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职官略二

职官略 【二】

唐五代宋官制下

○唐五代宋官制下

御史台

秘书省

殿中省

太常寺

宗正寺

光禄寺

卫尉寺

太仆寺

大理寺

鸿胪寺

司农寺

太府寺

国子监

少府监

将作监

军器监

都水监

司天监

殿前司

侍卫亲军马军步军

环卫官

△御史台

御史大夫 【唐置一人为御史长官五代亦置御史大夫宋初不除正员止为加官元丰更制罢不置】

御史中丞 【唐置三人为御史大夫之贰元和后不置五代仍置御史中丞宋置中丞一人为台长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

侍御史 【唐制侍御史六人至德以后定议侍御史弹奏先白中丞大夫复通状中书门下然后得奏五代时以郎中员外郎兼侍御史

宋置侍御史一人掌贰台政】

殿中侍御史 【唐置九人五代亦置是官宋置二人掌言事以仪法纠百官之失凡大朝会及朔朢六参则东西对立弹纠失仪御史所

属有主簿一人检法一人即令殿中侍御史奏辟寍宗嘉定后主簿检法多不置】

监察御史 【唐置十五人大历十四年以监察御史察尚书省六司谓之六察五代亦置是官宋置六人分掌六曹及百司之事纠其谬

误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其官卑而入殿中监察侍御者谓之里行寍宗庆元以后常置三人】

(臣)等谨案宋承唐制御史台与谏议诸职并称台谏唐以谏官主谏诤御史主弹劾分司其事故称拾遗补阙为侍臣而称御史中丞

为法吏宋则御史兼纠劾论谏之事是其委任之殊也元丰三年诏监察御史以三人分领察案以三人专言事八年复命殿中御史兼察曹司

监察御史兼言得失由是殿中侍御史与六察官同一责守矣

△秘书省

秘书监少监 【唐置监一人少监二人丞一人宋置监一人少监一人监丞一人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实录天文术数之事初为寄禄

官郎官至秘书监有以他官兼领有特令供职有以秘阁官兼判者凡经籍图书悉归秘阁而秘书所掌惟祭祀祝版而巳元丰更制悉以三馆

职事归秘书监南渡后遇修国史则开国史院遇修实录则开实录院其会要所则以省官统任其事又有太史局钟鼓院算学并属焉】

著作郎著作佐郎 【唐制著作局郎二人佐郎二人宋置著作郎一人佐郎二人掌修纂日厯】

秘书郎 【唐制三人宋制二人掌集贤院史馆昭文馆秘阁图籍以甲乙丙丁为部各分其类】

校书郎正字 【唐制秘书省校书二人正字二人又置弘文馆校书郎二人集贤殿校书四人正字一人宋惟秘书省置校书郎四人正

字二人掌校雠典籍刊正讹谬】

(臣)等谨案宋以三馆秘阁四处藏书初置三馆长庆门北谓之西馆太平兴国初于升龙门东北剙立三馆书院三年赐名崇文院迁

西馆书贮焉东廊为集贤书库西廊分四部为史馆书库崇寍初修缮秘书省告成以秘阁总其中而昭文书库列于东廊集贤书库列于南端

史馆书库列于西序犹存唐代分贮秘书之制焉绍兴中重建秘书省右文殿居中列四库于殿前秘阁居后石渠次之道山堂又次之著作庭

居后然收藏图书终不克复崇寍之旧盖偏安一隅事多简略即藏书亦未能完备也

△殿中省

殿中监少监 【唐置监一人少监二人丞二人宋制监少监各一人丞二人掌供奉玉食医药服御幄帟舆辇舍次之政令又置提举六

尚局及管干官一人又有御乐院句当官无常员尚衣库使副使二人内衣物库监官二人新衣库监官二人朝服法物库监官二人】

(臣)等谨案唐殿中省总领六局尚食尚药尚酝尚衣尚舍尚辇皆置奉御宋初六局之官随局而移不领于省监

(臣)等又案唐六典以秘书省殿中省及内侍省分载尚书门下中书三省之后称为六省郑志以门下中书列尚书之前复改秘书殿

中二省为监与内侍省并列诸卿盖本唐典而稍易其前后焉今从宋职官志以秘书殿中二省列九寺之前至内侍惟供扫除初无职守前代

轻假事权渐窃威柄设官亦日见冗繁而诸史之述职官者遂以宦者与诸卿并载仍累朝之弊政而未能厘正舛陋孰甚焉臣等前进续职官

典遵旨于厯代官品删去内侍凡在阍寺诸使给役掖庭不得与朝士齿肃官方而昭鉴戒诚万世所当遵守今秩品内谨依续通典之例不入

内侍阶品而省院则仍撮其大略移载军卫之后以备考核其辽金元明各代亦随其官制依类附见焉

△太常寺

太常卿少卿 【唐置卿一人少卿二人丞二人后唐置卿一人宋初置判太常寺及同判寺以两制以上充别置太常礼院有判院同知

院四人太常寺与礼院事不相兼康定元年判寺兼礼院事元丰更制置卿一人少卿一人掌礼乐郊庙社稷坛壝陵寝之事丞一人博士四人

主簿协律郎奉礼郎太祝各一人其属有郊社令太庙令籍田令宫闱令太医局大晟府】

△宗正寺

宗正卿少卿 【唐置卿一人少卿二人丞二人后唐置卿一人宋置卿一人少卿一人掌叙宗派属籍丞一人主簿一人初置判寺事以

宗姓充元丰更制诏宗正长贰不专用国姓以大宗正司统皇族南渡后卿不常置以太常兼少卿绍兴三年复置少卿一人】

大宗正司 【宋景佑三年始置司有知事同知事元丰更制增置丞二人熙寍三年以异姓朝官知丞事】

△光禄寺

光禄卿少卿 【唐置卿一人少卿二人丞二人后唐置卿一人宋初置判寺事以朝官以上充元丰更制置卿一人少卿一人掌祭祀朝

会宴飨酒醴膳羞之事丞一人主簿一人其属有大官令法酒库内酒坊大物料库牛羊司牛羊供应所奶酪院外物料库南渡后废寺并入礼

部】

△卫尉寺

卫尉卿少卿 【唐置卿一人少卿二人丞二人后唐置卿一人宋初置判寺事以郎官以上充元丰更制置卿一人少卿一人掌仪卫甲

冑兵械之政令丞一人主簿一人其属有内弓箭库南外库军器弓枪库军器弩剑库仪鸾司宣德楼什物库左右金吾街司左右金吾仗司六

军仪仗司南渡后废寺并入工部】

△太仆寺

太仆卿少卿 【唐置卿一人少卿二人丞四人后唐置卿一人宋初置判寺事元丰更制置卿一人少卿一人掌厩牧车辂之令丞一人

主簿一人其属有车辂院骐骥院鞍辔库义象所南渡后废寺并入兵部】

羣牧司 【朱景德四年始置司有制置使副使都监判官又置鞍辔使副监官元丰后并入太仆寺】

△大理寺

大理卿少卿 【唐置卿一人少卿二人丞四人后唐置卿一人宋初置判寺事元丰更制置卿一人少卿二人掌折狱详刑鞫谳之事正

二人推丞四人断丞六人司直六人评事十二人主簿二人职务分左右凡奏劾官校及辟囚疑谳皆隶左断刑若特旨委勘及责偿官逋皆隶

右治狱以少卿分领其事而卿总其成】

△鸿胪寺

鸿胪卿少卿 【唐置卿一人少卿二人丞一人后唐置卿一人宋初置判寺事元丰更制置卿一人少卿一人掌四裔朝贡宴劳给赐送

迎之事丞一人主簿一人其属有往来国信所都亭西驿及管干所礼宾院怀远驿中太乙宫建隆观等提点所在京寺务司提点所传法院左

右街僧录司同文馆及管句所南渡后寺废并入礼部】

△司农寺

司农卿少卿 【唐置卿一人少卿二人丞六人后唐置卿一人宋初置判寺事二人元丰更制置卿一人少卿一人掌仓储委积之政令

丞主簿各一人所隶有仓二十五草场十二园苑四下卸司都曲院水磨务柴炭库炭场南渡后罢寺并隶仓部后复置】

△太府寺

太府卿少卿 【唐置卿一人少卿二人丞四人后唐置卿一人五代亦置太府卿宋初置判寺事元丰更制置卿一人少卿一人掌邦国

财货之政令丞主簿各一人所隶有左藏东西库西京南京北京左藏库内藏库奉宸库祗候库元丰库布库茶库杂物库粮料院库审计司都

商税务汴河上下锁蔡河上下锁都提举市易司市易上界市易下界杂买务杂卖场榷货务交引库抵当所和济局惠民局店宅务石炭场香

茶库南渡后寺罢并隶金部后复置】

(臣)等谨案九寺卿与尚书分设唐宋皆仍隋制考寺监之名多昉于汉然汉百官志无所谓六部尚书也故诸卿并建各有专司隋以

后六部之任既专二十四司之曹复备则以前代九卿之职归诸六部矣而复增立诸寺谓之九卿多设官属是徒知沿袭其名而不知职任冗

烦转使事权不一而官失其守也元丰更制惟锐意复唐六典尚书诸卿必参用周六官汉九寺故事岂非好言法古不复权量于时宜哉然诸

卿之中如宗正以统族大理以恤刑太常光禄以理祭祀宴飨鸿胪以通朝译太仆以均马政皆有分职惟卫尉司农太府宜分隶诸曹焉绍兴

中多所裁并而司农太府旋废旋置尚未为因革之善也

△国子监

祭酒司业 【唐置祭酒一人司业二人丞一人后唐置祭酒一人司业一人宋初置判监事二人以两制或带职朝官充元丰更制置祭

酒一人司业一人掌国子太学武学律学小学之政令复置丞主簿各一人崇寍元年建外学于国之南设司业丞各一人三年诏辟雍置司成

司业各二人四年改辟雍司成为太学司成总国子监及内外学士宣和三年罢三舍法悉依元丰旧制南渡后以国子监并礼部后复置】

博士 【唐制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馆律学书学算学俱置博士宋初置直讲八人以京官选人充元丰三年改国子监直讲为太学

博士十人掌分经讲授考校程文以德行道艺训导又置律学博士二人掌传授法律武学博士学谕各二人掌训授武艺卜学置职事教谕二

人集正一人】

学正学录 【唐置正录一人宋制学正学录各五人掌举行学规考校训导如博士之职又置职事正录五人学谕二十人直学四人】

(臣)等谨案唐国子监领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六学宋熙寍中分为三学置大学律学武学博士而考其成于祭酒司业然唐六

学之外复置五经博士宋三学之外复设小学教谕亦因时而广其制也宋又置书库官掌印经史羣书备朝廷宣索赐予之用其宗学博士则

属之宗正等

△少府监

少府监少监 【唐置监一人少监二人丞六人宋初置判监事以朝官充元丰更制监少监各一人掌百工伎巧之政令丞主簿各一人

所隶文思院绫锦院染院裁造院文绣院旧置南郊祭器库监官二人太庙祭器法物库监官二人旌节官二人铸印篆文官二人诸州铸钱监

监官各一人并属焉】

△将作监

将作监少监 【唐制监一人少监二人丞四人宋初置判监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元丰更制置监少监各一人掌宫室城郭桥梁舟车

营缮之事亟主簿各一人所隶修内司东西入作司竹木务事柴场麦■〈麦肙〉场窑务丹粉所作坊物料库第三界退材场帘箔场南渡后

以将作监并归工部后复置】

△军器监

军器监少监 【唐置监一人丞二人宋初戎器之职领于三司冑案熙寍六年废冑案乃按唐令置监以从官总判元丰定制始置监少

监各一人掌监督缮治兵器什物以给国用丞二人主簿一人所隶有东西作坊皮角扬作坊物料库南渡后置御前军器所以军器监并工部

后复置】

△都水监

都水使者 【唐置使者二人丞二人宋初置三司河渠案仁宗嘉佑三年始置监一人置局于澶州曰外监元丰中置使者一人掌内外

川泽河渠津梁堤堰之事丞二人主簿一人元佑中复置外都水使者所隶有街道司绍兴十年以监归于工部不复置】

(臣)等谨案唐六典以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水为五监宋元丰始复唐制后复议删并盖六曹二十四司之任既专则自国子监外四

监官皆为赘设也至建炎初议废国子监而独不及少府监殆未审乎损益之宜矣

△司天监

司天监少监 【唐置司天台监一人少监一人丞一人宋承唐制监少监各一人掌察天文祥异写造厯书丞主簿各一人春官正夏官

正秋官正冬官正灵台郎保章正挈壶正各一人元丰更制罢司天监立太史局隶秘书省】

(臣)等谨案唐武德中以太史局隶秘书省后屡有改置元宗天宝元年改太史局为监始不隶秘书省宋元丰中以太史局属秘书监

仍行唐代之制也

△殿前司

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 【周显德元年始置殿前都指挥使其散员则又有铁骑控鹤诸使又置殿前都点检在都指挥使上宋置都指

挥使副都指挥使各一人都虞候一人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之名籍而总其政令所隶诸使骑军则有殿前指挥使内殿直散员散指

挥散都头散祗候金鎗班东西班散直钧容直及捧日以下诸军指挥步军则有御龙直骨朵子直弓箭直弩直及天武以下诸军指挥其诸班

则有都虞候指挥使都军使都知副都知押班其御龙诸直则有四直都虞候本直各有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副都头十将将虞候南

渡后都指挥多不除则以主管殿前司一人任其事所属有干办公事主管禁卫二员准备差遣准备差使点检医药饭各一员书写机宜文字

一员其下有统制统领将佐等分领其事】

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 【五代有日骑都指挥使控鹤都指挥使宋太平兴国二年改控鹤为天武雍熙四年改日骑为捧日各置都

指挥使一人捧日天武又各分左右厢并置都指挥使每军又分置都指挥使都虞候每指挥有指挥使副指挥使每都有军使副兵马使十将

将虞候并隶于殿前司】

△侍卫亲军马军步军

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 【后唐天成中始设侍御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宋初以侍卫亲军为亲近之职在殿前司之上咸平中始分马

步为二军居殿前司下马步军各置都指挥使一人副都指挥使一人都虞候一人掌马步军诸指挥之名籍而总其政令】

龙卫四厢都指挥使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五代置龙捷都指挥使虎捷都指挥使宋改龙捷为龙卫虎捷为神卫各置都指挥使一人

统隶于侍卫马军步军都指挥使】

(臣)等谨案亲军指挥之名自梁起宣武军乃使以镇兵因其旧号置在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唐遂改为侍卫亲军至周则尤重殿前

诸班焉宋以殿前司马军司步军司为三衙而分捧日天武龙卫虎卫为四厢又谓之上四军各有左右厢厢各三军而分属于三衙是其互相

统辖之制也

△环卫官

左右金吾卫 【唐制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五代亦置左右金吾卫宋为环卫官无定员以宗室为之亦为武臣赠

官大将军以下中郎将郎将为武臣责授散官绍兴中置上将军寻罢后以节度使领上将军】

左右卫 【唐制上将军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五代亦置左右卫宋设官如唐制不专授后以承宣使领上将军】

左右骁卫 【唐置上将军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五代亦置骁卫宋设官如唐制不除授】

左右武卫 【唐置上将军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一人宋设官不除】

左右屯卫 【唐置左右威卫上将军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宋改为左右屯卫设官不除授】

左右官军卫 【唐置左右领军卫上将军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宋为官军卫设官如唐制不专授无定员】

左右监门卫 【唐置上将军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宋设官如唐制不专授无定员】

左右千牛卫 【唐置上将军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五代亦置千牛卫宋置官如唐制与金吾卫以下并为环卫官】

(臣)等谨按唐制禁军分南北衙以十六卫为南衙而以羽林龙武神武诸军为北衙兵政之兴废皆以十六卫为轻重宋世禁军分隶

殿前及侍卫两司遂以十六卫为散官唯爵秩之名尚仍唐典尔

皇城司 【唐置城门郎四人属门下省五代亦置皇城使梁太祖开平元年改城门郎为门局郎宋置干当官七人掌宫城出入之政令

三卫官三卫郎一人中郎文武各一人博士主簿各一人亲卫府勋卫府翊卫府各有郎十人中郎十人南渡初为行营禁卫府后改称皇城司

所隶有冰井务】

客省引进使 【五代置客省使引进使宋置客省使副使各一人掌国信使见辞宴赐及四方进奉及朝觐贡献之仪引进司使副使各

一人掌臣僚番国进奉礼物之事】

四方馆使 【宋置使二人掌进章奏建炎初客省四方馆并归东上合门】

东西上合门使 【唐设典仪二人领赞唱之节属门下省宋置东上合门使西上合门使各三人掌朝会宴幸供奉赞相礼仪之事宣赞

舍人十人祗候十二人旧制东西上合门多以处外戚勋贵建炎初并省为一】

带御器械 【宋初选三班以上武干亲信者佩橐鞬御剑或以内臣为之亦名御带咸平元年改为带御器械】

(臣)等谨按元丰更官制务使省寺军卫大小相维然如皇城司客省四方馆合门御带诸职仍无所隶属南渡后诸将在外多兼带御

器械盖假禁近之名为军旅之重也

入内内侍省 【唐内侍省置监二人宋初有内中高品班院淳化五年改入内内班院又改内侍省入内内侍班院景德三年入内内侍

省有都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班高班内侍黄门】

内侍省 【唐置内侍省少监二人内侍四人宋初有内班院淳化五年改为黄门旋改为内侍省有左班都知副都知右班都知副都知

押班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其属有句当官诸员】

(臣)等谨按唐中叶以后内侍多兼领他职宋以入内内侍省为前省内侍省为后省而前省尤为亲近政和中更定内侍官阶其内客

省使延福宫使宣政使宣庆使昭宣使等称皆易以大夫美名其所属有阁院诸司句当官皆一时弊政兹不详载

府尹 【唐有都牧有府尹有少尹五代皆置开封尹宋制开封府牧尹不常置权知府一人以待制以上充掌尹正畿甸之事其属有判

官推官四人司录参军一人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参军各一人左右军巡使判官各二人左右厢公事干当官四人应天府亦置知府

事通判判官推官各一人其次府牧尹以下并同开封多不除授南渡后置临安府知府一人通判二人其属有签书公事推官判官参军九人

分使臣十员立五酒务监六都监两提辖干道七年废通判签判等官置少尹判官推官后复旧】

节度使 【唐制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其属有节度副使判官至德以后增置二十余道其有功者多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五代仍

唐制宋初无定员职事悉归本州岛恩数与执政同其加中书令或侍中及中书门下平章者谓之使相元丰更制改为开府仪同三司南渡后诸

州刊改节镇勋臣多兼两镇或兼三镇节度使】

承宣使 【唐至德以后藩镇置留后以所亲信充后务五代仍唐制有留后兵马留后副留后宋初节度观察留后无定员政和七年改

为承宣使】

观察使 【唐置观察使掌察所部善恶举大纲宋沿唐制诸州观察使无定员其遥领者资品止叙本官】

防御使团练使刺史 【唐制防御使一人团练使一人州刺史各一人五代仍唐制宋防御使团练使诸州刺史无定员】

大都督府 【唐太府皆置都督长史司马宋设大都督长史司马录事参军司户司法司士司理文学参军助教阙则置知府事一人通

判一人凡都督州并置官属南渡后多以宰相充都督】

大都护府 【唐置大都护一人副大都护二人长史一人司马一人五代仍唐制共分为四大都护宋不置】

(臣)等谨按节度使观察使皆唐时方镇之任宋则节度使为优礼之官观察使多用遥领葢矫藩镇之弊而夺其权也然不与以权而

犹存其职与防御团练诸使并授当由名号相沿未能遽革尔至大都督府旧与长史掌司牧尹南渡后以宰相兼领有同都督兼视军马多以

执政为之名称虽同实以总理军政督护诸将而未尝开府厘务在一代中前后己殊制矣

制置使 【唐宣宗大中五年始设制置使五代有安抚制置宋制置使掌经画边鄙军旅之事不常置南渡后多以安抚大使兼之其地

重秩高者加制置大使位宣抚副使上或置副使以贰之开禧中江淮四川并置大使后惟四川守臣带安抚制置使又有沿海制置使以明州

守臣领之】

宣谕使 【宋绍兴元年始置宣谕使掌宣谕德意不预他事归即罢任后以宣谕使招抚盗贼按察官吏节制军马其权任遂亚于宣抚

开禧后多以从官行使】

宣抚使副使 【宋制宣抚使掌宣布威灵抚绥边境及统护将帅督视军旅之事以二府大臣充副使掌贰使事徽宗宣和末始置又置

判官南渡后亦称处置宣抚使或以正使兼副使】

总领 【宋置四人掌措置移运应办诸军钱粮以朝臣充初建炎中置四川总领绍兴十一年改置淮东湖广淮西三总领序位在转运

副使上十五年复置四川总领其官属有干办公事准备差使淮东西有分差粮料院审计司榷货务都茶场御前封桩甲杖库大军仓大军库

赡军酒库市易抵当库惠民药局湖广有给纳场分差粮料院审计院御前封桩甲仗库大军仓库赡军酒库四川有分差粮料院审计院大军

仓库拨遣船运官赎药库籴买场】

(臣)等谨按宋南渡后以制置使宣抚使为行军要职及增置总领则军屯之财赋皆有专责然朝臣领职者仍带报发御前军马文字

则又使之与闻军政不独专理馈饷也

留守副留守 【唐置三都留守五代置留守及副留守宋制天子亲征则命亲王或大臣总留守事其西南北京留守各一人南渡初东

京北京并置留守又以掌兵官为副留守】

经略安抚司 【唐置安抚使经略使德宗贞元中又置安抚副使宋初不常置咸平二年始置安抚使五年置经略使皇佑四年置经略

安抚使宣和三年诸路经略安抚使以直秘阁以上充掌一路兵民之事南渡初以文臣充后以知州带管内安抚使寻废又置安抚大使自二

品以上为帅即为安抚大使】

走马承受 【宋制隶经略安抚总管司诸路各一人政和六年改为廉访使者靖康初复旧】

发运使 【唐置水陆发运使宋置发运使掌经度山泽财货之源漕淮浙江湖六路储廪以输中都又置副使及判官绍兴九年改为经

制使干道六年复置都大转运使后不复置】

转运使 【唐置转运使及副使后诸道分置巡院五代罢巡院复置转运使宋初设句当水陆计度转运使太平兴国初置转运使掌经

度一路财赋两省以上则为都转运使又置副使及诸路判官仁宗庆厯中并兼按察使寻废又设随军转运使与都转运皆不常置其属有主

管文字干办官】

招讨使 【唐置招讨使五代有行营北面招讨使南面招讨使又置都招讨使宋制掌收牧招讨杀盗贼之事不常置建炎中许便宜行

事其属官并听奏辟】

抚谕使 【宋制掌存问采民之利病条奏而罢行之不常置】

(臣)等谨按五代时招讨使或加中书令非亲任之臣与藩镇之有功者不轻授焉宋南渡后招讨多遥领其地又权宜置官招徕河北

则设招抚使安辑羣盗则设镇抚使旋即罢废葢偏安一隅仅为补苴之术而已

提点刑狱公事 【宋制掌所部讼狱而平其曲直景德四年始置以朝臣充后参用武臣为副使熙寍二年罢用武臣建炎元年复置武

提刑四年罢之其属有检法官干办官又有提点开封府诸县镇公事掌察畿内县镇刑狱盗贼场务河渠之事】

提举常平茶盐司 【宋熙寍中始置提举常平司及提举茶盐司又有都大提举茶马司建炎初以常平职事并归提刑寻复置绍兴十

五年改充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并行两司之事依旧法为监司与转运判官叙官】

提举坑冶司 【唐置诸道铸钱使宋初以转运使兼提点坑冶景佑二年始置提点元丰二年复分置两司政和七年又置提点两员于

饥州虔州绍兴中并归虔州又称都大提点干道六年复置二人淳熙中并为一司】

提举市舶司 【唐广德元年置广州市舶使宋初以知州事兼市舶使元丰中始令转运使兼提举市舶使后又专置提举司建炎中罢

闽浙市舶司归转运使唯广南如故后复并置】

提举学事司 【宋崇寍二年置掌一路州县学政岁巡所部以察师儒之优劣诸生之勤惰而专举刺之事宣和三年罢不置】

(臣)等谨按唐以观察使为监司宋初唯置转运使后乃设提点刑狱至熙寍后增置监司有提举河北籴便司提举制置解盐司经制

边防财用司提举兵马提辖兵甲提举保甲司提举弓箭手提举三白渠公事检发司辇运司旋置旋废事权不一故司马光谓增立提举为病

民之本源苏轼亦论其事少员多人轻权重适以滋冗官之弊也南渡后转运提刑屡有增损又合常平茶盐为一司唯坑冶市舶仍置提举犹

用元丰之制焉

府州军监 【唐设州刺史后改为郡太守五代仍称刺史宋初惩藩镇之弊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其后以文武官参为知

州军事二品以上及带二府职事者称判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通判大郡置二人余置一人州不及万户者不置武

臣知州及小郡亦特置焉幕职官有签书判官厅公事两使防团军事推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诸曹官有录事户曹司法司理诸参军庆

历四年诏诸路州军监并立学增置教授】

县令 【唐制县置令一人五代仍唐制宋制县置令一人若京朝幕官则称知县事有戍兵则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建炎初多用武臣后

复改用文臣其属有丞主簿尉】

庙令 【唐制五岳四渎令各一人宋制五岳四渎东海南海诸庙各置令丞主簿】

总管钤辖司 【宋置掌军旅屯戍营房守御之政令崇寍四年京畿四辅置副总管钤辖一人知州为总钤辖】

路分都监 【宋制掌本路禁旅屯戍边防训练之政】

诸军都统制 【宋建炎初置御营司立都统制绍兴十一年设御前诸军都统制其后诸军皆除都统制权任在帅臣右官卑者称副都

统制又有统制同统制副统制统领其下有正将准备将训练官部将队将等名皆偏裨之任】

巡检司 【宋制有沿边溪峒都巡检番汉都巡检或数州数县管界或一州一县巡逻又有刀鱼船战棹巡检江河淮海置捉贼巡检及

巡马递铺巡河巡捉私茶盐诸职各视其名以修举职业】

(臣)等谨按都统制初为御营军帅其后分驻诸州即以屯驻州名冠军额之上则为方州治军之职故宋职官志次于州县之后都巡

检以治边徼军政宋初择亲臣为之边圉扞御多以都巡检奏绩南渡后分置巡检以控要害而总于都巡检其制亦稍殊云

监当官 【宋制掌茶盐酒税场务征输及冶铸之事诸军州随事置官建炎四年诏州以五人为额】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一

猜你喜欢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陈寿
  卷一百六十六·第一百一十九·职官六·脱脱
  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三·赵尔巽
  赦令第三十二·吴兢
  第十六回 永安宫魏主被戕 含章殿宋帝遇弑·蔡东藩
  卷之八十一·佚名
  卷之一百七十·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纪昀
  一三七七 山西巡抚书麟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别集上卷七·宋名臣言行录
   第三章 与西洋的早期接触·林语堂
  月里麻思传·宋濂
  卷十三·杨士奇
  卷五十五·雍正
  卷五十九·纪昀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王修甫·隋树森

    王修甫,东平(今属山东省)人。约生于金末,卒于元世祖至元十年(一二七三)。一生漫游齐、梁、燕、卫之间,能诗善词, 与王恽相交善。《秋涧集》卷七十四有[水调歌头]《送王修甫东还》词, 卷十四有《赠王修甫

  • 藏春集卷五·刘秉忠

    元 刘秉忠 撰乐府木兰花慢到闲人闲处更何必问穷通但遣兴哦诗洗心观易散步携笻浮云不堪攀慕看长空澹澹没孤鸿今古渔樵话里江山水墨图中千年事业一朝空春梦晓闻钟得史笔标名云台画像多少成功归来富春山下笑狂奴何事傲

  • 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司马迁

    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着。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

  • 列传第三十七 李灵崔鉴·魏收

    李灵,字虎符,赵郡人,高平公顺从父兄也。父勰,字小同,恬静好学,有声赵魏。太祖平中原,闻勰已亡,哀惜之,赠宣威将军、兰陵太守。神?中,世祖征天下才俊,灵至,拜中书博士,转侍郎。从驾临江,除淮阳太守。灵以学优温谨,选授高宗经。后加建

  • 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十四·赵尔巽

      刘藻 杨应琚子重英 苏尔相 明瑞   刘藻,字素存,山东菏泽人。初名玉麟,以举人授观城教谕,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试一等,授检讨,更名。累迁左佥都御史。圆明园工兴,疏言:“园工不过少加补葺,视前代饰台榭之观者度越何啻万万

  • 道基第一·陆贾

    《传》曰:“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功德参合,而道术生焉。故曰:张日月,列星辰,序四时,调阴阳,布气治性,次置五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阳生雷电,阴成霜雪,养育群生,一茂一亡,润之以风雨,曝之以日光,温之以节气,降之以殒霜,位之以众星

  • 第四二○禀光绪四年四月十三日一二二一八--一一·佚名

    总理黄文绣禀台北府:其充任并非变名冒充,乃被金同和袒弊混禀具禀治下宝斗仁等庄总理黄文绣,为袒弊混禀,蒙批饬查;遵批,据情禀明事。缘绣住居南隘庄,因先父在日,庄中佥举保充庄正,官经数任,后保举改充总理,奉

  • 卷三治家·汪辉祖

    统于所尊则整齐一家之中,天合人合,气味不同,刚克柔克,性情亦异,惟受尊长约束,方能画一。不然,妯娌以贫富相耀,姑嫂以疏戚生嫌,俛儳焉不可终日矣。孝以顺为先“顺亲”二字,见于《中庸》。谚云:“孝不如顺”。

  • 思辨録辑要卷二十八·陆世仪

    人道类熙先问性与命是一物是二物曰在天为命在物为性二物也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一物也分看亦得合看亦得一而二二而一在天为命在物为性此自是正训然此但说字义耳孟子口之于味一章性也有命焉命也有性焉便说到圣贤一眼看

  •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二章 强梁者·林语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语译道是万物化生的总原理,无极生太极,太

  • 第五章 13·辜鸿铭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辜讲当孔子的学生,勇猛无畏的仲由(即子路)意识到已学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没能应用到实践中,就暂时不会去学习新的知识。

  • 卷九·顾栋高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类释卷九国子监祭酒顾栋高撰释乐器琴陈乐书琴长三尺三寸六分象朞之日广六寸象六合有五象五行腰广四寸象四时前广后狭象尊卑上圆下方象天地晖十三象十二律余一以象闰盖长三尺六寸六分者中琴之度长

  •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1)·戴圣

    ——生命与孝道之间的选择 【原文】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2)。公子重耳谓之曰③:“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4)?”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5)。天下岂有无

  • 评同治新政考·太虚

    ──三十年六月在缙云山作──王德昭先生的同治新政考,是于中国现代史的一种有力的提示。论当时的新政运动者不成功的原因云:中兴诸臣之震惊于中国国力的疲弱,并不限于军事一端,他们的确看到了中国政治上的许多弱点,但不幸

  • 佛法与救国·太虚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潮州欢迎大会讲──潮安是在中国文化史上颇负盛名的一个名都,千百年来,文风非常发达,全国人士歆慕潮安的文化者,正不知凡几!而且佛教禅宗中的大颠禅师,又有与韩昌黎相契的一段因缘,故在佛教史中关于潮安

  • 卷之四·佚名

    宋括山一庵释 本觉 编集明羼提居士 毕熈志 较订南北朝宋(刘氏都建康八主六十年国入于齐)。魏(拓跋氏改姓元都云中迁平城及洛阳十二君百四十九年分而为东西魏)。庚申(宋)(高祖永初元)(西秦)(炽盘建弘元)(夏)(赫连

  •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一·海明

    當陽玉泉嗣法門人印正等編上堂一住嘉興府東塔廣福禪寺,師在苕谿福山受請,崇禎二年八月一日入院。至佛殿,以坐具拂一拂,云:「八字打開,當陽拋出,坐斷報化佛頭底人,正好不向佛求、不向法求、不向僧求,常禮如是。」便拜。伽藍堂,云

  • 桧亭集·丁复

    元诗别集。9卷。丁复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元顺帝后至元年间,丁复的女婿把丁复的诗作汇辑成帙,由于丁复寓居金陵时,宅院中有两株古桧,所以本集名为《桧亭集》。丁复门人李谨之又曾陆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