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选佛谱卷第一

【轮相表法第一(占察云。此相能坏邪见疑网。转向正道。到安隐处。是故名轮)】

轮如占察轮相。而作六面。以那谟阿弥陀佛六字。顺次右旋。刻于六面。置轮掌心。仰手旁掷。表从凡入圣。转恶成善。十法界无不会归究竟也。

那谟。表恶 阿弥陀佛。表善

那。表属见烦恼。亦名分别惑。亦名见惑(邪见分别所起惑故)。亦名见所断惑(见真谛道时。此惑顿断故)。 谟。表属爱烦恼。亦名俱生惑。亦名思惑(不由分别。任运起故)。亦名修所断惑(微细难断。须见道后。修无漏道。乃渐断故)。

阿。表施善。 弥。表戒善。 陀。表定善。 佛。表善慧(或阿弥陀。表有漏善。佛。表无漏善)。 又阿。表生灭门。 弥。表无生灭门。 陀。表次第门。 佛。表圆顿门。

问。何意不用幺二三四五六。乃用那谟阿弥陀佛六字耶。答。幺二三四五六。不过世间数目。是无记法。不能生善灭恶。那谟阿弥陀佛六字。乃是万德洪名。一闻佛名。皆得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故用此六字为轮相也。 问。那谟。此翻归命。亦应是善。何得表恶。答。若但有善无恶。则应有升无降。若须并表善恶。傥不借用那谟二字表恶。岂可反用阿弥陀佛表恶耶。夫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本无善恶之殊。岂有能归所归之别。旣于生灭门中。克论返迷归悟。则众生为能归。佛为所归。所归当体是善。则能归当体奚不可表恶乎。 问。何故那表见。谟表爱。答。善则先小而后大。恶则先重而后轻。次第应尔。属见烦恼过重。属爱烦恼过轻。故顺次表之。 问。何故阿弥陀佛四字。用表施戒禅慧。答。大小乘经。俱明此四。收一切行。罄无不尽。如六度中。忍仍属戒。精进徧策。又十度后四。并是差别智摄故(后四度者。七方便。八愿。九力。十智)。 问。何故又表有漏无漏二善。答。布施。持戒。禅定。设无出世智慧。并名有漏。故惟智慧名无漏善。当知以慧导施戒禅。则施戒禅亦无漏矣。又问。亦有世间智慧。如分地息诤等。岂皆无漏。答。世间智慧。不达真谛无漏之理。但名福德。不名般若也。 问。何故又表生灭等四门。答。约出世慧。法尔有此四门。初是三乘钝根。二是三乘利根。三是大乘钝根。四是大乘利根。故顺次表之也。

【位次升降第二】

凡十五门。第一发始因地门。第二法道流弊门。第三四种恶趣门。第四欲界人天门。第五色无色天门。第六生善灭恶门。第七增上戒学门。第八增上定学门。第九增上慧学门。第十藏教位次门。十一通教位次门。十二别教位次门。十三圆教位次门。十四净土横超门。十五圆极果位门。

【第一发始因地门(凡二十一位)】

(那那)上品十恶(那那。阿鼻狱。那谟。谟谟。皆无间狱)

(那阿。谟阿。阿阿。皆有间狱。阿佛。世间福。弥佛。听法。陀佛。取相忏。佛佛。下品下生。)

谱曰。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言。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悭贪。九嗔恚。十邪见也。上品者。或所对境增上。或烦恼心增上。或所作事增上。所对境增上者。如弑父母师僧。盗三宝常住物。淫净戒人及至亲。欺诳君父师长等。烦恼心增上者。如极重嗔缠。猛利贪缠等。所作事增上者。如数数杀生。数数偷盗。乃至数数邪见。日积月累。曾不改悔等。以要言之。纯从分别见惑所发恶业。名为上品十恶。故是地狱因也。 那那。则邪见增盛。拨无因果。故入十方阿鼻地狱。百千万劫。难得出期。 那谟。则见思方盛。恶业必多。谟谟。则习染旣浓。亦多恶业。故皆入无间狱。寿一大劫。 那阿。谟阿。及阿阿。则虽有大恶。犹有世间微善。故于地狱之中。偶得凉风温风等。暂时小乐。名为有间地狱。寿亦略减。 阿弥至谟佛皆不行者。邪见十恶之人。多不能修戒定慧故。 阿佛。则仗佛慈力。生其施善。然惑业方强。未能卽阶无漏。故仅转为世福。 弥佛。则仗佛慈力。生其戒善。然惑业方强。未能得戒。故仅获闻正法。现见世间极恶之人。偶来听法。卽种善根。消灭重罪。诚证非一。不可具述也。 陀佛。则仗佛慈力。生其定善。故能顿离恶业。结立坛仪。六时行道。求佛灭罪。名取相忏。 佛佛。则仗佛慈力。生其慧善。故于临命终时。虽复苦逼。不遑念佛法身功德相好。犹能依善友教。一心称佛名号。卽得下品下生。具如十六观经所明。

(那谟)中品十恶(那那。那谟。谟谟。皆下品畜。阿阿。阿弥。弥弥。皆中品畜。阿陀。弥陀。陀陀。皆上品畜。那佛。谟佛。皆畜修罗。阿佛。听法。弥佛。取相忏。陀佛。无生忏。佛佛。下品中生)

谱曰。十恶。如前释。言中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境中品者。夺人天命。盗人天物等。心中品者。烦恼不轻。亦不极猛利等。事中品者。或作再三等。以要言之。杂从见爱烦恼所发恶业。名为中品十恶。故是畜生因也。 那那等三。纯恶无善。故为下品畜。如蠛蠓蝼蚁等。 阿阿等三。薄有散善。故为中品畜。如乌鹊牛马等。 阿陀等三。微有定善。故为上品畜。如麟凤龙象狮鹏等。 那佛。谟佛。虽具惑业。仗佛力故。为畜修罗。 阿佛。听法者。已舍恶意故。 弥佛取相忏者。欲求净戒故。 陀佛无生忏者。遵修定慧故。 佛佛下品中生者。准观经说故。

(谟谟)下品十恶(那那。那谟。谟谟。皆无财鬼。阿阿。阿弥。弥弥。皆少财鬼。阿陀。弥陀。陀陀。那佛。谟佛。皆有财鬼。阿佛。作法忏。弥佛。五戒。陀佛。八关戒斋。佛佛。下品上生)

谱曰。境下品者。如杀鬼畜。盗鬼畜物等。心下品者。微小贪嗔等。事下品者。或偶一作。或旋知悔改等。以要言之。但从任运烦恼所起恶业。名为下品十恶。故是饿鬼因也。 那那等三。纯恶。故为无财鬼。如针毛焰口等。 阿阿等三。有散善。故为少财鬼。如食唾啖粪等。 阿陀等五。或有定善。或仗佛力。故皆为有财鬼。如土榖神。山川神等。 阿佛作法忏者。恶未增上。可悔除故。 弥佛五戒者。改恶从善故。 陀佛八斋者。持心不散故。 佛佛下品上生者。准观经说故。

(那阿)见取(那那。无间狱。那谟。中品畜。谟谟。少财鬼。阿阿。畜修罗。阿弥。鬼修罗。弥弥。阿陀。皆十仙。弥陀。魔天。陀陀。无想天。那佛。大梵天。谟佛。空处天。阿佛。声闻心。弥佛。支佛心。陀佛。体空观。佛佛。圆顿观)

谱曰。言见取者。谓于诸见之中。随执一见。及所依蕴。执为此因最胜。能得清净之果。一切鬬诤所依为业。以要言之。但除三涂剧苦。其余修罗人天等蕴。皆可为见执所取也。此中依于见惑而行施善。故名见取。问。那阿旣表见取。则三界内。皆有见取。何余位中不行那阿。答。此是发始因地。随掷所现。必皆起手。故那阿表见取。谟阿表慢心行施。那弥表戒取。谟弥表下品十善。那陀表邪定。谟陀表味禅。其余位中。以阿弥陀善。与那谟恶。相为对治。二俱无力。所以并不行也。问。那佛谟佛亦可善恶相治。何以仍行。答。有漏恶劣。不能障无漏善令总不行。但令无漏力弱。不获深妙益耳。 那那具上恶。故堕无间。问。何不入阿鼻耶。答。以本因中有微善故。 那谟中恶。故堕中畜。亦以微善。不堕下畜。 谟谟下恶。故堕少财。亦以微善。不堕无财。 阿阿多施福。以见卑劣。故为畜修。 阿弥兼施戒。亦因见劣。故为鬼修。 弥弥具足上善。阿陀舍欲入禅。但以见执。故为十仙。 弥陀戒定俱美。见取入故。仅入魔天。 陀陀深入四禅。见取力故。遂招无想天报。 那佛仗佛慈力。为初禅王。而我见我慢仍存。 谟佛亦仗佛力。得脱身缚。而空处爱著仍在。 阿佛已舍世间取著。由取习故。复取偏真。是为发声闻心。 弥佛已持出世戒品。由取习故。乐独善寂。是发辟支佛心。 陀佛定慧平等。能入大乘初门。修体空观。 佛佛不动诸见而修道品。故成圆顿观门。 此中约对待论。则阿佛后皆破见取。归佛法正见也。约绝待论。则见取为法界。一切法趣见取。见取出生十法界也。问。见取旣为法界。何不出生别教法门。答。对待见取。藏通已破。绝待见取。非圆不知。所以不入别教。然大乘初门。已是菩萨界摄。则四圣具足矣。何必拘拘四教名相。

(谟阿)慢心行施(那那。上品畜。那谟。畜修罗。谟谟。有财鬼。阿阿。鬼修罗。阿弥。人修罗。弥弥。阿陀。皆天修罗。弥陀。北洲。陀陀。他化天。那佛。铁轮王。谟佛。四王天。阿佛。出世福。弥佛。出世戒。陀佛。出世定。佛佛。出世慧)

谱曰。由我慢心而行施善。一往正是阿修罗因。然升沈逐其行业。事非一槩。此中无地狱果者。纵起见执。不至纯积上品恶故。 那那犹为上畜。那谟犹为畜修。谟谟犹为有财鬼者。由施福故。 阿阿鬼修。阿弥人修。弥弥阿陀皆天修者。正以此因得此果故。 弥陀北洲者。施兼戒定。能伏我所计著故。 陀陀他化天者。施兼禅定。所享果报必自在故。 那佛铁轮王者。承佛神力。能御世故。 谟佛四王天者。承佛神力。能护四天下故。 阿佛等为出世福等者。由施福力。资助出世法故。

(阿阿)世间福(那那。鬼修罗。那谟。人修罗。谟谟。天修罗。阿阿。西洲。阿弥。东洲。弥弥。北洲。阿陀。南洲。弥陀。铁轮。陀陀。大梵天。那佛。声闻心。谟佛。支佛心。阿佛。事度心。弥佛。体空观。陀佛。次第观。佛佛。圆顿观)

谱曰。统论施戒及禅。皆是世间福业。而戒定因果。品类实多。故今且以多行布施为世间福也。旣修福业。便障三恶道门。故那那等。仅堕阿修罗类。阿阿西洲者。人中最劣故。阿弥东洲者。较西稍胜故。弥弥北洲者。福胜三洲故。阿陀南洲者。堪亲近佛故。弥陀铁轮者。统御南洲故。陀陀大梵天者。禅定之福。世间胜故。那佛声闻心者。福资于慧。愿出生死。由分别心。取偏空故。谟佛辟支心者。由染著空。阙大悲故。阿佛事度心者。依生灭门。能发四弘誓愿故。弥佛体空观者。四弘誓愿。依无生门发故。陀佛次第观者。能发无量四弘誓故。佛佛圆顿观者。能发无作四弘誓故。

(那弥)戒取(那那。无间狱。那谟。中品畜。谟谟。上品畜。阿阿。畜修罗。阿弥。有财鬼。弥弥。阿陀。皆鬼修罗。弥陀。十仙。陀陀。无想天。那佛。大梵天。谟佛。空处天。阿佛。五停心。弥佛。干慧地。陀佛。初信心。佛佛。圆五品)

谱曰。言戒取者。谓于随顺诸见之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此因最胜。能得清净之果。无利勤苦所依为业。谓牛狗等戒。及投灰。拔发。五热灸身。断绝饮食。乃至虽受佛戒。志求生天作轮王等。皆属戒取所摄(弥故名戒。那故名取)。 那那仍造上恶。故堕无间。 那谟仍造中品。故堕中畜。 谟谟仍造下恶。以邪见牵。故为上畜。 阿阿多有施福。故为畜修。 阿弥兼有施戒。成有财鬼。 弥弥阿陀稍胜。故为鬼修。 弥陀戒定所资。得取十仙。 陀陀深取四禅。故成无想。 那佛承佛慈光。为初禅主。而我见仍炽。 谟佛藉佛法力。得脱色笼。而空爱犹存。 阿佛改邪归正。创入五停。 弥佛初解卽空。仅登干慧。 陀佛仰信真如。阶别初信。 佛佛顿悟圆理。五品观成。 此中对待绝待二论。例前见取可知。

(谟弥)下品十善(那那。那谟。谟谟。皆畜修罗。阿阿。阿弥。皆鬼修罗。弥弥。阿陀。皆人修罗。弥陀。陀陀。皆天修罗。那佛。意见参禅。谟佛。利名习教。阿佛。出世福业。弥佛。出世戒学。陀佛。出世定学。佛佛。出世慧学)

谱曰。十善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不绮语。八不悭贪。九不嗔恚。十不邪见。以止恶故。卽名为善。复有十种行善。一救护生命。二给施资财。三遵修梵行。四说诚实言。五和合彼此。六善言安慰。七作利益语。八常怀舍心。九恒生慈愍。十正信因果也。言下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且约境者。普于下中上境能护三业。名上品善。唯于中上二境能护三业。名中品善。仅于上境能护三业。名下品善。次约心者。悠悠缓缓。或夹杂烦恼。名下品善。次约事者。偶尔为善。不广大。不久积。名下品善。今弥虽善戒。杂以谟之属爱烦恼。故是阿修罗道因也。那那等三。烦恼重故。皆为畜修。阿阿等二稍胜。故为鬼修。弥弥阿陀又胜。故为人修。弥陀等二更胜。故为天修。凡行善人。知有佛字。必发出世间心。但那佛。则见习尚强。故为意见参禅。谟佛。则爱习仍重。故为利名习教。阿佛以下。自应如次修行施戒禅慧也。

(阿弥)中品十善(那那。鬼修罗。那谟。人修罗。谟谟。天修罗。阿阿。西洲。阿弥。东洲。弥弥。北洲。阿陀。南洲。弥陀。铁轮王。陀陀。金轮王。那佛。声闻心。谟佛。支佛心。阿佛。事度心。弥佛。体空观。陀佛。次第观。佛佛。圆顿观)

谱曰。约境论中品。如前可知。约心者。善念湻熟。但未猛利。约事者。或数为小善。或偶为胜善。有施有戒。故是人道因也。那那等三。夹杂烦恼。故堕三种修罗。阿阿等四。随应生于四洲。弥陀又胜。故王南洲。陀陀最胜。故统四洲。纯善之人。知有佛法。必入法门。但那佛则分别习强。故志取偏真。谟佛则恩爱为苦。故乐独善寂。阿佛以下。自应如次发于四种大菩提心。

(弥弥)上品十善(那那。十仙。那谟。魔天。谟谟。北洲。阿阿。四王天。阿弥。忉利天。弥弥。夜摩天。阿陀。兜率天。弥陀。化乐天。陀陀。他化自在天。那佛。暖位。谟佛。性地。阿佛。六不退心。弥佛。圆五品。陀佛。内院。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约境论上品。亦如前说。约心者。湻至猛利。约事者。广大久远。然而犹属散善。故但为欲天因也。那那。则见网牢固。故成十仙。那谟。则烦惑纷陈。故为魔侣。谟谟。虽有爱染。不起见执。故生北洲。北洲虽不及天。死必生天。无退堕故。阿阿等六。如次生六欲天可知。大善之人。旣知佛理。必有所证。但那佛未伏法执。仅阶暖位。谟佛未离法爱。仅登性地。阿佛初舍劣心。堪成别信。弥佛持佛妙戒。能遵五品。陀佛定慧均平。可超内院。佛佛则具诸戒行。圆发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径得上品上生矣。

(那陀)邪定(那那。中品畜。那谟。少财鬼。谟谟。上品畜。那陀。谟陀。皆无想天。阿陀。空处。弥陀。识处。陀陀。无所有。那佛。非非想。谟佛。五停心。阿佛。六妙门。弥佛。十六特胜。陀佛。通明观。佛佛。出世慧学)

谱曰。以邪见心修习诸定。故名邪定。如西土九十五种外道。乃至一切狐畜鬼神。亦能敛念习坐。皆邪定之类也。那那等三。惑业旣重。纵有定力。还堕鬼畜类中。修邪定人。不肯勤修施戒散善。故阿阿等三种不行。那陀。谟陀。乃于定中妄起见爱。计为出要。故必生无想天。阿陀。则舍色入空。弥陀。则弃空缘识。陀陀。则离识缘无所有。那佛。见惑未除。虽甚利根。还生有顶(卽非非想处天)。谟佛。爱习尚重。虽闻佛法。须习停心。阿佛等三。卽世间定。堪通出世间定。佛佛纯慧。照了邪相。便可通达正相矣。

(谟陀)味禅(那那。少财鬼。那谟。上品畜。谟谟。畜修罗。那陀。十仙。谟陀。魔天。阿陀。梵众天。弥陀。少光天。陀陀。少净天。那佛。大梵天。谟佛。福生天。阿佛。六妙门。弥佛。十六特胜。陀佛。通明观。佛佛。出世慧学)

谱曰。大毗婆沙论。具明四禅之中。各有三种差别。若与出世智慧相应。名无漏初禅等。若与五支四支等功德相应。名为净初禅等。若与各各自地烦恼相应。名为味初禅等。今陀表禅定。谟表烦恼。此二相应。故名味禅也。那那等三。见思纷扰。退失禅味。故堕鬼畜修罗。那陀虽不失禅。见取旣甚。必成十仙。谟陀亦不失禅。爱染方强。必为魔种。其余散善。习禅不行。阿陀初舍欲界。故生梵众。弥陀定善稍深。故生少光。陀陀禅力倍增。故生少净。那佛则身见虽重。堪作请转法轮之主。故为大梵。谟佛则爱味虽存。能入世间不动之地。故为福生。阿佛等四。例前可知。

(阿陀)根本四禅(阿阿。梵辅天。阿弥。无量光天。弥弥。阿陀。皆无量净天。那陀。谟陀。皆无想天。弥陀。福生天。陀陀。福爱天。那佛。总相念。谟佛。暖位。阿佛。无烦天。弥佛。八人地。陀佛。发心住。佛佛。圆十信)

谱曰。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今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中间。故名根本四禅。一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卽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徧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輭。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旣过。复有余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余触者。卽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輭。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三天中。是为初禅天因也。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名为根本二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等三天中。是为二禅天因也。次三禅者。若于第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智。四乐。五一心)。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三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 善修根本四禅。能伏见爱。故那那等不行。 阿阿资以施福。故生梵辅。 阿弥施戒资禅。故生无量光天。 弥弥倍资禅力。故生无量净天。 那陀谟陀。皆具定力。而堕爱见。故生无想。 阿陀与弥弥功等。亦生无量净天。 弥陀禅善又胜。故感福生。 陀陀根本中最。故生福爱(广果。须于第四定。兼修四无量心故)。 那佛知求出世。见惑未除。须修总相念观。 谟佛虽已伏见。未全伏思。仅成暖位善根。 阿佛见生灭理。按位入无烦天。 弥佛观法无生。无间具足八忍。 陀佛发中道解。见惑先除。故成初发心住。 佛佛观于禅境卽不思议。故阶圆信十心。 问。旣云四禅各有浅深。得生各各三天。何故此中行法。前除梵众少光少净。后除大梵光音徧净广果。答。虽四禅中。各有三品九品浅深不同。今一往且以前拟味禅。后让四无量心。便足略显因果差别。若此中又细分之。则似太繁琐矣。

(弥陀)四无量心(阿阿。大梵天。阿弥。光音天。弥弥。阿陀。皆徧净天。弥陀。陀陀。皆广果天。那佛。初果。谟佛。三果。阿佛。初僧祇。弥佛。离欲地。陀佛。十灌顶住。佛佛。上品上生)

谱曰。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作梵王。更修四无量心。一慈无量心。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二悲无量心。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三喜无量心。欲令众生从乐得欢喜。四舍无量心。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 修四无量。亦伏见爱。故那那等不行。 阿阿功德尚浅。为初禅主。 阿弥功德稍胜。为二禅主。 弥弥阿陀又胜。为三禅主。 弥陀等二最胜。为四禅主。 那佛资禅福力。便可见真。 谟佛资禅福力。便能离欲。 阿佛悟生灭四谛。便作菩提资粮。 弥佛了诸法无生。便成离欲梵行。 陀佛于次第门。超三界正习。成灌顶住。 佛佛悟圆顿理。同慈心具戒。上品上生。

(陀陀)四无色定(阿阿。阿弥。皆空无边处。弥弥。阿陀。皆识无边处。弥陀。无所有。陀陀。非非想。那佛。忍位。谟佛。世第一。阿佛。三果。弥佛。离欲地。陀佛。六正心住。佛佛。圆信)

谱曰。四无色定者。一空处定。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卽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更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旣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笼破鸟出。飞腾自在。是名证虚空定。证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终必生空无边处。但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也。二识处定。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心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定卽谢。识定未生。名中间定。卽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证此不失。命终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三无所有处定。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卽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证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是名无所有处定。证此不失。命终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四非想非非想处定。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无所有处过罪。卽舍无所有定。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进。证此不失。命终必生非非想处。仍有微细四阴也。 修此四定。亦伏烦恼。故那那等皆暂不行。 阿阿等二。功行尚浅。故拟空定。 弥弥阿陀。功行稍增。故拟识定。 弥陀更增功行。故拟无所有定。 陀陀功行已极。故拟非非想定。 那佛依定可观四谛。故拟忍位。 谟佛无间便可发真。拟世第一。 阿佛依生灭门发真无漏。先已离下界染。故成三果。 弥佛依无生门悟卽空理。亦先离下界染。故成离欲。 陀佛于次第门已离欲染。故成六住。 佛佛于圆顿门长别三界。故成圆信。 问。四空定力。超过四无量心。入正法中。何反不及。答。慈悲喜舍。堪作菩提资粮。故胜。四空顽定。不能入俗利生。故劣也。

(那佛)意见参禅(那那。破尸罗。那谟。毁正见。谟谟。弃多闻。那陀。无想天。谟陀。增上慢。弥陀。干慧地。陀陀。性地。那佛。干慧地。谟佛。性地。阿佛。八人地。弥佛。见地。陀佛。圆五品。佛佛。上品中生)

谱曰。参禅本是出世慧学。专修般若。意在顿悟本心。不涉权渐。与圆顿观无二无别。但因末世徒慕其名。不究其实。杂以意见。故用那佛表之。由其本是慧学。所以得则直超。由其杂以意见。所以失则永坠也。那那邪见取空。必破根本尸罗。那谟见思纷杂。必毁出世正见。谟谟耽爱寂寞。必至弃舍多闻。那陀取著痴禅。必成无想外道。谟陀染著定功。故为增上慢人。阿阿等施戒散善。禅士皆所不务。故俱不行。阿陀仅是生灭定门。未有深益。故亦不行。弥陀初入无生定门。故拟干慧。陀陀定水能资理解。故拟性地。那佛以慧治见。亦拟干慧。谟佛以慧治思。亦拟性地。阿佛创舍见思。拟八人地。弥佛正悟卽空。堪拟见地。陀佛定慧均平。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成圆五品。佛佛深解第一义谛。故准观经必得上品中生也。问。何不悟入藏别二教。答。参禅是顿悟法。本接利根。若界外利根。则必入圆。若界内利根。则必入通。所以不入藏与别也。问。禅是教外别传。如何悟入教中位次。答。不执指以为月。故名教外别传耳。若所悟入。不与教合。便是魔外矣。

(谟佛)利名习教(那那。破尸罗。那谟。破轨则。谟谟。增上慢。阿阿。铁轮王。阿弥。铜轮王。弥弥。金轮王。阿陀。四王天。弥陀。忉利天。陀陀。兜率天。那佛。声闻心。谟佛。支佛心。阿佛。事度心。弥佛。体空观。陀佛。次第观。佛佛。圆顿观)

谱曰。习学佛教。亦是出世慧学。所谓续佛慧命。代佛扬化。但因末世学人。每为利名所牵。故用谟佛表之。由其代佛扬化。故堪悟三乘四教。由其利名所牵。故多滞罪福两涂也。那那妄说法空。则尸罗必破。那谟见思纷杂。故轨则多违。谟谟耽著名言。必怀增上我慢。阿阿等三。资以施戒。仅感人王。阿陀等三。稍事摄心。仅阶天道。那佛以分别而志偏真。谟佛由乐寂而思独善。阿佛等四。乃能如次发于四种大菩提心。

(阿佛)出世福业(阿阿。五戒。阿弥。八戒。弥弥。十戒。阿陀。持比丘律。弥陀。持二部。陀陀。广持。那佛。护法八部。谟佛。请法。阿佛。初果。弥佛。见地。陀佛。七住。佛佛。圆信)

谱曰。统论施戒忍进禅五波罗密。并名出世福德庄严。今戒定等后文方明。且以布施作福。求出生死。名出世福业也。由于三宝门中广行施福。能使惑业不起。故那那等皆暂不行。由于布施而阶戒品。故阿阿等。如次能持在家出家律仪。那佛护法。由未断恶。故为八部杂形。谟佛请法。由未断慢。故为梵王世主。阿佛等四。并以福德资无漏慧。如次证入四教真似位中。

(弥佛)出世戒学(那那。在家五戒。那谟。八关斋戒。谟谟。沙弥十戒。阿阿。持比丘律。阿弥。持二部律。弥弥。阿陀。皆广持毗尼。弥陀。住毗尼而不动。陀陀。善能灭诤。那佛。谟佛。皆业清净戒。阿佛。余清净戒。弥佛。觉清净戒。陀佛。念清净戒。佛佛。无上道戒)

谱曰。在家二众。出家五众。小乘七众。大乘七众。并名出世戒学。于在家中。有终身五戒。名为近事男女。有一日一夜八关戒斋。名为净行优婆塞优婆夷。若论鬼神。畜生。及恶律仪辈。不能受持终身五戒。仅能于六斋日。受持一日夜斋。种出世因。则八戒不如五戒。应列在先。彼旣不能专修出要。仅可摄入出世福中。未可名为出世戒学。故今以终身五戒为戒学之始。加以年三月六。受持八支。则功行稍进。增上居二。若能出家恒持十戒。则又胜之。所以居三。若能如法持比丘律。入大僧数。则更胜前。所以居四。若能兼谙比丘尼律。堪任教诫比丘尼众。名为持二部律。则尤胜前。所以居五。若能广持律藏。悉知制戒原由。深达开遮持犯。则倍胜前。所以居六。若得无漏妙戒。永断破戒之罪。名为住毗尼而不动。则登圣位。所以居七。若能不爱不恚。不怖不痴。威德辩才。统理大众。名为善能灭诤。则是修缘念处学无学人。所以居八。已上共摄小乘七众。谓五戒。摄在家二众(一优婆塞。二优婆夷。若夫一日一夜八戒。但是二众所受。不名摄众)。十戒。摄出家三小众(一式叉摩那。二沙弥。三沙弥尼。式叉位虽居沙弥上。而是女流。故不列之)。持比丘律等五种律师。摄比丘比丘尼二众(五种律师。卽持比丘律为第一。乃至善能灭诤为第五也。然五种律师。唯比丘能为之耳)。是为声闻戒学也(未发大菩提心。仅为出生死故。奉持佛戒。断有漏法。名为声闻戒学。彼不须学梵网地持等戒。而大乘比丘。必须兼学此律)。于戒学中。又遇佛字。必得大乘五支净戒。那佛谟佛。犹有缘累。仅能护持根本性重。名为业清净戒(此摄大乘五众。谓菩萨优婆塞。菩萨优婆夷。菩萨沙弥。菩萨沙弥尼。菩萨式叉摩那。以此五众。虽发大菩提心。未得无量律仪戒故)。阿佛已舍杂务。名为余清净戒(此摄大乘二种僧宝。谓菩萨比丘。菩萨比丘尼。并得无量律仪戒故)。弥佛戒力增上。能入深禅。名为觉清净戒(定共戒也)。陀佛因定发慧。永断烦恼。名为念清净戒(道共戒也)。佛佛顿具戒波罗密。名为无上道戒(大乘三戒大共戒也)。 问。出世福业。已不行那那等三。出世戒学向反行之。答。福业不行那那等者。例如四禅。四等。四空。皆是暂伏。故不行耳。今旣发心学出世戒。良由烦恼习强。未能顿舍家缘。故那那仅持五戒。那谟仅加八戒。谟谟虽已出家。犹未能行大比丘事。仅为小众也。

(陀佛)出世定学(那那。六妙门。那谟。十六特胜。谟谟。通明观。阿阿。九想观。阿弥。八念观。弥弥。十想观。阿陀。八背舍。弥陀。八胜处。陀陀。十一切。那佛。十想观。谟佛。十一切。阿佛。九次第。弥佛。师子奋迅。陀佛。超越。佛佛。王三昧)

谱曰。统论禅定。凡有四种。一者世间禅。谓四禅。四等。四空。如前所明。二者亦世间亦出世间禅。谓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观。利根依此发真断惑。钝根或亦随禅受生。故以那那等三当之。谓其亦世间故。三者出世间禅。谓观炼熏修四种禅法。言观禅者。复有二种。一坏法观。谓九想。八念。十想。三种。故以阿阿等三当之。二不坏法观。谓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三种。故以阿陀等三当之。那佛还应修坏法观。故同弥弥。谟佛还修不坏法观。故同陀陀。言炼禅者。卽是九次第定。故以阿佛当之。言熏禅者。卽是师子奋迅三昧。故以弥佛当之。言修禅者。卽是超越三昧。故以陀佛当之。此上皆名出世禅也。四者非世间非出世间禅。乃是中道三昧。名为三昧中王。故以佛佛当之。

(佛佛)出世慧学(那那。那谟。皆发声闻心。谟谟。支佛心。阿阿。事度心。阿弥。体空观。弥弥。阿陀。皆次第三观。弥陀。陀陀。皆圆顿妙观。那佛。愿升内院。谟佛。求净土。阿佛。圆信。弥佛。上品上生。陀佛。圆住。佛佛。圆地)

谱曰。三乘谛缘度观。一乘不共般若。皆名出世慧学。那那等二。见思重故。怖苦自度。故皆发声闻心。谟谟见轻。乐独善故。乏大悲心。故发辟支佛心。阿阿纯善舍执。堪行四弘六度。阿弥根又稍利。堪入大乘初门。弥弥阿陀又胜。故能信果头真如。弥陀第二最利。故能知三无差别。那佛则欲摧诸见。故愿亲补处慈尊。谟佛则欲渡爱河。故求生极乐世界。阿佛则先除粗垢。证圆十心。弥佛则具戒发心。登上上品。陀佛则定慧圆明。遂得佛知见开。佛佛则纯是佛慧。所以顿超十地也。 第一发始因地门竟。

选佛谱卷第一(终)

猜你喜欢
  三弥底部论卷下·佚名
  卷二百七十九·佚名
  普陀洛迦新志卷七·王亨彦
  卷第四十·佚名
  十住毗婆沙论 第二卷·佚名
  卷第二十六·道宣
  卷第七·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四卷·佚名
  选佛谱卷第五·智旭
  新编教藏总录流衍序·义天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佚名
  大乘玄论 第二卷·吉藏
  序·吹万广真
  道行经分别品第十三·佚名
  指月录卷之二十·瞿汝稷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五章 永王设计·屠隆

    【梁州令】〔丑扮永王上〕江淮铁骑起天潢。喜士马精强。朱旗一指海波扬。提虎将。搜豹略。举龙骧。寡人永王璘是也。因丁家难。久蓄异谋。起兵荆州。长驱海甸。与安禄山犄角。约中分南北。眼见得大业有几

  • 岛噫诗四·卢若腾

    同安卢若腾闲之着七言律哭熊雨殷老师同沈复斋、黄石庵、张希文游万石岩,次壁间韵仲秋初度登太武岩,次蔡发吾韵哭曾二云师相(阁部讳樱)重游万石岩,次旧韵再赠林子濩,用前韵林子濩别后见怀寄诗,次韵酬之,用相勉励「共保岁寒」次

  • 卷一百八十三·徐世昌

    李氏李氏,孝感人。同县熊祚廷室,大学士、谥文端赐履母。寒月夜作宵分蟾影印虚庭,为爱清光倚小亭。惭对青山头已白,闷看黄菊眼还青。烟拖暮霭笼寒柳,风漾幽池蹴细萍。不叹空闺多寂寞,教儿犹喜有遗经。张氏张

  • 原序·查慎行

    敬业堂诗集原序老友海昌陆先生辛斋尝携其爱壻查夏重词一卷见示且曰此子名誉未成冀先生少假借之弁以数语其时余官曹署冗俗碌碌未及为也及余转官司成则夏重与其弟德尹後先入成均余乃得以一日之长临之德尹旋与友人入粤而

  • 卷二十七·梅鼎祚

    <集部,总集类,古乐苑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二十七明 梅鼎祚 编舞曲歌辞【通典曰乐之在耳者曰声在目者曰容声应乎耳可以听知容藏於心难以貌观故圣人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发杨蹈厉以见其意声容选和而後大乐备矣诗序曰咏

  • 五代春秋 全文·尹洙

      ○梁太祖  开平元年四月甲子,帝即位于汴州。戊辰,改元,建汴州为东都,改京师为西都。五月,李思安帅师及晋人战于潞城,思安师败绩。  二年正月,晋王克用薨。三月壬申,帝幸西都,征潞州。丁丑,次泽州,晋人还师。四月丙午,帝还

  • 清波杂志卷八·周煇

    宋 周煇 撰浯溪中兴颂碑自唐至今题咏实繁零陵近虽刋行止防粹已入石者曽未暇广搜而博访也赵眀诚待制妻易安李夫人尝和张文潜长篇二以妇人而厠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栁咸阳草五坊供奉鬬鸡儿酒肉

  • 第二二三移光绪十四年二月初一日一一五○八--二·佚名

    新竹知县方,移覆淡水知县汪:英商租置园地契字卷宗并无存堑署钦加五品衔、特授埔里分府、署新竹县正堂方为移覆事。本年正月二十三月,准贵县移开:「案准英国翟领事照会(云云照文叙至)须至移者等由」。准

  • 前集卷七·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七 宋 朱子 纂集 杜衍 祁国正献公 字世昌越州人擢进士甲科相仁宗以太子少师致仕 公幼时祖父脱?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泛公一手执?漂流久之救得免而?竟

  • 袁泌传·姚思廉

    袁泌,字文洋,是左光禄大夫袁敬的弟弟。他清廉公正,有办事才能,身体魁梧高大,志向与品行儆戒谨慎。初任员外散骑侍郎,历任诸王府佐。侯景之乱,袁泌想做讨贼将领。那时,袁泌的哥哥袁君正为吴郡太守,梁简文帝以板授袁泌为东宫领直

  • 卷一百六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九乐考【十五】乐歌一圜丘乐章康熙十六年定迎神奏始平之章敬承纯佑兮於昭有融时维永清兮四海攸同输忱元祀兮从律调风穆将景福兮乃眷微躬渊思高厚兮恐负鸿则聿章彛序兮夙夜宣通云軿

  • 第四节 官私振贷·吕思勉

    公家振恤,时愈晚则愈微,而出举兴生之事,顾日盛焉。《隋书·食货志》:开皇八年五月,高颎奏:诸州无课调处,及课州管户数少者,官人禄食,乘前已来,恒出随近之州。但判官本为牧人,役力理出所部。请于所管户内,计户征税。帝从之。先是京

  • 正言第三十四(缺)·管仲

    失传

  • 卷三十二·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三十二宋 吕祖谦 撰商颂那祀成汤也微子至于戴公其间礼乐废坏有正考父者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大师以那为首【孔氏曰祀成汤之乐歌也成王杀武庚封微子啓于宋代武庚为商后自微子至戴公凡十君

  • 第43章·老子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1)。无有,入于无间(2)。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3)。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4)。【题解】此章,老子又一次申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又讲了“不言”的教诲,“无为

  • 卷二·陈大章

    <经部,诗类,诗传名物集览钦定四库全书诗传名物集览卷二   庶吉士陈大章撰鸟七月鸣鵙朱传鵙伯劳也月令仲夏鵙始鸣补传云七月则鸣之极朱子曰鵙以七月鸣则隂气至而众芳歇矣为鵙音相近服防陆佃以为题鸣即鵙也郑笺伯劳

  • 目录·应庵昙华

    应庵和尚语录目录 序文(严康朝撰)  目录卷第一 住处州妙严禅院语录  衢州桐山明果禅院语录  蕲州德章安国禅院语录 卷第二 饶州报恩光孝禅寺语录  饶州东湖荐福禅院语录 卷第三 饶州莞山宝应禅院语录  庐

  •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佚名

    三卷,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同《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分为十三品,第十二品月首,即世王太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