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十六

<子部,儒家类,格物通>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五十六    明 湛若水 撰

正万民下

汉高帝元年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乆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尔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按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覇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尔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惟恐沛公不为秦王

臣若水通曰秦之所以得罪于天下者暴虐之政使民无所措手足尔高祖入关之初而遂除秦苛法约法三章其庻几仁以育之义以正之者矣此汉之所以兴乎史氏掲而书之盖其仁义之举虽未足以追配汤武亦庻几秋杀之中而寓春生之仁乎

汉文帝六年冬十月梁太傅贾谊上疏其畧曰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嵗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徳色母取箕箒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悦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嗜利不同禽兽者亡几矣今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弃礼义捐亷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嵗不同矣

臣若水通曰先正有言风俗者起于上而成于下者也故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秦因商君以其惨刻之心务功利之政风俗薄恶至文帝之世其俗尚在宜乎有更化善治之君也记曰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本则在于君相而已有天下者当正其所好尚好尚正而民心正民心正而天下之风俗正矣

汉光武建武十四年秋大中大夫梁统上疏曰臣窃见元帝初元五年轻殊死刑三十四事哀帝建平元年轻殊死刑八十一事其四十二事手杀人者减死一等自是之后着为常凖故人轻犯法吏易杀人经曰爰制百姓于刑之自高祖至于孝宣海内称治至初元建平而盗贼浸多皆刑法不愚民易犯之所致也由此观之则刑轻之作反生大患惠加奸轨而害及良善也事寝不报

臣若水通曰仁育义正古昔圣王所以治民之要道也故天之道非春不生非秋不成故有肃杀所以成其生长之功也元哀二帝法弛而轻纵是失其所以正万民之道矣及民易犯刑罚何以异设水于前而使之易玩而溺之死也哉梁统之论救正其弊光武不能嘉纳其言而用之此东汉之治所以不能追三代之隆也然则光武其亦中才之主也哉

汉桓帝元嘉元年十一月诏举独行之士涿郡举崔寔诣公车称病不对策退而论世事名曰政论其辞曰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徳教者兴平之粱肉也山阳仲长统见其书叹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座侧

臣若水通曰子产惠人也亦铸刑书水火之喻切矣崔寔立政论于汉粱肉药石之喻得救时正民之道君子有取焉孟子曰以生道杀民其此之谓乎然则人主盍亦酌刚柔之中哉

魏无乡党之法唯立宗主督防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彊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大率十匹为公调二匹为调外费三匹为百官俸此外复有杂调民年八十巳上听一子不从役孤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食之书奏诏百官通议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彊者尤不愿旣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安之

臣若水通曰三长旣立万民表正上有经费下无侵害壮有复夫穷有迭养而民俗厚矣李冲之言岂非经国要务哉

隋文帝开皇九年二月丙申制五百家为乡置乡正一人百家为里置里长一人

臣若水通曰乡正里长即古乡大夫里宰之遗意也然以正以长为名岂非欲其以公正之徳而长之教之亲睦戒之刑法以同归于无偏无党无反无侧之化哉后世失其意而徒以追租之隳突狱讼之交攻为务岂立正长之法固如是哉

唐高祖武徳七年春正月依周齐旧制每州置大中正一人掌知州内人物品量望第以本州门望高者领之无品秩

臣若水通曰古者闾胥书其徳族师书其行则民不敢为恶而勉于为善大中正之设虽自唐而用之品量人物则亦古之遗意也夫以中正为名必其人果足以当之可也不然不中不正未有不以贤为不肖以不肖为贤者矣故以中正而察人则易而得其中正之人则难得其人则足以中人之不中正人之不正矣

贾谊新书曰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之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徳教或敺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敺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

臣若水通曰书曰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又曰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礼义刑罚皆所以正万民而不可偏废者也茍礼义不施而惟刑罚之滋焉祗见民未正而天下之乱成矣今夫天道之大也四时之运也徒以秋杀而无春生之仁则万物其不渐尽而磨灭者几希矣故为君者徳刑兼济仁义并行阳舒隂惨体天之道夫然后中和致而天地之祥应矣

刘向説苑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徳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徳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臣若水通曰天地之化独隂不生独阳不成程頥曰文徳所不能服而不用威武何以平治天下由是言之文武并用人君中正之道也君天下者可不知所审哉

刘向曰百方之事万变蜂出或欲持虚或欲持实或好浮游或好诚必或行安舒或为飘疾从此观之天下不可一圣王临天下而能一之

臣若水通曰天下民心之不正者风俗之不同也风俗之不同者道徳之不一也百方之事虽有万变所不能变者此心此徳耳圣君临御于上而所以一天下者皆本之身心之正焉则风行草偃自不容己者矣是故人君之正万民盍求所以一之者哉

刘向曰禹出见罪人下车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之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书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臣若水通曰宇宙之内一心尔尧舜此心也尧舜之民亦此心也禹此心也禹之民亦此心也故禹之民之心得其正即尧舜之民之心尧舜之民之心得其正即尧舜之心尧舜之民以尧舜之心为心者以得其同然者非谓本无是而求于尧舜也禹之民各自以为心是失其所同然者耳仰惟皇上秉尧舜禹之资其心即尧舜禹之心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今之百姓之心者独非尧舜之民之心乎顾躬行以率之者何如尔诗曰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取如携携无曰益牖民孔易言致同也开聪明扩良知是已盖凡民自有之矣开之扩之如呼梦者而使寤唤醉者而使醒我但能觉之而已非外与之以寤与醒也顾不易哉茍体认扩充大禹泣罪之心则皇上之心即尧舜禹之心而今天下之民亦莫不以皇上之心为心矣孰谓唐虞三代之治不可复见也

周敦頥通书曰天以阳生万物以隂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民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徳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道岂逺乎哉术岂多乎哉

臣若水通曰夫民非仁不育非义不正育之也者生之也正之也者成之也茍生矣而不正之以义则欲动情胜相攻贼灭不可得而成矣奚其正故仁育义正而后君道成春生秋杀而后天徳成阙一则偏废匪顺匪化何以成圣人天地之神哉故君民之道在仁义并行矣

程颢曰古者乡田同井而民之出入相友故无争鬬之狱今之郡邑之讼往往出于愚民以戾气相搆善为政者勿听焉可也又时取强暴而好讥侮者痛惩之则柔良者安鬬讼可息矣

臣若水通曰明刑所以期于无刑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息讼之道也明道勿听之説盖一时救弊之言尔何则君子之为政也端本尚矣乃若讼生于前茍无説以开明之则亦迷而不悟而已何以动其自责自咎之念哉臣故曰一时救弊之言为不端本者设也

邵雍曰天有隂阳人有邪正邪正之由系乎上之所好也上好徳则民用正上好佞则民用邪邪正之由有自来矣

臣若水通曰上者下之倡也孔子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下民之邪正在上所以感之者何如尔然则后之人君世主欲正天下之民者可不正其好恶以端其本哉经曰表正万邦是在君身而已矣

蔡沈洪范内篇曰制人为九行

臣若水通曰制别也九行谓寛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亷刚而塞彊而义也九行人所固有皆一理也圣人别而制之所以示人以徳行之实也正民之道岂有外于此哉

国朝吴元年皇祖命中书省定官房舍服色等第谕廷臣曰古昔帝王之治天下必定礼制以辨贵贱明等威是以汉高初兴即有衣锦绣绮縠操兵乗马之禁歴代皆然近世风俗相承流于奢侈闾里之民服食居处与公卿无异贵贱无等僣礼败度此元之失政中书以其房舍服色等第明立禁条颁布中外俾各有所守以正名分

臣若水通曰正民之道莫先于正名分正名分莫先于定服器前元以失其政是以名分不正风俗不美奢侈相承贵贱无等闾里之民服食宫室与公卿无异僣礼败度莫此为甚矣我皇祖明大义于天下顿革旧习乃命中书定服舍器用之制明立禁条以正名分使万民归正还古帝王之道昔武王灭商乃反商政政由旧我皇祖之谓乎

洪武元年圣祖为大明令一百四十五条颁行天下制曰惟律令者治天下之法也令以教之于先律以齐之于后古者律令至简后世渐以烦多甚至有不能通其义者何以使人知法意而不犯哉人旣难知是啓吏之奸而陷民于法朕甚悯之今所定律令芟繁就简使之归一直言其事庶几人人易知而难犯书曰刑期于无刑天下果能遵令而不蹈于律刑措之效亦不难致兹命颁行四方惟尔臣庻体予至意

臣若水通曰此圣祖颁律令于天下谕民之诏也书曰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故律令行则民徳协中而无不正矣我太祖之临御臣庶必先立律令以正之其义之尽而仁之至矣

国朝太祖作为条训以示子孙有曰朕自起兵至今四十余年人情善恶眞伪无不歴渉其中奸顽刁诈之徒情犯深重灼然无疑者特令法外加刑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然此特权时处置顿挫奸顽非守成之君所常用以后子孙做皇帝时止守律与大诰并不许用黥刺剕劓阉割之刑敢有请用此刑者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臣若水通曰吕刑曰刑罚世轻世重故刑乱国用重典刑平国用中典此圣祖承前元之乱旣以法外加刑于奸顽之人矣其所谓用重典者乎至是复戒子孙止守律与大诰而禁用黥刺剕劓阉割之刑其所谓用中典者乎世轻世重与时宜之得先王制百姓于刑之中之道矣正民之义何以加此虽然世平法玩久则委靡人尚姑息法就废弛如久病之人气息奄奄随世轻重当思所以振作之术乎此又惟圣祖言外之意也

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乙丑上御谨身殿翰林院学士刘三吾侍因论治民之道三吾言南北风俗不同有可以徳化有当以威制上曰地有南北民无两心帝王一视同仁岂有彼此之间汝谓南方风气柔弱故可以徳化北方风气刚劲故当以威制然君子小人何地无之君子懐徳小人畏威施之各有攸当乌可槩以一言乎三吾悚服稽首而退

臣若水通曰正民之道中而已矣刚柔强弱中焉而已矣所以能中者心而已矣三吾所谓徳化于南威制于北不知民心中正之理矣皇祖谕以地有南北民无两心其眞识本心而得帝王心学之传者乎人君茍明诸心而得中正之理则至中有以救天下之邪至正足以一天下之动沉潜刚克高明柔克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可以持三徳之用正万民之偏矣

大明令庶民男女衣服并不得僣用锦绣许用纻丝绫罗防绢素纱金首饰一件金耳环一对余止用银翠帽顶帽珠并不得用金玉珊瑚琥珀靴不得制造花様金线妆饰

臣若水通曰易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夫民志之不定以名分之不明名分之不明以僣侈之无禁古之时农工商贾各勤其事而所享有限故皆有定志而上下之分明矣后世僣侈之风日盛庶民服用上拟王公名分之不明莫此为甚我圣祖着为此令其所以辨上下而定民志者不在是哉

教民榜凡民间户婚田土鬬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须经里老理断违者不问虚实杖六十仍发里老理断若民自能含忍不愿告诉者不许里老风闻寻趂勾引生事违者亦杖六十有赃重论

臣若水通曰民生有欲不能无争争者小则小理之在里老则情易得而悔易生禁生事则其萌易除而其焰易熄一朝之忿至于亡身及亲者可免矣万民之正有不由于此哉

教民榜里老不但与民果决是非务要劝民为善其本乡本里人民务要见丁着业出入互相周知违者论罪教民榜本乡本里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及一善可称者以实迹申奏有司不举者罪之其无籍刁顽挟制官府者严加惩治其强刼盗贼逃军逃囚及生事恶人里老即须防多人擒拏送官违者治罪

臣若水通曰鼓舞万民之术劝惩举措而已矣一乡之人善恶必不能遁其情也故责之以劝戒于前举措于后而赏罚行焉则民徳归正矣

教民榜乡里人民住居相近父祖以来非亲即识其年老者或父祖辈行或伯叔辈行年防子弟皆须敬让敢有轻薄不循教者许里老量情责罚若年老者不以礼导生事罗织亦治以罪务要邻里和睦长防相爱如此自无争讼安享太平

臣若水通曰史臣赞尧之治化而曰协和万邦诚使长防有序老少相得其为协和何如也然尧必先明峻徳公孙曰人主和徳于上百姓和合于下盖必有以本之也其明徳和徳之学动民之道伏惟圣明留神焉

宣徳二年七月上御奉天门谕兵部尚书张本等曰近来民有诉妄解充军者此乃有司之过彼意盖谓朝廷所重在军不知民乃国家根本夫朝廷于军民正如舟车任载不可偏有轻重今后卿等须令有司审实军则为军民则为民毋致妄冒违者必罪不恕

臣若水通曰古者因井田而制军赋兵出于农有事从司马而阅之以击刺征伐之方无事从司徒而训之以事君亲上之道何有军民之分降及后世兵农分而为二兵出身以卫农农出粟以养兵故当变故则崇军旅而轻农氓当治平则重农氓而蔑军士殊不知文武一道军民一体而可以偏重乎哉我宣宗之言可以为永鉴矣

格物通卷五十六

猜你喜欢
  卷六·韩婴
  庄公图莒国人扰绐以晏子在乃止第十五·晏婴
  第十五章 13·辜鸿铭
  第十四章 1·辜鸿铭
  卷二十一·程川
  卷十五·山井鼎
  王霸第十一·荀况
  卷三十四·王天与
  卷十六·易祓
  卷七·柯尚迁
  上论·章世纯
  ·正心诚意··王守仁
  蒋山元禅师·惠洪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八·欧阳竟无
  佛说大净法门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潘德舆

    郝氏敬曰:&ldquo;子美才富学博,其为近体长篇,多至千言,而气力愈壮,称擅场矣,然诗家妙义,正不在多。且如《麟趾》、《甘棠》,每章十馀字,汉高《大风》二十三字,倾动千古。自《三百篇》一变为辞,再变为赋,滥旁薄於古风,壮浪豪

  • 第五回 吟诗赌酒二美和谐 扫地焚香三人祷告·萧晶玉

    却说镇国王听得素娘之言,引起心事,长叹一声,向夫人说道:“想当初只为下官忧后嗣,苦苦劝我纳钗裙。蒙你劳心将他娶,直到而今又二春。依然还是无影响,镜花水月枉劳神。夫人不生他不育,分明是苍天有意灭高门。想来是

  • 唐诗拾遗卷七·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拾遗卷七明 高棅 编五言律诗【下】权德舆送谢孝廉移家越州家承晋太传身慕鲁诸生又见一帆去共愁千里程沙平烟树逈潮满晓江晴从此幽深去无妨隠姓名送郑秀才贡举西笑意如何知随贡士科吟诗向月露驱马出

  • ●卷一百七·徐梦莘

      炎兴下帙七。   起建炎元年六月五日癸亥,尽七日乙丑。   又同何志同等差人押李恭佐状曰:责到翰林书艺局著缘艺学李恭佐於二月初五日大金军前取出青城见说初六日册立张邦昌右子崧等世受国恩叨冒从列闻上件称说痛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九·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十有九年岁次己巳 金熙宗亶皇统九年海陵炀王亮天德元年春正月甲申朔上以皇太后年登七十即宫中行庆寿之礼日历不书此据会要丁亥诏信阳军拨隶淮西 诏绍兴府第四第五等户去年未纳租税并权与倚阁以旱伤最

  • 来大干传·李延寿

    来大干,代郡人。他的父亲来初真,曾经跟随道武帝在叱侯山避难,在建立北魏政权中有功业,官至后将军、武原侯,是皇帝的八议之臣。  来大干勇猛果敢,善于骑马射箭,永兴初年,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为中散大夫。到了朝贺的日子,来大干

  • 魏纪一 世祖文皇帝上黄初元年 (庚子、220)·司马光

    魏纪一 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 [1]春,正月,武王至洛阳;庚子,薨。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

  • 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司马迁

    西南夷君长【正义】:在蜀之南。以什数,【索隐】:刘氏音所具反。邹氏音所主反。夜郎最大;【索隐】:荀悦云:“犍为属国也。”韦昭云:“汉为县,属牂柯。”按:後汉书云“夜郎东接交阯,其地在胡南,其君长本出於竹,以竹为姓也”。【正

  • 卷十一 武成第五·孔颖达

    武王伐殷,往伐归兽,往诛纣克定,偃武修文,归马牛于华山桃林之牧地。○兽,徐始售反;本或作兽,许救反。识其政事,记识殷家政教善事以为法。作《武成》。武功成,文事修。[疏]“武王”至“武成”○正义曰:武王之伐殷也,往则陈兵伐纣,归

  • 景公游牛山少乐请晏子一愿第八·晏婴

    景公游于牛山,少乐,公曰:“请晏子一愿。”晏子对曰:“不,婴何愿?”公曰:“晏子一愿。”对曰:“臣愿有君而见畏,有妻而见归,有子而可遗。”公曰:“善乎!晏子之愿;载一愿。”晏子对曰:“臣愿有君而明,有妻而材,家不贫,有良邻。有君而明,日

  • 第十九章 溺婴堕胎·佚名

    黄藜乙说:“溺杀婴儿之事,虽是狠毒妇人所做,也是出于丈夫的授意。如丈夫坚决不同意陷溺,女子也无可奈何。若是婢女所生,妻子不能相容的,在满月后,过房给他姓,寄养于别人,也可保全孩子性命。只是要处置妥当罢了。如说家贫

  • 卷二十八·王道焜

    <经部,春秋类,左传杜林合注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杜林合注卷二十八 明 王道焜赵如源 同编襄公四经【癸卯】十有五年春宋公使向戌来聘二月己亥及向戌盟于刘○刘夏逆王后于齐【刘采地夏名也天子卿书字刘夏非卿故书名

  • 卷之五十二·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五十二信父子之信《唐书》,太宗文武大圣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母日太穆皇后窦氏,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戍午生於武功之别馆。年始四岁,有书生谒高祖曰:公,贵人也。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

  • 卷十·佚名

    △海慧菩萨品第五之三尔时海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大乘经能多利益无量众生。何以故?一切众生因大乘故。得人天乐及涅槃乐。世尊,夫大乘者,何法摄龋何法利益。何法难得。何法障碍。何因缘故名为大乘。佛言:善男子,有一法摄取大

  • 大般涅槃經迦葉品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一.是書無異譯對勘.但有刻校。   二.刻校用南宋刻爲底本.另以三本對勘。(一)日本宮內省圖書寮藏東禪寺本.校   註略稱北宋刻。(二)日本增上寺藏高麗再雕本.略稱麗刻。(三)西藏重譯大般   涅槃經所據舊宋本.略稱藏本

  • 卷第二十二·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尔时,佛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阎浮提中,皆见如来坐于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靡不自谓恒对于佛。尔时,世尊复以神力,不离于此菩提树下及须弥顶、夜摩天宫,而往诣于兜率陀天一切妙宝所庄严

  • 逸周书·佚名

    这是一部记载周时诰、誓、命的汇编书,共有71篇,作者不详。原名《周史记》、《周书》、《逸周书》。司马迁、班固、许慎、马融、郑玄、郭璞等在编写史书的过程中均引证过此书所记载的材料,晋太康二年(218年),《汲冢书》发

  • 魏晋世语·郭颁

    晋代志人小说集。西晋郭颁撰。十卷。杂记魏晋时事。东晋干宝、孙盛等著史,多采其言。史志不见著录。亡佚。现有版本整理以《说郛》辑本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