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不二门

唐荆溪尊者湛然述

然此迹门。谈其因果及以自他。使一代教门融通入妙故。凡诸义释。皆约四教及以五味。意在开教悉入醍醐。观心乃是教行枢机。仍且略点寄在诸说或存或没。非部正意。故纵有施设托事附法。或辩十观列名而已。所明理境智行位法。能化所化意在能诠。诠中咸妙为辩诠内始末自他故。具演十妙搜括一化。出世大意罄无不尽。故不可不了十妙大纲。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若解迹妙本妙非遥。应知但是离合异耳。因果义一自他何殊。故下文云。本迹虽殊不思议一。况体宗用秖是自他因果法故。况复教相秖是分别前之四章。使前四章与诸文永异。若晓斯旨则教有所归。一期纵横不出一心三千世间即空假中。理境乃至利益咸尔。则止观十乘。成今自行因果。起教一章。成今化他能所。则彼此昭著法华行成。使功不唐捐所诠可识。故更以十门收摄十妙。何者。为实施权则不二而二。开权显实则二而不二。法既教部咸开成妙故。此十门不二为目。一一门下以六即检之。本门已广引诚证。此下但直申一理。使一部经旨皎在目前。

一者色心不二门。二者内外不二门。三者修性不二门。四者因果不二门。五者染净不二门。六者依正不二门。七者自他不二门。八者三业不二门。九者权实不二门。十者受润不二门。是中第一从境妙立名。第二第三从智行立名。第四从位法立名。第五第六第七从感应神通立名。第八第九从说法立名。第十从眷属利益立名。一色心不二门者。且十如境乃至无谛。一一皆可总别二意。总在一念。别分色心。何者。初十如中相唯在色。性唯在心。体力作缘义兼色心。因果唯心。报唯约色。十二因缘苦业两兼。惑唯在心。四谛则三兼色心。灭唯在心。二谛三谛皆俗具色心。真中唯心。一实及无。准此可见。既知别已摄别入总。一切诸法无非心性。一性无性三千宛然。当知心之色心即心名变。变名为造造谓体用。是则非色非心而色而心。唯色唯心良由于此。故知但识一念。遍见己他生佛。他生他佛尚与心同。况己心生佛宁乖一念。故彼彼境法。差差而不差。

二内外不二门者。凡所观境不出内外。外谓托彼依正色心。即空假中。即空假中妙。故色心体绝。唯一实性无空假中。色心宛然豁同真净。无复众生七方便异。不见国土净秽差品。而帝网依正终自炳然。所言内者。先了外色心一念无念。唯内体三千即空假中。是则外法全为心性。心性无外摄无不周。十方诸佛法界有情性。体无殊一切咸遍。谁云内外色心己他。此即用向色心不二门成。

三修性不二门者。性德秖是界如一念。此内界如三法具足。性虽本尔。藉智起修。由修照性。由性发修。存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修。性无所移修常宛尔。修又二种。顺修逆修。顺谓了性为行。逆谓背性成迷。迷了二心。心虽不二逆顺二性。性事恒殊。可由事不移心。则令迷修成了。故须一期迷了照性。成修见性修心二心俱泯。又了顺修对性有离有合。离谓修性各三。合谓修二性一。修二各三共发性三。是则修虽具九。九秖是三。为对性明修故合修为二。二与一性如水为波。二亦无二亦如波水。应知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从性成。成三法尔。达无修性唯一妙乘。无所分别。法界洞朗。此由内外不二门成。

四因果不二门者。众生心因既具三轨。此因成果名三涅槃。因果无殊始终理一。若尔因德已具。何不住因。但由迷因各自谓实若。了迷性实唯住因故。久研此因因显名果。秖缘因果理一。用此一理为因。理显无复果名。岂可仍存因号。因果既泯理性自亡。秖由亡智亲疏。致使迷成厚薄。迷厚薄故强分三惑。义开六即名智浅深。故如梦勤加空名惑绝。幻因既满镜像果圆。空像虽即义同。而空虚像实。像实故称理本有。空虚故迷转成性。是则不二而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终体一。若谓因异果因亦非因。晓果从因因方克果。所以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三千无改无明即明。三千并常俱体俱用。此以修性不二门成。

五染净不二门者。若识无始即法性为无明。故可了今即无明为法性。法性之与无明遍造诸法。名之为染。无明之与法性。遍应众缘号之为净。浊水清水。波湿无殊。清浊虽即由缘。而浊成本有。浊虽本有而全体是清。以二波理通举体是用。故三千因果俱名缘起。迷悟缘起不离刹那。刹那性常缘起理一。一理之内而分净秽。别则六秽四净。通则十通净秽。故知刹那染体悉净。三千未显验体仍迷。故相似位成六根遍照。照分十界各俱灼然。岂六根净人谓十定十。分真垂迹十界亦然。乃至果成等彼百界。故须初心而遮而照。照故三千恒具。遮故法尔空中。终日双亡终日双照。不动此念遍应无方。随感而施净秽斯泯。亡净秽故以空以中。仍由空中转染为净。由了染净空中自亡。此以因果不二门成。

六依正不二门者。已证遮那一体不二。良由无始一念三千。以三千中生阴二千为正。国土一千属依。依正既居一心。一心岂分能所。虽无能所依正宛然。是则理性名字观行。已有不二依正之相。故使自他因果相摄。但众生在理果虽未办。一切莫非遮那妙境。然应复了诸佛法体非遍而遍。众生理性非局而局。始终不改大小无妨。因果理同依正何别。故净秽之土胜劣之身。尘身与法身量同。尘国与寂光无异。是则一一尘刹一切刹。一一尘身一切身。广狭胜劣难思议。净秽方所无穷尽。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兹自在用。如是方知生佛等。彼此事理互相收。此以染净不二门成。

七自他不二门者。随机利他事乃凭本。本谓一性具足自他。方至果位自即益他。如理性三德三谛三千。自行唯在空中利他三千赴物。物机无量不出三千。能应虽多不出十界。界界转现不出一念。土土互生不出寂光。众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诸佛由三千理满故能应。应遍机遍欣赴不差。不然岂能如镜现像。镜有现像之理。形有生像之性。若一形对不能现像。则镜理有穷形事不通。若与镜隔则容有是理。无有形对而不像者。若镜未现像由尘所遮。去尘由人磨。现像非关磨者。以喻观法大旨可知。应知理虽自他具足。必藉缘了为利他功。复由缘了。与性一合方能称性。施设万端则不起自性化无方所。此由依正不二门成。

八三业不二门者。于化他门事分三密。随顺物理得名不同。心轮鉴机二轮设化。现身说法未曾毫差。在身分于真应。在法分于权实。二身若异何故乃云即是法身。二说若乖何故乃云皆成佛道。若唯法身应无垂世。若唯佛道谁施三乘。身尚无身说必非说。身口平等等彼意轮。心色一如不谋而化。常冥至极称物施为。岂非百界一心。界界无非三业。界尚一念三业岂殊。果用无亏因必称果。若信因果方知三密有本。百界三业俱空假中。故使称宜遍赴为果。一一应色一一言音。无不百界三业具足。化复作化斯之谓欤。故一念凡心已有理性三密相海。一尘报色同在本理毗卢遮那。方乃名为三无差别。此以自他不二门成。

九权实不二门者。平等太慧常鉴法界。亦由理性九权一实。实复九界权亦复然。权实相冥。百界一念不可分别任运常然。至果乃由契本一理。非权非实而权而实。此即如前心轮自在。致令身口赴权实机。三业一念无乖权实。不动而施岂应隔异。对说即以权实立称。在身即以真应为名。三业理同权实冥合。此以三业不二门成。

十受润不二门者。物理本来性具权实。无始熏习或权或实。权实由熏理常平等。遇时成习行愿所资。若无本因熏亦徒设。遇熏自异非由性殊。性虽无殊必藉幻发。幻机幻感幻应幻赴。能应所化并非权实。然由生具非权非实成权实机。佛亦果具非权非实为权实应。物机应契身土无偏。同常寂光无非法界。故知三千同在心地。与佛心地三千不殊。四微体同权实益等。此以权实不二门成。

是故十门门门通入。色心乃至受润咸然。故使十妙始终理一。如境本来具三。依理生解故名为智。智解导行行解契理。三法相符不异而异。而假立浅深设位简滥。三法秖是证彼三理。下之五章三法起用。既是一念三千。即空假中成故有用。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诸佛之法本迹非遥。故重述十门。令观行可识。首题既尔览别为总符文可知。

十不二门(竟)

猜你喜欢
  《楞伽师资记》序·胡适
  大雲初分师子吼健度第十九·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卷·灌顶
  第五十一章 二王章·佚名
  业成就论·世亲
  一切曼罗金刚轮三昧大仪轨分第八·佚名
  卷第四·晦翁悟明
  汾阳无德禅师歌颂卷下·楚圆
  覆浚然比丘书·太虚
  卷六·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一卷·佚名
  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佚名
  卷第九·佚名
  卷第十二·李遵勖
  卷四十六(玄奘译)·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三·毕沅

      ◎宋纪十三 ∷起柔兆阉茂正月,尽强圉大渊献十二月,凡二年。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   春,正月,辛未,右武卫大将军长宁侯德隆卒。以其弟德彝嗣侯,判沂州,时年十九。属飞蝗

  • 褚该传·令狐德棻

    褚该字孝通,河南阳翟人。晋朝末年,迁居长江以东。祖父褚长乐,任齐国竟陵王的录事参军。父亲褚义昌,任梁国鄱阳王的中记室。褚该自幼谨慎宽厚,在乡里享有美名。特别精于医术,在当时很有名气。在梁国当官,曾任武陵王府参军。随

  • 卷三十二·宋敏求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唐大诏令集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三十二宋 宋敏求 编皇太子追赠邵王赠皇太子制申王赠惠庄太子制岐王赠惠文太子制庆王赠靖德太子制兴王赠?懿太子制齐王赠怀懿太子制晋王赠悼怀太子制

  • 南面第十八·韩非

    人主之过,在己任在臣矣,又必反与其所不任者备之,此其说必与其所任者为雠,而主反制于其所不任者。今所与备人者,且曩之所备也。人主不能明法而以制大臣之威,无道得小人之信矣。人主释法而以臣备臣,则相爱者比周而相誉,相憎者朋

  • 卷三十四·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三十四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三十四>九州冀【禮河内曰冀州】兖【書濟河惟兖州禮河東曰兖州】青【書海岱惟青州禮正東曰青州】徐【書海岱及淮惟徐州】揚【

  • 卷四十九·陈经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四十九宋 陈经 撰费誓【周书】此篇见伯禽之在鲁凡军旅行阵之间器械车马刍茭糗粮桢榦无一不备亦无一不知此古人之学所以精粗为一致本末一理岂有能文而不能用武徒知性命道德之理而不达于军旅战

  • 洪范口义卷上·胡瑷

    宋 胡瑗 撰洪范夫武王既胜殷杀受乃立其子武庚为后遂以箕子归武王于是问以天道箕子陈述天地人之常经圣王治国之大法无岀于洪范故作洪范之篇 此篇得入周书者以此篇箕子为武王述大法九类之书故得入周书也惟十有三祀王

  • 第六章 13·辜鸿铭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辜讲孔子评价当时一位有名勇猛的公众人物(孟之反,名侧,一般称孟子侧。鲁国大夫,以勇猛著称)说:“他从不自吹自擂。有一次他所在的军队败逃时,他紧随军队垫后

  • 卷一百三十九·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三十九  宋 卫湜 撰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仁者其难乎诗曰凯弟君子民之父母凯以强教之弟以说安之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威庄而安孝慈而敬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

  • 《尸子·分》白话译文·尸佼

    原文:天地生万物,圣人裁之。裁物以制分,便事以立官。君臣、父子、上下、长幼、贵贱、亲疏,皆得其分,曰治。爱得分,曰仁。施得分,曰义。虑得分,曰智。动得分,曰适。言得分,曰信。皆得其分,而后为成人。明王之治民也,事少而功立,身逸

  •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梦颜

      &ldquo;印造经文&rdquo;  [发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天下最易失者人身,至难闻者佛法。如来不出世,则天上人间皆如长夜。不特庸流局于所见,即儒者亦囿于所闻。仰首观天,以为止此日月,而不知有

  • 卷八·佚名

    复次何等是为如来十八不共法。所谓一者如来身无懈倦。二者语无卒暴。三者无失念。四者无不定心。五者无种种想。六者无不知舍心。七者欲无减。八者精进无减。九者念无减。十者定无减。十一者慧无减。十二者解脱解脱知

  •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佚名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lsquo;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龙王、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与非人、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一·佚名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善財童子。於居士所。聞此甚深解脫門已。思惟修習。決定無間游彼福德海。淨彼福德田。趣彼福德津仰彼福德山。開彼福德藏。轉彼福德輪。觀彼福德法。植

  • 昌吉县乡土志·佚名

    佚名修纂。清末推行新政,设立编书局,饬令各地采辑乡土志以充小学教材,遂修是志。内容简略,仅2000余字。列10目,叙该县历史、民族、地理、物产等。记事至光绪末年。1986年日本辑入《新疆省乡土志三十种》刊行。

  • 道情诗词杂著·李西月

    李涵虚祖师圆峤内篇第六卷,道情诗词杂著,长乙山人李涵虚著 皖江陈撄宁校订。

  • 岁寒堂诗话·张戒

    诗论。南宋人张戒撰。二卷。戒字定复,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人。生卒年未详。北宋宣和末年(1125)进士。南渡后官至司农少卿。力主恢复中原,遭秦桧排挤打击,放逐后不知所终。原书已佚。今本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较完

  •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林语堂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是林语堂在中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之一,大师以主人翁意识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及其勤劳而朴实的子民,他用特有的手法和笔调广泛而深入地描绘了国人的生存状态,并从文化、历史、社会和环境等角度进行了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