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哲学说含有力学原理
宇宙之力,是圆陀陀的,周遍世界,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吾人生存其中,随时都可看见,有人看见一端,即可发明一条定理。例如看见苹果坠地,即发明万有引力,看见壶盖冲动,即发明蒸汽,看见磁铁功用,即发明指南针,看见死蛙运动,即发明电气,种种发明,可说是同出一源。因为苹果坠地,是力之内敛作用,壶盖冲动,是力之外发作用,磁气电气,是力之内敛外发两种作用。达尔文看见此力向外发展,有如水然,能随河岸之曲折,而适应环境,向前流去,故创进化论。又见进化中所得着的东西,能借收敛作用把持不失,故说凡物有遗传性*。此外种种科学,与夫哲学上种种议论,都是从那个圆陀陀的东西生出来的。譬如有人在树上摘下一果,有人在树上摘下一花,又有人在树上摘下一枝一叶,为物虽不同,其实都在树上摘下来的。所以百家学说,归于一贯,中西学说,可以相通。
我国周易一书,一般人都说它穷造化之妙,宇宙事事物物,都逃不出易理,这是甚幺原因?因为易经所说的道理,包含有力学原理,宇宙事事物物,既逃不出力学规律,所以就逃不出易经所说的道理。我们如就卦爻来解说,读者未免沉闷,兹特另用一个法子来说明:
假定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位圣人都是现在的人,我们把他四位请来,对他说道:现在西洋的科学,很进步了,一切物理,都适用力学规律,我们想把力学原理编译成一部书,不惟用在物理上,并且要应用到人事上。我们订有一个编译大纲,你们照此编译。(1)西洋的力字,译作气字,正负二力,译作-阴-阳二气;(2)发散的现象,用阳字表示,收敛的现象,用-阴-字表示;(3)正负二力相等时,-阴-阳二电中和时,俱是寂然不动的,这种现象,译作“太极”。他动作的时候,有发散收缩两种现象,称之曰“两仪”;(4)由内向外发展,称之曰“其动也辟”,辟是开放之意。由外向内收缩,称之曰“其静也翕”,翕是收合之意;(5)凡物运动,都是以直线进行,若不受外力,他是一直永远前进的,因此可下一定例曰“其动也直”,直是不弯曲之意。凡物静止的时候,若不受外力,他是永远静止的,因此可下一定例曰“其静也专”,专是不移易之意;(6)正负二力变化,有八种状态,可把他描画下来,名之曰八卦又把这八卦,错综变化起来,把它所有的变态,穷形尽致的表示出来;(7)每一卦作一说明书,把宇宙事事物物的变态包含其中,使读者能够循着轨道推往知来;(8)这部书言盈虚消长之理,由虚而长而盈,是发散作用,由盈而消而虚,是收缩作用,可定名为易经。易有变易交易两解,经字即常字之意,使人见了易经二字,即知书中所说的,是-阴-阳二气变化的常理,换言之,即是正负二力变化的规律。以上八条,即是我们所订的编译大纲。他们果然这样做去,把书作成了,各书坊都有发售,阅者试读一部,检查一下,看与编译大纲合不合,即知与力学规律合不合。我们说:周易与力学相通,更可引严又陵之言为证。严复译《天演论》,曾说道:“夫西学之最切实而可以御蕃变者,名数质力四者之学而已。而吾易则名数以为经,质力以为纬,而合而名之曰易,大宇之内,质力相推,非质无以见力,非力无以呈质,凡力皆乾也,凡质皆坤也。奈顿(即牛顿)之三例,其一曰:“静者不自动,动者不自止,动路必直,速率必均。”此所谓旷古之虑,自其例出,而后天学明人事利者也。而易则曰: “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后二百年,有斯宾塞尔者,以天演自然言化,着书造论,贯天地人而一理之,此亦晚近之绝作也。其为天演界说曰:“翕以合质,辟以出力,始简易而终杂糅。”而易则曰:“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至于全力不增减之说,则有自强不息为之先。凡动必复之说,则有消息之义居其始,而易不可见,乾坤或几乎息之旨,尤与热力平均、天地乃毁之言相发明也,此岂可悉谓之偶合也耶?严氏之言如此,足为周易与力学相通之明证。
老子是周秦诸子的开山祖师,他在中国学术界之位置,等于西洋物理学中之牛顿。牛顿看见万物都向内部牵引,因创出万有引力的学说。其实这种现象,老子早已看见了。他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而贵将恐蹶。”老子的意思,即是说:天地万物,都有一个东西把他拉着,如果莫得那个东西,天就会破裂,地就会发散,神就会歇绝,谷就会枯竭,万物就会消灭,侯王就会倒下来。看他连下裂发歇竭灭蹶六个字,都是万有引力那个引字的反面字,也即是离心力那个离字的代名词,可见牛顿所说的现象,老子早已看见。牛顿仅仅用在物理上,老子并且应用到人事上,他的观察力,何等精密!他的理想,何等高妙!
近代的数学,以X代未知数,遇着未知物,也以X代之,如X光线是也。古代的数学,以一代未知,故中国古代的天元数,和西洋古代的借根方,都是以一代未知数,老子看见万物都向内部牵引,不知是个甚幺东西,只好名之为一。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又说:“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究竟是个甚幺东西,值得老子如此赞叹?如今科学昌明了,我们仔细研究,才知他所说的,即是向心离心二力稳定时的现象,也即是-阴-电阳电中和时的现象。他看见有一个浑然的东西,本来是寂然不动的,一动作起来,就非常奇妙,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个东西,动作起来,就生出一发散、一收缩两个东西,由这两个东西,就生出第三个东西,由此辗转相生,就生出千万个东西了。
数学上用X或一字代未知数,是变动不居的,可以代此数,又可代彼数,故用一字代未知物,可以代此物,又可代彼物。我们研究老子书中的一字,共有两种。他说:“天得一以清”的一字,是指万物向内部牵引之现象而言。他说:“一生二,二生三”的一字,是指离心向心二力稳定时之现象,也即是-阴-阳二电中和时之现象。我们这样的研究,老子书中的一字就有实际可寻了。
西人谈力学,谈电学,都是正负二者,两两对举;老子每谈一事,都是把相反之二者,两两对举。如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有无难易对举。“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实强弱对举。他如:言静躁,言雌雄,言洼盈等等,无一非两两对举,都是描写发散和收缩两种状态。
正负二力,是互相消长的。老子知道:发散之后,跟着即是收敛,收敛之后,跟着即是发展,所以他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他以为要想向外发展,必先向内收敛,因此他主张俭,主张啬,俭的结果是广,啬的结果是长生久视,俭与啬者收敛也,广与长生久视者发展也。一般人都说老子无为,其实误解了。他是要想有为,而下手则从无为做起走,故曰:“无为则无不为。”他的话,大概上半句是无为,下半句是有为。例如:“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为成事长。”等等皆是。我们用科学的眼光看去,即知他是把力学原理应用到人事上。
我们生在今日,可以援用力学公例,老子那个时候,力学未成专科,当然无从援用,但老子创出的公例,又简单,又真确,即是用水作比喻,如“上善若水”,“江海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等语,都是以水作比喻。水之变化,即是力之变化,他以水作比喻,即可说是援用力学规律。
学术是进化的,牛顿之后,出了一个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他的学说,比牛顿更进一步;老子之后,出了一个庄子,他的学说,也比老子更进一步。庄子虽极力推尊老子,然而却不甘居老子篱下,你看他《天下篇》所说,俨然在老子之外独树一帜,这是他自信比老子更进一步,才有那种说法。
庄子学说,与爱因斯坦酷似,所异者,一个谈物理,一个谈人事,爱因斯坦谈物理,从空间时间立论,庄子谈人事,也从空间时间立论。爱因斯坦名之曰相对,在庄子则为比较,从空间上两相比较,从时间上两相比较,比较即是相对之意,庄子和爱因斯坦,所走途径,完全相同。
庄子说:“泰山为小,秋毫为大。”又说:“彭祖为夭,殇子为寿。”这类话,岂不很奇吗?我们知道他是从比较上立论,也就不觉为奇了。拿泰山和秋毫比较,自然泰山很大,秋毫很小;如拿恒星行星和泰山比较,泰山岂不很小吗?拿原子电子和秋毫比较,秋毫岂不很大吗?拿彭祖和殇子比较,自然殇子为夭,彭祖为寿;但是大椿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拿彭祖与之比较,彭祖之命岂不很短吗?蜉蝣朝生暮死,木槿朝开暮落,拿殇子与之比较,殇子之命,岂不很长吗?庄子谈论事物,必从比较上立论,认为宇宙无绝对之是非善恶,世俗之所谓是非善恶者,乃是相对的。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发明的原则,庄子谈论人事,早已适用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必兼空间时间二者而言之,庄子学说亦然,泰山秋毫一类话,是从空间立论,彭祖殇子一类话,是从时间立论,所以说:庄子所走的途径,与爱因斯坦完全相同。
毛嫱西施,世人很爱她,而鱼见之则深入,鸟见之则高飞,同是毛嫱西施,人与鱼鸟之自身不同,则爱憎即异。骊姬嫁与晋献公,初时悲泣,后来又欢喜,同是骊姬,同是嫁与晋献公,时间变迁,环境改易,连自己的观察都不同。我们平日读庄子的书,但觉妙趣横生,今以爱因斯坦之原则律之,才知他的学说是很合科学的。
儒家的学说,把相对的道理忽略了,对于空间时间的关系,不甚措意,认为他们所定的大经大法,是万世不易的。庄子懂得相对的原理,故把儒家任意嘲笑,以为凡事须要看清空间时间的关系。儒家开口即谈仁义,庄子则曰:“仁义先王之蔽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之处。”此等见解,实较儒家为高。
儒家最重要的,是《大学》、《中庸》二书,《中庸》“放之则弥六合”,是层层放大,“卷之则退藏于密”,是层层缩小,具备了发散收缩两种现象;《大学》亦然。《大学》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是层层缩小。又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层层放大。绘图如(丁),阅之自明。孔子“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仰观俯察,把宇宙自然之理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创出的学说,极合自然之理,而《大学》、《中庸》,遂成为儒家嫡派之书。
丁图
诚意之意字,朱子释之曰:“意者,心之所发也。”而明儒王一庵、刘蕺山、黄宗羲诸人,均谓,身之主宰为心,心之主宰为意,故曰:主意。其说最确,故可绘图如(丁):西欧学说,无论利己主义,利人主义,均以我字为起点,即是以身字为起点;中国则从身字推进两层,寻出意字,以诚意为下手功夫。譬之建屋,中国是把地上浮泥去了,寻出石底,方从事建筑;西人从我字起点,是在地面浮泥上建筑,基础未固,建筑愈高,倒塌下来,压毙之人愈多。所以由斯密士学说之结果,会酿成社会革命;由达尔文学说之结果,会酿成世界第一次大战,第二次大战;如实行中国学说,绝无此流弊。(详见拙着《中国学术之趋势》)
孔子问礼于老子,其学是从老子而来。老子曰:“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是向内收敛。又曰:“无为则无不为矣。”这是向外发展。《中庸》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正是老子家法。老子又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我们绘之为图,岂不与丁图一样?足知孔老学说,原是一贯。
仲尼祖述尧舜,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绘出图来,也与丁图一样,足知孔门学说,是尧舜家法。
西人讲个人主义的,反对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讲国家主义的,反对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讲社会主义的,反对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个人即所谓我,社会即所谓天下。西人之我也,国家也,天下也,三者看为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去其二。而中国之学说则不然,把此三者融合为一,细玩丁图,于三者之间,还要添一个家字,老子还要添一个乡字,看起来,并无所谓冲突。《礼记》曰:“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此种学说,何等精粹。自西人眼光看来,世界处处冲突,此强权竞争,优胜劣败之说所由来也。《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处处取平行线态度,绝无所谓冲突。所以要想世界太平,非一齐走入中国主义这条路不可。
中西人士,聪明才智是相等的,不过研究的方法,稍有不同,西人把他聪明才智用以研究物理,中国古人把他聪明才智用以研究人事,西人用仰观俯察的法子,把宇宙自然之理看出来了,创出物理上种种学说;中国古人,用仰观俯察的法子,把宇宙自然之理看出来了,创出人事上种种学说。然而物理上种种学说,逃不出力学规律,人事上种种学说,逃不出心理学。我们定出一条臆说:“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即可将人事与物理沟通为一,也即是将中西学说沟通为一。
猜你喜欢 卷五十一 坊记第三十·郑玄 论诽第二十四·桓宽 卷七·林之奇 卷六·聂崇义 卷二十八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李如圭 论语巻七·朱熹 卷五百六十·佚名 卷二百三十七·佚名 卷五·佚名 卷第五·佚名 佛教正信会缘起·太虚 在仰光与宇对薛宝珍谈话·太虚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翻译之记·佚名 百千印陀罗尼经之二·佚名 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卷上·不空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孤篷倦客陈方(孤篷倦客稿)·顾嗣立- 方字子贞,自号孤篷倦客,京口人。赴省试来吴,元帅王某招致宾席,因寓吴焉。龚提举璛以女妻之,郑提学元佑辈,皆乐与游,晚主无锡华氏家塾。其诗如:「门前灌木春啼鸟,屋畔长松夜宿云。」「天寒客里轻相别,花落孤村喜独来。」随事感发 
- 第三折·费唐臣- (马正卿上,开)老夫马正卿是也。自从子瞻学士贬来黄州,又早许久,我常常差人问候。他虽一时被谗,终无大害。况他受知朝廷,必有宣回之日。但本州杨太守度量狭隘,不能济人。又兼是王安石门客,也无周给。我且看如何,再作处置。(下)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三十五·乾隆- 晋 安皇帝 【己亥】隆安三年【燕长乐元年秦宏始元年凉王吕纂咸寜元年北凉天玺元年】春三月魏分尚书诸曹置五经博士 魏主珪分尚书三十六曺【胡三省注后汉光武分尚书为六曺晋武帝増置三十五曺至后魏又增为 
- 卷六十六·宋(金)·蒋一葵- 【章宗】 〔喜文学,善书画。宋徽宗尝以苏合油搜烟为墨,章宗仅购得一两,价黄金一斤。欲仿为之不能。〕 章宗建梳妆台于都城东北隅,与李妃登焉,得句云:“二人土上坐,”妃即对曰:“一月日边明。”时皆以 
- 卷之八百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史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薛端传·令狐德棻- 薛端字仁直,河东汾阴人,本名沙陀。是魏国雍州刺史、汾阴侯薛辨的六世孙。世代都是河东大姓。高祖父薛谨,曾任泰州刺史、内都坐大官,封涪陵公。曾祖父薛洪隆,曾任河东太守。由于薛洪隆之兄薛洪阼娶魏文成帝之女西河公主为妻 
- 传·魏徵- 靺鞨位于高丽的北面,城邑部落都有酋长,不统一。 共有七个部落:其一叫粟末部,与高丽接壤,有数千强兵,大多骁勇猛健,经常侵犯高丽。 其二叫伯咄部,在粟末部的北面,有七千强兵。 其三叫安车骨部,在伯咄部东北边。 其四叫着拂涅部,在 
- 魏礠传·脱脱- 孔子称“礼乐以外的小技艺也必有它的有用之处”,医术和卜筮便是。医术用来救免人们因染疫病而早夭,卜筮用来帮助犹豫不决的人下决断,二者均于国事有补益,于百姓有惠济。从前的史书录其名而不传其事,所以我为之做传。魏瞞,不 
- 幸生录·佚名- 五知老人庚子之乱,余在内廷,不能力救,徒以额外京堂咨访,未及。遂甘缄默以避时祸。战事孔棘,私议隐讽,未尝伏奏一预机谋。军败国辱,乘舆播越,其当死者分也。且守先去,以为民望之箴,矢食焉不避其难之义。眷属在京,服御在京,不为之动 
- 中学修身教科书(下篇)·蔡元培- (第一章 绪 论)人生当尽之本务,既于上篇分别言之,是皆属于实践伦理学之范围者也。今进而推言其本务所由起之理,则为理论之伦理学。理论伦理学之于实践伦理学,犹生理学之于卫生学也。本生理学之原则而应用之,以图身体之健康,乃 
- 卷十五·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左氏传说卷十五 宋 吕祖谦 撰昭公鲁人侵邾邾人愬于晋晋人来讨执行人叔孙婼【二十三年】鲁人侵邾邾人愬于晋晋人来讨执行人叔孙婼初时晋使婼与邾大夫坐论曲直婼则曰列国之卿当小国之君请以寡君之命 
-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成實論卷第十九 成實論卷第二十 成實論卷第十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三業輕重品第一百一十九 三業中何者爲重.身業耶.口業耶.意業耶。問曰.有人言身口業重非意業也.所以者何. 
- 答刘密机问·太虚- 问:无我二字,或曰是无主宰,或曰是无想,其义何是?答:无我,自佛经言,有人无我、法无我。无主宰是人无我,有情众生无固定之主宰者,情固定之主体对非主体有宰割之用,乃名曰我。无我则无主宰,如宇宙中有主宰之神,而此神乃宇宙之我;人有皮 
-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七·佚名-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复次佛告舍利子言。譬如耆婆医王。普观大地一切草木无非是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亦复如是。观一切法无非菩提。又舍利子。譬如罗睺阿修罗王虽有势力 
- 雅道机要·徐寅- 五代时期诗论著作。1卷。徐寅著。书的前半部实际上是对齐己《风骚旨格》的阐发,多处抄录《风骚旨格》的内容。但其中也表达了徐寅的一些观点,如“明联句深浅”中指出诗的句法须有高度概括力,“明势含升降”中认为诗中 
- 樵隐词·毛幵- 一名《樵隐诗余》。词别集。南宋毛幵撰。一卷。幵字平仲,信安(今广东高要)人。一说三衢人。尝为宛陵及东阳州倅。有《樵隐集》十五卷,已佚。此集《宋元名家词》钞本题《樵隐诗余》,毛晋刻印时题今名。录词四十二首。 
- 清代名人轶事·葛虚存- 本书系绍兴人葛虚存于民国初年从众多清人笔记小说、方志、文集、书牍、奏摺、诗话中采集编纂而成,全书分学行、令节、治术、将略、文艺、怜才、吏治、先德、异征、度量、清操、科名、风趣、境遇、闺阁、杂录16类,573则, 
- 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佚名- 四卷,唐菩提流志译,说五佛顶尊之陀罗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