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中观释论 第三卷

大乘中观释论 第三卷

安慧菩萨造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观去来品第二之余

◎复次颂言

去者即不住

释曰。于一同生法中。相违所作丛杂无性

不去者不住

释曰。去法止息名之为住。今不去者。去法无性不应止息。若或本有住法可得者。然亦住法无二和合。若有二和合。今应如实观。是故颂言

离去不去者  何有第三住

释曰。去不去者。是二不住。此如是义即如前说。复次颂言

去者若当住  云何有此义

以离于去法  去者不可得

释曰。总止住法。复次颂言

去未去去时  止息诸分别

释曰。若彼去时不住可尔。彼已去者应可住邪。此亦不然。已去者无别去法。去法已坏。是故无住。此中无有已去者住。今此住法如是止已。余诸过失所说亦然。复次颂言

所有行止法  皆同去义说

释曰。此所说已。余法皆同。已去未去去时去法不生。已去未去去时去法初发。已去未去去时去法止息。住法亦然已住未住住时住法不生。已住未住住时住法初发。已住未住住时住法止息。此中法自相等。若止遣者则生过失此中所有去者去法二种。于胜义谛中欲求实性者。如理应知。一性异性诸有物体皆法性故。是中若有所生皆客尘事。世俗所行世俗所成。然无异性。是故去者去法二无异性。此应思择。此中应知。风界动转即有去者。身等动发往方处相。此乃名去。非去者去法二性别异。于自类中有异说者。皆止是义◎

◎复次颂言

去法即去者  是事则不然

此复云何。颂言

若谓于去法  即为是去者

作者及作业  即一性可立

释曰。虽有作者作业二相。然彼作者作业互无异性。以彼作者作业自相息故。或可一性和合。即体用有相。世俗所成。世俗有性。以彼实无所成。于世俗所作决定可得。是故非无性非一性。此中若有所止。还成过失。生法显明。若止遣者。即无果体。亦无往去方处动发等相

复次毗婆沙人。及吠夜迦啰拏人言。去者去法有别异故。彼谓去者。能去非物体。去物体由去者故说有所得。所作如是。能作亦然

复次胜论者言。如是能于物中有性故有去者。用彼去法动发行往方处等相。此如是说。余皆亦然

释者言。不然。去法若尔。作者功能于物体中为有差别邪。无差别邪。此复云何。若有差别者。诸异力能或复别有齐等力能。于一能作中若成体性。此即是为作者力能。非所作等功能。此若所作等力能。即非作者功能。是中云何如实决定。或言自相差别。此即还成不定。若或自相无差别者。即一切处应无差别性。今以物体如是增上所依。火不能作地等事业。亦非无其事用作者和合力能相应。故知物体如是非作者功能。此说义成。由如是故。所有物体如是能作如是所作及此如是增上作用。是中作者即得和合。是故非彼功能差别。亦非自体差别所成。若或物体无有差别。即功能可成。如是亦然。诸力能者互无差别一无异性。故知物体若一性。是中亦无多法所成。若异性是中亦无多法所成。云何二种功能而可成邪。或离所得。即彼如是此之所作是善功能缘法差别。作者物体缘差别有。此名胜上差别长养。是故非作者力能和合。若或分位差别。如是作者分别。是故此说名为作者。若因果转时。彼能作所作性分位差别。即不可得。彼非物体差别性故。若或施设彼有性等。此不和合。故名去者。复次颂言

去法异去者  是事亦不然

释曰。若离去法而彼去者。即不决定。若离去法不决定时。无复别异去者可去。此所分别。若有去者去法二种可得。即去者去法有二可成。所以有去法故即有去者。有去者故即有去法。如因果二不相离性。此说义成。若因果同生即无性可得。如种生芽。是故有去法故即有去者。有去者故即有去法。若一性所成。若异性所成。然去者去法二俱无有。胜义谛中此说成就。云何无所有。此义文广。恐繁且止。此中遮遣非复引证。为遮遣故如是表示。此所说已。余处应知。此后复当止遣何义。若因去法即知去者。彼如是去。云何二种有其别异。若然云何和合。复次颂言

因去知去者  不能用是去

释曰。不作是义。此中应问。无数义门从义界中出。皆转是义。今云何言不作是义。故颂答言

先无有去法  故无去者去

释曰。为彼如是去者所作。何有少法而可去邪。由如是故。世间所见。何等法是先来已生有所去邪。何等法是后来生时有所去邪。复次颂言

因去知去者  不能用异去

于一去者中  不有二去故

释曰。云何二去。一谓因去。知去者故。二谓若有去者复用去法。此中止遣。复次颂言

若实有去法  去者不用三

不实有去法  去者不用三

此中云何。复次颂言

去法有不有  去者不用三

释曰。若或实有若不实有。此中去者去法不用三去。若实有者。即去者去法和合。若不实有者。即去者离去法。若亦有亦不有者。二俱无性。或可实有者。去者有故。不实有者。去者不有故。亦有亦不有者。二无去法故。是故去者不用三去。所以不作是义。若彼实有去者实有去法。即所作不有。能作不和合。以不实有故。即无所作不有者为去不生故。亦有亦不有者。亦无所作。彼无性故以不有故。是故去者不用三去。何以故。如是去者自无性故。若有不有悉无所作。彼皆无性。若说去法。此中皆是随顺所说。复次颂言

是故去去者  所去处皆无

释曰。此说胜义谛中成就。如是别异说有能作所作作法。此中止遣。此中或说去之作用。如理应思。是故当知。此中所说作者作业作法。诸有分别皆无实体。为证成是义故此品生

观六根品第三

前品止遣一切作者作业作法诸所造作相违行相已。复次颂言

见闻及嗅尝  触知等六根

此见等六根  说能取诸境

释曰。此论所说。如是见等六根行诸境界。谓眼见色乃至意知法。此有所说。当知皆是世俗道理。增上所作此无相违。若于胜义谛中。色等眼等所取能取性不可得。此复云何。复次颂言

是眼即不能  自见于己体

释曰。若眼能见自性者。彼眼即应如是同前。自见己体。以诸法自性不能自见无异性故。如火热性。亦复不能自见己体。是中亦无能见自性。复次颂言

若不能自见  云何能见他

释曰。无能见自性故。譬如耳等。亦无能见自性可得。彼眼若以能取自性于色境中有所见者。此说还成。眼为能见。譬如薪火变异。即说名烧。非火自体能烧。复次颂言

火喻即不能  成于眼见法

释曰。何所以邪。若彼热性能然火者。彼不热之性何不能然。是故若无彼薪。此火不有。热性不应能自烧故。复次颂言

去未去去时  前已答是事

释曰。如前已去未去去时不去中。已说是事。今此亦然。已烧未烧烧时无烧。已见未见见时无见。是故无已烧无未烧。不离所烧。无已见无未见。不离所见。如前所说。如其次第。随应止遣。复次颂言

见若未见时  即不名为见

释曰。若或为常。如瓶衣等。复次颂言

若言能所见  此云何和合

释曰。以不和合而彼见法亦复止遣。或可能见所见二法和合。彼即可说有能所见。然彼二法不和合故。何所以邪。于一见法中而彼所见不得和合。无别异故。若有能见即非无所见。若有所见。即能见应成。又若决定有彼见法。即彼能见亦复应成。能见若成。所见亦然。复次颂言

能见亦不见  见法无性故

释曰。若或离眼别有见相。可说所见。或说能见。以无能见及所见故。复次颂言

所见亦不见  见法离性故

释曰。此中若或诸缘止息。亦无能见所见可说。何以故。此所见中非能见故。若有造作彼即有见。说名所见。此中亦然。同上所说。于能见中无见可得。何以故。此中若有诸差别法体性可见。而悉止遣。若有如是能见所见见法发起即非无作者作业作法和合。见及见法亦有所起。此复云何。复次颂言

离见不离见  见者不可得

释曰。以无见法发起和合。第二见法本无性故。亦无决定而可发起。以彼见法离所见性不和合故。或可所见能见二俱无故。复次颂言

以无见者故  云何有所见

释曰。能所见性作用相违。若离和合性即无见者。若无见者即所见性。不得和合。此中能见所见决定无见。云何可说能所见邪。以见离性故。见无性故。或有人言。若谓诸行是空诸法无我。有此理故。如眼所见。即无别异能所见者。彼即无其实果可得。云何乃有识等四法而发起邪。故颂遣言

见可见无故  识等四法无

释曰。如所说理。此能见所见皆不成就。彼果生起识触受爱。如是四法云何和合。若决定有识等四法。即有彼果取法可生。以实无故。次颂遣言

四取等诸缘  云何当得有

释曰。谓以识等及取缘有生缘老死。此等诸法无所成故。无所有故。今此品初他所建立。闻等声等诸说皆止。此中见者悉无所作。是故颂言

闻嗅味触知  如是等诸根

而悉同于上  眼见法中说

释曰。此中应知。如眼见说能闻所闻等。譬如能见所有闻等。如应广说。此中且止。已遣一切不和合对治故。此说成就。此中能见所见见法。诸有分别物体无性。今此品中悉为证成。如是义故

猜你喜欢
  卷第七·佚名
  序·佚名
  卷第一百十五·霁仑超永
  阿育王传卷第三·佚名
  致阎百川总司令书·太虚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第六卷·无著
  菩萨本缘经卷中·佚名
  普陀洛迦新志卷十一·王亨彦
  月灯三昧经卷第七·佚名
  答 或 问·太虚
  卷第九·居顶
  卷第十八·白岩净符
  卷九十九(元魏三藏法师佛陀扇多译)·佚名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三·欧阳竟无
  佛说佛名经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二十五·彭定求

        卷125_1 【酬诸公见过(时官未出,在辋川庄)】王维   嗟予未丧,哀此孤生。屏居蓝田,薄地躬耕。岁晏输税,   以奉粢盛。晨往东皋,草露未晞。暮看烟火,负担来归。   我闻有客,足扫荆扉。箪食伊何,疈瓜抓枣。仰厕群贤

  • ◆黄文学元实(廷美集)·顾嗣立

    元实,字廷美,泰宁人。幼孤贫酷学,天历间,为郡文学,学者多所造就。当道尝剡荐于朝,不就而归。至正癸巳,邑有妖民为乱,令延元实议讨贼计,贼奄至,遂遇害。女贞披发跣足奔父所,抱尸哭踊。贼欲污之,女骂曰:恨不生啖汝肉,尔尚更敢为不道耶

  • 皇明诗选卷之一·陈子龙

    李雯舒章氏云间陈子龙卧子氏同撰宋征舆辕文氏古乐府袁凯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王廷陈张时彻李攀龙王世贞吴国伦刘凤冯时可张溥◆袁凯 【字景文华亭人洪武中征为御史永乐初伪为狂疾放归终于家所著有海叟集】【辕文曰景文

  • 卷二百十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九十 文天祥 送行中斋 秋气晩正烈客衣早知寒把衣不能别更尽此日欢出门一万里风沙浩漫漫岂无儿女情为君思泛澜百年有时尽千载无余欢明明君臣义公独为其难宁

  • 卷七百三十六·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三十六王仁裕王仁裕字德辇天水人初爲秦州判官入蜀爲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历唐晋汉终户部尚书罢爲太子少保周显德初卒仁裕晓音律喜爲诗尝集平生所作诗爲西江集今编爲

  • 卷一百五十二·志第一百五·舆服四·脱脱

        ◎舆服四   ○诸臣服上   诸臣祭服。唐制,有衮冕九旒,鷩冕八旒,毳冕七旒,絺冕六旒,玄冕五旒。宋初,省八旒、六旒冕。九旒冕: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青罗衣绣山、龙、雉、火、虎蜼五章,绯罗裳绣藻、粉米、

  • 东都事略卷三十七·王称

    列传二十  张洎滁州全椒人也江南李景开贡举登进士第爲上元尉擢监察御史景徙豫章留洎掌李煜记室李煜袭位擢知制诰迁中书舍人清辉殿学士参预机密洎旧字师黯煜令字偕仁王师围金陵与枢密使陈乔引符命劝煜勿降又云茍有不

  • 卷第二百九十四·胡三省

    后周纪五〔起着雍敦牂(戊午),尽屠维协洽(己未),凡二年。〕《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下》显德五年〔(戊午、九五八)〕1春,正月,乙酉,废匡国军。〔唐末,以同州置匡国军。〕2唐改元中兴。3丁亥,右龙武将军王汉璋奏克海州。4己丑,以侍卫马军都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二十二·乾隆

      后汉  世祖光武皇帝  【癸卯】建武十九年春正月尊孝宣皇帝庙为中宗始祠元帝以上于太庙成帝以下于长安徙四亲庙于章陵五官中郎将张纯【字伯仁杜陵人安世元孙】与太仆朱浮奏议礼为人子事大宗降其私亲当除今亲庙

  • 卷之一百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稽古録卷十·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庚申】共和元年【鲁愼公濞七齐武公夀十晋靖侯宜臼十八年秦仲楚熊勇七宋僖公举十八卫僖侯陈幽公宁十四蔡武侯二十三曹夷伯喜二十四○共伯和行周政厉王太子靖居于召公虎之家】二【晋僖侯司徒元】三○

  • 第一册 丁未年至庚戌年·佚名

    第一册 丁未年至庚戌年【李原档残缺】欲杀我兵①遣万兵拦阻。扈尔汉侍卫遇其阻截之兵,将所携五百户结寨於山顶,派百兵守护,并遣人将乌拉兵截路情形往报领兵三贝勒。是夜,乌拉之一万兵到来。见此到来之乌拉兵後,聪睿恭敬汗

  • 一三六○ 陕甘总督勒保奏本年查无抽改《通鉴纲目续编》等事折·佚名

    一三六○ 陕甘总督勒保奏本年查无抽改《通鉴纲目续编》等事折乾隆五十五年十月初九日陕甘总督臣勒保跪奏,为遵例并折汇奏事。窃照《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二条,持论偏谬之处,各省有无照本抽改;又地方文武各

  • 卷十六·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左氏传说卷十六   宋 吕祖谦 撰昭公齐侯欲纳昭公命无受鲁货【二十六年】齐侯欲纳昭公命无受鲁货此命固是然後来季氏之家臣申丰以货如齐终能转移伐鲁之谋以此知国家不可存小人之根小人之根正如人之有

  • 天地之道(1)·戴圣

    ——教化如同春风化雨 【原文】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2),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3),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也(4)。 【注释] (1)本节选自《乐记.乐施》。

  • 卷二十六·佚名

    △向菩提树品中尔时菩萨於河澡裕食乳糜休身体光仪。平复如本。威力自在。安庠面向菩提树。时作是行步,犹如往昔诸菩萨行。所谓渐渐调柔。行步意喜。来者随施。行步安住,犹如须弥山王。巍巍而行。无恐畏行。不浊乱行。心

  •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九复次云何菩萨于正行中安立所学。谓诸菩萨具足法住。于依世俗谛道理所说不了义。非所依声闻乘相应经典。已作依持已作善巧。而复超度于大乘相应甚深空性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