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二

宋括山一庵释 本觉 编集

明善庆童子 毕之铉 较订

五代

後梁

朱氏。都汴迁洛。二主。共十七年。

丁卯(梁)(太祖开元)(唐)(李克用天佑四)(秦)(李茂贞)(吴越)(武肃王钱鏐)(楚)(武穆王马殷)(荆南)(南平高季兴)(吴)(景帝杨渥)(闽)(太祖王审知)(蜀)(王建)(南汉)(刘隐)

梁太祖本名温。僖宗赐名全忠。至是受唐禅即位。更名晃○闽太祖请雪峯玄沙入内。求示心法。二师唤云。大王志心听取。幻化空身。是大王法身。知见了。总是大王本源自性天真佛。大王。心心如木石去。如虗空去。观心无心。从妄想起。我心自空。即悟实相。百千三昧智慧。俱在大王心。大王今既已知本性。一时放下。不得别生丝发许也。此名无功之功。功不虗弃。此是佛祖玄旨。愿大王发大弘愿。保持取作佛去。莫受轮回。不可容易。王礼二师曰。百生庆幸。得逢指示。二师向王言。但念念常空寂。日用有大果。因但布施。广作利益。竝为助道之门。不拘有无之见。一切自在。但日日修无功用道。王拜谢。舍金二十铤。二师各不受。王又问玄沙。此一真心。本无生灭。今此一身。从何而有。师曰。此本源真性。自徧周法界。为妄想故。有一点识性。从父母妄缘而生。便即传命。受千般苦。身有轮回。佛者觉也。大王既知觉了。不落恶趣。但请大王。频省妄念。归真合道。大王作礼。信受奉行(雪峰录)。

戊辰(开平二)(唐)(李克用病笃庄宗存勖立)(五)(蜀)(武成元)

三月雪峯存禅师示疾。闽王命医诊视。师曰。吾非疾也。竟不服药。五月二日。游蓝田。归澡身。中夜入灭。寿八十七。腊五十九。师住山四十余年。法席之盛。卓冠天下。学者冬夏千五百人。闽王雅隆其道。为之增宇。设像铸锺。以严其山。优施以充其众。时迎馆于府。请求法论(见碑)○十一月玄沙师备禅师示寂(僧宝传云十二月)。师初住梅溪。後居玄沙。一时天下丛林海众。皆望风钦服。闽帅王公。待以师礼。学徒垂千人。室户不闭。师应机接物。垂三十年。所演法要。有大小录。行于世。寿七十五。腊四十四。闽帅赐号宗一禅师(五灯)。

己巳(三)(唐)(庄宗)(六)(吴)(隆演)(二)

云盖志安禅师(一本曰志元。非)。一日衡山道正。表奏湖南马王。乞与师论义。王遂请师至。具云茶罢。师就大王借一口劒。乃握劒。问道正云。尔本教云。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是什麽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是甚麽精。道得即不斩。道不得即斩。道正无语。拜求悔过。安为王曰。识此人否。王曰识。安曰谁。王曰道正。安曰不是。其道若正。合对得臣僧。只是无主孤魂。王大悦。因斯道门。不复纷纭(五灯)。

庚午(四)(七)(三)

南岳惟劲头陀。集光化以来宗师机缘。为续宝林传四卷○钦山文邃禅师。初岩头雪峰。率师游方。二大士各承德山印记。师虽屡激扬。而终然凝滞。後於洞山言下发解。年二十七。乃住钦山。师一日与道士论义。士立义曰。麤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师曰。道士是佛家奴。士曰。大麤生。师曰。第一义何在。道士无语(五灯)。

辛未(乾化元)(八)(蜀)(永平元)(南汉)(刘岩)

重云晖禅师。深入圭峰。石壁间。见磨衲数珠。忽忆前身道具。因就建寺。方薙草。有祥云。出众峰间。遂名曰重云。虎豹皆自引去。又塞龙潭。龙亦移他处。後唐明宗赐额。曰长兴。初晖居洛京中滩。日以施水给药为事。有癞比丘。求师洗摩。师为之无难色。俄有神光异香。忽失所在(五灯)。

壬申(二)(九)(南汉)

湖州道场山如讷禅师。自翠微受诀。乃止道场山。薙草卓庵。学徒四至。遂成禅苑。

癸酉(均王乾化三)(唐)(灭燕)(三)

杭州瑞应幼璋禅师。请吴越钱王。每年於天台山。建金光明道场。诸郡黑白大会。逾月而散。光明大会始於师也(五灯)。

甲戌(四)(十一)(四)

四月六日投子大同禅师示寂(一云乙亥)。寿九十六。诏諡慈济大师。

乙亥(真明元)(十二)(五)

石门蕴禅师。自得旨於青林虔。初住黄岳兰若。未几迁夹山。道由潭州。时楚王马氏出城延接。便问如何是祖师西来大道。师曰。好大哥御驾六龙。千古秀玉街。排仗出金门。王大喜。延入天册府供养。师应机多云好大哥。时称大哥和尚。

丙子(二)(十三)(蜀)(□正元)

明州奉化县布袋和尚。常以杖荷一布囊并破席。凡供身之具。尽贮囊中。日市见物则乞。或醯盐鱼葅。才接入口。分少许投囊中。时号长汀子。师卧雪不沾。而每示吉凶必应。常在街立。僧问。和尚在这里作麽。曰等个人。曰来也。师曰。汝不是这个人。师曰。乞我一文钱。是年(一云三年丁丑)三月师将示灭。於岳林寺廊下。端坐磐石。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乃安然而化。其後复现於他州。亦负布袋而行。四众竞图其像。师有歌偈。行于世。

丁丑(三)(十四)(蜀)(天汉元)(汉)(乾享元)戊寅(四)(十五)(光天元)(二)

龙湖普门禅师。一日集徒曰。吾将他适。院事付聪教二门人。乃说偈曰。我逃世难来出家。宗师指示个歇处。住山聚众三十年。对人不欲轻分付。今日分明说似君。我敛目时齐听取。寺众凄然坚请。且为佛法住世。师曰。汝等岂不知达磨只履西归。普化全身脱去之旨耶。何以去来生灭视吾也。既而跨虎。凌晨抵信州应供。到彼斋僧方集。供罢。就长者。更覔一分。与行者。长者谓师独行。不诺所请。遂覔水一盂。撰拄杖为虎。高驭而去。至开元寺。而龙湖寺僧至彼追之。乃祝之曰。吾不复归山中。已有聪禅师矣。故龙湖无开山祖师之塔。惟有跨虎庵基。为古今之证。又有禅师。照水自写真像。至今存焉。勑諡圆觉禅师。凡有祈祷。其应如响。而院前有师所坐之杉。至今间生异华(别本谓示寂者非也)。

己卯(贞明五)(十六)(吴武义元)(蜀)(顺正公衍乾德年)(三)

正月鄂州青平山令遵禅师归寂。諡法喜禅师。

庚辰(六)(十七)(二)(二)(四)

漳州罗汉琛禅师。初参玄沙。与慧球齐名。号二大士。琛能秘重大法。痛自韬晦。漳州牧王公。请住城西石山地藏。十余年接法眼及善修洪进山主三人。後迁止罗汉。破垣败箦。人不堪其忧。非忘身为法者不至。

辛巳(龙德元)(十八)(吴)(睿湟传顺义元)(三)(五)

九峰虔禅师。先是马祖殁於豫章开元寺。百丈等。塟舍利於海昏石门百丈庐塔。十余年。乃沿冯川上车轮峰。逢司马头陀。劝百丈留止。因不复还石门。虔自九峰往游焉。遂成法席。为泐潭第一世。继百丈遗踪也。是年安坐而化。諡大觉。塔曰圆寂。

壬午(二)(十九)(二)(四)(六)

杭州龙册寺顺德怤大师。自雪峰得旨。初住越州镜清。学者奔凑。副使皮光业谓人曰。怤师高论。人莫窥其极也。次钱王欲广府中禅会。命居天龙寺。始见师乃曰。真道人也。致礼勤厚。由是吴越盛於玄学。其後又创龙册寺。延请居焉(五灯)。

癸未(三)(唐同光元)(三)(五)(七)

九月十三日龙牙遁禅师趺坐而化。寿八十九。夏六十九。师有偈颂。行于世○二月唐庄宗李存勖。即位于晋阳。十月灭梁○梁二主十七年国除。

後唐

李氏(都邺迁洛。四主。十四年)

甲申(唐庄宗同光二秦)(吴越)(楚)(南平)(吴四)(闽)(蜀六)(汉八)

京兆蚬子和尚。事迹颇异。居无定所。自印心於洞山。混俗闽川。不畜道具。不循律仪。冬夏一衲。逐日沿江岸。采掇鰕蚬。以充其腹。暮即宿东山白马庙纸钱中。居民目为蚬子和尚。华严静禅师闻之。欲决真假。先潜入纸钱中。深夜师归。严把住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遽答曰。神前酒台盘。严放手曰。不虗与我同根生。严後赴庄宗。诏入长安。师亦先至。每日歌唱自拍。或乃徉狂。泥雪去来。俱无踪迹。厥後不知所终(五灯)○庄宗诏兴化奖禅师入内。帝执弟子礼。扣问宗旨。颇有契会。帝一日曰。朕收复中原。得一颗明珠。未有人酬价。师曰。请陛下珠看。帝以手舒开幞头脚。师曰。君王之宝。谁敢酬价。

乙酉(三秦王)(从曮)

京兆华严休静禅师。自东山得旨。初住福州东山华严。未几庄宗徵入辇下。大阐玄风。一日庄宗请入内斋。见众僧看经。唯师与徒众不看。帝问。师为甚不看经。师曰。道泰不传天子令。时清休唱太平歌。帝曰。师一人即得。徒众为甚也不看。师曰。师子窟中无异兽。象王行处绝孤踪。帝曰。众僧为甚麽总看经。师曰。水母元无眼。求食须赖虾。帝曰。既是後生。为甚麽却称长老。师曰。三岁国家龙凤子。百年殿下老朝臣。师後於平阳示灭。諡宝智禅师(五灯)○西蜀禅月大师贯休示寂○兴化奖禅师示灭。

丙戌(明宗)(亶)(天成元)(吴越宝正元)(六)(闽惠宗)(蜀)(知祥)(二)(二)

四月庄宗殂。明帝即位○东京普净院常觉禅师。初访归宗章。闻法省悟。因游上都。於丽景门外。独居二载。间有北隣信士张生。请师供养。张有悟入。乃设榻留宿。至夜与妻窃窥见。师体遍一榻。头足俱出。及令婢仆视之。即如常。倍加钦慕。曰弟子夫妇垂老。今愿割前堂。以裨丈室。师欣然受之。至天成三年。遂成大院。赐额曰普净(五灯)。

丁亥(二)(吴乾贞元)(三)

四月瑞龙璋禅师。从钱王乞坟。王笑曰。师便尔乎。遣陆仁璋。於西关。建塔。塔毕。璋往辞钱王。嘱以护法恤民。还而坐化。寿八十七。坐七十夏。

戊子(天成三)(三)(二)(汉大有元)

闽王延钧。度民二万为僧。由是闽中多僧(通监)○秋罗汉琛禅师。沐浴安坐而化。寿六十二○扣水澡光古佛。初参雪峰。峰曰。子异日必为王者师。後自鹅湖。归温岭结庵(今永丰寺)。继居将军岩。二虎侍侧。神人献地。为瑞岩院。学者争集。尝谓众曰。古圣修行。须凭苦节。吾今夏则衣楮。冬则扣氷而浴。故世人号为扣氷古佛。後住灵曜。至是年应闽主之召。延居内堂。敬拜曰。谢师远降。赐茶次。师提起槖子曰。大王会麽。曰不会。曰人王法王各自照了。留十日。以疾辞。至十二月二日。沐浴升堂。告众而逝。王与道俗。备香薪茶毗。祥耀满山。舍利五色。塔於瑞岩正寝。諡妙应法威慈济禅师。自是至今。远近祷祈。灵异非一。

己丑(四)(四)(南平)(从诲)(吴大和元)

东京普净院常觉禅师。以时机浅昧。难任极旨。乃曰。我宁不务开法。由是每月三八施浴。僧道万计。师尝谓诸徒曰。但得慧门无壅。则福何滞哉(五灯)○闽永福县高盖院。有山若宝盖。初有徐仙。弟妹七人上升。齐建元。有陈慧炬禅师。谢智着侍者。绝粒坐禅。後俱坐化。今二真身俱在。至是闽王封山。曰西岳焉(长乐集)。

庚寅(长兴元)(秦)(吴越五)(楚)(二)(三)

云门文偃禅师。初参睦州。州见来。便闭门。师三扣门。州云。作什麽。师曰。己事未明。乞师指示。州才开门。师拶入。州擒住云道道。师惊不暇答。州推出曰。秦时[车*度]轹钻。随掩其扉。损师右足。师从此悟入。州即指师见雪峰。到雪峰决择久之。遍访诸方。晚游广中。灵树敏请为第一座。先是敏不请首座。有劝请者。敏曰。吾首座已出家。久之又请。敏曰吾首座已行脚悟道。久之又请。敏曰吾首座已度岭矣。及师至。敏迎笑曰。奉迟甚久。何来暮耶。即命之。偃不辞而就职。俄广主刘王将兴兵。就敏决可否。敏前知之。手封奁子。语侍者曰。王来出以似之。乃怡然坐化。王果至。闻敏已化大惊。问和尚何时得疾而遽亡耶。对曰。师不曾有疾。适封一奁子。令候王至呈之。王开奁得一帖子。书云。人天眼目堂中上座。王於是请偃继其法席。又迎至府开法。久之迁住韶阳云门山。学者望风而至。

辛卯(长兴二)(吴越宝正六)(楚王希声)(南平)(吴睿王)(大和三)(四)

汝州风穴沼禅师。初游方。参镜清怤不契。北游襄沔。寓止华严。遇南院侍者守廓。默悟南院宗旨。廓使更见南院。院一见喜之。於是从容承禀。日闻智证。院曰。汝乘愿力。来荷大法。非偶然也。穴依止六年辞去。是年至汝州。见草屋数椽依山。问於田父。父曰。古风穴寺。岁饥众弃去。余佛像鼓锺耳。穴入留止。日乞村落。单丁者七年。檀信为新之。成丛林。

壬辰(三)(楚王希范)(四)(五)

五月十七日。长庆棱禅师归寂。师两处开法。徒众一千五百。化行闽越。二十七载。寿七十九(传灯)○八月六日。吴奉化军陆元浩。撰庐山仙居洞永安禅院记。略曰。尧舜为君。仁化唯该於域内。周孔设教。轨仪但备於寰中。尚乃千古从风。百王禀敬。而况释氏兴世。妙用难思。慈悲遍洽於含生。行愿广弘於沙劫。永安院唐僧如义卜焉。至是众请惠从长老来住。郁兴旧院云(庐山记)。

癸巳(四)(吴越)(穆文王元瓘)(五)(闽龙启元)(六)

十一月明帝殂。闵帝从厚即位○契如庵主。初於玄沙得旨。乃隐於小界山刳大圬杉。若小庵。但容身而已。一日清豁冲照二长老访师。颇味高论。不觉及夜。覩豺虎奔至庵前。自然驯遶二公。寻於大章山创庵。请师居之。两处孤坐。垂五十二载而卒。

甲午(唐潞王清泰元)(六)(二)(蜀明德元)(七)

四月潞王从珂兵至。闵帝出奔。潞王即位○天台国清静上座。初於玄沙言下悟入。後居天台。三十余载。尝有问。心念纷飞。未明摄伏。师答。却将纷飞之心。以究纷飞之处。究之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云云)师因覩教中幻义。述偈曰。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诸过恶应无咎。云何所作业不忘。而藉佛慈兴接诱。有小静上座答曰。幻人兴幻幻轮围。幻业能招幻所治不了幻生诸幻苦。觉知如幻幻无为。今国清遗踪在焉。

乙未(二)(吴天祚元)(闽永和元)(蜀楚)(恭孝王昶明德二)(八)

法眼文益禅师。初遇罗汉琛。琛问。山河大地。与自己是同是别。师曰同。琛竪两指曰。两个。师有省。乃求决择。顿明大事。久之卓庵而居。次历江外。至临川。州牧请住崇寿。有僧子方参。因举万象之中独露身。方乃大悟。自是诸方存知解者。翕然而至。始则行行如也。师微以激发。皆渐而服膺。海参之众。常不下千计。未几道化闻於江表。金陵国主。重师之道。迎居报恩。号净慧禅师。次迁清凉(五灯)。

丙申(清泰三)(二)(闽)(康宗昶通文元)(三)(九)

十月石敬塘兵至。而帝自焚死。十一月敬塘即位。改元天福○唐国除○时胤孙罢归田里。初学韩文。多斥释氏。後学佛有悟。乃撰法喜集佛国记。行於世。时人曰侫。清泰不彻。乃来侫佛(本传)。

後晋

石氏。都沐。二主。十一年。

丁酉(晋高祖天福二)(唐)(烈祖李升受吴禅改昇元元)(二)(四)(十)

正月风穴沼禅师。州牧闻其风。尽礼致之。上元日开法。嗣南院○八月杭州龙[用-〡+║]寺顺德大师道怤示寂。黑白哀号。制服者甚众。寿七十四。师三处开法。有语录(五灯)。

戊戌(三)(二)(三)(蜀广政元)(十一)

夏石亭光涌禅师。无疾而化。寿八十九。坐七十夏(一云丁酉年)○温州马大卿。梦五百僧抵其家假馆。翌日有五百罗汉像。迎过其门。马君感异。以屋借之。时出光异。遂舍宅为寺。号罗汉寺(皇朝祥符。赐崇信寺额。俗犹呼罗汉巷。是坊本名。清政易为从善。亦因寺名也。见永宁编)。

己亥(四)(三)(闽)(景宗曦永隆元)(二)(十二)

圆通缘德禅师。初参襄州清溪进。久之江南李氏有国日。德混迹南昌上蓝。宋公齐丘。至游经堂。僧众趍迎。师阅经自若。公旁立睨之。师不甚顾答。公问。上座看甚经。师举示之。公异焉。力请住舍利幽谷双岭诸刹。师无所事。去留所至颓然默坐而已。而学徒自成规矩。平生着一衲裙。以绳贯其褶处。夜伸其裙以当被(僧宝)○上天竺僧道翊。一夕见山间光明。往视之。得奇香木。乃命良工。刻成观音像。白光焕发。夜亡列烛之光。昼掩太阳之景。圣像既成。灵感尤盛。乾佑戊申岁。有僧从勳。见曰。吾游洛得古佛舍利一颗。宝之久矣。今愿置菩萨毫相中。可以助其神。翊师从之。至今舍利或现顶冠肉髻间(观音文)。

庚子(五)(四)(二)(三)(十三)

闽王曦度民为僧万一千人(通监)○庐州佛手岩行因禅师。自鹿门真得法。寻抵庐山佛手岩下。有石窟可三丈余。师宴处其中。江南李主。三召不起。坚请就栖贤开堂。不逾月。潜归岩室。後示微疾。谓侍僧曰。日午吾去矣。及期。下床行数步。屹然立化。李主备香薪。茶毗建塔(五灯)。

辛丑(六)(吴越)(文穆王元瓘薨)(五)(三)(四)(十四)

闽王於城南西阜。建石塔七层。功未半而光发如盖者三夕。既成而光耀际天者又三夕。王慰幸。遂额曰净光。而於其下。建僧宇焉(长乐集)。

壬寅(七)(吴越)(忠献王弘佐)(六)(五)(汉)(殇帝玢光天元)

天台韶国师。初参龙牙遁禅师。疎山矮师叔。见知识五十四人。刮磨搜剥。穷极隐秘。不知端倪。心志俱疲。至曹山。但随众而已。有僧问法眼曰。十二时中。如何得顿息万缘去。眼曰。空与汝为缘耶。色与汝为缘耶。言空为缘。则空本无缘。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韶闻悚然异之。又有问。如何是曹溪一滴水。眼曰。是曹溪一滴水。韶闻乃大悟。平生疑滞。涣若氷释。感涕沾衣。眼曰。汝当大宏吾宗。行矣无自滞。於是游天台。观智者遗踪。如故居。睠然有终焉之心。

癸卯(晋齐王)(重贵)(八)(唐)(元宗景保大元)(闽)(福恭懿王延政天德元)(汉)(中宗成乾和元)

法眼禅师。因江南李主。请入内庭。见牡丹花。主索师诗。师乃颂云。拥毳对芳丛。由来逈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艶异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後始知空。王顿悟其意。

甲辰(开运元)(二)(二)(七)(二)

江南上元县。一民暴死。三日复苏云。至一殿庭。忽见先主樏械甚严。民惊问曰。主何至此。曰吾为宋齐丘所误。杀和州降者千余人。冤诉囚此。汝既得还。仗汝归语嗣君。凡寺观鸣锺。当延之吾受苦。唯闻锺则暂休。或能为造一锺尤善。吾在位。尝与于阗国交聘。遗吾一玉天王像。吾甞置於髻。後藏於瓦棺寺佛左膝。人无知者。汝以此事为验。民既还家。遂乞见主。具白之。主亲诣瓦棺。剖佛膝得之。感泣遂立造一锺於清凉寺。镌其上云。荐烈祖孝高皇帝。脱幽出厄。以玉像建塔。塟於蒋山(出法苑)○刘煦授司空平章事。撰旧唐史。佛祖异迹并载之(至本朝欧阳公撰唐书。始皆删去)。

乙巳(二)(三)(闽)(天德三为唐灭)(八)(三)

□□兴圣国师神晏示寂。师自闽王请住山。三十余年。学徒云集。闽王礼重。常询法要。寿七十三○京兆永安善静禅师。初参乐晋安禅师。寻归乡。节帅创永安禅苑。以居之。徒众五百。明年嘱累讫。右脇而化。寿八十九。諡净悟大师。

丙午(三)(四)(九)(四)

吉州禾山无殷禅师。初参九峰虔。虔没游庐陵。止禾山大智院。学者云集。南唐後主闻其名。诏至金陵问法。久之命居杨州祥光院。恳辞归山。以翠岩院。乃江西胜槩。逐诏居之。时上蓝院复虗其室。命师来往阐化。赐号澄源禅师(五灯)○明年正月。晋出帝为契丹所执。国亡。

後汉

刘氏。都汴(初即位太原後都大梁)。二主。共四年。

丁未(汉高祖)(天福十二)(吴越)(忠献王□佐卒)(楚)(文昭王希范)(南平)(文献王)(唐)(元宗保大五)(蜀楚)(恭孝王广政□)(汉)(中宗乾和五)

三月汉高祖即位。帝初名知远。更名暠○七月清化全怤禅师。安然坐逝。寿六十六(一云。丙午年示寂。沩仰宗至此不嗣)○吴越忠懿王。留心释教。嗣位之初。凡两浙诸郡名山。圣迹之处。皆赐金帛。创建伽蓝香火。福州支提山。乃天冠菩萨道场。王施七宝。铸天冠像一千身。仍创寺宇。宏丽甲於七闽(五灯)。

戊申(乾佑元)(吴越)(忠懿王俶)(楚)(王希广)(六)(十一)(六)

正月汉高祖崩。隐帝承佑立○云门大师。法道大行。往来学徒。不下千人。广主屡请入内问法。待以师礼。一日王问。云何是禅门。云大王有问山僧对。一日王斋众僧次。问师曰。灵树果子熟也未。师云。甚麽年得信道生。王曰熟也。师曰。切莫忘却。王大悦。赐号匡真禅师。是年七月。王迎师至内问道。九月师辞还山○洞山初禅师。初参云门。门问近离甚处。曰查渡。又问。夏在甚处。曰湖南报慈。又问。几时离彼。曰八月二十五。曰放尔三顿棒。初惘然。良久又问。适来只对无过。何蒙赐棒。门呵曰。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麽去。初默悟其旨。曰他日正当於无人烟处。不畜一粒米。供养十方僧。即日辞去。北抵襄汉。至是众请住洞山。易律为禅。学徒奔凑。

己酉(隐帝乾佑二)(楚)(保融)(七)(十二)(七)

四月十日。云门偃禅师以表辞广主。垂戒学徒。端坐而逝。法嗣六十一人○风穴沼禅师。值宼依郢州牧。宼平。汝州宋太师施第为宝坊。号新寺。迎师居之。法席冠天下。学者自远而至(伪周广顺元年赐寺名广慧)○韶国师初寓止白沙时。吴越忠懿王。以国子刺台州。雅闻韶名。遣使迎之。申弟子之礼。日夕问道。韶曰。他日当为霸主。无忘佛恩。至是王嗣国位。剏寺。遣使迎师。至尊事之。以为国师。师所说法。简而要。扫去枝叶。故人皆易悟。

庚戌(三年)(帝遇弑汉国除)(楚)(恭孝王希蕚)(八)(十三)(八)

吴越钱王。命杭州报恩寺慧明大师。入府问法。命住资崇院。开堂说法。时有天龙禅师等问道。师应机垂答。词旨的切。王大悦。密契其道。命师居之。即赐圆通普照大师(联芳)○庐山化城寺。昔正觉大师宴处。有悟海大师。来革前基。架云梯险。剪石飞泉。一纪而成功焉(卢山记)。

後周

郭氏。都汴。三主。十年。

辛亥(周太祖广顺元)(北汉)(刘旻乾佑四)(吴)(越)(楚王)(希崇)(楚)(唐保大九)(蜀十四)(南汉九)

正月周太祖即位○吴越钱王。命永明道潜禅师入府。授菩萨戒。赐号定慧慈化禅师。一日潜欲请塔下罗汉铜像。过新寺供养。王曰善矣。昨夜梦十六尊者乞随师入寺。何昭应之若是。於师号加应真二字。留潜於府问道。两月还山。

壬子(二)(五)(刘言)(十)(十五)(十)

南院慧顒禅师示寂○智觉延寿禅师。初为华亭镇将。因见渔船万尾。戢戢恻然。以钱易之放于江。乃弃家。投师剃发。自受具。衣不缯纩。食无重味。持头陀行。尝习定天台天柱峰之下。有乌巢衣襵中。时韶国师眼目世间。北面而师事之。韶曰。汝与元师有缘。他日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师既得旨。初说法於雪窦山。

癸丑(三)(六)(玉逵)(十一)(十六)(十一)

韶国师。因吴越僧义寂曰。智者之教。年祀寖远。必多散失。唯新罗国有善本。愿藉禅师慈力致之。使再开东土人天眼目。於是师以闻忠懿王。王乃遣使航海。传写以还。迨今圣教具备者。皆忠懿王与韶国师之力。而韶适与智者同入。疑其後身也。

甲寅(显德元)(太祖崩世宗立)(七)(十二)(十七)(十二)

正月南唐节度凭延巳。撰开先院碑。略曰。皇上诏以庐山书堂旧基为寺。延巳肆觐于京。上於便殿语事次。因曰。庐山书堂已为寺矣。朕闻古先哲王握图御宇。唯德是务。与善同归。久於其道。天下化成。恒沙如来出世济俗。依空说性。性外无空。信则修崇。悟则解脱。使人趍清净之域。息贪兢之心。民用以淳。理又何远。是则菩提之教。与政通焉。朕今兴建伽蓝。以居禅众。示人至理。亦助化之端也。延巳奏以寺已成功足。使迷者得于陆之渐。达者登不二之门。非圣人用心。其孰能与於此乎。云云(庐山记)○杭州龙兴宗靖禅师。初参雪峰得旨。钱王命居龙兴。有众千余。王屡延入府。署六通大师。是年十二月示灭。寿八十四。

乙卯(周世宗显德二)(北汉)(孝和□□乾佑八)(十三)(十八)(十三)

二月世宗诏。并省天下无额寺院。凡三千余所○九月敕立监铸钱。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锺磬铃铎之类听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悉令输官。给其直上谓侍臣曰。卿辈勿以毁佛为疑。且佛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於世。尚欲割截布施。况此铜像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由是羣臣不敢言(通监)○时镇州大悲观音铜像极灵。州之士民。愿以钱代。制不许。方毁其背。羣力皆堕腕而死。遂停其半。後未四年。世宗发疽于背而崩。我宋 太祖 太宗皇帝。目击其实迹。由是益坚钦信。故受命之初。复兴天下佛寺(欧阳外传)○时有沙门法敏。苦谏不纳。乃为之着显验论(北山录)○诏郡国。岁造僧帐。凡死亡还俗者。以时阙落之。僧帐自此而始(统纪)。

丙辰(三)(九)(周行逢)(十四)(十九)(十四)

重云晖禅师。住山四十余年。节度使王彦超。微时甞从晖游。欲为沙门。晖曰。汝世缘深。当为我家垣墙。彦超後果镇永兴。申弟子之礼。是年夏。诣永兴。与彦超别。嘱以护法。超泣曰。公遂忍弃弟子乎。晖笑曰。借千年。亦一别耳。七月二十四日。书偈曰。我有一间舍。父母为修盖。往来八十年。近来觉损坏。早拟移别处。事涉有憎爱。待他摧毁时。彼此无妨碍。乃跏趺而化。寿八十四。

丁巳(四)(北汉天会元)(十五)(二十)(十五)

清凉法眼文益禅师。自住清凉。朝夕开法。诸方丛林。咸仰风化。致异域有慕其法者。涉远而至。师调机顺物。斥滞磨昏。应病与药。随根悟入者。不可胜纪。是年(僧宝传云五年戊午)七月示寂江南。李主驾至。慰问甚勤。闰月望。沐浴辞众趺坐而逝。停龛三七。颜貌如生。寿七十四。腊五十四。公卿李建勳而下素服。奉全身建塔。諡大法眼禅师。後重諡大智藏大导师。

戊午(五)(二)(唐交泰元)(二十一)(南汉)(鋹天宝元)

金陵报恩院清护禅师。初於鼓山国师言下发明。寻金陵国主。命居长庆显。德初退归建州卓庵。节度陈诲。创报恩禅苑。坚请住持。开宝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坐化。师操行孤标。二十年不服绵绢。唯衣纸布。辞藻札翰。并皆冠众。

己未(六)(二)(二十二)(二)

世宗北伐。六月病背痈糜溃而殂于道。寿三十九。恭帝宗训即位。时年七岁。

庚申(显德七)

正月恭帝。禅位于我宋太祖皇帝。改元建隆。

猜你喜欢
  慈宗要藏序·太虚
  论佛法为人生之必要·太虚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九·念常
  卷二百五十六·佚名
  隱元禪師語錄卷第六·隐元
  卷第七·佚名
  卷五百九十五·佚名
  卷第四十五·佚名
  父子合集经卷第四·佚名
  佛说佛地经·佚名
  卷第四(从第四经六纸至第六经九纸)·澄观
  观音慈林集卷中·弘赞
  菩萨璎珞经卷第二·佚名
  衡山禅师语录·佚名
  卷之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原序·邵浩

    坡门酬唱集原序诗人酬唱盛于元祐间自鲁直后山宗主二苏旁与秦少游晁无咎张文潜李方叔驰骛相先后萃一时名流悉出苏公门下嘻其盛欤余少喜学诗甞泛观众作因之泝流寻源窃恨坡公诗有唱而无和或和而不知其唱每开卷虽凝思遐想

  • 列传第五十四 裴崔卢李王严·欧阳修

    裴守真,绛州稷山人,后魏冀州刺史叔业六世孙。父諲,隋大业中为淮安司户参军。郡人杨琳、田瓒等乱,劫吏多死,唯諲以仁爱故,贼约其属无敢害,护送还乡。守真早孤,母丧,哀毁癯尽。举进士,六科连中,累调乾封尉。养寡姊谨甚,士推其礼法。

  • ●卷二百四十二·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四十二。   起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丙申,尽其日。   国史馆编修官员兴宗采石战。且录曰:完颜亮竭其国兵前来南牧其身先出汝州(京西道)示欲出襄汉上流朝廷遂促三司发精兵五万人合荆鄂之兵凡十二

  • 雍正上谕 对吕留良及家属最后应如何判决·雍正

      编者按:这道谕旨,是对吕留良及其家属的判决,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刑法中灭族这一条的残酷。同时,对吕留良的著作也下令焚毁。但雍正仍惧怕吕留良思想影响仍在,所以在这篇谕旨中又用了一半篇幅去讲道理。最后,还下令让全国各

  • 卷之六百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不幸奉军为野兽·宣南吏隐

    奉军在京畿一带,威焰炙手者,三载于兹矣。京城市民每提大兵(奉军自命名曰大兵,言有别于寻常小兵也)衔名,闻者股剽,大有张文远威震逍遥津后能止江南小儿夜啼之声势。故当战事开始,无论何方人,皆有一种不自知所以然之心理。盖人人

  • 绎史卷二十四之三·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周礼之制【三】觐礼仪礼觐礼至于郊王使人皮弁用璧劳侯氏亦皮弁迎于帷门之外再拜使者不答遂执玉三揖至于阶使者不譲先升侯氏升听命降再拜稽首遂升受玉使者左还而立侯氏还璧使者受侯氏降再拜稽首使者乃

  • 弁言·丁曰健

    这本近四十万言的丁曰健“治台必告录”,原书现藏台湾大学图书馆,系清同治丁卯(六年、即一八六七年)镌梓。全书分为八卷,前五卷(一~五)是着者编辑别人的文字,后三卷(六~八)才是着者自己的言论。因此,前一部分必然会与别的

  • 李如松传·张廷玉

    李如松,字子茂,是李成梁的长子。因为父亲的战功荫封为都指挥同知,充当宁远伯勋卫。李如松骁勇刚强,敢于作战,小时候跟父亲熟悉兵机。再次提升代理都督佥事,担任神机营右副将。万历十一年(1583)派出担任山西总兵官。给事中黄

  • 卷五·彭百川

    钦定四库全书太平治迹统类卷五宋 彭百川 撰真宗圣政大宋至道三年三月癸巳奉遗制即位四月戊戍始见羣臣於崇政殿西序癸卯宰相吕端加左仆射甲辰太子宾客李至为工部尚书李沆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工部侍郎郭贽翌日求对恳辞

  • 卷十一·朱熹

    时氏本拾遗或问:「老子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如何?」曰:「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也。谓『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非也。圣人岂有不仁,所患者不仁也。天地何意于仁。鼓舞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圣人则仁,此其为能弘道也

  • 卷三·佚名

    <经部,诗类,毛诗李黄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三    宋 李樗黄櫄 撰召南鹊巢诂训传第二    国风鹊巢夫人之德也国君积行【下孟反】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鳲鸠乃可以配焉李曰有国家者成之甚难

  • 寒温篇第四一·王充

    【题解】在本篇中,作者批驳了君主喜怒决定天气寒温的天人感应学说,故称篇名为“寒温”。说寒温者宣扬,君主高兴行赏,天气就温暖;反之,发怒施罚,天气就寒冷。王充则认为“天道自然,自然无为”;“春温夏暑,秋凉冬

  • 成实论 第一卷·佚名

    成实论 第一卷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发聚中佛宝论初具足品第一前礼所应礼  自然正智者一切智应供  大师利世间亦礼真净法  及圣弟子众今欲解佛语  饶益于世间论应修多罗  不违实法相亦入善寂

  •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十二·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降三世曼拏罗广大仪轨分第六之余  复次宣说降三世大曼拏罗中通用印相。  所有降三世印契  谓即金刚胜三昧  金刚吽字诸咒明  刹

  • 卷第四·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目录卷第四卷二十一  临济宗南岳下第四世 黄檗运禅师法嗣  临济义玄禅师南岳下第五世 临济玄禅师法嗣  兴化存奖禅师 宝寿沼禅师  三圣慧然禅师 魏府大觉和尚  灌溪志闲禅师 涿州纸衣和尚  

  • 本草述钩元·杨时泰

    药物学著作。32卷。清·杨时泰重辑,刊于1842年。本书系《本草述》一书的摘要改编本。由于《本草述》在字数与文体等方面,仍较繁冗,故杨氏在不变其药数、次序、分类的基础上,再一次删去十分之四的次要内容,重新分析整

  •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中医儿科学著作,又名《小儿药证直诀》、《钱氏小儿药证直诀》。3卷。宋朝钱乙述,阎孝忠撰。约于宣和元年 (1119年)刊行于世。此书现有清康熙间起秀堂照宋本影刻本和清武英殿聚珍本(辑佚本)。1949年后有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