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九

居士传九

昭明太子传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梁武帝长子也。母丁贵嫔。仁恕恭俭。虔精奉佛。居常蔬食。受戒日甘露降於殿前。能通经义。所受供赐悉以充法事。普通七年薨。太子生而聪叡。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徧读五经。天监元年立为皇太子。十四年正月朔。武帝临轩冠太子於大极殿。时武帝大宏佛教。太子亦深心信奉。遍览众经。於宫内别立慧义殿。招引名僧讲论。甞撰解二谛义云。明道之方。其由非一。举要论之。不出境智。或时以境明义。或时以智显行。至於二谛。即是就境明义。若迷其方。三有不绝。若达其智。万累斯遣。所言二谛者。一是真谛。一名俗谛。真谛离有离无。俗谛即有即无。即有即无斯是假名。离有离无此为中道。真是中道。以不生为体。俗既假名。以生法为体。慧超咨曰。浮伪起作名之为俗。离於有无名之为真。未审浮伪为当与真一体。为当有异。答曰。世人所知生法为体。出世人所知不生为体。依人作论。应如是说。若论真。即有是空。俗。指空为有。依此义明。不得别异。又咨。真俗既云一体。未审真谛亦有起动。起动不关真谛。答曰。真谛寂然无起动相。凡夫惑识横见起动。又咨。未审有起动而凡夫横见。无起动而凡夫横见。答曰。若有起动则不名横见。以无动而见所以是横。咨。若法无起动则唯应一谛。答曰。此理常寂。此自一谛。横见起动复是一谛。唯应有两不得言一。萧晔咨曰。真谛称真。是实真否。答曰。得真实真。又咨。菩萨会真之时。为忘俗忘真否。答曰。忘俗忘真故说会真。又咨。忘俗忘真何得实真。答曰。若存俗存真。何谓实真。正由两遣。故谓实真。法云咨曰。圣人所知之境。此是真谛。未审能知之智。为是真谛。为是俗谛。答曰。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言即真。又咨。有智之人。为是真谛。为是俗谛。答曰。若呼有智之人。即是俗谛。又咨。未审俗谛之人何得有真谛之智。答曰。圣人能忘於俗。所以得有真谛。法宠咨曰。若使凡夫见有。圣人见无。便应凡夫但见世谛有。圣人应见太虗无。答曰。太虗亦非圣人所见。太虗得名由於相待。既由待生。并凡所见。又咨。凡夫所见空有。得言是一否。答曰。就凡为语。有实异无。约圣作谈。无不异有。敬脱咨曰。未审圣人见真。为当渐见。为当顿见。答曰渐见。又咨。无相虗怀。一见此理万相并寂。未审何故见真得有由渐。答曰。自凡之圣。解有浅深。真自虗寂。不妨见有由渐。又咨。未审一得无相并忘万有。为不悉忘。答曰。一得无相。万有悉忘。解法身义云。法身虗寂。远离有无之境。独脱因果之外。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岂是称谓所能论辨。将欲显理。不容默然。天竺云达摩舍利。此土谓之法身。若以当体。则是自性之目。若以言说。则是相待立名。法者轨则为旨。身者有体之义。轨则之体故曰法身。粗陈其体是常住身。是金刚身。重加研核。其则不尔。若定是金刚。即为名相。定是常住。便成方所。所谓常住。本是寄名。称曰金刚。本是譬说。及谈实体。则性同无生。故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法。故涅盘经说。如来之身。非身是身。无量无边。无有足迹。无知无形。毕竟清净。无知清净而不可为无。称曰妙有。而复非有。离无离有。所谓法身。法云咨曰。未审法身常住是万行得否。答曰。名相道中万行所得。又咨。既为万行所得。岂是无相。若必无相。岂为万行所得。答曰。无名无相。何曾有得。寄以名相。假言有得。又咨。实有万行实得佛果。安可言无相全无所得。答曰。问者住心。谓实有万行。今谓万行自空。岂有实果可得。又咨。现有众生修习万行。未审何故全谓为无。答曰。凡俗所见谓之为有。理而检之实无万行。又咨。经说常住。以为妙有。如其假设。何谓妙有。答曰。寄以名相。故说妙有。理绝名相。何妙何有。法宠咨曰。未审法身之称。为止在妙本。金姿丈六亦是法身。答曰。通而为论。本迹皆是。别而为语。止在常住。又咨。若止在常住。不应有身。若通取丈六。何为法身。答曰。常住既有。妙体何得。无身丈六亦能轨物。故可通称法身。又咨。若常住无累方称法身。丈六有累何谓法身。答曰。众生注仰。妄见丈六。丈六非有。有实何累。普通元年四月甘露降於慧义殿。太子为人孝敬笃至。每宴居一坐一起。不敢南面。被召当入。輙危坐达旦。丁贵嫔有疾。太子朝夕侍。衣不解带。及丧。水浆不入口。每哭輙恸绝。奉武帝敕。强进饮食。比至葬日。进麦粥一升。不甞菜果。体素壮。至是减削过半。自加元服。武帝使省万几。百司奏事填委太子。明於庶事。辨析可否纤毫必白。其有过失徐令改正。未甞纠弹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出宫二十余年。不畜声伎。时招引文学之士讨论篇籍而已。会大军北伐。京师糓贵。太子菲衣减膳。每霖雨积雪。遣左右周行道路视贫困家。有流离者密加赈赐。又出绵帛多作襦裤。方冬施冻人。其死亡无以敛者为备棺槥。每闻远近百姓赋役勤苦。輙敛容色。大通二年诏发吴郡吴兴义兴民。开漕大渎以泻浙江。太子以吴兴被水。请权停此役。武帝优诏报之。三年三月寝疾。自知不起。终不以状上闻。四月薨。年三十一。諡曰昭明(梁书.广宏明集)。

知归子曰。予观昭明太子之论。可谓了了见佛法者。非梁君臣之所及也。太子仁孝宽明。动合规矩。若使抚有梁祚。勤施四方。淳和之风可日俟也。天步方艰前星遽殒。一夫作难而江国土崩。岂不哀哉。文中子言。斋戒修而齐梁亡。非释迦之罪也。盖定业使然。天亦不能纯佑命於太子也。悲夫。

汪大绅云。其行事颇与六度经相应。昭明真佛种也。吾不重其佛法。重其仁孝宽明是为佛种。论法到极入微处。只是所知愚也。惜其未遇达摩以下诸大作家。痛与锥劄。脱却所知愚。只管要离有离无。依旧只管在有无上之乎者也。之乎者也到没奈何去处。且上文撰楼青黄亦白黑去者。此处是文人根种。非佛种也。那得有天子福分。那得有帝王事业。以渠脚跟插在秀才和尚们队里。弄得虗花花故也。呜呼。以彼仁孝宽明根种。又曾念过孝经.论语.五经者。弄得下梢头毫没收拾。不亦惜哉○为甚金刚经.心经.七佛偈.坛经。汪大绅喜欢奉行。朱子尝判得千是万是曰。六朝人佛学。只是说。只是清言家数而已。说得来清虗惹厌。所以达摩入中国来。一切扫去。传至惠能始有下手做工夫处○可惜许多聪明绝特有志之士。难得入此门来。及入此门来。又有漫天荆棘。一个个陷入其中出身不得。弄得一个个毫没收拾。千病万痛总只为做工夫的只在动静上转换。讲道理的只在有无上拈放。个个认指为月。何曾识得月耶。入此门来不是小可的事情。千生万劫於此一了无不了。於此不了。尽未来劫总未有了期。岂可贪图说得去做得好看便罢。若只是说得去做得好看便罢。乡里小儿中这般人如麻似粟。此门中不劳尊驾光辉也。虽然事不可一向。既承尊驾光辉。不妨打开方便法门。请来游戏一回者。你要游戏此法门。切不可在动静上转换。有无上拈放。动静只是境。有无只是意根卜度。与心了不相干也。你若有大力量。动也一棒。静也一棒。有也一棒。无也一棒。打得有无动静诸魔脑袋子都裂去也。影儿都不见也。自然心光发露。咄。连那心光也送他一棒。[囗@力][?汪大绅手。须瞎却天下人眼。诚哉是言。

猜你喜欢
  选佛谱卷第一·智旭
  卷第四·祖琇
  论复性书院讲录·太虚
  卷十一·僧祐
  卷十五·佚名
  惟念品第六·佚名
  第一章 如来来降·佚名
  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跋·道宣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义玄
  第五十九卷·佚名
  善行品第七·佚名
  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第二卷·宗赜慈觉
  曹溪大休珠禪師普說卷第十·佚名
  卷上·熊十力
  十住断结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陈东甫·唐圭璋

      阳春白雪卷六有谭宣子摸鱼儿“怀云崖陈乘车东甫时游湘潭”词。乐雷发雪矶丛稿有“陈东甫酒间举作归心只有杜鹃知之句犹未成篇因为续之”“赠别陈东甫呈尚书钟公”二诗   词综补遗据谭宣子词,以陈云厓、陈东甫为

  • ◆张承旨翥(蜕庵集)·顾嗣立

    翥字仲举。晋宁人。少负才不羁,好蹴踘,喜音乐,不以家业屑意,其父以为忧。翥一旦翻然曰:「大人勿忧,今请易业矣。」乃谢客闭门读书,昼夜不暂辍。其父为安仁典史,遂受业于李存之门。及调杭州,又学于仇山村远。由是以诗文知名,薄游

  • 卷九十一·列传第二十一·脱脱

        耶律韩八 耶律唐古 萧术哲(药师奴) 耶律玦 耶律仆里笃   耶律韩八,字嘲隐,倜傥有大志,北院详稳古之五世孙。太平中,游京师,寓行宫侧,惟囊衣匹马而已。帝微服出猎,见而问之曰:“汝为何人?”韩八初不识,漫应曰:“

  • 卷二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张廷玉

        杨嗣昌 吴甡   杨嗣昌,字文弱,武陵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改除杭州府教授。迁南京国子监博士,累进户部郎中。天启初,引疾归。   崇祯元年,起河南副使,加右参政,移霸州。四年,移山海关饬兵备。父鹤,总督陕西

  • 第七十八回 河朔再乱节使遭戕 深州撤围侍郎申命·蔡东藩

      却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自遣质献地后,还算安分守己,至元和十五年十月病殁。子知感知信,尚留质京师,秘不发丧。军中推立承宗弟承元,承元年方二十,语军士道:“诸公未忘先德,不因承元年少,欲令暂摄军务;承元愿尽节天子,勉成忠烈

  • 纲目续麟卷二·张自勋

    资治通鉴纲目卷二【起丙午尽戊戌西楚霸王四年汉王四年】考异【提要丙午下有秦昭襄王五十二年戊戌下无西楚霸王四年】据卷一起尽戊寅下先书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此当从考异补秦昭襄王五十二年西楚不当与汉并称提要无西楚四

  • 卷之二百四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四三七 军机大臣奏遵旨询问纪昀二分《荟要》详校情形片·佚名

    一四三七 军机大臣奏遵旨询问纪昀二分《荟要》详校情形片乾隆五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臣等遵旨询问纪昀。据称:摛藻堂、味腴书室《荟要》二分,于乾隆五十五年奉旨交南书房翰林分股详校,我亦奉旨匀摊一股。于时摛藻堂之书尚

  • 附录三 着录·王符

    隋书经籍志子部:潜夫论十卷后汉处士王符撰旧唐书经籍志子录儒家类:潜夫论十卷王符撰唐书艺文志子录儒家类:王符潜夫论十卷宋史艺文志子类儒家类:王符潜夫论十卷崇文总目儒家类:潜夫论十卷王符撰郡斋读书志子部儒家类:潜夫论

  • 述而第七·智旭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禅解】“述而不作”,只因信得理无可作。既“信”得及, 自然“好古”,此夫子真道脉,真学问也。卓吾云:都是实话,何云谦词?【子曰:&ldq

  • 卷五·王昭禹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详解卷五宋 王昭禹 撰甸师掌帅其属而耕耨王借以时入之以共齍盛【耨乃豆反齍音资】【郊外曰甸田庖于洫甸法正在是也甸师以下士二人为之而其徒有三百之众名其官曰师则主教其属故也公田谓之借以其借民

  • 道院集要卷二·晁迥

    (宋)晁迥撰无疑楞伽云譬如谷粟名凡夫食不舂不炊不可得食不生不灭亦复如是不修智巧方便行者不得具庄严法身此无疑也言下大悟止是见理误会无修者盖不晓无修之修也剖析除求不除妄想不求真此是不除之除不求之求亦云无修之修

  •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佚名

    梁扶南国三藏僧伽婆罗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一万人俱;及诸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皆悉住于不退转地,久已供养无量诸佛,于诸佛所深种善根,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陀罗尼,获乐说辩才,成就智慧,具足功德,以自在

  • 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佚名

    《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简称《雷霆玉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北宋末神霄派道士所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乃上天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传授,主要论述神霄雷法。内称:神霄玉清

  • 御定全唐诗·佚名

    九百卷。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定。此集为唐代诗歌总集。又称《全唐诗》。系清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鋐、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在曹寅组织下奉敕,以季振宜《全唐诗》

  • 名山藏·何乔远

    纪传体史书。明何乔远撰。一百卷。乔远,字雅孝,号匪我,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官至礼部仪制郎中,以事归居20余年,再宦至南京工部右侍郎。是书分为典谟记、坤则记、开圣记、继体记、分藩记、勋封记、天国

  • 法华玄论·吉藏

    凡十卷。隋代嘉祥大师吉藏(549~623)撰。又称法华经玄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本书乃吉藏依三论教旨,以阐释法华经之要义。内容包括:(一)弘经方法,阐明弘传法华经之方法。(二)大意,说明佛说法华经之十六种因缘。(三)释名,解

  • 一髻尊陀罗尼经·佚名

    全一卷。唐朝不空译。略称一髻尊经。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首述持诵真言之十种利益及四种果报,次说三种陀罗尼、七日作坛灌顶法、坛法、护摩、根本印等,并详载结界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