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中

梓州司马 孟献忠 撰

灭罪篇第三(并序三章) 神力篇第四(并序十六章)

灭罪篇第三(并序三章)

夫三界虚妄。一心所作。心在分别。一切俱邪。心绝攀缘。则万殊皆正。夫心者。不内不外。亦不中间。心垢则众罪咸生。心净则众罪同灭。祸福不牵於物。垢净必在於心。故上士忘心。见诸相而非相。达人齐观。悟非色而非空。由是犯律比丘。顿除疑悔。破戒菩萨。还入圣流。然则业以心成。罪随心灭。式广普贤之路。爰申灭罪之篇。

萧瑀金刚般若灵验记曰。鄜(音敷)州实室寺僧法藏。戒律清淳。慈悲普行。随开皇十三年。於洛交县苇川城造寺一所。僧房二十余间。佛殿讲堂等三口。并七架六栿(音伏)砖瓦砌饰。修理华丽。丈六大像一躯。总有四铺。铺皆十一事。庄严不可思议。观世音石像一躯。金铜隐起。千佛屏风等。并庄严成就。至大业五年。勑但是诸处佛堂之内佛像者。并移州内大寺。伽蓝补坏修理并已成就。法藏又造一切经。已写八百余卷。造长纸。於京城月爱寺抄写。檀轴精妙。法藏至武德二年闰五月内。得患困重。经余二旬。乃见一人。青衣服饰华丽。在当楼上。手持经一卷。告法藏云。汝一生已来。造大功德。皆悉精妙。汝今互用三宝物。得罪无量。我所持经者。是金刚般若。汝若能自造一卷。至心诵持。一生已来。所用三宝物罪。并得消灭。藏即应声。若得灭罪。病又瘳(音抽)差。即发深心。决定敬写金刚般若百部。诵持不废。又云。一生已来。虽作功德。未曾抄写金刚般若经。诸佛觉悟弟子。唯身上所有三衣瓶钵等。即当尽舍。付嘱大德。自知病重。遗嘱弟子及亲知。为造金刚般若经百部。舍婆提城舍卫国。各中半抄写并庄严了讫。散与一切道俗读诵。般若威力。不可思议。救拔一切众生。作是语已。藏即命终。将至王所。具问一生作何福业。藏即分踈。造佛像。抄写金刚般若百部。施一切人转读。兼写余经八百卷。昼夜诵持般若。不尝废阙。王闻此言。师造功德极大。不可思议。即遣使藏中取功德簿。将至王前。王自开检。并依藏师所说。一不错谬。王言。师今造寺佛像。抄写经典。及诵持般若。功德圆满。不可思议。放师在寺。劝化一切读诵般若。具修一切功德。莫生懈怠。师得长寿。后命终之日。即生十方净土。

郎余令冥报拾遗曰。前校书即吴兴[淡-火]嘉会。太宗时以罪徒配兰州。自到已来。每思乡邑。其后日。则礼佛兼於东南望泰山礼拜。愿得还乡。经二百余日。永徽六年十月三日夜半。忽见二童子。仪容秀丽。绮衣纨袴服饰鲜华。云。儿等并是泰山府君之子。府君媿先生朝夕礼拜。故遣近接。即须同行。嘉会云。此去泰山三千余里。经途既远。若为能到。童子曰。先生但当闭目。儿自有马。嘉会即依其言。须臾而至。见宫阙廊宇。有若人间。引人谒拜府君。府君为之兴。须臾之间。延入曲室。对坐言语。无所不尽。府君说云。人之在生。但犯一事。生时不发。死后冥官终不舍之。但能日诵金刚般若经。大得灭罪。又云。前有一府君。为坐贪秽。天曹解之。问知今府君姓刘。(音流)不敢问字。谒见之后。每夜恒与嘉会双陆。兼设肴馔。嘉会如厕。於小厅东头。见姑臧令慕容仁轨笏(音忽)而坐。嘉会召问之。云。不知何事。府君追来已六十余日。嘉会还。为府君言之。府君令召仁轨。谓之曰。公县下有妇女阿赵。行私县尉。他法抽杀。此妪来诉。县尉遂误追明府君耳。府若庭前有一大盆。其中贮水。令仁轨洗面。乃赐之食。食讫云。欲遣儿送明府。恐为群凶所逼。乃自命一儿。故送仁轨。双陆七局。其儿便还。云已送讫。又云。慕容明府不敢坐於大堂。今居堂东头一小房内。嘉会即辞府君。府君放去。嘉会具为州县官言之。州官初不之信。兰州长史赵持满。故令人於姑臧访问仁轨。仁轨云。从去九月内。得风疾。手足烦疼。遂便灸灼三十余处。家人觉其神彩恍忽。十一月初。便得疗损。校其日数。莫不暗同。县尉拷杀阿赵事皆实录。县尉寻患。旬日而死。初嘉会谒见府君之时。家人但觉其神爽昏耄而已。既而每日诵金刚般若经。以为常业。寻还本土。至今现在(丘贞明说。余令后见嘉会所说亦同)。

又曰。龙朔元年。洛州景福寺比丘尼修行。房中有一供侍童女任五娘死。修行为立灵座。经於月余。其姊及妹弟於夜中忽闻灵座上呻吟。其弟初甚恐惧。后乃问之。答曰。我生时於寺中食肉。坐此大受苦痛。我体上有疮。恐污床席。汝可多将灰置床上也。弟依其言。置灰后看床上。大有脓血。语弟曰。姊患不能缝衣。汝大褴缕。宜将布来。我为汝作衫及袜(音袜)。弟置布於灵床上。经宿即成。又语其姊曰。儿小时患染。遂杀一螃蟹取汁。涂疮得差。今入刀林地狱。肉中见有折刀七枚。愿姊慈流。为作功德救助。知姊煎迫。卒不济辨。但随身衣服。无益死者。今并未坏。请以用之。姊未报。间乃曰。儿取去。良久又曰。衣服已来。见在床上。其姊试往视之。乃是所敛之服也。姊遂送至净土寺宝献师处。凭写金刚般若经。每写一卷了。即报云。已出一刀。凡写七卷了。乃云。七刀并得出。讫今蒙福助。即往托生。与姊及弟哭别而去(吴兴沈玄法说。与净土寺僧智整所说亦同)。

赞曰。有情曰凡。无爱为圣。惟罪生灭。随心垢净。正念忘怀。即邪为正。六缠九恼。同归实性。

神力篇第四(并序十六章)

昔者娲皇御极断鳌以补天。夷羿(音诣)弯弓解鸟而落日。璇台之上。载驱夏后之龙。瑶水之滨。更舞周王之骏。(音浚)仙公之潜流吐火。元方之匿影分形。况乎道契如如。切无等等。将开于塔。移天人於他界。不起于座。示妙喜於阎浮。圣烈巍巍。固无得而称矣。故迹其尤异者。列为神力篇。

萧瑀金刚般若经灵验记曰。梁时有一婆罗门师。名法藏。能持经咒辟诸邪恶。有一小僧。学咒数年。自谓成就。堪伏邪魅。同行来诣江畔。遂投宫亭湖神庙止宿。诵诸禁咒。其夜庙神遂来杀之。藏闻弟子身死。怨恨。自来到神庙庑。夜宿谓咒。因亦致死。于时同寺一僧。每持金刚般若经。闻藏师徒并为神杀死。故来神庙。座上诵般若经。夜半闻有风声。极大迅(音峻)速。须臾见一大人。身形瑰异。奇特可畏。种种形容。眼光似电。师端坐正念。诵经不辍。不怕不惧。神来至前。摄诸威势。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听诵经讫。师问神曰。檀越是何神祇。初来猛迅。后乃寂然。神言。弟子是此宫亭湖神。为性刚强猛戾。见师诵习大乘经典。功德大大不可思议。是以伏听。师言。檀越既能如此信敬。何意打杀前者诵咒二僧。神言。彼僧不能诵持大乘经典。弟子入庙。逆前放骂。专恶言降伏弟子。二僧见弟子形貌。自然怕死。非故杀比丘。诸人知师入神庙宿。恐同前二僧。至明相率往庙迎问。师乃安然。诸人等甚大嘉庆。问师具知。诸人因此发心受持般若经者甚众。

又贞观元年。蓬州仪陇县丞刘弼。前在江南任县尉。忽有一鸟於房门前树上鸣唤。人云。是甚恶鸟。此鸟至者。必杀家长。弼闻恐惧。思念无计。夜间梦见一僧。令读金刚般若经一百遍。善神来拔。此树隔舍掷着大街巷中竟无亦答。般若之力其大矣哉。

郎余令冥报拾遗曰。陇西李虔观。今居郑州。明庆五年。丁父福胤忧。乃刺血写金刚般若经。及般若多心经各一卷。随愿往生经二卷。出外将入。即一度浴后。忽闻院中有异香气。非常郁烈。邻侧并就观之。无不称叹(余令曾过郑州见彼亲说。友人所传)。

又曰。曹州济阴县西二十里村中。有一精舍。龙朔二年冬十月。有野火暴起。非常炽盛。乃至精舍。遂踰越而过。兼及僧房。草舍焚燎总尽。唯有金刚般若经一卷。犹俨然如故(曹州参军事〔廗〕元袆所说)。

又曰。明庆年中。平州人孙寿於海滨游猎。见野火炎炽。草木荡尽。唯有一丛茂草。不被焚燎。疑此草中有兽。遂以火爇之。竟不能着。寿甚怪之。遂入草间寻觅。乃见一函金刚般若经。其傍又见一死僧。颜色不变。火不延燎。盖为此也(孙寿亲自见。说之)。

又曰。前大理司直河内司马乔卿悭。纯谨有至行。永徽年中。为扬州户曹。丁母忧。居丧毁瘠。刺心上血。写金刚般若经一卷。未几於庐(音闾)上生芝草二茎。经九日长一尺八寸。绿茎朱盖。日沥汁一升。傍下食足。味甘如蜜。尽而复生。如此数四(音乡同僚数人向余令说。余令孝子传亦具说焉)。

大中大夫杨体几。京兆人也。去大极元年。任饶州长史。奉勑兼充银山大使。检校采银。其银之窟。所[仁-二+(儿/又)]夫匠。动越万人。侧近百姓。共为章市。其市之中。总无瓦屋。咸以篷篨为舍。檐庑(音抚)相接。其夜有一家忽然失火。市内之屋。荡尽无余。唯中心一家。火所不燎。体几巡检。问其所由。为家内有一老人。常受持金刚般若经。般若之力。火不能烧。合州之中。莫不惊异。

梓州惠义寺僧释清虚。俗姓唐氏。立性刚烈。少诵金刚般若经。去万岁通天元年十月初。於齐州灵岩寺北三总山中。深心发愿。为三途受苦众在等。受持金刚般若经。愿一切众生。早得离苦解脱。从十月三日诵至六日。有七头鹿忽来听经。及至诵时即来伏听。诵讫便去。及其总了。更不复来。僧清虚去万岁通天元年十月二十三日。日西於齐州灵岩寺地三总山中。端坐诵经。忽非似梦。遂不见所住处屋宅及山河石壁。唯见一城。似梓州城。其僧从东门入。至一桥见一捉铺人。是山东人士。遂行出城西门可五六里许。又见一城。在於道左。其城纵广可有五里。其僧下道至城东门。其门才猜可容一人入。僧问捉门者曰。得知大王何时放地狱受苦众生。报云。昨日午时。齐州灵岩寺有一禅师。手执锡仗。年可七十。已上来诣王前。语王言。有一客僧为三涂受苦众生诵金刚般若。王得知否。天王何时息放地狱受苦众生。王报阿师言。弟子先知。明日午时为阿师放却少分轻者。其捉门人谓其僧云。阿师即去。请更莫语。其僧遂回还从西门入。到一驿门前。前见一颗菰。如椀许大。破作两片。僧食一片。仍余一片。至前捉铺处。铺家问僧何处得此菰。请乞一片。其人得此菰食。口云。十月有此美菰。所言未讫。忽见城西门外有无量人众。入城门来。妇女多。大夫少。缞(音催)麻服者众。吉服者稀(音希)。至其僧坐前。各各礼拜。蒙阿师济拔。其僧报云。元不相识。何处救拔。后有三个橑奴。亦来礼拜。蒙阿师救拔弟子。其僧问云。你是谁家小儿。面无血色太剧悴。从何处来。衫衣并新。何因如此。答言。我是玄宗观家人。为盗观家谷麦。治酒买肉。不知多少。破阎罗王勘。当经今五年。不识浆水一滴。其衫是生时所造。死后始着。当被勘。当其衫被剥。挂着奈何树头。所以得新。语讫辞去。灵验如此。

万岁通天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清虚在齐州三总山中。暮间忽有东地风起。遥见野火烧山。相去可有一十余里。至人定时。其火渐近。去僧坐处司百余步。其僧心惊。诵经念佛。并诵十一面咒。其火去所住屋可五十步已来。忽然回风。其火遂自灭。逮(音代)至一更。忽然还炽。僧将扫帚扑火。遂不焚。去屋不逾十步。火即自灭。其屋十步之内。茅共檐(音盐)平。仍有乱草一聚。去脊不盈数尺。至时乱草及茅。并为煨烬。唯有卧屋得免火烧。其东北两面。屋檐并被火烧。信知般若之力。不可思议。

登对元年二月。其僧清虚至徒来山中。寻常诵经。不过两遍。腰脊疼痛。不能堪忍。僧於佛前遂发誓愿。弟子今夜结跏趺坐。为一切众生诵金刚般若。必满五遍然后始息。纵使疼痛。状犹割刺。终须满数。以死为限。诵至三遍。骨节有如支解。诵至四遍。有物在佛堂内斗。声似水牛大虫争力而斗。佛堂亦动。诵至五遍。将半诸痛都愈。举目四望。朗然明彻。佛殿讲堂。一皆不见。唯觉端坐在於空中。大地平正。无有高下。及至同伴来唤。空闻其唤。不见有人。同伴曳手挽起。方始醒觉。般若神力。无得而称焉。

圣历元年仲秋八月。其僧清虚。时在豫州。向法王寺礼拜。见舍利塔内着一切经。其塔上四面无门。遂有群鸽。入舍利塔内。见僧入塔礼拜。一时飞散。其僧礼忏既毕。至塔门内坐。一鸽从空飞下。直入僧怀。历左右肩。(音坚)遂至头上。下绕经三匝。便即高飞。鸟尚解敬持经。在人亦希。勉励。(音例)。

长安三年闰四月内。其僧清虚。向蓝田县南山中悟真寺坐夏。其寺上坊禅院。院旧无泉水。皆向涧底取水。往还十里有余。禅院僧徒。将为辛苦。华严法师康藏。共三纲平议。众请祈泉。其僧报众言。此火难事。徒众咸曰。阿师既在此座夏。作意念诵。为寺家祈请。不废修道。愿不推托。既不能苦违众心。欲觅一困处念诵。其禅院上坊下坊皆亦人满。唯中间有一弥勒阁。闭而恒锁。无人敢开。僧既见闭。即唤直岁平章。欲开此阁。於中念诵。主人并客僧等语其僧言。莫向此阁。阁中有一黑蛇。其大如钵。身长二丈。常护此阁。恐损阿师。其僧报云。江南有宫亭湖神。身长数里。变化自在。亦是大蛇。能致骤雨飘风。尚来归伏。况乎小者。亦何足言。其僧即索钥(音药)匙开门。把火直入。更不见物。唯闻蛇腥。其僧正念烧香启请。弟子闻大身众生。守护此阁。恐是过去贤圣。或是山龙诸神。弟子今日向此阁中。一心念诵。为上坊禅院求请一泉。幸愿诸神。咸加拥护。勿令恐畏。听诵金刚般若。布施弟子一个小泉。以供上坊禅院。即至心念诵。一坐三日三夜。目不交睫。(音接)心眼之中。见三妇人在弥勒阁西北。於山之腹。以刀子剜地。忽然不见。迄于明发。遂向东北。临涧合眼诵般若经。见一道水。从妇人刀子掘地处来。历僧前而过。经三五日。傣然常见。未以为信。诵仍不辍。更经二日。转转分明。其僧即移向见妇人刀子掘地处诵经。合眼还见水从背后流出。又经三日。其僧遂取杖抉看。拨(音钵)却木叶。见一湿地。大小如二尺面盘。将锄掘之。遂见一水脉。因成一坎。可受石余转。更至心诵得五遍。其坎(堪感反)中水。不觉满盈。引向禅庭。供给众用。则知圣无不应。感而必通。信乎般若之功无得而称者也。

长安四年三月末。其僧清虚向少室山少林寺坐夏。其寺禅院在西。其院北山上有一佛堂。但是师僧。并不敢侵夜往。彼有一律师。侵夜往彼诵律。闻空中有言。阿师急去。迟即损害阿师。至二更尽。未及得出。被神将刀弰(音笑)刺其肋(音勒)下。便即下山而归。至明日午时。律师便即舍寿。不经半岁。有一小师。专持火头金刚神咒。徒众同试咒力。小师即作法咒树。其树或众条俱束。或群柯同屈。众见灵验。即共小师平议。上坊有一故堂。前后无敢宿者。阿师既持神咒。敢於其中念诵宿否。小师报言。神灵胜伊万倍之处。尚自降伏。此亦小小之者。盖不足言。小师乃严持香炉。往彼念诵。恃其咒力。降伏彼神。其夜。神遂现身。捉其两脚。掷向涧底。七日失音。半年已来。精神短少。少林大德。承闻清虚在京之日。於悟真寺请泉。兼伏大蛇。俱有神验。遂语僧曰。阿师持经。大有灵应。请阿师作少法事。遣众知闻。报云。大德欲遣清虚作何法事。僧众同曰。上坊有一佛堂。比来无敢宿者。阿师能独自念诵於彼宿否。其僧报曰。此是三代尊客住持之处。正是师僧依止之处。云何不得。其僧即辨香油。往彼念诵。再宿三日。都无所见。僧等问禅院僧曰。昨日□□□僧已三二日。总不见出。向何处去。禅院僧等报言。上坊佛堂之中。便宿念诵。大德等令急唤取。参差被神打杀。大众自来同唤。阿师出来。其僧报言。终无所虑。徒众咸曰。阿师未异凡人。共我一种。何故於此。自欲损害。答曰。万事不畏。大德但归。及至一更向尽。其神即到。於佛堂东。轰然发响。似掷数十口尾。声震空中。其僧即燃火出看。寂然无所见。身毛皆竖。即诵十一面观世音咒。绕佛堂一匝。堂内若水牛斗声。像亦震动。诵咒七遍。其声逾烈。转更哮吼。响谷动山。即向佛堂前。正立思惟。欲不敢入。忽然更却思惟。如何在此。不能降伏。捺心即入。声更转盛。堂中之灯。尚亦示灭。咒既无验。即诵金刚般若经。及诵一遍。其声渐小。至於三遍。其声即断。迄于天明。寂然安静。故知般若之力。不可思议。

去神龙二年十二月十一日。齐州义净三藏及景阇梨。奏清虚入内祈雪。二七日。虽得少分。未能普足。勑语清虚。阿师祈请。虽不能称意。任阿师选寺住好否。其僧自恨祈请不称圣意。遂答勑云。实不欢喜。大德等见作此对。亦皆失色。阿师既触天威。即合付法。勑又云。如得雨雪。即与阿师乱彩二百段。兼授阿师五品。并作荐福寺纲维。阿师何意。遂不欢喜。答云。幸蒙天思。驱使祈请雨雪。自恨上不覆天心。下不允人望。愚诚徒恳。不惬圣心。夙夜兢惧。唯知待罪。滥荷天恩。所以不喜。勑云。且放阿师出外念诵。还须祈请。忽得雨雪。即须进状。因便奏云。此度不降雨雪。即为一切众生烧指。又降勑曰。朕唤阿师来供养。可遣阿师来受苦。又父母遗体。岂可毁伤。阿师必不得漫有伤损。食讫。辞圣上出。即向南山炭谷泷湫(子由反)上祈请雨雪。虽复雪下。终不能称心。更移就索曲村安乐佛堂中诵金刚般若。又经七日。时得薄雪。还不称心。遂即发愿烧指两节。经一日一夜。烧未尽间。忽然四面云合。雨雪参杂而下。众皆愕然惊怪。二日始绝。百姓父老等。连状欲奏。且於荐福等共三藏平章。清虚昨城南烧两节指。为法界祈请雨雪。烧尽两节。众人同看。所有骨灰。今示见在。今朝村人大小欲为涂药。其两指节还复如故。三藏遂云。此事难信。不近人情。伊是凡僧。未至罗汉。如何烧指已尽。更得却生。既非圣流。无有此事。即语村人父老等急归州县知闻。直是将作妖惑。欲益返损。却责老人。非但诳炫凡庸。亦是诬罔圣上。僧徒闻此。转加不信。其僧既见众人起谤。更入道场。启请十方诸佛。一切贤圣。弟子为法界苍生。烧指祈雪。蒙诸天龙王等。应时降雪。又令弟子所烧之指。烬而重生。咸起谤言。不加净信。误他四众。堕於地狱。弟子今更发愿诵般若经。两日之间。愿生指重落。至于二日。勤加念诵。两节重生之指。还复更落。众见指落。重起谤言。阿师当时烧生。如今始落。其僧即报众曰。且向城南前祈雪处。於彼养疮。还遣重生。不知得否。众人同曰。阿师似着狂病。常行谤语。即往城南而养疮。念诵不辍。至十五日内。指节又生长一节半。指甲亦出。众人见者。莫不惊异。咸曰。亦不足怪。此道人有妖术。则知般若之力。二乘之所不知。凡俗闻之。皆能起谤。

去景龙二年。清虚始还故里。至太极元年六月二十九日夜。东江水涨。僧时在惠义寺停。其水直入寺中。众僧各自并当衣物。其僧房中有一小阁。所有衣物。并遂阁上。便即然灯趺而坐。一心正意念诵金刚般若经。良久闻水入房声。把火照看。了无一滴之水。其余诸房皆被水入。僧徒闻见非是一人。般若威力。卒难缕说。

陈文建者。梓州郪(音妻)县人也。身有骑都慰勋。每於州城门首堂上。常诵金刚般若。发愿为父母祖父母等。诵满八万四千遍。寻亦诵了。刺史元善应氵事。被追入京。令文建诵般若经。满五千遍。建即为诵。及善应至京。皆得清雪。

铜山县人陈德者。常以写经为业。忽然因病疹。为冥司所追。见地下筑(音竹)台。德问。是何台也。冥司报云。是般若台。为陈文建欲至。筑此台以待之。其德却苏。具说此事。远近知闻。竞持般若(牛头山灵瑞寺禅师惠融所说)。

赵郡孛(音贝)廷光者。为德州司马。深信因果。诸持金刚般若。每眼所见。常有圆光。诵念稍勤。其光渐大。诵念若简。其光即小。即知般若冥感。精诚所通也。

赞曰。大哉神力。不可思议。莲承法座。芥纳须弥。地变神足。天开圣池。非定非慧。斯焉取斯。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中

猜你喜欢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欧阳竟无
  宗镜录卷第八十八·延寿
  题翁经理手册·太虚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八·欧阳竟无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朱棣
  十地经论 第三卷·佚名
  卷三·佚名
  卷五十二·性音
  佛说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经·佚名
   第五十八則 趙州五年分疏不下·胡兰成
  卷五·水鉴慧海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六·澄观
  业成就论·世亲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二(末)·窥基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五卷·马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零三·彭定求

        卷403_1 【酬东川李相公十六韵(次用本韵)】元稹   昔附赤霄羽,葳蕤游紫垣。斗班香案上,奏语玉晨尊。   戆直撩忌讳,科仪惩傲顽。自从真籍除,弃置勿复论。   前时共游者,日夕黄金轩。请帝下巫觋,八荒求我魂。

  • 史佐尧·唐圭璋

      待考。   苏幕遮   柳重金,梅褪玉。昴宿呈祥,符应生公族。盖世功名夸九牧。黼衮褒扬,庆阀辉南北。   赐宫醪,分笃。天与长生,谩把仙椿祝。好继平阳腾茂躅。富贵千秋,饮听瑶池曲。

  • 马瑊·唐圭璋

      瑊字中玉,合肥人。   玉楼春   来时吴会犹残暑。   去日武林春已暮。   欲知遗爱感人深,   洒泪多于江上雨。   欢情未举眉先聚。   别酒多斟君莫诉。   从今宁忍看西湖,   抬眼尽成肠断处。

  • 卷之一故事·梁章钜

    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版于寝

  • 卷二百四十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四十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翠防南征録【三】华岳后溪蓬窗夜雨短长梦啼鸟唤人新旧愁万里论文一樽酒醉和明月上扁舟泉声恰似世情恶山色不如归兴浓自恨十围无处着何如瘦作束腰蜂

  • 卷七 茕斋歌诗六十八首·李白

    李太白全集 卷七茕斋歌诗六十八首 歌 吟 下 ○ 梁园吟 一作梁园醉酒歌 我浮一作乘黄河一作云去京阙,挂席欲进一作往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一作醉来遂作《梁园歌》。却忆蓬池阮公

  • 艇斋小集·曾季貍

    (宋)曾季狸 撰曾季狸字裘父文定公弟宰之曾孙也再举进士不第师事韩子苍吕居仁又与朱晦翁张南轩书问往复南轩被召季狸戒其不当谈兵且劝以范文正忠宣父子为法郡守张孝祥枢密刘珙荐于朝皆谢不起吕东莱数称其学有渊源南轩有

  • 卷三百四十·列传第九十九·脱脱

        吕大防 刘挚 苏颂   吕大防,字微仲,其先汲郡人。祖通,太常博士。父贲,比部郎中。通葬京兆蓝田,遂家焉。大防进士及第,调冯翊主簿、永寿令。县无井,远汲于涧,大防行近境,得二泉,欲导而入县,地势高下,众疑无成理。

  • 东都事略卷一百·王称

    列传八十三  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也举进士为州教授除太学博士出为襄州教授召对除右正言时章惇用事既已废孟后遂立刘氏为皇后浩上疏曰臣闻礼曰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隂之与阳相湏而成者也天子理阳道后治隂徳天子听

  • 第七卷 商业·缪荃孙

    我国与中亚、南洋交通,始于西汉,与欧洲交通,始于东汉。南齐时,波斯、狮子、婆罗门、交趾诸国商船常至广、交二州贸易。有唐一代,远自佛林、大食、波斯,近至扶南、林邑,往来不绝。通商地点,则多在扬州、广州、交州、合浦。宋时

  • 绎史卷三十七·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齐灭纪左传【隠公元年】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 【二年】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公羊传入者何得而不居也 谷梁传入者内弗受也向我邑也】 九月纪裂繻来逆女卿为君逆也公羊

  • ●卷五·文秉

    刘宗周以乞休允放矣。闻边警,即杜门私邸,俟解严后始出都,陛辞疏略曰:“自己巳以来,无日不绸缪未雨,而祸乱一至于此!往者,袁崇焕误国,其他不过为法受过耳。小人竞起而修门户之怨,举朝士之异己者,皆坐以焕党,次第置之重典,或削

  • 第二十二章 向长沙前进北伐的序幕战·李宗仁

    一我于1926年6月18日离粤返桂。此次赴穗策动北伐,在广东住了将近五十天,虽辛劳备尝,然终将北伐发动起来,归途中颇感兴奋。6月19日下午,我由三水河口所乘的专轮遂抵达梧州。梧州各界闻我策动北伐归来,举行盛大的欢迎

  • 出處第七卷·朱熹

      1、伊川先生曰:賢者在下,豈可自進以求於君?苟自求之,必無能信用之理。古之人所以必待人君致敬盡禮而後往者,非欲自爲尊大。蓋其尊德樂道之心不如是,不足以有爲也。   2、君子之需時也,安靜自守。志雖有須而恬然若將終

  • 青春追忆·川端康成

    本书以白描的艺术手法,描写了一群聚居在作家御木家中的五位身世不同的女子的青春爱恋与痛苦,展示了女主人公们细腻而委婉的情感世界,是一幅清新动人又略带伤感的生活画卷。

  • 全梁文·严可均

    《全梁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74卷,是一部全梁文章总集。其对于研究全梁一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

  • 洞真黄书·佚名

    《女青鬼律》卷3、《太上洞渊神咒经》卷20均提到天师道的 《黄书》,知天师道《黄书》为六朝古籍。朱越利《 考》 (待刊)推测本经源于四世纪黄赤经,盖更名于东晋恭帝元熙二年 (420年)至梁武帝天监十七年(518年) 间,并有

  • 观总相论颂·陈那

    观总相论颂(十一偈)陈那菩萨造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