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坚慧菩萨造

    大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译

  稽首菩提心  能为胜方便

  得离生老死  病苦依过失

  菩提心略说有十二种义。是此论体。诸聪慧者应如次知。所谓果故因故。自性故。异名故。无差别故。分住故。无染故。常恒故。相应故。不作义利故。作义利故。一性故。此中最初显示菩提心果。令见胜利。次即说彼所起之因。然后安立。此出生相。及显异名而无差别。于一切位无有染著。常与净法而共相应。不净位中无诸功用。于清净位能作利益。一性涅槃应知。如是十二种义今此论中次第开阐。何者名为菩提心果。谓最寂静涅盘界。此唯诸佛所证。非余能得。所以者何。唯佛如来能永灭尽一切微细烦恼热故。于中无生永不复生意生诸蕴故。无老此功德增上殊胜圆满究竟无衰变故。无死永舍离不思议变易死故。无病一切烦恼所知障病及与习气皆永断故。无苦依无始时来无明住地所有习气皆永除故。无过失一切身语意误犯不行故。此则由菩提心。为最上方便不退失因一切功德。至于究竟而得彼果。彼果者即涅盘界。何者为涅盘界。谓诸佛所有转依相不思议法身。以菩提心是不思议果因。如白月初分故今顶礼。复次颂曰。

  能益世善法  圣法及诸佛

  所依宝处如  如地海种子

  复次菩提心如地。一切世间善苗生长所依故。如海一切圣法珍宝积聚处所故。如种子一切佛树出生相续之因故。如是已说菩提心果。云何此因。颂曰。

  信为其种子  般若为其母

  三昧为胎藏  大悲乳养人

  复次云何此因积集。应知如转轮王子。其中于法深信为菩提心种子。智慧通达为母。三昧为胎藏。由定乐住一切善法得安立故。大悲为乳母。以哀愍众生。于生死中无有厌倦。一切种智得圆满故。云何自性。颂曰。

  自性无染著  如火宝空水

  白法所成就  犹如大山王

  复次应知此菩提心因积集已。有二种相。谓离染清净相。白法所成相。离染清净相者。谓即此心自性不染。又出客尘烦恼障得清净。譬如火摩尼宝虚空水等为灰垢云土所覆翳时。虽其自性无所染著。然犹远离灰等故。令火等得清净。如是一切众生自性无差别心。虽贪等烦恼所不能染。然犹远离贪等故。其心得清净。白法所成相者。谓如是自性清净心。为一切白法所依。即以一切白净法而成其性。如说须弥山众宝所依。即以众宝而合成故。云何异名。颂曰。

  至于成佛位  不名菩提心

  名为阿罗诃  净我乐常度

  此心性明洁  与法界同体

  如来依此心  说不思议法

  复次此菩提心。永离一切客尘过恶。不离一切功德成就。得四种最上波罗蜜。名如来法身。如说世尊如来法身。即是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如来法身即是客尘烦恼所染自性清净心差别名字。又如说。舍利弗。此清净法性即是法界。我依此自性清净心。说不思议法。云何无差别。颂曰。

  法身众生中  本无差别相

  无作无初尽  亦无有染浊

  法空智所知  无相圣所行

  一切法依止  断常皆悉离

  复次此菩提心。在于一切众生身中。有十种无差别相。所谓无作以无为故。无初以无起故。无尽以无灭故。无染浊以自性清净故。性空智所知以一切法无我一味相故。无形相以无诸根故。圣所行以是佛大圣境界故。一切法所依以染净诸法所依止故。非常以是杂染非常法性故。非断以是清净非断法性故。云何分位。颂曰。

  不净众生界  染中净菩萨

  最极清净者  是说为如来

  复次此菩提心。无差别相故。不净位中名众生界。于染净位名为菩萨。最清净位说名如来。如说。舍利弗。即此法身。为本际无边烦恼藏所缠。从无始来生死趣中生灭流转。说名众生界。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厌离生死漂流之苦。舍于一切诸欲境界。于十波罗蜜及八万四千法门中。为求菩提而修诸行。说名菩萨。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解脱一切烦恼藏。远离一切苦。永除一切烦恼随烦恼垢。清净极清净最极清净。住于法性。至一切众生所观察地。尽一切所知之地。升无二丈夫处。得无障碍无所著一切法自在力。说名如来应正等觉。是故舍利弗。众生界不异法身。法身不异众生界。众生界即是法身。法身即是众生界。此但名异非义有别。云何无染。颂曰。

  譬如明净日  为云之所翳

  烦恼云若除  法身日明显

  此复云何。于不净位中。现有无量诸烦恼。而不为染。譬如日轮为云所覆而性常清净。此心亦尔。彼杂烦恼但为客故。云何常恒。颂曰。

  譬如劫尽火  不能烧虚空

  如是老病死  不能烧法界

  如一切世间  依虚空起尽

  诸根亦如是  依无为生灭

  复次云何。于此现有生老死。而言是常。譬如虚空虽劫灾火起不能为害。法界亦尔。是故经言。世尊。生死者但随俗说有。世尊。死者诸根隐没。生者诸根新起。非如来藏有生老死若没若起。世尊。如来藏过有为相。寂静常住不变不断故。云何相应。颂曰。

  如光明热色  与灯无异相

  如是诸佛法  于法性亦然

  烦恼性相离  空彼客烦恼

  净法常相应  不空无垢法

  复次云何未成正觉。而言于此佛法相应。譬如光明热色等与灯无有异相。诸佛法于法身亦如是。如说。舍利弗。诸佛法身有功德法。譬如灯有光明热色不离不脱。摩尼宝珠光色形状亦复如是。舍利弗。如来所说诸佛法身智功德法不离不脱者。所谓过恒河沙如来法也。复次如说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何等为二。所谓空如来藏。一切烦恼若离若脱智。不空如来藏。过恒河沙不思议诸佛法不离不脱智。云何不作义利。颂曰。

  烦恼藏缠覆  不能益众生

  如莲华未开  如金在粪中

  亦如月盛满  阿修罗所蚀

  复次众生法身。即与如是功德相应。何故无有如来德用。应知此如莲未开。诸恶见叶共包裹故。如金堕厕。在于觉观粪秽中故。如满月被蚀。我慢罗睺所执取故。如池水被浊。贪欲尘土所混杂故。如金山被翳。嗔恚泥垢所封著故。如虚空被覆。痴愚重云之所蔽故。如日未出。在无明习气地中故。如世界未成。在六处水大藏中故。如云无雨。相违缘现前故。总为颂曰。

  如莲金等未开显  佛体客尘翳亦然

  是时功德不自益  反此则能为大利

  云何作义利。颂曰。

  如池无垢浊  如莲大开敷

  亦如上真金  洗除众粪秽

  如虚空清净  朗月星围绕

  离欲解脱时  功德亦如是

  譬如日明现  威光遍世间

  如地生众谷  如海出众宝

  如是益众生  令从诸有脱

  了知诸有性  而起于大悲

  若尽若不尽  斯皆无所著

  佛心如大云  住于实际空

  三昧总持法  甘雨随时降

  一切诸善苗  因此而生长

  此偈中义与前相反。应知则是清净法身。远离客尘众患故。成就自性功德故。证斯法者则名如来应正等觉。于常住寂静清凉不思议涅盘界。恒受安乐。为一切众生之所归仰。云何一性。颂曰。

  此即是法身  亦即是如来

  如是亦即是  圣谛第一义

  涅盘不异佛  犹如冷即水

  功德不相离  故无异涅盘

  若如来法身异涅盘者。经中不应作如是说。如彼颂曰。

  众生界清净  应知即法身

  法身即涅盘  涅盘即如来

  复次如有经言。世尊。即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涅盘界。即此涅盘界名如来法身。世尊。无异如来无异法身。言如来者即法身也。

  复次应知。此亦不异苦灭谛。是故经言。非以苦坏名苦灭谛。言苦灭者。以从本已来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尽离尽。常恒不变无有断绝。自性清净。远离一切烦恼藏。具足过恒河沙不离不脱智不思议诸佛法。是故说名如来法身世尊。即此如来法身。未离烦恼藏。说名如来藏。世尊。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世尊。如来藏者。一切声闻独觉。本所不见本所不证。唯佛世尊。永坏一切烦恼藏。具修一切苦灭道之所证得。是故当知。佛与涅盘无有差别。譬如冷触不异于水。复次应知。唯有一乘道若不尔者。异此应有余涅盘故。同一法界岂有下劣涅盘胜妙涅盘耶。亦不可言由下中上胜劣诸因而得一果。以现见因差别果亦差别故。是故经言。世尊。实无胜劣差别法证得涅盘世尊。平等诸法证于涅盘。世尊。平等智。平等解脱。平等解脱见。证得涅盘。是故世尊。涅盘界者名为一味。所谓平等味解脱味也。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此论丹藏与国宋二藏不同。此则丹本。有五字四句二十四颂。间挟七言一偈。离为十二段。段段各释。吾祖贤首疏。所释者。此本也。按彼国宋两本。有七字四句二十偈。一举并出。后方次第释之。其初偈曰。法界不生亦不灭。无老病死无蕴过。由彼发胜菩提心。是故我今稽首礼者是也。今按开元录。及贤首疏。并以此论为单译。而国宋两本与此丹本文虽有异。义则无殊。必是开元之后。后代重译也。但未详何代何人之译。此须待勘。二藏直以为提云般若译者错耳。

猜你喜欢
   第二十三則 保福長慶遊山·胡兰成
  序·佚名
  灵峰藕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重刻序·智旭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八·圆晖
  日伪亦觉悟否·太虚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七·子璇
  佛说无言童子经卷下·佚名
  卷四百六十一·佚名
  佛说十地经卷第五·佚名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六卷·圆照
  十八性品第三·佚名
  卷二百七十六·佚名
  四分律卷第二十五(二分之四明尼戒法)·佚名
  大乘方广总持经全文·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澄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赵温之·唐圭璋

      温之,宋宗室,广平郡王德隆四世孙,官修武郎。   喜迁莺   琼姿冰体。料莹光乍傅,广寒宫里。北陆寒深,南园春先,此后万花方起。翦霞鬥萼,裁蕊砌□,天与高致。大潇洒,最宜雪宜月,宜亭宜水。   好是。天涯庾岭上,万株浮动

  • 卷三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六·脱脱

        黄洽 汪应辰 王十朋 吴芾 陈良翰 杜莘老   黄洽,字德润,福州候官人。隆兴元年,以太学生试春官第二,诏循故事,未临轩,赐第二人及第。授绍兴府观察判官。秩满,就铨选,不用前名例谒庙堂。宰相陈俊卿白于上,改宣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四十 四夷传六·纪昀

    四夷【六】南诏骠【迦罗汝提等】甸西南溪峒诸蛮南丹州蛮抚水州蛮西原蛮 广源州蛮黎峒环州蛮 室利佛逝名蔑【单单越罗】乌斯藏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咩曰阳劒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称王为诏其先有六诏曰防巂诏越

  • 通鉴纪事本末卷四十中·袁枢

    宋 袁枢 撰后唐灭梁唐昭宗天祐元年夏闰四月更命魏博曰天雄军进天雄节度使长沙郡主罗绍威爵邺王昭宣帝天祐二年七月庚午夜天雄牙将李公佺与牙军谋乱罗绍威觉之公佺焚府舍剽掠奔沧州三年 初田承嗣镇魏博选募六州饶勇

  • 一二九 每周评论下·周作人

    “五四”的情形因为我不在北京,不能知道,但是一个月之后,遇见“六三”事件,我却是“亲眼目睹”的,有些事情便在《每周评论》上反映了出来。五四是大学生干预国政运动的开始,所以意义很是重大,六三则是运动的扩大,中小学生表示

  •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司马迁

    支菊生译注【说明】公元前386年,齐国世卿田和取代了姜姓国君,成为齐国的新主,从此齐国就由姜姓国变为田姓国。田氏先祖最早来到齐国的是田完(即陈完),他的谥号是敬仲,因名本篇为《田敬仲完世家》,简称《田完世家》。史书又常

  • 吐突承璀传·刘昫

    吐突承璀,幼年以小黄门侍郎供职东宫,天性聪慧,有才干。宪宗即位,授官内常侍,掌管内省事务,为左监门将军。不久授官左军中尉、功德使。元和四年(809),王承宗反叛,诏命承璀为河中、河南、浙西、宣歙等道赴镇州行营兵马招讨等使,

  • 内则·戴圣

    后王命冢宰,降德于众兆民。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緫,拂髦冠緌缨,端韠绅,搢笏。左右佩用,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右佩玦、捍、管、遰、大觿、木燧,偪,屦着綦。妇事舅姑,如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緫,衣绅。左佩纷

  • 暖燠常多第五十二·苏舆

      天之道,出陽為暖以生之,出陰為清以成之。是故非薰也不能有育,非溧也不能有熟,歲之精也。知心而不省薰與溧孰多者,用之必與天戾。與天戾,雖勞不成。是自正月至於十月,而天之功畢。計其間,陰與陽各居幾何,薰與溧其日孰多。距

  • 卷四·邱濬

    ▲广陈言之路 《书益稷》:帝曰:“来,禹。汝亦昌言。”蔡沈曰:“昌言,盛德之言。” 陈栎曰:“舜、禹好善之心无穷,当时昌言满前,舜犹渴闻不倦,方使禹亦如皋陶之昌言,此舜好善无穷之心也。” 臣按:帝舜以皋陶

  • 卷四·陆九渊

    卷四与李德远某生七岁读书,十三志古人之学,今二十有四矣。而漫刺未尝有所投,乃汲汲登阁下之门,固众人之所耶俞以为狂且怪。然而甘心犯之,惟以古人自慰耳。教且进之,于阁下固宜。得解见提举古之见者必以贽,今世之贽以文。文之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读解】 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

  • 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孔子

    【原文】 季文子①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②,斯可矣。” 【注释】 ①季文子:鲁国大夫季孙行父,素以谨慎多虑著称。②再:两次。 【译文】 季文子遇事总要考虑三次以上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 【

  • 经礼补逸卷九·汪克宽

    元 汪克寛 撰嘉礼饮食礼大宗伯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踈大仆王燕饮则相其法小臣飨食掌事如大仆之法钟师凡飨食奏燕乐镈师凡祭祀鼔其金奏之乐飨食亦如之籥师祭祀则鼓羽籥之舞飨食则亦如之文王世

  • 卷第二十二·李遵勖

    天圣广灯录卷第二十二   [宋碑]韶州白云山福禅师上堂云。一尘才举。大地全该。诸上座恁么来。早是不暑便也。且作么生得个安身立命处。然虽如是。官不容针。私通车马。还有作者。便请施呈。对众

  •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三卷·佚名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三卷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五法品第六之三 ◎五能忍功德者。一者不暴恶。二者不忧悔。三者众生爱乐。四者十方善名流布。五者身坏命终当生善趣天上。云何不暴恶。答诸有能

  • 四品法门经·佚名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又称法镜经、甘露鼓经、多界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将法分别为四品,即:界法、处法、缘生法、处非处法等。若了知此四品类则为智人,不了知者则为愚人。佛在祇园,阿难请问世间所有惊怖等事,愚人所

  • 十诵羯磨比丘要用·佚名

    刘宋吴国沙门释僧璩依律撰出,属十诵。十诵虽云即萨婆多,实与萨婆多不全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