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十八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定学

证悟科(二)

唐慧超

丹阳沈氏子。出家。以诵法华经为专务。时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悟一乘之理。明三观之。心超与江陵顗公。仙城命公。笃志相亲。积年请业。行优一众。德冠诸贤。思谓其徒曰。超得忍人也。复获偕览衡岳之胜。隋受禅。乃北入嵩高。饵药坐禅。太子勇既召集天下名德。而遣还之。以超尤诣道。独留供养。及勇废。徙居定水。会蓝法师。以蓝谷之悟真寺迎之。共隐八年。倍勤三慧。大业初。京师创建大禅定寺。诏超之。后以疾辞。允其归。皇家肇运。望重畴昔。高僧慧因保恭等。咸就栖止。未几卧疾。弟子跪问其所以自任者。曰生不忻。死不戚。吾之素也。因面西坐曰。第一义空。遂长往。俨如入定。武德五年十二月六日也。春秋七十有七。弟子法成等。以遗训。露骸月余日。色不变。时太宗开天策府。闻而叹异。仍建白塔於寺之北峰。

唐慧超

生申屠氏。上党潞人。自出家。北居晋阳之大兴国寺习禅业。其道场之内。盛列仪像旛华以严饰之。且聚诸品异香。每爇以致烟气盘郁。而超则净服端坐入定。辄获舍利充缾。随取随有。较其元数。初未尝减。然莫测其所自来也。仁寿中。诏居禅定寺。其行道感瑞如旧。武德元年。复归兴国。七年冬。忽召寺众谓之曰。同住多年。凡情易隔。或有相违。希为恕略。人道难生。善缘莫遇。当求自度。勿误后身。於是敛手寂然。神色无少变。苟非属纩。观者终莫知其气绝也。时年七十余。十二月就以绳床舆尸。殓之龙阜山开化寺侧。虽屡阅年所。遗体愈益坚完。而礼拜供养者。至今不绝云。

唐昙伦

汴之浚仪孙氏子。年十三。依修福寺端禅师出家。端习次第观。尝诲之曰。汝系心鼻端。可得定也。伦曰。若有散心。则系鼻端。心本不散。则又何以系为。自是每坐辄定。后为师送钵上堂。未至堂顷。卓然跏趺入定。而持钵自若。师大加赏识。异时谓曰。去昏障譬犹剥[葸-十+夕]。要当重重去尽。然后得净。伦答以为本来无葱。又奚庸剥。师独以其根器非常。而阴敬之。且不敢役使。虽礼佛看经。犹莫之务。但扫一房终日闭户。四威仪中。离念而已。偶命之直岁。守护僧物。每戒其下。勿以僧粥食犬。其下漫弗听。犬则呕粥。其下又以为偶然尔。食犬粥如常时。於是犬群呕粥僧前。若有物使之者。其下始大惧。以伦为神。

伦姿性憺怡。平居不表襮。或问以义理。随问随答。无底滞。仁寿二年。造禅室。追献后冥福。诏处之。至则扫房闭户如故。时人目之卧伦。兴国善粲法师。博学有才辨。自号三国论魁。竟造伦语。三日夜莫能测。其述般若义。则空华水泡不可把玩。本性清净。如太虚空。粲亟下拜。以为不可及。居京。惟玄琬律师。静琳法师。率门人僧伽净等。往来受法。其余请谒者。不啻鱼子。然武德之季。卧疾於庄严寺。或问往生何处。曰无尽世界。又问舍报后如何。曰籧篨裹而弃之尔。又曰。四大方斗。已到屈膝。主人翁只管看。僧伽遽探其冷触。退谓其人曰。冷触果到膝矣。四大分离应生苦趣。伦遥知之曰。苦趣亦空。顷之问打五更锺未。曰未。及打锺。视之已绝。寿八十余。弟子承遗言。舁尸露之南山中野。其传有鲍居士慈氏云。

唐道休

住雍州新丰福缘寺。后於寺南骊山幽谷结草庵。以业头陀。尤务禅寂。每入定。必七日乃出。而持锡执钵乞食。无少替。於是聚落檀信。至期具肴膳。奉迎路首。休则欢喜问讯。诲以慈善。食毕。然后为授归戒。众送入山而去。如是四十年如一日。贞观三年夏。期至不出。就庵视之。端拱加趺不动。众谓且入定。遽相约宿守其旁。久之觉其气尽。仍共扃鐍虞其变。虽寒暑交谢。而颜色如故。明年冬。其乡里之好事者。加布漆治祠宇。以严奉之至今。

唐道英

族陈姓。生蒲之猗氏。家素市贩。年十八。其季父休律师。劝使出家。而二亲难之。即为娶妇。以惑其志。妇尤谐顺。虽同床。身未尝触。如是五年。二亲安之心。以为英无他矣。英则夜每使妇执烛。治文疏遗同财者间。遁去剃落。无所顾惜。依并州炬法师。禀华严等经。时妇犹未嫁。乃反乡里见二亲。言学佛之益。而二亲恨闻之晚。开皇十年。诏度天下僧尼。始获以名附籍。行独念曰。法相易知耳。然心惑难治。奈何。即入解县太行山之柏梯寺修止观。悟人空於南埵。悟法空於北岭。自尔营理僧役。以事考心。俄往京师胜光寺。听昙迁禅师摄论。迁语其属曰。汝辈寻文质义。固已勤至。得其妙者。唯道英乎。复依华严发愿供僧寄以调伏。每曰。予瞑目而坐。则於理性若有所得。但开目则失。还与识合。故於日用常行之际。使有熏习。则庶几矣。於是常坐开目。动逾信宿。略不见其交睫。然后造诣稍异。大业九年。任寺之直岁职。俗侵寺地。与较久不决。遽谓俗云。吾其死矣。忽僵仆气绝。俗以为诈。竞持针刺甲深入。不少动。顷之色状青胮。俗惧亟归命。请以地施寺。无复争。英随起坐如常时。偶立龙台泽上。见群鱼跃跃乐甚。徐解衣使弟子持之以守。而竟入水曰。我宁无及鱼乎。没经六宿而后出。出而告持衣弟子曰。我非土所坌。安能舍而登岸哉。方严冬时。大雪才霁。四郊之外席展镜开。英则曰。如此平净地。争得不眠。遂脱衣仰卧三昼夜而起。大噱曰。几且热杀我。晚归住乡里之普济寺。置庄三所。用接霸远御众。有方至者。忘其作劳。而慕其法药。尝夜讲起信论真实门。奄然入定。经于累日。河东道逊旧同学也。所住相去百五十里。舍命之夕。英已知之。晓拉数友往送。中途遇讣。识者服其通感。贞观十年九月。群鸟哀鸣。翔集房屋。英语其徒曰。早须收拾索水剃洗自治甚急。被大衣坐良久。门人志褒时侍侧。见青衣二童执华而入。紫光从英身出。腾焰屋栋。众集问后事。英曰。佛有明教。能依而行。则无累矣。英何言哉。因说法要。诵华严贤首偈。明相既现而逝。春秋八十。是时雾暗二十里。阅三日乃霁。所畜耕牛不食水草。流泪吼叫。声彻数里。七日将殓。近远奔赴。葬之夏县东山之庄南。其始竁也。地大震动。有二白虹连跨柩穴。二白鸟鴹鸣之异。

唐慧显

百济国人。少诵法华。讲三论。皆精诣有师法。住其国之北部修德寺。或讲或诵。无常时。四远闻风而至。显厌其喧扰。而迁於南方之达拏山。深险敻僻。终岁无来人。显因得以专业其中。及卒时年五十八。於是同学舁尸。置石窟中。以待豺虎已而啖之。骨肉并尽。惟余髑髅与舌在尔。逮更三寒暑。而舌色愈鲜赤柔软。不变坏。后忽紫硬如石。众共建塔。缄[疗-(日/小)+土]之。当今之贞观初也。

唐慧方

姓赵氏。冀州信都来强人。九岁投苏门山淋落泉寺出家。终日端居静虑。众莫测其际。或教以九次十想者。随闻有所证入。屡涉炎凉。弗稍变。隋文御宇。乃建寺京师。为献后追荐冥福。而方被诏入住。礼供秾缛。然山林之思。未尝少去怀抱。大业六年。还旧隐。请道之侣云集。炀帝之季。天下扰攘。又徙居汲之隆善寺。唐兴。因复归苏门。修治栋宇。益进所业。偶与交朋。立谈玄赜於廊庑之下。有沙弥从旁窃听。忽空中作声。若叱诟之者。遽惊走至暴卒。经宿然后苏。方乃示寂。则贞观二十一年之冬孟也。寿九十三。葬之州北十里圆冈之阳。则是月之十七日也。

唐通达

雍州人。年三十始出家。栖止无定所。而一以寻师访道。为急务。久之未有所遇。乃入太白山。啖草庇树端坐五年。一日以木击土块。块随粉碎无余。因大悟。后住京师律藏寺。一裙一帔。不易寒暑。尝於讲席评叙玄奥。不肖之夫。动相矛盾。至其饮啖无异俗人。达曰。大乘之学固如尔乎。若指圣怀。斯实凡庶。左仆射房玄龄。闻而韪之。迎至其第。待以师礼。达性无拘检。而言恒纵放。玄龄处以物表。莫之乖忤。贞观来稍显神异。每诣人家。欢笑则吉。愁惨则凶。或有所索。宜从而予之。不然亦失。以故京师贵贱。咸候之以占祸福。大将军薛万钧。致之供养。忽破戒夜食。又欲入内宿卧。将军之弟。怒捶之几死。遽使作汤曰。我身沾污如此。能无一浴乎。汤方沸涌。即解衣跃入镬内。宛转摩抚自若。旋语爨者加火。薛氏媿骇。自是寝处无所禁。尝欲设大斋会。且先令寺家作疏请客。时米方腾贵。物料索然。明日赴者数千。而寺家不知所给。众以咎达。达曰。渠许送供。计非妄语。至日中赴者将散。忽见盈车美膳。充塞道路。用以施设。厌足有余。求其所谓送供者莫之识。然后知其德通幽显云。

唐法空

隋季。任雁门郡府。鹰击郎将年四十。志慕佛法。谓妻子曰。吾为汝辈。所累久矣。东西奔走。竟复何所成就。自今可各为计。吾亦从此决矣。即裹粮负幞。入五台山。饥茹松柏。寒荫苦穴。专思经中要义。无所参问。时所在扰攘。官为司疑以盗。而辄掩捕考掠。空则跏趺不动。绝饮食便利者五日。因尔释不问。遁迹三十余载。顾与禽兽相亲狎。妻子访求欲致糇糗。空曰。吾既厌俗至此。汝辇尤宜置之度外。勿屑屑以为意也。自今以往不须相见。居久之。夜觉有声呼空禅空禅者。独寤以为心境界。以法遣之。后遂安静。始学九次第定。终学大乘离相了义中道。有从之者。亦以此诲之。终不知所终。

唐玄爽

南阳刘氏子。弱冠已娶。厌而出家。学涉空有。又尝听龙泉璇法师讲。获誉当时。而信禅师方王化。於是亟走蕲州请道。后归乡里。摄念不卧。本邑沙门蔼明棱法等。并禅府名匠。尤相交友。永徽三年十月九日。终于所居山谷中。沙门慧普。夙依襄之法门寺。研精律藏。二十余年。属城归揖。晚专习定门。纪王作镇。将修追圣废寺。俾总其务。能以仁祠革其淫祭。楚俗为变。且缮治明因道场等三十所。极轮奂之功。显庆三年。终於所住。寿八十。此皆汉阴之杰云。

唐慧仙

生河东蒲阪赵氏。幼滞俗缘。暮即谢绝。年登不惑。始获剃染。每以华严涅盘二部。为如来始终极唱。尤加耽味。执卷自随。有若双翼。谓人曰。斯二法宝今如意珠。无或忽忘而暂舍也。所处冲要疾病患难莫不归仰。而仙慈善根力。但令念佛。无往不济。寺之栋宇頺落。十丈大象亦复埃乱。裒施装构。珠玑金碧光耀夺目。久之梦僧告曰。卿於明年之冬。当至无常。若欲延者。可早为力。然今生方已定。设使延之。祇益业尔。明年九月示微疾。遣侍者召诸大德。授菩萨戒。诸德不赴。乃自取戒本读诵。潸然而止。且悲且喜。夜有天仙。罗列前后。显隐若见。谈述可闻。或睹佛像入房者。翌日午时忽起坐合掌。垂训而逝。寿七十五。永徽六年。十一月十七日也。同寺互禅师。有声京洛。常以为仙必生兜率。见慈氏。盖寔察其行业。得其征应乎。

唐僧衒

并州人。出家。素以学行着美誉。年九十六。始遇道绰禅师讲观经。及见安乐集。而后知念佛之业。诚不可废。於是日夜自课礼弥陀佛一千拜。称诵名号八百万口。五年之间不稍怠。将终谓弟子曰。阿弥陀佛亲授我衣香气可念。观音势至列住于前。化佛满空。从是而西皆净土也。言讫而终。时有启芳圆果二法师。住蓝田悟真寺。共於观音像前。发愿求生净土。乃以杨柳一枝。插像手中曰。苟於一夏必获如愿往生者。此杨柳枝。当见七日不萎。果不萎者至七日。於是念佛诵经如法。已而芳梦身处大池内。俄又飞入东面大宝帐中。有僧语以但专念佛。必生於此矣。又梦观音垂足坐。芳遂捧足顶戴。旁为莲池。阿弥陀佛适从西来。芳因问佛。阎浮众生。依经念佛得生此否。佛答勿疑。定生我国。且见娑婆世界。纯是山川。极乐世界。坦然清净。音乐宝帐。自西而往无所间杂。忽有一僧。自名法藏。御一大车以迎芳。见其身坐百宝莲华上。成等正觉。释迦牟尼佛。与文殊菩萨。赞叹妙法华经。又见直西三道宝阶。其第一道。并是白衣。其第二道则缁白半。其第三纯缁也。云皆往生之人。

唐善伏

一名等照。姓蒋。常州义兴人。生而皓首。五岁从兄才法师。於安国寺出家。贞观三年。刺史窦公闻其才学。召补州校庠职。阅佛书不已。博士责之。对曰。欲以博观也。问之无所滞。於是馆中诸生。莫不敬服。俄听四经三论於苏之流水寺璧法师所。又依越之敏法师。然后见天台超禅师。而获西方净土观旨。乃南游交桂广循。北上荆襄。见信禅师於蕲。瞻拜庐山远公净土观堂。归里受无生观於润之岩禅师。后偕晖才二师。行慈悲观。且授鬼神戒。巫有杀以祭者。暴卒而苏曰。吾於伏阇梨处受戒。誓不食肉矣。如何为吾杀。悯尔愚痴。聊贷尔命。后或犯决不恕。自是诸祀腥荤并绝。尝有婺州二人。同贩麻枲。一以蔬祭江神。一杀生祭。及抵岸。而杀祭者尽湿。蔬祭者独燥。虽同一舟。而燥湿异。则戒之验。如此甚至。求鱼肉市肄不易得。官司为减经赋。义兴令。或叵信。惧其惑众。将加之法。其族氏昆季行赂乃免。未几。而令家有蛇狗登床蜇人之怪。筮曰。罪由渎贤圣。祸不可原。竟获谴除名为民。永徽二年。伏亦为有司所括。反初服。然操守益厉。众复聚求法要。其所说所行。大约准十五观四明论云。既久居伏牛山。显庆五年。避讥谤。习静於衡岳。徒众复聚。方谈述微妙。忽曰。一切无常。气息难保。夜深各散。缘尽当离。时皆莫之测。则坚拒户寂然。是夕凡衡之钟磬笙管。有声之器。自能鸣唱。彻晓不已。及破关见伏端坐而逝。遽以奏闻。

唐元晓

新罗国湘州薛氏子也。丱年入道。随师游学无常处。时三藏玄奘公。化王中原。偕友将造之。事见湘法师传。因缘既忤。踪迹遂乖。任性逍遥。一无定止。会王置百座。召名德讲仁王经本州。以宿硕闻。或以其行污[赞-贝+日]不纳。居无何。夫人病脑痈。医祷皆莫效。卜曰。宜致神剂赤县地。於是遣使西度。海冥涨中。忽见人邀至龙君所。宫殿严丽。徒从庄萧。盖非世间耳目所及。君自称钤海。谓使曰。汝夫人青帝第三女也。其於佛法尤有愿力。金刚三昧经者。乃二觉圆通。示菩萨行也。我尝得之。而未易流通。今以夫人之病。而发机焉。则岂惟夫人利益而已。因持刀裂其腨肠。入散经三十许纸。其内外用腊纸缠滕。而傅以他药。且曰。恐所历有魔事。故为此耳。又曰。可请大安圣者诠次缀缉。元晓法师造疏讲释。如是则虽雪山阿伽陀药不过也。大安者。形服素诡异。每击铜钵井市中。唱大安大安。王至是亟召安。安曰。但将经来。即以义理。厘为八品而去。然终不肯见王。晓得经。即疏之牛车上。成五卷。且设几案笔砚於牛两角间曰。本始二觉。此经指也。姑以表之耳。寻克日於黄龙寺开阐。浮薄者忌其能。窃之以逃。王命限三日。更出略疏三卷。以急疗治。晓宣吐雍容。辩抗敏锐。称扬弹指声沸于空。其曰。昔日采百椽时。虽不预会。今朝横一栋处。惟我独能。所以讥曩者之[赞-贝+日]焉。众有惭色。后不知所终。

唐僧藏

西河人。弱龄辞俗。务行头陀。然尤以净业自致称。诵阿弥陀佛名号莫计其数。一日忽病卧。谓其徒曰。吾顷瞑目。即获游於极乐国土。见诸上善人散华作礼。又曰。今兹天人次第来迎。於是合掌翛然而逝。

唐正寿

夙游禅社。见南塔慥公有开解。随慥住汉东山光寺。谯王重福者。中宗次子也。尤敬事慥。预为慥造塔。高七十尺。及慥疾笃。王使问孰可以继者。慥答以寿可。於是召寿至。寿即白慥。请试塔。乃入塔跏趺坐而逝。世因号寿为试塔和尚。王闻而叹赏。寻别造塔以遗慥。

唐神鼎

旷达不自修饰。每持一斗。乞丐长安市。得则就其地食之以去。或施杂碎布帛。则缀联衲衣上。发鬖髿覆眉际。寡言笑。恬憺自怡。一日利贞法师讲寺中。鼎偶至倾听座前。问曰。万物是定否。贞曰定。曰阇梨若言定者。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死而生。生而死。六道往来。轮回不已。何得定耶。贞曰不定。曰。若不定者。何不指天为地。指地为天。召星为月。召月为星。安得不定耶。贞无以应。众叹其辩。张文成见之谓曰。法师才辩如此。岂非菩萨果位人哉。鼎曰。菩萨喜怒哀乐。莫足以挠其内。名利荣辱。莫足以动其外。内外一如。则其生也。适然而来。其死也悠然而往。是之谓即生死。而离生死者也。吾辈其奚以及。此众合掌而散。

唐慧朗

新定遂安人。年二十二。志祈剃落。而未遇其师。或谓衢之北山有善南宗者。则趋之。而其人曰。吾非汝师也。其必往天台乎。至剡之石城寺。见一翁。貌奇古。神气秀爽。问朗曰。子何之。曰天台求佛大法尔。因同行数十里。憩林树间。翁告之曰。法常寂然。尚奚庸远适哉。汝於乡里有缘。宜归以阐化。毋后也。言毕而隐。朗亦豁然心悟。乃复峰啄磵饮数载。而后居邑之慧安寺。以白衣。行头陀法。未几秦望山无故振动。大龟出焉。见者咸以为异。寻有僧辩自云门来。身修八尺四寸。隆鼻大目。而光采射人。通思益大品维摩等经。兼融贯诸论。众敬之如神。朗愿事以为师。辩征维摩义。朗答殊超迈。景龙中。乡里吴川县尉余少兴。新昌县令余仁等十数家为檀越。轮请降临。一夕忽睹神光从其顶出。旁烛山川盈数十里。由是辩公反以师礼视朗。而朗升座为说法。变化莫测。道俗欣庆。叹曰。昔者山动龟出。其祥非为辩公明矣。自是四方学者云萃。开元四年。州牧李思绚。卜於龙山之阳。建伽蓝以延之。大设戒坛。广邀律德。若光州岸公会稽超公咸在。授朗具足戒。而道益尊矣。七年刺史韦利器服膺向化。八年歙州长史许思恭迎至治所。朗每升座。有熊随众聚敬。伏於前若听伏。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会门人告逝。且曰。吾当三生此地。今才一生尔。言讫。如入禅定。寿六十四。禀遗命苶维建塔。大历十二年。其嗣法弟子开元寺道钦慧佑道禅。龙兴寺辩海。宁国寺进玉。越州宝林寺有沛远整。杭州竹林寺一行等。立碑。新定太守萧定撰文。司马刘长卿书。刺史李揆篆额。

唐真表

百济国人。世弋猎。表尤蹻捷善射。开元中。逐兽於野。倦憩垄亩间。见虾蟇多甚。独念曰。此不可以羹乎。因取柳条贯三十许。置水深处。复逐兽从别道归。忘取所贯。明年春。仍以猎至其处。闻虾蟇声。就视之。所贯皆喁噞自若。表大媿责曰。吾以口腹为物累如此。罪其可免哉。即拔所佩刀削发。遁逃入山忏悔。且誓愿面奉弥勒菩萨授比丘戒。日夜绕旋扣头流血。心无间断。如是经于七日七夜。且见地藏菩萨手持金锡。先为策发受戒。方便顿觉。欢喜徧身。倍加精进。二七日忽有大鬼。现可怖相。推表坠于重岩之底。而身无所伤。旁峙石坛。匍匐遂登其上。魔挠纷然弗顾。三七日稍曙。闻鸟音云菩萨来也。四际白云若浸粉然。山川平满。无有高下。成银色世界。兜率天主威仪自在。与诸侍卫围绕石坛。尔时慈氏徐至坛所。手摩表顶曰。善哉大丈夫。求戒如是。苏迷卢山犹可攘却。尔心坚固。不可退堕赞叹抚摩至于再三。而后授法。表则身心和悦。非世间之乐所能比也。寻获天眼。洞见无碍。慈氏躬授三衣瓦钵。且为作真表名。俄於膝下。出二签。其一署九。其一署八。视其签。非牙非玉。然竟不知何物所为者。以付表曰。异日人有从尔求戒。尔当先使其人悔罪。罪福者持犯所自。悔罪之法。或以九十日。或以四十日。或以三七日。为一期。期满而欲知罪灭不灭之相。则益为一百八签。上署百八烦恼名目。用前二签以合之望空而掷。若百八签飞散四畔。独八九二签。卓立坛心者。是得上上品戒相也。若百八签中。仅一二签。与九八二签交触。第看交触之签。是何烦恼。则知此等烦恼未尽。而其人宜令重加悔罪可也。然后又以前所交触之签。合八九二签。掷空中。其签不至交触。而远去者。名中品戒相也。若百八签。终於拥蔽八九签者。其罪不灭。为不得戒。设能志诚悔罪。踰九十日。复作前法。而不拥蔽者。得下品戒。且云。八者新熏也。九者本习也。已而隐。华萎香炮。山川寂寥。於是表着衣持钵。为大比丘。念欲下山利益众生。而草木垂靡。溪谷坥夷。祥禽瑞兽。翔舞驯伏前后。又空中唱言。菩萨出山来。何不迎接。是故聚落人民。布发脱衣者相望。毡罽裀褥被路。表皆践踏之。以副其意。有女子以白毡半端展而俟。辄惊避他往。女子怪其不平而问之。则曰。吾非无意也。适睹毡缕间皆狶子。吾恐伤生。故避之耳。盖女子本屠家。致毡之由可知。居常二虎侍左右。表语之曰。吾兹不入郛郭。如他有可修行地。汝导以往。乃行三十里。踞一山坡而止。表则挂锡树枝。敷草而坐。信士四至。倐成伽监。号金山寺。今影堂道具犹存。

唐怀玉

姓高氏。丹丘人。夙剃落。隶涌泉寺。业毗尼。且时行忏悔法。日称弥陀名号五万口。然诵弥陀经亦不小置。积其平生所诵。且三十万卷云。天宝元年六月九日。俄见化如来。徧满空界。有擎银台从窗入者。玉曰。我不得金台不往。於是银台自隐。玉加精进倍常时。后空中有声报曰。今头上光晕已生。可手结佛印跏趺而坐。以待佛至。顷之光明充室。玉辄麾使观者退曰。此是佛光慎勿触。十三日丑时。忽现白毫光相。玉曰。若闻异香。我报将尽。弟子慧命问其所往何剎。玉以偈答云。清净皎洁无尘垢。莲华化生为父母。我修道来经十劫。出示人间服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说偈已。光明香气徧满空界。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与诸大众身紫金色。共御金刚台来迎。玉因微笑坐逝。后刺史段怀然。作诗赞之曰。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银台。

唐子瑀

字真瑛。姓沈氏。吴兴德清人。年未总角。辞亲出家於郡之大云寺。如意中。大赦。诏天下度人以祈国厘。遂获剃落。受具於洛京大福先寺。澄圣中。归执律柄。以纪纲清众。平居各礼万五千佛。兼行慈悲忏法。日夜勤至。俄有弹指行道者九人。忽隐去。问之无识者。然后知其为圣僧矣。或夕坐无镫烛。而身出光明。天宝初。临安足法师死。三宿而苏曰。见瑀冥中。谓王曰。足能讲涅盘请宥之。王曰。尝闻岩仑能讲矣。未闻足也。不许。瑀力争之。瑀平生书经凡三藏。共万有六千卷云。十一年趺坐而终。越明年阇维。启龛视之。颜色殊不变。见者起敬。

唐大行

齐州人。每草衣木食。行法华三昧於泰山岩壑中。遂感普贤现身。后自叹以为此生云谢。他生未知。受报何地。因探藏得西方诸经。乃如法进修。经三七日。忽於一夜。心目洞明。睹琉璃地。及十方佛。如明鉴中像。未几。诏入内廷。赐号常精进菩萨。封开国公。久之示微疾。右胁而逝。葬泰山。

唐安静

西域人也。开元十五年。东游中国。至定陶。问丁居士墓所在。竟造而发之。则五色云气喷薄出土中。其骨皆金色。连环不断。引之可长五丈许。考其声则锉然清亮。以杖挑而负之。且别求地。树塔以葬。久之毕事。静亦告灭焉。初居士修梵行。得心法於嵩山普寂禅师。及终合掌跏趺。凡一城中之寺院。锺磬响应。盖当时固已异矣。至是而人益敬慕。

又有成都府徐果师者。状若痴狂。语事多中。则亦志公疆练之徒欤。

唐明瓒

初谒嵩山普寂禅师。得心法。寻游衡山。执役南岳寺。历二十年。未尝言劳苦。遂隐居石廪峰。以极道趣。李泌方年少读书。嗜静僻。尝筑室其地。不甚远。夜闻梵呗音。且往见之。正值瓒发牛粪火出芋以啖。而泌拜於前。瓒徐指炉旁地曰。可席此。因分半芋以啖之。无复他语。刺史岁修祀事岳祠下。而颓石碍行路。石甚巨。遣里胥挽除之。役数百人。瓒悯其骚动。悉谢去。稍举足蹴之。转石抵山下。声若雷震。虎害颇众。瓒独坐召一大虎前伏。出尺棰使衔之曰。宜为吾痛鞭诸所害人者。大虎去。虎暴由是遂绝。世率称神异。卒谥大明禅师。有所着歌词。载传镫录。

唐怀空

出蜀之阆州梁氏。幼得度於乡里耆阇山之广福寺。既禀具。游方见大寂於锺陵。获记莂焉。后挂锡彭城安丰山燕默。未尝干谒。而施者自至。不数载卒。成大伽蓝。间有僧乘空而造其居者。昼夜绕垣墙行不辍。而莲华辄随步以生。见者异之。如是阅数日。遽辞空曰。却后三五载。当复此相依附矣。遂乘空去。兴元元年。空示寂。寿八十八。长庆元年二月。始入塔。

唐无漏

姓金氏。新罗国王子也。幼慕延陵之节。竟让储贰。而委质释迦法中。既附舰西游华夏。寻度流沙。陟葱岭。将尽礼天竺胜迹。会异比丘语之曰。子於旧记未尝有名。而辄欲往其亡乃不可乎。因使教化毒龙。以进其坚忍。祷祈观音。以笃其智愿。而漏或为龙授三归依戒。或於像前。住禅定者四十九日。然比丘犹以为子之缘。特於唐土尤稔。乃反结庵於贺兰山之白茅谷。安史之乱。肃宗治兵灵武。屡梦金色人前唱宝胜如来名号。询之群臣。举以漏对。即征聘不为起。后命朔方副元帅。中书令郭子仪。躬至谕旨。始奉诏。逮陛谒。上瞪视曰。此诚梦中所见者。留之内道场供养。宼平。百官扈跸归京师。漏上表乞还山。上优答不允。上元三年。忽化去。现双足形於内道场门之右阖上。度去地可数尺许。吏白状。上御步辇过之。得遗表其所阅之。其言指。槩求归葬故山而已。诏可遣中使监护卤簿导送。且置廨宇於怀远县。盖漏平生所由往来也。丧舆至此。坚不可举。於是别构堂以奉安之。体貌至今无变坏。其堂内门阖。即内道场之门阖也。然当时所现双足之迹犹存云。

唐广陵大师

形质寝陋。性坦率。不事仪律。侨寓孝感寺。日游市肆。与群少年饮啖。至相聚屠犬豕。钞掠钱物。赌博斗驱。无不为。夜归阖户阒然。略未尝出声。间有耆年诃之曰。汝虽不自重。宁不为佛法虑乎。广陵笑曰。燕雀焉知鸿鹄之志。既而其室之户。过昼久不辟。或从隙窥之。见其坐床上如入禅定。然神光出眉宇间。朗照四壁。因大惊。驰报近远道俗。拥廊庑共排户省视。则固逝去矣。且其平生。素无名称而骤。所谓广陵大师者。则亦姑以其后之所见。而系其尊重之意尔。

唐神会

本西域人。后祖父入中国。冒姓石氏。占藉凤翔。会性悬解独得。世莫知之。年三十入蜀谒无相大师利根顿发。冥契心印。无相叹曰。吾道在汝矣。大抵超证。离念寂照泯然。当其凝闭。无象则土木其质及乎妙用。默济则云行雨施蚩蚩群甿。陶其教化。睹貌以迁善。闻言以革非。至於荡廓封执昭洗尘蔽。上中下性随分令入。岂浅见陋识之所能窥测哉。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跏趺坐。逝于成都之净众寺。寿七十五。躐三十六。越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道俗迁座于寺之北隅。四众孺慕山林变色。南康王韦皋为立碑撰文。并书。躬致其敬。弟子那提嗣。

唐道齐

钱唐赵氏子。少年聪敏。读书校庠中。宿儒以为能。一日立道旁。见僧分卫。行诵净名经。闻而喜之曰。此语岂世俗所能道哉。即延其僧归为设食。问所居何寺。曰定水。齐因请父母从之出家。年十七进具。习毗尼法。复究华严经义於灵隐寺学禅定。修杜多。行。於天竺寺尝趺坐石窟中。忽巨蟒出其旁。为吞噬状。则燕嘿自如。与虎豹麋鹿杂处。尤驯扰。山椒乏水。以杖卓地泉觱沸。贞元二十一年。众请讲华严经时方冻洹。或得异华於冰雪中。状若芙蓉。熠爚发光采。观者叹美。久之终於山寺。

唐代病

天台陈氏子。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除白母。求出家。母意难之。即断一指示所志。遂趋国清寺落发登具。以其每欲以己代众生病苦也。故名。久之游方抵凌郊。时河阳方苦旱。病适至因按经法。绘八龙王立道场以祷。果大澍千里沾足。先是其地夏则风雹暴作。苗稼偃拔。雉堞皆颓弛。识者以为毒龙使然。病为持密语禳之。自尔无患。民立祠肖貌祀焉。大历元年。登太行入霍山。结茅深邃以遁。或有盗其所蓄者。欲遽去。而二虎据路口。会病从他处归。盗扣头陈悔。病慰喻之斥虎使去。盗顾乞留服役左右终其身。中山庙尤灵异。昔神尧初起义师。尝沮阴雨。迷道於此。而神阴助有功迹。及即位诏镌石像列祀典。病至是念其以杀食晋绛间。於是造庭对像语。使从己受佛戒。像忽颔首若许者。旁顾神妇像略不动。病则毁撤之曰。何物顽矿能为众生害。如此。百姓以告太守。太守怒系之。嘉泉寺门户扃鐍严甚。旬浃启视病则兀尔禅寂自若。众闻而坌至。或击磬以出其定。太守遣邀之弗听。使再往。约曰。如必弗来者。则断其头来。病谩斩一指付使者。太守感动竟躬诣以谢。仍徙病大梵寺且营浮图。以葬指节。由尔檀信向慕而施币山积。有忌者赂贫女。以鸩酒进曰。妾夫善酿。今兹其酿诚加美。幸和尚小酌。以种福田。经云佛不违众生愿。惟和尚慈悲病。曰汝非佛耶。贫女喜尽以情告。病笑釂曰。吾所坐地当裂。徐视之。果裂。其毒气之酷可想见。今俗以酒供养始此。岁饥必募粮设会。以饱饿者凡八设会。而燕赵赖之。贞元十四年七月八日。别众跏趺。如入禅定。弟子疑其不灭。列香华供养如常时。阅一岁肤肉觉坚缩。而后加之漆布以图永久。武宗时舁匿废陶灶中。风雨莫之庇。寻出异草盘结覆顶上。宣宗复教。作亭徙置之。嘉泉指节历百龄不坏。筋肉爪甲愈益光润如黄金色。

唐沙门。史亡其名。隐居兴元褒城之中梁山言行直率。不为世俗规矩所制。饮酒啖肉自若。其侪辈举非之。然以齿腊之。长。获纪纲寺职。而议论设施。咸当人亦因以畏服焉共尊为上座。少年后生。间有效其所为者。上座闻而骇曰。未得净心地。何敢尔。吾弟当以折伏之。一日戒庖者。剩治饼餤邀众游冢墓间。独地坐掇枯骼腐胔。铺饼餤裹食之。如鲜美隽永物。众环视哕呕不能已。上座顾谓众曰。汝等能食此否。能食此则庶几可以食肉也。及柳公仲郢。镇兴元时躬诣礼敬。年八九十乃卒。

唐文爽

蚤隶太原崇福寺出家。精神卓朗。未尝睡瞑。后栖丘陇间。行头陀。勤苦备至。时霖雨浃旬。蛇或避水潦相聚。蟠爽掌上。人有召斋者。见之惊惧却走。蛇亦蜿蜒引去。其人乃前致请。爽辞以过中。莫肯赴。其人因留待明日。且有狼张口向爽。欲噬咋状。爽谓之曰。汝饥耶。吾此秽囊愿施於汝。以成坚固之身。汝受吾施。同证菩提。遂偃卧于地。狼遽弭耳去。卒之日徧空中作锺磬声。旛幢之影。蔽日。异香充寒。然皆不知所自云。

唐本净

每见之闽中。参历禅匠。有证入。后庵居于长溪县之霍童山。分卫外。惟事燕嘿。山尤灵异。盖华严所谓。天冠菩萨说法地也。且毒窟之龙。神变无恒。庵处其侧。时呼召应声至虎虣。樵苏绝迹。净偶遇虎抚其首而戒饬之。自尔始安。尝有九伟人求宿。镫下娓娓谈论。及晨兴遽告别。留不可。稍送出门。则忽化鹤飞腾而去。后不知净所终。

唐清观

字明中。临海屈氏子。生则手足有网缦相。逮成童。颇神俊。志笃出家。父母莫之沮。乃事国清寺元璋律师以究研经律。年十八获登具戒。天台三观之旨。儒林百氏之书。诗章字画。槩臻其妙。邦伯輶轩每向风造谒焉。檀币即回入常住。其徒请畜以备不虞。曰吾恨未能舍头目髓脑耳。大中初。教法再兴。观朝京师谒集贤学士柳公权书寺额。得大锺藏经以归。七年江南荐饥。殍踣相望。僧众悉就食他往。观独禅坐静室中。谓其徒曰。汝如不死。候秋熟时。当击磬起我。其徒不敢违。至秋击磬。定果起。尝赴乡里斋。夜雨涨溪。波湍迅涌。难度而远约二十里所。主人以为观必不至。而顷刻在坐。略无沾濡泥淖状。非得神足。恶能尔。声誉四播。瞻礼日益至。避喧於翠屏山之兰若焉。久之众请为州僧正。复阳狂以逃。太守杜雄以其行。闻於朝。诏赐紫伽梨。观网滋不乐。后以无疾终。

唐永安

蜀之眉州洪雅人。形貌短小寝陋。而气量宏肆。见者未易测识。世。谓无漏师。以其所证悟然也。或以其未尝登溷厕故云尔。大中八年。白敏中。帅成都安造谒。馆之圣安寺。敏中使僧五六辈。昼夜守之。留十日。虽饮食与人同。而果绝无二行事。於是近远惊异。年八十余。郡判官卢求犹每称之。为童子。则其所养和粹可想见。

唐元表

高丽人。天宝中。西游中国。且将往天竺巡礼圣迹。遇心王菩萨语以支提山即天冠菩萨所住处。於是顶戴华严经八十卷。南造闽越而居是山。异日是山猛兽毒虫鬼魅充斥。非人所居地。尝有僧宿且见其身乃在山麓十数里外盖神明掷置之也。属会昌废教。表以花榈木。函其经。而藏之石室。大中初。保福慧评禅师知之。乃率诸信士。迎出於甘露都尉院。其纸墨如新云。

唐头陀

家本下俚。日打磨以受佣顾。然陀。性姿淳善。嗜佛学。其行已有悲[打-丁+(改-己)]慈予意。居家时。父使牧驴。夜转磨饥渴且困。陀辄解纵给水草而身代之转。父大感悟。为别营业。陀亦自尔剃落。既登具。所操履益笃。服粪扫重可数斤。卧具三十年。未尝易。居镇州之龙兴寺民无老幼贵贱。皆知所尊敬。

唐祝融峰禅者

为人落魄。不事仪矩。至於举唱宗乘。则简当严洁。闻者知归。尝饮水遇毒。即呕吐。所着皆腐裂。而体中略无所恼。每行坐辄有蛇虎侍卫。逮终既阇维。得一骨如琵琶。槽乃益炽火重煅。方煅时色与火不异。火尽则白甚於雪。岂非经中。所谓全身分竖固设利罗乎。

后唐全宰

钱唐沈氏子。幼依径山法济大师剃落。既受具。即行头陀。以禅观期证悟。及游方卒得指於石。霜诸公之室。后入天台居暗岩阅二十年。操履益笃。而闻望寝着。木精石魅。皆为执役。天成五年。归老於径山而终焉。

汉狂僧者

始见於洛阳告成县徧村落。乞石矿灰力荷负。入大小二留山中。日夜不置。曰将以造宫阙也人谓其风狂。无所问。约至数千石。手封闭严甚。忽隐去不可踪迹。乾佑初。上即位。未几而崩。遗诏以大留山为睿陵。有司计用砖。瓦数百万。用矿灰无算。砖瓦则就陶之可得。若矿灰则莫知所出。执事者方以为虑。而里胥以告。於是发而给之仅足。

汉潭州亡名僧

口诵法华经。未尝他语。文昭王马氏尤加礼异。召入天策府湘西院供养。然其出言着行。每诡诞惊世。故共住者窃笑之。乾佑中。召知殿净人。急舁佛像。置两厢。且其举止悤遽殊甚。闻者以为发狂。已而忽不见。徐求之乃正坐殿座上。以逝是又可以有思惟心。窥其造诣耶。

宋王罗汉者

明州乾符寺僧也。性怛率。饮啖无所择。尤嗜彘肉。言语类痴憃。而先知如神。人从乞所。有物略不靳。尝暴衣盗褰之。罗汉佯睡。听持去。开宝元年。六月坐终。逮三日颜色愈明润。因漆布之。既而闻两颊间鸣咤声。众疑其溃烂故有声如此。或夜梦曰。漆布甚好。然我极昏闷奈何。明日数人言之皆同。於是召工尽起前漆布。而肉色红白可爱。舍利圆莹堕地无数。寺收以供养。至今。汉南国王钱氏私署号为密修神化尊者。

宋宗合

闽越人。介立寡欲。识者敬信之。少隶潭之延寿院谏议大夫贾玭判郡事。尝谒见。以为有道举。主文殊院。一日上堂。别众趣装。度彭蠡至黄州驿立逝。近远聚观。有驲使出资费。营丧。又造塔於其处。今号真身院则开宝二年也。

宋道因

居渑池之大安寺。其为人。冲虚多变。而不可测。每自谓曰。以俭德持己。以诡道应世。俭则省事。诡则无是非。畜一黑犬。与卧起。日炊麋铁钵中。共犬食。一旦因死。犬亦死。寺以两肉身。漆布而存。至今洛下尤崇信之。香华日拥龛像。

宋师蕴

金华人。少与国师韶公游。性滑稽好嘲弄。轻薄者。多狎侮之。殊不为贤士大夫所赏识。独国师亲厚如常。每谓人曰。吾与蕴处。虽最久然终莫窥其涯涘可怪也。开宝六年七月。无疾而逝。如入禅定。尸二七日支体不萎仆。阇维获舍利。舌根明润特异。众疑之。益以薪炭更煅炼。愈坚好。盖蕴平生密行力也。

蕴尝使僧为忏悔文。自言诵经持祝。动至数百藏。始犹未之信。自今观之第弗诬。蕴居天台山之般若寺其畴昔。且愿投身宴坐峰石梁下。则其志之刚果可见矣。后结小塔。葬舌其中。而修善者知所劝。或谓蕴未尝以姓氏齿腊语人。至是而占其貌。可八十余。

宋矿师

福州海坛县。戍卒之子。出家居楞伽院。八岁即嗜野菜。凡经鉏[(尸@禹)*斤]。皆以为杀伤物命。每见庖治毛鳞则投沙灰其中。使不可食。及剃落。顶有香气。如爇沈檀。谓人曰。开元寺塔。我於隋朝所造者。其说往事。殊有征验可信。时号圣僧侍御史皇甫政为郡留后。请就府供养。以一素锤子。杂百肉锤子。以进。矿独取素者余尽挥去。政惊叹。年十三卒。盖亦其自所记云。

赞曰。

菩萨进修  出生入死  历三僧祇  必悟乃已  悟也何如  物难议拟  金刚后心  发慧之始  如睡梦觉  如莲华开  十方世界  诸佛如来  放光现瑞  赞言善哉  转大法轮  接机承统  天雨四花  地摇六种  释梵悦随  魔外惊悚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猜你喜欢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唐慧琳
  卷第二十七·道原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四·欧阳竟无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二十八·佚名
  山家义苑卷上·可观
  卷第四十五·白岩净符
  庄严法本品第四·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二(之上)·智俨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五卷·宝亮
  卷第四·霁仑超永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二·楚石梵琦
  学五眼品第四·佚名
  法海观澜卷第三·智旭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下·欧阳竟无
  卷七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丁酉、戊戌三十七首·许南英

    丁酉、戊戌(光绪二十三~四年、一八九七~九八)和吴质钦司马原韵丁酉春,在星洲遇吴质钦司马奉游历南洋、采探商务之役。旧友他乡,不尽沧桑之感!复承惠佳章,并索和句,敬步元韵,以志萍踪散聚之缘云尔。铁马金戈忆旧游,相逢又在海西头

  • 对于天的怀乡病·戴望舒

    怀乡病,怀乡病,这或许是一切有一张有些忧郁的脸,一颗悲哀的心,而且老是缄默着,还抽着一支烟斗的人们的生涯吧。怀乡病,哦,我呵,

  • 卷二十八·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二十八翰林院检讨朱彞尊编桑 悦【六首】悦字民怿常熟人举成化乙酉乡试除泰和训导迁长沙通判调栁州有思集【王元美云桑民怿如洛阳博徒家无担石一掷百万 胡元瑞云民怿高自矜诩其诗体格卑弱可谓

  • 卷二十三 茕斋歌诗五十三首·李白

    李太白全集 卷二十三茕斋歌诗五十三首 咏  物 ○ 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 鲁东门观刈蒲 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挥镰若转

  • 卷二十七·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二十七李翱洗墨池剩有临池兴,人称协律郎。至今蝌蚪迹,犹带墨痕香。 【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湖广通志》卷八九。】朱庆余惆怅诗梦里分明入汉宫,觉来灯背锦屏空。紫台日落关山晓,肠断君恩信画工。 【见

  • 陵阳集巻三·韩驹

    宋 韩驹 撰近体诗上泰州使君陈莹中当年贤路杂薫莸叹息诸公善自谋今日在前皆鼎镬后来知我独春秋海边已击师襄磬湖上新逢范蠡舟惟有书生最无事不妨挟册更西游闻富郑公少时随侍至此读书景徳寺后人为作祠堂因防余旧诗后

  • 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刘昫

    宪宗二十子 穆宗五子 敬宗五子 文宗二子 武宗五子  宣宗十一子懿宗八子 僖宗二子 昭宗十子(嗣襄王掞 硃玫 王行瑜附) ○宪宗二十子:穆宗皇帝、宣宗皇帝、惠昭太子宁、澧王恽、深王悰、洋王忻、绛王悟、建王恪

  • 卷二百七十 列传五十七·赵尔巽

      郝浴子林 杨素蕴 郭琇   郝浴,字雪海,直隶定州人。少有志操,负气节。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八年,改湖广道御史,巡按四川。时张献忠将孙可望、李定国等降明,为桂王将,据川南为寇,师讨之,郡县吏率军前除授,恣为贪虐。浴

  • 卷之二百四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贺若弼传·魏徵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陽人。 他的父亲贺敦,因勇武刚烈而闻名,在北周时任金州总管,宇文护因嫉妒他的才能而陷害他。 临刑时,贺敦把若弼叫到跟前对他说:“我决心平定江南,但是此志不能实现,你应成就我的志愿。 我是因为不慎言而

  • 刘守光传·薛居正

    刘守光,深州乐寿人。他父亲刘仁恭,当初随父亲刘晟客居范阳,刘晟以军吏身份补任新兴镇将官,服事节度使李可举。刘仁恭小时多有机智,屡次在军中效力。李全忠攻打易州、定州时,偏将于晏包围了易州,连月不能攻下,刘仁恭挖地道攻陷

  • 宋衜传·宋濂

    宋衜字弘道,潞州长子人,金兵部员外郎元吉之孙。宋衜善记诵,十七岁到襄阳避难,以后才北归,在河内住了十五年。赵璧经略河南,闻其名,聘请了他。中统三年(1262)选拔为翰林修撰。至元五年(1268)大兵守襄阳,璧行元帅府事, 衜随

  • 四十年·佚名

    (甲午)四十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春正月1月1日○朔癸卯,上下御製五言絶三首于海昌尉吳泰周。其一曰:新年何以祝,燕氣願廓淸。泰運從今啓,皇朝業復明。其二曰:新年何以祝?邦國願年豐。調順從今始,慶成八域同。其三曰:新年何以祝?朝著願

  • 十四年·佚名

    (丁丑)十四年清光緒五年春正月1月1日初一日。丁巳。詣勤政殿,親上致詞箋文、表裏于大王大妃殿、大妃殿,仍受賀、頒赦。敎文若曰:「大庭擧獻發之禮,呼萬者三,兩殿膺壽考之祺,躋七、望五,二慶竝溱,十行誕宣。恭惟孝裕獻聖宣敬正仁

  • 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太虚

    ──二十七年二月在重庆作──堕世年复年,忽满四十八,众苦方沸腾,遍救怀明达,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一这八句、是余前两旬的述怀,玆且引为本文发端。佛法之原则在于契理契机,理是诸佛诸圣、满证分证诸

  • 佛说须达经·佚名

    萧齐中印度三藏求那毗地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彼时须达居士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却坐一面。须达居士却坐一面已。世尊告曰。颇有居士在家施与不。唯世尊。在家有施与者。所有施不能妙食。有

  • 第五 度多迦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一尊者度多迦曰: 世尊!我问尊师请语我 大仙!尊师之语我期待 闻尊师[说法]音声 可学自己之寂灭(一〇六一)世尊!“我问尊师请语我”[之句中],“我问”者,为明解未见之问、为令他合流己见之问、为断疑念之问

  • 飘(乱世佳人)·米切尔

    美国长篇小说。玛格丽特·米切尔著。1963年出版。先后被译成16国文字畅销世界。是美国出版史上最畅销的小说。销售纪录竟达1日5万册,第1年销售达150万册。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Mitchell,1900—1949),美国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