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摄大乘论释论 第九卷

摄大乘论释论 第九卷

世亲菩萨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译

增上慧学胜相胜语第八之二

论曰。于方便无分别智中有三种。谓因缘引摄数习等。出生差别故。无分别智亦有三种。谓知足不颠倒无戏论等无分别故。无分别后得智有五种。谓通达忆念成立和合如意等。显示差别

释曰。因缘引摄数习等出生差别故者。此是方便无分别三种。由或以种性力。或以现前数习力故得生。于中种性力者。即是从因得生。数习力者即是现在身丈夫力作。非从因生。知足无颠倒不戏论无分别故者。于中知足无分别者。应知是闻思体究竟。由满足故不复分别故。名知足无分别。于闻思位究竟时自知得到究竟处。此菩萨住在凡夫地。生满足心。作是念。闻思事只齐于此。以是义故说为知足无分别。复次应知。有世间知足无分别。若得于有顶处见为涅槃。生知足心。谓更无余处故名知足无分别。不颠倒无分别者应知是声闻等。由诸声闻通达真实故得无常等四无倒智。于常等四倒相中不复颠倒分别。无戏论无分别者应知。是诸菩萨由诸菩萨知一切法乃至菩提。无戏论无分别故不复分别。无戏论者。谓出语言道过世间智由此智非言语所说。亦非世智所知故。复次无分别后得智。有五种差别应知。谓通达忆念成立和合如意等。显示差别故者。于中通达显示。忆念显示。成立显示。和合显示。如意显示等五种差别。此中通达显示者。若通达已即于彼时显示云。我已通达作如是显示。显示者。谓决定知故忆念显示者若出定已忆念言。我已通达无分别也。成立显示者如所通达为他解说。和合显示者以一切法为一抟相。总相攀缘智。由此观智即得转依。如意显示者由此转依故即得如意显示。由随心所念一切自在。由此自在若以地等为金等即得成就。由显示故为此如意故。显示故名如意显示。何以故。由经说。以显示及如意故。已成立无分别智。未说成就因缘故。复以偈显示

论曰。更有别偈成就无分别智

鬼畜人天等  各随其所应

一切意有异  故知义不成

过去等及梦  并余二影像

无有为攀缘  然彼攀缘成

若义成为境  无无分别智

此智若不有  佛果无可得

得自在菩萨  乐欲自在故

如念地等成  得定者亦尔

成就观行人  智人得寂静

思惟一切法  如其义显现

智行无分别  一切义不现

即知无有义  识亦不得有

释曰。此中鬼畜人天等各随其所应者。畜生以为水。饿鬼为高原。如人见粪为秽。猪等畜生见为净妙。如人见饮食为净。于诸天见为不净。以此道理显示。于一物中各随其意见有差别。是故应知义无所有故。彼等所取既不成就。若尔义无所有故识应不缘境而生。答亦有识不缘境而生。如梦及过去未来等。无实攀缘即自体攀缘。如镜像及定境亦尔次以偈显示。过去等及梦此偈者。于中后半偈释前半偈。如其次第应知。由无实攀缘故无攀缘。非无攀缘即自攀缘故。谓自心为境而攀缘故。即是过去未来及梦并二影像等次第相应。若义成为境无无分别智者。若义有自性则无无分别智。若汝言无无分别智有何失者。此智若不有佛果无可得。若无分别智不有则不能得佛果。是故决定应有应知。得自在菩萨者。谓已得自在力故胜解自在故者。得乐欲自在故如念地等成者。谓欲以地等诸物成金等相。即能成故。得定者亦尔者。谓得定人及余声闻等故。成就观行人者。谓成就毗钵舍那故。智人者即是诸菩萨。得寂静者。谓得三摩提故。思惟一切法如其义显现者。由诸菩萨于如是如是修多罗等法。义思念时如念显现。若念佛时随所思念。于彼彼法中佛义显现。如是色受等义显现亦尔故。智行无分别一切义不现者。智正行无分别时。由一切义不现故。即知义无有。由义无所有故识亦成无所有。此识无所有今当显示。识亦不得有者。所识既不有能识则不成。是故应知无所有。此义应知。相中已具解释

论曰。般若波罗蜜与无分别智无有差别。如经说菩萨住般若波罗蜜中已。与不住相应故。修余波罗蜜得满足。云何不住相应而得满足。谓远离五种住处故。一远离外道我执处故。二远离不见真实菩萨分别处故。三远离生死涅槃二边处故。四远离唯断烦恼障生知足处故。五远离舍众生利益事。住无余涅槃界处故

释曰。此无分别智。即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由经说住般若波罗蜜中。已与不住相应。如是等为欲令知此义故。以经文显示。如是住不住相应中满足余波罗蜜。远离外道我执处者。如外道住般若中有我执。念云。我住般若中。此是般若。菩萨远离如是外道住相故。得住无住相应般若中。远离不见真实菩萨分别处者。如不见真实。菩萨于无分别般若波罗蜜中。分别言。此是般若波罗蜜。无如是分别故。名不住相应。远离生死涅槃二边处者。如世间住生死边。声闻等住涅槃边。菩萨不如是。不住此二即是不住相应应知。远离唯断烦恼障生知足者。如声闻唯断烦恼障生知足。菩萨不如是由此意故言诸菩萨不住相应行应知。远离舍众生利益事住无余涅槃界处者。如声闻舍利益众生事。于无余涅槃而取涅槃。菩萨不尔。如是不住声闻所住。是名不住相应。声闻智与菩萨智有五种差别相。今当显示

论曰。声闻智与此菩萨智有何差别。有五种差别应知。一无分别差别。谓阴等法无分别故。二无分限差别。谓通达真如入一切种应知。为一切众生无有分限故。三无住差别。谓入无住涅槃故。四毕竟差别。谓趣无余涅槃界不尽故。五无上差别。谓最为胜上无有余乘胜过故

五种差别智  大悲以为体

世出世果报  当知不为远

释曰。于中无分别差别者。由诸声闻攀缘阴等。生分别智。诸菩萨智。于阴等不生分别故。无分限差别者通达人法二无我故应知。无有分限。由诸菩萨于一切应知中智生故。声闻唯知苦等谛为众生亦无分限。菩萨为一切众生故求菩提。声闻唯为自利故。无住差别者。诸菩萨得无住处涅槃非诸声闻此差别。毕竟差别者。于中言差别者。于无余涅槃界中。声闻涅槃则有尽灭。菩萨涅槃则不尔。无上差别者声闻乘有上。菩萨大乘则无有上。是故此为差别。此义偈中显示五种差别智等中。世出世果报者。谓色无色界是世间果报声闻等是出世果报

论曰。若菩萨如是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等功德果报具足。已于一切义利中得自在者。何故现见有诸众生。受诸贫苦。由见是诸众生于彼义利业障故。由见若与其乐果报。于诸善法中碍其起善故。由见其无有义利。则厌恶现前故。由见其若得果报。为聚集不善法因故。由见其若得果报。与余无量众生作逼恼因故。以是义故现见众生受诸苦恼。此中有偈

见业碍现前  集恶逼恼他

当知是众生  不得菩萨施

释曰。得自在菩萨。以此因缘虽有大悲而不与众生富乐。今显示此意。于中见诸众生业障故者。是诸众生于菩萨威力中有业障碍故。由彼等于菩萨智有障碍所碍。菩萨虽有堪能。见此事故于其贫苦即生舍心。此中显饿鬼见河水为譬。如河有水若欲饮时无人障碍。然饿鬼由自罪业故。不能得饮。此亦如是河喻菩萨。财物喻水。饿鬼喻众生。犹如彼水。是诸众生。于彼财物不能得受用。其义亦尔。由见与乐碍其起善者。复有余人虽无业障。然此人得见菩萨时。于相续中生起善法。若与此人果报以受富乐故。于起善则断绝。菩萨作是思量。宁令贫苦随顺起善。以此道理不与富乐。由见其厌恶现前故者。或复有人厌恶现前。菩萨见其贫苦。而于善不善中胜上厌恶现前思量。是已于彼众生不与富乐。由见其苦受果报。增长不善因者。又复有人于贫穷时。不得聚集不善法。菩萨见已作是思量。宁令贫穷。莫令造作不善。故于彼等不与富乐。由见其若得果报。与余无量众生作逼恼因故者。又复有人得大果报。则苦恼无量众生。是故宁令一身独受贫苦。于理为胜。莫令苦恼无量众生。是故不与富乐。如是等义偈中显示。此中业障碍故。生起善根故。善现前故。聚集不善故。逼恼余众生故。菩萨见其如此不与富乐。即是偈中业及碍现前。集恶逼恼他。以此显示余义可解。释增上慧学竟

摄大乘论释论寂灭胜相胜语第九

论曰。如是已说增上慧学胜相。寂灭胜相云何可见。诸菩萨寂灭即是无住处涅槃。以舍离烦恼不舍生死。共依止转依为相。此中生死者是依他性染污分。涅槃者即是依他性清净分。依止者即是依他性具二分。转依者即是依他性对治起时染污分灭。清净分显

释曰。无住处涅槃相者。即是舍离烦恼不舍生死。共依止转依为相者。住此转时不令烦恼得住。然不舍生死。染分故名依他。即此净分故名涅槃。二分故即是彼依止。转依亦即此中得成。由此中对治起时。染分不行净分行故

论曰。复次此转略说有六种。一益力损能转。由信解力住闻熏习故。有惭微烦恼行不行故。二通达转。谓已入地诸菩萨。真实不真实显现在前故乃至六地。三修习转。有障碍一切相不显现。真如显现故乃至十地。四果圆满转。无障碍一切相不显现。最清净真如显现。得一切相自在故。五下劣转诸声闻等通达人无我故。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离生死。六旷大转。诸菩萨通达法无我故。见生死即是寂静。灭烦恼而不舍离故。诸菩萨于下劣转中有何过失。不念利益众生事故。菩萨法应超过下乘。同其解脱此是过失。诸菩萨于旷大转中有何功德。于生死法中以自依止转为依止故。得身自在于一切趣显示一切身故。以种种调伏方便。调伏安立于世间果报及三乘中。此为功德

释曰。此转复有六种。益力损能转者。阿梨耶识中染污熏习。损其能益对治力。是故得转住。解行地者。住闻熏习力已得转依故。若烦恼现行彼有惭愧故。现行烦恼熏习薄少。通达转中真实不真实显现者。由正入地时为真实显现因故。即于彼。时得转依。或时出观此即为不真实显现因乃至六地。修习转者。于应知障中有碍。此菩萨已一切相不复显现故。得转依。此转乃至十地。果圆满转中一切障不复障碍者。此菩萨已一切相不显现。无有一切障碍。见最清净真如故。得此于一切相中得自在故得依止。由得此相自在故。能作随意利益众生事。旷大转者。由于生死见其寂静。烦恼即灭非有所舍。但烦恼不染由处染不染故。不舍生死此有何功德此旷大转。诸菩萨以自依止转依故。于一切法得自在。于一切趣中显示同一切身[怡-台+龙]悷不调众生。以种种调伏方便智调伏。安立于富乐及三乘中。此为功德。是中富乐者是世间果报故

论曰。为转依此中有偈

凡夫覆真实  一切虚妄现

诸菩萨离妄  一切真实现

应知现不现  真实不真实

此依止转已  名解脱如意

生死及涅槃  若平等智生

生死即涅槃  彼人得如是

即得于生死  非舍非非舍

亦即于涅槃  非得非非得

释曰。为显转依故说偈。如诸凡夫由无明故。覆障真实。虚妄显现。即是众生等相。如是诸圣人真实显现故。舍离众生等相。由断虚妄无明故。得如是。应知现不现真实不真实者。虚妄分别不显现。真实成就性显现。是名转依。于转依中虚妄不现行真实现行。此即是解脱相应名解脱如意者。如意欲行皆得解脱。非如声闻毕竟涅槃犹如斩首。得如是解脱。生死及涅槃若平等智生者。于生死涅槃二种。平等智生。此二无有差别故者。若即于彼时故复次生死涅槃云何得平等。由烦恼为生死。烦恼法无我。菩萨通达此法。无我智生见彼诸法皆无所有。诸有生死即是涅槃。见生死法即是涅槃寂静。若如是有何所得。即得于生死非舍非非舍故。非舍者由诸有生死即是涅槃故。非非舍者舍故。由于此中不染故。见无所有故若得如是。亦即于涅槃非得非非得。由彼法不异涅槃是故非得。由于彼法见其寂静。与涅槃无有差别。是故非非得。释学果寂灭竟

摄大乘论释论智胜相胜语第十之一

论曰。如是已说寂灭胜相。智胜相云何可见。三种佛身故。应知是智胜相。谓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此中自性身者。即是如来法身。一切法中自在依止故。受用身者此显诸佛种种大集轮。法身为依止。清净佛刹中。受用大乘法果报故。变化身者。亦以法身为依止。处兜率陀宫故。及降生受欲乐。出家往外道中。修行苦行正觉菩提转法轮入大涅槃。所显示故

释曰。智胜相此中解说。即以三身显智胜相。自性身为一切法自在依止。受用身者即以前所说。自性身为所依。种种诸佛大集轮故。得显于清净佛刹中。大乘修多罗等法为因故。得受用法乐此为依止。复有别义为受用清净佛刹故。及受用法乐故以此为依止。变化身中始从兜率陀宫。乃至入涅槃等者。为显示同天人法。以此为依止

论曰。此中有郁陀那(隋云摄持)

相得及自在  依止与摄持

差别德甚深  念业等佛身

何者为相。诸佛法身略说有五种相。应知一转依相。谓一切障染污分依他性灭处。为解脱一切障。于一切法得自在现前。清净分依他性显故。二白法自体相。六波罗蜜满足得十自在。谓命自在心自在众具自在。此陀那波罗蜜满足故。业自在生自在。尸罗波罗蜜满足故。胜解自在。羼提波罗蜜满足故。愿自在。毗离耶波罗蜜满足故。神力自在。五通所摄禅波罗蜜满足故。智自在法自在。般若波罗蜜满足故。三无二相。谓有无无二相故。一切法无所有。此空相不无故。有为无为无二为相。非业烦恼所为。然似有所为自在显示故。一异无二相。于中一切诸佛依止无差别。然无量身相续证正觉故。此中有偈

我取无有故  依止无差别

前后次第证  假名说差别

性行别非虚  具无初无别

非一亦非多  无垢依止故

四常相谓真如清净为相。本愿所引佛事不休息故。五不思议相。此真如清净唯自证知。世间譬喻不可得。非分别所行故

释曰。此郁陀那偈中。谓相得等。此中相者。即法身相有五种。应知转依相。谓一切障染污分。依他性灭。由染污分依他性灭故。于一切障得解脱。一切法中自在现前。清净分依他性显者。由于一切法得自在故。依他性一分清净性。即得显现。白法体相者。谓六波罗蜜圆满故。得法身十种自在。此是白法体。于中命自在者。欲得自身齐几许时住。即能显示。应知心自在者。于尔许时住。不为生死所染污故。众具自在者谓食等十种众具。诸佛如念即得。应知此三由陀那波罗蜜圆满为因。应知如偈说

诸菩萨思惟  若净若不净

一切皆成善  是为意自在

业自在生自在。由尸罗波罗蜜满故者。摄因及所生果故。又以此故身口业自在转应知。由随欲所生即彼业现前生自在者。谓生处自在转应知。由于善恶等趣。随意欲生即能生故。尸罗因名为业。尸罗果名为生。由此道理即得显其自在故。信解自在由忍波罗蜜圆满故者。诸法皆随心转故。得随所乐欲。如所乐欲一切事悉成就故。愿自在是毗离耶波罗蜜圆满果者。由精进一切发行皆究竟。一切思量事悉成就故。五通所摄神力自在。是禅波罗蜜圆满果者。由心有堪能出生神通故。智自在法自在。是般若波罗蜜圆满果者。般若力故安立阴等。及得此后一切种智。无二相中非有相者。一切法无有相故。非无相者有空自性故。有为无为无二相者。谓非有为自性。非无为自性故。于中非业烦恼所生故非有为相。亦是有为相者。于有为中已得自在。处处显示。由此义故名有为相。一异无二为相者。于法身中由依止无别。是故无异相。由无量身得至故不得为一相。于此二中不可偏说故。名无二相。此义以偈显示。我取无有故依止无差别者。于世中我取力故有身差别。于法身中无有我取故无差别。若身无差别云何有多佛前后次第。证假名说差别者。由此无量身得故。亦有差别。如此等义。更以偈说。性别者诸菩萨有众多。由此差别故发行亦异。由发行差别故有众多人。菩提资粮得圆满。是故若唯一佛。余人资粮则应虚。作具足者。诸佛具作一切众生利益事。谓安立于三乘中。若诸佛唯以佛乘安立众生。则所作佛事不具足。是故应有多佛。如生死无初佛亦如是。若唯一佛即是有初。是故非一。又彼依止无差别故。亦不得为多。即是此无垢法界依止无差别。此不一异相。由此道理即得显示常相者。三因缘故。此体常住为相。真如清净以为佛体。此即常住。由此道理得显如来常住。应知本愿所引者。由昔发愿作一切众生利益事。由此愿所引故。佛体显现。是故彼愿不虚。此即常住应知。若谓如来作众生利益事已竟者。此义不然。以所作未究竟故。即于今时有无边事。谓一切众生未般涅槃故。以此因缘故常住为相应知。虽如是等说已。彼亦不可思议应知。此不可思议因缘。今当显示。唯自证知者。诸佛自证彼体故。由彼体唯自证故。非彼觉观所能思量。于世间中亦无此比类。以譬喻知故

论曰。复次云何得最初证此法身。总相大乘法为所缘故。无分别智及彼后得智故。五相善修于一切地中。善集资粮故。破微细难破障故。金刚譬三摩提。次此三摩提。后离一切障即得转依

释曰。此中说得最初得者。由此体无生以无为故。若生即是无常。金刚譬三摩提者。此三摩提犹如金刚能破微细难破障故。即得转依者。谓由此金刚譬三摩提。能转依得法身

论曰。复次法身有几种自在而得至自在。略说有五种自在。一国土自身相好无边声。无见顶自在。由转色聚依故。二无讥嫌无量高大安乐行自在。由转受聚依故。三说一切名身句身味身自在。由转想聚依故。四变化变易引大众。引白法自在。由转行聚依故。五镜平等观作所应作智自在。由转识聚依故

释曰。此中显示自在。由转色等五聚依故得自在。于中由转色聚依故。得佛刹自在。谓显示金银等。随意显示身自在。谓于大众轮随诸众生乐欲。显示身应知。相好等自在谓随所乐欲为彼显示故。即是无边声。无见顶等自在。由转受聚依故。得无讥嫌无量高大安乐行自在者。谓于无讥嫌无量高大等安乐行中得自在行故。于中无量者。应知是种种故。高大者谓此乐超过三界乐故。应知由转想聚依故。于说名身等中得自在故。由取相想故。缘于名言等而取其相。转灭此想故。由转行聚依故。于变化变易引大众引白法等故得自在。于中变化自在者。谓随意变化应知。变易者谓变易地等。令成金等故。引大众者应知随其意引诸大众。谓引天夜叉等众故。引白法者谓如意所欲则白法现前应知。由转识聚依故。得镜智平等智正观智作所应作智。于中镜智者。所应知法虽不现前。无忘失如世间善习经书故。平等智者于通达时。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此即是净心。应知正观智者。如典库者。于陀罗尼三摩提门。随于何时何法作意思惟。于彼中智行无碍故。作所应作智者谓显示如从兜率陀乃至涅槃。于中显现佛事

论曰。应知法身为几法所依止。略说有三种。一种种佛住依止。此中有二偈

得受五种自体喜  诸佛由证自界故

远离五喜由不证  是故为喜应须证

堪能事成无有量  法味义利功德具

诸佛恒常见无尽  故得欢喜最无嫌

二种种受用身依止成熟诸菩萨故。三种种化身依止多为成熟诸声闻等故

释曰。应知有几法依止。法身于中种种佛住依止者。种种谓圣住天住梵住等诸住所依止故。或有人作是念。诸佛何须现化身。以诸声闻不证此故。离于五喜。谓诸声闻等不能证此法身。则远离五种欢喜。是故为喜。应须证者。谓若欲求此欢喜取于证者。当勤修方便也。此五种欢喜以第二偈显示。堪能事成无有量。法味义利功德具者。于中法身有堪能无量故。无量人得正觉者。皆悉堪能平等应知。由得见此堪能无量故生于欢喜。及事成亦无量者。若一佛作众生利益事。即是一切佛事。由诸佛多故事亦无量。由见此故生于欢喜。法味者由见了修多罗祇夜等十二部经法故。生胜欢喜。义利功德具者。谓财利具成及功德具成。于中财利具成者。谓随所思念即得具足应知。功德具成者。谓十力十八不共法等具成应知也。故得欢喜最无失者。最者过三界欢喜故。无失者及习气烦恼灭故。应知诸佛恒常见无尽者。见此次前所说四种欢喜。乃至穷生死后际无有灭尽。虽入无余涅槃亦无尽。是故诸佛别得最胜欢喜。非余声闻。法身亦为受用身所依止。何因缘得成受用身依止。若离此入地已上诸菩萨不得成熟。亦为化身所依止。何因缘得成化身依止。多为成熟诸声闻故由下愿乐诸声闻等。若离此不得成熟故。言多为者亦摄信行地诸菩萨应知

论曰。应知有几佛法摄法身。略说有六种。一清净摄阿梨耶识转已。得此法身故。二果报摄。色根转已得果报智故。三乐摄转欲行等乐已得无量智乐故。四自在摄。种种业所摄自在转已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故。五世流布摄。一切见闻觉。知世流布言说转已得令一切众生心喜正说智自在。故六拔济摄。拔济一切灾横过失转已得拔济一切众生灾横过失智故。此等六种佛法。摄取诸佛法身

释曰。若有法能摄法身。今当显示。转何法故得此法身。阿梨耶识转已得法身故者。谓得法身及清净故。此法身清净。名清净摄。果报摄者即是果报所摄佛法。色根转者。谓眼等色根转故。得果报智者。谓转彼色根得果报智故。乐摄中欲行等乐转者。谓世间欲行转已得佛法乐故。得无量智故者。即是游于种种乐故。自在摄中种种摄业转者。如世间种种业。谓田作兴生等。转此已得于一切世界中无障碍神通智故。世流布摄者。谓世间见闻觉知等流布转已。于见闻等中得自在。由得欢悦一切众生智故。拔济摄者。如世间王法苦恼事起。或以亲友力财物力而得拔济。转此已得拔济一切众生一切苦恼智。此拔济智离一切过失故

猜你喜欢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四·欧阳竟无
  大悲经迦叶品第五·佚名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第二卷·佚名
  宗镜录卷第八十七·延寿
  云门麦浪怀禅师宗门设难·麦浪明怀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三·澄观
  金刚萨埵说频那夜迦天成就仪轨经卷第三·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八·澄观
  佛说圣庄严陀罗尼经卷上·佚名
  卷二十四·赞宁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四·佚名
  佛说胜幡璎珞陀罗尼经·佚名
  问观品第二十七·佚名
  维摩经义疏卷第六·吉藏
  卷之十三·即非如一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310 ·佚名

    释正觉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孤节老全,丛林岁寒。 机用千变,时事百难。 玉经火而愈润,莲秀水而常乾。 牛头之懒口挂壁,麈尾之辩舌翻澜。 触事出碍兮虚空挥剑,众影不黏兮明珠走盘。 释正觉 禅人并

  • 卷一百五十二·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五十二珠类五言古拟古          【宋】朱 子夫君沧海至赠我一箧珠谁言君行近南北万里余结作同心花缀在红罗襦防垂合欢带丽服眷微躯为君一起舞君情定何如古乐府   

  • 生活·徐志摩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五月二十九日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七十二·佚名

    嘉靖三十八年五月壬申朔汝安王及嫡妃李氏次妃晋氏归葬西山赐祭如寿定王例仍给继妃李氏禄米一千石庄田八百二十顷有奇○升吏部文选司郎中张守直为太仆寺少卿○先是舟山倭遁至旧浯屿结剧贼洪泽珍等栖泊海山水陆分扰巡抚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三·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二百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提要·宋葛洪

    【臣】等谨案涉史随笔一卷宋葛洪撰洪字容甫自号蟠室老人婺州东阳人淳熙十一年进士嘉定间官至参知政事观文殿学士卒諡端简事迹具宋史本传是书前有自序大畧谓防官洎布衣求进谒于庙堂者自匄进乞怜外往往讫无他説是直相与

  • 史记集解卷一百十二·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一百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丞相公孙者菑川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辠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説养后母孝谨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年六十徴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

  • 范镇传·脱脱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为蜀守,一见到范镇就很喜欢他,把他召到府舍中,使他给子弟讲学。范镇更加自谦恭退,每每步行到官府门口,一年以后,人们还不知道他是守帅的客人。等到薛奎回到朝廷,就带着范镇一起到京城。有人问薛奎

  • 提要·詹道传

    【臣】等谨案四书纂笺二十八卷元临川詹道撰此书畧仿陆徳明经典释文之例取朱子章句或问集注正其音读攷其名物度数间释朱子所引之成语如真积力久出荀子劝学篇孝子爱日出子孝至篇皆为证其出处胡一中尝称其羽翼朱子良

  • 论语解目録·张栻

    卷一学而篇为政篇卷二八佾篇里仁篇卷三公冶篇雍也篇卷四述而篇防伯篇卷五子罕篇乡党篇卷六先进篇顔渊篇卷七子路篇宪问篇卷八卫灵公篇季氏篇卷九阳货篇

  • (十四)朱子之天理人欲论·钱穆

    上两章,一略述朱子论心之仁,一略述论朱子论心之诚。仁之与诚,乃天之所赋予人而为心,亦可谓是心之本体。然而心多有不仁不诚之时,甚至有不仁不诚之人,此则必有害其仁与诚者。继此当略述朱子之天理人欲论。理学家无不辨天理人

  • 丧大记·姚际恒

    按:丧服小记在前,丧大记在后,故后人加大字以别之,非是小记所记者皆小,大记所记者皆大也,均为丧礼,何小、大之有。方性夫谓「送死可以当大事,故曰大」,然则小记所言,独非送死乎?谬,不待辨,余说见小记。说者谓「仪礼止有士丧礼,此篇则

  • 难问品第五·佚名

    于是明网菩萨。白世尊曰:持心梵天。而从如来闻说大哀。所分别法不喜不慼。持心答曰:设族姓子修知二行。彼人则有欢喜愁慼。真际所处永无二事。由是之故不喜不慼,犹如幻师所幻奇异之术。又彼化人所行而至无喜无慼。是族姓

  • 普陀洛迦新志卷十一·王亨彦

    古会稽陶镛鉴定 古翁山王亨彦辑 志余门第十一(共三十八条) 历朝国运,原有灾祥。末劫佛门,岂无兴废。众生业重,魔难频来。然稽大藏之经函,永怀皇泽。阅万年之簿籍,追念先型。他如石刻题名,遗传芳迹。海山物产,共诩瑰奇。凡各门

  • 乾隆云南通志·鄂尔泰

    清鄂尔泰修,靖道谟纂。乾隆元年(1736)刊本。是编乃雍正七年(1729)鄂氏奉诏纂修,属靖道谟因旧志增辑,分三十志,志各一卷,每志之下,间附以目,类目与《康熙云南通志》相似,首图说,终杂记。乾隆元年书成,时值鄂去官,继任

  • 芦川词·张元干

    中国古代词集。张元干著。通行本有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今人唐圭璋辑《全宋词》本,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元干(1091—约1170),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宋永福(今福建闽侯)人。北宋末年,为李纲僚属,参予汴京保卫战

  • 善夜经·佚名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此经系因三十三天中之栴檀天子为利益众生,遂教比丘至佛处请说,使闻者咸断烦恼,速证菩提。‘善夜’之名,谓此经之功德能令恶梦、险难等不祥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