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中

宋国庐山慧远法师。默问常安草堂摩诃乘法师鸠摩罗什。大乘经中深义。十有八途。什法师一一开答。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有六事。中卷有七事。下卷有五事)。

次问答法身感应 次问答法身尽本 次问答造色法 次问答罗汉受决 次问答观佛三昧 次问答四相 次问答如法性真际。

问法身感应并答

远问曰。形开莫善于诸根。致用莫妙于神通。故曰菩萨无神通。犹鸟之无翼。不能高翔远游。无由广化众生净佛国土。推此而言。寻源求本。要由四大。四大既形。开以五根。五根在用。广以神通。神通既广。随感而应。法身菩萨。无四大五根。四大五根则神通之妙。无所因假。若法身独运。不疾而速至于会。应群粗必先假器。假器之大。莫大于神通。故经称如来有诸通慧。通慧则是一切智海。此乃万流之宗会。法身祥云之所出。运化之功。功由于兹。不其然乎。不其然乎。若神通乘众器以致用。用尽故无器不乘。斯由吹万不同。统以一气。自本而观。异其安在哉。则十住之所见。绝于九住者。直是节目之高下。管窥之阶差耳。

什答曰。法身义以明法相义者。无有无等戏论。寂灭相故。得是法者。其身名为法身。如法相不可戏论。所得身亦不可戏论若有若无也。先言无四大五根。谓三界凡夫粗法身。如法相寂灭清净者。身亦微细。微细故。说言无如欲界天身。若不令人见则不见也。色界诸天。于欲界天亦尔。又如欲界人得色界禅定。有大神通。而余人不见。以微细故。又如禅定无数色。虽常随人。而不可见。虽有而微。微故不现。菩萨四大五根。复微于此。凡夫二乘。所不能见。唯同地以上诸菩萨。及可度者。乃能见耳。又如变化法中。说欲界变化色。依止欲界四大。色界变化色。依止色界四大。菩萨法身如是。似如变化。然别自有微细四大五根神通。非可以三界系心。及声闻心。所能见也。若得菩萨清净无障碍眼。乃能见之。如不可思议解脱经说。十方大法身菩萨。佛前会坐听法。尔时千二百五十大阿罗汉。佛左右坐。而不能见。以先世不种见大法身菩萨会坐因缘故。如人梦中见天上之园观。及至觉时。设近不见。又如人入水火三昧。若不闻者。虽共一处。都无所见。或人言法身菩萨神通。不须因假四大五根乃有施用。世间神通。要因四大五根耳。如地上火因木而出。天上电火从水而出。及变化火亦不因木有。当知不得以四大五根。定为神通之本。如佛变化种种之身。于十方国。施作佛事。从佛心出。菩萨法身亦如是。任其力势。随可度众生。而为现身。如是之身。不可分别戏论。如镜中像。唯表知面相好丑而已。更不须戏论有无之实也。若神通乘众器以致用。用尽故无器不乘者。圣人所可引导群生器用。无非神通。皆是初通中说神通之事。或有功行所成。或有果报所得。若以果报得者。不须功业。随意应物。非果报得者。假于定力。乃有所用。若九住十住所见。粗细不同者。是则为异。十住所见之身虽妙。亦非决定。何故。唯诸佛所见者。乃是法身决定。若十住所见是实者。九住所见应是虚妄。但此事不然。故有所见精粗浅深为异也。乃至须陀洹。但见实相身。十住大菩萨。亦同所见。如蚊子得大海之底。乃至罗睺阿修罗王。亦得其底。虽得之是同。而深浅有异。则因佛法身相精粗。了声闻人。及初习行菩萨。因丈六身。而得实相。或有菩萨。功德纯厚。信力弥固。所见之身。过于丈六。随爱色而得实相。如密迹经说。得无生忍阿惟越致菩萨。所见佛身。无量无边。世间端正第一无比。而不取相。不生贪著。因此身已。得甚深三昧陀罗尼等。如是转胜。如声闻法中。所有不同须陀洹。欲得斯陀含道。舍本所得大道。虽非颠倒。以斯陀含道微妙大利故。如人为大利故。舍于小利。菩萨从一地至一地亦如是。虽得无生法忍。实事为定。而得一地舍一地。以本地钝不明了。不微妙故。此二俱趣佛道。不名为异同也。不出于实相故。实相则是无复别异。大小菩萨分别佛身者。所见为异。

次问法身佛尽本习并答

远问曰。大智论曰。阿罗汉辟支佛尽漏。譬烧草木。烟炭有余。力劣故也。佛如劫烧之火。一切都尽无残无气。论又云。菩萨违法忍得清净身时。烦恼已尽。乃至成佛。乃尽余气。如此则再治而后毕劫不重烧。云何为除耶。若如法华经说。罗汉究竟。与菩萨同。其中可以为阶差。烦恼不在残气。又三兽度河。三士射的。今同大除。此皆都闻经。非大类立言之本意。故以为疑。又问真法身佛。尽本习残气时。为以几心。为三十四心耶。为九无碍九解脱耶。为一无碍一解脱耶。若以三十四心。烦恼先已尽。今唯尽残气。不应复同声闻经说。答以九无碍九解脱。烦恼有九品。双道所断故。无有此用。可烦恼残气。非三界漏结之所摄。余垢轻微。尚无一品。况有九乎。若以一无碍一解脱。计三界九地中。皆应有残气。不得遍治上地。若从不用以上。先以世俗道断。今虽上地而有疑。何者。无漏法与世俗道。俱断九品结。功同而治异。故有斯义。推本习残气。尚非无漏火所及。况世俗道乎。夫功玄则治深。数穷则照微。理固宜然。想法身经。当有成说残气中。或有差品之异。是所愿闻。

什答曰。声闻人谓佛与阿罗汉辟支佛俱共得。若断诸烦恼。无复有异。是故世间大劫尽大为喻。又以菩萨至坐道场。乃断烦恼。是故分别习。有余无余为异耳。如摩诃衍经说。得无生忍菩萨。断诸烦恼。具六神通。而诸论师所明不同。或言若菩萨断烦恼。得漏尽通者。则同漏尽阿罗汉。漏尽阿罗汉。永不复生。是事不然。所以者何。以菩萨未断习气。而证于涅槃。无大悲心故。不能复生。菩萨无此二故。明生生不绝。或有人言。菩萨得无生法忍时。三界系烦恼。及习气俱尽。而法身菩萨。别有结使未灭。虽然亦不妨习行佛道。如贼系缚在狱。虽为未死。无所能作。是菩萨结使。并地地中断。至坐道场。实欲成佛。尔乃灭尽。此义如上灯喻中说。如是义者。则无所妨碍。以其不灭故。而今菩萨具足十地。言法身菩萨断烦恼者。此说亦实。为断三界凡夫烦恼故。法身菩萨。不断烦恼者。此说亦实。有菩萨细微烦恼故。如燃灯时有闇有明者。得有所见。有闇者。燃第二灯时。其明增益。当知先有微闇故。若光无闇。燃第二灯时。不应有异。又三十四心。九无碍道。九解脱道。皆非佛说。何以故。四阿含毗尼。及摩诃衍中。无此说故。但阿毗昙者。作如是分别。若佛有此说者。当求本末而来难。以之为遇。不受所论。又三十四心九无碍九解脱道。以人通议故。是以于大智论中。说为分别。佛与二乘为异耳。诸摩诃衍经说。佛以一念慧。断一切烦恼习。所有应知应见。无不通达此一念慧。于无量劫来。修习明利。最为第一。不复须假余心力也。若声闻辟支佛诸菩萨。所有智慧。不能如是者。乃用九无碍道九解脱。以其钝故。如人刀钝手力劣弱。多斫乃断。若大力利刀一斫则断。如是佛坐道场。末后之慧。最第一利。无能胜者。一时断诸烦恼。永尽无余。以人不议故。名为残气耳。而有为议法。皆羸劣故。众缘和合。乃有所作。最后金刚之慧。则不然也。以有大力故。唯用相应共生心心数法处。不须余心力。如是说者。于理为便。如凡夫结使习气不能大悲事。而令身口业相小有异相。起彼不净之心。菩萨结使亦如是。势力衰薄。虽不能起罪业。但稽留菩萨。不令疾至佛道。是故说法身菩萨成佛时。断烦恼习。昔闻有菩萨阿毗昙。地地中分别诸菩萨结使及其功德。如大品十地说。舍若干法。得若干法。先来之日。不谓此世无须菩萨阿毗昙事。而来问精究。苦求残气之差品。今未有此经。不可以意分别。是故不得委由相答也。

次问答造色法

远问曰。经称四大不能自造。而能造色。又问造色能造色不。若能造色。则失其类。如其不能。则水月镜像复何因而有。若有之者。自非造色。如何又问水月镜像色阴之所摄不。若是色阴。直是无根之色。非为非色。何以知其然。色必有象。象必有色。若像而非色。则是经表之奇言。如此则阿毗昙覆而无用矣。

什答曰。经言一切所有色。则是四大及四大所生。此义深远难明。今略叙其意。地水火风。名为四大。是四法或内或外。外者何也。则山河风热等是。内者则骨面温气等是。四大如是。无所不在。而众生各各称以为身。于中次生眼等五根。五根虽非五识所知。亦不得谓之无也。所以者何。譬如发爪。虽是身分。无所分别。以离根故。又如癞病之人。身根坏败。虽有皮肉。而无所觉。是故当知。皮肉之内。别有觉用。又能生身识。以是故。名为身根。假令身肉但有身根者。以指触食。唯知冷热。不知香味。是故当知。别有鼻舌根等。若然者。四大之身。必生五根。分别五尘故。五根之色。其为微细。非五识所知。难了难明。是故佛名四大所生色。若问五根难明。佛名为四大生色者。五尘何以复名四大所生色耶。答曰。五尘亦复微细。如水月镜像等。虽复眼见。无有余尘若离余尘。则非是色。若声从触有。谓为可闻。无有住处。时过则灭。因缘虽存。无声可闻。若香离色味触。则不可得。味触亦然。是故五尘。亦名四大所生色。以其小故。或言身根遍于一体。其余四根少分处生。如瞳子内针头之处。眼根见色。余处因此。总名为眼。其余根皆亦如是。身根所触。审有所觉。凡夫之人身所觉事。以之为实。如人得罹于官。苦以刀杖治之。终不以余尘为用也。乐亦如是。众生多五欲。于细滑中。淫欲偏重。乃有随而死者。是故佛经或以之为初。又如人见于色。闇中虽无所见。以身触故。便得其事。当知身根常有实用余根无有此力。又身根遍生身识。是故身所觉法。名为四大。若问身根所觉有十一事。何故但说四法为大也。答其余七法。皆四大所摄。四大为根本。是其气分耳。轻重是觉分。坚是相密。若分散则为轻物。若集之则为重物。涩亦然。地有二种。一微尘。次密相近。名为滑物。若微尘疏远。名为涩物。寒是风水之分。水常冷相。若与火合则热。离火还归本相。风亦冷相。若火力偏多。名为热风。离火还为冷风。如热时摇扇。即得冷风。又身内风发。便令体冷。若服热药。冷风则止。水有二相。一为流相。二为冷相。经中多说流相。以相常有不可坏故。一切法皆有二相。客相旧相。佛通达一切法本末故。说其旧相。如水或与火相。可使为热。流是旧相。虽与热合。犹不舍流相。是故寒是所摄。饥渴者。以人腹内风火力故消食。消食已则从克人身。是故饥虽食难消之物。而无所患。以能消故。若如是分别。四大气分。乃应无量。如长短此彼粗细方圆燥湿合散等。皆可以身根觉知。何止七事耶。佛是一切智人。是故但说四大色。及四大所生色。或言眼见草木。从种出生。如是细为粗因。如种中无树。推树为从何来。有人言无因无缘。自然而生。或有人言万物皆从大生。有人言从微尘生。有人言从常性生。唯佛言从四大生。所谓种中地水火风也。此中虽有余物。佛但说四大。以四大能利成果故。坚相能持。水相能烂。火相能成熟。风相能增长。如是树得成茂。色等无有此用。是故不说。又内四大。人初入胎时。地能持之。水能和合。火能成熟。风能开诸窍。令得增长。尔时小儿未有眼等根故。不能分别。以初得身根故。而分别四大所能。是故说一切色。皆四大为根本。如经说六种十二触十八意行四善处。名之为人。是中分别义者。如小儿初入胎时。未有眼等故。但有六种。四大虚空及识。虽有色香味等。以其不觉。不为利益。故不说也。六入既成。于外粗受乐。名为触生受。而复意识。常多发用。眼识所见色。分别好丑中间。乃至意所知法。分别好丑中间。是名十八意行。又终能住于四善之处。所谓乐分别诸法。是智慧处。乐实不虚。是诚谛处。乐舍则舍恶。是舍处。乐离愦闹。是寂灭处。或言次第而生。如大劫尽时无所复有。唯有虚空。尔时虚空中。有诸方风来。互相对持。后有天雨。风持此水。水上有风。扰动而生水沫。水沫积厚乃成地。从生草木等。以观一切水色。初始皆从风出。以能持故。是以说所有尽皆以四大为根本。今色味等。亦为四大因缘。四大亦为色等之因缘。但以初得名故。如谷子中。大有色有味等。牙时色味等。亦有四大。但分别先后因果。得其名耳。如内四大。初入胎时。系在赤白不净之中。虽有色香味。以无眼等故。不觉不知。唯有身根。觉知四大有用。佛因此心故。说四大为生色之本。是故十二因缘中。第三因缘时。虽有四大所生色。以微细未能遮识。识增发故。说识因缘名色。歌罗罗时四大成就。反名为色。歌罗罗时中识成就。反名为名。所谓成就者。了了相现也。是故说内四大。为生色之本。佛言所有色四大。四大生有。是总相说耳。或有三大二大一大。四大者如身也。三大者。如死人身中无有火大。二大者如热水热风热合名等。一大者如风。风中无有地水也。四大生色中亦如是。或四或一。如饮食有味香触。如净洁玉器承天雨。但有色味触。无有香气。地气合故乃可有香。如火从珠日出者。无香无味。但有色触。烧为触。照为色。如镜像水月。唯有一色。四大不能自造。而能造者。经无此说。亦无造名。但传译失旨耳。佛唯说所有色。若四大四大所生。因四大复生四大。如种中四大。复生芽中四大。芽中四大所生色。复生四大所生色。亦互相生如前说。又外道说。四大是常。无时不有。若佛说所有色。皆是四大。则外道增其邪见。是故佛言。色非唯四大而已。因四大故。更有色生。是名四大所生色。是色有三种。善不善无记。以善身口业色。能生天人报四大。不善身口业色。能生三恶处报四大。无记色自然因共生因。阿毗昙中亦如是说。若然者。云何言四大不自生也。如人还生人。或生畜生。而生中不正说。从四大生者。皆是四大所生色。如阿毗昙。分别四大。一阴一入界所摄。但四大。则无别阴界入。以四大少故。四大所生色阴。十一入。十一界所摄。若但四大所生色。则无别阴也。十入十界所摄。如是四大四大所生色。虽没自生。生彼无咎。所以者何。生生之大。以有空名。如前说水月镜像。阿毗昙人。有法相者。谓是阴界入故摄。如经说三种色。有色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无对。又如不见不闻不嗅不味不触。尚名为色。何况眼镜像。如非色耶。是故水月幻化等。是可见色。而佛法为度众生故。说水月镜像影响炎化喻等。默人终不贪著。谓之为有。是故以为空喻。如幻化色。虽是不实事。而能诳惑人目。世间色像亦复如是。是以过五百年后。而诸学人多著于法。堕于颠倒。佛以幻化为喻。令断爱法。得于解脱。是故或时说有。或时说无。凡夫人无有慧眼。深著好丑粗细等。起种种罪业。如是何得言无耶。佛说一切色。皆虚妄颠倒不可得。触舍离性。毕竟空寂相。诸阿罗汉以慧眼。诸菩萨以法眼。本末了达。观知色相。何得言定有色相耶。诸佛所说好丑此彼。皆随众生心力所解。而有利益之法。无定相。不可戏论。然求其定相。来难之旨。似同戏论也。

次问罗汉受决并答

来答称法华经说。罗汉受记为佛。譬如法身菩萨净行受生故。记菩萨作佛居此。为法身之明证。

远问曰。经说罗汉受决为佛。又云。临灭度时。佛立其前。讲以要法。若此之流。乃出自圣典。安得不信。但未了处多。欲令居决其所滞耳。所疑者众。略序其三。一谓声闻无大慈悲。二谓无沤和般若。三谓临泥洹时。得空空三昧时。爱著之情都断。本习之余不起。类同得忍菩萨。其心泊然。譬如泥洹后时。必如此爱习残气。复何由而生耶。斯问以备于前章。又大慈大悲积劫之所习纯诚。著于在昔。真心彻于神骨。求之罗汉。五缘已断。焦种不生。根败之余。无复五乐。慈悲之性。于何而起耶。又沤和般若。是菩萨之两翼。故能凌虚远近。不坠不落。声闻本无此翼。临泥洹时。纵有大心。譬若无翅之鸟。失据堕空。正使佛立其前。羽翮复何由顿生。若可顿生。则诸菩萨。无复积劫之功。此三最是可疑。虽云有信。悟必由理。理尚未通。其如信何。

什答曰。一切阿罗汉。虽得有余涅槃。心意清净。身口所作。不能无失念。不知之人。起不净想。其实无复别有垢法。如人锁脚。久久乃离。脚虽不便。更无别法。阿罗汉亦如是。从无始生死来。为结所缚。得阿罗汉道。虽破结缚。以久习因缘故。若心不在道。处于愦闹。因妄念。令身口业而有失相。是人入无余涅槃时。以空空三昧。舍无漏道。从是以后。永无复有身口业失。时闻促故。不应难言更当起也。又谓以空空三昧。能断余习者。是事不然。何以故。用此三昧。舍无漏者。则非无漏定。若然者。何得谓烦恼习气都尽耶。又阿罗汉还生者。唯法华经说。无量千万经。皆言阿罗汉。于后边身灭度。而法华经。是诸佛秘藏。不可以此义。难于余经。若专执法华经。以为决定者。声闻三藏。及余摩诃衍经。寝而不用。又有经言。菩萨畏阿罗汉辟支佛道。过于地狱。何以故。堕于地狱。还可作佛。若尔者。唯有法华一经可信。余经皆为虚妄。是故不应执著一经。不信一切经法。当应思惟因缘。所以取涅槃。所以应作佛。然五不可思议中。诸佛法是第一不可思议。佛法者。谓阿罗汉涅槃当作佛。唯佛知之。又声闻人。以爱为集谛。阿罗汉爱尽故。则无复生理。摩诃衍人言。有二种爱。一者三界爱。二者出三界爱。所谓涅槃佛法中爱。阿罗汉虽断三界爱。不断涅槃中爱。如舍利弗心悔言。我若知佛有如是功德智慧者。我宁一劫于阿鼻地狱。一胁著地。不应退阿耨三菩提。又毗摩罗诘经。摩诃迦叶。与目连悔责。一切声闻。皆应号泣。此是爱习之气。又首楞严三昧中说。如盲人梦中得眼。觉则还失。我等声闻智慧。于佛智慧。更无所见。此似若无明。如是爱无明等。往来世间。具菩萨道。乃当作佛。设入菩萨道。尚不得同直修菩萨道者。何况同无生法忍菩萨也。何以故。是人于众生中。不生大悲心。直趣佛道。但求自利。于无量甚深法性中。得少便证。以是因缘故。教化众生。净佛国土。皆为迟久。不如直趣佛道者疾。成于佛。又阿罗汉慈悲。虽不及菩萨慈悲。与无漏心合故。非不妙也。如经中说。比丘慈心和合。修七觉意。设断五道因缘者。慈悲犹在。发佛道心时。还得增长。名为大慈大悲。如法华经中说。于他方现在佛闻斯事。然后发心。又涅槃法。无有决定不相应焦罗汉耳。何以故。涅槃常寂灭相。无戏论诸法。若常寂灭无戏论则无所妨。又诸佛大菩萨。深入法性。不见法性不三品之异。但为度众生故。说有三分耳。沤和般若是菩萨两翅者。而法华经义。不以此说也。是般若波罗蜜经中。赞叹般若波罗蜜故。有菩萨离般若波罗蜜。但以余功德。求佛道者。作此喻耳。是故佛言。虽有无量功德。无般若沤和。如鸟无两翅。不能远至。如是成阿罗汉。到于涅槃。大愿以满。不能复远求佛道。若法华经说。实有余道。又诸佛赞助成立。何有难事哉。佛有不可思议神力教化。能令草木说法往来。何况于人。如焦谷不能生。此是常理。若以神力咒术药草力。诸天福德愿力。尚能移山住流。何况焦种耶。如以无漏火。烧阿罗汉心。不应复生。但以佛无量神力接佐。何得不发心作佛也。假使佛语阿难。作众恶事。以恭敬深爱佛故。尚亦当作。何况佛记言作佛。为开其因缘。而不成佛乎。如大医王。无有不治之病。如是佛力所加。无有不可度者。又阿罗汉。于涅槃不灭。而作佛者。即是大方便也。又菩萨先愿欲以佛道入涅槃。无般若方便故。堕声闻辟支佛地。如无翅之鸟。今阿罗汉。欲以声闻法入涅槃。或于中道。以有漏禅。生增上慢。如无翅鸟。不得随愿。便当堕落。若能随佛所说。与禅定智慧和合行者。得入涅槃。是名阿罗汉中有二事。以禅定为方便。无漏慧为智慧。又佛说般若波罗蜜时。未说法华经。是诸佛欲入涅槃时。最后于清净众中。演说秘藏。若有先闻者。心无疑难。而诸阿罗汉。谓所愿以毕。佛亦说言。阿罗汉末后身灭度。菩萨闻已。于阿罗汉道则有畏。今略说二因缘故。佛有此说。一者秘法华义故。多令众生乐小乘法。得于解脱。二者欲使菩萨直趣佛道。不令迂回。所以者何。阿罗汉虽疾证无为法。尽一切漏。得到苦边。后入菩萨道时。不根明利。习大道为难。以所资福德微薄故。若无此二因缘者。阿罗汉终归作佛。不应为作留难也。

次问念佛三昧并答

远问曰。念佛三昧。般舟经念佛章中说。多引梦为喻。梦是凡夫之境。惑之与解皆自崖已还理了。而经说念佛三昧见佛。则问云。则答云。则决其疑网。若佛同梦中之所见。则是我相之所瞩想相。专则成定。定则见佛。所见之佛。不自外来。我亦不往。直是想专理会大闻。于梦了疑大我。或或不出。境佛不来。而云何有解。解其安从乎。若真兹外应。则不得以梦为喻。神通之会。自非实相。则有往来。往则是经表之谈。非三昧意。何以为通。又般若经云。有三事得定。一谓持戒无犯。二谓大功德。三谓佛威神。为是定中之佛。外来之佛。若是定中之佛。则是我想之所立。还出于我了。若是定外之佛。则是梦表之圣人。然则成会之表。不专在内。不得令于梦明矣。念佛三昧法法为尔不。二三之说。竟何所从也。

什答。见佛三昧有三种。一者菩萨或得天眼天耳。或飞到十方佛所。见佛难问。断诸疑网。二者虽无神通。常修念阿弥陀等现在诸佛。心住一处。即得见佛。请问所疑。三者学习念佛。或以离欲。或未离欲。或见佛像。或见生身。或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是三种定。皆名念佛三昧。其实不同。者得神通见十方佛。余者最下。统名念佛三昧。复次若人常观世间厌离相者。于众生中。行慈为难。是以为未离欲诸菩萨故。种种称赞般舟三昧。而是定力。虽未离。亦能摄心一处能见诸佛。则是求佛道之根本也。又学般舟三昧者。离言忆想分别。而非虚妄。所以者何。释迦文佛所说众经。明阿弥陀佛身相具足。是如来之至言。又般舟经种种设教。当念分别阿弥陀佛。在于西方。过十万佛土。彼佛以无量光明。常照十方世界。若行如经所说。能见佛者。则有本末。非徒虚妄忆分别而已。以人不信。不知行禅定法。作是念。未得神通。何能远见诸佛也。是故佛以梦为喻耳。如人以梦力故。虽有远事。能到能见。行般舟三昧菩萨。亦复如是。以此定力故。远见诸佛。不以山林等为碍也。以人信梦故。以之为喻。又梦是不然之法。无所施作。尚能如是。何况施其功用。而不见也。又诸佛身有决定相者。忆想分别。当是虚妄。而经说诸佛身皆从众缘生。无有自性。毕竟空寂。如梦如化。若然者。如说行见诸佛身。不应独以虚妄也。若虚妄者。悉应虚妄。若不虚妄。皆不虚妄。所以者何。普令众生。各得其利。种诸善根故。如般舟经中见佛者。能生善根。成阿罗漠。阿惟越致。是故当知。如来之身。无非是实。又忆想分别。亦有时有。若当随经所说。常应忆想分别者。便能通达实事。譬如常习灯烛日月之明。念复障物。便得天眼。通达实事。又下者持戒清净。信敬深重。兼彼佛神力。及三昧力。众缘和合。即得见佛。如人对见镜像。又一凡夫。无始以来曾见。皆应离欲得天眼天耳。还复轮转五道。而般舟三昧。无始生死以来。二乘之人。尚不能得。况于凡夫。是故不应以此三昧所见。谓为虚妄。又诸菩萨得此三昧见佛。则问解释疑网。从三昧起。住粗心中。深乐斯定。生贪著意。是故佛教行者。应作是念。我不到彼。彼佛不来。而得见佛闻法者。但心忆分别。了三界之物。皆从忆想分别而有。或是先世忆想果报。或是今世忆想所成。闻是教已。心厌三界。倍增信敬。佛善说如是微妙理也。行者即时得离三界欲。深入于定。成般舟三昧。

次问四相并答

远问曰。经云前四相。各行人法。后四相行一相。二相更相为故。不受无穷之难。而大智论云。若生能生生。则生复有生。若复有生则有生。夫生生者如此。便为无穷。若果无穷。则因无崖分。若其有穷。则因缘无由而生。据今有生则不应受无穷之难。若不受无穷之难。若不受无穷之难。则四相更相为没。令前能生法。复生生。则反覆有能生之力。若前生能反覆。则不应限后生之不能。如此还入于无穷矣。又问四相与心法为同。若有因为有前后之差。为一时并用也。若一时并用。则生灭性相违。灭时不应生。生时不应灭。若有前后之差。则生中无灭。灭中无生。若生中无灭。则生堕有见。若灭中无生。则灭堕无见。有无既分。则断常两行矣。若生中有少灭。灭中有少生。则前生与后生相陵。前灭与后灭相践。如此则不应云新新生灭相离无故也。必其无故。则因缘之与不陵践明矣。若生为住因。住为灭因。则生中无住。住中无灭。假令如新衣之喻。则生中已有住。住中已有灭。则是因中有果。果不异因。因果并陈。厚然无差别。若然者。进退落于疑地。反覆入于负门也。

什答曰。言有为法四相者。是迦旃延弟子意。非佛所说。众经大要有二。所谓有为法。无为法。有为法有生有灭有住有异。无为无生无灭无住无异。而佛处处说。但有名字耳。尚不决定言有生相。何况生生也。此是他人意。非信所受。何得相答。如他人有过。则非所知。然佛说一切法。若常若无常多。无常名先无今有。已有便无。常名则离如是之相。无常是有为法。常即是无为法。佛为众生说诸因缘出世法。名为生。如母子。如芽从种生。此是现所见事。名之为生。灭名众缘坏败。若众生而言名为死。若万物而言为坏。从生至灭。于其中间异相名住异。若众生而言。名老死病废。若非众生而言。名委异变故。如是内外之物。名为生灭住异。直信之士。闻此事已。即生厌离。得道解脱。佛大意所明。其旨如此。而比丘深心爱法。戏论有为之相。分别有八。法俱生理尚失中。则是众难之府。若一时则无因缘。若次第生则是无穷。又不应离法有生。所以者何。生是有为相。若离生有法者。则非有为法。若生能合法为生者。法何故不能合生为非生。亦如来难之咎。如是多过。是故佛小乘经中。说生灭住异。但有名字。无有定相也。大乘经中说。生是毕竟空如梦幻。但或凡夫心耳。大乘之法。是所信伏故。以之为论。诸法无生。求生定相不可得故。若因中有法者。则不应名生。如囊中物。非囊所生。若因中先无者。法何故不从非因中生。如乳中无酪水。亦因无。若有生者。为说瓶初时有也。为泥后非起瓶时有也。此二时俱不然。所以者何。已生未生故。生时过亦如是。若即瓶成为生。此亦不无生分。无瓶亦不应以妄生。何以故。三事相离即无也。若一时即无因缘。无因缘者。应各自生。如是等无量之过。是故诸佛如来。知生法无有定相。经诳凡夫之目。如梦中事。无有本末。以此因缘。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断言语道。灭诸心行。同泥洹相。得此妙理。即成无生法忍。

次问如法性真际并答

远问曰。经说法性。则云有佛无佛性住如故。说如。则明受决为如来。说真际。则言真际不受证。三说各异。义可闻乎。又问法性常住。为无耶为有耶。若无如虚空。则与有绝。不应言性住。若有而常住。则堕常见。若无而常住。则堕断见。若不有不无。则必有异乎。有无者辨而结之。则觉愈深愈隐。想有无之际。可因缘而得也。

什答曰。此三义。上无生忍中已明。又大智度论广说五事。所谓断一切语言道。灭一切心行。名为诸法实相。诸法实相者。假为如法性真际。此中非有非无。尚不可得。何况有无耶。以忆想分别者。各有有无之难耳。若随佛法寂灭相者。则无戏论。若有无戏论。则离佛法。大智论中。种种因缘。破有破无。不应持所破之法为难也。若更答者。亦不异先义。若以异义相答。则非佛意。便与外道相似。今复略说。诸法相随时为名。若如实得诸法性相者。一切义论所不能破。名为如。如其法相非心力所作也诸菩萨利根者。推求诸法如相。何故如是寂灭之相。不可取不可舍。即知诸法如相性自尔故。如地坚性水湿性火热性风动性。火炎上为事。水流下为事。风傍行为事。如是诸法性性自尔。是名法性也。更不求胜事。尔时心定。尽其边极。是名真际。是故其本是一义。名为三如。道法是一。分别上中下。故名为三乘。初为如。中为法性。后为真际。真际为上。法性为中。如为下。随观力故。而有差别。又天竺语音相近者以为名。是故说知诸法如。名为如来。如正遍知一切法故名为佛。又小乘经中亦说。如法性。如阿含中。一比丘问佛世尊。是十二因缘法。为佛所作。为余人所作。佛言。比丘。是十二因缘。非我所作。亦非彼所作。若有佛若无佛。诸法如法性。法性常住世间。所谓是法有故是法有。是法生故生。无明因缘识。乃至生因缘老死因缘诸苦恼。若无明灭故行灭。乃至老死灭故。诸苦恼灭。但佛为人演说显示。如日显照万物长短好丑。非日所作也。如是声闻经说。世间常有生死法。无时不有。是名有佛无佛相常住。真际义者。唯大乘法中说。以法性无量。如大海水。诸圣贤随其智力所得。二乘人智力劣故。不能深入法性。便取其证。证知如实之法微妙理极。深厌有为。决定以此为真。无复胜也。而诸菩萨。有大智力。深入法性。不随至为证。虽放深入。亦更无异事。如饮大海者。多少有异。更无别事。又诸菩萨。其乘顺忍中。未得无生法忍。观诸法实相。尔时名为如。若得无生法忍已。深观如故。是时变名法性。若坐道场。证于法性。法性变名真际。若未证真际。虽入法性。故名为菩萨。未有圣果。乃至道场。诸佛以一切智无量法性故。尔乃出菩萨道。以论佛道也。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中

猜你喜欢
  卷第六·道宣
  佛说金色迦那钵底陀罗尼经·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四卷·宝亮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四卷·圆照
  四分律卷第四十九(三分之十三)·佚名
  致西北大学校长书·太虚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十六·唐慧琳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一·佚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宗泐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慧立
  第六十二章 王子诞生·佚名
  坊记集传卷二·黄道周
  目录·佚名
  卷之三十八·别庵性统
  金陵清凉益禅师(法眼)·惠洪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一幕·老舍

    时间 民国三十一年春暮。地点 北平皇城根吴宅。人物 吴凤鸣 吴凤羽 小马儿 董志英 管一飞 章仲箫 田雅禅 日本宪兵甲乙 李巡长〔幕启前数分钟,有一架强烈的聚光灯射向舞台,在未拉开的幕布上,映出重庆的精神堡

  • 第二折·萧德祥

    (孙大同柳、胡上,云)昨日上坟处多吃了几钟酒,不自在。两个兄弟,咱今日往谢家楼上,再置酒席与我酘一酘去来。(做上楼科)(柳、胡云)哥哥,咱三人结义做兄弟,似刘、关、张一般,只愿同日死,不愿同日生,兄弟有难哥哥救,哥哥有难兄弟救

  • 范康·隋树森

    小令 【仙吕】寄生草 酒色财气 常醉后方何碍,不醉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花尚有重开日,人决无再少年。恰情欢春昼红妆面,正情

  • 卷四百二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二十五锦鸡类七言古锦鸡          【元】周 权已山灵鸟初离羣葳蕤丽组云锦文羽翎新刷爪距利彩色胜似沙头鸳晴暾入戸烂相射嗉中有物垂红碧绶光若若花盘绦出示山童有矜

  • 第三出·徐渭

    【喜迁莺】〔旦冠带,外扮吏,众上〕名魁金榜,拟咫尺天颜从容日讲。忽拜参军来陪司户,付与簿书教掌。青幕蓝衫易着,绿水红莲难仿。班鹭远,纵举头见日,却袖冷炉香。【菩萨蛮】(侍臣牧吏元无二,红莲幕里三年。寄水镜一轮明,朝朝挂讼

  • 卷之五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司马迁

    王学孟译注【说明】这是我国古代三位著名军事家的合传。作者着重写了孙武“吴宫教战”,孙膑以兵法“围魏救赵”、马陵道与庞涓智斗,以及吴起在魏、楚两国一展军事才能,使之富国强兵的事迹。全篇以兵法起,以兵法结,中间以兵

  • 梁襄传·脱脱

    梁襄,字公赞,是绛州人。梁襄自幼是孤儿,由叔父梁宁收养。梁襄生性颖悟,每天记言论一千多字。大定三年(1163),考中进士,分配到耀州任同官主簿。三次被迁..州任淳化令,有优秀的政绩。考察认为他勤政廉洁被提升为庆阳府推官,又被

  • 卷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通礼卷十五吉礼致祭先医之礼景惠殿内中奉太昊伏羲氏左炎帝神农氏右黄帝轩辕氏均南向勾芒风后东位西向祝融力牧西位东向东庑僦贷季岐伯伯高少师雷公伊尹淳于意王叔和皇甫谧葛洪韦慈藏钱乙刘完素李

  • 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孔子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②,劳③而不怨。” 【注释】 ①几(ji):轻微,婉转。③违;冒犯。③劳:忧愁。 【译文】 孔于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委婉地劝阻。如果见他们不愿意听从,仍然应该恭敬地侍奉他

  • 卷八十一·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八十一    宋 卫湜 撰丧服小记第十五孔氏曰案郑目録云丧服小记者以其记丧服之小义也此於别録属丧服严陵方氏曰哀之本在心及?於声音而见於衣服者乃其末耳此篇则以服为主故以服为言且谓之

  • 第十三章 与上帝的关系·林语堂

      宗教的恢复世上有许多人自以为认识上帝,知道上帝的爱憎。因此一个人在讨论这个题目时,不免被有些人认做亵渎,也被另一些人认做先知。人类以各个分别的说起来,不过是地壳的千百万万分之一,而地壳又不过是宇宙的千百万万

  • 五经稽疑卷四·朱睦㮮

    明 朱睦㮮 撰春秋隐公春王正月自汉以来觧经者皆谓周正建子至宋诸儒始有谓以夏时冠周月者有谓时月皆仍夏旧者各持所见纷纭不一愚按春秋桓八年十月雨雪定元年十月殒霜杀菽夫雪与霜降于十月节气之常必周之八月而后知不

  • 中阿含经卷第九·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三六)未曾有法品地动经第五(初一日诵)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金刚国。城名曰地。尔时。彼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于是。尊者阿难见地大动。地大动时。

  • 龙猛受南天铁塔金刚萨埵灌顶为密宗开祖之推论·太虚

    密法由龙猛菩萨从南天竺铁塔传出,与华严之由彼自龙宫诵出,同为佛史上相传之一不思议事。但龙宫虽莫可稽考,而所谓南天铁塔,则依日本梅尾祥云教授之理趣经研究,已可推测而知。摩诃僧祇律第三十三云:‘有舍利者名塔,无舍利者名

  • 卷第十·佚名

    嘉兴大藏经 莲峰禅师语录莲峰禅师语录卷第十嗣法门人性深等编杂咏下梅花百咏梅种遗来嘉实木天然嬴得色香一着先枝叶奇从个里发溪山何处不堪传种梅为爱闻香霜雪前多培岩下与溪边个中含尽未生韵发干成花任岁年丐梅久慕

  • 柳河东集·柳宗元

    又名《新刊诂训唐柳先生文集》。中国古代诗文别集。唐代柳宗元作,唐刘禹锡编,题《河东先生集》,宋初穆修始予刊行。今存最早的本子为宋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四库全书》收入。又有宋童宗说等《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

  • 诗缉·严粲

    三十六卷。严粲撰。严粲字坦叔,邵武(今属福建)人。南宋经学家、文学家。曾任清湘令,有《诗集》一部。《诗缉》是南宋时代较有影响的尊序派的代表作之一,与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并称“南宋说《诗》之善本”。正文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