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重刊序

续藏经   华严经行愿品疏钞

唐 澄观别行疏 宗密随疏钞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重刊序

新安道奎稽首和南述

杂华为十方三世大觉根本法轮盖指人人本具大事因缘也祇因众生昧之以故诸佛出兴发明建立就中虽随时随方随言论随知解随意想分别称彼根欲广演无边差别妙法究竟於当人分上增减丝毫不得悟至此者方知佛祖无法与人亦无一时一处尘毛剎海非是弘宣此者纵欲以大海量墨须弥作笔亦不能吐露少分何况今经所以龙猛入婆伽宫见文字所载已有其三而阎浮心力有限乃诵出十万颂四十八品者弘扬五天东传震且则自晋译三万六千颂成六十卷唐译四万五千颂成八十卷续得乌茶国所贡后分般若三藏同清凉国师再译成四十卷其临末一卷即今十大愿王是也乃晋唐二大部中所缺然具摄全经纲领故清凉於大疏钞外已为十卷疏疏此后译而复更作别行疏疏此一卷圭峰作钞释之最为详尽竭藏海之洪澜收归一滴指中边之蜜味顿令亲尝欲求开示悟入舍此更无门矣予恒伤清凉着述六百卷之繁今多散落即续疏十卷亦不复存幸此一卷疏钞昭庆藏板具为不知何缘南北两藏俱未收入嘉兴书本亦然诚恐日久岁深又归变灭适羌世隆欲流通大法予指令刻此广布种无上福慧胜因至於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如盥掌之水尚拯生灵升天一偈之功已至狱门而返具如传译感通备述所谓一文之妙摄义无遗读诵思修功齐种智古德已言之审矣是在当人深信力行终获全身证入然后知佛祖真不我欺皆缘自欺辜宏慈深悲伤己之迷转导一切穷尘剎量尽未来劫步普贤菩萨之芳躅如经所云乃人人应为可为不敢不为者耳。

将释疏文大分为二第一解疏题目第二正解疏文初中分二初明所述疏目后辨能述人名初中有二先明所释经题后明能释疏目初中分二初释总题即大部之通名后明品目即品章之别目今且初文问总名七字为是唐言为是梵语答於中佛之一字即是梵语余之六字总是唐言问若总就梵文呼之如何答若旧梵云摩诃毗佛略勃陀徤拏骠呵欲底修多罗此讹略也若就正者应云摩诃尾没[里*也](里也反)没驮巘拏[名*庚](名庚反)贺素怛囕(二合)摩诃云大尾没[里*也]云方广没驮云觉者巘拏云杂华[名*庚]贺云严饰素怛囕云契经若总就唐言应云大方广觉者杂华严饰契经共十一字今以顺古又生善故乃去觉者二字存佛之一字又去杂饰契三字存华严经三字即於十一字中略却四字存其七字以总名七字也於中上六字所诠之义下一字能诠之教就所诠中大方广即所证法即清净法界具体相用三佛华严即能证人於中严为总相余分因果经之一字即能诠教如下疏文第二明品目者即普贤行愿品梵云阿进底也(二合)咄[里*也]一尾目乞叉(二合二)尾洒也(三)三满多跋捺啰(二合四)左哩(五)钵啰(二合)抳驮曩(六)钵啰(二合)吠舍(七)跋哩嚩(无钵反)多(八)言阿进底也咄[里*也]此云不思议尾目乞叉此云解脱尾洒也此云境界三满多跋捺啰此云普贤左哩此云行钵啰抳驮曩此云愿钵啰吠舍此云入跋哩嚩多此云品即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入品今顺此方故入字居初疏中文略具足应云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不思议等即是所入普贤行愿为能入入通能所问疏主何以不具标耶答良以入经解文乃具标也故疏题遂略但标能入故但云普贤行愿品也下文广辨自下明能释疏目者即疏一卷并序五字是也言疏者(去声)疏(平声)决也即是疏决开通之义良以经中义理幽深若不疏决开通无由启悟故又说文云书义为疏今即纂集经论深义书写一处用解经文故名为疏也言一者数也卷即卷舒唯此独行故云一卷并序者并谓兼并序者庠序尔雅云入门见屏谓之序即东西墙见墙所以别宅舍之浅深观序所以知作者之意旨又序者叙也即叙述也谓叙述经之大意纂於文前令习学者顿观其大旨故云序也。

 

猜你喜欢
  合部金光明經品目·欧阳竟无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十三·佚名
  出生菩提心经讲记跋·太虚
  跋·湛然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二·欧阳竟无
  卷五百三十五·佚名
  卷第三十六·普瑞
  卷第三十·佚名
  卷第二十四·祖琇
  卷七十五·道世
  佛教徒应参预中国和世界的新文化建设·太虚
  漆园指通卷之二·净挺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四(之上)(论本第九十四至九十六)·遁伦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佚名
  卷第十八·雷庵正受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十六·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十六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五十 王鏊 玉泉亭 燕山自西来连峰划中絶有泉出其间终古流不歇石缝漱潺湲螭头泻幽咽罗注粲成帘激射喷为雪怒声亦砰鍧静性终

  • 雍陶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雍陶(805—?)。字国钧 ,成都( 今四川成都市)人。出身贫寒。文宗大和八年(834)登进士第,曾任侍御史。大中六年(852),授国子毛诗博士。大中八年(854),出任简州(今四川简阳县)刺史,世称雍简州。一年曾多次穿三峡,越秦岭,在江南、塞

  • 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十五·张岱

    余煌、陈函辉、陈潜夫列传余煌陈函辉陈潜夫·余煌,会稽人。天启乙丑廷试第一,历官左庶子。煌事封公极孝,登第后,犹跪地受杖;应对稍错,则披其颊,煌仰面受之无忤色。乙丑,释褐。魏珰用事,势焰薰灼,凡在仕路,无不委蛇;诏修「梃击」、

  • 卷之十一·佚名

    天顺八年十一月庚戍朔钦天监进成化元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给赐亲王文武群臣颁行天下○以明日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永平山海等处总兵官修武伯沈煜奏臣所辖自苇子谷寨至刀山关为关寨者九为墩台者三十二而松棚谷一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一·佚名

    万历二十一年六月甲申朔兵科给事中侯庆远题倭奴中途筑垒固险为久驻计我师追蹑已度王京三百里独苦无糗糒臣窃谓初我师出境无敢谓百全必克者暨平壤一捷开城再捷颇以倭为易与于是有碧蹄之败因败而惩持重自保于是乎有许和

  • 卷之九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张嵊传·姚思廉

    张嵊字四山,镇北将军张稷的儿子。年少时方正风雅,志向远大,言辞清丽。他的父亲到青州做官,被土著居民杀害,张嵊对此家祸感伤不已,终身吃素食,穿粗布衣,手不拿刀刃。后被州里举为秀才。初为官时任秘书郎,历任太子舍人、洗马、司

  • 洪范明义卷下之下·黄道周

    明 黄道周 撰庶徴章第十八庶徴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极备凶一极无凶曰休徴曰肃时雨若曰又时旸若曰哲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徴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

  • 外身现化品第十·佚名

    又复族姓子。菩萨大士。有定正受。名身无毁。使其菩萨。得住此意。而身无毁。得满十无望。何谓十。一者谓於诸土。而无望。二者普於诸方。而无望。三者於诸想念。而无望。四者於诸众生而无望五者於诸法。而无望。六者

  • 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第四(第五同卷)·佚名

        宋西天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普明慈觉传梵大师法护奉 诏译  说方便品第十三之余  尔时无我明妃而为上首。与一切金刚拏吉尼等。俱持五甘露相应。供养世尊金刚萨埵已。饮金刚甘露味。现大威神发欢喜心

  • 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卷下·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尔时世尊。复告印捺啰部帝大王言。大王汝于往昔过去无量阿僧祇大劫之前。日清净光明如来法中。已曾为王号精进授。汝于是时与诸学众。于彼佛处已曾求学金刚大乘及

  • 卷第一百十四·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一百十四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七 【论】第五十一地法门十知识第一此世界中摩耶夫人主从悲起智幻

  • 七十二候考·曹仁虎

    观象授时。起于上古。自炎帝分八节以始农功。少皞有分至启闭之官。颛顼命南正重司天。尧有羲和之命。大约由四时分八节。由八节分二十四气。由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立法盖渐密也。候应之义。互见于夏小正诸书。尚未明

  • 周易传注·李塨

    清李塨撰。7卷。作者认为“易为人事而作”,其立论力斥“异端隐怪之说群窜圣经”。自谓“今但求自然,不事强造,且即象玩义,非谓象解必合圣心,不可更移”。此书大抵以观象为主,亦兼用互体,多采李鼎祚《周易集解》、毛奇

  • 格致余论·朱震亨

    中医理论著作。一卷。元朱震亨撰。另有《丹溪心法》已著录。成书于至元七年(1347)。本书有医论41篇,阐述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提出内伤阴虚火热的病机;相火妄动、阴精亏损是导致各种疾病的关键;认为抑制相火、

  • 丹溪治法心要·朱震亨

    综合类著作。元朱震亨撰,明高宾校。八卷。震亨有《格致余论》已著录。此书原为朱氏门人整理而成,嘉靖二十二年(1543)高氏校正重刊。约十六万四千字。卷一至卷六第九十,为内科诸疾。卷六第九十一至第百二十一,为目眼、

  •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补阙正误]·佚名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肃

  • 长者子制经·佚名

    全一卷。略称制经。东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藉长者之子‘制’(又译逝),向其悭贪之母,叙说供养佛陀之无量功德,及供养之虔诚心较供物之多寡更重要。经中并述及弥勒佛与其教化,推测本经系于诸佛、净土思想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