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白云守端禅师语录卷上

上堂

卍云。上堂法语。既载于续刊古尊宿语要卷三。故今不再录。但收所遗者耳。

上堂。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圆通则不然。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示众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拈拄杖云。山河大地。水鸟树林。情与无情。尽向拄杖头上。作大狮子吼。演说摩诃大般若。且道。天台南岳。说什么法门。南岳说。洞山五位修行。君臣父子。各得其宜。莫守寒岩异草青。坐断白云宗不妙。天台说。临济三玄三要。四料拣。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要会个中意。日午打三更。庐山出来道。汝两个汉。正在葛藤窠里。不见道。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此三个汉见解。若上衲僧秤子上秤。一个重八两。一个重半觔。一个不值半文钱。且道。那个不值半文钱。但愿春风齐着力。一时吹入我门来。

示众云。佛身充满於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大众。作么生说个随缘赴感底道理。祇於一弹指间。尽大地含生根机。一时应得周足。而未尝动着一毫头。便且唤作随缘赴感而常处此座。祇如山僧此者。受法华请。相次与大众相别。去宿松县里。开堂了。方归院去。且道。还离此座也无。若道离。则世谛流布。若道不离。作么生见得个不离底事。莫是无边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么。又莫是一切无心一时自遍么。若恁么。正是掉棒打月。到者里。直须悟始得。悟后更须遇人始得。汝道既悟了便休。又何必更须遇人。若悟了遇人底。当垂手方便之时。着着自有出身之路。不瞎却学者眼。若祇悟得乾萝卜头底。不唯瞎却学者眼。兼自已动便先自犯锋伤手。汝看。我杨岐先师。问慈明师翁道。幽鸟语喃喃。辞云入乱峰时如何。答云。我行荒草里。汝又入深村。进云。官不容针。更借一问。师翁便喝。进云。好喝。师翁又喝。先师亦喝。师翁乃连喝两喝。先师遂礼拜。大众须知。悟了遇人者。向十字街头。与人相逢。却在千峰顶上握手。向千峰顶上相逢。却在十字街头握手。所以山僧尝有颂云。他人住处我不住。他人行处我不行。不是与人难共聚。大都缁素要分明。山僧此者临行。解开布袋头。一时撒在诸人面前了也。有眼者。莫错怪好。珍重。

示众云。泥佛不度水。木佛不度火。金佛不度炉。真佛内里坐。大众。赵州老子。十二剂骨头。八万四千毛孔。一时抛向诸人怀里了也。圆通今日路见不平。为古人出气。以手拍禅床云。须知海岳归明主。未信乾坤陷吉人。

师。姓葛氏。衡阳人。幼事翰墨。及冠。依茶陵郁禅师披削。往参杨岐。岐一日忽问。受业师为谁。师曰。茶陵郁和尚。岐曰。吾闻。伊过桥遭颠有省。作偈甚奇。能记否。师诵曰。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岐笑而趋起。师愕然。通夕不寐。黎明咨诟之。适岁暮。岐曰。汝见昨日打驱傩者么。曰见。岐曰。汝一筹不及渠。师复骇曰。意旨如何。岐曰。渠爱人笑。汝怕人笑。师大悟。巾侍久之。辞游庐阜。圆通讷禅师。举住承天。声名籍甚。又逊居圆通。次徙法华龙门兴化海会。所至众如云集。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水底按葫芦。又僧问。不求诸圣。不重己灵。未是衲僧分上事。如何是衲僧分上事。师曰。死水不藏龙。曰。便恁么去时如何。师曰。赚杀汝。宋仁宗熙宁五年丙戌示寂。世寿四十八。

杨岐和尚

碧海中珠。烂泥里刺。虎啸龙唫。鸡啼犬吠。天下杨岐。讨甚巴鼻。

衡州茶陵受业和尚

水月以喻兮古来已多。我今不然兮所陈伊何。百尺竿头曾进步。溪桥一踏没山河。固不方游兮何游之有。玄沙保寿兮师其与偶。雁峰之东兮洣川之口。三十三秋兮大狮子吼。舒兮卷兮已而矣。依前空泻洣川水。九江相去几千里。父有重牙子无齿。谩劳提耳一炉香。微烟旋逐松风起。

题云盖会和尚遗塔

五峰诸祖塔。我祖据中央。山脉朝来正。溪光泻去长。僧移云际树。客献海边香。从此潇湘畔。遗风振洛阳。

白云守端禅师语录卷上

猜你喜欢
  佛治身经·佚名
  佛果击节录卷上·圆悟克勤
  思惟品第一之二·佚名
  卷第二十·佚名
  山庵杂录序·无愠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三·玄奘
  佛说如意轮莲华心如来修行观门仪·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十·佚名
  卷第二·李遵勖
  卷三十七·彭绍升
  卷第一百十二·霁仑超永
  卷第三十五·霁仑超永
  阿毗昙甘露味论 卷上·佚名
  卷第三·应庵昙华
  卷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俞陛云·龙榆生

    俞陆云字阶青,浙江德清人。同治七年戊辰(一八六八)三月十七日生。祖樾,近代经师。陆云承家学,光绪戊戌(一八九八)科会试成进士,殿试一甲三名及第,授编修。壬寅(一九○二)出任四川乡试副考官,著《入蜀驿程记》。辛

  • 卷402 ·佚名

    卫宗武 寓萧塘皆春堂偶成 红云逐水流,春事随飞扬。 昔嗟节序移,今苦岁月长。 洊为萧水游,物是人则亡。 西园得逍遥,暂寄风雨床。 栾栾荆棘中,尚余趙紫妆。 晚芳衒鲜妍,婉娩春满堂。 倚栏俯

  • 卷二十一·吴广成

      宋英宗治平元年、夏拱化二年春正月,遣使吴宗入贺,不成礼而还。  初,夏使入贡,移文延州,称使者官曰枢密。延安抚使程戡奏令称使副不以官,或称领卢。领卢,蕃枢密院号也。使皆怏怏。谅祚遣宗入贺即位,初至,习上寿仪毕,退就

  • 第五十回 废故主迎立广陵王 煽众兵声讨尔朱氏·蔡东藩

      却说魏主子攸,被胡骑牵去,往报尔朱兆。兆不欲与见,但令牵往永宁寺中,锁禁楼上。自入宫扑杀皇子,见有嫔御妃主,一并拘住,拣得几个美貌少妇,姿情污辱。独不提及尔朱后,想尚顾全姊妹。余皆随给将弁,任他处置,并纵兵大掠,都市为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七·乾隆

      周  景王  【戊辰】十有二年使詹伯【詹桓伯周大夫】如晋晋使赵成【赵武之子谥景子】来致阎田【氏族畧唐叔虞之后晋成公子懿食采于阎春秋彚纂注阎属晋与甘相近之邑】甘人【甘大夫襄】与晋阎嘉【阎大夫】争阎田

  • ●明朝小史卷十 弘治纪·吕毖

    ○居安乐室 帝母太后纪氏,宪宗时在御妻列,得进御有娠。时昭德宫万贵妃特幸,知之而恚,痛楚之。宪宗阴令托病,出居安乐室,以痞报,而属门宫护视之。及生,纪后乳不给,太监张敏使女侍以粉饵哺之。弥月,宪宗废后吴氏,保抱惟谨,终不令贵

  • ○圆明园修复议三则·许指严

    圆明园自雍正以迄于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一炬之前,皆为每岁春秋驻跸之所。盖园中颐养适宜,且礼节稍疏阔,故历叶帝王以为便也。惟承宣内阁诸臣奔走较劳。在专制时代,奉一姓之尊,分所宜尔,不敢言其不便;若为国事言,则劳精疲神于趋媚

  • 卷七·杨士奇

    二年六月甲午朔○齐泰黄子澄闻李景隆等屡败济南危急皆震悚丧气乃谋遣尚宝司丞李得成等来讲和以缓我师○七月甲子朔 上遣李得成等归谕之曰吾尝上两书陈达中恳皆不见答今不敢再渎尔吾 皇考所奖拔者能不忘 皇考之恩则

  • 第十六卷 宋·缪荃孙

    无锡县重修县学记在无锡县学拓本连额高三尺六寸,广二尺三寸,正书二十八行,行三十字,字径七分。无锡县重修县学记正书四行,行二字,字径三寸半。无锡县重修县学记通天下郡县有学,县之学无颛官,令实主之。自县以债名为令者,日与簿

  • 卷十七下·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十七下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列国来聘汪氏克寛曰经书诸侯来聘三十一齐聘者五晋聘者十有一宋卫聘者各四陈郑秦吴聘者各一楚聘者三鲁以秉礼之国受同列之朝聘而尊王之礼寥寥罕见故悉书以示讥焉【晋

  • 李先传·魏收

    李先,字容仁,中山卢奴人,本字犯高祖庙讳。年少好学,擅长占相术,师从清河张御,张御认为他是奇才。出仕苻坚政权,任尚书郎。后来慕容永闻其名声,迎接他去任谋士。李先劝慕容永据守长子城,慕容永于是称帝,任命李先为黄门郎、秘书监

  • 马殷传·薛居正

    马殷,字霸图,许州鄢陵人,小时做木匠,当蔡州贼寇秦宗权作乱时,才应募参军。开始,跟随孙儒渡过淮河,攻陷广陵。当孙儒在宣州被击败时,马殷跟随另一位将领刘建峰攻略江西,接连攻下洪、鄂、潭、桂等州,刘建峰全部占有了湖南地界,就自

  • 卷一百三十九·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三十九雍正十二年正月上谕四道初二日奉上谕诸王大臣以元旦立春恰遇甲寅年丙寅月戊寅日甲寅时瑞雪缤纷竟日盈尺考之占书最爲佳祥丰年可庆爲朕称贺朕素不言祥瑞降谕至再至三尔诸王

  • 卷二百五十·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五十人物志一百三十列女传十八旗满洲列女传八镶黄旗满洲护军齐斌之妻赵氏镶黄旗满洲闲散明全之妻张氏镶黄旗满洲护军阿尔萨兰之妻周氏镶黄旗满洲

  • 附錄·佚名

    ○誌文曰:於戲!洪惟我景宗德文翼武純仁宣孝大王,姓李氏,諱〈昀〉字,〈輝瑞〉肅宗大王之長子,顯宗大王之孫也。始肅宗,久無嗣爲憂,嬪張氏,以戊辰十月二十八日誕王,肅宗喜甚,召諸大臣謂曰:「國本未定,人心靡係,今日大計,不在他也。」遂

  • 摽有梅·佚名

    --妹妹大胆往前走【原文】摽有梅①,其实七兮②。求我庶士③,迨其吉兮④!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⑤!摽有梅,顷筐墍之⑥。求我庶士,迨其谓之⑦。【注释】①摽(biao):落下,坠落。有:助词,没有实义。梅:梅

  • 卷一百一十七·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十五世尊,云何以地界无二为方便。无生为方便。无所得为方便。回向一切智智。安住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庆喜。地界地界性空。何以故?以地界性

  • 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

    南宋淳熙三年(1176)张几仲首次刊刻,图已亡佚,因而现传有志无图,故又称《元和郡县志》。唐宪宗元和年间宰相李吉甫撰。原书四十二卷,今传本只有三十四卷。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全书分十道四十七镇,记述了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