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七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悔众教罪之余

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行遍住者。见有客苾刍来。不为告白其事如何。佛言。若有客来。应须告白。时彼苾刍见有客来。未解衣钵。遂便前作白言。具寿。我苾刍某甲故泄精。犯僧伽伐尸沙罪。如前广说。余尔许日在。愿具寿知。时客苾刍便现嗔相。报言。且止。痴人莫对我前说行遍住。彼便惭耻低头默而起去。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自今以去若客苾刍新至。未解衣钵不须告白。彼于异时一一告白。如前被嗔。佛言。不应一一为白。然须众集会时方为告白。或鸣揵稚令其俗人求寂出已。至苾刍处。而为告白。不应向无苾刍住处。设须去者亦不应宿。于日暮时须适寒温。应作汤水与诸苾刍洗足。及以涂油。彼不欲者油应举置。次应正念作早起想。方为卧息。若诸苾刍行遍住时。及摩那[卑*也]。如我所说不依行者。得越法罪。时有苾刍正行遍住。不与其房。亦不与利。佛言。应与下房。后应取利。

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如行遍住及行摩那[卑*也]时。闻有苾刍是斗诤者。是评论者。或复无惭懈怠之类。欲至于此。其人于彼欲何所为。佛言。知彼恶人欲来此者。行遍住人。应对苾刍舍其行法。如是应舍。蹲踞合掌。作如是说。具寿存念。我某甲故泄精。犯僧伽伐尸沙罪。半月覆藏。我某甲从僧伽乞行遍住。僧伽。已与我某甲随覆藏日遍住。我行遍住时。闻有苾刍欲来于此。是斗诤者。是评论者。彼欲于我作无利事。我某甲今对具寿前。舍行遍住已。行尔许竟。余尔许在。具寿知。我是清净苾刍。如其恶人屏息去已。还应就彼善净苾刍。受其行法。应如是受礼敬已。蹲踞合掌。作如是说。具寿存念。我苾刍某甲先故泄精。犯僧伽伐尸沙罪。半月覆藏。僧伽与我随覆藏日遍住法。我行遍住时。闻有苾刍欲来于此。是斗诤者是评论者。彼欲于我作无利事。由此缘故。舍其行法。我某甲今对具寿。受前行法已。行尔许日竟。余尔许日在。愿具寿忆知。如于遍住舍受既然。复本重收及摩那[卑*也]。悉应如是(上来明作众教法竟)。

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颇得以一白一羯磨一秉事人。与二人受近圆不。佛言得。即此二人以谁为大。佛言。无有大小。大德。颇得以一白一羯磨一秉事人。与三人受近圆不。佛言得。即此三人以谁为大。亦无大小。大德。颇得以一白一羯磨一秉事人。与四人受近圆不。佛言。不得。此有何过。佛言。无有。以众秉事。大德。于将来世诸苾刍辈。寡其念力身器复羸。彼不能知世尊何处演说斯法。此欲如何。佛言。于六大城随忆当说。或复于余久住之处。随一称说此并无过。大德。诸国王名若有忘者。当欲道谁。佛言。应道胜光王。长者应云给孤独。邬波斯迦名毗舍佉。大德。佛本生处忘其城邑。欲道何城佛言。应道婆罗痆斯。王名梵授。长者名珊陀那。邬波斯迦名邬褒洒陀。随意称说。如世尊言。有五种事不应书者。一谓波罗底木叉。二并此广释。三诸余毗奈耶。四并此广释。五谓诸有施主所施之物。及别人己物(但非众物皆曰别人)大德。当来之世诸苾刍辈身心昧劣。至于由序尚不能忆。如斯之辈欲遣如何。佛言。应书纸叶随意读持。

畜杖白二。

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若苾刍老朽力薄无所堪能。若无杖时便不能济。此欲如何。佛言。彼应从众乞畜杖羯磨。应如是乞敷座席乃至白言。大德僧伽听。我苾刍某甲老病衰朽。无所堪能。若无杖时便不能济。我苾刍某甲。今从僧伽乞畜杖法。愿僧伽。与我苾刍某甲老病衰朽无所堪能。作畜杖法。是能愍者。愿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说。次一苾刍先作白。方为羯磨。大德僧伽听。此苾刍某甲老朽无力。或复身病无所堪能。若离杖时便不能济。此某甲为老病故。今从僧伽乞畜杖羯磨。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与某甲老病无力畜杖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伽听。此苾刍某甲老朽无力。或复身病。若离杖时便不能济。此某甲为老病故。今从僧伽乞畜杖羯磨。僧伽今与某甲为老病故。畜杖羯磨。若诸具寿听。与某甲为老病故。畜杖羯磨者默然。若不许者说。僧伽已与某甲为老病故。畜杖羯磨竟。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如畜杖羯磨既尔。钵络亦然。或时杖络两事俱听。又如白二差分卧具。苾刍如是分房及以分饭。十二种人一一皆尔。

与外道四月共住白四。

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若外道辈始发净心。来投正法请求出家。欲何所为。佛言。请一苾刍作邬波驮耶。于四月内著邬波驮耶衣。食僧常食而为共住。诸苾刍众不知云何欲为共住。佛言。如有外道来求出家者。其邬波驮耶应问障法。若遍净者应可摄受。授与三归及五学处。成邬波索迦护(谓防身语意勿使亏失旧云律仪但是义译耳)现在僧伽悉应尽集。教彼外道致礼敬已。在上座前蹲踞合掌。作如是说。大德僧伽听。我某甲外道从邬波驮耶某甲求出家。我某甲外道。今从僧伽乞四月内著邬波驮耶衣。食僧常食。而为共住。幸愿大德僧伽。与我某甲外道。于四月内著邬波驮耶衣。食僧常食而为共住是能愍者。愿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说。次令外道离闻处。在见处立。令一苾刍应先作白。方为羯磨。

大德僧伽听。此某甲外道从邬波驮耶某甲求出家。此某甲外道今从僧伽。乞于四月内著邬波驮耶衣。食僧常食而为共住。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与某甲外道。于四月内。著邬波驮耶衣。食僧常食而为共住。白如是。

大德僧伽听。此某甲外道。从邬波驮耶某甲求出家。此某甲外道今从僧伽。乞四月内著邬波驮耶衣。食僧常食而为共住。僧伽今与某甲外道。于四月内著邬波驮耶衣。食僧常食而为共住。若诸具寿听。某甲外道于四月内著邬波驮耶衣。食僧常食而为共住者默然。若不许者说。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僧伽。已与某甲外道。于四月内著邬波驮耶衣。食僧常食而为共住竟。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此外道僧伽已与于四月内著邬波驮耶衣。食僧常食而为共住。准求寂例而作驱使。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若彼外道心调伏者。方与出家。未知云何名心调伏。佛言。应对彼外道。前赞叹佛陀达摩僧伽所有盛德。亦谈彼外道所有事业。若彼外道闻赞三宝实德之时。及闻外道所有事业。情有爱乐忿怒在怀。形无喜色发起嗔恚。此谓外道未调伏心。若外道异此。乃至不生嗔恚。是谓已调伏心。

如世尊说。五法成就五夏已满。得离依止游历人间。云何为五。一识犯。二识非犯。三识轻。四识重。五于别解脱经善知通塞。及能诵持。大德。若五法成就五夏已满。得离依止游历人间者。大德。有满四夏。善闲五法。此人亦得离依止不。佛言。不得。以五岁为定量故。大德。有满五夏未闲五法。此人得离依止不。佛言。不得。以五法成就为定量故。大德。若苾刍善明三藏。证会三明已除三垢。才满三夏。此人亦须依止师耶。佛言。不由。未得已得。未证已证。未悟已悟。得离依止。然由顺所制事。由此要须满五夏。五法成就得离师去。若到余住处。得齐几时不须依止。佛言。不作歇心更求依止。得停五夜。如世尊说。若满十夏如上五法成就得离依止。乃至得畜求寂者。

大德。若有苾刍受近圆已。生年八十满六十夏。于别解脱经。未曾读诵不了其义此欲如何。佛言。虽满六十夏。亦须依止。大德。当依何人。佛言。依止老者如无老者小者亦得。大德。若于师礼此欲如何。佛言。唯除礼拜。余悉应作。此人名为老小苾刍。

如世尊说。若满七岁能驱乌者。得与出家。大德。有满六岁。于僧伽食厨处。能作驱乌。彼亦合与出家不。佛言。不合。要满七岁为定量故。大德。有满七岁。于僧伽食厨处。不能驱乌。彼亦合与出家不。佛言。不合。要能驱乌。为定量故。大德。若有苾刍七德成就。应教授苾刍尼者。若未差应差。若已差不应舍。云何为七。一者持戒。二者多闻。三者住位耆宿。四者善都城语。五者不曾以身污苾刍尼。六于八他胜法所有开遮能广宣说。七于八尊敬法善能开演。何谓持戒。于四他胜中一无亏犯。何谓多闻。于别解脱经皆已读诵。何谓住位耆宿满二十夏。或复过此。何谓善都城语。谓解当处大城谈说。何谓不曾以身污苾刍尼。谓身不触苾刍尼余二如文可知。既具七德。如是应差。敷座席鸣犍稚。作言白已。先问能不。汝某甲苾刍能教授苾刍尼。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不。彼答言能。次一苾刍应先作白。方为羯磨(尼来请教授所有轨式如下应知上座量时以答其事)。

教授苾刍尼白二。

大德僧伽听。此苾刍某甲。能往教授苾刍尼众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差此苾刍某甲。往教授苾刍尼众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僧伽听。此苾刍某甲能往教授苾刍尼众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僧伽今差苾刍某甲。为教授苾刍尼众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若诸具寿听。差此苾刍某甲。为教授苾刍尼众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者默然。若不许者说。僧伽已差此苾刍某甲。往教授苾刍尼众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竟。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此苾刍既得法已。应往教授尼众勿致疑惑。

佛言。若无广教授人。应为略教授所有法式。我今当说。诸苾刍尼众每至半月应就苾刍住处礼大众已。作如是言。大德僧伽听。某寺苾刍尼众和合。顶礼某寺大德僧伽足。敬问。大德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气力安不。我苾刍尼众。于此半月来请教授苾刍尼人。上座报曰。姊妹。某寺苾刍尼众并和合不。尼应答言。众并和合。又问。于半月中无过愆不。尼答言无。姊妹须知。于此众中无有苾刍于半月内。能往教授苾刍尼众。汝诸姊妹。当自勤修。莫为放逸。尼应合掌答云。娑度。

凡苾刍尼入苾刍寺时。既到门所。应白苾刍。方可前进。如不白者。得越法罪。应如是白。于一苾刍致礼敬已。应作是说。大德。我苾刍尼某甲。今欲入寺。苾刍报曰。非造过者应入。尼答言无。作是语者善。如不说者得越法罪。

谏苾刍尼杂住白四。

尔时室罗伐城有二苾刍尼。一名可爱。二名随爱。杂乱而住。尼白苾刍。苾刍白佛。佛告诸尼。应可屏谏。乃至白四羯磨。谏彼二尼。若更有如是流类。同前集众令一尼作白羯磨。大德尼僧伽听。此可爱随爱二苾刍尼杂乱而住。掉举戏笑。更相打拍。诸尼屏谏莫杂乱住。杂乱住时。令善法衰损。不得增益。应可别住。别住之时善法增益。不复衰损。彼二谏时坚执不舍。云此法实余皆虚妄。若苾刍尼僧伽时至听者。苾刍尼僧伽应许。苾刍尼僧伽。今与可爱随爱二苾刍尼作不舍杂住。不受谏羯磨。白如是。羯磨准白成。

谏遮别住白四。

诸苾刍尼既奉教已。秉白四羯磨。谏彼二尼竖执不舍。即不相附近。各别而住。时吐罗难陀尼诣彼二尼所。作如是语。具寿何不同居杂乱而住。若杂乱住令善法增益。不复衰损。诸尼闻已。白诸苾刍苾刍白佛佛言。乃至白四羯磨。谏吐罗难陀尼不舍杂住恶见。若更有如是流类。应合谏者。准上而为。

大德尼僧伽听可爱随爱二苾刍尼杂乱而住。苾刍尼僧伽。秉白四羯磨。遮其杂住时。彼二尼即不相附近。各别而住。此吐罗难陀尼诣二尼所。告言。具寿可共同居杂乱而住。善法增长若别住者。善法衰损苾刍尼僧伽已屏谏坚执不舍云此是实余皆虚妄。若苾刍尼僧伽时至听。苾刍尼僧伽应许。苾刍尼僧伽。今与此吐罗难陀苾刍尼。作不舍杂住恶见。白四羯磨。白如是。次作羯磨。准白应为。

苾刍尼作不礼白二。

若苾刍与苾刍尼为杂住者。和合僧伽与作舍置羯磨。其苾刍尼众与此苾刍作。不应礼拜。法应如是作。敷座席鸣揵稚。尼众既集已。令一苾刍尼应先作白。方为羯磨。

大德尼僧伽听。彼苾刍某甲和合僧伽。与作舍置羯磨。苾刍尼僧伽与作不礼拜羯磨。若苾刍尼僧伽时至听者。苾刍尼僧伽应许。苾刍尼僧伽。今与苾刍某甲作不礼拜羯磨。白如是。大德尼僧伽听。彼苾刍某甲和合僧伽。与作舍置羯磨。苾刍尼僧伽与作不应礼拜羯磨。苾刍尼僧伽。今与苾刍某甲作不应礼拜羯磨。若诸具寿听。与苾刍某甲作不应礼拜羯磨者默然。若不许者说。苾刍尼僧伽。已与苾刍某甲作不应礼拜羯磨竟。苾刍尼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若苾刍既被僧伽为作舍置羯磨已。苾刍尼众亦复与作不礼羯磨竟。诸苾刍尼不共言谈。不应礼拜。亦才见时。即须起立。由此是上众故。

谏随遮苾刍尼白四。

既作法已。虽不为礼而复随从。更应与作舍置羯磨。应如是作。

大德尼僧伽听。彼苾刍某甲所行非法僧伽。与作舍置羯磨。此苾刍尼某甲知彼所行非法。亦知得舍置法。而复随从亲近承事。能令彼人不遵众教。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遮此苾刍尼不令亲近承事。彼苾刍某甲。白如是。羯磨准白成。

共儿同室白二。

时苾刍尼笈多生童子迦摄波已。便不共宿。孩子啼哭。诸苾刍尼以事白诸苾刍。苾刍白佛。佛言。彼笈多尼应从苾刍尼众。乞与孩子同一室宿。羯磨法敷座席鸣揵稚。言白已周尼众既集。乃至合掌作如是语。

苾刍尼僧伽听。我笈多苾刍尼生子。今从苾刍尼僧伽。乞与孩儿同一室宿羯磨法。愿苾刍尼僧伽听我笈多与孩儿同一室宿。法是能愍者。愿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说。次一苾刍尼应先作白。方为羯磨。

大德尼僧伽听。此苾刍尼笈多生男迦摄波此笈多今从苾刍尼僧伽。乞与孩儿同室宿。若苾刍尼僧伽时至听者。苾刍尼僧伽应许。苾刍尼僧伽。今与笈多与儿同宿羯磨。白如是。次作羯磨。

大德尼僧伽听。此苾刍尼笈多生男迦摄波。此笈多今从苾刍尼僧伽。乞与孩儿同室宿。苾刍尼僧伽今与笈多与儿同室宿。若诸具寿听笈多与儿同室。宿者默然。若不许者说。苾刍尼僧伽已听笈多与儿同室宿竟。苾刍尼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苾刍尼僧伽与笈多法已。应与孩儿同室宿。勿起疑惑。此谓是小孩权开共宿。及其长大准法还遮。

苾刍尼与俗亲往还白二。

若苾刍尼遭饥俭岁。人怀苦恼乞食难得。乃至亲族。作如是语而我不能供多人食。独一身来。我当供给。此即应从苾刍尼众。乞与俗亲作往还羯磨。应如是乞。敷座席鸣揵稚言白。已周尼众既集。乃至合掌作如是说。大德尼僧伽听。我某甲遭饥俭岁。人怀苦恼乞食难得。我某甲今从苾刍尼僧伽。乞与俗亲作往还羯磨。愿苾刍尼僧伽。与我某甲。与诸俗亲作往还羯磨。是能愍者。愿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说。次一苾刍尼应先作白。方为羯磨。大德尼僧伽听。此苾刍尼某甲。遭饥俭岁。人怀苦恼乞食难得。此某甲今从苾刍尼僧伽。乞与诸俗亲作往还羯磨。若苾刍尼僧伽时至听者苾刍尼僧伽应许。苾刍尼僧伽。今与苾刍尼某甲与诸俗亲作往还羯磨。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苾刍尼僧伽听。此苾刍尼某甲遭饥俭岁。人怀苦恼乞食难得。此某甲今从苾刍尼僧伽。乞与诸俗亲作往还羯磨。苾刍尼僧伽。今与某甲与诸俗亲作往还羯磨。若诸具寿听与某甲与诸俗亲作往还羯磨者默然。若不许者说。苾刍尼僧伽。已听某甲。与诸俗亲作往还羯磨竟。苾刍尼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苾刍尼僧伽已与作羯磨竟。此苾刍尼便得独行而去。诸亲族家随意受食。如至丰时。即不应往。若还去得越法罪。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有苾刍尼忽尔根转。此欲如何。佛言。应送向苾刍住处。所有次第皆依本夏。大德。有苾刍根转此复如何。佛言。应送向苾刍尼住处。亦依本夏。大德。若更转者此欲如何。佛言。此可依前送至余处。若第三更转应须摈弃。不堪共住大德。若有求寂受近圆时。其根遂转。成近圆不。佛言。成受近圆。应送向苾刍尼住处。大德受近圆时。若有求寂。便作是语。诸具寿。莫授我近圆。此成近圆不。佛言。不成邬波离。如受近圆讫。若作是言。应知我是求寂(此言据其有心欲舍)当尔之时。尚非近圆。何况正受之际。作如是语。大德。如正受近圆时。自言我是俗人。此成近圆不。佛言。不成邬波离。如受近圆讫。若作是言。我是俗人。尚失近圆。何况正受之际。

如世尊说。苾刍欲舍学处者。彼应住念。决作舍心。对一苾刍蹲踞合掌。作如是说。具寿存念。我某甲苾刍于不净行法不能奉持。我某甲苾刍今对具寿。舍其学处。除出家相。作俗容仪。具寿。从今知我是俗人。如是三说。应言奥箄迦。若对癫狂心乱之人。而舍式叉不成舍学。余众准此。

令怖白四。

佛在室罗伐城时。半豆卢呬得迦等(译为黄赤色)诸苾刍辈。是斗诤者。是评论者。彼便数数举众诤事。常令僧伽不安乐住。能令诤竞展转增长。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汝诸苾刍。应与半豆卢呬得迦等作令怖羯磨。若更有余如是流类。应如是与。有五缘作令怖羯磨。是非法羯磨。是非毗奈耶羯磨。僧伽作时。得越法罪。何谓为五。一不作诘问。二不为忆念。三无其实。四不自臣罪。五不对面作。复有五缘。作令怖羯磨。是如法羯磨。是如毗奈耶羯磨。僧伽无过。先作诘问。令其忆念。其事是实。自复臣罪对面作法。如是应作。为前方便。准上应知。次令一苾刍为白四羯磨。大德僧伽听。此苾刍半豆卢呬得迦等斗乱僧伽令起诤竞。彼便数数举发诤事。常令僧伽不安乐住。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与半豆卢呬得迦等。作令怖羯磨。白如是。大德僧伽听。此苾刍半豆卢呬得迦等斗乱僧伽令起诤竞。彼便数数举发诤事。常令僧伽不安乐住。僧伽。今与半豆卢呬得迦等作令怖羯磨。若诸具寿听与半豆卢呬得迦等作令怖羯磨者默然。若不许者说。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僧伽已与半豆卢呬得迦等作令怖羯磨竟。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若苾刍僧伽。与作令怖羯磨已。不得与他出家。不得授他近圆。广如上说。时诸苾刍为半豆卢呬得迦等作令怖羯磨。既得法已。极现恭勤。于僧伽处不生轻慢。希求拔济恒申敬礼。界内而住。请乞收摄法。自云。我半豆卢呬得迦。于此斗诤长为止息。诸苾刍众以缘白佛。佛言。汝诸苾刍。先为半豆卢呬得迦等作令怖羯磨者。今为半豆卢呬得迦等作收摄羯磨。若更有余如是流类者。有其五法与作令怖羯磨。苾刍若未收摄不应收摄。何谓为五。一依国王。二依诸官。三依别人。四依外道。五依僧伽。如是之人不应收摄。复有五法。不应收摄。云何为五。一承事外道。二乐亲近恶友。三供养外道。四不愿与僧伽和合。五不愿与僧伽同住。如是之人不应收摄。复有五法。不应收摄。一骂苾刍。二嗔恨。三诃责。四行不应行。五苾刍学处而不修习。若有五法应可收摄。云何为五。一于僧伽处自现恭勤不生轻慢。二悕求拔济。三恒申敬礼。四界内而住请求收摄。五自云我今于此斗诤更不复作。是谓为五。若未收摄者。应可收摄。复有五法应可收摄。云何为五。一不依国王。二不依诸官。三不依别人。四不依外道。五不依僧伽。是名为五。复有五法。与解令怖羯磨。云何为五。一不于外道而作承事。二不亲近恶友。三不供养外道。四愿与僧伽和合。五愿与僧伽同住。是名为五。复有五法。与解令怖羯磨。云何为五。一不骂苾刍。二不嗔恨。三不诃责。四行所应行。五于苾刍学处而常修习。是名为五。既调伏已应与收摄羯磨。为前方便。准上应知。乃至半豆卢呬得迦等作如是言。

大德僧伽听。我苾刍半豆卢呬得迦等是斗乱者。是诤竞者。我便数数举发诤事。常令僧伽不安乐住。由是僧伽于我等辈为作令怖羯磨。我得羯磨已。于僧伽中极现恭勤不生轻慢。悕求拔济恒申敬礼。界内而住请求收摄。我于斗诤永为止息。愿大德僧伽。与我半豆卢呬得迦等解令怖羯磨。是能愍者。愿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说。次一苾刍为白四羯磨。

大德僧伽听。此半豆卢呬得迦诸苾刍等斗乱僧伽令起诤竞。复便数数举发诤事。常令僧伽不安乐住。僧伽先与半豆卢呬得迦诸苾刍等作令怖羯磨。此半豆卢呬得迦诸苾刍等得羯磨已。于僧伽中极现恭勤不生轻慢。今从僧伽乞解令怖羯磨。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与半豆卢呬得迦诸苾刍等解令怖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伽听此半豆卢呬得迦诸苾刍等。斗乱僧伽令起诤竞。复便数数举发诤事。常令僧伽不安乐住。僧伽。先与半豆卢呬得迦诸苾刍等作令怖羯磨。此半豆卢呬得迦诸苾刍等得羯磨已。于僧伽中极现恭勤不生轻慢。今从僧伽乞解令怖羯磨。僧伽今与半豆卢呬得迦诸苾刍等解令怖羯磨者默然。若不许者说。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僧伽。已与半豆卢呬得迦诸苾刍等解令怖羯磨竟。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七

猜你喜欢
  卷第三十五(致字号)·朱时恩
  卷第九十七·李通玄
  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九卷·蕴闻
  祇洹图经序·道宣
  卷第二十五·佚名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坚慧
  卷三十五·道世
  论谤佛·印光
  维摩经略疏卷第十·智顗
  卷第七·智旭
  翻译名义集卷第一·法云
  卷之三·密云圆悟
  卷第六·德清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卷·佚名
  人天眼目卷之三·智昭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黄铸·唐圭璋

      铸字亦颜,一作唏颜,号乙山,邵武人。官柳州守。词综补遗卷十三云:黄敏求横舟小藁有讯黄乙山于寿宁诗。   小重山   凉入秋檐雨意长。竹深啼络纬,响虚堂。一枝灯影耿昏黄。疏帘外,风度木樨香。   心事易成伤。燕支

  • 歴代诗话卷七十七·吴景旭

      癸集中之下  泣孝宗  西山日记曰李献吉郎尸部时上孝宗皇帝万言书酷似贾长沙劾夀宁侯鹤龄兄弟有张氏语中宫疑其讪已也左右竞前激上怒请杖之上持不可话刘忠宣曰一杖梦阳死矣竟释之孝宗崩梦阳有十年放逐同梁苑中

  • 第三十六出 飞报·梁辰鱼

    【金珑璁】〔净丑上〕齐邦今服我。要看三晋如何。今转战渡黄河。〔丑〕诸侯俱听命。谁似我功多。看奏凯发长歌。〔相见介净〕太宰。我提兵北征。齐邦已服。今同我鲁公弟会晋公午于黄池。要行齐桓晋文故事。昨已渡河

  • 第二十四出 京晤·叶宪祖

    【天下乐】〔生冠带上〕当年踪迹困泥尘。不意乘时亦化鳞。为报乡闾亲戚道。如今席帽已离身。 下官杜羔。忝中贾岛榜进士第五人。身授礼部员外。已曾差人去接取家眷。此时也该到京。怎幺音信杳然。好生放心不下。〔末

  • 末日·闻一多

    露水在笕筒里哽咽着, 芭蕉的绿舌头舐着玻璃窗, 四围的垩壁都往后退, 我一人填不满偌大一间房。我心房里烧上一盆火, 静候着一个远道的客人来, 我用蛛丝鼠矢喂火盆, 我又用花蛇的鳞甲代劈柴。鸡声直催,盆里一堆灰, 一股阴风偷

  • 台湾杂咏三十二首(原注)·佚名

    台湾杂咏三十二首(原注)宝应王凯泰补帆着无雨无风浪打山,支离奇境现瀛寰。秋风一别钱江后,又为观涛到此间(台岛环海之浪,其名曰「涌」。银涛山立,奇观也、险境也)。截竹编簰用作舟,乘潮人亦水中鸥(轮船不能入港,以竹簰置木桶,人坐

  • 性情集巻六·周巽

    (元)周巽撰○七言律大隠楼为妹夫罗宗信赋卜居栖迹在城南朝市纷纭不肯谈树下鹤归唯见一花前凤舞自成三牕含逺岫明如玉槛俯长江秀似蓝身在耆英图画里酡颜日日带春酣秋篷轩为杨仲濩赋诗人托兴在秋篷潇洒吟轩画舫同江海余情

  • 皇清开国方略卷二十·阿桂

      太宗文皇帝【天聪九年乙亥正月至九月】  天聪九年春正月癸酉  命功臣管各牛录  免功臣拜音图等徭役并令专管各牛录其因战功勤职増给壮丁及力战阵亡増给其子壮丁俱令专管  丁丑正宗室名分  太宗命管礼部

  • 东汉会要卷三十三·徐天麟

    兵中宿卫光禄勲卿一人本注曰掌宿卫宫殿门户典谒署郎更直执防宿卫门户考其徳行而进退之五官中郎将一人本注曰主五官郎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本注曰皆无员凡郎官皆主更直执防宿卫殿门出充车骑唯议郎不在直中左中郎将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佚名

     天启六年四月癸酉朔孟夏 上亲享 太庙○兵部尚书王永光等题总兵副将而下参游守把为缺尽多而都司佥书额原甚少前此通融调剂或升都司佥书管游击事或升游击管参将事人数适均等级不紊今明旨不许越次兼管且著为令惟是次

  • 唐史论断卷上·孙甫

    (宋)孙甫 撰○高祖召突厥兵论曰义师之起本于世乱若威徳渐盛则四夷欵附矣故周武兴师致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之众助牧野之战汉髙平定天下亦有北貊燕人枭骑之助今唐师方起当以徳义为胜何乃听文静一时之谋遽求助于突厥斯自小也

  • 卷一百二·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二雍正九年正月上谕七道初四日奉上谕朕思惠养黎元之道莫先於除赋蠲租使万姓均沾渥泽是以数年来寛免各省额徵以为阜民足食之计者难以枚举而该省民人果能抒诚慕义宣力急公朕尤嘉其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八·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八 洪武十六年十一月庚子朔,以儒士崔谦、王讷为山东提刑按察司佥事。 癸卯,置四川建昌府儒学。 己酉,命广西、浙江、福建、湖广、江西、广东六布政使司各造水磨明甲一千,松江、常州、苏州

  • 176.唐王朝的末日·林汉达

    黄巢起义失败以后,唐僖宗回到长安。这时候,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各地藩镇在镇压起义过程中,扩大势力,争夺地盘,成为大大小小的割据力量。其中最强大的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和宣武(治所在今河南开封)节度使朱温。朱温

  • 總序·佚名

    ○大王諱〈昪〉字〈道升〉全溪大院君第三子。母龍城府大夫人廉氏〈籍龍潭學生贈領議政成化女。〉辛卯〈純祖三十一年〉六月十七日丁酉,誕降于慶幸坊私第〈全溪大院君第〉己酉〈憲宗十五年〉六月六日壬申,憲宗升遐,以純元

  • 虎贲氏/道右·佚名

    虎贲氏掌管[王外出时率领虎士]按照军事编制列队在王前后行进,[以护卫王]。[王]出征、会同时也这样做。留宿时就守卫王[行宫周围的]栏桓。王在国都,就守卫王宫。国家有大变故,就守卫王的宫门。有大丧也这样做;到出葬时,跟从

  • 爱弥儿·卢梭

    全名《爱弥儿,或论教育》。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之一。半论文体的教育小说。写于1757年,1762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全书共五篇,书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的教育制度

  • 人仙经·佚名

    一卷,宋法贤译。频婆娑罗王命终为毗沙门天王之太子,名曰人仙。述忉利天上梵王说法之事。与长阿含阇尼沙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