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

卷四

与李德远

某生七岁读书,十三志古人之学,今二十有四矣。而漫刺未尝有所投,乃汲汲登阁下之门,固众人之所耶俞以为狂且怪。然而甘心犯之,惟以古人自慰耳。教且进之,于阁下固宜。

得解见提举

古之见者必以贽,今世之贽以文。文之作,所以道进见之意,当介绍之辞,而其蔽至于苟为之说。恭敬者,君子之道,非是无以为礼。

夫无根苟作之说,丛杂彩绣之文,则仆之所不能;夷倨慢囗,足恭谬敬,则仆之所不敢。

某七岁读书,......二十四以书见先达李公,今经略广西者,书辞才百余言,而李公嘉之。是岁,实新天子即位,颁科诏,而某独无应书之意。李公以为不可。乃以向为举子业示李公,亦谓为能,其秋竟就试中选。

习俗之礼,凡于官于是者,无问其与举选之事与否,中选者均往谢焉,退又为启以授之曰大谢。

某窃以为举送公也,从而谢焉私也。谢之号固不可,求其所为谢之文读之,于心甚不安,故独不敢谢。

得解见权郡

某闻君子行不贵苟异。然习俗之蔽,害义违礼,非法制所拘,而必曰不苟异,而局局然不敢少违;至于义礼之所在,非法制之所禁,乃曰不苟异而不敢行则亦非君子之道也。

与诸葛诚之

承谕:「惟知顿身于规矩准绳中,而痛锄狂妄之根。」诚使心不狂妄,而身中规矩准绳,不亦善乎?纵未能如此,但狂妄日减,日就规矩准绳,日以纯熟,亦为难得。

以诚之之勤笃,从事于规矩准绳中,此亦其所长也。但不知所谓狂妄之根者果何如?将何如而锄之?不知下手锄时,便锄得去也无?若锄得去,自后却遂无此矣,为复此根非若草木之根,一锄去后便无,虽锄得去,又复生耶?为复虽锄之而不能尽去耶?

讲学固无穷,然须头项分明,方可讲辩。

中人之质,戕贼之余,以讲磨之力,暂息斧斤,浸灌于圣贤之训,本心非外烁,当时岂不和平安泰?更无艰难。继续之不,防闲之不严,昏气恶习,乘懈而炽,丧其本心。觉之则来复,岂得无艰屯?一意自勉,更无他,则屯自解矣。

继续之善,防闲之严,中人之质,亦恐未能免昏气恶习之间作。然辨之于早,绝之于微,则易为力耳。

大丈夫精神岂可自埋没......‘为仁由己',‘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我未见力不足者',圣人岂欺后世?

与刘淳叟

学固不欲速,欲速固学者之大患。然改过迁善,亦不可迟回。向来与诸公讲切处,正是为学之门,进德之地。

申公曰:「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如何耳。」今曰「道不在多言,学贵乎自得」,明理者观之,二语之间,其病昭矣。......杨子非不自得也。二氏不至多言,而为异端。颜闵侍侧,夫子无言可也。杨墨交乱,告子许行之徒,又各以其说肆行于天下,则孟子之辨岂得已哉?或语或默,各有攸当。

夫博学于文,岂害自得?颛臾之不必伐,卫政之必正名,冉有季路不能无蔽,夫子不得不申言之。夷之陈相告子之徒,必执其说以害正理,则孟子之与之反复,不得不致其详。必曰不在多言,问之弗知弗措,辨之弗明弗措,皆可削也。自得之说本于孟子。

仁智信直勇刚,皆可以力行,皆可以自得。然好之而不好学,则各有所蔽。道之异端,人之异志,古书之正伪,固不易辨。然理之在天下,至不可诬也。有志于学者,亦岂得不任其责?

与赵宰

吏胥贪鄙,旁公浸渔,惟利是见,岂恤公上?......大抵吏胥献科敛之计者,其名为官,其实为私。官未得一二,而私获八九矣。比者数吏魁田连阡陌,楼观,服食燕设,拟于贵近,非民脂膏,而何以取之?

与胡达材

若的实自息妄见,良心善性,乃达材固有,何须他人模写?但养之不害可也。......然说得多亦徒说,要达材自省耳。

喻如少年子弟,居一故宅,栋宇宏丽,寝庙堂室,百尔器用,莫不备具。而其人乃不自知,不能自作主宰,不能泛扫堂室,修完墙屋,续先世之业而不替,而日与饮博者遨游市肆,虽不能不时时寝处于故宅,亦不复能享其安且广者矣。

将《孟子告子》一篇,及《论语》《中庸》《大学》中切己分明易晓处,朝夕讽咏。接事时,但随力依本分,不忽不执,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若江河之浸,膏泽之润,久当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矣。

与潘叔文

本心若未发明,终然无益。

与曾敬之

读书作文亦是吾人事。但读书本不为作文,作文其末也。有其本必有其末,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

与符舜功 二

盖事无大小,道无浅深,皆不可强探力索。人患无志,而世乃有有志不如无志者。往往皆强探力索之病也。

与周廉夫

要看其实,王道则孟子告齐宣、梁惠者是矣。后来只是齐宣梁惠不能舍己私以从孟子耳。孟子之说,安有不可行者哉?

猜你喜欢
  易经·系辞下传·第十二章·佚名
  景公病疡晏子抚而对之乃知群臣之野第七·晏婴
  卷十一·孙瑴
  卷十九·陈经
  第七章 17·辜鸿铭
  卷六十·胡广
  谴告篇第四二·王充
  左传折诸卷二十五·张尚瑗
  昭公·昭公二十三年·左丘明
  卷八·僧祐
  卷四百二十五·佚名
  卷十九·佚名
  卷十九·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二·圆悟克勤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仲殊·唐圭璋

      仲殊名挥,姓张氏,安州(今湖北安陆)人。尝举进士,后弃家为僧,居杭州吴山宝月寺。崇宁中自缢卒。词七卷,名宝月集,不传,今有赵万里辑本。   蓦山溪   清江平淡,疏雨和烟染。春在广寒宫,付江梅、先开素艳。年年第一,相见越溪

  • 卷八百四十六·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四十六齐巳春寄尚顔含桃花谢杏花开杜宇新啼燕子来好事可能无分得名山长似有人催檐声未断前旬雨电影还连後夜雷心迹共师争几许似人嫌处自迟回寄梁先辈慈恩塔下曲

  • 卷四·辛文房

      ○卢纶   纶,字允言,河中人。避天宝乱,来客鄱阳。大历初,数举进士不入第。元载素赏重,取其文进之,补阌乡尉。累迁检校户部郎中,监察御史。称疾去。浑瑊镇河中,就家礼起为元帅判官。初,舅韦渠牟得幸德宗,因表其才,召见禁中,

  • ●卷一百三十六·徐梦莘

      炎兴下帙三十六。   起建炎四年正月一日甲辰,尽三十日癸酉。   建炎四年正月甲辰朔车驾驻跸昌国县。   张俊败金人於高桥。   三日丙午知明州军州事刘洪道弃城走金人陷明州。   张俊虽已败金人於高桥心

  • 卷二十六·王夫之

    ◎叛臣列传刘承胤,字定一,应天人。以膂力闻,能举一铁楮,号“刘铁棍”,为相扑师。应募为材官,从楚抚唐晖、余应桂援剿,守显陵。承胤多心计,善结纳,遂得实授参将,镇守黎、靖。崇祯十六年,武冈民袁有志作乱,攻陷武冈,岷王遇害。巡抚

  • 卷之六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千七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五百六十七·佚名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十一月。己酉。谕内阁、袁世凯奏、举劾属员一摺。直隶南宫县知县吕调元、长垣县知县赵惟庆、大名县知县杨鸿仪、署定兴县知县候补知县朱贞保、均着传旨嘉奖。沙河县知县吴鸿祺、习气颇深。驭下

  • 丁大全传·脱脱

    丁大全,字子万,镇江人。脸是蓝色。嘉熙二年(1238)被推举参加进士考试,调任萧山县尉。他到帅府去拜谒,安抚使史岩之等众宾客退去后,只留下丁大全,款待备至,期望他以后定被重用。丁大全是皇帝姻亲的女仆的丈夫,就借此取得宠位。

  • 卷三十七俸饷一·冯煦

    文武职官俸银凡在外文官俸银与京官一例按品级颁发,一品一百八十两,二品一百五十五两,三品一百三十两,四品一百五两,五品八十两,六品六十两,七品四十五两,八品四十两,正九品三十三两一钱一分四厘,从九品三十一两五钱二分,未入流与

  • 二十四年(上)·佚名

    (癸丑)二十四年大明弘治六年春正月1月1日○朔丁卯,上率百官行望闕禮,進表裏于兩大妃殿。○御仁政殿受賀,上進宴于兩大妃殿。○御仁政殿行會禮宴,倭人阿可馬多羅沙也文等十三人,野人浪都浪介等六十二人入參。傳于倭、野人曰:「

  • 第四章 小学院·梁启超

      凡人自六岁即离育婴院而入于此,至十岁而止。或人智愈开,人脑愈浚,则自五岁至九岁,亦可随时议定。  一、此院司理及教者皆为女子,号曰女傅。所以用女子而不用男子者,以女子静细慈和,爱抚婴儿,而有耐性、有恒心、有弄心,

  • 卷三十五 语录下·陆九渊

    卷三十五语录下 周清叟廉夫所录   后生看经书,须着看注疏及先儒解释,不然,执己见议论,恐入自是之域,便轻视古人。 圣人教人只是就日用处开端。如孟子言徐行后长,可为尧舜。不成在长者后行便是尧舜。

  • 维摩经略疏卷第四·智顗

    第四约圆教明位释净无垢称义者。此教诠因缘即一实谛不思议解脱虚空佛性大般涅槃诸佛法界之理。若菩萨禀此教门。理虽非深非浅而证者不无深浅之位。今明此教入道亦具有四门。而诸大乘经多用非空非有门也。正如此经诸菩

  •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八卷·佚名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八卷尊者世友造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共菩萨提耶舍译千问论品第七之一戒净果通种断如意足念谛戒者。谓优婆塞五戒。问云何五。答谓。优婆塞受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学迹。尽形寿。不偷盗。不

  • 佛鉴佛果正觉佛海拈八方珠玉集中·佚名

    佛鉴佛果正觉佛海拈八方珠玉集中 举僧问药山。平田浅草。尘鹿成群。如何射得尘中尘。山云。看箭。佛鉴着语云。错。僧便作倒势。山云。侍者拖出这死汉。佛鉴着语云。错。僧拂袖便出。山云。弄泥团汉。有什么限。佛鉴

  • 二妙集·段克己

    金代诗合集。8卷。段克己、段成己作。段克己、段成己兄弟幼时有才名,金朝礼部尚书赵秉文很赏识2人,称之为“二妙”,故其合编诗集即以“二妙”为名。卷1存五言古诗,计段克己12首,段成己18首;卷2存七言古诗,计段克己6首,段成己

  • 身观经·佚名

    一卷,西晋竺法护,说身不净,无可爱乐。后附偈颂,七言七首,五言十首,皆妙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