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编憨山禅师八十八祖传赞序

重编憨山禅师八十八祖传赞序

吾友钱而介。曾刻八十八祖传赞。余简之。止七十有七。意未释然。因至海盐鹰窠顶寺。礼诸祖像及憨公手书传赞。其有像无传者。则雪岩钦。无用宽。铁山琼。断崖义。绝学诚。季潭泐。松隐然。无一全。本空照。大满大。以及慧约国师也。亟为补缀成书。编次四卷。西天祖师二十七人。又旁出一人。东土应真。则康居会佛图澄宝志公三人。教外别传。凡四十有四人。自初祖传至六祖。又四祖下。旁出鸟窠一人。五祖下旁出者一行。传瑜珈密宗。六祖下旁出者永嘉。传天台宗。清凉圭峰传贤首宗。其得六祖真传者。青原南岳二甘露门。南岳二十五人。未分宗派时四。沩仰一。临济二十。内中峰兼传净土。青原九人。未分宗派时亦四。曹洞云门各二。法眼一。永明兼传净土。又未详嗣法者。无一本空大满三人。教主凡十有六人。净土则远公法照。合永明中峰而四。台宗则灌顶法智。合永嘉而三。贤首则法藏。合清凉圭峰而三。密宗则不空。合一行而二。慈恩则玄奘窥基而二。律师则锺山惠约及南山道宣而二。凡有志于教与禅者。庶几因憨公传赞。见诸祖之道影。即恍得诸祖之心印乎。至憨公尝赞云栖紫栢及自为赞。余各纂小传。附其后。庶见闻者。知古今人不相远也。噫憍陈如暨二十七祖外。东土仅六十人耳。而十五人为浙产。若律宗之惠约。若贤首之清凉。若台宗之灌顶永嘉法智。若禅宗之天皇鸟窠。若曹洞之始祖。若法眼之永明。若云门之振宗。若临济之雪岩中峰断崖千岩全室。亦可谓彬彬盛矣。且季汉延熙时。康僧会肇造三寺于孙吴境内。为建业之建初。太平之化城。与我郡海盐金粟山之广慧。实江南梵剎之始。唐会昌四年。黄檗运。建我郡水西寺。大中元年。又建祥符寺。后梁雪峰存。隐我郡之真如。手凿一井。其泉甘冽。今在寺中。梁天监间。宝志公。于许玄度宅址。建开善资宝寺。在今萧山。达磨尊者开基之证果寺。在今汤溪。而灵芝之佛印。皋亭之黄龙。径山之佛鉴。天目之高峰松隐。并开法杭境。又绍之大云寺。更有大珠慧海。而法藏曾礼四明阿育王舍利塔。一行亦曾访算法于天台国清寺异僧。沩山参方。则在杭州龙兴寺。是两浙尊宿。且有二十九人。岂诸方得同日而语哉。书成之十年。陈尚书秋涛年伯先父玄期府君已未同榜也。于曹溪录示憨公原稿。为陈如尊者及三十三祖道影赞。为诸祖道影略传赞四十有八。而娄约以下十一公仍阙。惟别见云门法眼及傅大士白云觉四赞。以无像故置之。或曰。独不念及二宗始祖乎。余谓。佛教初流东土。译经图像。建立塔寺。剃度僧尼。实始于启道圆通法师摩腾三藏。而竺法兰偕至洛阳。受戒讲经。及西游取经。实始于颖川沙门朱士行。而法显继踰葱岭。以至律宗之始法时。天台宗之始慧文。贤首宗之始法顺。瑜伽密宗之始金刚智。咸不得与。莲宗之祖慧远。禅宗之祖达磨。慈恩宗东土之祖玄奘。同见集中者。正以传赞。一视祖堂道影。道影所无。传赞遂不得而有也。且楚石琦公为本朝第一流宗师。偶以祖。堂无像。遂尔传赞阙如。原未尝以此为轩轾。夫复何疑。曹溪所录憨公诸祖道影后语。与题辞逈异。因并存之。道影今供养鹰窠顶寺。前有董尚书思白。书觉影相承四大字。而金粟密云悟公。亦书其端云。认影迷头则昧。先觉觉后觉。一折一摄。妙旨泠然。径山雪峤信公序。及陈征君眉公记。是又网鱼弋兔。不惜筌蹄者也。赐同进士出身工部尚书郎前迁安宝坻泾县令蒙温旨叙功纪录旌异檇李寓公高承埏泽外父纂。时崇祯阏逢涒滩之岁良月谷旦。

猜你喜欢
  优波离问佛经·佚名
  在汉口孤儿院讲词·太虚
  卷四十七·佚名
  大乘密嚴經卷上·欧阳竟无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一(之上)(论本第七十八至七十九)·遁伦
  卷二百七十一·佚名
  生死品法句经第三十七(十有八章)·佚名
  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一卷·佚名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五·三峰法藏
  卷第二(尽第一经五纸五行)·澄观
  第二十三章 陈那阿阇梨等时代·多罗那他
  中日辽沪战事双方战死者供养塔铭并序·太虚
  覆朱幸觉居士书·太虚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四之下·李通玄
  卷三·水鉴慧海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九·陈邦彦

    <集部,总集类,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四十九目録闲适类破窗风雨图【元王立中】破窗风雨图【元钱惟善】破窗风雨图【明牛谅】题破窗风雨图【明江汉】破窗风雨图【明赵俶】破窗风雨图【明

  • 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范晔

    宗正 大司农 少府宗正,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序录王国嫡庶之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当髡以上,先上诸宗正,宗正以闻,乃报决。丞一人,比千石。诸公主,每主家令一人,六百石。丞一人,三百石。本注

  • 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三·宋濂

        曹伯启   曹伯启,字士开,济宁砀山人。弱冠,从东平李谦游,笃于问学。至元中,历仕为兰溪主簿,尉获盗三十,械徇诸市,伯启以无左验,未之信;俄得真盗,尉以是黜。累迁常州路推官,豪民黄甲,恃财杀人,赂佃客诬伏,伯启谳得其

  • 南游纪·张瀚

    昔人谓桐江一丝,扶汉九鼎。余尝经富春山,泛舟桐江,登子陵钓台,瞻先生遗像。因思先生高谊,不独千载之下令人兴起,而春山江水亦藉以传不朽。人杰地灵,非偶然也。自桐江而上百余里间,两山苍郁,一气澄清,秋行如在画图中。严州以南,溪

  • 七四四 军机大臣奏请交总纂纪昀等再加详阅选剩明末奏疏片·佚名

    七四四 军机大臣奏请交总纂纪昀等再加详阅选剩明末奏疏片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昨发下明末人奏疏各种,查系选剩之书。其从前拟选各篇已经掣出,但现在编辑《明季奏疏》,不厌精详,恐其中尚有酌应入选者,应请交总纂纪昀

  • 四十三、木刻杂志·包天笑

      上文说过:我们的励学会同志有两个志愿,一是由励学会出一种月刊,一是开一家小书店。现在东来书庄成立,开小书店的志愿已遂了,便想到出月刊的事了。但是出月刊第一件就发生麻烦的事,因为苏州没有铅字的印刷所,除非编好了拿

  • 王时槐传·张廷玉

    王时槐,字子植,安福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后历任礼部郎中、福建佥事,直至太仆少卿,后降为光禄少卿。隆庆末年,出京任陕西参政。张居正执政时,在京官的考核中罢官归家。万历年间,南赣巡抚张岳上疏推荐,吏

  • 卷九十一·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九十一明 杨士奇等 撰经国宋高宗时秦桧力主和议刑部侍郎陈槖上疏曰金人多诈和不可信且二圣远狩沙漠百姓肝脑涂地天下痛心疾首今天意既回兵势渐

  • ●皇朝通典卷五十五·佚名

    禮十五 ○禮十五 嘉五 △嘉五 車輿 皇帝鹵簿 皇太后 皇后儀駕 皇貴妃 貴妃儀仗 妃 嬪采仗 親王以下儀衞 固倫額附以上儀衞 民公以下儀衞 京官儀從 直省文官儀從 直省武職儀從 王福晉公主以下儀衞 頒詺 頒朔 進實錄

  • 卷一百四十五·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四十五雍正十二年七月上谕五道初四日四川总督黄廷桂奏署大宁县知县李梁园试用一年请准实授奉上谕凡命往各省人员多系不应即选之人因该督抚等奏请差委需员是以命往此等人员该督抚

  • 卷七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七十六土田志十五土田教令崇德元年十月太宗文皇帝命户部承政英固尔岱玛福塔传谕曰朕惟谷甚贱伤农甚贵伤民有粮之家辄自居奇必待市价腾贵方肯出粜此何意耶今当各计尔等家口足用外有余即以粜

  •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吕思勉

    中国的该变法,并不是和外国人接触了,才有这问题的。一个社会,和一个人一样,总靠新陈代谢的作用旺盛,才得健康。但是总不能无老废物的堆积。中国自秦汉统一之后,治法可以说是无大变更。到清末,已经二千多年了,各方面的积弊,都很

  • 卷十六·毛奇龄

    钦定四库全书经问卷十六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盛唐问先生祭礼通俗谱其于祖与四亲及祧与不祧诸室俱已斟古酌今处置各当矣苐后来之制亦不可不推广言之以杜遗如身卒而子祔吾于祢而祧髙子又卒而孙祔子于祢而祧曾倘兄弟不一

  • 卷五十九(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十方菩萨品第十三佛在王舍国法清净处时。自然师子座交络帐。佛时坐现三十二相。光影表现十方。诸菩萨皆来谒问佛。菩萨何因缘。有痴者,有黠者,有慧者,有能飞者,有能坐行三昧禅者,有能彻视者,有不能飞者,有不能坐行禅行三昧

  • 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极乐佛刹大善法堂中。安庠而坐。尔时无量寿如来应正等觉。告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所有一切众生。疾病苦恼及短寿者。为利益彼故。所有

  • 大慧普觉禅师法语 第二十二卷·蕴闻

    大慧普觉禅师法语 第二十二卷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 上进示快然居士(罗知县)快然居士罗宗约。绍兴丁丑暮春。得得来鄮山见妙喜。欲究竟此段大事因缘。屡随众到室中。呈伎俩逞解会。都与列下。

  • 周易易简说·高攀龙

    三卷,明高攀龙著。自序以为,其知易知,其能简能, 易简则天下之理得。故诠释《易》义,每条不过数言。主旨以天下有非易之心,而无非心之易,故贵于学。学之所在知非易则非心,非心则非易,易则吉,非易则凶,可见其书大旨。《

  • 田子·田骈

    一卷。原题周田骈(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田骈,亦称陈骈,号田口子,战国时齐人,彭蒙的学生,齐国稷下学者之一。据《庄子·天下》记载,田骈和慎到同为道家一派。主张 “贵齐”,认为“万物皆有所可,皆有所不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