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十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二十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

智断厌离修  缘触慢业事

摄余摄一切  此章愿具说

若事能通达。彼事能遍知耶。答应作四句。有事能通达非能遍知。谓苦集灭道智。不断烦恼。有事能遍知非能通达。谓苦集灭道忍。断烦恼。有事能通达亦能遍知。谓苦集灭道智。断烦恼。有事非能通达非能遍知。谓苦集灭道忍。不断烦恼。若事能厌。彼事能离耶。答应作四句。有事能厌非能离。谓苦集忍智。不断烦恼。有事能离非能厌。谓灭道忍智。断烦恼。有事能厌亦能离。谓苦集忍智。断烦恼。有事非能厌非能离。谓灭道忍智。不断烦恼。若事能厌。彼事修厌耶。答若事能厌。彼事亦修厌。有事修厌非能厌。谓灭道智。断烦恼。若事能离。彼事修厌耶。答应作四句。有事能离非修厌。谓灭道忍。断烦恼。有事修厌非能离。谓苦集忍智。不断烦恼。有事能离亦修厌。谓苦集忍智。及灭道智。断烦恼。有事非能离亦非修厌。谓灭道忍智。不断烦恼。

若法与彼法作因。或时此法与彼法非因耶。答无时非因。若法与彼法作等无间。或时此法与彼法非等无间耶。答若时此法未至已生。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若法与彼法作增上。或时此法与彼法非增上耶。答无时非增上。诸意触。彼一切三和合触耶。答诸意触。彼一切三和合触。有三和合触非意触。谓五识身相应触。故世尊说。苾刍当知。有意界。有法界。有无明界。无明触所生。受所触故。无闻愚夫。便执有执无。或执有无。诸慢。彼一切自执耶。答诸慢。彼一切自执。有自执非慢。谓诸见趣。故世尊说。苾刍当知自执有我。自执有我所。诸慢。彼一切不寂静耶。答诸慢。彼一切不寂静。有不寂静非慢谓余烦恼现在前。故世尊说。苾刍当知。动为魔所缚。不动脱恶者。诸业。彼不律仪耶。答应作四句。有业非不律仪。谓身语律仪有不律仪非业。谓根不律仪。有业亦不律仪。谓身语不律仪。有非业亦非不律仪。谓根律仪。诸业。彼律仪耶。答应作四句。有业非律仪谓身语不律仪。有律仪非业。谓根律仪。有业亦律仪。谓身语律仪。有非业亦非律仪。谓根不律仪。若事未得。彼不成就耶。答若事未得。彼不成就。有事不成就非未得。谓得已失。若事已得。彼成就耶。答若事成就。彼已得。有事已得而不成就。谓得已失。

除苦圣谛及法处。余法二界一处一蕴摄。除集圣谛及法处说亦尔。除灭圣谛及法处。余法十七界十一处二蕴摄。除道圣谛及法处说亦尔。除有色法及法处。余法七界一处一蕴摄。除无色法及法处。余法十界十处一蕴摄。除有见法及法处。余法十六界十处二蕴摄。除无见法及法处。余法一界一处一蕴摄。除有对法及法处。余法七界一处一蕴摄。除无对法及法处。余法十界十处一蕴摄。除有漏法及法处。余法二界一处一蕴摄。除无漏法及法处。余法十七界十一处二蕴摄。除有为法及法处。此除一切法。而问余法是无事空论。除无为法及法处。余法十七界十一处二蕴摄。除过去法及法处。余法十七界十一处二蕴摄。除未来法现在法及法处说亦尔。除善法及法处。余法十七界十一处二蕴摄。除不善法及法处说亦尔。除无记法及法处。余法九界三处二蕴摄。除欲界系法及法处。余法十三界九处二蕴摄。除色界系法及法处。余法十七界十一处二蕴摄。除无色界系。法学法无学法及法处说亦尔。除非学非无学法及法处。余法二界一处一蕴摄。除见所断法及法处。余法十七界十一处二蕴摄。除修所断法及法处。余法二界一处一蕴摄。除不断法及法处。余法十七界十一处二蕴摄。除已生法及定不生法。余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除非已生法及定不生法。此除一切法。而问余法。是无事空论。除有色法及定不生法。余法八界二处四蕴摄。除无色法及定不生法。余法十一界十一处一蕴摄。除有见法及定不生法。余法十七界十一处五蕴摄。除无见法及定不生法。余法一界一处一蕴摄。除有对法及定不生法。余法八界二处五蕴摄。除无对法及定不生法。余法十界十处一蕴摄。除有漏法及定不生法。余法三界二处五蕴摄。除无漏法及定不生法。余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除有为法及定不生法。此除一切法。而问余法。是无事空论。除无为法及定不生法。余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除过去法现在法及定不生法说亦尔。除未来法及定不生法。此除一切法。而问余法。是无事空论。除善法及定不生法。余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除不善法及定不生法说亦尔。除无记法及定不生法。余法十界四处五蕴摄。除欲界系法及定不生法。余法十四界十处五蕴摄。除色界系法及定不生法。余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除无色界系法学法无学法及定不生法说亦尔。除非学非无学法及定不生法。余法三界二处五蕴摄。除见所断法及定不生法。余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除修所断法及定不生法。余法三界二处五蕴摄。除不断法及定不生法。余法十八界十二处五蕴。颇有一界一处一蕴摄一切法耶。答有。一界谓法界。一处谓意处。一蕴谓色蕴。

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

邪断邪常见  戒邪戒邪常

六见五涅槃  九慢类常见

迷执自他作  悟则二非有

具慢及得等  此章愿具说

诸有此见。无施与。无爱乐。无祠祀。无妙行恶行。此谤因邪见。见集所断。无妙行恶行果。此谤果邪见。见苦所断。无此世。无他世。无化生有情。此或见集所断。或见苦所断。无父。无母。此谤因邪见。见集所断。诸有此见。世间无阿罗汉。此谤道邪见。见道所断。无正至。此谤灭邪见。见灭所断。无正行此世他世。即于现法。知自通达。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实知。此谤道邪见。见道所断。诸有此见。乃至活有命者。死已断坏。无有此四大种。士夫身死时。地身归地。水身归水。火身归火。风身归风。根随空转。舆为第五。持彼死尸。往弃冢间。未烧可知烧已成灰。余鸽色骨。愚者赞施。智者赞受。诸有论者。一切空虚妄语。乃至活有。愚智者死已。断坏无有。此边执见断见摄。见苦所断。

诸有此见。无因无缘。令有情杂染。非因非缘。而有情杂染。此谤因邪见。见集所断。无因无缘。令有情清净。非因非缘。而有情清净。此谤道邪见。见道所断。无因无缘。令有情无智无见。非因非缘。而有情无智无见。此谤因邪见。见集所断。无因无缘。令有情智见。非因非缘。而有情智见。此谤道邪见。见道所断。诸有此见。无力。无精进。无力精进。无士。无威势。无士威势。无自作。无他作。无自他作。一切有情。一切生。一切种。无力。无自在。无精进。无威势。定合性变。于六胜生。受诸苦乐。此邪见。若谤有漏力精进等。则谤因邪见。见集所断。若谤无漏力精进等。则谤道邪见。见道所断。诸有此见。造教造煮。教煮害教。害杀诸众生不与取。欲邪行。知而妄语。故饮诸酒。穿墙解结。尽取所有。守厄断道。害村害城。害国生命。以刀以轮。拥略大地。所有众生断截分解。聚集团积。为一肉聚。应知。由此无恶无恶缘。于殑伽南。断截挝打。于殑伽北。惠施修福。应知由此无罪福。亦无罪福缘。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诸有情。皆无有福。此谤因邪见。见集所断。

诸有此见。此七士身。不作作。不化化。不可害。常安住。如伊师迦。安住不动。无有转变。互不相触。何等为七。谓地水火风及苦乐命。此七士身。非作乃至如伊师迦。安住不动。若罪若福。若罪福。若苦苦乐。若苦乐。不能转变。亦不能令互相触碍。设有士夫。断士夫头。亦不名为害世间生。若行若住。七身中间。刀刃虽转。而不害命。此中无能害。无所害。无能捶。无所捶。无表。无表处。此边执见。常见摄。见苦所断。诸有此见。有十四亿六万六百生门。五业三业二业一业半业。六十二行迹。六十二中劫。百三十六地狱。百二十根。三十六尘界。四万九千龙家。四万九千妙翅鸟家。四万九千异学家。四万九千活命家。七有想藏。七无想藏。七离系藏。七阿素洛。七毕舍遮。七天。七人。七梦。七百梦。七觉。七百觉。七池。七百池。七险。七百险。七减。七百减。七增。七百增。六胜生类。八大士地。于如是处。经八万四千大劫。若愚若智。往来流转。乃决定能作苦边际。如掷缕丸。缕尽便住。此中无有沙门若婆罗门能作是说。我以尸罗。或以精进。或以梵行。令所有业未熟者熟。熟者触已。即便变吐。以如是斟量生死苦乐边际。不可施设。有增有减。亦不可说。或然不然。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无不皆以宿作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无不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所受皆是无因无缘。此谤因邪见。见集所断。诸有此见。自作苦乐。他作苦乐。自他作苦乐。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诸有此见。所受苦乐。非自作。非他作。无因而生。此谤因邪见。见集所断。诸有此见。我及世间。常恒坚住。无变易法。正尔安住。此边执见常见摄。见苦所断。诸有此见。谛故住故我有我。此边执见常见摄。见苦所断。诸有此见。谛故住故我无我。此边执见断见摄。见苦所断。诸有此见。我观我眼色即我。此有身见。见苦所断。诸有此见。我观无我眼即我。色为众具。此有身见。见苦所断。诸有此见。无我观我色即我。眼为众具。此有身见。见苦所断。诸有此见。此是我。是有情。命者。生者。养育者。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教者。生者。等生者。起者。等起者。语者。觉者。等领受者。非曾不有。非当不有。于彼彼处。造善恶业。于彼彼处。受果异熟。舍此蕴。续余蕴。此边执见常见摄。见苦所断。诸有此见。受妙五欲。名得第一现法涅槃。此取劣法为胜。见取。见苦所断。诸有此见。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住。名得第一现法涅槃。寻伺寂静。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入第二静虑具足住。名得第一现法涅槃。离喜住舍正念正知身受乐圣说能舍具念乐住。入第三静虑具足住。名得第一现法涅槃。断乐断苦。先喜忧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静虑具足住。名得第一现法涅槃。此取劣法为胜。见取。见苦所断。有九慢类。谓我胜。我等。我劣。有胜我。有等我。有劣我。无胜我。无等我。无劣我。我胜者。是依见起过慢。我等者。是依见起慢。我劣者。是依见起卑慢。有胜我者。是依见起卑慢。有等我者。是依见起慢。有劣我者。是依见起过慢。无胜我者。是依见起慢。无等我者。是依见起过慢。无劣我者。是依见起卑慢。诸有此见。风不吹。河不流。火不然。乳不注。胎不孕。日月不出不没。染净自性住。不增不减。此边执见常见摄。见苦所断。如契经中说。

众生执我作  执他作亦然

各不能如实  观知此是箭

此言有何义。答众生谓外道。彼作是执。我能作。我能生。我能化。故言众生执我作。复有外道。执他能作他能生他能化。故言执他作亦然。各谓一一非一切箭。谓恶见能中伤故。彼于此见。不能如实观知是箭。

当观此是箭  众生坚执著

如是则无有  我作及他作

当观此是箭者。谓应如实观知此见是真毒箭。与老病死为前导故。众生坚执著者。众生谓外道。彼于见趣中。坚固执著。不能出离。若能如是如实观知。则不复有我作我生我化执。亦不复有他作他生他化执。知于非有妄执有故。

具慢众生  慢著慢缚  于见相逆

不越生死

具慢者。显成就七慢。众生者。谓外道。彼于七慢。著多著遍著。故言慢著。缚多缚遍缚。故言慢缚。于见相逆者。谓断常见类。互相违逆。不越生死者。谓彼于无际生死。不能越度而取涅槃。

得当得俱坌  劣学戒禁浴

梵苦事一边  受欲净第二

不见极沈走  明眼见能异

于彼无尘慢  绝路至苦边

得者。显示已得诸蕴界处。当得者。显示未得诸蕴界处。俱坌者。此二俱为贪嗔痴。尘坌遍坌极坌。劣有二义。一目病者。二目外道。今说外道为劣者。彼于此随学故言劣学。彼作是说。诸补特伽罗。学乘象马船车辇舆。执持弓杖钩轮罥索书印算数。皆令善巧。由此便得净脱出离至苦乐边。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戒者。有诸外道。起此见。立此论。诸补特伽罗。受持牛鹿狗戒露形戒等。由此便得净脱出离至苦乐边。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禁者。有诸外道。起此见。立此论。诸补特伽罗。受持乌禁鸺鹠禁默然禁等。由此便得净脱出离至苦乐边。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浴者。有诸外道。起此见。立此论。诸补特伽罗。于摩捺娑比摩捺娑殑伽河门三池中浴。由此便得净脱出离至苦乐边。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梵谓梵行。有诸外道。起此见。立此论。诸补特伽罗。受持梵行。远离淫欲。由此便得净脱出离至苦乐边。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苦谓苦行。有诸外道。起此见。立此论。诸补特伽罗。受种种苦行。由此便得净脱出离至苦乐边。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事谓承事。有诸外道。起此见。立此论。诸补特伽罗。调象马牛事日月星火珠药等。由此便得净脱出离至苦乐边。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一边者。谓上所说是苦行边。受欲净者。有诸外道。起此见。立此论。诸欲净妙。快意受用。而无过失。此取劣法为胜。见取。见苦所断。第二者。谓此所说是乐行边。不见者。谓诸外道。于上二边。不如实见。极沈走者。谓彼外道。由不见故。一类起爱。故名极沈。一类起见。故名极走。复次一类懈怠。故名极沈。一类掉举。故名极走。复次一类起慢。故名极沈。一类起过慢。故名极走。明眼见者。明眼谓佛及佛弟子。见谓于上所说二边。如实知见。能异者。由如实知见故。不同彼极沈极走。以能不起爱见等故。于彼无尘者。谓于已得未得蕴界处。不起贪嗔痴尘。于彼无慢者。谓于二边。虽俱远离。而心不恃。绝路者。若能如是便绝三路。谓烦恼业苦。至苦边者。苦谓五取蕴苦。边谓涅槃。若绝三路。便得至此苦蕴边际。

见蕴第八中伽他纳息第六

见梵父胜网  车本信流转

母王慧脱根  此章愿具胜

已见者能见  已见及不见

不见者不见  不见及已见

已见者者。谓诸已见苦集灭道。能见已见及不见者。谓彼能见。诸余已见。及不见苦集灭道。不见者者。谓诸不见苦集灭道。不见不见及已见者。谓彼不见。诸余不见及以见苦集灭道。

不应害梵志  亦复不应舍

若害彼或舍  俱世智所诃

不应害梵志者。梵志即阿罗汉。谓不应以手块刀杖害阿罗汉。亦复不应舍者。谓于阿罗汉。应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及余资具。恭敬供养。不应弃舍。若害彼或舍俱世智所诃者。谓于阿罗汉。若以手块等害。或复弃舍而不敬养。俱为世间诸有智者诃责毁訾。

逆害于父母  王及二多闻

诛国及随行  无碍过梵志

逆害于父母王及二多闻者。母即喻爱。以能生故。如世尊说。

士夫爱所生  由心故驰走

有情处生死  苦为大怖畏

父即喻有漏业。以能引故。如世尊说。苾刍如是有情。造善有漏。修所成业。得生于彼。受果异熟。故我说彼随业而行。王即喻有取识。如世尊说。

第六增上王  染时染自取

无染而有染  染者谓愚夫

又世尊说。苾刍当知。我说城主。即有取识。二多闻。即喻见取戒禁取。如祠祀静默。二多闻士。于尘秽中。共为嬉戏。如是二取。于有漏法执。为第一胜上。或复净脱出离。弃舍永断爱业识取。故名逆害。国喻烦恼。随行喻彼相应寻伺。诛谓诛戮。弃舍永断烦恼寻伺。故名为诛。无碍者。碍有三种。谓贪嗔痴。彼于此三。已断遍知。故名无碍。过者出也。彼无碍故。出过三界。永除恶法。故名梵志。如世尊说。

佛恒住正念  游化于世间

灭恶法尽结  故名为梵志

逆害于父母  王及二多闻

除虎第五怨  是人说清净

此中上半义如前说。虎喻嗔缠。如虎禀性暴恶凶险饮啖血肉。嗔缠亦尔。暴恶凶险。灭诸善根。第五怨者。喻五盖中第五盖。或喻五顺下分结中第五结。弃舍永断。故说为除。是人永断贪嗔痴故。说为清净。

胜已不复胜  已胜无所随

佛所行无边  无迹由何往

胜已者。谓诸烦恼已断遍知。彼有复胜。有不复胜。谁复胜。谓已断烦恼后还退者。谁不复胜。谓已断烦恼不复退者。不复胜者。简异复胜。已胜无所随者。谓若烦恼未断遍知。即随三界。循环流转。既诸烦恼已断遍知。故无所随。佛所行无边者。谓佛世尊。无学智见。明觉菩提。慧照现观。起得成就。故名为佛。四种念住。名佛所行。此四念住。行相所缘。俱无边际。故名无边。无迹由何往者。迹谓足迹。即喻烦恼。若诸烦恼未断遍知。由彼往于三界恶趣。既诸烦恼已断遍知。故无由往。

诸网不可布  爱无何所将

佛所行无边  无迹由何往

诸网不可布者。网即喻爱。如世尊说。我说爱网弥覆林池。爱若未断遍知。则可弥布网罗三界。既已断遍知。故不可布。爱无何所将者。爱若未断遍知。则可将往三界。既已断遍知。故无所将往。颂中后半义。如前说。

已坏车断索  流注及随行

度堑于世间  唯佛称梵志

已坏车断索流注及随行者。车喻我慢。索即喻爱。如车所载物由车故高。以索缚持。远有所至。有情亦尔。由慢故高。爱所缚持。流转生死。流注即喻一切烦恼。随行喻彼相应寻伺。已断遍知慢爱烦恼相应寻伺。名已断坏。度堑者。堑喻无明。已断遍知。故名度。如世尊说。齐何名为已度堑。谓已断遍知无明。于世间唯佛称梵志者。佛与梵志。义如前释。于诸世间。唯佛得称真实梵志无上觉者。方能永灭诸恶法故。

一本二洄洑  三垢五流转

大海十二险  牟尼皆已度

一本者喻无明。是生死根本故。如世尊说。

诸所有恶趣  此世及后生

皆无明为本  欲贪等资助

二洄洑者。即喻名色。有情于中。难可出故。三垢者。谓贪嗔痴垢。五流转者。即喻五趣。有情于中。恒流转故。大海者。喻六内处。十二者。即十二相。此喻六内及六外处。险者。险坑喻诸烦恼。牟尼皆已度者。牟尼有二。一学。二无学。学于彼正度。无学于彼已度。

不信不知恩  断密无容处

恒希望变吐  是最上丈夫

不信者。谓阿罗汉。彼于三宝四谛。皆自证知。非信他语。不知恩者。恩谓有为。有作用故。涅槃名非恩。诸阿罗汉。有胜智见。知非恩故。名不知恩。断密者。密谓相续。此有二种。一欲色界相续。二色无色界相续。彼阿罗汉。离此相续。故名断密。无容处者。谓阿罗汉。离相续故。于三界中。无容生处。恒希望变吐者。希望有二。一希望财位。二希望寿命。彼阿罗汉。于此二种。已断遍知。故名变吐。即是弃舍恒希望义。是最上丈夫者。谓阿罗汉。得上所说最上最胜第一功德故。丈夫中名为第一最胜最上。

三十六驶流  意所引增盛

恶见者乘御  分别著所依

三十六驶流者。喻三十六爱行。意所引者。谓意为集。意所生起。是意种类。增盛者。谓上品猛利圆满。恶见者者。谓诸外道。彼乘御此。往捺洛迦傍生鬼界。故名乘御。分别者谓三种分别。一欲分别。二恚分别。三害分别。著所依者。著谓贪欲嗔恚愚痴。此依彼起。故名所依。

弃身恶行  及语恶行  弃意恶行

及余过失

弃身恶行者。谓断身三恶行。及语恶行者。谓断语四恶行。弃意恶行者。谓断意三恶行。及余过失者。谓断除前十种恶行诸余过失。

汝于所见闻  唯有所见闻

及于所觉知  唯有所觉知

由汝唯有故  无此彼近远

亦无二中间  便至苦边际

如是二颂。重显经中。佛告大母。汝于所见。唯有所见。汝于所闻。唯有所闻。汝于所觉。唯有所觉。汝于所知。唯有所知。由汝唯有所见闻等故汝无此。由汝无此故汝无彼。由汝无彼故。汝无近无远。无二中间。由是因缘。至苦边际。此中眼识所受所了别名所见。有于所见。唯有所见。有于所见非唯有所见。谁于所见。唯有所见。谓于眼识所受所了别。不起烦恼。谁于所见非唯有所见。谓于眼识所受所了。起诸烦恼。耳识所受所了别名所闻。有于所闻唯有所闻。有于所闻非唯有所闻。谁于所闻。唯有所闻。谓于耳识所受所了别。不起烦恼。谁于所闻非唯有所闻。谓于耳识所受所了别。起诸烦恼。鼻舌身三识所受所了别名所觉。有于所觉唯有所觉。有于所觉非唯有所觉。谁所觉唯有所觉。谓于三识所受所了别。不起烦恼。谁于所觉非唯有所觉。谓于三识所受所了别。起诸烦恼。意识所受所了别名所知。有于所知唯有所知。有于所知非唯有所知。谁于所知。唯有所知。谓于意识所受所了别。不起烦恼。谁于所知。非唯有所知。谓于意识所受所了别。起诸烦恼。由彼于所见闻觉知。唯有所见闻觉知。不起烦恼。故无有此。谓不起慢憍傲心高举心决勇。由其无此故无有彼。谓不起贪嗔痴。由其无彼故。无近无远。无二中间。谓于欲界色无色界。皆无生处。由如是理。便得至苦边际。苦者。谓五取蕴。此苦边际即是弃舍一切所依。爱尽离染永灭涅槃。

医泥及谜泥  蹋铺达鞢铺

勿希应喜寂  遍离至苦边

如是一颂。重显经中。佛为护世二王作蔑戾车语说四圣谛等。彼便领会。医泥者。显苦圣谛。谜泥者。显集圣谛。蹋铺者。显灭圣谛。达鞢铺者。显道圣谛。勿希者。劝彼勿希求欲界色无色界。应喜者。劝彼若闻佛证菩提法。是善说僧修妙行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善施设苦谛。善施设集灭道谛。应生欢喜。应寂者。劝彼若起贪嗔痴时。应寂等寂最极寂静。应遍离者。劝励彼心应离欲界色无色界。至苦边者。谓彼若能如是。便得至苦边际。苦边际言义如前说。

知身如聚沫  亦觉同阳焰

断魔花小花  不见死王使

知身如聚沫者。谓如实知身如聚沫。无力虚劣不可撮磨。亦觉同阳焰者。谓如实觉身同阳焰。因热恼生。迁流不住。断魔花小花者。魔有四种。谓烦恼魔。蕴魔。死魔。自在天魔。应知此中说烦恼魔。见所断者。名魔花。修所断者。名小花于彼弃舍永断名断。不见死王使者。无常能灭。名曰死王。老病迫逐。称死王使。

观住觉近远  应喜诸业无

知世有兴衰  善心普解脱

观住者。谓应观察。住有三种。一空。二无愿。三无相。觉近远者。觉谓觉慧。聪明委具。于内外境。应正生起。应喜者。谓若闻说佛证菩提法。是善说僧修妙行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善施设苦谛。善施设集灭道谛。应生欢喜。诸业无者。谓不成就。能感后生身语意业。知世有兴衰者。知谓了达。世谓五取蕴。兴衰谓生灭。即是随观有漏五蕴有起尽义。善心者。谓决择心。善巧心。调柔心。普解脱者。谓于诸趣诸有诸生。已解脱。遍解脱。极解脱。

虽脱而坠堕  饕餮复来还

得安仍乐乐  乘乐至乐所

虽脱者。谓诸外道。虽脱欲界。而坠堕者。谓彼而坠色无色界生。及堕彼受生贪。饕餮复来还者。谓彼于顺五下分结。虽少分断。而余多故。后必起贪。还生欲界。得安者。安谓有余依涅槃界。诸阿罗汉。已证故名得。仍乐乐者。乐谓无余依涅槃界。彼恒欣慕故名乐。乘乐至乐所者。谓乘道乐。至涅槃乐。

无根于地界  无叶亦无枝

彼雄猛脱缚  谁复应讥毁

根者。喻有取识。地界者。喻四识住。如世尊说。五种子者。显有取识。地界者。显四识住。叶者。喻我慢。如世尊说。云何烧叶。谓我慢已断已遍知。枝者。喻爱。如世尊说。

五妙色宫内  若有爱枝生

牟尼见彼生  以慧速除断

诸阿罗汉。于四识住中。无牵后有有取之识。无慢无爱。故说无根于地界无叶亦无枝。彼雄猛者。谓彼阿罗汉成就。能成雄猛法故。亦名雄猛。脱缚者。缚有三种。谓贪嗔痴。彼于此缚。已解脱。遍解脱。极解脱。谁复应讥毁者。谓如是类补特伽罗。唯应称誉。不应讥毁。若致讥毁。获罪无边。损坏世间真福田故。如世尊说。

若应毁而誉  及应誉而毁

彼口集殃祸  必不受安乐

说一切有部发智论卷第二十

猜你喜欢
  青年修养与佛教·太虚
  卷二·普济
  ◎参悟篇 方便开示·虚云
  劳工之道德·太虚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十八[宋磻]·惟白
  对于九华佛教的感想·太虚
  卷第三十二·霁仑超永
  授决品第六·佚名
  卷第十·佚名
  圣迦柅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经卷中·佚名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七·湛然
  浮石和尚語錄敘·通贤
  卷第一百一十八·佚名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二(论本第四十四五六七八九五十)·窥基
  辞佛学院院长书·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附录·况周颐

    ○蕙风词话诠评(不归按:人文本《惠风词话》无此评,乃唐圭璋作。) 临桂况舍人夔笙,最善于论词。虽其所作之词,亦不能尽符其论词之旨,要其所论,类多名言。兹择其《蕙风词话》中之有关作词旨要者,加以扩充阐明。其所说未惬吾意者,

  • 卷五·林朝崧

    春雁(以下甲寅)春草复澄社兄德配高夫人挽词四首飓风后作飞行机赠叶香秋夜旅怀诸公赐和秋夜旅怀之作,迭韵奉酬喜琅儿生哭二兄恭祝升三社兄令堂八十晋一上京舟中作关门小泊初见雪热海晓望箱根玉泉楼箱根玉帘泷(日人称瀑布曰

  • 卷三百八十五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起哲宗元祐元年八月壬辰盡是月甲辰   八月壬辰,皇弟偲為武成軍節度使、滑國公。   右司諫蘇轍言:「臣近奏言杜紘除右司郎中不當,不蒙采納。伏以紘文法俗吏,才不過人,昔以誦習偶為法官,天資邪佞,能諂事宰相,遂復致身刑

  • 第六十六回 趋大梁德宗奔命 战贝州朱滔败还·蔡东藩

      却说李怀光见了陆贽,力陈三害,第一害是得克京城,吐蕃纵兵大掠;第二害是吐蕃建功,必求厚赏,京城已遭寇掠,国库如洗,何从筹给;第三害是吐蕃兵至,必先观望,我军胜,彼来分功,我军败,彼且生变,戎狄多诈,不宜轻信。这三大害处,好似语语

  • 卷之一百十九·佚名

    洪武十一年六月辛丑朔命齐王榑复之凤阳○戊申改黎州长官为安抚司以长官芍德为安抚使○己酉以兵部尚书李焕文为吏部尚书户部侍郎王琚为兵部侍郎吏部尚书陈铭为都督府掌判官○壬子遣使致祭故元幼主于沙漠 上命礼部臣曰

  • 忙兀台传·宋濂

    忙兀台,蒙古族人,姓达达儿氏。其祖父塔思火儿赤随太宗平定中原有功,任命为东平路达鲁花赤。世祖时期,忙兀台为博州路奥鲁总管(按:奥鲁,蒙古语,谓大军出征时留在后方的家属、辎重)。至元七年(1270)为监战万户,佩金虎符。八年,任

  • 卷一百七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六经籍考子【杂家上杂学 杂考】【臣】等谨案马端临因班史之例立杂家一门其说则班固所称杂家者流出於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在见王治之无不贯此杂家所长也要之汉以後名家墨

  • 卷三十三·陆宗楷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三十三官师五题名元<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志,卷三十三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志,卷三十三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志

  • 奏谳书十六·佚名

    原文:淮陽守行縣掾新郪獄,七月乙酉新郪信爰書:求盜甲告曰:從獄史武備盜賊,武以六月壬午出行公粱亭,至今不來,不知在所,求弗得,公粱亭校長丙坐以頌繫,無繫牒,弗窮訊。七月甲辰淮陽守偃劾曰:武出備盜賊而不返,其蹤蹟類或殺之。獄告出

  • 第一节诸教情状·吕思勉

    当晋、南北朝之世,佛教之流传初盛;牢笼旧有诸迷信之道教,亦于此时长成。适会新莽变法败绩,吾国人不复敢言改变社会组织、政治制度,而欲以空言提唱道德,移易人心,玄学因之昌盛;其易与哲理精深之佛教合流,又将己所崇信之哲理,与旧

  •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吕思勉

    战国七雄,谁都知道以秦为最强。然而当其初年,实以秦为最弱。秦处关中,本杂戎狄之俗,其文化和生活程度,都较东方诸国为低。而战国初年,秦又时有内乱,魏人因之,攻夺其河西之地;而且北有上郡。注106现在陕西南部的汉中,则本属于楚

  • 卷七 离娄章句上·孟子

    一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

  • 四书留书卷三·章世纯

    明 章世纯撰论语上学而时习精神者物之欲有附者也不得所寄而任之则泛滥流泊而无所归寓以非处是自扰也惟丽之于学则常乐其有以自行而复有以自安其往也皆有所欲于前而动故常悦也有朋自逺 节水流湿火就燥皆有乐也其为乐

  • 卷十四·蔡德晋

    钦定四库全书礼经本义卷十四无锡蔡德晋撰凶礼士虞礼【此言士丧既葬而虞祭之礼郑康成曰虞安也士既葬其父母迎精而反日中而祭之於殡宫以安之也】特豚馈食侧亨于庙门外之右东面鱼腊爨亚之北上饎爨在东壁西面【祭用黍稷曰

  • 卷二·王应电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传__周礼翼传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翼传卷二明 王应电 撰握机经一凡一十九字乃风后握机经古文也黄帝立井田之法因以制兵为握机阵法破蚩尤于涿鹿之野其臣风后实佐之为万世兵法之祖天地风云龙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佚名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一)第一分初大本经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花林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时。诸比丘于乞食后集花林堂。各共议言。诸贤比丘。唯无上尊为最奇特。神通远达。威力弘大。乃

  •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佚名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海龙王宫。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与众多菩萨摩诃萨俱。尔时娑竭罗龙王。即从座起。前礼佛足白言。世尊。颇有受持少法得福多不。佛告海龙王。有四殊胜法

  • 续释常谈·龚颐正

    一卷。宋龚颐正撰。龚颐正字养正,本名敦颐,因避讳改。处州遂昌(今浙江遂昌县)人。光宗时为国史院检讨官。另著《芥隐笔记》一卷。是书为《释常谈》之续篇,辑录范围颇广泛,遍及经史子集、诗词及笔记小说等。文字较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