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七

  施设论卷第七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对法大论中因施设门第十三

如经所说。一性所成。有多种类。今问。何因其事如是。答谓。如苾刍引世间定。先得离欲。次不艰苦。复不流散。由彼发起生长积集。后起化事。其所发起生长积集。作化事已。随其意乐。或化人身。或化象身。或化马身。或化牛身。或化飞禽身。或化车相。或化树相。或墙壁相。若来若去。若出若入。往返自在。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经所说。有多种类。还归一性。今问。何因其事如是。答谓。如苾刍随诸状貌形质事相。或化人身。或化象身。或化马身。或化牛身。或化飞禽身。或化车相。或化树相。或墙壁相。若来若去。若出若入。随诸化事。功用轻捷。彼等化功种种事相。化已隐没。而悉不现。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经所说。诸变化中。若来若去。随其知见。各各有异。今问。何因其事如是。答谓。若有人欲化来相。先自起念。云何令人不能见我不能知我。念已即当入于定中。腾越墙壁。随意而来。此即来相。人不能见。

云何去相。人不能见。谓若有人。欲化去相。先自起念。云何令人不能见我不能知我。念已即当入于定中。腾越墙壁。随意而去。由如是故。去相不见。谓以定中所化来相。即是去相。所化去相。即是来相。如是知见。随其所起。各各有异。各各了知。智者随应。以明慧性。于无相中。而起有相。广大利智。普遍开晓。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经所说。腾越墙壁。或越山石。其身不著。随意而去。如在空中。今问。何因其事如是。答谓。如苾刍入于空定。于其定中。腾越墙壁。或越山石。其身不著。随意而去。如在空中。所越一切山石墙壁。犹如虚空。悉无障碍。

如经所说。有能入地如水履水如地。今问。何因其事如是。答谓。如苾刍入水定时。自地升沉。起伏无碍。如履水中。升沉亦然。不断其流。随意而往。在地如水。履水如地。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经所说。有能空中先盘结坐。即坐而行。状若飞禽。履空自在。今问。何因其事如是。答谓。如苾刍引世间定。先得离欲。次不艰苦。复不流散。由彼发起生长积集。后起化事。随处地方。能于空中。或坐或行。及于空中。化大火聚。猛焰炽盛。或化烟相。或烟幢相。或化风轮。空中吹鼓。或风轮中。乘象而行。或化车相。或马或人。或化墙壁。或化树相。或化飞禽。随诸化相。人所共见。咸皆起念。惊怪叹异。各各了知。神通之力。其状如是。此乃善修神足智力。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如经所说。或有人。能于虚空中。举手扪触日月二相。今问。何因其事如是。答谓。如苾刍在于定中。以其日从日轮中出。以其月从月轮中出。乃从定中。起神通事。即以手扪虚空。摩触日月。定通力故。随意无碍。

如经所说。有人能于梵界往来。随意自在。今问。何因其事如是。答谓。有苾刍引世间定。先得离欲。次不艰苦。复不流散。由彼发起生长积集。后起化事。身心和融。混而为一。心即于身。身即于心。身心相即。运用和融。譬如世间酥蜜水油混融一处。在定苾刍。亦复如是。身心和融。轻安柔软。心想自在。随意能往。梵天界中。高下腾越。悉无障碍。譬如造箧笥人。持以箧笥。腾举运用。随意无碍。又如乞食苾刍。得所施食。堕在钵中。腾举运用。亦无障碍。在定苾刍亦复如是。身心柔软。轻安想生。腾举运用。悉无障碍。乃至梵天宫殿举心即到。色力增盛。势用坚强于梵天界。往来自在。

如经所说。佛于一时。谓尊者阿难言。汝可知不。我以如是意所成身。以神通力。随意能往梵天宫殿。阿难白佛言。如是如是。我知世尊即以如是四大所成粗重色身。随意能往梵天宫殿。佛言。阿难。我知如是色身粗重四大和合父母不净羯逻蓝等众缘所成。虽假以饮食衣服澡沐资养种种治事。终归磨灭。破散之法。颇能往彼梵天宫殿。阿难白佛言。能往世尊。能往善逝。如世间铁。及耕犁具。当在鼓铸。炎火炽盛。未出火时。而彼铁具。即皆轻利。加复柔软。易为舒卷。遇凉冷时。彼诸铁具。厚重坚硬。而难舒卷。阿难。如来亦复如是。若时身心和融。轻安想生。加复柔软。调畅安适。随意能往梵天宫殿。又复当知。若心不相续。即心无依止。心无系属。以心无依止无系属故。身即自在。

又问。何因所化之人。能于空中随意而行。答能化自在。所化亦然。以化力故。在空如地。由此因故。空中能行。

又问。何因所化之人。空中能住。答能化自在。所化亦然。以化力故。化空如地。由此因故。空中能住。

又问。何因所化之人。空中能坐。答能化自在。所化亦然。故于空中。化坐分位。由此因故。空中能坐。

又问。何因所化之人。能于空中。安布床位。随意而卧。答能化自在。所化亦然。故于空中布设床位。由此因故。空中能卧。

此如是等。余诸神通功力化事。如其所说随意。应知。

因施设门第十四

问曰。有何分量。知天降雨。答有八种云。彼第一云。高一由旬半。第二云。高五俱卢舍。第三云。高一由旬量。第四云。高三俱卢舍第五云。高半由旬量。第六云。高一俱卢舍。第七云。高半俱卢舍。第八云。高俱卢舍中四分之一。诸云住已。天雨不雨。其复不定。

又问。何因劫初时人。乘云高起一由旬半。一切地中。而悉降雨。答劫初时人。具大威德。彼大力龙。而悉尊仰故。能乘云高由旬半。一切地中。而悉降雨。今时人者。威德减少。大力势龙。不生尊仰。是故今时乘云。能起半俱卢舍。天中降雨。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或时天中不降其雨。答有八种因。天不降雨。何等为八。

一者合降雨时。电光闪烁。大云振吼。四方冷风。飘扬吹鼓。占候之人。不能明了。但自说言。天将降雨。或复大地火界增勇。即以此缘。天雨隐息。如是乃名第一种因。天不降雨。

二者合降雨时。电光闪烁。大云振吼四方冷风。飘扬吹鼓占候之人。不能明了。但自说言。天将降雨。或复空中猛风吹鼓。乃使其雨堕彼辽迥。旷野空舍如是。乃名第二种因天不降雨。

三者合降雨。时电光闪烁。大云振吼。四方冷风。飘扬吹鼓。占候之人。不能明了。但自说言。天将降雨。或复罗睺阿修罗王。二手执障使雨堕于大海之中。如是乃名第三种因天不降雨。

四者合降雨时。电光闪烁。大云振吼。四方冷风。飘扬吹鼓。占候之人。不能明了。但自说言。天将降雨。或复行雨。天官迷醉放逸。以放逸故。不能降雨。如是乃名第四种因天不降雨。

五者合降雨时。电光闪烁。大云振吼。四方冷风。飘扬吹鼓。占候之人。不能明了。但自说言。天将降雨。或复人民多行非法险恶之行。以行非法险恶行故。天不降雨。如是乃名第五种因天不降雨。

六者合降雨时。或有神通天子。以彼神通威力。随雨分量。而悉制止。如是乃名第六种因天不降雨。

七者以其人民业障法合如是。于此界中。天不降雨。如是乃名第七种因天不降雨。

八者或复愆雨泽时。精实祈求。以彼神通威力天子制而不降。如是乃名第八种因天不降雨。

又问。何因能使上天依时降雨。答有八种因。能降天雨。何等为八。

一者龙威力故。天即降雨。二者夜叉威力故。天即降雨。三者鸠盘茶威力故。天即降雨。四者天威力故。天即降雨。五者人威力故。天即降雨。六者神通力故。天即降雨。七者法合依时。而自降雨。八者精实祈求。天即降雨。

又问。何因盛夏热时。及雨际时。广多天雨。答彼二时者。诸龙欢喜。以为节令。自空腾跃。适悦而来。龙喜悦故。于彼二时多降天雨。或复民行正法。修营善业。善力所资。自然二时多降天雨。

又问。何因天降雨时。结而成渧。答二方猛风。吹归一聚。故降澍时。结以成渧。或复人造恶业。恶力所资。非人动乱。如斯相者。大无义利。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大雨之中。而有其雹。答二方冷风。吹雨一聚。成渧堕地。地复坚硬。下风所吹。或时作雪。或作猛雨。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有电光出。答二方猛恶热风所吹。二风相击。故有电光。自风而出。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雨中有其霹雳振举。答谓。以下方有大猛火。色状炽炎。即火界增勇。火增勇故。即风增勇。风增勇故。有水来去。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云有青色。答谓。以水界流润性故。

又问。何因有黄有赤。答谓。以火界温燥性故。

又问。何因有其白色。答谓。以诸界和合性故。由此应知云相有其青黄赤白。

又问。何因世间诸味。有其苦醋及辛咸淡。答谓以诸界互违害故。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有其甘味。答谓。以诸界和合性故。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又问。何因世诸物中。有其粗重及坚硬者。答谓。以地界坚强性增。

又问。何因有其软滑及调适者。答谓。以水界流润性增。由此因故。其事如是。

  施设论卷第七

猜你喜欢
  普陀洛迦新志卷四·王亨彦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佚名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卷·世友
  太子须大拏经·佚名
  中論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二·智旭
   第一百則 巴陵吹毛劍·胡兰成
  大乘四法经释·佚名
  卷第七十七·佚名
  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佚名
  卷七十二·性音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三(论第二)·慧沼
  佛说长者法志妻经·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七·唐慧琳
  卷第四十四(第七诵之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王十朋

    钦定四库全书 东坡诗集注卷十 宋 王十朋 撰 简寄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於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次公是岁仁宗皇帝嘉佑六年也先生生於丙子时年二十六以颍滨遗老传考之先生与子由俱以贤科中第?除签书

  • 卷九十七·毕沅

      ◎宋纪九十七 ∷起柔兆敦牂七月,尽强圉协洽四月,凡十月。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   秋,七月,乙丑朔,除元符上书邪等之禁。   宋昭先以上书谏攻辽,贬连州;庚午,诏赴都。   乙亥,蔡京移儋

  • 卷之三百五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一千二百三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三百九十·佚名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五月乙未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甲子皆如之。外记  ○以神灵显应颁直隶宣化府龙神庙扁额曰神功昭佑。  ○谕内阁王文韶奏请将道府等员留省并调员差遣等语分

  • 志卷第一 高丽史四十七·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天文一[日薄食晕珥及日变]。○自伏牺仰观俯察黄帝迎日推策尧历日月以授人时舜察玑衡以齐七政而观天之道备矣。 易曰: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

  • 一二六 二马之余·周作人

    上边讲马幼渔的事,不觉过于冗长,所以其他的马先生只能写在另外的一章了。马四先生名叫马衡,他大约是民国八九年才进北大的吧,教的是金石学一门,始终是个讲师,于校务不发生什么关系,说的人也只是品凑“二马”的人数,拉来充数的

  • 三国史记卷第十。·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一零卷新罗本纪一零零零零零新罗本纪第十。[元圣王][昭圣王][哀庄王][宪德王][兴德王]

  • 独孤永业传·李延寿

    独孤永业,字世基。原来姓刘,中山人。母亲改嫁独孤氏,他因年幼跟随母亲,被独孤氏家收养,便从了他们家的姓。天保初年,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他精于文字和筹算,又能歌善舞,很被文宣帝所赏识。  后来,他任济州刺史、河阳行台左丞,很

  • 闗中奏议巻八·杨一清

    (明)杨一清 撰○总制类一为预防边患事兵部覆该本部于兵科抄出总制陜西延宁甘肃边务兼督理马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一清题近该兵部咨该总制大同宣府偏头闗等处边务都察院右都御史刘宇奏要会集边兵以剿灭套冦该本部看得各

  • 庭闻录卷五·[清]刘健

    南昌刘健述称兵灭族康熙癸丑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三桂于是日昧爽,召各官赴王府会议。中丞朱公率众往,贼党不候令,害之,刃三下乃死;余皆被执。朱中丞、李臬司及先中宪素为贼党切齿,三桂使其子飞骑传谕,不得轻杀。至则中丞已身

  • 七·钱穆

    上面述说中国史上社会演变一个大体的轮廓,这是完全依据历史客观事实,经过分析综合而来的。但最近期的中国社会,在此一百年来,又开始变动,而且愈变愈剧,还未见有转向停止安定的迹象。这不得不特地再加以叙述。 首先是中西双

  • 卷七十七·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七十七宋 宋敏求 编典礼陵寝下优劳高祖山陵毕赐元从功臣及营奉百姓恩泽诏崇陵优劳德音丰陵优劳德音庄宪皇太后山陵优劳德音景陵优劳德音光陵优劳德音庄陵优劳德音孝明太皇太后山陵优劳德音

  • 卷十一、开国法制兵制及官制·黄鸿寿

    明神宗万历十五年,春正月,满洲始定国政。禁悖乱,戢盗贼,法制以立。四十三年,冬十一月,满洲置理政听讼大臣五人,札尔固齐(〈蒙古语理事官也〉)十人佐理国事。凡有听断之事,先经札尔固齐十人鞠讯,然后言于五大臣。五大臣亲行复审

  • 景公问国何如则谓安晏子对以内安政外归义第八·晏婴

    景公问晏子曰:“国如何则可谓安矣?”晏子对曰:“下无讳言,官无怨治;通人不华,穷民不怨;喜乐无羡赏,忿怒无羡刑;上有礼于士,下有恩于民;地博不兼小,兵强不劫弱;百姓内安其政,外归其义,可谓安矣。”

  • 卷五十六【起定公十年尽十五年】·杜预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注疏卷五十六【起定公十年尽十五年】晋杜氏注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经十年春王三月及齐平注平前八年再侵齐之怨夏公会齐侯于夹谷注平故【音义】【夹古洽反又古协反二传作

  • 卷十三·林之奇

    <经部,书类,尚书全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全解卷十三宋 林之奇 撰征        夏书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又曰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也故曰五霸者

  • 卷二十九·佚名

    △魔怖菩萨品下尔时魔众。如是异形。或乘白象。或复骑马。或乘骆驼。水牛犀牛诸车乘等。四面雲集。或似修罗类迦娄罗。或复有如摩睺罗伽。及鸠槃茶罗刹夜叉。并毗舍遮伺命鬼等。或复身体羸瘦长大,犹如饿鬼。或有多种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