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六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六
临济第十七世祖
讳祖钦。嗣径山。
理宗庚戌嘉熙十年。
临济第十七世仰山祖嗣宗统(二十九年)。
辛亥十一年(元宪宗立)。
佛灭后二千二百年。
金陵冲诏移径山。
冲隐金陵。育王虚席。朝论以大觉故家。不轻畀付。特召冲於隐所。三返卒不奉诏。径山虚席。复诏起之。先是京兆尹赵公将逝冲来吴之法华。而径山之命继至。冲谓不赴法华则不信。重违君命则不恭。失恭与信。何以为后学法。乃幡然而起。留法华踰月。即登径山。
壬子十二年(闽浙大水)。
原妙出家。
妙年十五。恳请父母出家嘉禾密印寺。名原妙。
癸丑宝佑元年。
祖住潭州龙兴。
上堂曰。纯清绝点。正是真常流注。打破镜来。未免一场狼籍。不若遇饭吃饭。遇茶吃茶。晓来独立空庭外。闲对寒梅几树花。
甲寅二年。
原妙圆具戒。
乙卯三年。
丙辰四年。
祖迁湘西道林。
丁巳五年。
禅师庆寿下海云印简寂。
简宁远宋氏子。生而神悟。七岁父授孝经开宗明义章。遽问父曰。开者何宗。明者何义。父异之。俾侍中观沼出家学佛。一日侍沼行。沼举看他家事忙。且道承谁力。汝作么生会。简将沼手一掣。沼曰。这野狐精。简诺诺。沼曰。更须别参始得。元兵破宁远。四众逃散。简侍沼如故。沼曰。吾迫桑榆。汝方富有春秋。何当玉石俱焚。宜自远遁。简泣曰。因果无差。死生有命。安可离师苟免乎。沼察其诚。嘱曰。子向去朔漠有大因缘。吾将与子北渡。经年至赤城。书偈曰。七十三年如掣电。临行为君通一线。泥牛飞过海东来。天上人间寻不见。偈毕忽无疾而逝。阇维收顶骨舍利。简为乞缘造塔供养。一夕闻空中呼简名。简瞥然有省。复闻人告曰。大事将成。毋滞於此。黎明遂策杖之燕。过松铺。值雨宿崖下。因击火乃悟。曰今日始知眉横鼻直。信道天下老和尚不寐语。明日至景州。见本无玄。玄问从何所来。简曰云收幽谷。玄曰何处去。简曰月照长松。玄曰孟八郎汉。便恁么去也。简诺诺趋出。初沼临终。简问某甲当依何人了此大事。沼曰贺八十去。迨入燕。至大庆寿寺。乃省前谶。於是谒璋。嗣其法。两主庆寿。王臣尊信。启导接引。卫法护世之功不浅。有孔子之后元措者。渡河谒简请复曲阜庙祀。简微言之。乃复袭封。闰四月说偈毕。泊然而逝。茶毗获舍利无算。谥佛日圆明大师。
戊午六年。
元廷诏辨正焚烧道藏伪经加雪庭祖师号。
时有道流。出一书曰老君化胡成佛经。及八十一化图。镂板传布。其言鄙陋诞妄。意在轻蔑释门而自重其教。少林祖以其事奏闻宪宗。有旨令僧道二家。同诣上所辩析。二家自约。道胜。则僧冠首而为道。僧胜。则道削发而为僧。僧问道曰。汝书为谕化胡成佛。且佛是何义。道对曰。佛者。觉也。觉天觉地。觉阴觉阳。觉仁觉义之谓也。僧曰。是殆不然。所谓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圆明。故号佛陀。岂特觉天地阴阳仁义而已耶。宪宗特语近侍曰。吾亦先知仁义是孔子之语。谓佛为觉仁觉义。其说非也。道士又持史记诸书以进。欲出多说。侥幸取胜。僧曰。此是何书。道曰。前代帝王之书。上曰。汝今持论教法。何用攀援前代帝王。僧曰。我天竺亦有此书。汝闻之乎。对曰。未也。僧曰。我为汝说。天竺频婆罗王赞佛偈曰。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当其说是语时。老子安在。道者不能对。僧又问汝史记有化胡之说否。曰无。又问老子所传何经。曰道德经。曰此外更有何经。曰无。道德经中有化胡事否。曰无。僧曰史记中既无。道德经中又无。其为伪妄明矣。道者辞屈。尚书姚枢曰。道者负矣。上命如约行罚。遣近臣脱欢。将道者樊志应等十有七人。诣龙光寺削发为僧。焚伪经四十余部。天下佛寺为道流所据者。悉命归之。祖加号光宗正法大师。
祥符荫曰。化胡经。妄撰於晋王浮。当时已明其谬。今复昭雪於祖龙一炬。良由五浊恶世。人多邪倒。堂堂大路不肯行。偏向荆棘林中。别生枝蔓。自取泥犁。良可悲也。老子清净守玄。修之原不失为善法。乃不善遵其教者。谬妄取戾。一至於此。佛慈广大如太虚空。亦何所损失。而又何所不摄受之。但引人堕邪见坑中。失正知见。为可惧耳。宪宗此举可谓崇正驱邪。而雪庭祖辩正之功亦不少也。
原妙入净慈立三年死关学禅。
己未开庆元年。
禅师原妙谒断桥。
妙请益断桥伦。伦令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话。於是胁不至席。口体俱忘。或如厕惟中单而出。或发函忘扃鐍而去。时同参僧显慨然曰。吾己事弗克办。曷若辅之有成。朝夕护侍惟谨。
庚申景定元年。
祖寓北磵原妙来参。
妙来北磵参祖。方问讯插香。祖便打出。闭却门。一再往。始得亲近。乃问已前做处。妙一一供吐。祖当下悉与剿除。令看无字。自此日日参叩。祖忽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声未绝。即打。如是者不知其几。妙扣愈虔。
辛酉二年。
祖住处州南明原妙省悟。
祖住南明。上堂曰。有句无句。如藤倚树。白鹭下田千点雪。黄鹂上树一枝花。三千里外卖却布单。不远而来。因甚放下泥盘。呵呵大笑。毗婆尸佛蚤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原妙从径山归堂。梦中忽忆断桥所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疑情顿发。三昼夜目不交睫。至第六日。随众诣三塔讽经。抬头忽睹五祖演和尚真赞。末两句云。百年三万六千朝。反覆元来是这汉。蓦然打破拖死尸之疑。解夏至南明。祖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尸到这里。妙便喝。祖拈棒。妙把住云。今日打原妙不得。曰为甚打不得。妙拂袖便出。翼日。祖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曰狗舐热油铛。曰你那里学这虚头来。曰正要和尚疑着。祖休去。
壬戌三年。
妙度夏江心过雪窦见希叟昙。
昙问那里来。妙拖下蒲团。昙曰。狗子无佛性。上座作么生。妙曰。抛出大家看。昙乃自送入堂。
禅师径山支下天童西岩了慧寂。
慧参径山祖。居第二座。苏州守赵节斋请开法定慧寺。迁东嘉能仁。江州东林。及明州天童。咸有声绩。佛涅盘日上堂。拈拄杖召大众云。黄面瞿昙乃竺乾猛将。以慈悲为弓矢。以智慧为戈矛。统百万雄兵。勇不可当。布三百余阵。势不可敌。如是四十九年。演出五千余卷兵书。虽流落人间。而未尝有一字漏泄。因与生死魔军为冤为对。遂於跋提河边。筑一巨城。名为涅盘。於其城中。先以紫磨金躯犒赏诸兵。令其瞻仰取足。再三抚谕。而又散以八斛四斗珍珠。其谋意无他。必欲打破生死牢关。普与尽大地众生。共行通天活路。得到大安隐大解脱之场而后已。岂谓二千余载。犹未遂其志。而未奏其功。山僧既知其力尽计穷。不免拔剑相助去也。以拄杖画一画云。四海浪平龙睡稳。九天云净鹤飞高。晚居幻智庵。无疾而化。
癸亥四年。
禅师文泰参雪庭祖受嘱。
泰汾州阳城魏氏子。礼本乡智禅师剃染受业。精修僧事。服勤有年。辞智游学。独迈太行。经入东鲁。初习教乘於演三藏德律师法席。粗领大义。次扣禅关。广参知识。始参济下宗师。依云峰恒。参请累年。亲蒙授记。仍付衣颂。次参曹洞宗师。后造太原深丈室。复蒙印证。后诣燕京大万寿寺。参雪庭祖。祖问当机一句。试拈出看。泰拟开口。祖曰。家产被人籍没了也。还在这里叫屈。泰抚掌曰。谁奈我何。祖曰。这风颠汉。曰仁义道中。且与一拜。於是侍锡十载。受嘱。
祖迁台州护圣。
甲子五年。
祖住湖州光孝。
度宗。
度宗乙丑咸淳元年。
祖挂牌道场开法天宁原妙侍。
丙寅二年。
妙侍者入龙须山。
祖一日问妙曰。日间浩浩时。还作得主么。妙曰。作得主。又问睡梦中作得主么。妙曰。作得主。复问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甚处。妙无语。祖嘱曰。从今日去。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眠觉来。却抖擞精神。我者一觉主人公。毕竟在甚么处安身立命。妙遂奋志入临安龙须。自誓曰。弃一生做个痴呆汉。决要者一着子明白。
丁卯三年。
祖住袁州仰山。
法席为天下第一。僧问如何是五家宗旨。祖曰。有口祇堪吃饭。曰若不借问。争达本源。祖曰。未敢相许。曰如何是沩仰宗。祖曰。父慈子孝。曰如何是临济宗。祖曰。迅雷不及掩耳。曰如何是曹洞宗。祖曰。三更不借夜明帘。曰如何是云门宗。祖曰。体露金风。曰如何是法眼宗。祖曰。山自青水自绿。曰五家宗乘蒙师指。向上宗乘事若何。祖曰。头顶天脚踏地。
赜藏主集古尊宿语录成。
唐宋传灯。尝赐入藏。诸师之语。传灯不能备载者。[〡*臣*责]别集自大鉴一世而下。南泉赵州以及真净佛照二十余家。计四十八卷。名之曰古尊宿语录。育王大观序之。
祥符荫曰。古尊宿录。叙述真奥。博而不华。实有裨於宗传。开后学之心眼。传灯之外。必不可少者也。微言不坠。大意昭然。藏主之功为不浅矣。
禅师万松支下上都华藏普安至温寂(温坚持雅操。不为好爵所縻。胜於秉忠一筹。故书)。
太保刘秉忠荐温有经世才。世祖召见。与语大悦。留内庭三载。多有赞益。将授以官。坚辞还山。锡号佛国普安大禅师。五月示疾右胁而逝。异香三日。茶毗舍利无数。
戊辰四年。
己巳五年。
元世祖赍供仰山致尊敬之礼。
庚午六年(大旱)。
原妙闻堕枕彻悟。
妙居龙须经五载。因同宿道友推枕堕地作声。廓然大彻。自谓如往泗州见大圣。远客还故乡。元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
辛未七年(大饥)。
壬申八年。
癸酉九年。
禅师从伦应元诏入对内殿。
伦参万松祖。见阿那律得闻天眼因缘。忽有省。曰设使五眼俱瞎。又能开我向上眼矣。因举似祖。祖问如何是向上眼。伦曰瞎。祖曰真个瞎。伦复曰瞎瞎。祖颔之。九月诏入内殿。从容问辩。薄暮将退。帝曰。在先有问。皆言无说。今何却有说耶。伦曰。理本无说。今且约事而言。帝曰。何故理无言说。伦曰。理与神会。如人食密。中边皆甜。若问密之色相。紫白可言。若论味之形容。实难诉说。
禅师持定力疾参悟 发明(定忘身苦参得悟。书之以为顾恋形骸者鉴)。
定清苦刚介。来仰山参祖。为众持净。六月日。众患痢委身事之。未几定亦疾。疾革。医谓不可。乃取一触桶就屏处危坐其上。浆饮禁绝。单持正念。目不交睫者七日。第七日夜将半。忽觉山河大地草木丛林。徧界如雪。於明月下。堂堂一身。乾坤包不得。久之如闻击木声惊醒。徧体汗流。疾亦愈。踊跃自庆。旦诣方丈举似祖。祖举公案诘之。酬答无滞。示偈曰。昭昭灵灵是什么。眨得眼来已蹉过。厕边筹子放光明。直下元来只是我。
甲戌十年。
妙迁双髻。
妙隐龙须九载。缚柴为龛。风穿日炙。冬夏一衲。不扇不炉。日捣松和糜。延息而已。尝积雪没龛。旬余路梗。绝烟火。咸谓死矣。雪霁宴坐如初。有僧名若琼。焚祠牒从妙於龙须。忽染病。妙曰。病中绝缘。正好做工夫。汝臭皮袋。悉委之於我。但和病捱去。决不相赚。琼病亟。索浴。俯见汤影。郎有省。喜笑如脱沉疴。信宿书曰。三十六年颠倒。今日一场好笑。娘生鼻孔豁开。放出无毛铁鹞。妙问如何是娘生鼻孔。琼竖起笔。妙曰。又唤甚么作无毛铁鹞。琼掷笔而逝。妙迁武康双髻峰。
禅师如珙被旨住育王。
珙初参石田痴绝於灵隐。疑碍无所入。闻天目礼居太白。往投以疑。礼举南山筀笋。东海乌蠈。珙拟对。礼打之。忽有省。遂留侍。断桥伦住国清。延之典藏。伦迁净慈。居第二座。寻升第一座。丞相以雁荡灵岩。表请出世。迁能仁。退归放牧庵。不应外缘。有旨授育王。不得已应之。
恭宗。
恭宗乙亥(德佑元元至元十二)年。
曹洞第二十世雪庭光宗正辨祖示寂。
祖归故里。创建精舍曰报恩。祖姿颕悟。三阅藏教而成诵。诱掖后学无倦色。通群书。善翰墨吟咏。其上堂普说几十万言。播在丛林。门人请梓之。祖闻而叱之曰。此吾一时游戏所发。安可以形迹为哉。既老倦於接纳。归栖嵩阳。是年秋示微疾。书偈告终。塔於寺之西隅。
祥符荫曰。雪庭博洽融通。大展新丰之令於大河以北。为王臣尊礼。而辨正摧邪。功在法苑不小。与仰山祖。同时南北辉映。甘露双垂者也。
曹洞第二十一世祖
讳文泰嗣雪庭法(雪庭之门时称二泰。谓中林智泰。祖乃首推也)。
丙子(德佑二五月以后端宗景炎元)年。
曹洞第二十一世少室祖嗣宗统(一十四年)。
开堂少林祖剎。上堂曰。尘劫来事。只在於今。河沙妙德。总在心源。试教伊觌面相呈。便不解当风拈出。且道过在甚么处。卓拄杖曰。祇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
禅师中竺雪屋珂辞灵隐。
珂灵隐熏嗣。住中竺。上堂。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且道衲僧知个甚么。知道饭是米做。直饶恁么。阎罗老子索饭钱有日在。珂以宋鼎既迁。即谢寺事。时金山默庵雅禅师。尊师道行。时元兵下江南。默庵被总兵伯颜胁置幕中。从至武林。默庵言於伯颜。请珂住灵隐。亲持请疏扣门。珂抽关露半面问曰。汝为谁。默庵曰。故人某甲也。珂落关曰。我不识你。盖珂虽处世外。而以忠自持。故不屑灵隐之命。断江恩有诗曰。雪屋今亡四十年。高风凛凛尚依然。伯颜丞相拜床下。不肯为渠来冷泉。
祥符荫曰。当宋鼎革迁。元兵南下之时。临安羹沸。雪屋乃以世外缁衣。折伯颜床下之拜而不起。其高风清韵。有足多者。充其意。亦世外之文山迭山也。时珂座下有首座某。年八十余。叹曰。我生於宋。老於宋。乃不得死於宋。遂绝粒而死。噫。栴檀林中果无异嗅哉。
丁丑二年。
禅师妙峰下径山藏叟善珍寂。
禅师普度住径山。
度字虚舟。江都史氏子。初见铁牛印於灵隐。徧历诸方。若天童晦岩光。大慈石岩琏。虎邱石室迪。皆一见器异之。参无得通於饶州荐福。决志亲依。嗣之。淳佑初。出世金陵半山。继润之金山。潭之鹿苑。抚之疎山。苏之承天。补中竺。复诏升灵隐。被命住径山。值火余。志图兴复。将有绪而遽寂。
禅师云壑 瑞集心灯录成。
瑞续五灯会元。集卧龙先祖以后。宋季元初诸宗语。曰心灯录 发明(心灯录以援邱玄素塔铭。证德山出马祖下。致阻抑不行。然邱铭竟传矣。书成。以见此书有系法门。狥私掩公者之失自见也)。
戊寅(三五月帝炳祥兴元)年。
己卯祥兴二年 宋亡。
元(姓奇渥温氏。太祖铁木真。于宋开禧二年。自号可汗。传太宗窝阔台。睿宗[悔-母+也]雷。定宗贵田。宪宗蒙哥。至世祖讳忽必烈。国语曰薛禅。即位开平。於宋景定元年庚申。建元中统。至宋景定五年甲子。改至元。改开平为上都。己卯宋亡。混一天下。世祖在位凡三十五年。元制。凡皇帝即位之始。必先受佛戒。方登大宝。布告天下)。
世祖庚辰至元十七年。
禅师妙高自蒋山迁径山。
高字云峰。长溪人。家世业儒。母梦池上婴儿合爪坐莲华心。手捧得之。觉而生高。因名梦池。自幼嗜书史。尤耽释典。固请学出世法。父母以梦故不忍夺。出家受具。首参道冲。冲曰。此儿语纚纚有序。吾宗瑚琏也。又参范祖。祖尤器重。拟充侍职。高叹曰。怀安败名。吾不徧参诸方。不止也。遂之育王见广闻。入室掌藏钥。一日闻举譬如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甚尾巴过不得。高划然有省。答曰。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闻曰。也只道得一半。后出世南兴大芦。屡迁至蒋山。历十有三载。乙亥寺被兵革。军士有迫高求金者。以刃拟高。高延颈曰。欲杀即杀。我头非汝砺刃石。辞色雍容。了无怖畏。军士感动。掷刃而去。是年诏住径山。径山毁。高殚心兴建。
帝师癹思八(此云圣寿)寂 发明(元列朝皆有帝师。书[癹-又+文]思八以槩其余。凡天下高僧师号。皆锡自帝师)。
辛巳十八年。
禅师原妙键死关西天目。
妙住双髻。丙子。学徒避兵四去。妙独掩关危坐。及安堵。启户视之。则那伽如故。於是户屦弥伙。应接不暇。乃以拄杖横肩顾左右云。大众会么。楖栗横肩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己卯春。腰包宵遁。直造天目西峰。有狮子岩。拔地千仞。崖石林立。妙乐之。有终焉之意。未几慕膻之蚁复集。是年复造岩西石洞。营小室如舟。扁曰死关。上溜下淖。风雨飘摇。绝给侍。屏服用。不澡身。不剃发。截瓮为铛。并日一食。晏如也。洞非梯莫登。撤梯断缘。虽弟子罕得瞻视。设三关语以验学者云。大彻底人。本脱生死。因甚命根不断。佛祖公案。只是一个道理。因甚有明与不明。大修行人当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下语不契。闭门弗接。
禅师报恩从伦奉诏再焚道藏伪经。
道藏伪经。前已烧禁。是年复有道流构难。十月二十日。有旨就大都悯忠寺。再勘焚烧道藏伪经。除道德经外。尽行烧毁。命伦举火。伦升座。以火炬打一圆相曰。诸仁者。祇如三洞灵文。还能证此火光三昧也无。若也於斯会得。家有北斗经。人口保安宁。其或未然。从此灰飞烟灭尽。任伊到处觅天尊。中书丞相耶律铸。翰林院唐方等。奉勅撰碑纪其事。
壬午十九年。
癸未二十年。
甲申二十一年。
禅师行端来参。
端临海何氏子。世业儒。一切文字。不由师授。自然通达。初参藏叟珍於径山。珍问汝是甚处人。端曰。台州。珍便喝。端展坐具。又喝。端收坐具。珍曰。放汝三十棒。参堂去。端於言下豁然顿悟。珍寂。端以净慈灵隐。山水清胜。往挂锡焉。自称寒拾里人。横川珙在育王以偈拈曰。寥寥天地间。独有寒山子。端竟不渡江。而谒觉庵真於承天。遂参祖於仰山。祖问何处来。端曰两浙。祖曰。因甚语音不同。端曰。合取臭口。祖曰。獭径桥高。集云峰峻。未识书记在。端拍手曰。鸭吞螺蛳。眼睛突出。祖顾笑谓侍者。点好茶来。
乙酉二十二年。
丙戌二十三年。
丁亥二十四年 径山还旧观。
祖授侍者原法印。
妙在天目死关中。祖寄竹篦麈拂。及绿水青山。一同授记与高峰原妙。以赞示曰。上大今已无人。雪岩可知礼也。虚名塞破乾坤。分付原妙侍者。
临济第十七世仰山雪岩祖示寂。
临济第十八世祖
讳原妙。嗣仰山。
戊子二十五年。
临济第十八世高峰祖嗣宗统(八年)。
祖开法天目明本侍。
缁素共筑师子院。请祖开堂。适大仰寄到竹篦顶相。遂拈香上堂示众曰。海底泥牛衔月走。岩前石虎抱儿眠。铁蛇钻入金刚眼。昆仑骑象鹭鸶牵。此四句内。有一句能纵能夺。能杀能活。若人检辨得出。一生参学事毕。明本号中峰。钱塘孙氏子。母梦无门开道者。持灯笼至其家。翼日遂生本。本神仪挺异。具大人相。才离襁褓。便跏趺坐。能言便歌赞梵呗。凡嬉游必为佛事。年十五决志出家。礼佛然指。誓持五戒。日课法华圆觉金刚诸经。昼夜弥励。困则首触柱以自警。期必得乃已。阅传灯至庵摩罗女问文殊生不生公案有疑。遂志在参决。往天目参祖。祖孤峭严冷。未尝一启齿而笑。独见本欢然欲为祝发。本以父命未许。祖曰。可举阇夜多尊者出家因缘喻汝父。勿自沉溺。未几诵金刚经至荷担如来处。恍若开解。本自谓识量依通。非悟也。丁亥年二十五。遂剃染侍祖开法天目。
诏集诸宗徒廷辩禅师径山妙高诣阙奏对详明上大悦。
时诏立御讲三十六所於江淮诸路。有谮毁禅宗者。有旨集诸宗徒廷辩。住径山云峰妙高叹曰。此宗门大事。吾当不惜诣阙争之。上问禅以何为宗。高奏净智妙圆。体本空寂。非见闻觉知思虑分别所能到。宣问再三。高历举西天东土诸祖。以至德山临济棒喝因缘。大抵禅是正法眼藏。涅盘妙心。趋最上乘。孰有过於禅。词旨明显。余二千言。又宣进榻前。与谮者再复论难。谮者辞屈。上大悦。禅宗安堵如初。
径山复灾。
住持高谓众曰。吾宿负此山债耳。遂再营建。汇殿坡为池。他屋以次落成。
禅师平江承天梦真升座说法寝升教班居禅上之旨。
真字觉庵。嗣雪宝谦。住承天。时有华严宗讲主某。奏请江南两浙名剎。易为华严教寺。升教班资居禅之上。奉旨南来。抵承天。次日觉庵升堂。就为说法。博引华严一经宗旨。纵横放肆。剖析诸师论解是非。若指诸掌。其时华严讲主者。闻所未闻。大沾法益。且谓承天小寺长老。尚如是。矧杭之巨剎大宗师耶。因回奏。遂寝前旨。
本侍者具戒。
己丑二十六年。
祖付侍者明本法印。
本一日观流泉有省。即诣祖求证。祖打趁出。既而民间讹传官选童男女。本因问曰。忽有人来问和尚讨童男女时如何。祖曰。我但度竹篦子与他。本即言下洞然。彻法源底。陆沉众中。人无知者。於是祖书真赞付曰。我相不思议。佛祖莫能视。独许不肖儿。见得半边鼻。且俾参徒。诣本请益。
曹洞第二十一世少室祖示寂。
祖於正月示微疾。谓门人曰。古人坐脱立化即不无。於衲僧分上皆余事也。言毕。掩息右胁而寂。
禅师天目下育王横川如珙寂。
曹洞第二十二世祖
讳福遇。氏族阙。
庚寅二十七年。
曹洞第二十二世宝印祖嗣宗统(八年)。
祖住宝印。上堂曰。机先一句。越韵超声。句后一机。弥乾盖宇。衲僧家随缘开拓。妙惠人天。祇如不落前后一句。作么生道。昨夜西风恶。吹折案山松。
辛卯二十八年。
禅师云峰寺如意撰至元辨伪录。
先是有道士邱处机李志常等。毁西京孔子庙为文城观。谋占梵剎四百八十二所。传袭王浮化胡伪经。惑乱臣民。时少林裕祖诣阙陈奏对辩。处机等辞屈。奉旨焚伪经。罢道为僧者十七人。还佛寺三十七所。辛巳冬。复奉旨除道德经外。其余说谎经文。尽行烧毁。乃诏大都云峰寺住持如意。撰至元辨伪录。上喻曰。譬如五指。皆从掌出。佛门如掌。余皆如指。伪宜辨也。辨凡五卷。穷释老之渊源。分邪正之真伪。复勅翰林学士知制诰臣张伯淳。序而行之。
壬辰二十九年。
癸巳三十年。
禅师净慈下径山雪峰妙高寂。
甲午三十一年。
成宗。
成宗乙未元贞元年(四月兰州河清三日上下三百里)。
禅师东林悦堂誾应诏入对 发明(成宗践祚之初。召问大法。誾能以道引导之。故书)。
誾嗣双林朋。九江守钱真孙请出世西林。迁开先又迁东林。召对称旨。赐玺书号通慧禅师。并金襕法衣。
禅师牧潜圆至住建昌能仁。
至高安姚氏子。父兄皆名进士。至参仰山祖受记莂。住能仁。所着有牧潜集(明汰如河法师重刻〔六〕)。
临济第十八世高峰祖示寂。
祖上堂。拈拄杖召大众云。还见么。人人眼里有睛。不是瞎汉。决定是见。以拄杖卓一下云。还闻么。个个耳里有窍。不是死汉。决定是闻。既见既闻是个甚么。以拄杖○。见闻即且止。只是六根未具之前。声色未彰之际。未闻之闻。未见之见。正恁么时。毕竟以何为验。以拄杖[○@│]。吾今与汝保任斯事。终不虚也。以拄杖[○@□]。三十年后。切忘妄通消息。靠拄杖下座。冬十一月。大觉寺祖雍。师子院院主明初来省。祖竟以后事付嘱。十二月一日黎明。辞众曰。西峰三十年。妄谈般若。罪犯弥天。末后有一句子。敢累及平人。自领去也。大众还有知落处者么。良久云。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复说偈曰。来不入死关。去不出死关。铁蛇钻入海。撞倒须弥山。泊然而寂。启龛七日。端然如生。塔全身於死关。祖为人至慈勤恳。诲人善语和易。或继以泣。及至室中行祖令。鞭策龙象。尽情勘核。丝粟无贷。尝戒学者。今人负一知半解。不能了彻。参徒一诘。茫然莫辨邪正。句来句去。如手搏儿。盖得处卤莽故也。直须大彻。亲见亲证。明得差别智。方解勘辨杀活。其机用险峻。不可凑泊如此。尤矜细行。崇戒律。虽创两剎。目未尝睹。信士全从进得所剪发。朝夕供礼。舍利累累如贯珠。天下识与不识。皆赞叹曰。高峰古佛。
安隐忍曰。金刚王剑。佛祖不留。至虎邱应庵十有二传。如器注器。当时有与临济先后出世者。如石霜多枯木。众以胜妙境界作究竟。至首座化去不会宗旨。微九峰孰能反正之。厥后流为默照邪禅。而真净五祖妙喜诸老宿。痛斥其非。迨胜朝此病炽作。虽没量大汉。不免从狐鼠蹊径中来。赖是二老生铁铸成。终得正悟。虽悟后痛诉昔时之谬。往路之非。而学者耽着恬寂。卒不能舍。甚哉邪法入人之深也。繇是国初至今。多坐不语禅。南北甚行牢不可破。天童三峰相并而出。十余年中。搂尽黑。暗魔军窠臼。然而狂打泼骂。记名泥迹之弊。不旋踵而生。末世说法。其难如此。要当扇以淳风。感以至诚。验以宗旨。择以人类。复还马祖百丈临济兴化以来之元气根本。全机大用。非徒嚣嚣然口舌争也。若夫雪岩父子。拈提济上纲领。下刀发药。去古人实有间。设使施之今日。独不可以称良剂乎。故曰。道岁也。圣人时也。
祥符荫曰。弘教集载元世祖实录百余篇。字字句句。以宏法为己任。盖菩萨住初地。作大功德主。以法化众生者也。其时绿绨丹诏。络绎云林。金剎香幢。辉煌道路。而祖一关壁立於千仞云霄之上。真风徧界。攀仰无从。此所以能支滹沱欲倒之澜。续少林面壁之旨。迄今三百年来。衰靡之极。犹有一线真机。存而未艾者。不可谓非祖持之之力也。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六
猜你喜欢 第五品·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佚名 大品第一 智论·佚名 序·佚名 无二品第三十七·佚名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八(之一)·子璇 卷九十三·佚名 仁王般若实相论卷第二·佚名 八、奚仲造车·慧开 卷第一·佚名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三·智旭 请佛品第十·佚名 佛说造立形像福报经·佚名 第四卷·佚名 卷四十八·道世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