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十三、木刻杂志

  上文说过:我们的励学会同志有两个志愿,一是由励学会出一种月刊,一是开一家小书店。现在东来书庄成立,开小书店的志愿已遂了,便想到出月刊的事了。但是出月刊第一件就发生麻烦的事,因为苏州没有铅字的印刷所,除非编好了拿到上海去排印,这有多么不便呀!这时候,杭州倒已经有印刷所了,而苏州还是没有,向来苏杭是看齐的,不免对此抱愧呀。

  后来我们异想天开,提倡用木刻的方法,来出版一种杂志。用最笨拙的木刻方法来出杂志,只怕是世界各国所未有,而我们这次在苏州,可称是破天荒了。可是苏州的刻字店,却是在国内有名的。有许多所谓线装书,都是在苏州刻的。在前清,每一位苏籍的名公钜卿,告老还乡后,有所著作,总要刻一部文集,或是诗集,遗传后世,所以那些刻字店的生涯颇为不恶,而且很有几位名手。

  于是我们和苏州一家最大的刻字店毛上珍接洽了。毛上珍老板觉得这是一笔很大的长生意,也愿意接受。我们所出的那种杂志,名为“励学译编”,大半是译自日本文的。因为同社中有几位对日文也看得懂,对于国文素有根柢的,尤其容易了解。此外还徵求留学日本的朋友,给我们译几篇,是一种帮忙性质,我记得杨廷栋(翼之)、杨荫杭(号补堂,又号老圃,无锡人)都帮过忙,他们都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生,那些译文,都是属于政治、法律的。至于稿费一层是谈不到,大家都是义务性质,而青年时代,发表欲也颇为强盛。

  “励学译编”是月刊性质,每期约三十页,在当时的中国,无论是日报,无论时是杂志,都没有两面可印字的纸(日报的两面印,是上海“中外日报”创始的)。所以我说三十页,若以今日洋装书的说法,那要算六十“配其”了。那时洋装书在上海还少得很,何况是苏州呢。当时,稿子是要一个月前交给他们的,可以让他们马上刻起来。好在那些稿子,并没有什么时间性,都是讨论传述的文章,每期三十页,不过两万多字而已。

  我们和毛上珍订了一个合同,他们也很努力,刻字和排字一样的迅速,这三十页木板书,尽一个月内刻成。书是用线装的,纸是用中国出产的毛边纸印的,字是木刻,可称纯粹是国货,只是里面的文字,却是从外国转译得来的。刻版是毛上珍经手,印刷当然也是毛上珍包办了。可是木刻比了铅印、石印,有一样便利,便是你要印多少就印多少,反正木版是现成的哪。

  这个励学译编,也是集资办的,最初几期,居然能销到七八百份,除了苏州本地以及附近各县外,也有内地写信来购取的。我们也寄到上海各杂志社与他们交换,最奇者是日木有一两家图书馆向我索取,我们慷慨的送给它了。我想:这是他们出于好奇心吧,想看看中国人出版的木刻杂志,也算一种轶闻。当时虽然也曾轰动吴门文学界,至今思之,实在觉得幼稚而可笑呢。

  “励学译编”的总发行所,便是东来书庄,出版了这一种杂志,东来书庄也忙起来了。有批发的,有定全年的,有零购的,还有赠送的。批发是照定价打七折,各县各镇,颇多每期五本、十本来批发的。本来定价是每册二角,全年十二册的定户,只收二元,寄费酌加。但有许多外县乡镇,他们都是由航船上来取的。零购都是本城人,随意购取,看过了送与别人。我们赠送却不少,苏州的大善士敬送善书,写明有“随愿乐助,不取分文”八字,我们大有此风。这个木刻杂志,大概也出了一年吧?销数也逐渐减缩了,大家兴致也阑珊了,就此休刊完事。

  但是这个翻译日文的风气,已是大开,上海已经有几家译收处,有的兼译日文书,有的专译日文书,因为译日文书报较为容易,而留日学生导其先河,如洪流的泛滥到中国来了。最普及者莫如日本名词,自我们初译日文开始,以迄于今,五十年来,写一篇文字,那种日本名词,摇笔即来。而且它的力量,还能改变其固有之名词。譬如“经济”两字,中国亦有此名词,现在由日文中引来,已作别解;“社会”两字,中国亦有此名词,现在这个释义,也是从日文而来,诸如此类甚多。还有一个笑话,张之洞有个属员,也是什么日本留学生,教他拟一个稿,满纸都日本名词。张之洞駡他道:“我最讨厌那种日本名词,你们都是胡乱引用。”那个属员倒是强项令,他说:“回大帅!名词两字,也是日本名词呀。”张之洞竟无词以答。

  这个木刻杂志,不仅是“励学译编”呢,过了一二年,我又办起了“苏州白话报”来了。这个动机,乃由于杭州有人出一种“杭州白话报”而触发的。苏杭一向是并称的,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应与杭州看齐的。其时创办杭州白话报者,有陈叔通、林琴南等诸君。写至此,我有一插话:后来林在北大,为了他的反对白话文而与人争论,实在成为意气之争,有人诟他顽固派,这位老先生大为愤激,遂起而反唇也。至于反对白话文,章太炎比他,却还激烈。再说:提倡白话文,在清季光绪年间,颇已盛行,比了胡适之等那时还早数十年呢。

  这个苏州白话报,并不是苏州的土话,只是一种普通话而已。其实即就古代而言,如许多小说、语录,也都是用语体文的,民间歌谣等,更是通俗。当时我们苏州,有一位陈颂文先生,他在清末时代的学部(革命以后,改为教育部),就是极力提倡白话文的,可是当时的朝野,谁也不关心这些事。那时已在戊戌政变以后吧,新机阻遏,有许多杂志,由政府禁止,不许再出了,励学译编本是蚀本生涯,蚀光大吉,再辨“苏州白话报”,大家也没有这个兴致了。

  但我却跃跃欲试,还想过一过这个白话报之瘾。只是还不能与杭州白话报比,因为杭州已有印刷所,而苏州实到如今还没有呢。偶与毛上珍刻字店老板谈一谈,他极力赞成,自然,他为了生意之道,怎么不赞成呢?我又与我的表兄尤子青哥一说,他满口答患说:“你去办好了,资金无多,我可帮助你。”而且他还答应,帮助我编辑上的事。我有了他这个后台老板,便放大胆与毛上珍老板订约了。

  苏州白话报是旬刊性质,每十天出一册,每册只有八页。内容是首先一篇短短的白话论说,由子青哥与我轮流担任;此外是世界新闻、中国新闻、本地新闻都演成白话。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关于社会的事,特别注重,如戒烟、放脚、破除迷信、讲求卫生等等,有时还编一点有趣而使人猛省的故事,或编几只山歌,令妇女孩童们都喜欢看。

  我们这个白话报,要做到深入浅出,简要明白,我和子青哥是一样的意思。我们不愿意销到大都市里去,我们向乡村城镇间进攻。曾派人到乡村间去贴了招纸。第一期出版,居然也销到七、八百份,都是各乡镇的小航船上带去的,定价每册制钱二十文(其时每一银圆兑制钱一千文),批销打七折,有许多市镇的小杂货店里,也可以寄售,为了成绩很好,我们更高兴起来了。

  子青哥创议:“我们办这个白话报,本来不想赚钱,我们只是想开开风气而已。我们可以像人家送善书一般,送给人家看,也所费无多呀。”苏州有些大户人家,常常送善书给人家的,或为道德家的格言,或以神道说教,他们算是“做好事”。有些耶稣教堂在苏传教,也是如此的。而且他们印书的成本,比我们的白话报也贵得多呢。但我则期期以为不可,我说:“送给人家看,人家也像善书一般,搁在那里不看。出钱买来看,他们到底是存心要看看的呀。况且我们的资本有限,藉此周转,也不够一送呢。”子青哥被我说服了,我还自诩子青哥学问比我高,经验却不及我呢。

  但是我可忙透了,编辑也是我,校对也是我,发行也是我,子青哥是难得出门的,稍远就得坐轿子,偶然步行到观前街,一个月也难得一二次,他也帮不了我什么忙。不过这种木刻杂志,只能暂济一时,岂能行诸久远。文化工具,日渐造化,苏州的所以没有新式印刷所者,却是为的离上海太近,人家印书印报,都到上海去了,因此也无人来开印刷所。我们也不能尽量开倒车,最惨者,不及三年,所有“励学译编”和“苏州白话报”的木版,堆满了东来书庄楼上一个房间了。及至东来书庄关店,这些木版又无送处,有人说:“劈了当柴烧。”有人还觉得可惜,结果,暂时寄存在毛上珍那里,后来不知所终。

猜你喜欢
  卷九十二·志第四十一下·百官八·宋濂
  卷二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九·柯劭忞
  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八·赵尔巽
  读礼通考卷一百·徐乾学
  序一·何乔远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五十九·佚名
  ◎姨太太之秘记·吴虞公
  第四四五谕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一二二二七--四·佚名
  卷十·曾巩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纪昀
  卷二十五 下 郊祀志 第五下·班固
  苻坚传·房玄龄
  朱氵此传·刘昫
  魏王李继岌传·薛居正
  ●皇朝通典卷七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王世贞

      高帝尝谓宋濂:“浙东人才,惟卿与王祎耳。才思之雄,卿不如祎;学部之博,祎不如卿。”又尝与刘诚意论文,诚意谓:“宋濂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让,又其次张孟兼。”孟兼性刚愎,好出人上。为按察副使,上冢归,邑令谒

  • 玄思·闻一多

    在黄昏的沉默里,从我这荒凉的脑子里,常迸出些古怪的思想,不伦不类的思想;仿佛从一座古寺前的尘封雨渍的钟楼里,飞出一阵猜怯的蝙蝠,非禽非兽的小怪物。同野心的蝙蝠一样,我的思想不肯只爬在地上,却老在天空里兜圈子,圆的,扁的,种

  • 七言巻四十二·洪迈

      七言  送刘寰北归       刘 商  南巢登望县城孤半是青山半是湖知尔素多山水兴此回归去更来无  送王闬归苏州  深山穷谷没人来邂逅相逢眼渐开云鹤洞宫君未到夕阳帆影㡬时回  送人往䖍州  莫叹

  • 小诗二首记老友申无量语·刘半农

    一我竟再也找不出这样的一个人, 我就不得不付之于冥空的理想了。 冥空的理想足以陷我于“徒自苦”, 但若随便找个人来我就更苦了。二她黯然的向我说: “当初我爱你,你没法儿爱我; 现在你爱我,天啊!我又没法儿爱你。” 我相信

  • 卷三百八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八·脱脱

        尤袤 谢谔 颜师鲁 袁枢 李椿 刘仪凤 张孝祥   尤袤,字延之,常州无锡人。少颖异,蒋偕、施坰呼为奇童。入太学,以词赋冠多士,寻冠南宫。绍兴十八年,擢进士第。尝为泰兴令,问民疾苦,皆曰:"邵伯镇置顿,为金使经行

  • 元经卷四·王通

    经:晋成帝咸和元年春帝正月,帝卽位。二月丁亥赦改元。夏四月汝南人执内史祖济叛。甲子仆射攸卒。六月徐州刺史刘遐卒。秋七月江州刺史应詹薨。九月蜀人寇涪陵。冬十月汝南王佑薨。封魏后励。南顿马氏伏诛。十一月壬子大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十五·阿桂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正月戊戌上谕内阁曰昨年四川轮免正赋并有防该省民番该杂粮各项一体蠲免俾得普霑恺泽现在办理小金川一事调拨大兵克期勦灭所有一切军需供应俱发帑拨给备用丝毫不以累及闾阎惟是运送粮饷军械间亦酌用民

  • 第二十三章 讨伐复辟·冯玉祥

    那时第六路巡防营驻正定府。共有四营:两营步兵,两营骑兵,分驻十八个县份。巡防统领公署设在正定府旧镇台衙门内。我去接了事,对官兵讲了几次话,买了些需用的东西分赠他们。每十天去看一次病兵,重病的,每五天看一次。士兵们觉

  • 王倚传·宋濂

    王倚字辅臣,祖先为东莱人。倚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平易近人,但不苟合。读书要亲自实践,不寻章摘句。世祖选良家子弟侍奉太子,当时王倚二十岁,在众人中,容貌风度特别壮美,太保刘秉忠很器重他,因而应选。王倚服侍谨慎、恭敬,于是得到

  • 提要·佚名

    【臣】等谨案咸淳遗事二卷不着撰人名氏宋艺文志不着録惟明文渊阁书目载有此书一册核其词意疑宋之故臣遗老为之也其书于尊崇锡命诸政典纪载颇详并备録学士院所行制命之词而朝廷大政乃多阙畧不载或兵火之余收仅存之案牍

  • 卷八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职官考【十一】八旗驻防【臣】等谨按顺治二年遣八旗官兵驻劄顺德济南德州临清徐州潞安平阳蒲州等处此设驻防之始也厥後镇守险要增派驻防特设将军都统大臣专辖之职任綦重历年更置增设

  • 卷四十六·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四十六宋 赵汝愚 编百官门宰执上上太宗荐张齐贤可任为相 赵 普臣叨受宠荣致招殃咎昨萦疾苦全是困危承圣主之悯怜切加救疗念微臣之衰朽难以扶持近者虽获朝参尚无气力料兹病苦那得久长疑大

  • 许隽人·佚名

    许隽人先生小传许先生名世英字隽人安徽人前清光绪二十二年廷试拔贡授刑部主事任法律编纂员宣统元年任奉天高等审判厅长旋擢江西提法使二年随徐谦氏赴欧洲考察司法制度并赴美国列席监狱改良会议中华民国元年张金波上将

  • 卷十 乡党第十·邢昺

    [疏]○正义曰:此篇唯记孔子在鲁国乡党中言行,故分之以次前篇也。此篇虽曰一章,其间事义亦以类相从,今各依文解之。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王曰:“恂恂,温恭之貌。”)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郑曰:“便便,辩也。虽辩

  • 言语篇 第十八 凡二十五条·范立本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士相见,《礼》曰:“与君言,言使臣;与大夫言,言事君;与老者言,言使弟子;与幼者言,言孝弟于

  • 孟子纂疏卷八·赵顺孙

    <经部,四书类,四书纂疏__孟子纂疏钦定四库全书孟子纂疏巻八     宋 赵顺孙 撰朱子集注离娄章句下凡三十三章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或问舜卒于鸣条则汤与桀战之地也

  • 三鱼堂剩言卷四·陆陇其

    左传昭元年子产曰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疏解之曰凡人形神有限不可久用神久用则竭形太劳则敝不可以久劳也神不用则钝形不用则痿不可以久逸也固当劳逸更逓

  • 重刻朝宗禅师语录缘起·朝宗通忍

    嘉兴大藏经 朝宗禅师语录重刻朝宗禅师语录缘起松陵有汪仲廉者别号三眼居士笃信向上宗乘遍见知识始参报恩玉林禅师忽遇诺诺从江右来持宝华朝宗禅师录一册见之水乳相投有问道书宝华亦随有答及赐法名行敕皆从诺公锡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