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

居士传七

傅大士传

傅大士者。名翕。号善慧。义乌人也。齐建武四年生於双林乡傅宣慈家。十六纳刘氏女曰妙光。生二子曰普建.普成。会有天竺嵩头陀访之曰。吾与汝毗婆尸佛所发誓。今兜率宫衣鉢见在。何日当还。因命临水观影。见圆光宝盖。大士笑曰。鑪韛之所多钝铁。良医之门足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嵩指松山顶曰。此可栖也。大士躬耕而居之。有人盗菽麦瓜果。大士即与篮笼盛去。日常营作。夜归行道。见释迦.金粟.定光三如来放光袭其体。自谓得首楞严定。苦行七年欲导群品。梁武帝时遣弟子奉书诣阙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略以虗怀为本。不着为宗。无相为因。涅盘为果。其中善略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天上人间果报安乐。其下善略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皆禀六斋。今闻皇帝崇法欲申论义。未遂襟怀。故遣弟子傅暀告白。太乐令何昌以书进。诏遣迎至。武帝问从来师事何人。答曰。从无所从。来无所来。师事亦尔。异日武帝请讲金刚经。大士才陞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大士曰。陛下会不。曰不会。大士曰。大士讲经竟。一日讲经次。帝至。众皆起。大士端坐不动。众报曰。圣驾临此。何不起。大士曰。法地若动。一切不安。寻还双林着心王铭云。观心空王。元妙难测。无形无相。有大神力。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体性虽空。能施法则。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心戒传经。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了本识心。识心见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虽空。贪嗔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罗蜜。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非佛莫测。无所堪任。执空滞寂。於此漂沉。诸佛菩萨。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元音。身心性妙。用无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无体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无。隐显不定。心性离空。能凡能圣。是故相劝。好自防慎。刹那造作。还复漂沈。清净心智。如世黄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无为法宝。非浅非深。诸佛菩萨。了此本心。有缘遇者。非去来今。又有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嘿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又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又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太建元年嵩头陀先於柯山灵岩寺入灭。大士曰。嵩公兜率待我。不可留也。四月二十四日示众曰。此身众苦所集。甚可厌恶。须慎三业。精修六度。若坠地狱。卒难得出。弟子曰。师之发迹可得闻乎。曰。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大品云。有菩萨从兜率天来。诸根猛利。疾与般若相应。即吾身是也。言讫趺坐而终。年七十三(五灯会元.佛祖通载)。

知归子曰。初祖入梁。机不契。去而之少林。人以此为梁武惜。然当时如宝志公.傅大士并传佛心印。阐大乘法。徘徊於梁。而梁武执着福罪因缘。贪图小果。醉有为佛事。沈湎不醒。一微戛汉遮葢本真。皎日当空覆盆绝照。岂不哀哉。菩萨深慈。众生迷倒。於大士传可观焉。

汪大绅云。自家屋里人。说自家屋里话。读之通身毛孔皆笑。朱子於大士偈盖甞有取焉。予安得游朱子之门。日夕餍饫家常话乎○五宗兴而说法如雷。连那即心即佛。送他一拳。连那万象主。与他一脚。傅大士竟成老婆禅去矣。门外汉试猜看。毕竟是同是别。

猜你喜欢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佚名
  指月录卷之二十五·瞿汝稷
  菩萨念佛三昧经卷第一·佚名
  因缘所成·佚名
  菩萨善戒经 第一卷·佚名
  大乘玄论 第四卷·吉藏
  祖庭事苑目录·睦庵善卿
  赞扬圣德多罗菩萨一百八名经·佚名
  第一 道相应·佚名
  佛说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大明观想仪轨·佚名
  卷第十五·佚名
  佛说妙吉祥菩萨陀罗尼·佚名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二·智旭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太虚
  佛说净度三昧经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陈慥·唐圭璋

      慥字季常,表神人。尝与苏轼游。晚年隐居于光州、黄州间,自号方山子。   无愁可解   国工范日新作越调解愁,洛阳刘几伯寿闻而悦之,戏作俚语之词,天下传咏,以谓几于达者。龙丘子犹笑之。此虽免乎愁,犹有所解也。若夫

  • 附录·戴梓

    耕烟先生传 全椒后学金兆燕譔 耕烟先生者,浙江仁和人,萍居扬州,谪迁辽东。自称耕烟老人,辽人咸呼为耕烟先生。先生状颀晳,美须髯,肮脏自喜。于书无所不读,尤好兵家言。父苍,明监军道,与海贼战,断肋破脑不仆,以勇闻。先生

  • 续词品·杨夔生

    轻逸悠悠长林,蒙蒙晓晖。天风徐来,一叶独飞。望之弥远,识之自微。疑蝶入梦,如花堕衣。幽弦再终,白云愈稀。千里飘忽,鹤翅不肥。绵邈秋水楼台,澹不可画。时逢幽人,载歌其下。明星未稀,美此良夜。惝恍从之,梦与烟借。荷香沈浮,若出

  • 卷二百二十·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二十香类五言古同阁学士赋金鸭烧香   【元】虞 集黄金铸为鸭焚兰夕殿中窈窕转斜月逶迤动微风绮席列珠树华灯连玉虹无眠待顾问不知清夜终和虞先生箸香      【元】薛 

  • 外篇(上)·叶燮

    一、五十年前,诗家羣宗嘉、隆七子之学。其学:五古必汉魏,七古及诸体必盛唐。于是以体裁、声调、气象、格力诸法着为定则。作诗者动以数者律之,勿许稍越乎此。又凡使事、用句、用字,亦皆有一成之规,不可以或出入。其所以绳诗

  • 第七十一回 用僧言吕光还兵 依逆谋段随弑主·蔡东藩

      却说苻丕嗣位以后,令侍中王永,都督诸军,拟讨慕容氏及姚苌,因先传檄州郡,号召吏民,檄文有云:  大行皇帝弃背万国,四海无主。征东大将军长乐公,先帝元子,圣武自天,受命荆南,威振衡海,分陕东都,道被夷夏,仁泽光于宇宙,德声侔于下

  • ●台湾八日记(附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俞明震·佚名

    五月初五日,倭兵轮二十九艘游弋台北海面;复分泊各海口外:基隆、沪尾、澳底、金包里、八里坌、大姑崁,凡可登岸之处,皆有兵输。初六日,土民勾结挖金砂匪引倭人由澳底登岸。曾喜照所募土勇两营守澳底;成军甫三日,遇敌不敢战,均逃

  • 卷二百六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象纬考【五】日月行道【臣】等谨按马端临考日月行道载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之说似古今无异矣然并载宋中兴天文志谓日行黄道每岁有差古今不同又谓九道因日月之行名之以别算位

  • 卷九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九十九王礼考国恤宋宁宗嘉定十七年闰八月【理宗即位】诏宫中自服三年丧明年改元宝庆七月礼部侍郎真德秀言三年之丧行於宫壼非独衰麻在躬而已哀慕之存於心者不可顷刻忘忧戚之形於色者不可

  • 第17章·老子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1);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2)。故信不足,焉有不信(3)。犹兮其贵言哉(4)!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5)。”【题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和他的社会政治思想是紧密地联系在一

  • 卷四十九·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四十九昭公六年春王正月伯益姑卒【左传】六年春王正月文公卒吊如同盟礼也晋平公出也故命鲁归其侵地有未尽者复以让鲁今以丧赴而鲁防其葬畏晋故也复称伯岂平公厚其母家为请于王而复之与葬秦

  • 发意三十二宝品第二·佚名

    尔时贤者舍利弗问宝女曰:今者女身岂能脩於至诚之法谊律行乎。宝女答曰:唯舍利弗。其至诚者无有言辞。法者无欲谊不可获。计於律者身心寂然。又如彼者不可发遣亦无所受。唯舍利弗。其至诚者则灭尽相。法憺怕相。仪离严饰

  •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李叔同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丙子正月开学日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讲养正院从开办到现在,已是一年多了。外面的名誉很好,这因为由瑞金法师主办,又得各位法师热心爱护,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我这次到厦门,得来这里参

  • 现代青年与佛教之关系·太虚

    ──在日本佛教青年会讲──一、过去到现在的人间,是由精神而进到物质的。总观全球,觉过去时代之人类心理,如中国、日本暨欧西各民族,其视为最可宝贵尊重者,则是道德文化。故西洋在中世纪,则以基督教为共主,而中、日则以周、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上·佚名

        天亲菩萨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法门句义及次第  世间不解离明慧  大智通达教我等  归命无量功德身  应当敬彼如是尊  头面礼足而顶戴  以能荷佛难胜事  摄受众生利益故  如是

  • 法华义疏卷第十·吉藏

    都干缘沙门 素庆谨志法华义疏卷第十胡吉藏撰安乐行品第十四释安乐行凡有六门。一来意门。二释名门。三开合门。四体相门。五阶位门。六同异门。来意门者亦有二义。一者成前。二者开后。成前者凡有三意。一者佛教声闻

  • 河源志·潘昂霄

    地理文献。一卷。记载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首次派遣人员考察黄河源头情况。元代潘昂霄根据都实考察河源的叙述与记录而撰成。潘昂霄,字景梁,号苍崖。济南人。雄文博学,为时推重。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卒谥文僖。著作有《苍

  • 北郊配位尊西向议·毛奇龄

    一卷。清毛奇龄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太常寺卿徐元珙上奏说,当时流行的祀典,已将北郊改为北向,而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之祖的配位,仍然首东次西,与南郊相同,有改向之必要。那时,毛奇龄任检讨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