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分律卷第十九(初分之十九)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九十单提法之九(并四提舍尼众学法初)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跋难陀释子非时入村,与诸居士共樗蒱。比丘胜、诸居士不如,居士以悭嫉故便言:“比丘晨朝入村为乞食故,非时入村为何事耶?”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释子:“云何非时入村与诸居士共樗蒱戏?”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跋难陀释子:“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跋难陀释子!非时入村与诸居士而共樗蒱戏?”世尊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释子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非时入聚落,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其中比丘,或有僧事、或塔寺事、或瞻视病人事,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有事缘嘱授已入聚落。”诸比丘不知嘱授何人,佛言:“当还嘱比丘,若独处一房当嘱授比房。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非时入聚落不嘱比丘者,波逸提。”

比丘义亦如上。

时者,从明相出至中时。

非时者,从中后至明相未出。

村聚落者,四种村,如上。

有比丘者,同住客得嘱及处。

若比丘非时入村,有比丘不嘱授,动足初入村门,波逸提。一脚在门内、一脚在门外,方便欲去不去,若共期不去,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比丘,营众僧事、塔寺事、瞻视病人事,嘱授比丘若道由村过、若有所启白、若为唤、若受请,或为力势所执、或为系缚将去、或命难、梵行难,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八十三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尊者迦留陀夷预知世尊必从此道来,即于道中敷高好床座,迦留陀夷遥见世尊来,白佛言:“世尊看我床座!善逝看我床座!”佛言:“当知此痴人内怀弊恶。”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诸比丘:“此痴人迦留陀夷,敷高广大床但自为己。”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留陀夷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作绳床、木床,足应高如来八指,除入陛孔上截竟。若过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床者,五种床,如上。

若比丘,自作绳床、木床,足应高八指截竟,过者,波逸提;作而不成,突吉罗。若教人作过八指截竟,波逸提;作而不成,突吉罗。若为他作,成不成,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作足高八指;若减八指;若他施已成者截而用之;若脱脚却,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八十四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作兜罗绵?绳床、木床、大小褥,诸居士见皆共嫌之,自相谓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慈心断众生命,外自称言:‘我修正法。’乃作兜罗?木床及绳床、大小褥,如似国王亦如大臣,如是有何正法?”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云何作兜罗?绳床、木床、大小褥?”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作礼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作兜罗?绳床、木床、大小褥,令居士嫌也?”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作兜罗?绳床、木床、大小褥成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兜罗者,白杨树、华杨柳、华蒲台也。

大床者,有五种,如上。

绳床者,有五种,如上。

大褥者,为坐卧故。

小褥者,为坐故。

若比丘,以兜罗?绳床、木床、大小褥,若自作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罗。若教他使作成者,波逸提;不成,突吉罗。若为他作,成不成,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鸠罗耶草、文若草、娑婆草;若以毳劫贝碎弊物;若用作搘肩物作舆上枕,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八十五竟)

尔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时有信乐工师,为比丘作骨、牙、角针筒,以是故令此工师废家事业,财物竭尽无复衣食。时诸世人皆作此言:“此工师未供养沙门释子时,多财饶宝,自供养沙门释子已来,居家贫匮无所食啖。所以供养者,望得其福,而反得殃。”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汝等云何使彼工师作骨、牙、角针筒,废家事业财物竭尽?”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诸比丘,使工师作牙骨角针筒财物竭尽?”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诸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作骨、牙、角针筒刳刮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若比丘,骨、牙、角自刳刮作而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罗。若教他作而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罗。若为他作,成不成,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铁、若铜、若铅锡、若白镴、若竹、若木、若苇、若舍罗草用作针筒,不犯。若作锡杖头镖?;若作伞盖子及斗头镖;若作曲钩;若作刮污刀;若作如意;若作玦㺲;若作匙;若作杓;若作钩衣[金*刮];若作眼药篦;若作刮舌刀;若作摘齿物;若作挑耳篦;若禅镇;若作熏鼻筒,如是一切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八十六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世尊不受请檀越送食,诸佛常法,若不受请遍行房舍,见异处以众僧卧具敷在露地不净所污。时天大暴雨,世尊即以神力令众僧卧具不为雨渍。诸比丘还,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我向者遍行房舍,看见有异处敷众僧卧具,在露地不净所污。时天大雨,我以神力使雨不渍。当知此污,是有欲人非是无欲人,是瞋恚人非是无瞋恚人,是痴人非是无痴人也。若离欲外道仙人离欲者无有此事,况阿罗汉。若比丘念不散乱而睡眠者无有此事,况阿罗汉。自今已去听诸比丘为障身、障衣、障卧具故作尼师坛。”

世尊既听作尼师坛,六群比丘便多作广长尼师坛。时诸比丘见问言:“世尊制戒,听畜三衣不得过长,此是何衣?”六群比丘报言:“是我等尼师坛。”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多作广长尼师坛?”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作广长尼师坛?”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作尼师坛当应量作。此中量者,长佛二搩手、广一搩手半。过者裁竟,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尊者迦留陀夷体大,尼师坛小不得坐,知世尊从此道来,便在道边手挽尼师坛欲令广大。世尊见迦留陀夷手挽尼师坛已,知而故问言:“汝何故挽此尼师坛?”答言:“欲令广大是故挽耳。”尔时世尊以此事与诸比丘随顺说法,赞叹头陀、少欲知足、乐出离者,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诸比丘更益广长各半搩手。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作尼师坛当应量作,是中量者,长佛二搩手、广一搩手半,更增广长各半搩手。若过裁竟,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尼师坛者,敷下坐。

若比丘作尼师坛,长中过量、广中不过量;若广中过量、长中不过量;广长俱过量。自作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罗。教他使作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罗。为他作,成不成,尽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应量作,或减量作,若从他得已成者,裁割如量,若叠作两重,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八十七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诸比丘患痈、疮疥、种种疮病,脓血流出,污身、污衣、污卧具。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畜覆疮衣。”时诸比丘覆疮衣粗,多毛着疮举衣时患痛。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以大价细软衣覆疮上着涅槃僧。若至白衣家请坐时,应语言:‘我有患。’若主人语言:‘但坐。’当褰上涅槃僧,以此衣覆疮而坐。”时六群比丘闻世尊听作覆疮衣,便多作广长覆疮衣。诸比丘见即问言:“世尊制戒,畜三衣不得过长,此是何衣?”六群比丘报言:“是我等覆疮衣。”诸比丘闻,嫌责六群比丘:“云何汝等多作广长覆疮衣?”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多作广长覆疮衣?”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作覆疮衣当应量作,是中量者,长佛四搩手、广二搩手,裁竟过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覆疮衣者,有种种疮病持用覆身。

若长中应量广中不应量,广中应量长中不应量,若广长俱不应量,自作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罗。教人作成者,波逸提;不成,突吉罗。若为他作,成不成者,尽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应量作,或减量作,若从他得裁割如量,如叠作两重,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八十八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毗舍佉母闻如来听诸比丘作雨浴衣,即大作雨浴衣,遣人持诣僧伽蓝中与诸比丘。诸比丘得便分,佛言:“此衣不应分,自今已去若得雨浴衣,随上坐次付与。若不足者忆次,更得,续次与使遍彼。”时得贵价衣,续次与,佛言:“不应尔,应与上座易之。以上座先得者,转次与下座。若不遍者,当以僧可分衣物与之令遍。”时六群比丘闻如来制戒,听诸比丘作雨浴衣,辄自多作广大雨浴衣。诸比丘见已即问言:“如来制戒畜三衣不得过长,此是谁衣?”六群比丘报言:“是我等雨浴衣。”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乃多作广大雨浴衣?”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多作广大雨浴衣?”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作雨浴衣应量作。是中量者,长佛六搩手、广二搩手半。过者裁竟,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雨浴衣者,诸比丘着在雨中洗浴。

若比丘作雨浴衣,长中不应量、广中应量,若广中不应量、长中应量,若广长俱不应量,自作而成,波逸提;不成,突吉罗。若教人作成,波逸提;不成,突吉罗。若为他作,成不成,尽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应量作,减量作,若从他得裁割如量,若叠作两重,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八十九竟)

尔时佛在释翅搜尼拘类园中。尔时尊者难陀短佛四指,诸比丘遥见难陀来,皆谓是佛来,即起奉迎,至乃知是难陀。诸比丘皆怀惭愧,时难陀亦怀惭愧。尔时诸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制难陀比丘着黑衣。”时六群比丘,与如来等量作衣或过量作。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汝等云何与如来等量作衣或过量作?”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与如来等量作衣或过量作?”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如来等量作衣或过量作者,波逸提。是中如来衣量者,长佛十搩手、广六搩手,是谓如来衣量。”

比丘义如上。

衣者,十种衣,如上。

若比丘,等如来衣量,长中不应量、广中应量,广中不应量、长中应量,若广长中俱不应量,自作成者,波逸提;不成,突吉罗。若教他作成,波逸提;不成,突吉罗。若为他作,成不成,亦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从他得作成衣当裁割如量;若不裁割叠作两重,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九十竟)

四提舍尼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世俭谷贵,人民饥饿,死者无限,乞求难得。尔时莲华色比丘尼,到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所得初日食持与比丘,得二日食若三日食亦与比丘。莲华色比丘尼复于异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时有长者,乘车将从往问讯波斯匿王,从者驱人避道。时莲华色比丘尼见已避道,堕深泥中面奄地而卧,长者见之,慈愍即止车,敕左右人扶出。长者问言:“阿姨有何患苦?”报言:“我无所患,饥乏故耳。”尔时长者问言:“何故饥乏,乞求难得耶?”答言:“易得耳,我得初日食持与比丘,二日三日食亦持与比丘,故我饥耳。”时长者嫌言:“沙门释子受无厌足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受此比丘尼所乞得食,不知义让,施虽无厌而受应知足。”时长者即将此比丘尼还家浣濯衣服,为作酥粥供给所须,语言:“自今已去可常在我家食,勿复余去,若外有所得者随意与人。”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比丘言:“云何汝等于比丘尼边受食?”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受彼莲华色比丘尼食不知止足?”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入村中自受比丘尼食食者,彼比丘应向余比丘说:‘大德!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今向大德悔过。’是法名悔过法。”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诸比丘皆有疑,不敢取亲里比丘尼食,佛言:“自今已去听受亲里比丘尼食。”时诸病比丘复有疑,不敢受非亲里比丘尼食。佛言:“自今已去听病比丘受非亲里比丘尼食。”时诸比丘复有疑,非亲里比丘尼持食置地不敢取,或使人授与,亦不敢取。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如是食。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入村中,从非亲里比丘尼,若无病自手取食食者,是比丘应向余比丘,悔过言:‘大德!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德悔过。’是法名悔过法。”

比丘义如上说。

非亲里、亲里亦如上。

病者亦如上。

食者,二种食,亦如上。

彼比丘入村中,从非亲里比丘尼,若不病而自手受如是食食,咽咽波罗提提舍尼。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受亲里比丘尼食;若有病、若置地与、若使人授与、若在僧伽蓝中与、若在村外与;若在比丘尼寺内与,如是受取食,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一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众多比丘与六群比丘在白衣家内共坐食。时六群比丘尼为六群比丘索羹饭语言:“与此羹!与此饭!”而舍中间不与,乃越次与六群比丘而食之。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食六群比丘尼所索羹饭而食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食六群比丘尼所索羹饭,而令中间比丘不得食?”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至白衣家内食,是中有比丘尼指示:‘与某甲羹!与某甲饭!’比丘应语彼比丘尼如是言:‘大姊且止!须比丘食竟。’若无一比丘语彼比丘尼如是言:‘大姊且止!须比丘食竟。’者,是比丘应悔过言:‘大德!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我今向诸大德悔过。’是法名悔过法。”

比丘义如上。

家内者,有男女者是。

食者,如上说。

彼比丘于白衣家内食,是中有比丘尼指示:“与某甲羹!与某甲饭!”彼比丘当语言:“大姊小止!须诸比丘食竟。”若无一比丘语言:“大姊小止!须诸比丘食竟。”而食者,咽咽波罗提提舍尼。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语言:“大姊且止!须诸比丘食竟。”若比丘尼自为檀越;若檀越设食,令比丘尼处分;若不故作偏为与此置彼,如是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二竟)◎

◎尔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时有居士家夫妇,俱得信乐为佛弟子。诸佛见谛弟子常法,于诸比丘无所爱惜,乃至身肉。若诸比丘至家者,常与饭食及诸供养故,令其贫穷衣食乏尽。比居诸人皆作此言:“彼家先大富多财饶宝,从供养沙门释子已来,财物竭尽贫穷乃尔,如是恭敬供养乃反得贫弊。”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言:“汝等云何数至居士家受饮食供养而不知足,使彼居士财物竭尽乃尔耶?”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汝等云何数至居士家受供养饮食,乃令彼家贫穷如是?”以无数方便呵责诸比丘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僧与彼居士作学家白二羯磨,作如是与。众中当差堪能羯磨者如上,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罗阅城中一居士家夫妇,得信为佛弟子,财物竭尽。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作学家羯磨,诸比丘不得在其家受食食。白如是。’‘大德僧听!此罗阅城中一居士家夫妇,得信为佛弟子,财物竭尽。僧今与作学家羯磨,诸比丘不得在其家受食食。谁诸长老忍僧与彼居士作学家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彼居士作学家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知是学家,僧与作学家羯磨竟,而在其家受饮食食,当向余比丘悔过言:‘大德!我犯可呵法,我今向大德悔过。’是法名悔过法。”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其中比丘先受学家请,皆有疑不敢往,佛言:“听先请者往。”时病比丘疑不敢受学家食,佛言:“自今已去听诸病比丘受学家食食。”时诸比丘见施食者置地与,疑不敢取,若使人与亦不敢受,佛言:“听受。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先作学家羯磨,若比丘于如是学家先不请,无病自手受食食,是比丘应向余比丘悔过言:‘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德悔过。’是法名悔过法。”

比丘义如上。学家者,僧与作白二羯磨。居士家者如上。

病者,亦如上。

若比丘,如是学家僧先与作学家羯磨已,比丘先不受请又无病,于如是学家中自手受食食者,咽咽波罗提提舍尼。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先受请、若有病、若置地与、若从人受取,若学家施与后财物还多,无犯。

彼学家财物还多,从僧乞解学家羯磨,诸比丘白佛,佛言:“若彼学家财物还多,从僧乞解学家羯磨者,僧应与作白二羯磨解。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罗阅城中有一居士夫妇,得信为佛弟子,好施财物竭尽,僧先与作学家羯磨。今财物还多,从僧乞解学家羯磨。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解学家羯磨。白如是。’‘大德僧听!此罗阅城中一居士家夫妇,得信为佛弟子,好施财物竭尽,僧先与作学家羯磨。今财物还多,从僧乞解学家羯磨。僧今与彼居士解学家羯磨。谁诸长老忍僧与彼居士解学家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彼居士解学家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时诸比丘皆疑,不敢受已解学家羯磨居士食,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食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三竟)

尔时佛在释翅搜国迦维罗卫尼拘类园中。舍夷城中诸妇女、俱梨诸女人,持饮食诣僧伽蓝中供养。时诸盗贼闻之,于道路娆触。时诸比丘闻,往白世尊,世尊言:“自今已去,诸比丘应语诸妇女:‘莫出道路,有贼恐怖。’若已出城,应语言:‘莫至僧伽蓝中,道路有贼恐怖。’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在阿兰若,有疑恐怖处住,僧伽蓝外不受食,僧伽蓝内受食而食。当向余比丘悔过言:‘大德!我犯可呵法,我今向大德悔过。’是法名悔过法。”如是世尊与诸比丘结戒。

时诸檀越,先知有疑恐怖而故持食来,诸比丘疑,不敢受食。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如是食。”时诸病比丘亦疑,不敢受如是食。佛言:“自今已去听诸病比丘受如是食。”时有施主,以食置地与、若教人与,诸比丘疑,不敢受。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如是食。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在阿兰、若迥远有疑恐怖处,若比丘在如是阿兰若处住,先不语檀越,若僧伽蓝外不受食,在僧伽蓝内无病自手受食食者,应向余比丘悔过言:‘大德!我犯可呵法,我今向大德悔过。’是法名悔过法。”

比丘义如上。

阿兰若处者,去村五百弓,遮摩罗国弓量法也。

有疑恐怖者,疑有贼盗恐怖。

病者,如上说。

若阿兰若比丘,在如是迥远处住,若先不语檀越,于僧伽蓝外不受食,僧伽蓝内无病自手受食,食咽咽波罗提提舍尼。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先语檀越、若有病、若置地与、若教人与、若来受教敕听法时,比丘自有私食令授与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四竟)

式叉迦罗尼法

(胡音不正,应言式叉迦罗尼。诸有读写者,尽应从此式叉迦罗尼。不能一一就文治,故斑之出。丹本即云百众学法之一)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着涅槃僧,或时下着、或时高着、或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时细褶。诸居士见已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无有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着涅槃僧,或时下、或时高、或时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时细褶,如似国王长者大臣居士,如似节会戏笑俳说人着衣?”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着涅槃僧,或时下、或时高、或时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时细褶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着涅槃僧,或时下着、或时高着、或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时细褶?”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当齐整着涅槃僧,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是中不齐整着,或时下着、或时高着、或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时细褶。下者,系带在脐下。高者,褰齐膝。象鼻者,垂前一角。多罗树叶者,垂前二角。细褶者,绕腰褶皱。

若比丘,高着、下着涅槃僧,或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时细褶,故作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脐中生疮下着,若脚?有疮高着,若僧伽蓝内、若村外、若作时、若在道行,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一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所著衣,或高着、或下着、或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细褶。诸长者见已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着衣,或高着、或下着、或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时细褶,如似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种?”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着三衣,或高着、或下着、或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时细褶?”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着衣,或高着、或下着、或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时细褶耶?”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当齐整着三衣,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是中不齐者,或高着、或下着、或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时细褶。下着衣者,下垂过肘露胁。高着衣者,过脚?上。象鼻者,下垂一角。多罗树叶者,垂前两角后褰高也。细褶者,细褶已安缘。

若比丘,故高着、下着衣、作象鼻,或作多罗树叶、或时细褶,故作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时肩臂有疮下着、或时脚?有疮高着、若僧伽蓝内、若村外、若在道行、作时,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二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反抄三衣行入白衣舍。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持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反抄衣入白衣舍,如似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种?”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反抄衣入白衣舍?”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反抄衣入白衣舍?”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反抄衣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白衣舍者,村落也。

反抄衣者,或左右反抄衣着肩上。

若比丘,故左右反抄衣着肩上入白衣舍,故作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胁肋边有疮、若僧伽蓝内、若村外、若在道行、若作时,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三竟)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如上。(四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六群比丘以衣缠颈入白衣舍。诸居士见已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乃以衣缠颈入白衣舍,如似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种。”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衣缠颈入白衣舍?”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衣缠颈入白衣舍?”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衣缠颈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缠颈者,总捉衣两角着左肩上。

故作衣缠颈入白衣舍,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肩臂有疮、若僧伽蓝内、若村外、或作时、或在道行,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五竟)。

不得衣缠颈入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亦如是。(六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六群比丘以衣覆头入白衣舍。诸居士见已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衣覆头行似如盗贼。”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持衣覆头入白衣舍?”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衣覆头入白衣舍?”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覆头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比丘义如上。

白衣舍者,村落也。

覆头者,若以树叶、若以碎段物。

若衣覆头行入白衣舍,故作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时患寒、或头上疮生、或命难、梵行难,覆头而走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七竟)

不得覆头入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亦如是。(八竟)◎

四分律卷第十九

猜你喜欢
  四念处卷第三·智顗
  处事秘诀·佚名
  卷第十五·普瑞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九·智顗
  阅读佛经不可亵慢·印光
  卷第三·佚名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重刊序·宗密
  中阿含经卷第九·佚名
  奉持品法句经第二十七(十有七章)·佚名
  卷第十四·费隐通容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欧阳竟无
  四分律卷第六十(第四分之十一)·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九·玄奘
  仁王般若念诵法·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五卷·佚名

    知 遇   太祖收并门,凯旋日,范杲为县令,叩回銮进讲圣寿诗,有“千里版图来浙右,一声金鼓下河东”之句,上爱之,赐一官。(此则出《玉壶清话》卷二,《诗话总龟》前集卷四引)   金陵胡恢,坐法失官十余年,老倒贫困,赴调

  • 卷三百二十七·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二十七栀子花类五言古咏墙北栀子       【齐】谢 朓有羙当阶树霜露未能移金蕡发朱采暎日以离离幸赖夕阳下余景及西枝还思照绿水君堦无曲池余荣未能已晚实犹见奇复留顷筐

  • 卷二百一十·表第一·脱脱

        宰辅一   宋宰辅年表,前九朝始建隆庚申,终靖康丙午,凡一百六十七年,居相位者七十二人,位执政者二百三十八人。后七朝始建炎丁未,终德祐丙子,凡一百四十九年,居相位者六十一人,位执政者二百四十四人。   叙

  • 卷二十七·佚名

    七月二十三日(戊子),存泰、图萨布同奏言:初四、初五两日,会同副都统臣博清额、柏廷翰,传集满汉八旗及水师旗营各驻防官兵,逐加挑选,共足一千五百名。察看各官兵,年力俱属强壮勇往,必能出力剿贼。随照例散给俸赏、行装、盐菜银两

  • 卷之一千一百八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清波别志卷一·周煇

    宋 周煇 撰炎正中兴七十年由绍兴至绍熙四纪间内禅者三皆出于倦勤受授雍容有光付托中间奉册宝加上尊号及庆七十八十玉巵称慈极东朝寿恩覃宇内不一而足五册后再建储仪物炳焕髙视前古自宣仁以祖后保佑神孙功防十乱歴一

  • 史记集解卷九十二·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九十二淮隂侯列传第三十二淮隂侯韩信者淮隂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李竒曰无善行可推举选择】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张晏曰下郷县属淮阴也】数

  • 卷十九上·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十九上 朱批黄国材奏摺 雍正元年正月十七日福建巡抚【臣】黄国材谨 奏为请 旨事窃【臣】於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蒙 圣祖仁皇帝特旨

  • 卷四·王天与

    <经部,书类,尚书纂传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四     元 王天与 撰禹贡第一         夏书【唐陆氏曰夏禹天下号也凡九篇五篇亡】禹别九州随山濬川任土作贡【汉孔氏曰分其圻界唐孔氏曰计九州之境当应旧

  • 书蔡氏传旁通卷三·陈师凯

    元 陈师凯 撰汤誓契始封商汤因以为有天下之号契帝喾之子为唐虞司徒史记索隠曰尧封契于商今商州也为陜西奉元路支郡汤国号商盘庚迁殷之后又号殷汤号也或曰諡汤名履姓子氏史记索隠曰汤名履书曰子小子履是也又称天乙者

  • 卷第五·雷庵正受

    嘉泰普灯录卷第五 平江府报恩光孝禅寺(臣)僧 (正受) 编 青原第十二世(云门六世) 慧林圆照宗本禅师法嗣 东京法云大通善本禅师 族董氏。汉仲舒之裔也。大父琪.父温。皆官于颕。遂为颕人。母无子。祷白衣大士。乃得师

  • 维摩经疏·佚名

    故若在果中自□□□□□□□□□□□□□□□□□□□□伏故降魔如是今就利他□□□魔菩萨自降。多用神通下制外道。法外妄计斯称外道。此亦妨于自行外化。并须制伏。但随行别用法不同。自行因中正见降伏。正见道理不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六·江味农

    【&ldquo;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经中凡言是名,皆是约相说,即是约缘起义说。凡言即非,皆是约性说,亦即约性空义说也。须知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者,意

  • 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二·道忞

    門人真樸編次奏對機緣九月十七日至天津,天使入奏,上命備車馬迎師。二十二日午刻進萬善殿,駕隨到,召師進見,傳諭免禮賜坐。師云:「山林野逸,特蒙寵召,夙生何幸,得睹天顏。」上慰勞畢,乃問師年臘,得法元由,師詳敘始末。復云:「老和尚

  • 范村菊谱·范成大

    《范村菊谱》一卷,宋范成大撰。记所居范村之菊,成於淳熙丙午。盖其以资政殿学士领宫祠家居时作。自序称所得三十六种,而此本所载凡黄者十六种,白者十五种,杂色四种,实止三十五种,尚阙其一,疑传写有所脱佚也。菊之种类至繁,其形

  • 受箓次第法信仪·佚名

    受箓次第法信仪,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南北朝或唐代。书中出现「大明某年」字样,疑系后人改编时所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篇载天师道道士授度法箓治职之次第。首先列举道士受经箓、治职所应具备之信物。

  • 屋顶下·鲁彦

    短篇小说。王鲁彦著。《屋顶下》描写本德婆婆与儿媳之间为如何持家而发生的矛盾冲突。

  • 守护大千国土经·佚名

    梵名A^rya -maha^-sahasra-pramardini^ 。凡三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叙述佛在王舍城鹫峰山南面佛境界大树林时,毗耶离城为诸鬼神所恼乱,灾难竞起,国土人民仰面号哭乞请加护,佛乃以神力集会一切诸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