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四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四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东晋

元兴元年安帝在位。太尉桓元与八座书。重申何庾议沙门不敬王者。以谓庾意在尊主而礼据未尽。何出於偏信遂沦名体。夫佛之为化虽诞以茫浩。推乎视听之外。以敬为本。此出处不异。盖所期者殊。非敬恭宜废也。老子同王侯於三大。原其所重。皆在於资生通运。岂独以圣人在位而比称二仪哉。将以天地之大德曰生。通生理物在乎王者。故尊其神器而礼实惟隆。岂是虚相崇重义在君御而已。沙门之所以生生资存。亦日用於理命。岂有受其德而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哉。于时朝士名贤答者甚众。虽言未悟。时并[牙-(必-心)+?]有其美。徒咸尽所怀而理蕴于情。元於是亟其书咨质于虎溪法师远公。公慨然惜之曰。悲夫。斯乃交丧之所由。千载之否运。惧大法之将沦惑。往事之不忘。故着论五篇。究叙微意。庶后之君子崇敬佛教者或详览焉。

沙门不敬王者论在家第一

原夫佛教所明。大要以出家为异。出家之人凡有四科。其弘教通物则功侔帝王化兼治道。至於感俗悟时亦无世不有。但所遇有行藏。故以废兴为隐显耳。其中可得论者。请略而言之。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民。情未变俗迹同方内。故有天属之爱。奉主之礼。礼敬有本。遂因之而成教。本其所因则功由在昔。是故因亲以教爱。使民知有自然之恩。因严以教敬。使民知有自然之重。二者之来。实由冥应。应不在今。则宜寻其本。故以罪对为刑罚。使惧而后谨。以天堂为爵赏。使悦而后动。是皆即其影响之报而明於教。以因顺为通而不革其自然也。何者。夫厚身存生。以有封为滞。累根深固存我未忘。方将以情欲为苑囿。声色为游观。耽面世乐不能自强而特出。是故教之所捡以此为涯。而不明其外耳。其外未明则大同於顺化。故不可受其德而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是故悦释迦之风者。輙先奉亲而敬君。变俗而投簪者。必待命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於治道者也。论者立言之旨貌有所同。故位夫内外之分以明在三之志。略叙经意。宣寄所怀。

沙门不敬王者论出家第二

出家则是方外之宾。迹绝於物。其为教也。达患累缘於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於禀化。不顺化以求宗。求宗不由於顺化。则不重运通之资。息患不由於存身。则不贵厚生之益。此理之与形乖。道之与俗反者也。若斯人者。自誓始於落簪。立志形乎变服。是故凡在出家。皆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章服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高尚其迹。夫然故能拯溺俗於沉流。拔幽根於重劫。远通三乘之津。广开天人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亦已恊契皇极在宥生民矣。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从此而观。故知超化表以寻宗则理深而义笃。照太息以语仁则功末而惠浅。若然者。虽将面冥山而旋步。犹或耻闻其风。岂况与夫顺化之民尸禄之贤同其孝敬者哉。

沙门不敬王者论求宗不顺化第三

问曰。寻夫老氏之意。天地以得一为大。王侯以体顺为尊。得一故为万化之本。体顺故有运通之功。然则明宗必存乎体极。体极必由於顺化。是故先贤以为美谈。众论所不能异。异夫众论者则义无所取。而云不顺化何耶。答曰。凡在有方。同禀生於大化。虽群品万殊。精粗异实。统极而言唯有灵与无灵耳。有灵则有情於化。无灵则无情於化。无情於化。化毕而生尽。生不由情。故形朽而化灭。有情於化。感物而动。动必以情。故其生不绝。其生不绝则其化弥广而形弥积。情弥滞而累弥深。其为患也焉可胜言哉。是故经称泥洹不变以化尽为宅。三界流动以罪苦为场。化尽顺因缘。永息流动。则受苦无穷。何以明其然。夫生以形为桎梏。而生由化有。化以情感。则神滞其本而智昏其照。介然有封则所存唯己。所涉唯动。於是灵辔失御生涂日开。方随贪爱於长流。岂一受而已哉。是故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泥洹之名岂虚称也哉。请推而实之。天地虽以生生为大。而未能令生者不死。王侯虽以存存为功。而未能令存者无患。是故前论云。达患累缘於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於禀化。不顺化以求宗。义存於此。义存於此。斯沙门之所以抗礼万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而沾其惠者也。

沙门不敬王者论体极不兼应第四

问曰。历观前史。上皇已来。在位居宗者未始异其原本。本不可二。是故百代同典咸一其统。所谓唯天为大惟尧则之。如此则非智有所不照。自无外可照。非理有所不尽。自无理可尽。以此推视听之外廓无所寄。理无所寄则宗极可明。今诸沙门不悟文表之意。而惑教表之文。其为谬也固已甚矣。若复显然有验。此乃希世之闻。答曰。夫幽宗旷邈。神道精微。可以理寻难以事诘。既涉乎教。则以因时为检。虽应世之具优劣万差。至於曲成在用咸即民心而通其分。分至则止其智之所不知而不关其外者也。若然则非体极者之所不兼。兼之者不可并御耳。是以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刑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此但方内之阶差而犹不可顿说。况其外者乎。请复推而广之以远其类。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者。非不可论。论之或乖。六合之内论而不辨者。非不可辨。辨之或疑。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辨而不议者。非不可议。议之或乱。此三者皆即其身耳目之所不至以为关键。而不关视听之外者也。因此而求圣人之意。则内外之道可合而明矣。常以为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详而辨之指归可见。理或有先合而后乖。有先乖而后合。先合而后乖者。诸佛如来则其人也。先乖而后合者。历代君王未体极之主斯其流也。何以明之。经云。佛有自然神妙之法。化物以权。广随所入。或为灵仙转轮圣帝。或为卿相国师道士。若此之伦在所变现。诸王君子莫知为谁。此所谓先合而后乖者也。或有始创大业而功化未就。迹有参差故所受不同。或期功於身后。或显应於当年。圣王即之而成教者亦不可称算。虽抑引无方必归涂有会。此所谓先乖而后合者也。若令乖而后合。则拟步通涂者必不自涯於一揆。若令先合而后乖。则释迦之与尧孔归致不殊断可知矣。是故自乖而求其合。则知理会之必同。自合而求其乖。则悟体极之多方。但见形者之所不兼。故惑众涂而骇其异耳。因兹而观天地之道。功尽於运化。帝王之德。理极於顺通。若以对夫独绝之教不变之宗。固不得同年而语其优劣。亦以明矣。

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第五

问曰。论旨以化尽为至极。故造极者必违化而求宗。求宗不由於顺化。是以引历代君王使同之佛教。令体极之主以权居统。此雅论之所托。自必於大通者也。求之实当。理则不然。何者。夫禀气极於一生。生尽则消液而同无。神虽妙物。固是阴阳之所化耳。既化而为生。又化而为死。既聚而为始。又散而为终。因此而推。固知神形俱化原无异统。精粗一气始终同宅。宅全则气聚而有灵。宅毁则气散而照灭。散则反所受於天本。灭则复归於无物。反覆终穷皆自然之数耳。孰为之哉。若令本异则异气。数合合则同化尔。为神之处形。犹火之在木。其生必存。其毁必灭。形离则神散而罔寄。木朽则火寂而靡托。理之然矣。假使同异之分昧而难明。有无之说必存乎聚散。聚散气变之总名。万化之生灭。故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彼之徒。则吾又何患。古之善言道者必有以得之。若果然耶。至理极於一生。生尽不化。义可寻矣。答曰。夫神者何耶。精极而为灵者也。精极则非卦象之所图。故圣人以妙物而为言。虽有上智犹不能定其体状穷其幽致。而谈者以常识生疑。多同自乱。其为诬也亦已深矣。将欲言之。是乃言夫不可言。今於不可言之中复相与言依俙。神也者。圆应无主。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而不穷。有情则可以物感。有识则可以数求。数有精粗。故其性各异。智有明暗故其照不同。推此而论。则知化以情感。神以化传。情为化之母。神为情之根。情有会物之道。神有冥移之功。但悟彻者反本。惑理者逐物耳。古之论道者亦未有所同。请引而明之。庄子发玄音於大宗曰。大块劳我以生。息我以死。又以生为人羁。死为反真。此所谓知生为大患。以无生为反本者也。文子称黄帝之言曰。形有靡而神不化。以不化乘化其变无穷。庄子亦云。特犯人之形而犹喜。若人之形。万化而未始有极。此所谓知生不尽於一化。方逐物而不反者也。二子之论虽未究其实。亦尝傍宗而有闻焉。论者不寻方方生死之说。而或聚散於一化。不思神道有妙物之灵。而谓精粗同尽。不亦悲乎。火木之喻原自圣典。失其流统。故幽兴莫寻。微言遂沦於常教。令谈者资之以成疑。向使时无悟宗之匠。则不知有先觉之明冥传之功。没世靡闻。何者。夫情数相感其化无端。因缘密构潜相传写。自非达观孰识其变。自非达观孰识其会。请为论者验之。以实火之传於薪。犹神之传於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惑者见形朽於一生。便以谓神情供丧。犹睹火穷於一木。谓终期都尽耳。此曲从养生之谈。非远寻其类者也。就如来论。假令形神俱化始自天本。愚智资生同禀所受。问所受者为受之於形耶。为受之於神耶。若受之於形。凡在有形皆化而为神矣。若受之於神。是为以神传神。则丹朱与帝尧齐圣。重华与瞽瞍等灵。其可然乎。其可然乎。如其不可。固知冥缘之合着於在昔。明暗之分定於形初。虽灵均善运犹不能变性之自然。况降兹已还乎。验之於理则微言而有征。校之以事可无惑於大道。论成后。有退居之宾步明月而宵游。相与共集法堂。因而问曰。敬寻雅论大归可见。殆无所间。一日试重研究。盖所未尽亦少许处耳。意以为沙门德式是变俗之殊制。道家之名器。施於君亲固宜略於形敬。今所疑者。谓甫创难就之业。远期化表之功。潜泽无现法之效。来报玄而未应。乃令王公献供信士屈体。得无坐受其德。陷乎早计之累。虚沾其惠。贻夫素餐之讥耶。主人良久乃应曰。请为诸贤近取其类。有人於此奉宣时命。远通殊方九译之俗。问王者以当资以糇粮锡以舆服否。答曰然。主人曰。类可寻矣。夫称沙门者何耶。谓其能发蒙俗之幽昏。启化表之玄路。方将以兼忘之道与天下同往。使希高者揖其遗风。漱流者味其余津。若然。虽大业未就。观其超步之迹。所悟固已弘矣。然则运通之功资存之益尚未酬其始誓之心。况答三业之劳乎。又斯人者。形虽有待。情无近寄。视夫四事之供若蟭蚊之过乎其前。耳濡沫之惠复焉足语哉。众宾於是始悟。冥涂以开辙为功。息心以净毕为道。乃忻然怡衿咏言而退。

论曰。远公着论之明年。安帝竟为逆贼篡位。蒙尘江表。阅三稔而后返正。方是时可谓世衰运否。人百其忧。远独廪然主盟圣道。推原吾释与尧孔同其风。繇是一时贤者赖以有安。至於敬主之议。区区论辨。盖负荷宗教不得不尔。及远论一出。不特当时群议尽废。致万世资以为案捡。呜呼。罗什谓西域沙门晨兴必向风暯拜。称远为东方护法菩萨者。渠不信哉。

义熙二年。天竺尊者佛驮跋陀至长安。什公倒屣迎之。以相得迟暮为恨。议论多发药。跋陀曰。公所译未出人意。乃有高名。何耶。什曰。吾以年运已往为学者妄相粉饰。公雷同以为高可乎。从容决未了之义。弥增诚敬。秦太子姚泓延至东宫对什论法。什问曰法云何空。答曰。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色即空。又问。既以极微破色空。复云何破一微。答曰。以一微故众微空。以众微故一微空。沙门宝云译出此语。不省其意。皆谓跋陀所计微尘是常。更申请之。跋陀曰。法不自生。缘会故生。缘一微故有众微。微无自性则是空矣。宁当言不破一微乎。时秦崇尚玄化。沙门出入宫阙者数千。跋陀颓然而已。偶谓弟子曰。昨见天竺五舶俱发。应合至矣。又其徒自言得初果。僧正道[(丰*力)/石]曰。佛不许言自所得法。五舶之论何所穷诰。弟子轻言诳惑。於律有违。义不同处。跋陀遂渡江入匡山见远公。议论不为远屈。远高之。遣书关中雪其枉。后於江都谢司空寺译华严经六十卷。感二青衣童子每旦自庭沼中出炷香添瓶不离座右。暮夜则潜入沼中。日以为常。至译经毕遂绝迹不见。

七年。法师法显自西域还。初显於隆安二年同慧景.昙整等入西域求法。渡流沙迷失路。以日准东。西视人骨处进行。遭热风恶鬼不顾。至葱岭积雪。有毒龙飞砂路盘空而进。下顾皆万仞险处。梯而过者七日。以绳为梁蹑而济者水阔八十步。汉张骞.甘英皆所未至也。过小雪山寒甚。慧景股栗而死。显哭之恸。收涕孤征又三十余国。至中天竺。去王舍城三十里。入一寺问耆阇崛山路。僧曰。日莫矣。彼多师子且食人。不可往。显念吾欲瞻灵境。幸至而晚。今夕若死。吾志不酬。身非所爱乃畏师子乎。显既至。日已夕。遂留山中流涕拜曰。我不自知至此也。坐树下诵经。夜三更师子蹲踞舐齕。显以手循之曰。欲肉醉我迟诵经毕乃可耳。於是妥尾而去。明日归。老僧植杖立。揖不答。徐去。有少年来。显问耆年谓谁。曰头陀大迦叶也。显追之至山。有石塞严窦不得往。至南天竺。得摩诃僧祇律.泥洹等经。留三年学梵字。以经像附啇。至师子国。同侣皆无存。翩然自止。会有以纨扇供佛者。显见之动东归之思。又二年达于青州。太守李嶷躬迎之。护送入于京师。

八年。西域三藏昙无谶由龟兹至姑臧。凉王沮渠蒙逊素奉大法。谶居久之。遍晓华言。译大般涅盘.大集等经六十余万言。犹以涅盘品数未足。复还西域访求。得之。至凉译成四十有二卷凡一万偈。谶神异颇多。时托跋珪王中山闻谶。思一瞻礼。遣使来迎。逊不许。珪再遣高平公李顺策拜逊凉王加九锡。谕之曰。昙无谶道德广大。朕思一奉见。可驰驿送至。逊曰。臣奉事朝廷亡所负。前表乞留谶。今复来追。此臣师也。有死则已。欲往则不可也。顺曰。朝廷敛王忠义。故显加殊礼。今乃以一道人亏损大功。不忍一朝之忿。吐所不当言。失朝廷待遇之意。切为大王不取也。逊曰。如公之言诚美。第恐情不副此耳。逊竟不遗谶。於是托跋珪衔之道进者从谶求授菩萨戒。谶曰。当自悔七日乃来。既而诣谶。谶忽怒进曰此宿障也。遂精修三年。梦中感释迦世尊为授戒法。是夕十余人同梦如进所见。於是复诣。谶望见大喜曰。善哉。已感戒矣。今为汝作证。及固辞西归。逊怒其去己。密遣亲信中路刺杀之。初谶出关日谓送者曰。业期至矣。虽上圣不能逃。非爱死而固欲相远也。未几逊心愧悔。白日见鬼。以剑刺之而卒。其国为魏所并。

九年。法师道生天纵妙悟。初涅盘后品未至。生熟读久之曰。阿阐提人自当成佛。此经未来尽耳。於是文字之师交攻之。诬以为邪说。於律当摈。生白众誓曰。若我所说不合经义。愿於此身即见恶报。若实契佛心。愿舍寿时据师子座。於是袖手南来。入虎丘山竖石为听徒。讲涅盘经至阐提有佛性处曰。如我所说义。契佛心否。群石皆首肯之。后游匡山居销景岩。闻昙无谶重译涅盘后品至南京。果言阐提皆有佛性。生慰喜不自胜。誓死奉法。

沙门僧群。居罗江霍山。山屹在海中。有石如盆。广数丈深六七尺。有泉特甘。群饮之能不饥。因绝五谷。太守刘夔从群乞其水。即以遗之。出山輙臭。夔躬造焉。方渡海时晴明。至山之下忽风两晦瞑。留数日不得往。叹曰。正为山灵勒回俗驾耳。遂去。群庵侧有略彴。渡盆泉一日有折翅鸭以头横略彴。群欲举杖拨去恐伤鸭。因不饮数日而殁。春秋百四十余。临终曰。我少时尝戏折一鸭翅。此殆现报也。

论曰。嵩山珪禅师曰。佛不能即灭定业。又云定业亦不牢久。信哉。业不牢久则有悔灭之理。然昙无谶神异着闻。疑阶圣果。且有蒙逊之祸。僧群辟谷涧饮。清修百年。犹不免折翅之报。何哉。至於道进积三年之勤则感释尊授戒。道生精悟冥契佛心则感石为肯首。然则四公皆禀权立教者欤。若进与生盖示人殊胜事可以精诚而致。若谶与群则示人罪业不可以为虚幻而故作。傥不如此。曷有不负幽明惜一微物而殒不赀之身。真天下之高行也。

元魏者。本姓托跋。鲜卑胡人也。西晋之乱。有托跋卢出居楼烦。晋封为代王。於后部落分散。经六十余年至庐孙舍翼沙珪。魏书云。珪即魏太祖道武帝也。太元元年出据朔州东三百里筑城邑。号恒安。为符坚护军。坚败后乃即真号。太祖殂太宗明元帝立。明元殂世祖太武帝立。自是又四主至世宗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元氏。去胡衣冠。绝虏语。尊华风。是时天下唯二国。谓之南北朝。终魏世凡十六君一百六十一年。僧至二百万。寺院三万余所。译经律论总一千九百余卷。自古佛事图塔之盛无出於此。

齐着作魏收着魏书佛老志。其略曰。释氏之学。闻於前汉武帝元狩中霍去病获昆耶王及金人。率长丈余。帝以为大神。列於甘泉宫烧香礼拜。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云身毒天竺国有浮图之教。哀帝元寿中景宪受大月氏王口授浮图经。后汉明帝梦金人顶有日光飞行殿庭。传毅始以佛对。帝遣中郎蔡愔等使於天竺写浮图遗范。仍与沙门迦叶摩滕.竺法兰还洛阳。得四十二章经及释迦立像。帝令画工图之置清凉台及显节陵。缄经於兰台石室。浮图或言佛陀。声相转也。译云净觉。言灭秽明道为圣悟也。

凡其经旨。大抵言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有过去当今未来三世。神识常不灭也。凡为善恶必有报应。渐积胜业陶治粗鄙。经无数形藻练神明。乃至无生而得佛道。其间阶次心行等级非一。皆缘浅以至深。籍微而为着。率在於积仁顺。蠲嗜欲。习虚静而成通照也。故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谓之三归。若君子之三畏也。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奉持则生天人胜处。亏犯则堕鬼畜诸苦。又善恶生处凡有六道焉。

诸服其道者则剃落发须释累辞家。结师资。遵律度。相与和居。治心修净行。乞以自给。谓之沙门。或曰桑门亦声相近也。其根业各差。谓之三乘。声闻.缘觉及以大乘。取其可乘运以至道为名也。上根者以修六度进万行。整度亿流弥历长远。登觉境而号为佛也。本号释迦文。此译能仁。谓德充道备戡济万物也。降於天竺迦维罗卫国王之子。於四月八日从母右胁而出。姿相超异三十二种。天降嘉瑞亦三十二而应之。以二月十五日而入涅盘。此云灭度或言常乐我净。明无迁谢及苦累也。又云诸佛有二义。一者真实。谓至极之体妙绝拘累。不得以方处期。不可以形量限。有感斯应体常湛然。二者权应。谓和光六道同尘万类。生灭随时修短应物。形由感生体非实有。权形虽谢真体不迁。但时无妙感故莫得常见耳。斯则明佛生非实生。灭非实灭也。

佛既谢往。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之不焦。而有光明神验。谓之舍利。弟子收奉竭香华致敬。慕建宫宇谓之为塔。犹宗庙也。故时称为塔庙者是矣。於后百年有王阿育者。以神力分佛舍利。役诸鬼神造八万四千塔布於世界。皆同日而就。今雒阳.彭城.姑臧.临淄皆有育王寺。盖承其遗迹焉。而影迹爪齿留於天竺。中途往来者咸言见之。

初说教法后皆着录。综核深致无所漏失。故三藏十二部经如九流之异统。其大归终以三乘为本。后有罗汉菩萨相继着论。赞明经义以破外道。皆傍诸藏部大义。假立外问而以内法释之。传於中国渐流广矣。汉初沙门皆衣赤布。后乃易以杂色。

太祖生知信佛。初平中山经群国。见沙门皆致敬。禁军旅无有所犯。天兴元年诏曰。佛法之兴其来远矣。济益之功冥及存没。神踪遗法信可依凭。其敕有司於京城建饰容范修整宫舍。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太宗践位。京邑四方建立图像。仍令沙门敷导民俗。皇始中赵郡沙门法果。戒行精至开演法籍。诏征以为僧统。言多允惬。前后授以辅国宜城子.忠信侯安城公之号。皆固辞。太宗尝幸其居。以门巷狭小不容舆辇更广大之。年八十余卒。帝三临其丧。追赠老寿将军赵胡灵公云。

论曰。唐太宗世既修晋书。复有劝修南北七朝史者。太宗以元魏书甚详故特不许。以今考之信然也。凡佛老典教於儒者尤为外学。或欲兼之。自非夙熏成熟愿力再来莫能窥其彷佛。况通其旨归而祖述源流者乎。异哉魏书佛老志不介马而驰迁固之间。御靡旌以摩荀杨之垒。步骤雍容有足观者。然则魏收兼三圣人难兼之学。平四作者不平之心。厥书独见信於后世。顾不美哉。

时魏光禄卿崔浩被谗。太武命浩以公归第。因修服食养性之术。初嵩山道士寇谦之修张道陵术。自言尝遇老子降命。谦之继道陵为天师。授以辟谷轻身之术及科戒二十卷使之清整道教。又遇神人李谱文。云老子之玄孙也。授以图箓直经六十余卷并出天宫静轮之法。谦之奉其书献于太武。朝野多未之信。崔浩独师事之从受其术。且上书赞明其事。太武忻然。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谦之起天师道场於平城之南重台。五级道徒由此而盛。

本朝司马文正公曰。老庄之书大旨欲同生死轻去就。而为神仙者。服饵修炼以求轻举。炼草石为金银。其为术正相戾矣。是以刘歆七略叙道家为诸子。神仙为方技。其后有符水禁咒之术。至谦之遂合而为一。至今循之。其讹甚矣。崔浩不喜佛老之书。而信谦之之言。其故何哉。昔臧文仲祀爰居。孔子以为不智。如谦之者。其为爰居亦大矣。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君子之於择术可不谨哉。

禅师玄高居麦籍山。与沙门昙弘友善。闻昙无毗自北山至凉妙禅观。高往亲之。旬日即悟。无毗叹异以为胜己。及无毗西归。有妖比丘嫉高。谮於河南王世子曼曰。高今聚徒。将为国害。曼信之欲杀高。其父不许。遂摈於河北。居林阳堂山。山盖地仙所宅。夜有锺磬声。高门弟子百余辈。拔萃者玄绍有神力。尝指地出水以给众。如绍者又十有一人。河南王迎昙弘。至问王何以摈高。其人希世之瑞也。王厚礼迎之。高欲赴命。山中草木为摧偃。乱石塞路。高曰。吾志弘道。自滞岩窦无益也。路乃可行。王郊迎之。礼以为师。后游凉土。沮渠蒙逊礼遇尤勤。弟子僧印自谓得阿罗汉果。高假以神力。使於定中见十力无尽世界及闻诸佛所说之法各各不同。即於一夏寻其所见不尽。方生愧惧。明年魏使请高入于平城。托跋焘在位益加诚敬。令太子晃师事之。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四

 

猜你喜欢
  卷七·佚名
  卷一·佚名
  香港登九莲华山佛教公墓弁言·太虚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一(附缘起幷凡例)·智旭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下·佚名
  入誉论品第七·马鸣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佚名
  卷九十三(後秦三藏法师罗什译)·佚名
  降三世忿怒明王念诵仪轨·佚名
  佛学浅说序·太虚
  第一卷·佚名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五·佚名
  金刚手光明灌顶经最胜立印圣无动尊大威怒王念诵仪轨法品一卷·佚名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四·行秀
  卷一百三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邹应博·唐圭璋

      应博,应龙从弟。开禧元年(1205)登第,历知婺州,提点江南西路刑狱。   感皇恩   知平江日寿母上官太夫人   觅得个州儿,稍供彩戏。多谢天公为排备。一轮明月,酝作清廉滋味。倾入寿杯里,何妨醉。   我有禄书,呈母年万

  • ●第二十三出 妓饮·孟称舜

    【海棠春】〔净上〕五陵豪贵知名早,遍柳陌,行辘俱到。呼酒挟佳宾,共向花前倒。少年心事欲拿云,气概风流众所尊。指点银瓶频索酒,倒翻金版共论文。自家陈仲游是也。生在豪门,长于贵族,结交才彦,素擅英声;识纳名姬,颇邀俊誉。男则

  • 第三十一齣~第四十齣·陈汝元

    第三十一齣 慈训【金珑璁】〔云过同上〕鸿沟初隐冻。鸾台寳镜朦胧。嗟双鲤不浮东。无心刺凤。一点靑螺愁重。空泪洒杜鹃红。千里鄕云蝶梦中。相望无复马牛风。谁怜双凤衾初合。社燕何由恋塞鸿。〔云〕过儿。我与你父

  • 参寥子诗集卷二·道潜

    宋 释道潜 撰邵伯道中【二首】一道河流逺接天两行官桞复萧然村舂厯厯鸣何防彷佛孤烟落日邉回首山光古寺基拂天寒木耿斜晖孤撑渐与钟声逺但见风幡竹外飞平山堂观雨午枕藜床梦忽惊桞邉雷送雨如倾蜀冈西望芜城路银竹森

  • 卷三百七十六·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七十六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十 岳正 游栢林寺 晓从招提游同袍胜云集中有缁衣流恐是遁远匹儒释偶相忘宾主情更密饭我蒲香馔坐我沈檀室相携历观览继目了无极载登大雄殿俯瞰衆僧窟

  • 卷之四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七·纪昀

    列传宋 【八十一】○宋八十一张九成胡铨廖刚李迨赵开△张九成张九成字子韶其先开封人徙居钱塘权贵欲荐之馆阁九成笑却之绍兴二年策进士诏考官直言者置高等九成对策略曰祸乱之作 天所以开圣人也愿陛下以刚大为心无以忧

  • 成淹传·李延寿

    成淹,字季父,上谷居庸人。喜好文学,有气慨。在南宋任员外郎,兼领军主,曾领军救援过东阳、历城。皇兴年间,向慕容白曜投降。到京城,被北魏朝廷授予著作佐郎的职务。这年,献文帝想在十一月去漠北巡视,朝臣以气候十分寒冷劝阻,不被

  • 十五年·佚名

    (甲寅)十五年清康熙十三年春正月1月1日○朔日丙寅,正言韓泰東啓曰:「金徽之陰邪縱恣,而罪止罷職,好惡不明,不可謂是非已定也。緣臣無狀,以損聖朝,待臺閣之體,臣亦何心,自比聖世臺閣上人物哉?請遞。」持平朴元度、掌令李彙晋啓曰:「

  • 卷五十三 中庸第三十一·郑玄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得也。言臣不得于君,则不得居位治民。)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言知善之

  • 叙·刘逢禄

    叙曰:昔孔子有言,吾志在《春秋》。又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盖孟子所谓行天子之事,继王者之迹也。传《春秋》者,言人人殊,惟公羊氏五传,当汉景时,乃与弟子胡毋子都等记于竹帛。是时大儒董生,下帷三年讲明

  • 卷九十二·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九十二    宋 卫湜 撰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羮不和有遗味者矣郑氏曰隆犹盛也极穷也清庙谓作乐歌清庙也朱

  • 第三章略说人心·梁漱溟

    说人心,应当是总括着人类生命之全部活动能力而说。然一般说到人心却多着眼在人之对外活动的一面。实则人类生命之全部活动能力,应当从其机体内外两面来看它。(一)所谓对外一面即:人在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既有所感受,复

  •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佚名

    【原文】“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①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②。”“何以故?”“

  • 卷二十三·道世

    △惭愧灾第十四(此有二部)▲述意部第一夫三世轮转,六道旋环。若有一片神明,无不经历多处。既其禀生无定,有智有愚;受性不同,为善为恶。为善故,有惭有愧;为恶故,无惭无愧。但凡夫之法,相感居怀。若未得治道断除,理应日夜励己策修。

  • 呈五次中央执监会国民政府请愿文·太虚

    ──十七年夏呈──为请愿事:窃维先总理之三民主义,为中国文化及近代思想之精华所萃,其精深博大,能容纳且发挥各时代各民族之特长,尤为救国救世界不刊之典。故现今中国之佛教,亦应以三民主义为准绳,革除帝制时代之弊习,发扬大

  •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二·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录论结文二。初正结。疏无明根本等者。拣非枝末故。以依无明力而任持。托业识心而安住。故下文云。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

  • 湘中记·罗含

    又作《湘中山水记》或《湘川记》。晋代罗含撰。三卷。内容主要记载湖南省山、水、物产、古迹,共4类,乃湖南之早期志书,后人采之仿之者不少。早佚。《说郛》、《汉唐地理书钞》、《麓山精舍丛书》有辑本。自《水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