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华严经传记卷第五

京兆崇福寺僧沙门法藏集·书写第九

·杂述第十

书写第九

·魏安丰王延明中山王凞

·释德圆

·释法诚

·释修德

·唐朝散大夫孙思邈

·居士康阿禄山

魏安丰王延明中山王熙。并以宗室。博古学文。俱立道场。斋讲相续。以香汁和墨。写华严经一百部。素书金字华严一部。皆五香厨。四宝函盛。静夜良辰。清斋行道。每放五色神光。照耀台宇。众皆共观。倍更发心。

释德圆。不知氏族。天水人也。少出家。常以华严为业。读诵禅思。用为恒准。周游讲肆。妙该宗极。钦惟奥典。希展殷诚。遂修一净园。树诸谷楮。并种香草杂华。洗濯入园。溉灌香水。楮生三载。馥气氛氲。别造净屋。香泥壁地。洁檀净器浴具新衣。匠人齐戒。易服入出。必盥[口*敕]熏香。剥楮取皮。浸以沉水。护净造纸。毕岁方成。别筑净基。更造新室。乃至材梁椽瓦。并濯以香汤。每事严洁。堂中安施文柏牙座。周布香华。上悬缯宝盖。垂诸铃佩。杂以流苏白檀紫沈。以为经案。并充笔管。经生日受斋戒。香汤三浴。华冠净服。状类天人。将入经室。必夹路焚香。梵呗先引。圆亦形服严净。执炉恭导。散华供养。方乃书写。圆跪运想。住目倾心。才写数行。每字皆放光明。照于一院。举众同见。莫不悲感。久之方歇。复感神人执戟现形警卫。圆与书生同见。余人则不睹焉。又有青衣梵童子。无何而至。手执天华。忽申供养。前后灵感。杂沓相仍。迄经二岁。书写方毕。盛以香函。置诸宝帐。安彼净堂。每申顶谒。后因转读。函发异光。至于洁敬。事绝今古。若兹征瑞盖亦罕俦。此经遽相付授。至今五师。后人入净转读。时有灵应。今在西大原寺僧贤首处。守护供养焉。

释法诚。俗姓焚氏。雍州万年县人。幼出家。每以诵华严为业。因遇慧超禅师。隐居蓝谷。高山仰止。窃有庶几。遂屏嚣烦。披诚请益。后于寺南岭。造华严堂。添洁中外。方就抄写。其堂瓦及泥。并用香水。皆诚自[跳-兆+丞]踏。庄严既毕。乃洁净图画七处八会之像。又访召当时工书之人。弘文馆学士张静。每事清净。敬写此经。诚亦亲执香炉。专精供养。乃至一点一书。住目倾心。然施慧殷重。纸。酬钱五百。便感瑞鸟。形色非常。衔华入堂。徘徊旋绕。下至经案。复上香炉。其经写未终。后方更续。更续之日。鸟又飞来。复造宝帐香函。莹饰周修。自尔精心转读者。多蒙感祐矣。

唐定州中山禅师释修德者。不知氏族。苦节成性。守道山林。依华严经及起信论。安心结业。摄念修禅。于永徽四年。诚方广。因发大心。至精抄写。故别于净院。植楮树凡历三年。兼之华药。灌以香水。洁净造纸。复别筑净台。于上起屋。召善书人妫州王恭。别院斋戒洗。浴净衣。焚香布华。悬诸幡盖。礼经忏悔。方升座焉。下笔含香。举笔吐气。每日恒然精勤无怠。禅师躬自入净。运想烧香。笔翰之间。并专心目。因修若是。迄于终始。每写一卷。施缣十匹。迄成一部。总施六百余段。恭因发心。并皆不受。劳诚竭虑。筋力都尽。写经才毕。俄从永化。德以经成。设斋庆集。大众同请。希心礼见。禅师于众前。烧香散华。发发弘誓愿。才开经藏。放大光明。周七十余里。照定州城。城中士女。并皆同见。中山斋众。既睹希奇。得未曾有。投身宛转。悲嗥忏悔。禅师又勒石。写涅槃法华经各一部。初移入龛之际。石涅槃法华。并放光明。满十余里。举众咸睹。感悟无涯。

处士孙思邈。雍州永安人也。神彩高远。仪貌魁梧。身长七尺。眉目疏朗。然学该内外。尤闲医药。阴阳术数星历卜筮。无不该通。善养性好服食。尝服流珠丹及云母纷。肌肤光润。齿发不亏。耆老相传云。百余岁视其形状。如年七八十许。义宁元年高祖。起义并州时。邈在境内。高祖知其宏达。以礼待之。命为军头。任之四品。固辞不受。后历游诸处。不恒所居。随时利物。专以医方。为事有来请问。无不拯疗。常劝道俗诸人。写华严经七百五十余部。上元仪凤之年。居长安万年二县之境。尝与人谈话。说齐魏人物及洛阳故都。城中朝士。并寺宇众僧。宛然目击。及将更问。便即不言。尝撰古今名医妙术。号曰孙氏千金方。凡六十卷。备穷时用。进上高祖。高祖赏以束帛。将授荣班。苦辞不受。时召入内。旬月不出待诏禁中。甚见优竉。帝尝纵容顾问。修何功德。为最佳耶。邈对曰。天皇何不读华严经。帝问何故。邈曰。天皇大人。须读大典。譬如宝器函盖宜相称耳。帝曰。若论大经。近者玄奘法师所译大般若凡六百卷。宁不大乎。邈曰。般若空宗。乃华严经中。枝条出矣。帝深信之。永淳前卒。邈有子曰行真又名元一。贞正该博。强记洽闻。深思法要。回向一乘。继习父风。亦以华严为业。知名当代。实为高信士焉。

雍州万年县人。康阿禄山。以调露二年五月一日。染患遂亡。至五日将殡载至墓所。未及下车。闻棺中有声。亲里疑其重活。剖棺视之。禄山果苏。起载至家中。自说被冥道误追。在阎罗王前。总有三十五人。共作一行。其中有新丰果毅并禄山等十五人。先有戒行。同于王所。披诉得还。尝时见东市药行人阿容师。师去调露元年患死。为生时煮鸡子。与七百人。入镬汤地狱。先识禄山。遂凭属曰。吾第四子行证。稍有仁慈。君为我语之。令写华严经一部。余不相当。若得为写。此七百人。皆得解脱矣。山后林健。往新丰。寻觅果毅。相见悲喜。犹若故交。各说所由。暗相符会。又往东市卖药阿家。以容师之言。具告行证。证大悲感。遂于西大原寺法藏师处。请华严经。令人书写。初自容师亡后。家人寂无梦想。至初写经之夕。合家同梦。其父来喜畅无已。到永隆元年八月。庄严周毕。请大德沙门庆经设供。禄山尔日亦在会中。乃见容师等七百鬼徒。并来斋处。礼敬三宝。同跪僧前。忏悔受戒。事毕而去。山既备瞩冥司深信罪业。遂屏绝人事。永弃俗缘。入太白终南。专务栖隐。后不知所终。

杂述第十

华严经中佛名二卷 菩萨名一卷

右不知谁所集也。但鸠集阙略。未能备尽。今沙门贤首更广其尘。颇为详悉。

普礼法一十五拜

右天台山智顗禅师所撰。其拜首皆称普礼。末皆称卢舍那佛。其间具引寂灭道场等七处八会之名。今江表盛行。不复繁叙。顗仍判华严。为圆满顿教(云云)。

华严斋记一卷

右竟陵文宣王撰。自齐梁已来。每多方广斋集。皆依此修行也。今益州宏法师。亦以华严为志。劝其士俗。清信等或五十人或六十人。同为福社。人各诵华严一卷。以同经部。每十五日。一家设斋。严道场高座。供主升座。余徒复位。各诵其经毕而方散。斯亦斋集之流也。

供养十门仪式

右沙门智俨撰。

善财童子诸知识录

右沙门彦琮撰。

华严旨归一卷十门。一说经处。二说经时。三说经佛。四说经众。五说经义。六说经教。七显经义。八释经意。九辨经益。十示经圆。

右于上十门。各以十义解释。通并百门以显经意。遂令浩污之旨。宛在目前。具如彼释。沙门法藏所述。

华严三昧观一卷十门

右于上十门。亦各以十义。辨其所要。务令修成普贤愿行。结金刚种。作菩提因。当来得预华严海会。用于天台法华三昧观。诸修行者。足为心镜耳。沙门法藏所述。

华严纲目一卷 华严玄义章一卷 华严教分记三卷

右并大章疏之外。随人所问。随义而说。录以成卷。并显此经意。法藏所述也。

华严翻梵语一卷(旧经)华严梵语及音义一卷(新经)

右新旧二经。所有梵语。及新经难字。悉具翻及音释。读经之士实所要焉。

华严三宝礼十首

右初礼云。南无第一会。菩提树下师子座上。卢舍那佛广。及十方遍周法界。一切诸佛所说。甚深果德法海。并普贤菩萨等。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一切三宝。后七会。称处名法名菩萨名。别余皆同上。其第九。礼中本经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华严经中三宝。第十。礼上本十大千界微尘数偈华严经中三宝。并但称说彼经佛法及普贤等。可知。

华严赞礼十卷十首

右初礼云。至心归命礼华严第一会。树王登宝位。莲界演华文。圣众眉间出。神光发面门。座中流慧海。毛孔现慈云。一尘含法界。九世念中分。愿共诸众生。同游华藏界。其第二会赞云。龙堂信云广。海印法流深。轮光极空际。名谛尽圆音。贤初该六位。传首十方临。主伴恒文映。帝网理难寻。第三会云。聚日临山顶。云集满虚空。觉树初无起。天堂现金容。

隋州司法狄仁[王*萑]事。调露二年。高宗将封嵩岳诸州宰牧。各以六科举人。隋州刺史临真公。守节举送。东都榱寄主人。宿于卖药之室。夜梦有人引行游观入一大室。莫知边际。仰视但见漪井垂莲。圆泉[雨/復]海。金花方镜。殊胜庄严。幡上皆有诸佛菩萨形像。闻空中有声曰。此是花严道场也。觉后庆怿兼倍。愿造大幡。如梦所见。还至隋州。乃访画工。将事修造时。有安州范君及王生二人。来共图画。于兴圆寺佛殿中。[卄/滲]绘成就。长百余尺。所用丹青。皆香水清洁。遂感一瑞鹊。每日飞来。驯扰画处。曾无惊惕。凡经旬半后。欻不见。咸以为画士清净至诚之所致。

华严经传记卷第五

文永十二年(乙亥)正月中旬之候。听闻五教章三十讲。暂经回梅尾高山寺之处。自彼寺住侣惠日房辨清之手。借得华严传五卷。点本之间。喜悦铭肝之余。下向南都之后。誂能书之辈令书写。此传之内。当卷者。表誂当寺下野公胆惠令书写之。假名并姓。誂同伴与伴与公庆性令付之。里书者。同年四月晦日(申时)于东大寺尊胜院新学问所手自书写之毕。已及八旬之龄。虽倦三余之勤。为备生前之思出。愍励老后之修学。后学披见之时。可哀其志矣。此假名姓里书者。土御门大纳言入道(显定卿)三所记录也。即以彼禅门自笔之点本写之。可为无双之证本也。

建治元年(乙亥)六月五日(午时)于当院家新弥勒堂。合写本等奉读之毕。愿以此五卷披读之微功。必为彼三会得脱之良因耳。前权僧正宗性。听众。良晓得业。庆实法师。谈义之后。即于当院家新学问所。为散后日之不审。委记当时之次第而已。右笔。华严宗末叶沙门释宗性。年龄七十四。夏[萉-巴+(日/(句-口+匕))]六十二。

抑此料纸者。去文永三年之历暮秋九月之候。后嵯峨天皇所降赐也。不虑之朝恩。面目顿余身之间。渐渐取出之。以写如此要书。以资前院之后菩提。以祈法皇之御得脱。冥众必垂哀愍。所愿毕得成就矣。

猜你喜欢
  请佛品第十·佚名
  电贺缅僧高寿·太虚
  卷二百一·佚名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佚名
  佛说法华三昧经·佚名
  释迦方志序·道宣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九卷·湛然
  二谛义卷上·吉藏
  卷下·佚名
  卷十三·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三·佚名
  众经目录卷第四·静泰
  卷一·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六·澄观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蔡梦弼

      ○名儒嘉话凡二百馀条  淮海秦少游《韩愈论》曰:“杜子美之於诗,实积众流之长,适当其时而已。昔苏武李陵之诗长於高妙,曹植刘公幹之诗长於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於冲澹,谢灵运鲍照之诗长於峻洁,徐陵庚信之诗长於藻

  • 第二幕·老舍

    时间 一九五二年春天,星期日下午。地 点 汉口,农业技术研究所的宿舍里。人 物 栗晚成 林大嫂 卜希霖 林树桐 达玉琴马 昭 金 丹〔幕启:栗晚成的宿室。他现在是中南区农林部的农业技术研究所的秘书主任。屋里

  • 罗李郎大闹相国寺·臧懋循

    罗李郎大闹相国寺杂剧(元)张国宝撰●罗李郎大闹相国寺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楔子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莽汤哥崄钉远乡牌 正名 罗李郎大闹相国寺楔子〔

  • 卷四百五十六·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五十六白头公类七言古白头公词        【元】陈 基杜陵三月春风暖燕语莺啼杂弦管落花撩乱紫驑嘶平乐归来酒尊满雨急风篁忽巳秋幽鸟多情亦白头不随翡翠花间宿却爱鸳鸯水

  • 诗女史纂卷之八·田艺蘅

    处囊斋主人辑关盼盼关盼盼徐州人节制张建封妾也白乐天序云徐州张尚书有爱妓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为校书郎时游淮泗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盼盼佐欢予因赠诗落句云醉娇扶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尔后絶不复知兹一纪矣昨日司勲

  • 列传第五十五 刘毅(兄迈) 诸葛长民 何无忌 檀凭之 魏咏之·房玄龄

    刘毅,字希乐,彭城沛人也。曾祖距,广陵相。叔父镇,左光禄大夫。毅少有大志,不修家人产业,仕为州从事,桓弘以为中兵参军属。桓玄篡位,毅与刘裕、何无忌、魏咏之等起义兵,密谋讨玄,毅讨徐州刺史桓修于京口、青州刺史桓弘于广陵。裕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九·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五年五月甲戌朔赐尚书礼部员外郎任申先进士出身王明清挥麈录靖康初李伯纪荐任申先赐对钦宗问以燕事即批出赐进士出身自是进用按申先靖康初以布衣召入遂补京官未尝赐出身也乙亥上初谒太庙时章怀皇后忌

  • 卷之三百七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五·赵釴

    张龙湖先生拜相内直,旬日始出,门人往贺,先生曰:“何不吊我?”人皆谓先生不乐撰文,故有是说,竟不寿。余曰:“不然。昔岑文本拜中书令,有忧色,母问之,答曰:‘非勋非旧,责重任高,所以忧也。’”有来贺者

  • 王彰传·张廷玉

    王彰,字文昭,郑人。洪武二十年(1387),获得乡荐,补为国子监生。他出使山东平价收购粮食时,有廉洁能干的名声,因此被升为吏科源士。过了一年,改为给事中,累升为山西左参政。永乐五年(1407),他被召回任礼部侍郎。父亲去世,守孝期满

  • 卷三百十七·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十七明 杨士奇等 撰弭盗汉武帝时东郡盗起丞相公孙弘奏言民不得挟弓弩十贼彍弩百吏不敢前【彍音郭引满曰彍】盗贼不辄伏辜兔脱者衆害寡而利多此盗贼所以蕃也禁民不得挟弓弩则盗贼执短

  • 卷八十八·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八十八宋 赵汝愚 编礼乐门宗庙下上仁宗议四后庙飨    吕公着臣闻宗庙父昭子穆皆有配坐苟非正嫡虽以子贵立庙即无配祔之礼案周官大司乐之职歌中吕

  • 卷四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四十八庆祝二【图记六】吏部户部仓塲榜文伏以鸿图永固万方瞻有道之庥凤历绵延亿载衍无为之治钧天与梵天竝奏发育同春化日与慧日齐辉光华复旦祯祥集而得名得寿福禄崇而俾炽俾昌率土欢腾普天

  • 卷七·毛奇龄

    <经部,五经总义类,经问钦定四库全书经问卷七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逺宗【先生之子康熙庚午科举人】问洪范五事配五行自伏氏大传及刘向董仲舒辈皆据易系以貌言视听思配木金火水土而宋蔡沈注尚书则一概反之配以水火木金土

  • 无极宝三昧经卷下·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须菩提白佛言。若有念苦乐者。则不离于苦乐。是则为二法。菩萨者不中离。不上离。不脱离。不中无所离。于所作远无作。是为作所起如幻以幻脱幻。幻中无幻幻中无名。如是亦不从法得度。亦不离

  • 黑氏梵志经·佚名

    一卷,吴支谦译。有梵志名迦罗。具足五通,能说法。阎罗王来听法,悲梵志七日后当死,死堕阎罗界。梵志惧,见佛证果。

  • 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造般多罗道场,中央安置如意轮王菩萨,周围安置七星之像,及诃利低母,禳灾之法也。

  • 佛说沙弥十戒仪则经·佚名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摄颂沙弥戒品威仪,共计七十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