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居士传九
昭明太子传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梁武帝长子也。母丁贵嫔。仁恕恭俭。虔精奉佛。居常蔬食。受戒日甘露降於殿前。能通经义。所受供赐悉以充法事。普通七年薨。太子生而聪叡。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徧读五经。天监元年立为皇太子。十四年正月朔。武帝临轩冠太子於大极殿。时武帝大宏佛教。太子亦深心信奉。遍览众经。於宫内别立慧义殿。招引名僧讲论。甞撰解二谛义云。明道之方。其由非一。举要论之。不出境智。或时以境明义。或时以智显行。至於二谛。即是就境明义。若迷其方。三有不绝。若达其智。万累斯遣。所言二谛者。一是真谛。一名俗谛。真谛离有离无。俗谛即有即无。即有即无斯是假名。离有离无此为中道。真是中道。以不生为体。俗既假名。以生法为体。慧超咨曰。浮伪起作名之为俗。离於有无名之为真。未审浮伪为当与真一体。为当有异。答曰。世人所知生法为体。出世人所知不生为体。依人作论。应如是说。若论真。即有是空。俗。指空为有。依此义明。不得别异。又咨。真俗既云一体。未审真谛亦有起动。起动不关真谛。答曰。真谛寂然无起动相。凡夫惑识横见起动。又咨。未审有起动而凡夫横见。无起动而凡夫横见。答曰。若有起动则不名横见。以无动而见所以是横。咨。若法无起动则唯应一谛。答曰。此理常寂。此自一谛。横见起动复是一谛。唯应有两不得言一。萧晔咨曰。真谛称真。是实真否。答曰。得真实真。又咨。菩萨会真之时。为忘俗忘真否。答曰。忘俗忘真故说会真。又咨。忘俗忘真何得实真。答曰。若存俗存真。何谓实真。正由两遣。故谓实真。法云咨曰。圣人所知之境。此是真谛。未审能知之智。为是真谛。为是俗谛。答曰。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言即真。又咨。有智之人。为是真谛。为是俗谛。答曰。若呼有智之人。即是俗谛。又咨。未审俗谛之人何得有真谛之智。答曰。圣人能忘於俗。所以得有真谛。法宠咨曰。若使凡夫见有。圣人见无。便应凡夫但见世谛有。圣人应见太虗无。答曰。太虗亦非圣人所见。太虗得名由於相待。既由待生。并凡所见。又咨。凡夫所见空有。得言是一否。答曰。就凡为语。有实异无。约圣作谈。无不异有。敬脱咨曰。未审圣人见真。为当渐见。为当顿见。答曰渐见。又咨。无相虗怀。一见此理万相并寂。未审何故见真得有由渐。答曰。自凡之圣。解有浅深。真自虗寂。不妨见有由渐。又咨。未审一得无相并忘万有。为不悉忘。答曰。一得无相。万有悉忘。解法身义云。法身虗寂。远离有无之境。独脱因果之外。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岂是称谓所能论辨。将欲显理。不容默然。天竺云达摩舍利。此土谓之法身。若以当体。则是自性之目。若以言说。则是相待立名。法者轨则为旨。身者有体之义。轨则之体故曰法身。粗陈其体是常住身。是金刚身。重加研核。其则不尔。若定是金刚。即为名相。定是常住。便成方所。所谓常住。本是寄名。称曰金刚。本是譬说。及谈实体。则性同无生。故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法。故涅盘经说。如来之身。非身是身。无量无边。无有足迹。无知无形。毕竟清净。无知清净而不可为无。称曰妙有。而复非有。离无离有。所谓法身。法云咨曰。未审法身常住是万行得否。答曰。名相道中万行所得。又咨。既为万行所得。岂是无相。若必无相。岂为万行所得。答曰。无名无相。何曾有得。寄以名相。假言有得。又咨。实有万行实得佛果。安可言无相全无所得。答曰。问者住心。谓实有万行。今谓万行自空。岂有实果可得。又咨。现有众生修习万行。未审何故全谓为无。答曰。凡俗所见谓之为有。理而检之实无万行。又咨。经说常住。以为妙有。如其假设。何谓妙有。答曰。寄以名相。故说妙有。理绝名相。何妙何有。法宠咨曰。未审法身之称。为止在妙本。金姿丈六亦是法身。答曰。通而为论。本迹皆是。别而为语。止在常住。又咨。若止在常住。不应有身。若通取丈六。何为法身。答曰。常住既有。妙体何得。无身丈六亦能轨物。故可通称法身。又咨。若常住无累方称法身。丈六有累何谓法身。答曰。众生注仰。妄见丈六。丈六非有。有实何累。普通元年四月甘露降於慧义殿。太子为人孝敬笃至。每宴居一坐一起。不敢南面。被召当入。輙危坐达旦。丁贵嫔有疾。太子朝夕侍。衣不解带。及丧。水浆不入口。每哭輙恸绝。奉武帝敕。强进饮食。比至葬日。进麦粥一升。不甞菜果。体素壮。至是减削过半。自加元服。武帝使省万几。百司奏事填委太子。明於庶事。辨析可否纤毫必白。其有过失徐令改正。未甞纠弹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出宫二十余年。不畜声伎。时招引文学之士讨论篇籍而已。会大军北伐。京师糓贵。太子菲衣减膳。每霖雨积雪。遣左右周行道路视贫困家。有流离者密加赈赐。又出绵帛多作襦裤。方冬施冻人。其死亡无以敛者为备棺槥。每闻远近百姓赋役勤苦。輙敛容色。大通二年诏发吴郡吴兴义兴民。开漕大渎以泻浙江。太子以吴兴被水。请权停此役。武帝优诏报之。三年三月寝疾。自知不起。终不以状上闻。四月薨。年三十一。諡曰昭明(梁书.广宏明集)。
知归子曰。予观昭明太子之论。可谓了了见佛法者。非梁君臣之所及也。太子仁孝宽明。动合规矩。若使抚有梁祚。勤施四方。淳和之风可日俟也。天步方艰前星遽殒。一夫作难而江国土崩。岂不哀哉。文中子言。斋戒修而齐梁亡。非释迦之罪也。盖定业使然。天亦不能纯佑命於太子也。悲夫。
汪大绅云。其行事颇与六度经相应。昭明真佛种也。吾不重其佛法。重其仁孝宽明是为佛种。论法到极入微处。只是所知愚也。惜其未遇达摩以下诸大作家。痛与锥劄。脱却所知愚。只管要离有离无。依旧只管在有无上之乎者也。之乎者也到没奈何去处。且上文撰楼青黄亦白黑去者。此处是文人根种。非佛种也。那得有天子福分。那得有帝王事业。以渠脚跟插在秀才和尚们队里。弄得虗花花故也。呜呼。以彼仁孝宽明根种。又曾念过孝经.论语.五经者。弄得下梢头毫没收拾。不亦惜哉○为甚金刚经.心经.七佛偈.坛经。汪大绅喜欢奉行。朱子尝判得千是万是曰。六朝人佛学。只是说。只是清言家数而已。说得来清虗惹厌。所以达摩入中国来。一切扫去。传至惠能始有下手做工夫处○可惜许多聪明绝特有志之士。难得入此门来。及入此门来。又有漫天荆棘。一个个陷入其中出身不得。弄得一个个毫没收拾。千病万痛总只为做工夫的只在动静上转换。讲道理的只在有无上拈放。个个认指为月。何曾识得月耶。入此门来不是小可的事情。千生万劫於此一了无不了。於此不了。尽未来劫总未有了期。岂可贪图说得去做得好看便罢。若只是说得去做得好看便罢。乡里小儿中这般人如麻似粟。此门中不劳尊驾光辉也。虽然事不可一向。既承尊驾光辉。不妨打开方便法门。请来游戏一回者。你要游戏此法门。切不可在动静上转换。有无上拈放。动静只是境。有无只是意根卜度。与心了不相干也。你若有大力量。动也一棒。静也一棒。有也一棒。无也一棒。打得有无动静诸魔脑袋子都裂去也。影儿都不见也。自然心光发露。咄。连那心光也送他一棒。[囗@力][?汪大绅手。须瞎却天下人眼。诚哉是言。
猜你喜欢 选佛谱卷第一·智旭 卷第四·祖琇 论复性书院讲录·太虚 卷十一·僧祐 卷十五·佚名 惟念品第六·佚名 第一章 如来来降·佚名 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跋·道宣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义玄 第五十九卷·佚名 善行品第七·佚名 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第二卷·宗赜慈觉 曹溪大休珠禪師普說卷第十·佚名 卷上·熊十力 十住断结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