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十五

补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明吴门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杂科篇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玄中猷法师。别号复暗。杭海昌某氏子。依愚翁长老祝发。研精教义。更知有宗门向上事。其为文。如春花秋月。艳无待饰。清不加寒。笔花之妙。照映今古。假斯文以阐吾道。或以是誉。师如受唾。 洪武中。主席於钱唐吴山大乘寺。道风大振。永乐庚子。继主嘉禾东塔寺。寺为汉朱买臣之故宅。宋孝宗。尝龙游於此。屡经兵燹。殿宇倾废。若前住山。沧海深。云谷祥诸公。皆志於兴复不果。师至。怃然有感。遂罄衣囊钵底。及鸣合施者。简材鸠工。剃荆榛。畚瓦砾。始是年。讫於宣德戊申冬。殚精十祀。而百仆俱起。四方缁素。皆视师为景星庆云。望而归之者。不可胜计。师烦之力辞。退居别室。至正统戊午。杭之南山慧因讲寺。久虚其席。诸山佥谓。慧因冠华严之首剎。非硕德不足以当之。唯师其人。辞再四不克。时慧因亦圮。师至。兴废起弊之功。不减在东塔时。况二山俱华严讲寺。夫华严一宗。始於贤首。成於清凉。定於圭峰。皆盛弘於北。传至晋水。则入杭矣。杭而宗华严。大难为力。师两兴巨剎。一振颓宗。晋水而后。槩不多见。孤力独运。良可嘉伟。笔其略为传。以示来者。

南洲溥洽法师传

师。讳溥洽。字南洲。晚号迂叟。又称一雨翁。姓陆氏。宋宝章阁待制游之后。世居会稽之山阴。祖某。为饶州余干县尹。父仁。甫因家焉。母周氏。师生於至正丙戌。自幼闿爽颕异。父教之诗书。悟解日益进。未齔。已志慕出世法。有老长戏之曰。仙人本是山人作。师应声对曰。凤鸟终非凡鸟。为众惊异之。每入招提瞻佛像。辄敬礼膜拜。父母知不可遏。命於郡之普济寺。礼雪庭祥公为师。受具上天竺。谒东明日公。一见器重之。命典宾客。其仪矩从容秩然。丛林老宿多推服。以为难能。而博究教典。虽寒暑夙夜不懈。已而从具庵玘公於普福。讲求旨要。凡诸经籍。精粗小大之义。靡不贯串。而旁通儒书。间以余力为诗文。多有造诣。玘公命首忏事行三昧法。自是进於止观明静之道。 洪武辛亥。出世住孤山玛瑙讲寺。又住苏州北禅。学徒云集。师为开演五时八教。如来一代施化之仪。无智愚高下。人人满所欲而退。一时宗门耆硕。如九皋声公。启宗佑公。咸共嗟赏。谓吴中法席第一。又六年。至杭之下天竺。乃循慈云故事。建金光明护国。期忏七昼夜。为众讲贯无虚日。 太宗皇帝。闻其贤。召为僧录司右讲经。 玉音褒谕。有通东鲁书博西来意之语。居长干西丈室三年。时梦观主天禧。其徒由高者。夜梦诣师室及门。有二神人。兜鍪金甲。卫护甚严。叱止高曰。寺主在是。既觉。诣师告所梦。且曰。公其代吾师乎。踰月梦观卒。有旨。命师主天禧。又三年。升左善世。 太宗皇帝。举靖难。师道衍公。有辅翼居守功。及即位 召衍。至自北京。 命主教事。师以左善世逊衍。而己居右。 上嘉从之。永乐四年 诏修天禧寺浮图。落成之日。 车驾临幸。 命师庆赞。祥光烨煜。万众聚观。天颜愉怿。时有任觉义者。忌师之宠。构词间之。左迁右觉义。疏斥。师不辩。自处裕如。既而 上察其心。复右善世。 仁宗皇帝临御。以老宿数被 召问。礼遇特厚。 命居庆寿寺松阴精舍。以自佚。而 上御便殿。 召师入见。慰劳甚至。遂奏乞还南京大报恩寺以终老。从之。 赐佛像经钞若干缗。给驿舟。 命中官护逃。既至。明年为宣德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微疾。呼寺之住持惟寔。付后事留偈。诀别其徒云。清净自在住。遂化。春秋八十有一。僧腊六十有九。塔全身於凤岭。送者万余人。讣闻。 上遣行人王麟莅祭焉。师历事列圣。一以至诚。而言动必祇礼度。处物和。驭众宽。解逅逢掖士。喜商论文事。三四十年间。巨缁老衲。有文声者。惟师与衍公耳。师所着。有金刚注解附录二卷。应制及与名人唱和诗若干卷。 国家建法会。一切科仪文字。皆师所定。以贻范於后。所度弟子。慈澍圆悟大沾等若干人。得法弟子。圆净鸿义惠朗等若干人。宣德元年秋。示寂於南京。弟子奉龛建塔於长干西南凤岭之阳。复於塔前构精庐以居。工部右侍郎庐陵周忱。为之记曰。公戒行之精。才望之高。既已详见少傅杨公塔铭矣。今之记似可略也。然予於兹寺之建。独有感焉。昔者孔子没。弟子皆冢於墓。服心丧之礼三年。丧毕治任将归。入揖於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子贡反庐於墓上。又三年而后去。盖师之与弟子。所以传其道授其业。有父子之恩焉。后世此道不明。当其师之生存反其道。背之而去者有矣。能服乎心丧之礼者。几何人哉。心丧之礼。且不能服。况望其庐墓至於三年六年之久者乎。予闻。洽公当永乐间。尝为同列所间。 太宗皇帝。欲试其戒行。系之於锦衣狱。一时门弟子。多云鸟散去。独澍公焦心苦骨。从其师於患难。服薪水之劳。未尝一日去左右。卒使其获全行业。蒙被 国恩。大昌其教於晚节。观其尽心所事。不以死生穷达。而有所改易。此盖士大夫之所难能。而澍公能之。予於是重有感也。是用书以为记。使后之观於此者。或因澍公而有所激劝焉。

(有言。靖难兵起。师为建文君。设药师灯忏诅 长陵。金川门开。又为建文君削发。 长陵即位。微闻其事。囚师十余年。荣国公疾革。 长陵遣人问所欲言。言愿释漙洽。 长陵从之释其狱。时白发长数寸覆额矣)。

木严植公传

木岩植禅师。婺人也。得法於虚谷陵公。三坐道场。皆有语录。王文忠公袆。为之序曰。当宋季年。宗门耆宿。相继沦谢。钦公独毅然。自任以斯道重。得其传者。是为虚谷陵公。公遭逢圣时。蒙被帝眷。其道尤为光显。而其上首弟子。则吾木岩植禅师是已。师之入其室也。非唯参决其心要。而且兼传其文印。故其为道。无所不同於公焉。初师出世於宁之西峰。既至袁之仰山。而今迁居杭之慧云。门人集其三会所说。日用动作之语。用故事次第而录之。谓师之道。虽不专任乎言语之间。而因其言语之所及。亦可以知其道之所存也。窃观师之言。机锋峻峭。诚足以启学人之略解。至其敷演之切。告戒之严。则所谓教律者。其道亦不外是焉。夫何近时禅学之弊。其徒唯口耳之是务。袭取昔人之言语。迭相师。用诬已而罔人。脱略方便颠倒真实。而莫之或省。然则於一大事。果何相与乎。学者。於师之言语。苟能以筌蹄视之。庶几目击而道存矣。陵公与师。皆予同里人。予生也后。不及登公之门。而於师幸有游从之雅。姑述渊源之所自。以序其语录焉。夫忠文公。文章勋业。表率一时。为开国第一流人。即一字一言。将取信天下后世。岂妄许可人者。而独私乡曲耶。吾是以知木岩之人之德。定大有可观当于忠文。故忠文。虽欲避乡曲不言木。庵不可得也。惜其行迹泯没。姑拈序略代小传。以见木岩云。

晓山亮传

元亮。字晓山。河南信阳萧氏子。诞夕室有光如昼。甫长茹素诵佛。不为俗营。父携之宦游棠。遂家焉。棠宝林寺僧至福。道高一时。师礼而祝发。福示以禅要。有省。且指参古渝幽谷禅师。才入室。契如针芥。尘劳迸於一见。疑滞销於片言 洪武壬子。归棠建宝顶。大弘道化。时方选名德高流。有司以师闻。被 诏住报恩。迁大慈。 宸章屡降。有幽兰久隐棠林下。不觉微香泄九天之句。师力求退院。久之乃 赐还山。初蜀藩。请师入内庭说法。赠以金襕衣锡钵诸物。并 上所锡赉。师受之存。为十方招提。始终不御也。尝有示徒颂曰。瓮里何曾走却鳖。虾跳元来不出斗。出世若无坚固心。六道轮回空自走。庚辰十月十三日。忽索浴更衣危坐。时天净无云。日轮亭午。但闻轰雷三阵。圆光现於空际。其数如之。遂化去。茶毗。舍利如注。

德昂传

德昂。别号伏庵。会稽吴守正子也。元季兵起。守正避地石门。镇苗兵乱。母禹氏。投水死。昂年十二。从守正归越。未几。守正亦死於兵。昂无所依。去金华山中。削染为僧。修摄精厉。居然耆宿。人望而敬之。及干戈甫定。渡钱塘省亲墓。宋学士濂。序以送之。称其至孝有儒行。会修元史。昂入京。以母死事。告於史氏。遂得列传。归治母墓。榜其居曰白云。先陇镇人。表为真母轩。昂。后不知所终。

形非亲不生。性非形莫寄。凡见性明心之士。笃报本反始之诚。外此而求离。道逾远。昂之见性明心。吾不知何如也。只哀哀一念。至懃至恳。亦足为吾道解嘲。虽大慧禅师。为父母立后。亦不过推广此心。岂有一毫加於昂哉。

天渊浚.季芳联二公传

清浚。字天渊。台之黄岩人。具戒游参。见古鼎铭公有所入。命司内记。说法於四明之万寿。未几。弃众归隐清雷峰中。荐绅先生。挽留不可得。宋公濂。作文送之。其略曰。余初未能识天渊。见其所裁舆地图。纵横仅尺有咫。而山川州郡。彪然在列。余固已奇其为人。而未知其能诗也。已而有传之者。味冲澹而气丰腴。得昔人句外之趣。余固已知其能诗。而犹未知其能文也。今年春。偶与天渊会於建业。因相与论文。其辩博而明捷。宝藏启。而琛贝焜煌也。云汉成章。而日星昭焕也。长江万里。风利水驶。龙骧之舟。藉之以驰也。因征其近制数篇读之。皆珠圆玉洁。而法度谨严。余益奇其为人。传之禁林。禁林诸公。多叹赏之。余窃以为。天渊之才。未必下於秘演浩初。其隐伏东海之滨。而未能大显者。以世无仪曹与少师也。人恒言。文辞之美者盖鲜。呜呼。其果鲜乎哉。方今四海混同。文治聿兴。将有如二公者。出荷斯文之任。倘见天渊所作。必亟称之。浩初秘演。当不专美於前矣。或者则曰。天渊浮图氏也。浮图之法。以天地万物为幻化。况所谓诗若文乎。是同然矣。一性之中。无一物不该。无一事不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诚不可离而为二。苟如所言。则性外有余物矣。人以天渊。为象为龙。此非所以言之也。天渊将东还。士大夫多留之。留之不得。咏歌以别之。以予与天渊相知尤深也。请序而送之。

道联。字季芳。鄞人也。幼读儒书。穷理命之学。长依荐严羲公。修沙门行。寻尝内记於大天界寺。遂嗣法於净觉禅师。矩度雍容。进退咸有恒则。盖温然如玉者也。丛林之中。咸器重之。或挽其为住持事。则谦然不敢当。且曰。我心学。未能尽明也。三乘十二分之说。亦未能尽通也。我归四明山中。求诸己而已矣。宋公。亦作序送之。二公皆於道有闻。而退然不居。有高尚之风焉。宜乎。见称於长者也。

示应传

示应。宝昙其别号也。其先世。自汴入吴。宋丞相王文穆公之后。有居吴兴者。祖父皆隐德弗耀。唯信慕出世法。母朱氏。奉佛尤谨。一夕梦僧踵门而娠。既而有僧自天目来。知断崖禅师谢世。正梦时也。自是人皆谓。师为断崖再世。在襁褓中。遇僧辄喜而笑。解礼佛迭足而坐。所至缁白景从。莫不皆以和尚称之。虽老师宿德致敬。坦不为让。人争施金帛。得之随方立僧伽蓝造佛像。余则给施贫乏。 高皇即位。访求山林遗逸。及有道行之士。师被征。应对称 旨。赐膳慰劳。久之。令居龙河天界寺。 洪武十一年。 上以峨眉乃普贤应化之地。久乏唱导之师。曰无如应者。召见慰而遣之。居八年。蜀人咸被其化。时诸 藩邸王侯士庶。施者日至。乃於绝顶光相寺。范铜铸大士像。构重板屋以覆之。二十四年。分僧清理释教。 上谕僧录司官。宝昙居蜀。人服其化。就委区理。讫事来朝。以次年六月。复命京师。处置如式。深得 上心。天颜大悦。因奏先所居吴门集云妙隐大云三阿练若。同一根蒂。今离而为三。乞合为一。 上是其言。 敕赐南禅集云之额。期十月陛辞而还。而疾作矣。以六月初九日。瞑目跏趺而逝。时隆暑。颜色不变。芳香袭人。得寿五十有九。僧腊如之。 上闻。为之伤悼。寻遣官谕祭。饭僧三千员。茶毗。会者以万计。其徒分遗骨。归姑苏峨眉。各建塔奉之。信士李正。因亲侍日久。凡出处不约而先至。后事尤尽心焉。师平生不作表襮之行。而世共尊之。不为溢美之言。而人益信之。屡营梵剎。不居其功。云之若遗焉。非其了达生死皆如幻梦者。能若是乎。

守仁.德祥二公传

守仁。字一初。富春妙智寺阇黎也。诗文友德祥。字止庵。仁和人。二公当元末。有志於行道。因时危乱。郁郁不自得。遂肆力於诗。并有声於时。一初尝云。我辈从事文墨。非以废道沽名。盖有不得已也。止庵云。诗岂吾事耶。资黼黻焉耳。观此。可知二公之心矣。一初诗。清简有远致。杨廉夫。极称赏之。又善书。笔法遒劲。入我 朝被征。为僧录右善世。时南粤贡翡翠。一初题诗云。见说炎州进翠衣。网罗一日遍东西。羽毛亦足为身累。那得秋林静处飞。 太祖见之怒曰。汝不欲仕我。谓我法网密耶。止庵。住径山唱道。为禅者所宗。风化翕然。亦以西园诗忤 上。二公皆以诗贾祸。几於不免。然止庵。律己甚严。临众有法。气象巍然。一初日暮无聊。颇涉不羁。不得蒙法门矣。从是见二公之优劣。故止庵得稍酬初志。而一初则终於不振。至止庵就化。倚座示众。若无经意於死生。脱然无系。景光尤可想而见也。

明河曰。非庄老不行六朝教也。非诗文不大宋元禅也。去古渐远。余波末流。自应至是。然道之真伪。与夫说之是非。吾犹得即其言而观之。至於今则大不然。椎鲁不文之人。冒棒喝为禅。以指经问字为讳。何暇於诗文。轻浮躁进之士。执门户为教。方入室操戈。是图何有於庄老。愈趣而愈下。觉六朝宋元间。法道虽变古。犹为可观。因记二师数语。感时之叹。莫如今也。

雪庵和尚传

雪庵和尚。名暨。不知其姓。当变时 文皇入京。和尚方壮年披剃。走西南重庆府之大竹善庆里。山水奇绝。和尚欲止之。其里隐士杜景贤。知和尚非尝人。遂与之游。往来白龙诸山。见山旁松柏滩。滩水清驶。萝篁森蔚。和尚欲寺焉。景贤豪有力。亟为之寺。和尚率徒数人入居之。听夕诵易乾卦。山中人固谓佛经。景贤知之。不忍问。惧不能安和尚。和尚亦知景贤意。改诵观音经。寺因名观音寺。和尚好读楚辞。时时买一册袖之。登小舟急棹进中流。朗诵一叶。辄投一叶於水。投已辄哭。哭已又读。叶尽乃返。众莫之知。景贤益怜敬之。终不问和尚。和尚好饮不戒。日注酒一壶俟客。客至辄饮。不则拉樵牧竖入饮。半酡呼竖儿和歌。歌竟瞑焉而寐。和尚颀而秀爽。指柔白翦翦。落笔成章不甚工。然意气涣发。又能感怆人。或曰。和尚为建文时御史。死之日。其徒问。师即死宜铭何许人。和尚张目曰。松阳。问姓名不答。有诗若干篇。

当雪庵痛哭时。若遇善知识一点。吾见其涣然冰释矣。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回此以学道。何道之不克。故曰德山临济。若不出家学佛。定为曹孟德孙仲谋无疑。世出世法一揆。惜哉。雪庵之不遇。如临济德山者。一点化也。

大善国师传

实哩沙哩卜得啰。东印土拶葛麻国王之第二子也。父母感奇梦而生。在童真位。聪敏不凡。而百无所欲。唯见佛法僧。则深起敬信。年十六。请命出家。遣礼孤捺啰纳麻曷萨弥为师。剃落受具。资受学业。习通五明。阖国臣庶。以师戒行精严。智慧明了。尊称为五明板的达。师足迹周遍五天。从化得度者甚众。凡过道场塔庙。必躬伸尽敬。至地涌塔。修敬卓锡。而禅塔以久圮。劝国王修治。脱管心木。木下纪师名号。众咸异之。永乐甲午。入中国。谒 文皇帝於奉天殿。应对称 旨。命居海印寺。丁酉。奉 命游清凉山。还都。召见武英殿。天语温慰。宠赉隆厚。授僧录阐教。命居能仁寺。岁甲辰。 仁宗昭皇帝。举荐扬大典。师掌行。特授师号圆觉妙应慈慧普济辅国光范弘教灌顶大善大国师。赐金印宝冠供具仪仗。乙巳。 宣宗章皇帝。举荐。亦命师掌行。师平生。不矜名。不崇利。外示声闻。内修大行。遇 恩宠而志意愈谦。涉诸缘而戒行弥确。在京师。受度弟子数千辈。各随器宇诱掖之。渐引次升。不立遏捺。难行蹊径。使人望崖而不敢前。将化。谓弟子不啰加实哩等曰。吾自西天行化至此。今化缘已周。行将逝矣。汝等。各当善护如来大法。毋少懈怠。言讫。俨然而寂。实宣德丙午正月十三日也。讣闻。 上悼叹之。命有司具葬仪。阇维。收舍利於香山乡。塔而藏之。遗命分藏清凉山。圆照寺亦建塔焉。

德琮传

德琮。姓杜氏。唐拾遗子美之后也。出家崇山。自食其力。水耕火种。两股皆有日炙痕。博通内外典。素不出山教化。人罕知之。 成祖使中官至汴。廉得其名。还奏於朝。适西番进一僧至。言三教九流。无不通彻。堪为中国王者师。 上不悦曰。堂堂天朝。岂无一人可当之。诏征德琮至。赐金襕袈裟银钵盂。明旦普召众僧。各坐高几。辩对其僧。谈吐出入九经。滔滔如注水。琮讷於应对。众初疑之。有顷。忽问西僧。谛字何义。西信应稍迟。琮乃大声训解。鸠大藏。探儒书。历示以字学之义曰。此而不知。焉用称学。西僧羞恚。顶礼叹服辞去。 上喜。召入赐坐。即日授左善世。为作室鸡鸣山。以为修藏之所。年五十七。说偈示寂。 诏起塔於山之阴。赐御祭者三。

息庵观公传

慧观。别号息庵。胡忠简公铨之后也。依青原虚白镜公为沙弥。青原深山中乡。先生陈宗舜。时来寓静。师事之甚谨。日暮受教。繇是博通文学。既长。剃落游方。从名德启发。沛然有所悟入。拄杖之迹。几遍寰中。居蜀最久。蜀献王供养之。尝曰。此真道人也。府寮多老成名士。皆下礼於师。正统改元。初至北京。尊信者合力。建一剎於城之东北隅。居之。参谒问道者。履满户外。一日杨东里。造其室见函香施供相继踵。因戏之之云。如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何。师徐曰。学人假是致其诚。吾不可却。公何异焉。及入视之。萧然无长物。惟忠简公。及杨忠襄。杨文节。胡刚简四公。遗像在焉。东里又云。不犹滞於相乎。师曰。之数公。名德相高。皆山川之毓灵。国家之元气。且胡杨世好。是四纸。吾先人所宝。吾敢忽诸。东里叹曰。师好贤重德如此。岂寻尝离伦绝类。自诡欺世。以为高者之伦哉。未几坐脱去。善信塔而祀之以屋。有语录一帙。东里为书其首行之。

德然传(附道安)

德然。号唯庵。华亭张氏子。生具异相。左足下有一痣。口能容拳。舌能舐鼻。七岁诵法华经於杭之天龙寺。慨然有游方之志。初见石屋珙公。后参千岩长禅师。大有契证。珙。嘱以缘在吴松。为书松隐二字与之。素首座。以福薄不可出世为人。尔其步素公之后尘乎。遂归里於城南。结庵以居。揭珙书为额。足不越阃者数年。尝劙指血。命高行僧道谦。书华严经八十一卷。 洪武初。以有道征。未几以病还。尝曰。学佛法人。无徒恃见地。一知半解。济得何事。顾力行何如耳。繇是愈益精励。间亦为韵语。不与人倡和。自适而已。有船居诗十首。清绝可诵。又建七级塔。奉藏血书法宝。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辞众。泊然而逝。塔全身於松隐庵。法子曰道安。矢节砺行。有乃父风。常行般舟三昧。永乐丙申。年七十七化去。遗偈云。不会掘地计天。也解虚空打楔。惊起须弥倒舞。海底虾蟆吞月。踏翻生死大洋。说甚沤生沤灭。

妙智.明瑄二师传

妙智。号白猷。浙东杨氏子。孺时。哺以荤腥辄吐。自是素食。杨氏固世信佛乘。一日随父诵法华经。至火宅求解。父异之。十四出家。依灵鹫寺东林长老。林目其颕秀欲试之。适月出。林出对曰。日瞑来看天际月。何患无明。师指佛龛灯。应声云。烛残剔起佛前灯。管教续焰。林喜曰。此子再来人也。吾所有不足以待之。因勉令遍参。由是南造雪峰。西抵峨嵋。蹑天台雁宕。叩参诸识。深得言外之旨。尝叹曰。佛法无深浅。但在力行。苟无得掠虚。虽望隆佛祖。於己何益。后入庐山。於天池旧址。葺茅居焉。母陈氏。年七十余。一日暴卒而苏。语家人曰。昨至一处。见宫室严邃。叩其门。门者不许入。指我归路。仍与偈云。八十四年狮子母。偶因风烛悟无常。好个愚溪勤念佛。天风吹送藕花香。时师在庐山。自号感溪云。后母果八十四岁卒。永乐戊子秋夜。师与静主数辈向月。忽吟汪鼎新诗。庵无人守。庚申夜。池有荷开子午花。众问何意。笑而不答。浃旬晨起。沐浴端坐。谓众曰。今日庚午矣。偈曰。内无内外无外。七十二年。随方不碍。撇下臭皮袋。良久曰。自在。遂寂。

明瑄。蜀江津人。有戒行。性至孝。尝夜卧心动。曰。是必吾亲之故也。遂夜驰二百里至家。母果病。刲股以进。母寻愈。感异云笼室之瑞。里有盗者。梦师领一将军。持斧将斩之。祈哀得免。明日诣师求解。师曰。吾梦亦然。可速悔改。不然祸及无救。后盗迷如故。一日暴疾。连呼瑄师救我救我。无几何死矣。师年八十而化。山下人。见五色云中。持锡飘然而去。

启东白传

善启。字东白。晓庵其号。姓杨氏。苏之长洲人。杨故簪组。累世家吴之支硎山。值兵徙北郭。父永年。母陆氏。师甫能言通佛典。父母异之。命入无量寿院。礼永茂为落发师。既长。屏迹龙山。穷日夜力於经史百氏不辍。声誉隐然起。少师姚公广孝。善世洽公南洲。皆器重之。而典记於洽公者甚久。永乐元年。主苏之永定。六年。主松之延庆。逾年擢本府副都纲。住南禅寺。寻应 召纂修永乐大典。预校大藏经。 赐金缕袈裟一袭。时三殿灾。 诏求直言。师上疏陈利病。不报。一时名人。如沈民望。王希范。王汝玉。陈嗣初。钱溥。赵宗文。皆与师为方外交。尝遇牡丹盛开。邀集题赏。钱塘瞿宗吉。雄於词赋。师与对垒。常用一韵往复百首。词锋益锐。海内传焉。此师之绪余也。正统八年十一月八日卒。距 洪武三年十一月十五日。世寿七十五。僧腊六十。即示寂之岁。弟子等奉柩。归葬於旧隐龙山。遵治命也。钱文通公溥。铭其塔。叙曰。夫以交之深者知必至也。言之伙者情必厚也。昔宣德间。大理卿胡公槩。巡抚东吴。威声大振。於师独加敬礼。时溥方冠。欲应乡举谒公。师忽见而喜之。遂入白於公。得预乡举。然溥亦始聆论议。察其动止。毅然一儒者。繇是往还[款-士+止]洽。数日不见。必折简招之。简类欧语。作字有帖意。见必肃衣。焚香啜茗。坐语移时。去则且谈且送。或闭户发箧。出古人真迹。对阅评品。诗文皆不务蹈袭以为奇。至论儒释之辩曰。且各为其教。又曰。东鲁垂道。西竺见性。皆莫先於厚本。故虽离父母。养生送死。一务从厚。与兄弟极友。爱抚诸侄。教养兼至。交四方宿儒名缁必以诚。未尝见惰容。然非其人。亦未尝与交此。韩子谓墨名而儒行者也。溥也荷师期待既久。倘以余齿。无负於斯世。则亦无负於所知矣。

(何氏丛说云。钱文通。小时即有文誉。郡中有一僧。名善启。号晓庵。有诗名能书。乃十大高僧之流亚也。永乐中 召至京师。修大典。后为僧官。住南禅。周文襄公为巡抚。甚重之。每公事稍暇。即徃南禅。与启公谈语。时钱文通为秀才。亦与启公交欵。一日学中散堂。过谒启公。以蓝衫置栏栒上。继而文襄适至。屏当不及。文襄问之。启公因称文通之才。文襄即请相见。索其旧作。观之。大加赏识。遂为相知○何氏言巡抚。是周。钱自云是胡。当是两时。胡前而周后)。

启原传

启原。姓张氏。太初其字。日本人也。九岁祝发。习教乘。精戒律。喜观中国文字。能指斥利病。又心慕中国名山禅老之盛。观光之志益决。以吴元年航海而来。足迹几遍寰宇。叩诸禅蒙印可。 洪武丙寅。入安固梅公洞。见四山环翠。两石相沓。中虚若禅龛。相对怅然曰。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此地可息吾足矣。是山久为虎蟒之窟。樵斧不入。荆棘弥天。自师居之。诸孽屏息。山下居民。时见峰顶有光。稍来亲近。不数年遂成丛席。闻风访道者。尝数百人。永乐丙戌。立生塔於院南。以为退修待寂之所。曰吾老矣。自为之无累后人。明年三月一日清晨。礼佛毕。入塔端坐。众奔视。已逝矣。宣德间。开塔见。头发披垂。指甲曲绕。闻风雷震仍闭之。师有语录三卷。会通儒释。言道无滞也。

复见心传(如筏)

来复。字见心。豫章丰城王氏子。以日南至生。故取易卦语识之。有志行清净行。欲绝尘独立。遂归释氏。与同袍恭肃翁。誓屏诸缘。直明涅盘妙旨。久之。窥见全体无碍。然未以为至。走双径。谒南楚悦禅师。自陈厥故。当机交触。如鹘落兔走。不间一发。悦。深然之。留司内记。越三载。复约标士瞻。修西方净土。於吴天平山。刻期破障。比禅观尤力。浙省右丞相达公九成。慕师精进。起住苏之虎丘。辞不赴。会兵起。避地会稽山中慈溪。与会稽邻壤。中有定水院。直东海之滨。幽阒辽敻。可以缚禅。复延师出主之。师为起其废。禅门典礼。依次举行。瓶锡翩翩来萃。乞食养之。共激扬第一义谛。寻以干戈载途。不能见母。作室寺东涧。取陈尊宿故事。名为蒲庵。示思亲也。自时厥后。鄞人士。请师居天宁寺。时寺为戍军营。子女[狂-王+(廿/(土*自*土)/ㄆ)]杂。其亵楼尤甚。师言於帅。阃移其屯。斥群奴。汛扫建。治其弊坏。一还旧贯。师望日以重。大夫士交疏劝。主杭之灵隐。适有 诏征高行僧。师两至南京。 赐食内廷。慰劳优渥。洎建普荐会。师奉 勑升座说法。辞意剀切。闻者咸有警云。师敏朗渊毅。非惟克修内学。形於诗文。气魄雄而辞调古。有识之儒。多自以为不及。其推师者。李谕德好文。则曰。任道德为住持。假文字为游戏。陈状元祖仁则曰。禅源妙悟。教部精探。内充外肆。僧中指南。至於楚国。欧阳文公玄。潞国张公翥。见诸觚翰间者。奖予为尤至。学士宋公濂。至称其文。如木难珊瑚之贵。公卿大夫。交誉其贤。 皇上诏侍臣。取而览之。褒美弗置。当今方袍之士。与逢掖之流。鲜有过之者焉。 洪武二十四年。遂罹於难。噫是亦数也已(时。山西太原捕得胡党。僧智聪。供称胡惟庸谋举事时。随泐季潭。复见心等。徃来胡府。二公繇是得罪。泐责服役造寺。师遂不免焉)。师在定水时。手度弟子。曰如筏者。戒行端谨。通内外典。善书能吟。雅为缁林白眉。永乐中。两膺 召。命尝住奉化之岳林。及抚州之翠云。有翠云稿。年八十五。归永明终焉。

如[氶/巴]传

如[氶/巴]。号蔤庵。嘉禾姜氏子。母殷氏。感吉梦而娠。师生而秀异。不乐处俗。依真如衡宗继公为师。继。故义苑白眉。师深造堂奥。徐知文字非究竟法。以景泰庚午。至杭。参空谷隆公於修吉山。问露柱因缘。谷良久曰。此是说不得底自会去。久之。谷亡。自惟失怙。始专心净土法门。自利利人。一归乎是。以至劝人念佛。数以米一粒一声。积二百斛。炊饭以供众。散施佛图若干万。如此多历年所。师尝以五灯会元。篇帙浩重。未摄略机。遂锐意抄简。以为务使揽要知归。不在繁文也。书成。目曰禅宗正脉。学者便之。阅览之次。至杜鸿渐谒无住禅师庭树鸦鸣处。似有省。曰果然是说不得底。师素有琢磨静行。无浮滥之习。虽年老而进道益力。不以略有所见。便自休歇。道无尽。吾不可有尽求也。晚年罄衣钵。刻缁门警训。与年相若者共之。意可见矣。后终於本山。

天印持公传

能持。闽之延平人。出家於天宁光孝寺。习经目过成诵。天宁非禅者居。所事阘茸。师弃去而游方。殆遍名山。亲近诸名宿。后於海舟慈公言下有省。无出世意。寻归故里。结松关自休。造进日深。人无从津测。后学众四集。师亦不能终靳其说。小师随说而录。目曰天印语录。天印。师号也。又有彻空内集。洞云外集。皆直透玄微。不露蹊径。人谓师善为鸣道。师如不闻。年八十一。集众告寂曰。父子上山。各自努力。个事如何。天雨地湿。且云。吾死且无葬。三年后某日。有大星自东过西。葬吾时也。既寂。徒众安其蜕草堂竹轿中。矻坐如生人。虽盛夏。蝇蚋不侵。无秽气。至其时。众曰。曩所言幻语也。言未毕。有星大如斗。从东入西。声轰然而没。众大惊。遂葬之。署曰天印禅师。

了用.德潮.无碍三师传

了用。号雪机。姓张。遂宁人。初为应教。偶出遇天渊和尚。谓之曰。观子气韵堪出家。师曰。吾犹为俗人耶。渊曰。行俗事为俗人。讵在发之有无。遂感悟。弃所业。一衲从渊学禅。久之有得。人欲挽师出世。师摇手曰。不入这[袖-由+呆]社。因结庵而隐。赋诗云。傍树修庵倚翠岑。烟霞缭绕白云深。愚痴祗合栖泉壑。潦倒何妨论古今。怪石溪边涂去迹。浮岚岩下绝来音。太平世界元无事。空自劳劳向外寻。七十二岁。卒於山庵。

德潮。号普光。姓陈。其先浙人。 国初。从父廉宦游。遂家於蜀。师生多异征。出俗。从珠玉山无际禅师游。三年。得际首一肯。乃入永兴山。卓庵居静。草衣木食。造诣难量。山高峻苦无水。师入定。觉石中泠泠声。随以杖点之。泉涌出。今耳泉是也。且预知未来事。奇迹颇多。师固自秘之。人不得而传。八十九而寂。

无碍。信阳人。有至行。持一钵入南岳天柱峰狮子崖。崖中仅容木榻。无碍。坐木榻。啖野菜。不谷食者七年。邑人闻而造焉见之。为之吐舌。乃谋所居。共力新南台寺以处之。弘治间。太崖李公游衡山。所称有僧崖居食生菜。衣百结如粟穗。见人嘿嘿者。即无碍也。野云孤鹤。飘飘然无与於斯世。一时名公多重之。瘳道南太守乔瑛。御史刘旸等诸公。皆有诗赠。脊梁直脚跟稳。三师高风。居然可想而见也。

宗林传(附智淳)

宗林。字大风。朽庵其号。杭人也。幼孤。母忧其不能自立。舍送普宁庵。事某师为童子。诵经执务。能得师欢心。及长。精戒行。起息必慎。不妄与人交。交必以道。能诗文。不漫作。作必惊人。性至孝。虽出家。孜孜以母为念。曰戒不忘亲也。自是流誉遂达 宸听。弘治中。被征入京。 命为登坛大戒主。为学佛者师。又 敕提督五台山。校正清凉通传入藏。正德改元。 赐紫衣玉带。大宗师之号。西直门外大香山寺。立宗师府居之。虽际荣盛。处之若无。淡如也。有诗云。天命传来墨未乾。栉风沐雨上长安。低头懒进三公位。洗足羞登万寿坛。闻戒故多持戒少。承 恩虽易报 恩难。何如只向山中住。松竹萧萧共岁寒。师倦於津梁。 奏乞南还。得请喜。而有诗云。再拜下 丹宸。衣香 御路新。九门三月雨。千里一归人。马踏残花路。莺啼细柳春。因思头白母。心火热如焚。二诗可以想见林为人矣。

前是。杭有智淳者。亦以戒行着声。尝於灵芝寺说戒。受从颇众。正统间。被征为登坛大宗师。至景泰六年。沐浴坐化。 上遣礼部赵勖 谕祭。碑石现存灵芝寺中。

补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猜你喜欢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第四·佚名
  卷下·佚名
  卷之二十六·纪荫
  卷第四·佚名
  佛说大乘智印经卷第一·佚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五·佚名
  序·赞宁
  增壹阿含经卷第六·佚名
  卷第六·佚名
  阿毗昙心论经序·佚名
  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八卷·灌顶
   第八十二則 智法答非所問·胡兰成
  第十九卷·佚名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六·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杂论第三十九下·王骥德

      李中麓序刻元乔梦符、张小山二家小令,以方唐之李、杜。夫李则实甫,杜则东篱,始当;乔、张,盖长吉、义山之流。然乔多凡语,似又不如小山更胜也。   《关睢》、《鹿鸣》,今歌法尚存,大都以两字抑扬成声,不易入里耳。汉之《

  • 三集卷八十八·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八十八古今体一百三十首【庚寅四】恭谒孝陵山水朝宗地云霞护圣天鼎湖垂廓落瓜瓞永绵延讵以百年隔由来一脉连奠三?叩九不觉泪澘然恭谒景陵赤心酬我祖青目异诸孙霜露三春阅【未展谒者逮今三载

  • 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二十九·赵尔巽

      觉罗果科觉罗阿克善敦拜哈宁阿硕詹硕詹孙达色   济席哈弟费雅思哈噶达浑费扬武爱松古兴鼐兴鼐兄孙哈尔奇   达素喀尔塔喇喀尔塔喇子赫特赫   觉罗果科,满洲镶白旗人,未详其属籍。事太宗,授巴牙喇甲喇章京。崇

  •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赵尔巽

      ◎兵五   △土兵   土兵惟川、甘、湖广、云、贵有之,调征西南,常得其用。康熙间,莽依图战马宝于韶岭,瑶兵为后援。傅弘烈平广西,亦藉土兵义勇之力。乾隆征廓尔喀,调金川土兵五千,讨安南,以土兵随征。傅恒征金川,疏言:“

  • 国朝名臣事略卷第七·苏天爵

    太保刘文正公(秉忠) 丞相史忠武王(天泽) 平章廉文正王(希宪) 左丞张忠宣公(文谦) ○太保刘文正公(秉忠) 太保刘文正公 卷七之一 公名秉忠,字仲晦,顺德邢台人。少隐武安山,因祝发从释氏游。后居云中,从海云师应召北上,留侍潜邸,凡征伐

  • 第二十九回 朱温起号梁朝归于李氏·黄士衡

    诗曰:山自青青水自流,南征北战几时休。青春壮士边关老,红粉佳人白了头。却说律宗初政虽美,而有美中不足。虽励精图治,而性猜忌刻薄,以强明自任,耻见屈于忠言正论,而受欺于奸谄谀佞。先用杨炎为相,专以报复恩仇为事。初,安史之乱

  • 卷之七十四·佚名

    光绪四年。戊寅。五月。乙丑。谕内阁。御史秀文奏、请慎拏仓匪以免拖累一摺。据称匪徒搅扰仓务。多有挟嫌捏告等情。而两翼弁兵奉旨查拏。动辄百余人。藉端抢掠财物。往往误拏良民。并有私行拷问情事。请嗣后查办仓

  • ◎冯玉祥之倒戈·刘以芬

    民国以来,军人中之最反复无常者,当推冯玉祥,其首显身手,则在奉直第二次战争时。当时直系势力如日中天,调兵遣将,讨伐奉张,计下十道命令,声威显赫,大有一举踏平东北之概,讵为时仅三十五日(十三年九月十八日下令,至十月二十三日晨二

  • 外集卷七·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七 宋 李幼武 纂集 谢良佐 上蔡先生 字显道上蔡人释褐登第授秦州教建中召对除书局官後复去为筦库以飞语坐系诏狱禠官 习举业已知名往扶沟见明道明道语人曰此秀才展拓得开将来可望

  • 卷一百二十·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一百二十 唐 张守节 撰 汲郑列传第六十    史记一百二十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於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

  • 八·钱穆

    今再综合上述加以回顾,中国历代政府,西周不论,两汉以下,几乎无不注意国家公立教育之建树。然惟两汉太学最为持久,并有成绩。明代国子监已不能相比。其他如唐、宋两代,虽亦曾尽力提倡,而国立教育之被重视,实仅昙花之一现。外此

  • 卷二·顺治

    大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徳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圣训卷二敦睦顺治十三年丙申八月丙子上遣官宣慰科尔沁及诸国敕曰尔等秉资忠直当太祖太宗开创之时即诚心效顺结为姻娅请为屏藩太祖太宗嘉尔等勲劳崇以爵号

  • 卷二·吕祖谦

    <经部,书类,增修东莱书说钦定四库全书増修东莱书说卷二    宋 时澜 撰舜典第二       虞书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厯试诸难作舜典聪明舜生知之德也舜居草野可谓侧防矣尧居朝廷何以闻之尧舜二圣人防

  •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道宣

      习禅篇之二 本传十一人附见九人。   周湎阳仙城山善光寺释慧命传一(戴逵 慧朗 慧晓)   陈南岳衡山释慧思传二。   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顗传三。   隋京师清禅寺释昙崇传四。   隋慧日内道场

  • 太虚大师访问记·太虚

    冷雨名山探胜(桂林通讯)桂林佛教会敦请太虚大师讲演“中国之佛教”的第二天,在丝丝冷雨中,记者驱车过花桥去到月牙山古刹。月牙山在桂林东门外,群蜂层叠,山旁一江如带,风景绝佳,是桂林名胜中最好的一处。古刹在半山中,记者循石

  •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道宣

    唐麟德元年终南山释道宣撰自法移东汉教渐南吴。佛像灵祥充物区宇。而群录互举出没有殊。至于瑞迹盖无异也。今依叙列而罕以代分。何者或像陈晋代而历表隋唐。或感化在人而迹从倚伏。故不获铨次于录而辩集之。&middot;

  • 第五十二章 二王章·佚名

    由此之后加沙婆为立王位,为贤者名加沙婆之年青王与南部地方,(一)年青之王女,王女于提沙为己妻居首[妃之]位。(二)又乞食者名匠之由诸方至者,王与名丹提沙罗之布施。(三)彼阿提巴达[官]玛兴达其时住于鲁哈那,谓夺王之国土,率军兵而来,(四

  • 淞隐漫录·王韬

    笔记小说。又名《后聊斋志异图说》、《绘图后聊斋志异》。清王韬(1828—1897)撰。十二卷。韬有《王弢园尺牍》已著录。是书为作者晚年所作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淞隐漫录》的体裁和题材都仿照蒲松龄《聊斋志异》,但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