章累上不已,上引見,再三懇留,滉求退益力。上曰:「卿今歸矣。乃有所欲言者乎?」滉對曰:「古人云:『憂治世,而危明主。』蓋明主有絶人之資,治世無可憂之防,則獨智馭衆,有輕忽群下之心,而驕侈之心生矣。今世雖似治平,南北有釁,生民困悴,不可謂無可憂之防也。聖質高明,群臣才智,不足以滿聖意。故,論議處事之間,不無獨智御世之漸,識者預以爲慮。臣前日所上乾卦『飛龍在天』之上,又有『亢龍有悔』之言。人君過自高亢,不肯與臣下,同心同德,則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所謂亢龍有悔也。然必學問之功,不廢然後,私意可勝,而此等病痛,當消釋矣。臣前日所進聖學十圖,非臣私見,皆先賢所爲。其功夫則臣所進箚中思字、學字爲要。以此致思焉,則所得益深,而小臣願忠納誨之意也。」上復問所欲言,對曰:「我國士林之禍,起於中葉,廢朝戊午、甲子之禍,不須言矣。中廟朝己卯之禍,賢人、君子皆被大罪。自是,邪正相雜,奸人得志,報復私怨,則必以爲己卯餘習,士林之禍,連續而起。明廟幼沖,權奸得志,一人敗,又一人出,相繼用事,士禍不忍言矣。願以旣往之事,爲將來之戒。自古人君,初政淸明,正人見用,君有過則諫;有失則爭,人主必生厭苦之意。於是,奸人乘隙,而逢迎之。人主之心以爲,若用此人,則吾所欲,無不如意。自此,與小人合,而正人無着手處然後,奸臣得志,無所不至矣。今新政之初,凡所諫諍,皆屈意從之,無大過矣。久而聖心或移,安能保其如今日乎?如此則奸人必勝,而與初政,必大相反矣。唐玄宗開元時,賢臣滿朝,以致太平。而緣玄宗多慾,而李林甫、楊國忠,一意逢迎。由是,君子盡去,而小人獨留,終致天寶之亂。一君之身,而其事如二人者,初與君子合;終與小人合故也。願上,以此爲大戒,保護善類,勿使小人陷之。此,宗社、臣民之福也。臣之所欲戒告,無大於此也。」上曰:「所啓當以爲戒。」又問:「卿於朝臣,無可薦者乎?」對曰:「今日在大臣之位者,皆淸愼,六卿無邪慝之人。至於首相,當危疑之際,不動聲色,而措國勢於泰山之安,誠柱石之臣,所當倚重者,意其無出於此人也。」上又問:學問之士有誰?「對曰:」此難言也。昔有問於程子曰:『門人孰爲有得?』程子曰:『謂之有得,則未易言也。』其時,如游酢、楊時、謝良佐、張繹、李籲、尹焞諸人,不爲不多,而程子不敢輕許之。臣亦豈敢上欺天日,以爲某人有所得乎?如奇大升多見文字,其於理學,所見超詣,乃通儒也。但收斂工夫少耳。「啓訖而退。〈滉之歸也,名士傾都出餞,賦詩敍別。滉和奇大升、朴淳兩詩,留別諸人,有」可憐累代承恩渥,空作區區七往還。「之句。〉上之初卽位,英明穎悟,一國顒望聖德之成就。未幾,流俗之說,日聒于前,上意不能無惑。滉之入朝,每以聖賢之學勉上,上雖寵敬,而無虛懷反躬之實。滉本執謙退,又知道之難行,力辭求退,朝野莫不缺然。執義權德輿上疏,論政院不請留,而徑請引見;又不待許退,而徑請給驛以送,未聞有縶駒之人,而反有給馬之請何也?由是,上不許遞職。

○上遣醫,問盧守愼疾,且賜藥物。守愼居喪疾劇,上遣醫,持藥救療,守愼上疏哀謝。疏末陳戒六條云:

臣前日所陳立志之說,誠能盡誠於此,則其他要務,卽擧而措之耳。臣猶有所憂者,憂殿下所務之如何耳。務討文義訓解,而不務求義理事實;務察政事瑕纇,而不務立治道治法;務攬權柄,而不務合於人心;務循前例,而不務斷以古義;務悅諂諛,而不務愛正直;務喜才藝,而不務重器識,玆六者,皆臣病中之過憂也。

上答曰:「病中陳列,愛君之忠可知矣。予當服膺自省。」

○上旣從大臣之議,仁宗仍袝延恩殿。於是,三司交章攻大臣,至比於乙巳權奸。領議政李浚慶上箚自辨云:

文昭殿之事,物情憤激,皆以仁廟不得入袝爲痛心。明廟將袝,適當機會,物情倍前奮發,臣意亦以爲然,故將物情所同,啓請入袝,旣蒙聖允。而人皆以爲,必須增構然後,可容六位。故又請增修,而言者以爲,不可增加,故又出作隔之計。言者又以爲不可,而欲壞撤四位唐家,通作長家,推移作隔,爲六位之規。臣又恐怖以爲,四位唐家,是亦祖宗遺訓,遽加壞撤,無乃未安乎?平日不曾講究,事到目前,罔知攸處。要考列聖故典,則五室不可加之說,如出一口。臣之老妄以爲,世宗立原廟,以意酌定,不可以常禮求之。臣將是議,與古事而啓之,則同僚以爲:『必招群議。』臣以爲:『主上新承大統,國家典故,皆未諳悉。廟制,國之大事,豈可使上,不知本末,而自下束迫,而爲之乎?不可不啓也。』同僚不得已從之。此是臣主張,非他僚之罪也。臣雖至微至劣,然豈無一毫如人之心乎?其於仁廟入袝,有何慼焉;其於不入袝,有何欣焉?蓋拘於先王之制,而有處置之難故耳。今乃謂爲悖戾,指爲踵惡,臣本愚妄,老而加耗,當此醜詆,非臣而誰哉?自古議禮,名爲聚訟,互相詆訾,至欲相斬者有之,自是常事。臣何敢憚此,而不盡底蘊?又何敢嫌忌衆謗,而少萌怨嫉之念乎?臣之欲守先憲;群議之欲其陞祔,要之意不相悖也。但今者物議沸騰,至於草野,莫不憤發,人心洶洶,無以寧靖,臣實懼焉。乞依初議,俯從群情。

由是,不袝之議遂寢。〈時議以李滉所定爲最;添作間架,同位竝享爲次,仍袝迎恩爲大不可。故從次議而止。至壬辰之亂,文昭殿逐廢不復,以其初非正禮也。〉

夏四月

4月1日

○朔甲戌,上御朝講,講《論語》勿欺而犯章,以雙峰饒氏所註:「人臣自好貨色,而却諫其君好貨色。」之說爲是。翌日奇大升入對曰:「人臣若非聖賢地位,則豈能盡善乎?或欲爲善,而工夫未及,氣質偏滯,有不能焉。然其愛君之心,欲使吾君所爲,盡善而無過,故不得不諫。若以爲,吾身不能,而不諫君過,則是,幾於吾君不能而謂之賊者矣。自上見得似偏,外間聞之,亦甚疑訝矣。」且言「上泛觀雜書,有妨正學。四書小註及《性理大全》所編,與先儒定論,違戾者多。請一度覽過後,專觀大文大註。世宗大王晩年亦如是,請以爲法。」

○大妃欲親謁康陵,臺諫論啓乃止。〈奇大升言:「自古祭,內外備職之禮廢,皇后不復參祭獻。后妃獨上陵行祭,非古制也。」〉

○是月有霜雹之災。命弘文館博考古事以啓,命議獄緩刑。

五月

5月1日

○朔甲辰,慶尙監司啓晋州儒生毁人家斷罪事。先是,晋州故進士河宗岳後妻寡居,以淫行聞於鄕里。處士曺植,偶與門人鄭仁弘、河沆等言其事。仁弘等通于監司,按治起獄,死者數人。植又以其友人李楨,以河妻姻黨,陰庇其事,發書絶交,歷數其罪。河沆等憤其獄事不成,率倡朋徒,破毁河家,監司仍繫囚沆等。弘文館上箚伸救,又以獄不成故,推官被臺劾坐罷者多,朝論亦相左右。上御經筵,問於入侍諸臣,大司憲朴應男等啓:「毁家儒生,便是無賴,非儒生也。若不治罪,恐後日復然。」大臣洪暹亦是其議,事竟不行。嶺南士人,毁家黜鄕之習始此。〈李滉答李楨書問以:「朋儕間仍小事相失不解,爲不可曉。」云。後,其書傳於世,鄭仁弘追咎滉,著書攻斥,終身不已。嶺南分黨之禍,亦始於此矣。〉

○上御文華殿夕講。承旨奇大升啓曰:「朝廷論議,各持所見,不無異同,惟在上分辨擇善而已。頃者文昭殿之議,不得其當,廷臣非不知祖宗故事,而不敢擧論者,以其事有未盡故也。大臣之啓,有謬誤之言,事雖已過,臣不得不陳。世宗毋過五室之敎,乃言其常,而不言變也。安知後世有難處之變,而預爲定論乎?領相以恭靖、文宗之不得入袝爲証,恭靖自以權攝,一時遺敎,降殺禮制;文宗之不得與世祖同祔,乃其時大臣鄭麟趾謬議。麟趾雖稱名相,獻議處置魯山,有口不可道之言,至今人稱其不祥,今,引以爲証,此必未及思之也。臣非敢訾議大臣,以是非不可不白故也。」時朝議,多以此咎大臣,浚慶引疾辭職,不許。〈大升自此忤大臣意,不安於朝矣。〉

○以前府使張弼武爲慶尙兵使,進階嘉善。臺諫請罷職鐫資,上不許。累啓,乃許降資。弼武淸介,爲人所嫉,上特優之。

六月

6月1日

○朔癸酉,上御殿朝講。先是,獻納閔德鳳、正言黃廷式,論龍宮縣監贓汚事,上命下獄究問,竟無實。德鳳因此遞職,大臣李浚慶救解,上不以爲然。至是,奇大升入侍啓:「近來臺諫,風聞言事,不可謂盡無差誤也。風聞之法,出於唐武后之世告密之時,而宋朝優待言官,許以風聞。風聞用之於暴則僞;用之於公則正也。我祖宗朝,亦許風聞按劾,然以風聞論貪汚之人,非盡法正罪,不過罷職而已。若以爲不實而罪之,則怯懦之人,誰敢彈駁?苟有所聞,使之盡言可也。」不省。

○是月太白經天。

○金鎧有罪,削職黜外。鎧以舊臣,持身居官,稍稱廉簡,而爲人剛愎自信,不喜道學之士,見人異於流俗,則必深嫉之。李滉旣退,鎧心不平曰:「景浩此行,所得不少。暫詣京城,手握一品告身,以爲鄕里榮,豈不充然乎?」嘗乞暇下鄕,過全州遇觀察使宋賛,極論儒者之弊,傍若無人。府尹盧禛聞其言,退而脫帽投地曰:「着此烏帽,終不免禍矣。」蓋畏鎧將害士林也。鎧素與洪曇,同志相善。及曇判銓,鎧之族子金繼輝聞之曰:「金判書殆哉!」蓋知曇必引鎧持憲故也。曇果引鎧爲大司憲,鎧大言曰:「當今士類,妄言有爲,不可不抑制也。」蓋指奇大升、李後白等也。乃於經席白上曰:「爲士者,當自飭其躬,而口不言人過失。今之所謂士者,自顧缺然,而妄談是非,詆毁大臣,此風不可長也。己卯年間,朝多浮薄之士,推引同類,排斥異己,趙光祖之得罪,皆由其浮薄之徒釀成之也。頃者追罪南袞,亦未爲當。願聖明,抑制此習。」於是士類疑鎧,欲逐之,或問于李浚慶,浚慶曰:「且止。一金鎧,安能害士林?此非獨鎧意也。若輕發論劾,則爲害滋大矣。」鎧聞士類疑忌,引疾遞職。復以特進官,入侍。啓曰:「臣曾忝大司憲,自前聞,年少輩多雜議,至以領相爲非,臣謂不當如此。故因論說經義,略陳所懷,欲使雜議之人,知而自戢,同寅協恭而已。且己卯之事,則臣意以爲,趙光祖學問,誠不偶然,但信人太過,徒能言者,亦以爲善人,遂倂引用,終致生事。今見其時傳旨有『附己者進之;異己者斥之,之語,想其時人心,不能和平也。」大司諫安自裕謂:「此是小人治君子之常談。」鎧曰:「己卯之人,大綱是矣,豈無所失乎?臣聞,年少輩論議太過,欲防微而啓之矣。臣今得罪於朝議,必不保全,將引身而退。故,畢陳所懷矣。」上曰:「卿意非嫉善,何必自明?」於是,入侍諸臣,合辭非之。持平鄭澈進曰:「金鎧熒惑聖聽,欲嫁禍士林,聖明不可不察。」上勵聲曰:「澈過矣。金鎧何至於此?」澈曰:「雷霆雖嚴,臣言不可不盡。」仍歷數鎧失,鎧慙沮,先拜而出。是日左承旨奇大升、右承旨沈義謙、左副承旨金就文、右副承旨李湛、同副承旨宋賀請對。大升啓曰:「今日朝筵金鎧所言,極其包藏,皆小人惑君之言也。自古小人之攻君子,或稱謗訕朝政或稱凌侮大臣,人主不察,禍由是滋。今雖聖明在上,大臣稱職,然其間豈無是非可否事乎?自上有過擧,猶且力爭,況大臣乎?以此媒孽,謂爲毁大臣,是欲一網打盡之計也。」又言銓曹薦用非人爲臺諫之失,沈義謙等,從而辨白。上曰:「今聞啓辭,非徒以金鎧爲非,將欲動搖朝廷,極爲過越,而可畏也。己卯之事,是非已定,而鎧乃言之非矣。此豈有深意?設有過誤,國之是非,自有臺諫、大臣,而自上自當有處分,承旨請對非矣。」大升謝曰:「上敎如此,不勝惶恐。此由鎧欲動搖朝廷,臣等何敢動搖朝廷乎?」上曰:「以銓曹用人爲非,此殊不可。」大升謝曰:「臣願陳所懷。聖上卽祚,朝廷淸明,前爲物議所棄者,不見容於時。或如小臣者,濫得虛名,蒙恩通顯,經席所言,或見施行。故,特爲人指目久矣。年少輩云者,亦臣身所當者。然,若避嫌不言,則是負聖恩矣。頃日文昭殿之議,發而未定,至延五六朔,爭辨是非,何可已也?奸人乘此機會,捏成虛言,交亂兩間,金鎧所言,實出於此。臣聞,有人訴於大臣謂:『臣大升私言,領相當劾罷,左相當打腮。』此言甚駭愕。若此流言,不務鎭定,而啓於上前謂爲防微,其意可知也。臣亦果有所聞,金鎧將誣搆五六人矣。」上問五六人爲誰,義謙曰:「李鐸、朴淳、奇大升、尹斗壽、尹根壽、鄭澈等云矣。」上問言根所自,義謙等言:「聞於淳、鐸,而鎧之子,亦言之云。」上曰:「鎧以匹夫,安得陷許多人乎?」義謙曰:「彼言若不誣,則鎧必與數三人締結,欲爲南袞、鄭順朋之事矣。」大升言:「鎧本無知識,明廟末年,患心熱,鎧疏言攝養之方。且請委政冡宰,乃指首相元衡。鎧以此,爲時論所棄矣。」上曰:「鎧旣有此言,則以此罪鎧,何不宜?但謂數三人締交,竝指銓曹爲非,則易言也。」大升曰:「締交之說,果易言也,聖敎至矣。銓曹誤薦之失,自上當知之。故,不得不言也。」翌日三司交章,論鎧請削奪官爵,門外黜送,累啓乃允。鎧見啓辭,驚曰:「此啓辭乃以我爲小人也。」憂懣發病,數月而卒。

○是時,上新政圖治甚切。所登庸新進之士,皆宗主李滉,朋游講學,自爲一隊。其論以挽回世道,激濁揚淸爲尙,時人以小己卯目之。尹元衡、李樑黨類,多坐廢不調,怨憾入骨,而舊臣之有名望者,雖自以爲經歷世變,不失操持,而浮沈取容,富貴安佚已久。見新進之人,輕視前輩詆爲流俗,皆懷不平,亦自爲一隊。尹、李之黨,因而助爲流言,交煽兩間,欲朝廷撓亂,幸而乘時逞忿。李浚慶懲己卯之禍,志在裁抑過激,而性素倔强,中立自信,譏評儒者,至比李滉於山禽,頗與後進崖異。金鎧假託承望,欲起鬧端,仍彈擊大升等五六人,以附於浚慶。故,先論己卯人得失,陰斥李滉,以試上意,賴上心堅定,浚慶本無害士類意。故,得無變。李滉聞而益懼,力勸大升退避,舊臣亦皆自安。然自此,形色界限頗別,閭閻指目,號爲老少黨。

○坤方有聲,如風水相激。

○吏曹判書洪曇,辭病免。曇,居家以孝友著聞;立朝以廉簡材局,稱爲名宰相。但嫉學行之士,常語人曰:「眞儒豈出於今世乎?今之自謂學問者,皆僞也。若有眞儒,則吾當尊敬,豈敢瑕疵乎?」明廟朝權奸遞執國命,賄賂成風,仕路混濁。自元衡、通源等,相繼得罪,朝野拭目望治,而銓衡仍踵弊習,以干請除官,及李鐸判銓,務張公道以爲:「初入仕者,若非上舍生,例以門蔭試才,而得補官,若賢者,豈肯屑就乎?」乃使郞僚,選知名之士啓請,被郞薦者,雖不試才,而擬望。於是仕路稍淸,而流俗非之以爲,輕毁舊規。鐸與正郞具鳳齡,被謗而不撓。及曇爲判書,盡反鐸之所爲,與郞官相忤,尤忌士類,思所以逐之。與從兄右相暹、判書宋純意合,先用純爲大憲,欲攻士類,純適坐他事遞,繼用鎧,鎧得罪。曇不自安,辭疾免,暹亦辭疾乞罷,上不許。

○弘文校理李珥,再上疏辭職,且言外祖母有養育恩,年老寡居,在江陵遠鄕,無所依託。乞解官歸養,且俟學進復仕,上不許,命吏曹,令珥破格省覲外祖母,如覲親例。

○明宗大王禫後,不受賀、行慰禮,從李珥之言也。

閏六月

閏6月1日

○朔癸卯,上御晝筵,謂侍臣曰:「頃者筵臣言:『尹元衡當國,無一人直言,偏邦人賦性不厚,不及中國。』此言思之,甚害理也。」奇大升對曰:「此乃憤激之論。但謂我國不及中國,則偏而有弊之言也。方前朝紀綱板蕩之後,我太祖東征北伐,大濟生民,天命人歸,理當主國。然麗氏之臣,欲扶持而不濟,繼之以死者有之,革命後亦有不仕者,一時氣節可見矣。至于我祖宗朝,名士每罹慘禍,而後來者不少懲創,相繼興起。近來,風俗大謬,士夫間有不言自守者,交相贊譽,多占美官。朋儕間雖細小彈駁,亦不敢爲。若有言之者,必曰:『有某事,嫌芥而然。』風俗之誤,一至於此。元衡之世,兩司長官皆其門下,非但於國事不敢可否,元衡稍有意向,必逢迎成之,如妾子許通等事,是也。明宗洞燭凶邪之狀,有厭苦之旨,故人得以論之。不然則豈能去之乎?今之時習,大抵以不言爲貴,臣竊悶焉。」辛應時啓曰:「辛旽擅恣,滿朝靡然,獨有李存吾、鄭樞上疏論之。元衡之時則人主孤立,無一人言者。」上曰:「鄭樞、李存吾非他國人,亦我國人也。不但上疏,至於廷辱辛旽,豈不及中國人乎?此議一偏,故特言之矣。」大升曰:「聖念及此,深知其病,東方萬世之福也。」仍言元衡時事:「元衡。以妾爲妻,明宗一日泛問:『古有以妾爲妻之時乎?』入侍諸臣不能出一言,此,畏禍而不敢也。元衡之爲右相,文定以其非老成難之,元衡又辭退,三司論啓以爲:『賢者不可不在於此位。』臣曾於玉堂,見箚稿矣。」上曰:「其時爲其論者,今尙在朝耶?」對曰:「臣與同僚共觀以爲:『世難則不可仕宦,恐如此遣臭於後世也。』儕輩相與笑之矣。」上不問其人姓名曰:「此,初由一二人承順倡言,而其餘則畏禍而從之。士氣當培養也。」大升又言:「明廟欲使閭巷,常讀《小學》,尹漑從而贊襄。元衡折之曰:『人當爲善於心。己卯年崇尙《小學》,而辛巳年生亂,乙巳年又生亂,此乃亂逆之書也。』尹漑聞之,震慄云。」上曰:「元衡之害我國,不可勝言。此言今始聞之,眞得罪萬世者也。」

秋七月

7月1日

○朔壬申,袝明宗于太廟。上親祭,還宮,受百官賀,大赦。以李彦迪、沈連源配祀廟庭。連源,王大妃祖父也。連源雖無學術,頗知愛士。乙巳之難,欲援連源,以固僞勳之勢,竝錄連源于三等,連源雖不敢辭,心傷善類之士,且慙錄勳,至於涕泣。自嫌門戶太盛,有孫八人,皆名以謙字,義謙、忠謙最著。

○校理李珥進《東湖問答》書。時,湖堂賜暇讀書儒臣,例呈一朔所製詩文,大提學科次勸課。珥在東湖,因朔課,製《東湖問答》數萬言以進,先論古今君臣、國家治亂,以及當今經濟之策,條陳畢備。上深留意,省覽焉。

○李珥侍講,因啓曰:「人君不欲治則已,如欲爲治,必先學問。所謂學問,非特勤御經筵,多讀古書,必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工夫不懈,實有功效然後,乃可謂之學問也。匹夫在家,雖有學問之功,其效不見於世。人君則蘊於心者,發於事其效立見。當今民生困悴,風俗薄惡,紀綱陵夷,士習不正,而殿下臨御數年,未見治效,竊恐格致,誠正之功,有未盡也。若此因循,日益頹敗,國之爲國,未可知也。伏願殿下,奮發大有爲之志,存心道學,講求善政,使民曉然知聖主將興三代之治然後,熟察群臣之臧否,擇其忠君憂國者,與之共事,而不使碌碌無志,只求餔啜者,冒居大位。擧措得宜,人器相稱,則經濟之士,必有出爲世用者,而國事庶可爲也。」領議政李浚慶進曰:「朝廷之上,當守體統。頃日承旨面對非近規,恐壞體統也。假使有可畏之機,自有臺諫及論思從臣,何必承旨面對乎?」珥曰:「此言不是。但問所言如何耳。承旨亦經筵官,請對言事,乃其職也。浚慶之言太執也。今者善政不擧,百度廢弛,若不奮然作新一代之規矩,而徒欲拘常守舊,則安能袪積弊,而大有爲哉?大臣不能引君當道,而惟近規是務,殊非群下所望也。」上皆不答。〈按,我國承旨,初倣漢給事中之職,朝夕侍上,左右出入,奏復政事,皆口陳於上前,不用文字。昇平之久,內外漸隔,承旨、史官,與兩館侍從同體,不復出入禁密,只管文書出納。人主左右,只有婦寺而已,此,前代所無之事。李浚慶至以承旨請對爲非,殊無義理。〉 ○王大妃命會經筵官及修實錄諸史臣于闕庭,賜酒及色紬表裏。

○李珥入侍經筵啓曰:「爲治,先須識時。人君雖欲有爲,若權奸專國、或兵革撓亂,則雖有其志,治務難成。今者幸無權奸及戎馬,此正殿下有爲之秋也。」上曰:「此言則然矣。但戰國擾攘之時,孟子勸齊、梁行王道,則雖有戎馬,亦可行王道也。」珥拜謝曰:「殿下所見,誠卓冠千古矣。但王道之行,在於實功,不在於言語。孟子曰:『一正君而國定。』此最要語也。」

○吏曹判書朴忠元免。忠元仕明廟朝,浮沈取容,馴致六卿,及爲吏判,白仁傑欲劾之,忠元辭疾。

八月

8月1日

○朔壬寅,太白經天,熒惑入輿鬼。時,日月薄蝕,陰雨害稼。領議政李浚慶等以災變辭職,不許。弘文館上箚,請因恐懼之時,奮有爲之志,上例答不省。

○贈儒臣李彦迪謚文元。

○以成運爲尙瑞院判官,召不至。

九月

9月1日

○朔辛未,校理李珥,每因進講,陳達爲學、爲治之說,而上默無一言。珥啓曰:「自古有爲之主,必推誠待賢,酬酢如響。故,上下交孚,而政治成焉。堯、舜之時,不言而信;無爲而化,若無待於言語,而考之古書,則堯、舜與廷臣,都兪吁咈,無言不答。況後世乎?至如我朝,世宗、世祖,與群臣相親,如家人父子。故群臣感恩懷德,竭其死力。今臣累得入侍,每見殿下於群臣之言,略不酬答。夫一家父子、夫婦雖至親,若使父不答子;夫不答妻,則情必阻隔。況君臣名位懸絶者乎?群臣得見上面,只在經筵入侍之臣,預思所奏,晝思夜度,及至上前,怯於天威,言不盡意,十達二三。自上雖虛心酬酢,尙患下情不達,況不言以阻之乎?目今天災時變,臣民惴惴,不知更有何事。殿下當敷求善策,汲汲救時,不宜深拱無所猷爲也。」上曰:「蘊之爲德行然後,乃可發之爲事業。豈可無德行而有事業乎?三代之治,不可猝然遽復也。」珥曰:「殿下此言,固是循本之論。但德行非一朝可辦,而政事不可一日廢也。允德未成之前,將置政事於不問,而任其紊亂乎?三代之治,固不可猝復,若革弊救民,則此豈難行之事乎?但求堯、舜之用心,法堯、舜之善政,則庶幾堯、舜之治矣。」上曰:「古亦有無堯、舜之德,而有堯、舜之治者乎?」珥曰:「程子有言曰:『後王若明《春秋》之義,則雖無舜、禹之德,亦復三代之治。』此其明訓也。德雖不及舜、禹,而奮發大志,信任賢臣,每事取法堯、舜,則舜、禹之治可庶幾也。」上問珥曰:「爾所進《東湖問答》,何以漢文爲自棄乎?其論過矣。」對曰:「文帝固天下之賢君也。臣所謂自棄者,抑有意焉。先儒謂:『若道將一等讓與別人,且做第二等,便是自棄。』文帝以質美之君,當漢道全盛之時,可以復古,而志趣不高,終於雜伯。故臣以爲自棄耳。」上曰:「文帝之不能復古,以經籍遇火,眞儒不作耳。豈是文帝之過乎?」珥曰:「文帝無大志,每好卑論。雖有文獻,亦將如之何哉?人君立志不高者,大抵皆是自棄也。」珥意,蓋有所諷,故上亦嘗以珥,比賈誼。

○時,壼位未建。吳健啓曰:「擇妃當先觀家法。且外戚之患,不可不預防。」上曰:「人君自不賢,故外戚爲患。苟賢矣,外戚安能作威福乎?」珥曰:「殿下之見卓然矣。但人君,不可自恃其賢,而不爲之檢防也。擇妃須見家法之如何。不然則聖女未必得,而後日豈無外戚橫恣之患乎?」上曰:「王莽之女孝平皇后,亦賢明則何必繫於父母乎?」珥曰:「若泛論事理,盡其常變,則上敎當矣。今擇聖配,而不問父母賢否,無乃未可乎?須必咨訪大臣,博採群議,必得家法純正、父母仁賢者然後,乃爲國家之福也。

○以李陽元爲慶尙道觀察使。

○李浚慶侍上,語及乙巳之事曰:「衛社之時,善士或有坐死者。」李珥曰:「大臣之言,何可含糊不明乎?衛社,是僞勳也。其得罪者,皆善士也。仁廟禮陟,中廟嫡子只有明廟,天命人心,豈歸於他人乎?姦人乃敢貪天之功,斬伐士林,以錄僞勳,神人之憤久矣。當此新政,削勳正名,以定國是,不可緩也。」浚慶曰:「此言則然矣。但先朝之事,不可猝改。」珥曰:「不然。明廟幼沖,雖爲姦兇所蔽欺,在天之靈洞照其姦,豈可不改乎?」先是,白仁傑每見浚慶,稱珥賢,且才可薦用。及珥於上前,再折其言,浚慶不悅,謂仁傑曰:「爾之李珥,何其言輕乎?」未幾,珥解官歸江陵。

○上幸成均館,謁聖廟試士,取盧稙等七人。

○上王大妃尊號曰懿聖,百官進賀。

○命革四館新進之習。李珥白上曰:「作人之效,雖非一朝可見,弊習傷敎者,不可不革。今者士之初登第者,四館目爲新來,汚辱侵虐,無所不至。夫豪傑之士,尙不以科擧爲念,況使之毁冠裂服,盡喪威儀,以棄廉恥然後,乃登仕版,則孰肯爲用乎?中朝則接待新恩之人,禮貌頗重。若聞此事,則必以爲胡風矣。」上曰:「侵虐何意,昉於何代?」珥曰:「文獻無徵。但聞之,麗末科擧不公,登第者貴家子弟,口尙乳臭。故,時人目之曰紅粉榜。人情憤激,遂兆侵辱云。」上曰:「可革也。」特命痛禁,其弊少減。

○弘文館上疏,請立聖志,以求實效;崇道學,以正人心;審幾微,以護士林;謹大禮,以重配匹;振紀綱,以肅朝廷;尙節儉,以舒國用;廣言路,以集群策;收賢才,以共天職;革弊法,以救民生。疏入,上斥以過越,不納。於是,上臨御三年,君臣無圖治之意,皆習於因循,人心趨利,憸細伺隙,紀綱陵夷,僭侈踰度,國用虛竭,賢士退縮,民瘼日滋。大婚當前,主壼之選未定,故堂疏竝擧以爲言。

○以沈義謙爲吏曹參議。

冬十月

10月1日

○朔辛丑,有日變。上避正殿,減膳撤樂,下敎求言,延訪群臣。領議政李浚慶對以:「嘉禮在前,而變異如此,恐有後日,宮闈干政,外戚恣橫之患,宜恐懼修省。」

○李珥於經筵,因講《孟子》至王顧左右而言他,仍啓:「當今民生憔悴,紀綱紊亂,四境之內,不治甚矣。設使孟子問上以如何,則自上將何以答之耶?」上不答。

○明宗袝太廟禮成,頒慶設科,取尹覃休等十六人。

十一月

11月1日

○朔庚午,尊德興君爲大院君,加嗣子河原君珵爵一級,給田土、臧獲。上欲以一品爵世襲、奉祀,朝臣皆以爲不可,且曰:「宗室之祿,例限四代,舊規不可變也。」且限四代爵祿,論者謂:「大院君誕育聖躬,而四代之後,嗣孫絶祿,其與祀濮王世祀之禮異矣。此,朝臣不揆情禮,膠守法文之過也。」

○以刑曹參判宋純超拜漢城判尹,俄遷右參贊,引疾去位。

○上娶縣令朴應順女爲妃。嘉禮成,告廟頒赦。應順初拜敦寧都正,至是超拜潘城府院君領敦寧府事。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十八 高元李韦薛崔戴王徐郗辛·欧阳修
  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张廷玉
  卷八十六 晉紀八·司马光
  卷十一·常璩
  内篇 鉴识第二十六·刘知几
  春秋战国异辞凡例·陈厚耀
  卷之一千十二·佚名
  卷之一百七十六·佚名
  十六 曹寅奏闻购米及传谕养马之法摺·佚名
  通志卷一百三十·郑樵
  苗晋卿传·欧阳修
  陈洽传·张廷玉
  卷之九十五  東征紀行錄(明)張瓚 撰·邓士龙
  卷三十五·黄训
  卷六十·陆宗楷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江万里·唐圭璋

      万里字子远,号古心,都昌人。生庆元四年(1198)。太学上舍出身。度宗朝,同知枢院事,进参知政事,忤贾似道,予祠,复又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匄祠,退居鄱阳。元兵至,城陷,赴止水死,赠太师益国公,谥文忠。   水调歌头   寿二亲   生

  • 卷五十九·徐世昌

    任兰枝任兰枝,字香谷,溧阳人。康熙癸巳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有《见南诗集》。大相岭肩舆历峻坂,力尽得跻攀。冰雪明孤岭,风云暗百蛮。地应雄剑阁,天已进阳关。旧说南征相,兵戈驻此间。古意江上

  • 卷十·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十嵗时阳春赋          【晋】傅 ?  虚心定乎昏中龙星正乎春辰嘉勾芒之统时宣太皞之威神素氷解而泰液洽?獭祭而鴈北征乾坤絪緼冲气穆清幽蛰蠢动万物乐生依依杨栁翩翩浮萍桃之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七·佚名

    万历二十一年闰十一月辛巳朔大学士王锡爵题今日 皇上手札谕元辅前者朕以卿面见苦请预教册立朕已亲允况今春有旨少俟待嫡且朕不老又无重疾其册立还少候旨行且着于明春行预教出阁礼朕又思皇长子皇三子龄岁相等今欲一并

  • 第三十四章 五胡之乱(上)·吕思勉

    五胡之乱,已经蓄势等待着了,而又有一个八王之乱,八王,谓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东海王越。做他的导火线。封建亲戚以为屏藩之梦??此时尚未能醒。我们试看:魏武帝于建安十五年

  • 尚史卷二十七·李锴

    列传五周诸臣传【以下东周】周桓公 周公忌父 周公阅 周公楚 周公宰孔周桓公名黒肩周公旦之后也食采于周故亦曰周公【周采地扶风雍县东北有周城】桓王三年【恵六年】郑伯如周朝王王不礼焉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

  • 江上孤忠录·赵曦明

    江阴赵曦明集守城实迹江阴殉难事,或载阎公状及义史,或着纪事及江上遗闻、乘城纪略及甲乙事实,或见于文石纪,愚参考其中,集而注之,公之当时,亦庶几不负忠臣义上之苦心云尔。清顺治二年乙酉夏五月,北师南下,金陵不守,广昌伯刘良佐

  • 乐平王拓跋丕传·李延寿

    乐平王拓跋丕,从小就有才干。泰常七年(422)所封,被任命为车骑大将军。后来率领河西、高平各军讨伐南秦王杨难当。当军队至略阳时,军令严明,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人敢私作坏事,百姓们争先恐后送来牛酒慰劳军队。杨难当十分害怕,

  • 吕思勉先生学术年表(1)·吕思勉

    1884年(光绪十年)2月27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今常州市)一个“世代仕宦”的书香之家。1889年(光绪十五年)始受业于薛念辛先生。1891年(光绪十七年)始读《纲鉴正史约编》,点读《纲鉴易知录》。1894年(光绪二十年)始

  • 姚钟琳·周诒春

    姚锺琳 字仲瑜。年二十九岁。生于天津。本籍住址。天津玉皇阁。未婚。初学于北洋大学。光緖三十三年。以官费游美。入本薛文尼大学。习商科。宣统二年。得学士学位。宣统三年。得硕士学位。是年回国。任直隶交涉司书

  • 卷四十二·湛若水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四十二    明 湛若水 撰 御臣妾下 唐中宗神龙元年八月戊申以水灾求直言右卫骑曹参军西河宋务光上防以为水隂类臣妾之象恐后庭有干外朝之政者宜杜絶其萌 臣若水通曰

  • 卷五百二十五·佚名

    △第三分方便善巧品第二十六之三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是名为略摄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若於中学能多所作。世尊,如是略摄般若波罗蜜多。新学菩萨摩诃萨众应於中学。乃至住第十地诸菩萨摩诃萨亦应於中常勤修学

  • 卷二十九·道世

    △感通灾第二十一(此有二部)▲述意部第一敬寻释教,肇自汉明。继至皇唐,政流历代,年将六百。轩继接,备尽观方。千有馀国,咸归风化。莫不梯山贡职,望日来王。而前後传录,差互不同,事迹罕述,称谓多惑。虽霑馀润,幽旨未圆。夷夏殊音,文

  • 佛说佛医经·佚名

    吴天竺沙门竺律炎共支越译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土属身。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火少寒多目冥。春正月二月三月寒多

  • 贤劫经卷第二·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诸度无极品第六  尔时喜王菩萨。燕坐七日无他异念。七日已后试自思惟。从燕坐起往诣高座。稽首礼佛及谒一切。现诸化佛并众菩萨。则往佛前叉手礼座。于时世尊寂然庠序。从三昧起普观众会。

  • 第三 女人相应·佚名

    第一 中略品 第一[一]第一 可意不可意※二“诸比丘!具五支之女人,于男人为甚不可意。何等之五支耶?容貌不好、无财产、无戒德、懒惰、不为男子得儿。诸比丘!具此等五支之女人,为男人甚不可意。三诸比丘!具五支之女人,

  • 全唐诗录·徐倬

    一百卷。清徐倬(1622—1711)编。徐倬字方虎,号苹村。德清 (今属浙江)人。康熙十二年 (1673)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乞养归。后转为司业,官至侍读。以事被人弹劾,辞官归乡。康熙四十五年 (1706)奉命撰《全唐诗录》告成

  •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佚名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佛在祇园,因胜军王请问,为说往昔修布施行。从王顶生,乃至统四大洲,诣忉利天,总经一百十四帝释谢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