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居士传十
刘明刘庾刘向冯李传
刘灵预
名虬。南阳人。徙居江陵。宋太始中为当阳令。罢官归。豫章王辟为荆州别驾。不应。齐永明三年徵为通直郎。亦不就。竟陵王闻灵预精释教。致书通意。要其东下曰。仆迹尘珪组。心逸江湖。未面自亲。闻风如旧。而回驾之念。徒轸式闾之礼无阶。君矫然独远。确乎难拔宣习质文昭辨。空有所谓忘言之人。可论天人之际。岂能凤举鹤翻有心仪萃。觇濠射之冥游。屈只鹫之法侣。阐三乘於穷子。发二谛於困蒙。有是因也。何其畅与。答曰。虬四节卧病。三时营灌。畅余音於山泽。托暮情於鱼鸟。宁非唐虞厚恩。周召宏施。远泽既洒。仁规先着。敢收樵牧之嫌。敬报轼蛙之义。家居衣麤布衣。礼佛长斋。注法华经。讲涅盘.大小品。以江陵西沙洲去人远。乃徙居之。建武二年诏徵国子博士。不就。其冬得疾。正昼有白云徘徊檐户间。香气满室。空中磬声铿然。是日卒。年五十八(南齐书.广宏明集)。
明休烈
名僧。绍平原鬲人。元嘉中再举秀才。宋齐之交隐居教授。累辟不出。寻居摄山。闻僧远夙德。往候於定林寺。齐高帝欲就寺见之。远问休烈曰。天子若来。居士若何相对。答曰。山薮之人。正当凿坏以遁。若辞不获命。便当依戴公故事。昔戴顒高卧不起。朝命以山人之服加其身。故云。旋遁还摄山。高帝赐以竹根如意笋箨冠。初至山中。野老谏曰。山多毒蛇猛虎。不可居也。休烈曰。毒中之毒无过三毒。忠信之人可蹈水火。蛇虎何能为。遂居焉。栖心静泊二十年许。时道士顾欢作夷夏论。意在抑佛伸老。休烈论之曰。若夫学镜生灵。中天设教。观象测变。存而不论。经世之深。孔老之极也。为於未有尽照穷缘。殊生共理。练伪归真。神功之正。佛教之宏也。是以佛明其宗。老全其生。守生者蔽。明宗者通。然静止大方。乃虽蔽而非妄。动由其宗。则理通而照极。故夫学得所学。则可以资全生灵而教尊域中矣。为於无为。将乃灭习反流而邈天人矣。甞与法度禅师讲无量寿经。中夜忽见金光照室。光中有楼阁及化佛菩萨。永明七年舍宅为栖霞寺。梦岩间有佛放光。志欲创造未果而卒。次予仲璋遂与法度造无量寿佛像三丈一尺余。并建观音势至像以终父志。少子山宾。字孝若。能世其家业。梁普通中官至散骑常侍。时范缜着神灭论。萧琛.曹思文并立义难之。武帝亦下敕排缜论。令释法云示王公贵人凡二十六人。各有答书。申不灭之旨。而山宾书辞义尤切。其文曰。辱告惠示敕旨答。臣下审神灭论。源深趣远。岂鹿兔所测。随类得解。或亦各欣所见。奉以周旋。不胜舞跃。论者限於视听。岂达旷远。目覩百年。心惑三世。谓形魄既亡。神魂俱灭。斯则既远释典。复乖孔教矣。焉可与言至道语妙理者哉。夫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是以孔宣垂范以知死酬问。周文立教以多才代终。诗称三后在天。书称祖考来格。此皆陈之载籍。彰彰其明者也。夫缘假故有灭。业造故无常。是以五阴合成终同烟尽。四微虗构会均火灭。窃谓神明之道非业非缘。非业非缘故。虽迁不灭。能缘能业。故苦乐殊报。此能仁之妙唱。搢绅之所抑也。虽教有殊途。理还一致。皇上智周空有。照极神源。爰发圣衷。亲染宸翰。弘奖至教。启悟重昏。令学者永祛疑惑。眷逮不遗。良兼欣戚。後假节摄北兖州事。卒於官。赠侍中。諡曰质(南史.宏明集)。
刘士光
名歊。平原人也。年十一读庄子逍遥篇。即能为客说其大义。及长博学有文。已而精心学佛。不娶不仕。神僧志公遇之於兴皇寺。惊起曰。隐居学道。清净登真。如此三说。年三十一着革终论。其略曰。夫形也者无知之质也。神也者有知之性也。有知不独存。依无知以自立。故形之於神。逆旅之舘耳。及其死也。神去此而适彼也。神已去此。舘何用存。神已适彼。祭何所祭。而姬孔之教不然者。其有以乎。盖礼乐之兴出於浇薄俎豆。缀兆生於俗敝。施灵筵。陈棺椁。设馈奠。建邱陇。盖欲孝子有追思之地耳。今欲剪截烦厚务从俭易。不伤存者之念。有合至人之道。气绝不须复魄。盥洗而敛。以一千钱市棺单故裙衫衣巾枕履。此外送往之具。棺中常物及余阁之祭。一不得有所施。敛毕载以露车归以旧山。随得一地。地足为塪。塪足容棺。不须博甓。不劳封树。勿设祭飨。勿置几筵。其蒸甞继嗣。言像所绝。事止余身。无伤世教。明年春有人为其庭中栽柿。士光曰。吾不及见此实矣。至秋而亡。亲故诔其行。諡曰贞节先生。族弟彦度。名讦。少丧二亲。哀毁几灭性。及长事伯父母及兄姊。友孝笃至性爱洁清。兄为娶妻有日矣。彦度闻而逃。乃已本州辟为主簿。不就。主者强起之。乃挂檄於树。复逃去。彦度深信佛法。曾与士光听讲於锺山诸寺。因共卜筑宋熙寺东涧。有终焉之志。天监十七年卒於士光舍。年三十一。遗言勿立後嗣。其他终制与士光略同。宗友相与刊碑立铭。諡曰元贞处士(梁书)。
庾彦宝
名诜。新野人也。博通经史纬候之学。而性尚夷简。特爱林泉。十畆之宅。山池居半。蔬食敝衣不修产业。甞乘舟从沮中山舍还。载米一百五十石。有人寄载三十石。及至家。寄载者曰。君三十石。我百五十石。彦宝默然恣其取足。邻人或被诬为盗。妄攀彦宝。彦宝矜之。因以所藏书质钱二万。令门生诈为其亲代酬之。邻人获免来谢。彦宝曰。吾矜天下无辜。岂期谢也。梁武帝少与彦宝善。及起兵。署为平西府记室。不屈。普通中诏以为黄门侍郎。称疾不起。晚年於宅内建道场。六时礼忏。诵法华经每日一遍。夜中忽见一道人自称愿公。容止甚异。呼彦宝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中大通四年昼寝。忽惊觉曰。愿公复来。不可久住。言讫而逝。举室咸闻空中唱云。上行先生已生弥陀净域矣。时年七十八。武帝闻之。诏諡贞节先生(南史)。
刘宣文
名慧斐。彭城人也。少博学。能文起家。梁安成王法曹行参军。甞还都。途经匡山。遇处士张文逸。相得甚欢。有终焉之志。遂居於东林。又於山北构园。号离垢园。时人称为离垢先生。研精释典。兼工篆隶。在山手写佛经二千余卷。常所诵者百余卷。昼夜行道孜孜不怠。远近钦慕之。简文临江州。遗以几杖。论者云。自远师没後将三百年。始有张刘之盛矣。大同三年卒。文逸。名孝秀。南阳宛人。仕州中从事史。徙寻阳。性通率耐冷。好佛氏书。谨持戒律。居东林。力田以供山众。僧有败行。輙集众佛前为羯磨而笞之。多有悔过者。普通三年卒。室中闻有非常香气。同时阮士宗。名孝绪。陈留人。亦以清隐着名。末年蔬食断酒。虔精事佛。其恒供养石像。先有损坏。心欲补之。罄心敬礼。一夜忽然完复(南史)。
向居士
遗其名。北齐人也。幽栖林野。木食涧饮。默契心法。天保初闻二祖可公风教甚盛。致书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盘。喻去形而灭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求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虗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二祖复以偈曰。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知。无明智慧本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居士得偈。即往礼觐。密承印记(五灯会元)。
冯兖
北齐冀州人。以儒生被贡入台。闻惠光法师演化邺城。私自惟曰。元素两教颇曾究怀。至於释宗生未信重。试往候光以择所从。既至。值光开讲。倾听久之。疑滞顿释。顿足稽首。愿毕命归依。遂为弟子。究心法要。常自检责。有叩击者。应病予药。多至感泣。其言曰。诸行者不得信此无明昏心。觅长觅短。须识诈贼觅他过恶。不求其长。则吾我渐歇。常须看心。自己多过。虽在世间。无有滋味。此心将我上至非想。还下地狱。常诱诳我。如怨家。如爱奴。岂可长养贼心。使觅名利造疽蠧也。故经云。常为心师。不师於心。八岁能诵。百岁不行。不救急也。时有传写其言者。世号捧心论焉。充在光门。低头敛气。日营饭粥。奉僧既了。躬自涤器。夜宿竈前。取蒿一束半以藉背。半以坐之。明相才动。粥便已熟。午後担食送彼狱囚。往还所经识者开路。或至稠人广众。率先供给。若水若火。若扫若帚。随所应用。莫不备焉。作务少暇。口随说法。初不告倦。遂卒光门(续高僧传)。
李子约
名士谦。赵郡平棘人。髫年丧父。事母孝。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自齐迄隋累徵不应。遭母丧。哀毁骨立。服阕遂舍宅为伽蓝。脱身游学。博览内外经教。归心佛乘。终身不饮酒不食肉。口无杀害之言。亲宾来萃陈樽俎。危坐终日。少长肃然。莫敢弛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性仁而好施。州里有分财不均相阋讼。子约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埒兄弟内惭。更相推让焉。偶出见盗刈其菜。默而避之。家僮执盗粟者。子约慰而遣之曰。穷困所致。无相责也。甞出粟数千石贷乡人年饥。乡人无以偿。皆来致谢。子约设酒食劳之。举契对乡人焚之曰。债了矣。幸勿介意也。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粟。不受。已而又大饥。设粥食饿人。所全活以万计。为大冢收瘗道殣。至春则出糓种给贫乏。赵人德之。抚其子孙曰。此李参军所活也。客谓子约多阴德。子约曰。所谓阴德者。譬犹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行子皆知之。何谓阴乎。客又谓子约。报应之说。佛书载之。世典独无。何也。子约曰。积善余庆。积恶余殃。高门待封。扫墓望丧。非报应乎。佛经云。轮转五道。无有穷已。非即贾谊所言千变万化未始有极之谓耶。至如[鱼*糸]为黄能。望帝为杜宇。褒君为龙。牛哀为兽。彭生为豕。黄母为[元/?]。宣武为鼈。邓艾为牛。徐伯为鱼。非即佛家变受异形之谓耶。客曰。邢子才云。岂有松柏後身化为樗栎。仆以为然。子约曰。此不类之谈也。变化由心。木岂有心。客不能难。开皇八年终於家。年六十六。赵之士女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其妻范阳卢氏。有贤德。子约亡。赙赠无所受。谓其州里父老曰。参军生平好施。今虽终。安可夺其志哉。更散粟五百石(隋书)。
知归子曰。余论次刘明以下诸君子。迹其行事。大都遗世缨网。翱翔物外。息心清净之域。勤身慈忍之途。洵足静躁。竞於末流。播淳风於百世。至如向居士者。识自本心。深达祖道。斯又绝类离伦。妙远不测者矣。他若颜之推.王固.姚察.徐孝克之徒。亦能淡泊自居。修持罔间。而委蛇乱朝。历事异姓。效扬氏之草元。媿庄生之曳尾。吾无取焉。後之学者谨去就之。几审清浊之辨。严净毗尼。超越尘累。斯可谓之度诸疑谤。报佛深恩者矣。
猜你喜欢 卷第五十九·佚名 卷三百五十八·佚名 第五十六則 欽山一鏃破三關·胡兰成 集诸法宝最上义论卷下·佚名 卷之四·佚名 愚闇品法句经第十三(二十有一章)·佚名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四卷·圆照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卷第二·佚名 目录·楚石梵琦 第四章 《玉历》可证佛家·佚名 目录·李遵勖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二十·海明 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窥基 卷第五(从第六经九纸末行尽第十经)·澄观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六卷·安慧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