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二

长水沙门子璇录

论结文二。初正结。疏无明根本等者。拣非枝末故。以依无明力而任持。托业识心而安住。故下文云。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等。故云。由此而成也。现识等者。等下六粗。皆是所现色心境界也。故一切境由此住持。若无明等者。以依无明故。有妄心。依妄心故现妄境界。所以无明未尽心境不灭。如风未息波浪不灭。离心无体者。皆从心起。非外来故。即心无体者。所起之法同能起故。镜喻两意如法可知。

论唯心下释成二。初正释。疏虚妄现者。妄念熏真起诸虚妄法故。亦可此文是结前诸法无体所以也。此中二意。一唯心故。二处妄故。如前镜像一体同镜故。二体不实故。由斯诸法无体可得也。

论以心下。二转释。疏二。初解文三。初略标意。反验等者。反释上文心现之义。法既随心生灭。当知法从心生。生法皆妄也。

此中下。二别解文。初明生义。即指前段论文也。此则下显意。非谓心是能生法是所生。以真心随熏全体成动而作诸法。如金生器等故云生也。若无明下显灭义。即下文因灭故缘灭等也。此则下明意也。明此心体反本还源。独显性净故云心灭。此但心中无其妄动寂故名灭也。故疏云。心源还净故云灭也。此约真心显生灭义。若约妄心说者。即业转二识。名之为心。斯则妄心于真心中。若生若灭。真心不生灭也。如前文示。相续心灭智性不坏。如波相灭湿性不坏。如上约真约妄。虽皆有生灭之义。究实而论。皆妄有生灭。真无生灭也。

既心下。三总结。释上文无体义也。以上云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故此结成。

问上说下。二释妨。问意云。前明九相生灭。后即结云。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今文复云。唯心虚妄。心生法生心灭法灭。二文不相远何以顿尔不同耶。答下意云。前辨生灭单就不觉说故。结过属无明以功在不觉故。今此下明今文意。意明。此文具说真如为因无明为缘。由此因缘道理和合。成就色心诸法。既属因缘。遂令诸法无性之义显然可见。真如随缘不住之理。焕然明矣。彰明也。故结下既明和合本因。真如随缘成和合义。今结属心。正其宜也。如水初动功在于风故。前文中结属无明。动无别体则全属于水故。此文中结属心也。故不可言波无别体。而唯属于风。法理亦然。如喻可知。

一辨粗。疏此生下。明此意之识。是前第五相续识之所生故。名生起识。然无异体。但约粗细而分二别故。云同是一识。若更细论亦即是前智识也。以同依境界之所起故。今不指此而偏指相续者。以是意识亲所依故。但前下对前辨异以相续识。是法执分别。望于我执见爱。此名细惑又约能生依止义边。说之为意。此中下明今义。谓依前细相之上生起。此粗分别识。此识与人我贪嗔见爱粗恶烦恼相应。故下文云。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即就所起义说故。云从前起门。即是执取计名也。以是分别之中粗分别故。名为意识。意之识者。依于五意所起之识故。本疏云。依意之识依主释也。简非圣者。即二乘及地前菩萨也。此二种人已能远离意之识故。故约凡夫以显粗也。又以五意亦名意识。恐有所滥故。此约人拣之。其实五意名识。是持业释。故不同此。无对治等者。谓无始觉观慧也。二乘三贤得人空观。既无取著。当知凡夫取著深者。盖无观慧也。其犹重病既不与药。厥疾宁瘳。

惑体论计我我所者。正释取著之相。由计我及我所故名为深。疏心外计境者。此是法执属前智相及相续相。亦复等者。正是此识属于我执即蕴。谓凡夫所执我。但通执自五蕴为主宰故。离蕴即外道。所执神我。然有三宗。一数论计。我体常而量周遍。犹如虚空。二胜论计。我体常而量不定。随身卷舒。犹如牛皮。三无惭计。我体常。犹如微尘。应于根门如是众多。故云种种。

依缘疏但缘倒境者。如执苦为乐。不净计净。无我计我。无常计常等。故云倒境。不了正理。谓不知无我等也。故金刚云。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立名。疏此论等者。谓于一意之识中。分出眼等五识兼本成六。以对六尘。然前相续智识。亦缘六尘。以彼不与爱见相应故。属前意也。故前云。六粗属意识故。依六根等者。谓依内六根发于六识。缘外六尘。斯则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既以一为六。即分离义也。如佛顶经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又能下以此意识遍缘一切。通三量故。假实俱缘。如前云。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内外者。内根外尘色心诸法。亦即计我我所也。

所依。疏见一处等。五住地中之一数。此是三界分别粗惑迷理起者。同于见道处断故。名见道惑。欲色有三爱。即三界俱生细惑迷事起者。于修道位中所除断故。名修道惑。以此等者。谓以此见爱烦恼熏于第八。令彼识中第六种子有增益生长故。即起现行也。上六下类摄。然执取计名正当此识。起业一相是此所生总别报业。是此识造。今约所造从能造说。亦是此识所摄。故云相从入也。六染之中合此二相。以为一染。正当此识。

标叹二。初牒上所说。疏牒上等者。上云。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谓心与无明和合。起成业等三细也。

论非凡下依位别叹三。一凡小非分。疏凡小非分等者。凡夫尚不知意之识。况此三细耶。二乘方觉事识中粗分。尚不觉细分。正认三细以为涅槃。以是无明所起之识。非其境界也。于五住地中。但觉前四。是前见爱所增长识也。若根本无明是第五住非彼所觉。

论谓依下二菩萨分知。疏十信等者。谓此菩萨虽位在外凡。而能信教。了知本识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决定无体唯是真如。方成正信故。下说十信菩萨信真如。及修真如三昧。以成正信之行。因果体者。因即无明果即本识三相也。体即真如也。三贤等者。异前位之信。殊后位之证。故言观察。比观者。既未亲证。但比度观察。即相似觉也。论证法身即初地已去。究竟即十地。乃至之言摄于中八。随分觉故不能尽知。然初地且约破法执故。说为少知。若克就识论。八地方觉此识现相也。

论唯佛下。三唯佛穷了。疏四相俱了者。以觉前者则不觉后。觉后者必能觉前。是故此中通言四相。故前云。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

一征。疏缘起妙理者。真如为因无明为缘。起成诸识。斯则性起为相。是不思议微妙理趣。故云妙理。问意可知。

即净而染。疏因即梨耶心体是其觉义。即不思议变者。缘者即根本无明是不觉义。即不思议熏者。论染心即业等诸识。以于不可熏变处而熏变故。不染而染者。不染即前自性心体非是染法。以不守自性故。随熏成染。故下云。真如之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

常净。疏即染等者。虽随熏成染。其体常净。如镜现秽。其体不动。斯则正由不动而得随缘。正由随缘显得不动。

结难测论唯佛知者。欲言其净则九相纷然。欲言其染则一味无变。若非佛智孰能知焉。自性心难了者。以能随缘成染故。所染难了者。以即染而常净故。言甚深智者。即八地已上。以觉转现少分而知。然从初地亦得少知。以证真故。故前云。若证法身得少分知。

显不变。论常无念者。无念即觉义。既常是觉。即无不觉。无不觉故。名为不变。疏虽举等者。如杌不作鬼绳不为蛇。东处无西等。缘起因体。即前自性净心。是此缘起体也。故云心性。

此显下疏二。初释心不相应。此明无明之体。初起微细。未分王数心境之相应故。又此无明是全性之惑故加心字。又亦可此惑是与真心不相应之法。如前云。从本以来不与妄染相应故。今以不如实知故。忽然而起。说此以为根本无明也。

唯此下二释忽然念起三。初正释今义。是诸染法始起之本故。故约忽起以表其先也。

如缨下。二引经证成四住。前使者。即无明使也。无法起者。意显无明。使外别无有法。为能起无明之本也。

是则下。三会彼同此二。一正会如文。

此约下。二结拣。意明无前之忽然。非有始之忽然也。言无前者。以此无明最微细故。更无有法前于此者。前即始也。由无始起之本故。故说忽然。故本疏云。以起无初。故肇公云。如镜忽尘如空忽云。即斯义也。

标中论染心者。以上云。无明所染有其染心。今释此相。有其六种差别不同也。

然此下疏二。初叙意逆次配者。以前说随流生起故。从细至粗为顺。次今明反流除断故。从粗至细为逆次。前取近理为先。今取易断为先也。由此下配第一染。以二乘三贤同断此故。便借下将前科此。免更会同。诚为省要。二释文。论分六段。今初二初障。疏是六下据用科名。合无此说。今此重对者。为通前类摄故。此即九相中二相。见爱等即五意中意之识。粗分别即异相也。但粗下释此别名。外执于境与境相应。内起见爱计我我所故。污其下释此通名。净行即真如根本智也。此智有二。一人空智。二法空智。此智不起者。由染心有力。为能障故。故名为污。若渐修此观。观成智起即翻染心。故名为治。斯则敌体相违。故成治义。然此以对始觉名染义也。若据论意。则约对本觉之净。以明其染故。前文云。是心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也。问障染何别。答体虽无别。名义有殊。障则对治觉立。如下文云。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染则对本觉立。如前引文。是心自性清净等。

论依二乘下。二治。疏无学等者。此是见等四住烦恼。辟支罗汉悉能离故。

疏十解下二。初约三贤以明行位二。初正显行位。据此则三贤菩萨同受此名。以皆不退失故。

故地下二引论证成。无著论即金刚论。彼论三地。谓信行地净心地究竟地。

疏此菩萨下。二对二乘。以显断惑。又二。初核劣以明粗惑二。初表异凡小。得人空者。以此菩萨得此观故。能伏现行不同凡夫。然于种子不尽除灭。不同二乘。言随眠者。种子异名。谓随逐有情眠伏藏识。今此论中约现行说。名为远离。非约种子。摄论下引证。上心则现行也。二意者。留此惑种润于故业。受分段身。修习种智断所知障。即自利也。兼俯就群品摄化利益。即利他也。若不留惑种。即同二乘独出三界。二利俱失也。故圆觉云。菩萨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问菩萨既留惑种。后起现行受分段身。与凡夫何异。答前引圆觉足辨其异。虽留惑种受分段身。以有智故终不起过。假此分段为所依故。广修种智及行大悲。终不令此起于新业。如禁蛇法。虽不令死。亦不噬人故。摄论云。烦恼伏不起。如毒咒所害。留惑(烦恼)至惑尽(所知)证佛一切智。

疏此约下。二拣定权实。初地下约顿悟说。谓此菩萨在地前时。以二空观双伏二障。分别至见道位。种现俱断。从此位去。若智增者便伏烦恼。现行至佛方断。若悲增者故意令生。极至八地。现行方伏留随眠惑。以助愿力化利众生。今此论中约生起时。一向竖说。及至断时从粗至细。故在地前。已除我执俱生分别。至登地时。唯断法执分别。二地已去秖断法执俱生。更无烦恼。不同彼教横说二障种子在第八中。良以权实教异。与此相望。校一僧祇。学者要知。须明彼教。然智解可以旁通。起行须依了义。冀诸学者审而详之。言如余论者。即瑜伽唯识等广明。

今此下。二超胜以除细执三。初正明。以是实教菩萨。从初正信。便达真如本有无明本空。随顺无念。于此地前能修法空真如三昧。自然令彼法执不生。伏于无明与真相应。故云分断。但伏故名断也。

故此论下。二引证。不了一法界义即无明也。下说发直等三心。修无住等四方便及施等六度。皆是此也。

今但下三结意。以是约执取人。非约人明执。故不论也。

二中一障。疏但执下即是法执相续。生起不断故。前云相续。今云不断。其义一也。

论依信下二治。疏十解等者。谓从三贤位中观察寻伺分断此染。直到初地方能全离。修唯识观。即资粮位中。习行顺解脱分。寻伺方便即加行位中。习行顺决择分。初地即见道位。无漏智火烧烦恼薪。通达佛法名欢喜地。三无性者。谓遍计相无性。依他无自然性。圆成无前遍计我法之性。故唯识云。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遍满真如者。即遍行真如。所言遍者。唯识云。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所言证者。以无分别智契无差别理。能所两亡也。故唯识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法执等者。由修习唯识观故。至此成就无漏智。相分得现行。由是此执分别永得除灭。

三中障。疏以能下释名。可知。法执修惑者。所知障中俱生之分。以修道所断故名修惑。

治中疏七地等者。以此地已还法空观。有间断有相有功用。遂于染净境界。未免分别。然从二地已来。分分除断。故云渐也。八地下释得离此染所以。以若残此染。则不登七地。岂况至八。故至七地门中都尽此染也。以二地下释二地名。谓摄律仪善法众生三聚具足。以远离微细破戒垢故。名离垢地。准华严说。十地如次修十波罗蜜。此即正当戒波罗蜜。余地非不持戒。以约增胜说故。以七下释七地名。斯则八地名无相。七地名方便。谓与无相地作方便故。斯则无相之方便也。以八地下转释可知。

四中障。疏根本下则无明动心成业转现相。现相即境界也。此义前已频说故。疏但举初后。

治中。疏以八地等者。以色自心生故。心能变色故。由是能毛容刹海。芥纳须弥。色心不相妨。自他无分隔也。本业经云。所谓无相大慧方便大用。无有色习无明亦尽。百万劫事无量佛土事。以一念心一时行。现如佛形。现一切众生形。以一念心中一时行已无功用故。三世间自在者。谓此菩萨观此三种粗细之色。无不通达。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以色下举下位以反释。意云。七地已前现识不亡。既色不自在。今得自在者。盖现识亡也。然于七地观断至八地。尽前后皆然。学者应知。

五中治。疏善知下于他心得自在。十种稠林者。华严云。此菩萨以如实智慧知众生。一心稠林。二烦恼。三业。四根。五解。六性。七乐愿。八随眠。九受生习气相续。十三聚差别。一一皆云稠林者。此等诸法稠密如林。故以喻之。净名云。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此叹九地菩萨。本业经云。一切功德行皆成就。心习已灭无明亦除也。又以下明于自心得自在。四十无碍智者。准华严说。有十种四无碍智。四者。一法。二义。三词。四乐说。十者。世亲判为十相。一自相。二同相。三行相。四说相。五智相。六无我相。七业相。八因相。九果相。十住持相。一一具四故。成四十。广如彼说。有碍下结所离之染也。起即不自在故。如前经中心习已灭也。

六中治。论菩萨尽地者。即菩萨究竟地也。如前云。乃至菩萨究竟地。有本多云地尽义。亦有在。不如地字在下义顺。以前后皆结云地故。此即第十地。如来即妙觉。斯则从九地。观断佛地方尽。无垢地即如来地。与十地终心竟无有异。然本业经中。自等觉为无垢地。此即别开。今此所明等妙二觉。合为一位也。

辨无明等者。如上六染。但是无明所起之法。今已分配因果诸位。明断竟。然上云不达一法界故。名为无明。未知此使依何位人。能远离耶。故今辨之。疏粗者。枝末无明。从初地渐离至七地方尽。细者。根本无明。此即下上说自性清净心。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当知无明是染心之所依。染心是无明之所起也。上云者。即智净相。然此六染之中各有二分。一分属于无明。一分属于染心。以皆有和合及相续义故。但约与前和合迷执不改。即是无明。约展转起后相续不断。即是染心。由是地前便有断无明义也。今言初地方离者。以约破法执位明断义。不乖诸说。故标此位也。今无明下明生起时。义说前后。以论因缘和合义故。若除断时则无前后。以能依所依不相离故。

释相应等者。以上六染中有相应不相应言。此义未显。今则显之。论二。初标也。疏皆粗心者。以是前六缘总别相。行相粗显故。依境下既依境生。则与境为相应也。

论谓心下二。初约法辨异。疏心谓下约王数释。心王即前六识心王。心所即遍行等六位心所。然六识中心所多少不同。今此论中总名念法。亦可此文举一蔽诸故言念法。即别境之一也。迦栴下引证。即通指心所俱名心所念法。然论王数相应。总有五义。一同所依根。二同缘一境。三同一行相。谓同作青等解。四同一心事。王所各一体故。五同一时。王所同一刹那故。由是故得相应。又心下约心境释可知。所依等者。识依此境所引生故。又是彼识所分别故。以有此染净为所依故。遂起心王心数令相应也。以有此境为所分别故。遂与能分别为相应也。

论而知下。二正显相应。若心王下约王数释同义。如师往资随其事不异。然虽云王数相应。理须约境以辨。能知同者。此体有二。以相应故名为同也。所缘同者。此唯一境以望王数故名同也。斯则能所虽皆云同。而同义有异也。又于下约心境释同义。此即心随于境。名之为同。同即相应也。

论不相应下二。初标也。疏无明者。以前云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名为无明等。故今指也。

论即心下。二释疏二。初约王数释。论二。初显无别异。疏即此等者。心是真心。由动故成不觉。不觉与觉一体无异。故云即也。尚无觉不觉异。岂有王数耶。

论不同下。二正遣相应。疏二。初正释。翻前义既无等者。如单己一人与谁为同故。无相应义也。

以此下重释前即义三。初正释。然前说不觉即动心。今说染心即不觉。有斯异耳。

上文下二引证。既展转相即动无动相。元即静心也。

非是下三拣滥。此中言不相离者。以染心即不觉故。非谓有于王数相应。而言不离。以相应不离二义别故。下文引证。是下生灭相中文。此文双证二义。一证不相离义。二证不是相应义。在文可见。

二亦下约心境释二。初正释前义。谓此无明等者。意云。染心即无明。无明是不觉。不觉依于觉。觉即是本心。都无外境相应故。云即心不觉。此言即心亦即本觉真心也。亦可通于真妄二心。如文易见。拣相应者。既无境为相对。约何以明相应耶。

此不相应下。二指陈违妨。以相宗说此第八识有遍行心所。又与器界外境相应。仍不说有觉义故和会。如别说者。寻检其文。未见所出。今且略会二宗所说者。如法相宗说。第八识能缘三境。以彼秖据现在成就位中。横说八识。不明根本始起元由。但言一切众生法尔。皆具八种识。从自种生皆能缘虑自分境界。以同是识了别义故。故能缘境。又说此识从自种生。虽从自种而假境为所缘缘故。方得生起故须缘境。虽能缘境微细难知。不同前七执我执法。今此论中竖说诸识迷真所成。从细至粗不说种生故。第八识但有生境之功。而无缘境之义。以从无明内熏习起。非外境界牵故令生故。经说为流注生灭者。是此内起也由是故无缘境之义。今若会彼同此论者。彼宗既言此识缘境微细难知。当知密同今论之意。以彼宗说从种生故。同是识分。不得不说缘境界也。又若会此同彼说者。此论所明。前六缘境即是第八粗分功用。由于境界。熏彼本识起此分别。斯则本识有缘境义。以是粗故隔为事识。不名第八。又彼宗说第八心王有遍行五心所相应者。由说此识能缘境界。是故有王心所相应。如正缘境时。须有作意。能警其心引心趣境。以趣境故。根境识三分别变异。令心触彼以触境故。四种和合领纳违顺。以领纳故于境取像。施设种种名言之事。以取像故。遂令其心造作驱役。此五皆由缘境故。得是故。第八有五相应。今论既不说此缘境。亦无心所与之相应。故不同彼。又彼宗中不说第八生起元由从真起妄。但据现在成就位说故无觉义。然亦说有无始本有菩提种子。而不即是本觉真如。以未了故。且隐密说。今论所明依如来藏。有生灭心。以迷觉故。成于不觉。虽成不觉觉性不变故有觉义。以依实教显了相说故不同彼。若彼已说有觉义者。如何彰此二教浅深。学者应知。

举上染心等者。举上六染之心及无明。对于所障之境束为二碍。以一切障染不离二种。所谓烦恼及以所知。今此染心及以无明二障分别。如何收摄。故此明之。标立论二。初惑障二。初标法定名。疏六染心者。各取于中一分相续义。故以此一分喧扰动乱不寂静故。名为烦恼。

论能障下。二显其碍义。疏二。初释文。照寂下释所障智名。复名真智证体智实智等。以能证如实理故。名如理智。能生后得故名根本智。上文下出所障智体也。染心下释成碍相。并可知。

今此下二通妨。或问曰。如诸处说。依于二执起于二障。与此何别。又前秖将六粗前四以配二障。何故此中六染俱名烦恼耶。故此释之。彼依二执起二障者。依五意上起所知。意之识上起烦恼。今此则以染心所依无明为所知。能依染心为烦恼。故不同也。应知若约二执说二障即局。此依染心说二障即通。有斯异也。

无明下二智障二。初标法定名也。疏根本无明者。若取诸识中之一分。亦兼枝末。以末从本故作此标。

论能障下。二显其碍义。疏二。初释文。后得下释所障智名。复名偏智俗智权智等。以根本智证真如。后方得起故。名后得智。如其事量而知名如量智也。即上下出所障智体。以无明下释其碍相。从所障得名者。智之碍故。依主释也。不同烦恼即碍。是持业释。

此明下二通妨。或问。此言自然。与外道自然何别。故此释之。此以无心应物任运现化为自然。不同外道无因果之自然。斯则言同而义异也。

烦恼中。疏先问等者。约粗细以成难也。秖合细法障细法。粗法障粗法。方是其宜。何故不尔。前二染者。以业相微细未分能所。欲成碍义难见相违。故今偏约转现二相。以酬前难。然虽不言意亦含摄。以依动心说能见故。可以意知。前三染即分别智。已前三者。皆是事识故依境起。以此等者。以理智无能所染心有能所。敌体相违故。成碍义。

智碍。疏所迷法性者。此是即真之俗故。常静无起。无起即真故云法性。故前文云。一切法离言说相。乃至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等。不了等者。正释违义。法性寂静而无明起动。动静相反故成违义。正释等者。本疏云。以内迷真理识外见尘故。于如量之境。不能随顺种种知也。如人动目天地倾摇故。不能得如实知也。然前则约粗细而难问。今则约相违而通释也。故下文云。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如下论释。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二

猜你喜欢
  卷五十二·佚名
  卷第八(从第二十四经半尽第三十一经)·澄观
  卷第三十六·霁仑超永
  卷三百八十二·佚名
  众 生 法·太虚
  卷六十三·佚名
  卷第十九·佚名
  卷二百四十一·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八·智顗
  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惟白
  百论疏卷中·吉藏
  终南家业卷第一·守一
  卷第三十·志磐
  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佚名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五·净挺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四·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十四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石介徂徕诗钞石介字守道兖洲奉符人年二十六举进士甲科为郓州观察推官历官至国子监直讲庆历中进用韩范富杜诸臣介跃然喜曰此盛事也雅颂吾职其可已乎

  • 列传第二 神元平文诸帝子孙·魏收

    上谷公纥罗,神元皇帝之曾孙也。初,从太祖自独孤如贺兰部,招集旧户,得三百家,与弟建议,劝贺讷推太祖为主。及太祖登王位,纥罗常翼卫左右。又从征伐,有大功。纥罗有援立谋,特见优赏。及即帝位,与弟建同日赐爵为公。卒。子题,少以雄

  • 卷三十四 淳化四年(癸巳,993)·李焘

      起太宗淳化四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庚寅朔,親饗太廟。   辛卯,合祭天地于圜丘,以宣祖、太祖升配。大赦天下。   度支副使謝泌條上郊祀賞給軍士之數,上曰:「朕愛惜金帛,止備賞賜爾。」泌因曰:「唐德宗朱泚之

  •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四)·陈寅恪

    河东君与汪然明尺牍第贰伍通云:率尔出关,奄焉逾月。先生以无累之神,应触热之客,清淳之語,良非虚饰,而弟影杯弥固,风檄鲜功,乃至服饵清英,泳游宗极,只溢滞淫靡,间恬遏地,(寅恪案:&ldquo;溢&rdquo;疑当作&ldquo;益&rdquo;。&ldquo;淫

  • 通志卷五十四·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职官略第四御史台第六御史之名周官有之盖掌賛书而授法令非今任也战国时亦有御史秦赵渑池之会各命书其事又淳于髠谓齐王曰御史在前则皆记事之职也至秦汉为纠察之任秦以御史监郡

  • 两汉笔记卷七·钱时

    宋 钱时 撰元帝初元元年上素闻琅邪王吉贡禹皆明经洁行遣使者征之禹至拜为谏大夫上数虚已问以政事禹奏言唯陛下深察古道从其俭者大减损乗舆服御器物三分去二择后宫贤者留二十人余悉归之及诸陵园女无子者宜悉遣廏马可

  • 玄宗本纪·刘昫

    玄宗本纪(上)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名隆基,睿宗第三个儿子,母亲是昭成顺圣皇后窦氏。垂拱元年(685)秋八月初五,出生在东都。性格英明果断,多才多艺,尤其精通音律,善写八分书。仪表雄伟英俊,不同寻常。垂拱三年(687)闰七月初

  • 中山君飨都士·佚名

    【提要】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世界上最难得的是人的心。人心动摇不定,有时诚服、有时不满,得到一个人对你的忠心和归属是何等的难?当然,古人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启示。 【原文】 人心本是极其脆弱

  • 卷三十八·纪昀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厯代职官表卷三十八内务府下厯代建置唐唐书百官志殿中省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丞二人从五品上监掌天子服御之事其属有六局曰尚食尚药尚衣尚乗尚舎尚辇少监为之贰【武德元年改殿内监曰殿中省龙

  • ●《物犹如此》重刊序·徐谦

      (此由上海道德书局刊布时作)   《物犹如此》一书,为吾邑徐太史白舫晚年所编。太史讳谦,别署鹤子,清庶吉士。性耽善籍,生平刊以行世者,约六十余种。沈文肃公,称其博大精深,集善书之大成,非过誉也。是书搜罗富,征引切,采择精,

  • 撰集百缘经卷第九·佚名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声闻品第九  (八一)海生商主缘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有五百贾客。欲入大海采取珍宝。时彼商主。选择族望。娉以为妇。将共入海足满十月。产一男儿。因为立字。名曰海生。有大

  •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第三·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信值法品第六  尔时阿耨达龙王。心甚悦豫。又及龙王五百太子。宿发无上正真道意。闻佛说是。寻即皆得柔顺法忍。忻心无量各乐供养。辄为如来施饰宝盖。进上世尊。同时白佛言。圣师如来至真

  • 咏梅诗序言·函昰

    咏梅诗序言天然老人以名孝廉早谢举子。业入选佛之场。其事在鼎革前。非他有托而然者伦也。老人为博山之孙。乃建立其宗旨于广南。一时道望之高从游堵益众。会下澹归师予同年友也。羊城平定之后。安集为难。予鞅掌为俗

  • 劝导·简·奥斯汀

    《劝导》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18年。《劝导》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历经磨难、终成正果的曲折爱情故事。贵族小姐安妮与年轻海员温特沃思真心相爱,但她父亲嫌男方出身卑微和贫穷,教母也担心他们

  • 王氏兰谱·王贵学

    植物谱录。南宋王贵学撰。1卷。贵学字田叔。前有淳祐七年(1247)自序,称其嗜兰成癖,曾搜求五十品,随其性质植之,遂撰为此谱。全书分品第之等、灌溉之候、分拆之法、泥沙之宜、受养之地、兰品之产6篇。述种植、品评诸事

  • 先哲医话·浅田宗伯

    《先哲医话》二卷,描述了后藤艮山、北山友松、和田东郭、荻野台州、华冈青洲、永富独啸庵、惠美宁固、福鸪慎独轩、田中适所、福井枫亭、高阶枳园、多纪桂山、多纪茝庭十三位汉医的医学贡献。张斯桂(时日本国首任副使)序

  •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佚名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   与《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同,地婆译,缺观行法。

  • 长灵守卓禅师语录·长灵守卓

    全一卷。又作长灵和尚语录。宋代僧长灵守卓撰,无示介谌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集录长灵守卓住舒州甘露禅院及庐州资福禅院之拈香祝、上堂语。附录垂语百则一卷,又作室中百问,系回答学人所问而作之偈颂、拈古、赞、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