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出處第七卷

  1、伊川先生曰:賢者在下,豈可自進以求於君?苟自求之,必無能信用之理。古之人所以必待人君致敬盡禮而後往者,非欲自爲尊大。蓋其尊德樂道之心不如是,不足以有爲也。

  2、君子之需時也,安靜自守。志雖有須而恬然若將終身焉,乃能用常也。雖不進而志動者,不能安其常也。

  3、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傳曰:人相親比,必有其道。苟非其道,則有悔咎。故必推原占決其可比者而比之。所比得元永貞則無咎。元,謂有君長之道。永,謂可以常久。貞,謂得正道。上之比下,必有此三者。下之從上,必求此三者。則無咎也。

  4、履之初九曰:"素履往,無咎。"傳曰:夫人不能自安於貧賤之素,則其進也,乃貪躁而動,求去乎貧賤耳,非欲有爲也。既得其進,驕溢必矣,故往則有咎。賢者則安履其素,其處也樂,其進也將有爲也,故得其進則有爲而無不善。若欲貴之心,與行道之心交戰於中,豈能安履其素乎?

  5、大人于否之時,守其正節,不雜亂於小人之群類,身雖否而道之亨也。故曰:"大人否亨。"不以道而身亨,乃道否也。

  6、人之所隨,得正則遠邪,從非則失是,無兩從之理。隨之六二,苟系初則失五矣,故象曰:"弗兼與也。"所以戒人從正當專一也。

  7、君子所貴,世俗所羞。世俗所貴,君子所賤。故曰:"賁其趾,舍車而徒。"

  8、蠱之上九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則也。"傳曰:士之自高尚,亦非一道。有懷抱道德,不偶于時,而高潔自守者。有知止足之道,退而自保者。有量能度分,安于不求知者。有清介自守,不屑天下之事,獨潔其身者。所處雖有得失小大之殊,皆自高尚其事者也。象所謂"志可則者,進退合道"者也。

  9、遁者,陰之始長。君子知微,故當深戒。而聖人之意,未便遽已也。故有"與時行,小利貞"之教。聖賢之于天下,雖知道之將廢,豈肯坐視其亂而不救?必區區致力於未極之間,強此之衰,艱彼之進。圖其暫安,苟得爲之,孔孟之所屑爲也。王允、謝安之于漢晉是也。

  10、明夷初九,事未顯而處甚艱,非見幾之明不能也。如是則世俗孰不疑怪?然君子不以世俗之見怪,而遲疑其行也。若俟衆人盡識,則傷已及而不能去矣!

  11、晉之初六,在下而始進,豈遽能深見信於上?苟上未見信,則當安中自守,雍容寬裕,無急於求上之信也。苟欲信之心切,非汲汲以失其守,則悻悻以傷於義矣。故曰:"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咎。"然聖人又恐後之人不達寬裕之義,居位者廢職失守以爲裕。故特雲"初六,裕則無咎"者,始進未受命當職任故也。若有官守,不信於上而失其職,一日不可居也。然事非一概,久速唯時,亦容有爲之兆者。

  12、不正而合,未有久而不離者也。合以正道,自無終揆之理。故賢者順理而安行,智者知幾而固守。

  13、君子當困窮之時,既盡其防慮之道而不得免,則命也,當推致其命以遂其志。知命之當然也,則窮塞禍患,不以動其心,行吾義而已。苟不知命,則恐懼於險難,隕獲於窮厄,所守亡矣。安能遂其爲善之志乎?

  14、寒士之妻,弱國之臣,各安其正而已。苟擇勢而從,則惡之大者,不容於世矣。

  15、井之九三,渫治而不見食,乃人有才智而不見用,以不得行爲憂惻也。蓋剛而不中,故切于施爲。異乎"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者矣。

  16、革之六二,中正則無偏蔽,文明則盡事理。應上則得權勢,體順則無違悖。時可矣,位得矣,才足矣,處革之至善者也。必待上下之信,故"已日乃革之"也。如二之才德,當進行其道,則吉而無咎也。不進則失可爲之時,爲有咎也。

  17、鼎之有實,乃人之有才業也。當慎所趨向。不慎所往,則亦陷於非義。故曰:"鼎有實,慎所之也。"

  18、士之處高位,則有拯而無隨。在下位,則有當拯,有當隨,有拯之不得而後隨。

  19、"君子思不出其位。"位者,所處之分也。萬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則止而安。若當行而止,當速而久,或過或不及,皆出其位也,況逾分非據乎?

  20、人之止難於久終,故節或移於晚,守或失於終,事或廢於久,人之所同患也。艮之上九,敦厚於終,止道之至善也。故曰:"敦艮吉。"

  21、中孚之初九曰:"虞吉。"象曰:"志未變也。"傳曰:當信之始,志未有所從,而虞度所信,則得其正,是以吉也。志有所從,則是變動,虞之不得其正矣。

  22、賢者惟知義而已,命在其中。中人以下,乃以命處義,如言"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知命之不可求,故自處以不求。若賢者則求之以道,得之以義,不必言命。

  23、人之於患難,只有一個處置。盡人謀之後,卻須泰然處之。有人遇一事,則心心念念不肯舍,畢竟何益?若不會處置了放下,便是"無義無命"也。

  24、門人有居太學而欲歸應鄉舉者,問其故,曰:蔡人鮮習《戴記》,決科之利也。先生曰:汝之是心,已不可入於堯舜之道矣!夫子貢之高職,曷嘗規規於貨利哉?持于豐約之間,不能無留情耳。且貧富有命,彼乃留情於其間,多見其不通道也。故聖人謂之"不受命"。有志於道者,要當去此心而後可語也。

  25、人苟有"朝聞道,夕死可矣"之志,則不肯一日安於所不安也。何止一日,須臾不能。如曾子易簀,須要如此乃安。人不能若此者,只爲不見實理。實理者,實見得是,實見得非。凡實理得之於心自別。若耳聞口道者,心實不見。若見得,必不肯安於所不安。人之一身,盡有所不肯爲。及至他事又不然。若士者,雖殺之,使爲穿窬必不爲,其他事未必然。至如執卷者,莫不知說禮義。又如王公大人,皆能言軒冕外物,及其臨利害,則不知就義理,卻就富貴。如此者只是說得不實見。及其蹈水火,則人皆避之。是實見得。須是有"見不善如探湯"之心,則自然別。昔曾經傷於虎者,他人語虎,則雖三尺童子,皆知虎之可畏,終不似曾經傷者,神色懾懼,至誠畏之。是實見得也。得之於心,是謂有德,不待勉強。然學者則須勉強。古人有損軀隕命者,若不實見得,則烏能如此?須是實見得。生不重於義,生不安於死也。故有"殺身成仁",只是成就一個是而已。

  26、孟子辨舜蹠之分,只在義利之間。言間者,謂相去不甚遠,所爭毫末爾。義與利只是個公與私也。才出義,便以利言也。只那計較,便是爲有利害。若無利害,何用計較?利害者,天下之常情也。人皆知趨利而避害。聖人則更不論利害,惟看義當爲不當爲,便是命在其中也。

  27、大凡儒者未敢望深造於道。且只得所存正,分別善惡,識廉恥。如此等人多,亦須漸好。

  28、趙景平問:"子罕言利",所謂利者,何利?曰:不獨財利之利,凡有利心,便不可。如作一事,須尋自家穩便處,皆利心也。聖人以義爲利,矣安處便爲利。如釋氏之學,皆本於利,故便不是。

  29、問:邢七久從先生,想都無知識,後來極狼狽。先生曰:謂之全無知則不可,只是義利不能勝利欲之心,便至如此也。

  30、謝湜是自蜀之京師,過洛而見程子。子曰:爾將何之?曰:將試教官。子弗答。湜曰:如何?子曰:吾嘗買婢,欲試之,其母怒而弗許,曰:"吾女非可試者也。"今爾求爲人師而試之,必爲此媼笑也。湜遂不行。

  31、先生在講筵,不曾請俸。諸公遂牒戶部,問不支俸錢,戶部索前任曆子。先生雲:某起自草萊,無前任曆子。遂令戶部自爲出券曆。又不爲妻求封,范純甫文其故,先生曰:某當時起自草萊,三辭然後受命,豈有今日乃爲妻求封之理?

  問:今人陳乞恩例,義當然否?人皆以爲本分,不爲害。先生曰:只爲而今士大夫道得個乞字慣,卻動不動又是乞也。

  因問陳乞封父祖如何?先生曰:此事體又別。再三請益,但雲其說甚長,待別時說。

  32、漢策賢良,猶是人舉之。如公孫弘者,猶強起之乃就對。至如後世賢良,乃自求舉爾。若果有日,我心只望廷對,欲直言天下事,則亦可尚矣。若志在富貴,則得志便驕縱,失志則便放曠與悲愁而已。

  33、伊川先生曰:人多說某不教人習舉業,某何嘗不教人習舉業也?人若不習舉業而望及第,卻是責天理而不修人事。但舉業既可以及第即已,若更去上面盡力,求必得之道,是惑也。

  34、問:家貧親老,應舉求仕,不免有得失之累,何修可以免此?伊川先生曰:此只是志不勝氣。若志勝,自無此累。家貧親老,須用祿仕,然"得之不得爲有命"。

  曰:在己固可,爲親奈何?曰:爲己爲親,也只是一事。若不得,其如命何?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人苟不知命,見患難必避,遇得喪必動,見利必趨,其何以爲君子!

  35、或謂科舉事業,奪人之功,是不然。且一月之中,十日爲舉業,餘日足可爲學。然人不志此,必志於彼。故科舉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奪志。

  36、橫渠先生曰:世祿之榮,王者所以錄有功,尊有德。愛之厚之,示恩遇之不窮也。爲人後者,所宜樂職勸功,以服勤事任。長廉遠利,以似述世風。而近代公卿子孫,方且下比布衣,工聲病,售有司。不知求仕非義,而反羞循理爲無能。不知蔭襲爲榮,而反以虛名爲善繼。誠何心哉!

  37、不資其力而利其有,則能忘人之勢。

  38、人多言安于貧賤,其實只是計窮力屈,才短不能營畫耳。若稍動得,恐未肯安之。須是誠知義理之樂於利欲也,乃能。

  39、天下事大患只是畏人非笑。不養車馬,食粗衣惡,居貧賤,皆恐人非笑。不知當生則生,當死則死。今日萬鍾,明日棄之。今日富貴,明日饑餓。亦不恤。"惟義所在。"

猜你喜欢
  尹文子原序·尹文
  隨本消息第九·苏舆
  读书録卷九·薛瑄
  卷六十八·湛若水
  待轩诗记序·张次仲
  卷八十三·卫湜
  卷一百三十一·山井鼎
  目录·顺治
  卷一百八十六·佚名
  卷七十二(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卷十三·佚名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一·欧阳竟无
  白救度佛母赞·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崔国辅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崔国辅(生卒年不详):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开元进士,官集贤直学士,礼部员外部。天宝间贬为晋陵(今江苏常州)司马。以五言绝句著称。其诗多拟南朝乐府民歌,写宫闺、田园儿女之情,含思婉转,风格清新活泼。原有集,已失传。《

  • 提要·薛嵎

    【臣】等谨案云泉诗一巻宋薛嵎撰嵎字仲止一字賔日永嘉人寳祐四年进士官长溪簿宋承五代之后其诗数变一变而西昆再变而元祐三变而江西江西一派由北宋以逮南宋其行最久久而弊生于是永嘉一派以晚唐体矫之而永嘉四灵出焉然

  • 卷之十七·佚名

    宣统元年。己酉。秋七月。戊申朔。时享太庙。遣豫亲王懋林恭代行礼。现月  ○谕军机大臣等、电寄陈夔龙等、电奏悉。着该督等咨商柯逢时、庞鸿书、体察情形。妥筹办理。电寄  ○邮传部奏、展筑张绥铁路。据工程

  • 绎史卷一百四十九·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秦始皇无道史记二十七年始皇廵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囘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名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歳赐爵一级治驰道【三秦记骊山汤旧説以三牲祭乃得入可以去疾消

  • 世家卷第六 高丽史六·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靖宗。靖宗弘孝安懿康献容惠大王讳亨字申照德宗母弟显宗九年七月戊寅生。 岐 明睿五岁封内史令平壤君德宗三年九月癸卯受顾命卽位于重

  • ●卷二·文秉

    天启元年辛酉,虞山钱谦益以编修主浙江试,归安韩敬与秀水沈德符,预捏字眼,假称关节,令人遍投诸应试者,约以事成取偿。浙士子多堕其网中,钱千秋与焉。千秋字眼,以“一朝平步上青天”七字为七艺之结。谦谥在闱中,弗暇察

  • 谢良佐传·脱脱

    谢良佐,字显道,寿春上蔡县人。与游酢、吕大临、杨时拜师在程颐门下,号称“四先生”。考中录为进士第。建中靖国初年,在京师任官,被召入对,违背圣旨而离职。担任西京竹木场监,因口语招致狱事,诏令废为民。谢良佐记问对答准确详

  • 吴杰传·张廷玉

    吴杰,常州府武进人。弘治中,因善医而被召至京师。经礼部考试为高等医师。按惯例高等医生入御药房,次等入太医院,下等遣还。杰对尚书说:“诸医被征来京师,等待了十余年,一旦遣还,流落可悯。杰愿辞御药房之职,与诸医一同入太医院

  • 卷九十·佚名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礼部志稿>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九十明 俞汝楫 编朝贡备考夷贡令郤贡中宫方物洪武六年暹罗解国王女兄参烈思宁复遣使柰文隶罗进贡方物於中宫礼部尚书牛谅以闻诏仍却之使者赐文绮袭衣遣还议

  • 卷十八·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十八雍正二年四月上谕十九道初三日怡亲王等议奏副河道总督嵇曾筠请设标下河兵应不准行奉上谕嵇曾筠已授副总河职衔伊奏请添设河兵一事尔等议覆无庸添设但总河驻劄南河兼管运河於河南

  • 卷三十·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三十宋 宋敏求 编皇太子监国神尧命皇太子决断庶政诏太上皇崩命皇太子承乾知军国事诏太宗征辽命皇太子监国诏太宗破高丽回怡摄命皇太子决断机务诏高宗命皇太子领诸司启事制则天太后命皇太子

  • 卷一·陆九渊

    卷一与邵叔宜前日曾尝以夫子所论齐景公、伯夷、齐叔之说,断命以祛俗惑,至今叹服,不能弥忘。为......允其所见,推其所为,勿怠勿画,益着益察,日跻于纯一之地是所望于君子,夷齐未足言也。此天所以予我者,非由外烁我也。思则得之,得

  • 心动了,行进的方向就变了·李叔同

    人生的路有千万条,每一个人都选择了不同的路,但是结局只有一个,所不同的应该是你走向这个结局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不同是由人心造就的。先区分善恶,再决定进退善知识很难遇到,但是遇到之后,你也不一定喜欢他。因为看他的样

  • 提要·史浩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二尚书讲义二十卷    书类提要【臣】等谨案尚书讲义二十卷宋史浩撰浩字直翁鄞县人绍兴十四年进士孝宗为建王时浩以司封郎中兼直讲即位后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累官右丞相致仕事迹具宋史本

  • 卷五十四·佚名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十一复次佛子。我或为众生说闻慧法。或为众生说思慧法。或为众生说修慧法。或说一有。或说一切有海。或说一佛海。或说一切佛名号海。或说一世界。或说一切世界海。或说授一记。或说授一切记海。

  • 佛说玉耶女经之二·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诸四辈弟子说经。是时国中给孤独家为子娶妇。得长者女名曰玉耶。端正殊特不以妇礼。轻慢公姑及以夫婿。给孤独长者夫妇议言。是妇不顺当云何教。若加杖捶非

  • 第六十八卷·佚名

    身念处品之五复次修行者。外身随顺观。过青水海。复有何等山海渚耶。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有大海。名曰清净。纵广五百由旬。海中有山。名光明鬘。高一百由旬。纵广三百由旬。白银所成。金华庄严。有莲华池。名曰善

  • 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佚名

    元或明陈伀集疏。本书鲜见其他传本。为孝帙《真武本传神咒妙经》之注,增入灵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