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八性品第三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十八性。菩萨摩诃萨方便正观十八性。作是念。眼性眼性中不可得。是眼性无我无我所。无常无坚自性空故。眼性中眼性不可得故。眼性虚妄无所有。从忆想分别起。眼性无有决定相。虚空性是眼性。譬如虚空无决定相。无根本故眼性亦如是,无决定相亦无根本故。何以故?眼性中实事不可得故。眼性无处无方。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眼性无决定相以无事故。眼性事不可得。众因缘生故。眼性不过去不未来不现在。眼性眼相不可得。眼性但以先业果报。属现在缘故数名眼性。眼性者即是无性。眼性中眼性不可得。识行处故数名眼性。

若眼根清净。色在可见处意根相应。以三事因缘合。说名为眼性。眼性中无决定眼性相。智者通达无眼性是眼性性持世。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观察选择眼性。即通达无性是色性。何以故?色性中色性不可得。是色性不合不散。色无决定相故说名色性。色无根本无分别何况色性。色性则是亦无根本。色性不在色内不在色外不在中间。但以忆想分别。色在可见处。眼根清净。以意识相应。见现在色故。数名色性。譬如镜中面像。若镜明净则生色相。镜中色无决定相。镜中无人而见色像。但以外有镜内起色相。如是眼性清净所缘之色。在可见处。如镜中像数名色性。色无性相无形性。无决定性是名色性。诸色相无我故。数名色性。随众生所知故。说名色性。若菩萨知是色性。即知无性是色性。无生性是色性。无作性是色性。何以故?是色性不过去不未来不现在示无所有性。示虚妄性。示假名性。名为色性。如是观察选择色性。是菩萨正观察选择眼识性。所谓眼识中无眼识。无眼识性无有常性。眼识性无有根本。无决定法。眼识性无所示。是眼识性非合非散无有根本。但以先业因缘起。属现在缘系色缘故数名眼识性。随凡夫颠倒心故。数名眼识性。贤圣通达眼识性即是非性。何以故?眼识性无决定故。从众因缘生。属诸因缘故数名眼识性。识所行处是眼识性。是识无决定故。说无决定相。无生故。示虚妄故。能分别色相故。能示缘故。说是眼识性。随众生所知。如来方便分别。破坏和合一相故。说是十八性示识无决定相。但眼清净能知色相。二法和合故说眼识性。示眼识实相故说眼识性。眼识性者示眼所行处。能识色是眼识。性即是说无性。何以故?智者眼识性中。求眼识性相不可得。眼识性中。亦不得眼识性根本。所以者何。无决定性是眼识性。眼识性者以假名说。所说性者即是说不取义。能有所见处是眼识。意业起是眼识相。故名为眼识。眼性色性眼识性。以是性门。说三事和合。以知诸缘相故。即是离诸性义。所谓是眼性。是色性。是眼识性。有如是数。得令众生入于实道。此中实无眼性色性眼识性。诸如来说是知见诸性相方便。分别说是诸性。若人通达是诸性方便者,则知三性无性。何以故?诸性中无性相故。诸性中相不可得故。耳性声性耳识性。鼻性香性鼻识性。舌性味性舌识性。身性触性身识性。皆亦如是,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择意性。菩萨作是念。意性无决定。根本无所有故。意性中无意性无决定性。是意性。譬如诸种子种于大地。因于水润。得日得风。渐渐芽出。芽不从种子出。种子亦不与芽和合。芽生则种子坏。种子不离芽。芽不离种子。芽中无种子。意性亦如是,能起意业故。示意识故。如种示芽。得名意性。离意性则无意。意性不能知意。假名字故说为意性。是意性不在意内不在意外不在中间。但以先业因缘故起。识是意业故。知所缘故。诸性名字合故。现在缘起故。数名意性。即是不决定意业相。即是众缘和合相。亦说意性从和合起随众生所知。于第一义中无有意性。何以故?根本无所有故。无生是意性。生无所有故。意性即是世俗语。第一义中决定无意性。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智者通达无性是意性。诸菩萨观择法性。无性是法性。法性无自性。自性不可得。无决定性是法性。法性根本不可得故。决定事亦不可得故。但为起颠倒众生虚妄结缚。有所知故。说言法性。欲令众生入无性故。故说是法性。何以故?法性中无法性相。是法性从众缘生。众缘生法即无自性。诸因缘中无有自性。诸因缘皆从众缘和合颠倒故相续而生。如来于此欲教化众生说是法性。以世俗语言示无性法。是法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但令众生知见善不善法。以法性说离一切法相。知见毕竟空相故。说毕竟空即是法性。何以故?无所有是法性。法性中无决定有相。譬如虚空无决定相而数名虚空。法性亦如是无决定相。破法相故说名法性。法性即是无性。何以故?是法性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但属众缘与缘合故。数名法性说名法性。如众生所知故。智者证知无性是法性。法性非合非散。法性中无法性相无多无少。以示性方便故。说法性名为性。若行者实通达是法性相。即知见无性。是三界法性中无分别相。众因缘和合故。分别诸法故。说是法性。示无决定性是法性。智者非以法性相故见法性。法性是无生相。何以故?法性中无有相。智者通达无相是法性。法性中无分别相。无相无分别故。说名法性。法性中无有住处。无处无起无住无依止。是法性从本已来不生故。是法性无有生者,何以故?法性中无性故。又法性不以合故有。无合无散。无作无决定。名为法性。菩萨摩诃萨观择法性如是,所谓无性是法性。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择意识性。菩萨摩诃萨作是念。不生性是意识性。不决定性是意识性。意识性无根本。无有定法。以意识性示无性相。何以故?意识性中。意识性不可得。是意识性虚妄无所有。颠倒相应以意为首。识诸法故名为意识。随凡夫所行故。说意识性。贤圣观知非性是意识性。虚妄无所有是意识性。但示因缘法故。以意为首故。识诸缘合故说为意识性。随众生所知故如是说。智者知非性是意识性。从众因缘生。忆想分别起。无有性相。即是第一义中无性相义。世俗法中为引导众生故。说是意识性。欲令众生知无性是意识性。但以小法坏离诸性故。说是意识性。何以故?圣人求之不可得。意识性不在意识性内。不在意识性外。不在中间。智者通达不合性是意识。意识不知意性。意性不知意识。但众因缘生。从颠倒起。以意为首。知于诸缘二事和合故。着虚妄故从觉观起。示众生识相故。说名意识性。是意识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是意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有住处。从本已来不生相。意识中无根本定法。何以故?是意识性相即是无二相即是无相。是相不以二相故有。无所示性是意识性。智者通达意识性。是意识性。不在一切法中无处无方。不与法若合若散。圣人通达不生相是意识性。是意识性无来无去无缘。何以故?第一义中意识性无缘。不可得不可示故。智者通达意识性。是不作是意识性。作者不可得故。无生是意识性。生相无所有故。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择意识性。诸菩萨作是观时。观择欲界色界无色界皆是无生性无所有性。云何为观。所谓欲界中无欲界。色界中无色界。无色界中无无色界。以界示无界法。为取欲界相者示是欲界。为取色界相者示是色界。为取无色界相者示是无色界。以界寄说无界。如智者所知。无所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智者不得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三界皆无根本无有定法。从众缘起是故智者知见无界是三界。此中无有界相。是三界皆虚妄合颠倒行。何以故?智者不得三界。不说三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贤圣通达是三界虚妄无所有。无自性离诸法。但是颠倒起。为断众生颠倒故。知见三界故。如来分别说三界相。欲令众生知无界义故。说三界非以性相有。智者知见三界相是无界相。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时。观众生性我性即是虚空性无所有性无生性。何以故?众生性我性虚空性无别无异。如是诸性皆虚空出。但从众缘生故名之为性。此中决定无性相。何以故?虚空中无一定性相。是诸性相皆入虚空。是无所有义。譬如虚空无性。是法毕竟离相无所有相。一切诸性亦如是离性相。诸性中无性相。性相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性中无有性。性中不摄性。性不依止性。一切性无所依止。一切性不生。智者于诸性中。不得生性。不得灭性。不得住性。一切诸性。不生不起不祝从本已来不可得。智者不贪不着诸性假名。不受不念。是故智者,通达知见一切诸性皆是无生相。若是无生相即无有灭。第一义中一切诸性不可得。世俗法故分别说诸性。第一义中不说诸性。智者知见通达一切诸性如第一义。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择通达十八性及三界众生性我性虚空性。诸菩萨如是观择通达时。不得性不见性。亦通达一切诸性假名字。亦信解诸入一切性是无性。亦知分别诸性。以世俗故分别说诸性。令一切诸性入第一义中。亦善通达无性方便。亦为众生分别说诸性。亦令众生善住诸性。以世俗语言为众生说无性法。亦不以二相示诸性虽知一切诸性无二亦以方便说诸性从因缘起。虽以世俗言说引导众生。而示众生第一义。虽善知分别诸性。而信解通达一切诸性无所有何以故?持世如来以第一义故。于性无所得。亦不得诸性相。持世。我于诸性无所断无所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第一义中无诸性。一切诸性无所有无决定。一切性同虚空。一切性入虚空。一切性无生相。如来通达一切性如是持世。如来不说诸性相。亦不说诸法力势。何以故?若法无所有。不应更说无所有性相。持世。如来亦说无所有性相。此中实无所说性相。持世。是名善分别诸性。菩萨摩诃萨得是善分别。能知一切诸性假名。能知世俗相能知第一义相能知诸性决定。能知世谛能分别诸相。能知随宜能知诸相合。能知诸相旨趣。能知诸相所入。能分别诸相。能知诸相无性。能令一切诸性同虚空性。亦于诸性不作差别。于诸性中不得差别不说差别亦为众生善说破坏诸性。持世。譬如工幻师能示众生种种幻事。令知种种幻相。若有知识亲友。语言是幻。说幻实事。是幻虚妄。示颠倒众生。若有智者则知是幻。持世。世间性如幻。诸菩萨摩诃萨入此幻法中。知世间是幻性。世间所行如幻。是人以方便力。示众生世间如幻。若有知此世间如实相。为说世间虚妄如幻。若有深智利根不开示之自能得知。知诸法空如幻无实无有根本。知一切法皆诳凡夫。一切法皆系虚妄缘中。持世。是故诸菩萨摩诃萨若欲入如是诸性方便。于如是等深经无染无得。说一切诸性知见相。说一切诸性无文字无和合。亦说诸性方便智慧。亦说因缘所作旨趣。亦说一切诸法如实相。所谓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系不系。善知方便旨趣。说第一义世俗义了义经未了义经。种种因缘解说。于是甚深经中。应勤精进。

猜你喜欢
  卷八十一·佚名
  卷第三十·佚名
  四明十义书卷下·知礼
  诸法集要经卷第二·佚名
  读梁漱溟君唯识学与佛学·太虚
  续修高僧传征文·太虚
  卷第十一·佚名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一·法藏
  卷十四·赜藏主
  十二门论疏 第四卷·吉藏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中·文偃
  卷七十三(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卷第四十(霜字号)·朱时恩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四·佚名
  佛说摩利支天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之七胜迹--下·梁章钜

    济南胜景,以趵突泉为最奇,而楹联语多粘滞。惟石琢堂廉访一联云:“画阁镜中,看幻作神仙福地;飞泉云外,听写成山水清音。”尚不泥于迹象也。济南大明湖前有汇泉寺,中有薜荔馆,面湖而立,为游人宴集之所。全湖胜概,皆在目

  • 李邦祐·隋树森

    李邦祐,生平,里籍均不详。 小令 【双调】转调淘金令 思情 花衢柳陌,恨他去胡沾惹。秦楼谢馆,怪他去闲冶。独立在帘儿下,眼巴巴则见风透纱窗,月上葡萄架。朝朝等待他,夜夜盼望他,盼不到如何价?当初共他,俏一

  • 列传第三十 解系(弟结 结弟育) 孙旂 孟观 牵秀 缪播(从弟胤) 皇甫重张辅 李含 张方 阎鼎 索靖(子綝) 贾疋·房玄龄

    解系,字少连,济南着人也。父修,魏琅邪太守、梁州刺史,考绩为天下第一。武帝受禅,封梁邹侯。系及二弟结、育并清身洁己,甚得声誉。时荀勖门宗强盛,朝野畏惮之。勖诸子谓系等曰:“我与卿为友,应向我公拜。”勖又曰:“我与尊先使君

  • 第二十九回 闻寇警发兵平藏卫 苦苛政倡乱据台湾·蔡东藩

      却说中国西偏,有最高的大山一座,名叫喜马拉雅。喜马拉雅山北,有一种图伯特人,聚族而居,号为西藏,古时与中国不相通,唐朝时部众渐盛,入侵中华,唐史上称它为吐蕃国。唐太宗李世民,因它屡次寇边,没有安靖的日子,不得已将宗女文

  • ●海东逸史卷八·佚名

    列传五沈廷扬字季明,号五梅,崇明人。少为诸生,慕忠孝大节。崇祯中,由国子生为武英殿中书舍人。以海运功,擢户部郎中;寻加光禄寺少卿,仍督运,驻札登州。京师陷,福王立于南都,命廷扬以海舟防江;寻命兼理饷务,馈江北诸军。南都失守,航

  • 卷之一千三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九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一四二○ 护理山东巡抚江兰奏本年抽改《通鉴纲目续编》三部折·佚名

    一四二○ 护理山东巡抚江兰奏本年抽改《通鉴纲目续编》三部折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初一日护理山东巡抚 布政使臣江兰跪奏,为查缴《通鉴纲目续编》,遵例具奏事。恭照乾隆四十八年内节次钦奉上谕,《通鉴纲目续编》多有议论

  • 八六八 护理江西巡抚冯应榴奏覆钦遵毋庸查办《沧浪乡志》谕旨缘由折·佚名

    八六八 护理江西巡抚冯应榴奏覆钦遵毋庸查办《沧浪乡志》谕旨缘由折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初六日护理江西巡抚印务 布政使臣冯应榴跪奏,为钦奉圣训,恭折覆奏事。本年四月初一日接奉上谕:李世杰奏查获《沧浪乡志》一折内,摘出

  • 提要·孙甫

    臣等谨案唐史论断三卷宋孙甫撰甫字之翰阳翟人举天圣八年进士厯右正言迁天章阁待制河北转运使兼侍读甫以刘昫唐书猥杂失体改用编年法着唐史记七十五卷其间善恶分明可为龟鉴者复着论以明焉甫没唐史记宣取留禁中世遂不得

  • 第六章 伪满十四年 三 订立密约以后·溥仪

    早在旅顺的时候,郑孝胥就跟本庄繁谈妥了由我出任执政和他出任国务总理的条件。这件事情,郑孝胥直到本庄繁卸任前夕才让我知道。 一九三二年八月十八日,郑孝胥来到勤民楼,拿出一堆文件来对我说: “这是臣跟本应司令官办的

  • 北史识小录卷八·沈名荪

    钦定四库全书北史识小録卷八    钱塘沈名荪秀水朱昆田同辑列女传图像丹青流声竹素【是以诗书所记风俗所存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不入彤管之书不沾青史之笔【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将草木以俱落与麋鹿而同死者可胜

  • 中庸纂疏原序·赵顺孙

    <经部,四书类,四书纂疏__中庸纂疏中庸纂疏原序予既为赵君序大学章句疏矣赵君又疏中庸章句以胥教诲呜呼士惟无志则已茍有志焉则何书之不可读也予至是益叹赵君之用工何其专而工夫至到文理宻察又何其不茍也然尝伏读中庸

  • 卷四十九·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四十九学记第十八正义孔氏颖达曰案郑目録云名曰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此於别録属通论 程子曰礼记除中庸大学惟学记最近道 朱子曰此言古者学校教人传道授受之序与其得失兴废之由兼大小学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卷第二·窥基

    大慈恩寺沙门 基撰经曰。是薄伽梵住欲界顶他化自在天王宫中。赞曰。自下第四明说教处。于化土中略彰四德以显经胜举化胜。处以表报身及法身土亦含实德。第一处尊胜在欲极天他化宫故。第二同居胜诸佛曾游大宝殿故。第

  • 方便心论一卷·佚名

        后魏西域三藏吉迦夜译  明造论品第一  若能解此论  则达诸论法  如是深远义  今当广宣说  问曰。不应造论。所以者何。凡造论者。多起恚恨憍逸贡高。自扰乱心少柔和意。显现他恶自叹己善。如斯众

  • 卷第十八·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十八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差别品第二之十因离系果。傍论已周。本所明今当说。于当所辩异熟等流离系士用及增上果。如是五果。对前六因。当言何果何因所得。颂曰。后因果异熟  前因

  • 天才·德莱塞

    长篇小说。德莱塞著。作于1915年。主人公威特拉青年时代追求现实主义艺术,在画布上描绘了城市贫民区的景象、饥饿的人们和衣衫褴褛的儿童形象,但这些很快就不“时髦”了。他为了狭隘的个人利益,把自己的优秀作品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