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二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第八子摄颂曰。

假令不截衣  有缘皆得著

衣可随身量  若短作篅衣

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不割截衣得守持不。佛言。不得。若有难缘者得。著不割截衣。得入聚落不。得往俗舍不。得入外道住处不。佛言。并皆不得。必有难缘著亦无犯。著不割截衣。得于外道舍坐不。佛言。不得。若外道不在舍时坐亦无犯。如世尊说。称肘量衣方合持者。若人身大肘短。亦依肘量而作衣耶。佛言。此人应取身量为衣。设取身量仍不周遍。佛言。若不遍者。应缝作厥苏洛迦衣而守持之(此译为篅长四肘阔二肘。缝之使合。入中牵上。以绦系之。述如余处。昔云只修罗者。人皆不识其事。此则形如小篅。是尼五衣之数也应为裙)。

第九子摄颂曰。

不畜五种皮  由有过失故

开许得用处  齐坐卧容身

具寿邬波离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象王之皮不作鞋用者。余之象皮得为鞋。不佛。言此亦不。得所以者。何此象亦有鼻牙力故。如世尊说。智马之皮不应将作鞋者。余马之皮得为鞋不。佛言。不得。此亦能走有大力故。如世尊说。师子虎豹之皮不应用为鞋者虽非此兽是此类皮。得用作不。佛言。不得。斯等亦有爪牙力故。如世尊说。若此诸兽皮皆不应坐。余合坐者。齐大小来而得畜用。佛言。齐容坐处应畜如世尊说。皮合卧者。齐大小皮应卧。佛言。才可容身畜之无犯。

第十子摄颂曰。

生肉及诸醋  有五种不用

痔病爪不伤  回施知希望

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如大德说。开西羯多苾刍为病因缘得食生肉者。不知于何处当取。佛言。于五屠人处取云何为五。谓是杀羊鸡猪捕鸟猎兽者。大德。谁当合取。佛言令。敬信者取。令谁授与。佛言。还遣信人。于此城中时有苾刍。身遭疾苦诣医人所问曰。我有痟渴病。贤首。愿为处方。医人答言。宜可服酥必当平复。苾刍报曰。佛未听许为病服酥。医人答曰。世尊大悲。为病所须亦应开服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苾刍。为病医遣服酥者。应可服之。时病苾刍。虽已服酥仍患渴逼。医人问曰。尊者。服酥气力何似。苾刍答曰。犹被渴逼。医人报曰。酥不差者。酸浆诸醋何不饮之苾刍答曰。世尊不许非时而饮。云何得服。医人报曰。世尊慈悲。为病所须亦应听服。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我今开许。应饮醋浆。时诸苾刍不知何者醋浆。如何当饮。复往白佛。佛言。醋浆有六。皆可服用。一大醋。二麦醋三药醋。四小醋。五酪浆。六钻酪浆。此等酸浆若欲饮时。应以少水渧之作净。仍用绢叠罗滤。澄清如竹荻色。若时与非时。有病无病饮皆无犯。勿致疑惑。言大醋者。谓以砂糖和水置诸杂果。或以蒱桃木榓余甘子等。久酿成醋。麦醋者。谓磨[麩-夫+黃]麦等杂物令碎酿以成醋。药醋者。谓以根茎等药酸枣等果酿之成醋。小醋者。谓于饭中投热饙汁及以饭浆续取续添长用不坏。酪浆者。谓酪中浆水。钻酪浆者。谓钻酪取酥。余浆水是。

于此城中时有苾刍。身患痔病。其头下出。便以爪甲截去。极受苦痛逼切身心不能堪忍。便生是念。我遭此苦极为难忍。世尊大慈宁不哀愍。尔时世尊。由大悲力之所引故。至苾刍所问言。苾刍。汝何所苦。时病苾刍即便合掌。瞻仰世尊。忧情内感流泪哽噎。具以病苦而白世尊。佛告苾刍。岂我先时不遮汝等患痔病者不应截去。白言。世尊。佛已不许。若尔何故汝今作如是事。白言。世尊。为苦所逼。佛言。为苦逼故汝无有犯。今告汝等。虽患苦逼。不以爪甲等而截其痔。然治痔病有其二种。或时以药或复禁咒。若有苾刍。虽遭苦痛。其痔不应自截。亦不使他截。如违教者得越法罪。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曰。此痔病经。我于余处已曾宣说。今为汝等更复说之。若诵持者必得除差。若有诵者。乃至尽形终无痔病共相逼恼。亦得宿命智。能忆过去世时七生之事。即说咒曰。

怛侄他 阿鲁泥(去) 末鲁泥鼻泥 俱丽婆鞞世沙婆鞞 三婆鞞 莎诃

汝等苾刍。若诵咒时复作是说。于此北方有大雪山王。中有大树。名薜地多树有三花。一名相续。二名柔软。三名干枯。如彼枯花至干燥时即便堕落。我之痔病。或是风痔热痔癊痔血痔粪痔及余诸痔。亦皆堕落干燥。勿复血出脓流致生苦痛。即令干燥莎诃。

又复咒曰。

怛侄他 苫谜 苫末泥(去) 莎诃

时诸苾刍闻佛说已欢喜奉行。

尔时世尊。于释迦住处在那雉商人聚落。是时彼村有一长者。素有信心情怀喜舍。造一住处。奉施尊者罗怙罗。尔时尊者住未多时。执钵持衣人间游行。长者闻去作是思惟。尊者游行未知来不。便将此寺奉施僧伽。罗怙罗随情游讫执持衣钵。还诣那雉商人处。问知施僧。即往佛所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有一长者素有信心。情生敬重造一住处。独施于我。住少多时。我有缘出去。后不久将施余僧。我欲如何。愿佛为决。世尊告曰。汝可诣彼长者之处作如是言。仁不于我若身语意曾生片许厌恶心耶。罗怙罗奉。佛教已。诣长者处告曰。仁非于我若身语意曾生片许厌恶心耶。长者答曰。我于尊处曾无此意。罗怙罗还诣佛所具陈长者无厌舍心。尔时佛告阿难陀曰。汝往诣彼那雉村中。现住苾刍总令集在供侍堂处。时阿难陀奉佛敕已。便诣彼村至住处已。告苾刍曰。应可并集供侍堂中。时阿难陀既言告已。还诣佛所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已往彼那雉村中。谨宣圣旨。现住苾刍咸皆已集。尔时世尊。将诸苾刍及罗怙罗。至彼寺已就座而坐。告诸苾刍曰。汝等应知。若有施主。以所施物施一别人。后时复回此物施一别人。此则施者非法。受者亦非法。名不净受用。如是若更回与二人。或与三人或与僧伽。斯等皆名施不如。法受不如法不净受用。汝等苾刍。若有施主。以所施物施二别人。后时复回此物施一别人。此则施者受者俱名非法。所有受用皆是不净。如是若更回与二人三人或与僧伽。施者受者俱名非法。所有受用皆是不净。汝等苾刍。若有施主。以所施物施三别人。后时复回此物。施一二三人或与僧伽。施者受者俱名非法。所有受用皆是不净。汝等苾刍。若有施主。以所施物施与僧伽。后时复回此物。施与一二三人与余僧伽。施者受者俱名非法。所有受用皆是不净。若先施苾刍僧伽。后回与尼僧伽。或复翻此。皆名不净。汝等苾刍。若其僧伽破为二部。先施此部。复将此物回与彼部。乃至皆是不净受用。汝等苾刍。若施一人不回与一人。施者受者皆名如法。所有受用皆名清净。如是若施二人三人僧伽。此尼此部更不回与余者。乃至受用皆名清净。如上广说。汝等苾刍。前是施后非施。汝等苾刍。地属于王。物属于主。房舍卧具施主为主。衣钵资具苾刍为主。所有施寺等物。若有破落。施主应自修补。不应持此回施余人。先施是施后非施也。汝等苾刍。应与罗怙罗先所住处。若苾刍施彼与此。除有难缘得越法罪。诸苾刍既奉佛教。即便授与罗怙罗先时住处。

如世尊说。应作五年及六年顶发大会。时有敬信婆罗门及诸长者。皆以种种饼果饮食奉施僧伽。时诸苾刍食皆不尽。便将所余持与求寂。时诸求寂既至明旦。还将饼果重与苾刍。苾刍问曰。汝于何处得此饼来。答言。是仁所惠。苾刍疑念。此之饼果是我食余。今更重餐准法有罪。以缘白佛。佛言若有希望心食。与时恶作。食便堕罪若无希望心与。有希望心食。与时无犯。食便堕罪。若有希望心与。无希望心食。与时得恶作。食时无犯。若无希望心与。无希望还得其食。二俱无犯。

尼陀那别门第二总摄颂曰。

分亡及唱导  张衣授学人

重作收摄驱  求寂同墙上

第一子摄颂曰。

分亡者衣物  互无应互取

见斗应须谏  随头向处分

尔时佛在室罗伐城。有一长者。唯有一子。年既长大爱乐出家。于正法中而受圆具。忽遇疾苦因即命终。时诸苾刍衣钵及尸悉皆同弃。诸俗人见来白苾刍。我辈流俗现有儿孙所求易得。死人之物尚不轻弃尊者既是出家。复无男女。所有资财苦求方得。于死人物何故不收。诸苾刍答曰。世尊未许收死人衣。苾刍以缘白佛。佛言。苾刍身亡所有衣钵不应弃掷。复有苾刍遇病而死。收取其衣露尸而送。俗人见嫌。佛言。不应露身而弃应以裙帔盖身而送。时诸苾刍以好衣盖。佛言。勿用好衣。时诸苾刍以破碎衣盖。佛言。应以非好非恶处中衣盖。时诸苾刍白佛。所余衣钵如何处分。佛言。有贫苾刍应可与之。时六众类常多贫乏。佛言。勿与六众。应从上座次第行与。少年苾刍竟不曾得。佛言。众应同集先以言白。众既和许可卖共分。

缘处同前。有一苾刍忽然身死。所有衣钵。并寄苾刍尼边。殡送事了。时诸苾刍知其身死。于尼处索。尼闻索时问曰。彼于何处死。答言。尼寺。尼言。在僧寺死物可属仁。在尼寺死者。彼则是我同法兄弟。所有衣钵我合得之。尼既不还。苾刍白佛。佛言。不合与尼。苾刍应分。缘处同前。有一苾刍尼。遇病身死。所有衣钵在苾刍边。诸苾刍尼诣苾刍所白言。尊者。尼名某甲。今已身亡所寄之衣愿尊见与。苾刍闻死便作是言。彼死之尼。即我同法姊妹。彼有衣钵我合得之。以缘白佛。佛言。应可还尼。缘处同前。有一苾刍游历人间。到一聚落在俗人舍。忽然遇病因即命终。是时长者殡送既讫。为掌衣钵。时有诸苾刍尼游行至此。长者见已白言。圣者。先有苾刍于我家死。彼之衣钵咸在我边。应可持去。时诸尼众答长者言。亡苾刍衣。尼不合得。诸苾刍尼白苾刍知。苾刍以缘白佛。佛言若处无苾刍者。尼即应受。

缘处同前。有一苾刍尼。执持衣钵游行人间。至一村内在俗人家。遇病身死。尔时家主送往尸林。为举衣钵。有诸苾刍行至于此。长者见已白言。圣者。先有一尼于我家死。彼之衣钵咸在我边。仁应将去。苾刍答曰。亡尼之物我不合得。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若于其处无尼众者。苾刍应取。此亦无犯。

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若诸苾刍在俗人家而命过者。所有衣钵谁当合得。佛言。最初到者应得。若二人俱到。谁当合得。佛言。先索者得。若二俱索。谁当合得。佛言。二俱合得。或随俗人情乐。与者当取。

缘处同前。有二苾刍共相斗诤。诸余苾刍看斗而住。俗人见已作如是言。圣者。我是俗流。见他斗时尚为挥解。如何尊者看斗而住。苾刍报曰。此皆儜人好为斗诤。谁能为解。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应可止谏。不应看住。时诸苾刍。虽设言谏仍不止息。佛言。若谏不止者。应可与作舍置羯磨。有二苾刍。共为论议研核是非。因生嗔忿怀诤而住。时诸苾刍与作舍置。时彼二人作如是说。我等论议研寻道理。仁辈何因辄作羯磨。苾刍报曰。斗诤之人佛令舍置。由此因缘与汝羯磨。以缘白佛。佛言。不应如是为作羯磨。若现有二师者。应为谏诲。若满十夏离依止者。诸苾刍应谏。若不止者。众应与作舍置羯磨。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若有苾刍。于两界中而命过者此之衣钵谁当合得佛言。随头向处合得。若头在两界。此欲如何。佛言。二处俱得。

第二子摄颂曰。

唱导乘车舆  得衣应举掌

僧伽获衣利  凡圣可同分

尔时佛在室罗伐城。时此城中。先多外道于此而住。由佛来至。令诸外道无复威光利养寡少。时诸俗流信外道者。皆悉乞求为兴供养。给孤独长者每于晨朝往诣佛所。路逢外道。从长者乞。欲为外道而兴供养。长者见已作如是念。外道邪徒修习恶法。尚能告乞供养己师。如佛世尊。于诸经中作如是说。若不信者劝令生信。使其调伏住正法中。如其大师见听许者。我告众人。于此福田而兴供养。作是念已。入逝多林顶礼世尊在一面立。即以上事具白世尊。唯愿听我随情告乞供养佛僧。世尊告曰随意应作。长者即便巡行告乞。时诸居士及婆罗门咸白长者曰。若诸圣众共来乞者。我等福利倍更增多。是时长者以缘白佛。佛告苾刍。应与长者共相借助。时诸苾刍既奉教已。便与长者相随告乞。诸人告曰。若布施时称我名字普告知者。斯曰善哉。世尊告曰。若有施主奉物之时。当唱其名为作咒愿。然后当受。便遣俗人唱其名字。诸人报曰。若令圣众唱我名者。其福增多。佛言。应令苾刍唱其名字。时有施主。将其财物就寺而施。佛言。若来寺中者。亦为称名咒愿方受。时彼苾刍周遍宣告。唱导之时众人云集。共相排逼不暇近前。佛言。其唱导者应可乘车或升高舆。若时暑热或遭风雨。佛言。应为幰盖遍覆其身。一面开门人多阗噎。佛言。应开四门令四人唱导。时给孤独长者巡告之时。多获上叠百千万双及余资财其数巨亿。便作是念。今我求乞多获珍财。我今宜应设大施会。佛及圣众普皆供养。当持此物安在众前一时奉施。作是念已。于逝多林所以种种缯彩周匝庄严。三衣资具架上盈满。各令诸人而为守护。便礼佛足白言。世尊。我欲明日广设大会奉佛及僧。是时世尊默然而受。给孤长者即于其夜。备办种种上妙饮食。明旦寺中敷设座褥。往白时至。佛与大众咸皆就座。饮食竟收钵已。嚼齿木澡漱讫。长者以诸衣物置上座前。即便前礼佛足白言。世尊。于此人间几是福田。佛言。有二。谓学及无学。学人差别有十八种。无学之人有其九种。是谓福田。堪销物利。云何十八种有学人。谓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家家一间中生有行无行上流。是名十八。何等名为九种无学。谓退法思法护法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慧解脱俱解脱。是名为九。

尔时世尊作是语已。复说颂曰。

于此世间学无学  是可恭敬应供养

质直身语心清净  施此福田招大果

时给孤独长者。在上座前立请宣唱人。唯愿圣者。作如是白。若是世尊声闻弟子。是合恭敬是应礼拜。无上福田。堪受世间所有物利者。此之衣物随意当受。其宣唱者。在上座前立作如是白。大德僧伽听。若是世尊声闻弟子。是合恭敬是应礼拜。无上福田。堪受世间所有利物者。此之衣物随意当受。是时大众闻告白已。诸有远离贪嗔痴者。作如是念。给孤长者作是宣告。若是世尊声闻弟子。是合恭敬是应礼拜。无上福田。堪受世间所有利物者。此之衣物随意当受诸阿罗汉作如是念。我是僧中获无上果。于此物利应合受用。如世尊言。汝等苾刍自有胜善。当须内秘现粗恶相。我今如何为此衣利自扬己德。而云我是无上离欲之人。作是念已皆默然住。诸有余惑尚未尽者。亦作斯念。此物拟施无上福田。我惑未尽。是不应得。彼亦默住。诸有具缚异生亦作是念。此施无上福田。我今具缚灼然无分。是时众中竟无一人取其利物。尔时长者便作是念。我今岂与诸圣凡众覆钵事耶。须臾之顷形容憔悴面色痿黄。往世尊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即以上事具白世尊。尔时世尊。知而故问具寿阿难陀曰。给孤长者以多衣物奉施大众。何意众中无人为受。阿难陀曰。给孤长者作如是白。于此众中。若是世尊声闻弟子。是合恭敬是应礼拜。无上福田。堪受世间所有利物者。此之衣物随意当受。时诸大众闻此白已。圣凡皆默。由此因缘。无人为受。尔时世尊告阿难陀曰。汝今宜去告诸苾刍。现住室罗伐城及以余处。皆令总集供侍堂中。时具寿阿难陀。奉佛教已。便往告众令集堂中。还至佛所礼足。白言。大众总集。愿佛知时。于时善逝便往堂中就座而坐。告诸苾刍曰。给孤长者多施衣服。何故汝等而无受者。时诸苾刍默然无对。于时大师知而故问阿难陀曰。何故苾刍我问之时默尔无答。时阿难陀即以前事具白世尊。佛告诸苾刍。岂非汝等先以信心来投于我出家离俗求涅槃耶。诸苾刍曰。如是世尊。佛言。汝等若以信心投我出家情求涅槃修净行者。此诸苾刍所著衣服直一亿金钱。所住房舍直金钱五百。所啖饮食具足百味。如是等事我皆听受。汝并堪销若有苾刍破重戒者。于僧住处。乃至不销一口之食。僧伽蓝地不容一足。何以故。汝等应知。破戒之人有十种过失。自知我是破戒恶人他亦知是破戒之者。所有天神不来亲附。同梵行者知法善人。咸生轻贱。罪恶音响四远共知。未证悟者不复能证。已证法者悉皆退失。曾所听闻咸皆忘念。命欲终时心生懊恼。舍命之后生地狱中。又诸苾刍。应知受用有其五种。一者为主受用。二者父财受用。三者听许受用。四者负债受用。五者盗贼受用。云何为主受用。谓阿罗汉永除三毒。云何父财受用。谓诸学人尚有余惑。云何听许受用。谓淳善异生于戒清净勤修禅诵无懈怠心。云何负债受用。谓虽防禁戒而不勤修觉品善法。云何盗贼受用。谓于四重禁中随犯其一。是故汝等知是事已应当修学。然此长者。所施衣物及获余利。大众应可平等共分。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二

猜你喜欢
  林野奇禪師語錄卷第六·通奇
  佛说诸法本无经卷中·佚名
  比丘尼之责任·太虚
  焦山佛学院碑志·太虚
  佛说四品法门经·佚名
  结 婚 证 书·太虚
  显扬圣教论 第十一卷·无著
  卷四·佚名
  卷二·赞宁
  论持咒·印光
  佛说华手经卷第八·佚名
  重印入佛问答类编序·太虚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欧阳竟无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一(并序)·知礼
  放逸品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赵眘·唐圭璋

      眘即孝宗,太祖七世孙,字元永。建炎元年(1127)生。高完无子,立为皇太子。受内禅,在位二十七年。传位太子,尊帝为寿皇。绍熙五年(1194)卒。纪元三:隆兴、乾道、淳熙。   阮郎归   远德殿作和赵志忠   留连春意晚花稠。

  • 第十一齣·王錂

    第十一齣 搆衅【阮郞归】〔淨上〕小窗春暖日迟迟。无端有所思。名园深处且私窥。莺期知甚时。有意种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阴。登徒子爲何道此两句。东邻季小姐。姮娥月貌。西子花容。下官十分在意。要见他一见。也

  • 卷二 【佚名的诗】·佚名

    卷二 【佚名的诗】残诗集 【(伯二五五五) 五十九首】冬出敦煌郡入退浑国朝发马圈之作西行过马圈,北望近阳关。回首见城郭,黯然林树间。野烟暝村墅,初日惨寒山。步步针 【缄】 愁色,迢迢惟梦还。至墨离海奉怀敦煌知己朝行

  • 卷之一百六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五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八 独行传二·纪昀

    独行传宋○宋刘庭式 巢谷 徐积曾叔卿 刘永一孙逢【喻汝砺】赵俊刘化源【米璞 阴啅 姚邦 基】张山翁 黄申 何时【陈子敬】刘庭式巢谷徐积曾叔卿刘永一孙逢 【喻汝砺】赵俊刘化源 【米璞 阴晫 姚邦基】张山翁

  • 一○六五 军机大臣奏已传谕江浙等省将抽改《通鉴纲目续编》字片解京销毁片·佚名

    一○六五 军机大臣奏已传谕江浙等省将抽改《通鉴纲目续编》字片解京销毁片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查各省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惟湖北巡抚李绶已于本月十四日,将抽挖字纸咨送军机处销毁,其余各省尚未将抽挖纸片送到

  • 三二三 护湖南巡抚觉罗敦福奏查缴违碍遗书请毁折(附清单一)·佚名

    三二三 护湖南巡抚觉罗敦福奏查缴违碍遗书请毁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一年四月十六日护湖南巡抚 湖南布政使臣觉罗敦福跪奏,为查缴违碍遗书请旨销毁事。窃臣钦奉谕旨,节次谆切晓谕,并派委诚妥干员,分赴各属,向藏书之家谕令将

  • 王济传·房玄龄

    王济字武子,少年才气超逸,风姿英爽,名气冠绝一时。喜好弓马,勇力超群,对《周易》、《老子》、《庄子》很有研究,文章词彩华茂,技艺过人,有名于当世,与姐夫和峤及裴楷齐名。娶常山公主为妻。二十岁进入仕途,拜为中书郎,因母亲去世

  • 陈规传·脱脱

    陈规字元则,密州安丘人。考中明法科。靖康末年,金军入侵,杀死镇海军节度使刘延庆,其部下祝进、王在逃散作贼,侵犯随、郢、复等州。陈规任安陆县令,率勤王兵奔赴汴京救援,到蔡州,因道路阻隔而返回。恰逢祝进进攻德安府,知府弃城

  • 况钟传·张廷玉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当初以一名小吏侍奉尚书吕震,吕震惊奇他的才华,推荐他任仪制司主事。升为郎中。宣德五年(1430),皇上因知府多不称职,正好苏州等九府都缺知府,这些都是大府,便命各部、院的大臣推举廉能的属下来补任。况钟

  • 公孫龍子·公孙龙

    趙人 公孫龍 著跡府第一〈府聚也述作論事之跡聚之於篇中因以名篇〉公孫龍六國時辯士也疾名實之散亂因資材之所長為守白之論假物取譬以守白辯〈物各有材聖人之所資用者也夫衆材殊辯名恃所長更相是非以邪削正其賞罰不

  • 卷六·陆陇其

    <经部,四书类,四书讲义困勉录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讲义困勉录卷六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八佾孔子谓季氏章 袁了凡曰不曰可诛而曰可忍全要发季氏一防良心 按忍包敢忍容忍二义春秋传所谓忍人此敢忍之义所谓君其忍之此容

  • 垦令第二·商鞅

    题记:本篇共分两方面内容,一是有关垦荒法令的内容,共有二十条法令,二是对法令的论证和解释。不允许官吏留下当日的政务不办,那样邪恶的官吏就没有空闲时间到百姓那里谋求一己私利。假如群臣的政务不相互拖延,那么农民就会有

  • 优婆夷教育与佛化家庭·太虚

    ──二十四年十一月在香港东莲觉苑讲──在释迦如来兴世的时代,印度有一须达长者,建设了一个祗树给孤独园请佛说法;这段因缘,中国学佛者差不多都知道的。还有一个优婆夷的领袖毗舍佉母,曾经在舍卫国施设鹿子母讲堂,请佛说法

  • 卷第四·佚名

    补续高僧传卷第四 明吴郡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解义篇 元 浦尚法师传 浦尚。字希古。檇李人。母梦僧乘白马入门而娠。七岁。母授以孝经。一过即成诵。弗忘好佛书。十二岁。见紫微山惠力海公。白父母。愿从受业。许

  • 金莲正宗记·秦志安

    元朝全真道道士秦志安编撰。樗栎道人秦志安为《玄都宝藏》的编校人之一,书成于元太宗十三年辛丑岁(1241年)。五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此书是现存最早的全真道教史著作,书中收入十四篇全真道祖师传记。相传王重

  • 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

    短篇小说。丁玲著。写于1927年冬。初载1928年2月10日《小说月报》第19卷第2号。收入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年10月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它是作者的成名之作。作品用第一人称日记体的形式,以一个患了肺病的少女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