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初学记

初学记。

记者。经论之流类也。佛灭度后。三乘圣贤。或记已往之事迹。或说未来之报应。或叙当世之化源。或采摭经法。直明佛意。撰集文籍。随作者意。以立其名。大小乘三藏后圣贤撰集是也。但西域多名经论。东夏多名记集。其实一也。今名记者。即彼论也。又复记即录也。顺理善法。可记录故。记录三乘十地之法。以示初心。令其习学。又记即答也。初心好学者。请问起行造修之法。故作此答。而云论者。循环研窍。义理分明。令初心者易於习学。而言学者。效也。效习不已。自有所见。有所见者。即名为觉。既觉悟已。务於起行。行必到家。名究竟觉。觉即佛也。然必在於初心。故名初学。亦示不轻之意也。文云。千里一步为初。斯良证也。

西京宝应寺沙门释 清觉 述。

此是记主之衔位也。总别三重。一西京是总。宝应寺是别。西京非止一寺故。二宝应寺是总沙门释是别。寺容四众人故。三沙门释是总。祖师尊讳是别。释子非一故。述字。通於能所。祖师是能述。记文是所述也。西京。是四京之一。地名。洛阳即周公之所营者。后汉建都于此。汉以火德王天下。改曰雒阳。有唐仍旧号。令属河南府。宝应寺依龙门山住。山在洛阳之西。今不言山名而举地名者。西京是大都之称。余杭亦有龙门山故。宝应寺。即记主受经之处。记主於熙宁二年。礼海慧大师。出家受具。后海慧说偈。劝发游方。元佑八年。挂锡于古杭灵隐寺。僧俗问法者。纷纷而来。住持懒庵童和尚。请师驻锡於寺后白云庵焉。师初诞日。有白云满室。因以白云自称。兹庵之名。默与心契。从而居焉。由是白云之名。流芳益着。且白为众色之本。洁净无瑕之谓。云者。应用而来。来无所从。用谢而去。去无所至。而能含润法雨。益济万物。重重无尽。有云像焉。广说法喻。如华严经。圣人无名。为物立称。响颁人天。良有以也。沙门。是出家之通号。释字。是本师之姓氏。绍隆继踵。宜其具称。上清下觉。记主尊讳也。字本然。号白云。姓孔氏。即至圣文宣王五十二世孙也。其宗人孔宣义。有真赞可考。进士孔璇。集宋朝朝士。与诸禅讲赞文数十篇。刊刊於世。其余始末。具在本传。述而不作。谦之至也。

南山大普宁寺嗣孙 (道安) 注

佛道不可不学生死不可不忧

此二句。是一部之总意也。记主乘愿力以出兴。为众生而制作。所以开宗立教者。意在於此佛道。华梵影略。约拣为言。可以离贫穷受富贵。度生死越苦轮。虽有正助权实之不同。皆名佛道。故净名经中。说佛道品。对治疑执。人天界中。不可不学。不学则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矣。故次句云。生死不可不忧也。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岂可安然坐待酸痛。学道之士。常将此二字。贴在鼻尖上。作个对治法门。古人用心。如此其急。今人岂可不忧也。

区区枉过浮生智慧翻成愚拙

此明不学之过也。有智之人为智所使。祇陪人事。营理世缘。但於名利留心。何暇参寻佛道。或复高推圣境。世智辩聪。不特虚度光阴。翻更沉沦苦趣。可谓愚拙之甚矣。

莫怪学道不成时人尽投邪窟

问学佛法者。不为不多。少得成功者。所谓勤修苦行。弗涅盘因。岂非学道者枉费工夫耶。故作此答。由不得其正途。所以不成其道。

欲得不遭欺诳莫离十地三乘

十地三乘。阶降次第。如人还家。明识道路。则不为人牵引欺诳矣。然十地三乘。经论互出。华严所说。十地唯是一乘。大品所说。十地通摄三乘。同性经中。三乘之人。各有十地。所谓声闻十地。缘觉十地。菩萨十地。各有其名。菩萨十地。名同华严。义则有异。今文十地。参用华严之名。模榻大品之义。笼络诸经。自成一家意。在通而不局也。言三乘者。亦有多种。一者一乘三乘小乘。名为三乘。二者大乘中乘小乘。名为三乘。此即菩萨缘觉声闻也。此中自有三义。一则融一乘同大乘。合二乘同小乘。故唯三也。二则大乘中。自有三乘。如入大乘论说。三则小乘中。亦有三乘。如小论中。自有声闻法缘觉法及佛法。问既有佛法。何名小乘。答此中佛法。但慈悲爱行。异於二乘耳。今文三乘。当於何种。一中当其第二。二中全用。三说虽约机约法约喻不同。并通诸文。而不局定。意在劝发行人造修出界。而不局於文字教限也。

若是不依正法恰如登树捉鱼又似井中摸月

十地三乘。是其正法。舍此别修。如缘木求鱼。猕猴救月。此喻不修之人也。正法云何。如下文说。

顿教妙觉佛乘十地称呼菩萨五果缘觉辟支四果六通罗汉三果二果一果诸漏未有神通般若悟心见性名目称呼内凡

此示十地三乘之位也。自第六远行地。至第九法云地。是菩萨乘。次前第五果。是缘觉乘。四果阿罗汉。是声闻乘。三二一三。进未能至声闻。退不可居凡位。故云诸漏未有神通。当是声闻乘。向见修二位也。般若悟心见性名目称呼内凡者。声闻有二位。初凡二圣。凡位又二。外凡内凡。外凡自分为三。初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此三俱属外凡。亦名资粮位。人天二乘。创心入道。修此三门。对治凡习。内凡有四。谓暖顶忍世第一。此四亦名加行位。又名四善根。二凡共七。通名七方便位。文云。般若悟心见性者。人天外凡。於三法中。淘练已久。悟般若心。见真如性。策勤加行。趣於圣果。即入见道位也。其次圣位。亦分为三。一见道。当於初果。二修道。当於第二第三。三无学道。当於第四声闻乘位。方究竟也。问文云十地称呼菩萨。今此何云六至九耶。答第九法云地。即他经中第十地名。今云十地。犹约他经说也。问顿教妙觉佛乘。应不在十地三乘之数耶。答此位正是所修之果。三乘十地是能修之因。由历三乘十地次第渐修。因行已圆。顿证妙觉。故此特云。顿教由渐入顿。即渐修顿悟之衡量也。问既云由渐入顿。只合自小之大。先说一果二果次第。至於佛乘。文中何得倒置耶。答此顺佛经。从本起末。要令学者返本还源。故云於一佛乘分别说三。

若修果位不成总是着空着有

证宗论云。悟道不证果者。名为着空病。讲经不证果者。名为着有病。天下三乘教藏。堆积如山。并不见个三乘道人者何。皆因着空着有病也。问佛法以空有为门。令人修造。弘传之者。或毁空赞有。或破有赞空。或云空浅有深。或云空深有浅。各凭经论。成熟机缘。除此二门。别无可托。今皆目之为病。莫不与经论相违么。答经论所谈。归於中道。执着一处。即是病源。是故目之。为着空着有病也。

要知经藏根源余今为君解说非是贫道多言初学要知子细

问修行之人。既悟无常迅速。便当火急修行。然未看经。遇缘即宗。安知不落空有二病耶。答要知经藏根源。余今为君解说。记主可为慈悲深厚。无问自谈者也。古人曰。不请而教。孰云不欺。既无请者。何必多言。答初学要知子细。言贫道者。佛法初来。僧人皆名道士。自称贫道。今循古说也。

犹如明镜当前照见古今邪正

喻明可见。然喻中具法镜。但照见妍丑短长。今曰古今邪正。乃约法说。

尘沙诸佛出来此事终无移改

尘沙即恒沙也。寻念过去佛。亦应说三乘。佛佛道同。谁敢移改。

学道先求因地果位直是修行若非果满功圆虽是口快舌端决定非干正法

前三句修行实效。后二句徒事虚文。又初二句因地觉心。要与果位名目相应。后三句皆是返显之辞也。

初学先求因地

因地二字。法喻立名。地能生成荷载。若无种子。则无所生。修行之人。莫不以发心为因。发大乘心。得大乘果。发小乘心。得小乘果。未有发小心而得大果者。是故经云。因地不直。果招纡曲。记主深恐初学之机洗心非正。故此特云。初学先求因地。而言学者。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若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则道业踰高。益之则学功踰远。故形将俗人而永隔。心与世情而悬反矣。

初从戒定慧修须知名目般数

上句总标。下句生起下文之意。题云初学。即以此三法为篇首者。当知此三皆名学也。初修学人。必以此三法为因地者。为对世间旧邪三学。立正三学。以对治之。亦示翻邪归正之意也。戒以防非止恶。定即息虑静缘。慧乃破惑证真。此三法门。俱当修学。修学之门。依其次第。故经云。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所以尔者。身口所发。事在戒防。三毒勃兴。要由心起。今则先以戒捉。次以定缚。后以慧杀。理次然矣。然此三法。正是经律论三藏所诠之义。通名学者。诸佛菩萨本意。欲令人学戒学定学慧。故以经律论三藏三教。而诠示之。故云。三学非为学於文字言教而已。故大小乘诸教中皆云。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不言增上经学律学等。标题云。初学先求因地。即继之戒定慧修。良有以也。名目般数。如下文说。

五分戒香熏体一言万部都收小乘因名四谛辟支十二因缘菩萨须行六度佛乘十方安排

五分者。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转五蕴肉身。为五分法身。分世出世间之异。今五分香。皆称为戒者。以戒为初。由戒生故。戒之一字。无所不包。故下句云。一言万部都收。虽云一言通目。应机不同。故下文云。小乘因名四谛等。然此谛缘度力。由三乘及佛。得名不同。其实皆从戒中生起。

达磨胎息禅定千里一步为初到此欢喜地成立作内凡基址

初句正明定体。次句明其要义。后二句功成得名。且言胎息者。约喻立名。喻如有情初入胎时。但有一息。持其肉块。渐至长大。成形出胎。是时未辨好恶。修禅定者。持心一处。若存若亡。一切善恶。都不思量。直至功成。不离最初一念。故下文云。千里一步为初。到此欢喜地成者。此地本是菩萨十地中之初名。华严璎珞皆同此名。乃在住行向三贤之后。言内凡者。或指三贤为内凡。十信为外凡。既曰欢喜地成。何故又曰内凡耶。答今此是三乘十地。不与华严璎珞是同。名为欢喜者。在凡夫位中。方将发心慕乐入道。故得欢喜之名。如经云。若有众生。深种善根。善修诸行。乃至发如是心。即得超凡夫位。住欢喜地。成就多欢喜多净信等。尚未向於初果。何况菩萨地之初位耶。言内凡者。如小乘四位中。初方便位分二。一外凡。五停心观等。二内凡。四加行位等。从四加行。方入初果。谓之见道位。即下指见道沙门是也。

四谛苦集灭道真如般若依持声色同含实相经云见道沙门

问前以谛缘度等。分配三乘。今何只举四谛法耶。答证宗论云。起首修行。是四谛法。当知四谛是初修行人入头处也。其次十二因缘六度万行。名目虽殊。亦不出此四谛之法。真如般若依持声色同含实相者。修行之人。深观四谛。功成见道之相。经云。见道沙门者。前云内凡。是方便位。今此正当见道位。下去是修道位。於道有所见故。方曰真修。即是先悟后修之意。小乘经论。皆如此说。

既知登地已去初禅四果渐生华严法界理事真如一体三身分开法性法相合成佛性佛心勿论有情无情摄属圆觉妙用

初句蹑迹上文。次句依正二报。如下文说。初果得初禅。二果得二禅等。今云初禅四果者。举初后以摄中间也。既有渐之一字。次第渐入渐证。至於极果。皆由四谛而起也。华严法界理事者。华严四法界。不出理事二门。三身一体。性相合论。情与非情。皆同妙用。并是功成证极之相也。

道士别号虚无神仙谓之元气造化虎龙交遘乾坤离女坎男急急修性养神进火先须炼己

虚无元气。同出而异名。虎龙交遘。道家者流。固形永命之术也。世传。天师於龙虎山。求白日上升之法。烧丹炼药。水火咒术。其源出於彼山石洞之中。虽云玄妙。未免轮回。若不进修。终从败坏。

孔子太极太素孟子养浩为真庄子参寥宴默老子万物归根更有多般名目理实无形无名

周易钩命诀云。天地未分之前。谓之一气。於中转有五运。谓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今言太极太素。不约次第。趣举二名也。虽非孔子之言。乃宗孔子之教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畟塞乎天地之间。参寥出於庄子。宴默。乃记家述其道也。老子云。万物芸芸。各归其根。理实并是假名。本无形状也。

大道须排十地均摊乃作三乘释道儒分三教经书山海无穷若能收属道德徒劳万户千门文字屈指数沙统属三乘十地

以佛教会通儒道二教也。所以会者。儒资戒律。道助禅那。门户不同。其致是一。亦示海摄百川全收之义也。初二句总举其本。次二句派总为别。次二句以本夺末。后二句摄末归本。

第一须陀洹果。

十地三乘。是谁建立。有二义。前九位是渐教。二乘众生业行建立。佛菩萨等。依而住持。第十位是顿教。大乘佛及菩萨愿行建立。有情众生依而住持。问下文多依法华所立。法华宗於会三归一。今但说三乘。不言一乘。何耶。答顿教大乘。即一乘也。会前三乘。归一佛乘。故经云。初以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今文但云大乘。不言一乘者。一则为顺经文。二则所宗三乘故。问此顿教大乘。即一乘者。为在十地之外。为在十地之内。若尔何失。二俱有过。若云十地之内者。既云三乘十地。安得三乘之外又有一乘耶。若云十地之外者。既云三乘十地。如何又出十地之外耶。答据今现文。即在十地之内。虽云一佛乘。即是会三所归之一。亦是对三显一也。若据证宗论说。妙觉大乘。当第十一位。三乘十地。总会归于顿教大乘。即是会渐归顿之意也。记主二文不同。二俱有理。第一须陀洹果者。即声闻乘中第一果也。此当菩萨十地中第二离垢地。向下二果。是其第三地。三果是其第四地。四果是其第五地。五果辟支是其第六地。第六入菩萨乘。是其第七地。第七是其第八地。第八是其第九地。第九是其第十地。第十立名妙觉地。则在菩萨十地之外。有何所以。跨越初欢喜地。却以二地为初。乃至十地为九。却以妙觉。揍成十数耶。答自有深意。初欢喜地是见道位。是出世之初基。菩萨依此。修於三学。三学之内。戒最在初。二离垢地。正表持戒。因地既云初从戒定慧修。所以取戒度为初位也。又况初欢喜地。表於布施。布施非出家人所尚。出家当以戒行为先。问大品中说乾慧十地第九菩萨地十名佛地。谓之三乘共十地法。何不用此。却将菩萨十地。增减立名耶。有此例否。答金刚十八住中。第十七证道住。配欢喜地。第十八上求佛地中。国土净具足。方以第二离垢为第一。乃至以法云为第九。等觉地为第十。与此例同。又菩萨十地摄佛因位。一乘三乘声闻人天等。并在其中。故得引用。圣师立教。据自所证而说。不可拘其出处也。

进修一果一向证得一分报身一重身光出现一分尘垢去除

言果向者。果乃酬於趣向之因。向者向於果。故合先向而后果。今不尔者。意在果故。修证果向。盖不同时。皆以苦集灭道。而为进修之本。如俱舍说。证得一分报身者。由是渐次十位满后。称为圆满报身。故弥陀忏中。礼清净海众。总名满分二严身者。即是从一至九。皆名为分。直至第十。方得称满。运心普礼。故云清净大海众也。一重身光出现。重字宜作上声呼。即不轻之谓。若作平声义者。一重两重。以表重重之义。如云一灯二灯至百千灯。不妨后后益明也。一分尘垢去除。即是第二离垢地名也。到此位矣。法尔自知破戒有罪。故性不杀盗等。性本自然。不由人教。故云离垢。即离破戒之垢也。

便超欲界六天已得初禅小果

六欲天者。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此之六天。未离欲心。故名欲界。今须陁洹已预圣人流类。已绝欲心。故云超越初禅小果。初禅非小果。小果得於初禅。初禅有三天。一梵众。二梵辅。三大梵。言初禅者。禅有四界。此当第一。故名初禅。梵语禅那。此云静虑。静即定也。定能发慧。故经云。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以此三天。为初果人报身受用之土也。

世间名利不求烦恼客尘不染终日持尘合觉经中立作预流已预圣人流类诸漏未得尽除更须七返人天渐入有余涅盘

初三句对前显胜。后三句对后彰劣。中二句正立果名。既入圣流。蝇利蜗名。终不介意。一切众生。不成圣果者。皆由客尘烦恼所悞。今不染着。则自然背尘合觉矣。梵语须陀洹。此云预流。预者入也。流者类也。已预圣人流类故。言诸漏者。诸言不一。要略有三。谓欲漏有漏无明漏。漏者。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名之为漏。如漏器漏舍。深可厌恶。损污处广。毁责过失。立以漏名。既未尽除。则人天未免。言七返者。七来人中。七生天上。如七步蛇。所螫毒力定故。前三果皆名有余涅盘。故云渐入。

恐为小器易盈勿向人前夸道誓求无上菩提早达漏尽那含便是生死彼岸

初二句诫其自伐。后三句劝其进修。

死时吉祥好相直展一指示人其尸不臭不坏从来表法如然得意生身此是道膘迤逦增深精进兼修助道

吉祥好相。不受痾缠。坐脱立亡之谓也。一指示人。表得一果也。二果展二指。三果展三指。例此知之。其尸不臭不坏。表得初果故。故云从来表法如然。意生身有三种。一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势力任意故。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随理自在。如意现生故。三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即事无相随机赴。意自在故。上皆望后佛为生死。望前不足。名意生身。今此义当第一种也。迤逦。次第渐进之义。助道有二义。通途言之。除此三乘十地为正道。外皆是助道。如日用六事法等。二则最后顿教妙觉佛乘。是其正道。从初至九。皆助道。前义为优。何者。文云精进兼修助道。意云。精进之人。除此三乘十地之外。兼修百行。皆为助道。如寿禅师。一日行百八件方便等也。

第二斯陀含果。

斯陀含是梵语。此云住薄地。亦名一往来。且言住薄地者。谓此二果圣人。已断欲界六品修惑。烦恼渐薄。故名住薄地。又名一往来。如本位说。

进修二果二向证得二分报身两重身光出现便与发光相对

初三句例上可知。言发光者。即是菩萨十地中。第三地也。

惟是自觉自知切莫夸逞外人

果位圣人。权现凡身。与其同事者。意在摄生。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等。乃自觉自知之谓也。

已起梵众梵辅便生色界二禅此位诸漏未尽凡夫习气未除更须一往一来或生欲界天上梵语斯陀含果此云更一往来

初二句对前显胜。次二句对后彰劣。后四句正释本名。色界二禅。自有三天。一少光天。二无量光天。三徧净光。以此三天。为报身受用之土。不拣圣凡。皆有习气。虽证果圣人。亦所不免。但有厚薄之殊。故今特以凡夫二字拣之也。或者。不定之辞。不定生於欲界天中。或生人间故也。更一往来。证成上义。

切要安身寂静勿令俗事萦牵精进波罗日用早令金矿分离已见无生无灭又知无我无人正好着力修行报答四恩三有堪消施主供养已成无相福田不独人间庆贺更兼神鬼钦崇

初四句立志。金矿举喻。佛性真金。烦恼矿秽。早使分离。佛性显时。烦恼灭也。次四句成功。无生灭证真常。无我人明佛性。四恩有二义。三有从略说。后四句销供。道业既成。堪可销受人间供养也。福田二字喻说。堪为人间种福之田。言无相者。不作有为因果之想。即达三轮体空之意也。人间庆贺者。可谓一人得道。万口称贤。

第三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亦云不来。亦云出欲淤泥。出欲淤泥者。谓欲界烦恼。二性繁杂。如淤泥不殊。今此圣者。已永离故。名为出也。不还之义。如下文明。然此那含。三界通说。有其七种。别辨成三。欲界一种。色界五种。无色界一。於四果中。第三果人。行相最广者。以是有学位终故。

进修三果三向证得三分报身三重身光出现位同焰慧一般

初三句例前第三果人位次。即与菩萨十地中第四焰慧地是同也。

已出初禅二禅又见三禅境界此位诸漏已尽生死永不沉沦梵语阿那含果此云更不往还蝉蜕便归寂灭跳出烦恼火坑一者寿等太虚二者极乐无忧三者不负檀越四者不枉出家

初二句所依土。三禅三天。一少净。二无量净。三徧净。以此三天。为此位圣人报身受用之土。次十句对前显胜。初二句直明。次二句翻梵。次二句喻显。后四句成功。

汝是教门祥瑞令人稽首归依未成无上菩提早是人间希罕愿君勇力修行六通罗汉在近

初二句称赞。次四句劝进。

第四阿罗汉果。

阿罗汉是梵语。或言无翻。名含三义故。一曰不生。亦曰无生。二曰杀贼。三曰应供。含此三义。故存梵名也。

进修四果四向证得四分报身四重身光出现正是漏尽声闻

初三句例前。后一句证果。前位已云诸漏已尽。今云正是漏尽声闻。岂不重繁。前约胜进说。今是自分说。漏亦多种。今方俱尽。即诸漏已尽等也。

梵语阿罗汉果此云应受供养便有三明六通草略为君解说一者声明不惑二者色明眼辨三者思明无疑更有六通作证天眼通而无碍天耳通彻远闻他心通彼意念宿命通记前生漏尽通达无我变化通得自由

初二句翻梵成唐。应受供养。应字平呼。有三义。一应永害烦恼贼。二应受人天广大供养。三应不受后有。今惟一义。人所熟闻故。第二位云。堪销施主供养。今云应受供养。优劣非无。前以功业堪销。今则正当职分。前但人间。今兼天矣。次十二句。具说三明六通。初二句总标。言三明者。一宿命明。二天眼明。三漏尽明。知三世故。说此三明。宿命知过去。天眼知未来。漏尽知现在。即六通中之三也。余三不得称明者。余三劣故。身通但是工巧。天耳但闻声。他心缘他别想。是故余三但得名通。此如婆沙中说。次三句三明。却与适说不同。第一声明。乃在五明之初。第二色明。义同天眼。第三思明。义当漏尽。然且强配。记主必别有据也。后七句说六通。於中初句总标。其次六句。句各一通。目连尊者。始得六通。即是此也。通之与明。经论皆异。并如智论第三广说。恐烦不引。

真是渐教小乘理合一身自度譬如驱羊拽车独自牵出火宅

初二句诫劝。次二句喻明羊也。非是驾车之器。以表此位道力卑薄。未达大乘深妙。不堪为人法师。且可自度而已。

报属十三梵天称呼六通罗汉

初句所依土。比前位之上。更增加四禅四天。为报身受用之土。言四天者。一福生。二福爱。三广果。四无想。次句依德立号。

第五辟支佛果。

辟支佛是略梵语。具云辟支迦罗。此翻缘觉。下文与此唐梵影略也。言缘觉者。观察十二因缘而悟道故。法华经云。为求缘觉者。说应十二因缘法。是此义也。或曰因缘起觉。故名缘觉。即是观缘悟道之意。亦翻独觉。出无佛世。无师自悟故。此有麟角部行之不同。避烦不录。

进修五果五向证得五分报身五重身光出现现前五地一般渐教二乘了毕到此缘觉最尊

初三句例前。次云现前五地一般。在菩萨十地中。第六现前地。今趱为第五位。此中不配初地故。已如向说。后二句结属二乘之名。

报属十八梵天此是大乘停半独觉独自觉知未可为人师范犹如将鹿拽车独自牵出三界

初句正明色界四禅。总有十八天。今云尔者。第四禅中。具有九天。前罗汉位云。报属十三梵天者。自四禅中。第一天起。至四天而住。正当四界四禅十八天中。第十天起。至第十三住也。今此本是第四禅中。第五天起。至第九天而住。正当四界四禅中。第十四天起。至第十八天住也。二处之文。并举末后一天为数。故云报属十八梵天。如此则此位自有五天。为报身受用之土。言五天者。一无烦天。二无热天。三善见天。四善现天。五色究竟天。通名五净居天也。此是大乘停半者。以此十地。作大小一分时。前五是小乘。后五是大乘。今当第五位。故云尔也。独觉独自觉知。释名。未可为人师范。诫劝。末后二句喻说。鹿非驾车之用。以表此位。权渐二乘。方得大乘中路。即不堪为人师范。且可自度而已。

次作三乘教主直须十地安身暂宿门外草庵莫住化城小果昔日五千退席尽是声闻缘觉譬如贫穷乞人得少便为丰足恰是众里糟糠见佛咸德走去不堪受斯大法正是憍慢比丘犀猊生得狐兔鸾凤产下鸦鹊

初二句立理。次十句引证。并是法华经文。后二句喻明。

奉劝后贤高德莫学小器辟支

上句劝。下句诫。

第六远行地。

后四位是菩萨乘。即第六七八九之四位也。菩萨是略梵语。具云菩提萨埵。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更有多名。既异翻不定。今用梵音也。远行。在十地中。当第七位。今云第六者。用彼名而不用其义也。在彼约其多劫修行。故云远行。今则不尔。下文自说。

修行得到此位证得六分报身

六分报身。例前位说。从初发心。加功用行。今至有相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至此真如无相边际。最难得到故云修行得到此位也。

弃下声闻缘觉远求无上菩提梵语阿毗跋致此云不退道心譬如下水之舟湍流不须多力习成定慧工夫势力速如飞去总是修行如此何愁佛法无人初从得意生身今已超迁五位若无魔难干怀十地如观掌内

初四句立理释名。此名有二释。初云远求无上菩提名远行地。次云不退道心。亦名不退地。经云。菩萨到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过一切二乘之上。故云弃下声闻缘觉。次曰远求无上菩提。释远行二字。与彼本地所释不同。彼约从前说。今约次后说也。阿[鞥-合+(白-日+田)]跋致是梵语。亦云阿惟越致。此云不退转。智论云。无生忍法。即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无生忍乃此位之胜进也。故特用此。以立位名。经云。譬如有人乘船入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难。故下文云。譬如下水之舟湍流不须多力。此二句约喻。习成定慧工夫等。是合法。后六句举前况后。总是修行。如此等是庆幸。次四句正述。初句指前第一。今当第六。故云超迁五位也。古人云。道高魔盛。地位到此。非人间可惑。只恐魔来。楞严五十种魔。为此发也。

已出色界禅天见住空无边处

以无色界四天中空无边处天。为报身受用之地。

凡所有相虚妄如今验在目前如梦幻泡影电方知佛语无虚水影镜像迷人三界尽遭吞啖选甚二皇五帝谁怕晋宋齐梁自古英雄征战从头屈指高贤早知无我无人争甚浮名浮利

初六句以教照心。总知不实。后六句以今验古。徒枉前功。

第七不动地。

成唯识论云。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名不动地。

此位七分报身已到识无边处法身空有齐肩报身均摊十地应身变化无穷乃是道人活计

初句能依身。次句所依土。即四空天之第二天也。次三句别说三身。以此地中。具三身故。若在华严。则说十身相作矣。末句结属当人。

此位名称不动引举楞严颂云妙湛总持不动首楞严王希有消我亿劫颠倒不历僧祇法身寒山有诗一首吾心有似秋月影现碧潭皎洁世间无物比论教我如何宣说可谓秋江一点依稀大海潮平恍惚冰壶雪窦表里莹彻无瑕可怜心地洒然

初句标名。次十句引证。后五句喻显。引证中。初五句引经。次五句引诗。既引诗而又引经者。义理相同故。世出世间之法。皆如此故。引经证中。初句举经。次句赞佛。次句赞法。次句断障。末句悟道。所以引此者。前说所证三身。今举妙湛总持为证。表不妄谈也。末句据文演义。欠一获字。非欠也。证悟至此。本具法身。不必言获。引诗证中。初句举名。次即四句诗也。既悟至此惟证。乃知理圆言偏。固难说也。喻显中。初四句举喻。第五句合法。喻上不动之义。佛体不动。无有作意。如月不降。百水不升。慈善根力。法尔如此。亦如镜像随形所现。镜且不动。可见心地洒然矣。

堪嗟城市喧喧愁见六尘衮衮佛赐华海乾坤争那迷人不见木虫不知木外井鱼不信井余区区声色之中杳杳[谷-禾+卵]形之内牵羊来赴市中捕鱼已安砧上

初二句世缘妨道。次二句佛境难知。后六句喻显凡庸。故兴愍念。

今蒙佛赠三乘顿生极乐国土

有能修此三乘教法。必能证此三乘圣果。出火宅樊笼。入莲花净域。原其所自。皆佛赠我也。

第八善慧地。

依真如理体。起无碍智用。成就微妙四无碍解。善说法故。名善慧地。

到此八分报身

地地增高。故云八分。比后欠二。已前皆不及矣。

已至二十七天呼为无所有处

无所有处。乃第二十七天。有本云八。字悟也。

喻如大牛之车灌顶法王子位名为受职菩萨

始入大乘下位也。生在佛家。名之为儿。受灌顶法王子之职位。故下句云。名为受职菩萨。

理合说法度人见有六根功德普徧三千大千眼有八百功德十方普现眼前耳有千二功德听声远彻遐迹鼻有八百功德能齅百亿界香舌有千二功德说法力在舌根身有八百功德造化隐现身中意有千二功德六根智慧主宰得是六根清净绍佛说法传灯

初句按定。次下通妨。问有何因缘。说法度人。答见有六根功德等。初二句总标。次十二句正明六根功德。末二句结显本位。六皆名根者。皆有生长义故。又皆是窍穴门户。四大为其体质。由此谓之根门。

法华第十九品留与法师看详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正说六根功德故。

法华第二十品不轻菩萨化人正法像法灭后增上慢者横行不依菩萨正路计着邪法乱人是时不轻礼拜拜告邪慢比丘请行十地正道勿将非法陷人邪慢有大势力恶口骂詈不轻不用虚妄授记汝是无智比丘当是四部恶人不信三乘十地二百亿劫地狱邪慢岂可不闻不轻尚遭打掷况复老身孤寒甘伏被邪毁辱

初二句总标。次十五句举经证据。圣化尚然。末后四句邪法盛行。凡身宁免。

第九法云地。

慈阴妙云。覆涅盘海。名法云地。

到此九分报身

随位增微故。

上至三界之顶已出二十八天

即非非想天。为此报身受用之土。出即到也。以是三界之顶。上无邻居。故名出也。非是逈然出离也。

名为等觉大乘乃是法师正位露地车驾白牛

等觉有二义。一即齐等。等於妙觉故。二即等级。比於妙觉。犹较一等。故云约等。妙觉亦名如来。虽等而修。亦名菩萨。今当后义。在华严中。此名当第十地。或合等觉。於此地中。今从此说。既以后位名妙觉佛乘。故以此位寄等觉也。乃是法师正位。拣异前文之辞。前云。理合说法度人。约胜进说也。露地车驾白牛。亦是拣异前文之辞。前位云大牛之车。乃临门三车中。所许之者。有名无实。今云露地牛车。乃四衢所授者。方是实果。与前牛车。黑白有异。

西天二十八代佛种似此传灯个个称呼菩萨神通比佛一般真是释迦心印果位照据分明临灭上升虚空出现一十八变三昧心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

初五句以人验法。后五句以果验人。言二十八代者。自佛嘱迦叶。展转于今。以心传心。历代不绝。乃至菩提达磨。自西来东。传於此土。譬如一灯传百千灯。灯灯不绝。故云。佛种似此传灯。言佛种者。绍隆佛种之谓也。心印即是正法眼藏涅盘妙心之异名也。心心相授。如印印物。故云心印。后五句中。初句总标。后四句证验。若非释迦心印亲传。安得如此。

迦叶结集经藏统属大乘小乘先了辟支一半次言十地满心惟有妙觉同宗果位看他高下圣说凡听无疑叫唤醉醒修行凡说凡听乖讹转使众生瞌睡

初二句总标。次四句别释。后四句拣异。如来在世。根熟易调。一禀尊言。无不悬契。世尊灭后。末世无闻。须用结集大小乘藏。以应大小乘机。故律中有言。过去六佛中。四佛结集经教。故佛法久住於世。二佛不结集经教。故佛法速灭。故知佛所说法。须用结集也。

惟有十地正修其余那堪屈指三乘久炼成功争那时流性急人爱易学易成恰似画饼不饱哀哉古道茆生不免编排十地

初四句正显此宗之要。次二句喻明妄冀之非。后二句因示述作之意。

第十妙觉地。

此地乃顿教大乘也。已前三乘皆渐。今称顿教者。即是佛乘十地中。本无妙学地。佛意慈悲。下接三乘。同居十地。劝三乘人学佛故也。三乘及佛。所以异者。谨按藏经。修行格式。其塑像及画像等。四果罗汉。及五果辟支。皆是二乘小仙。其塑画形像。只依常僧相貌。以表小乘人也。其菩萨大仙者。披璎珞。持环钏。顶花冠。以表受职法师大仙也。今此妙觉一佛乘人。顶上旋螺发。项背焰光。胸题卍字。身黄金色。以表功行圆满。故此特立顿教之名也。言妙觉者。功行既足。朗然大悟。离觉所觉。故云妙觉。惟识论云。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断佛地障。即入妙觉也。是故妙觉名无上士。无上士者。无所断故。

到此十分报身是名超出三界

上句圆满报身。下句二十八天。罗笼不住。

初以三乘诱引实以佛乘度脱独此名为顿教向下总是渐修欢喜离垢发光焰慧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法云妙觉已终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功圆

此即顿渐分宗。佛说一大藏经。不出渐顿二字。於中则有约机约法约喻不同。舍父逃逝。照镜迷头。此约机以明渐顿。渐设五时。顿无二谛。约法以明渐顿。登九层之台。斩一綟之丝。约喻以明渐顿。虽然机教相须。以喻显法。其实一道也。宗途既异。故今分之。初二句引经证成。次二句已如向说。次四句具列地名。后二句出此教意。问今文不用初欢喜地。何故亦总列耶。答非不用也。但以欢喜为入道之方便。当外凡位。未预圣流。故不数也。若无方便。安入正乘。故复列耳。后二句别出顿教佛乘之意。故举三贤十圣。会入华严大乘。同性经云。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如是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毗卢遮那智藏大海。斯良证也。

般若文殊智满涅盘普贤行成继绍释迦种智到此弥勒下生

文殊智普贤行。各自表法。释迦则总具上二。入大寂定。则弥勒当下生矣。

善财童子规矩五十知识徧参今归善住楼阁卢舍那身在兹

如华严说。此是善财。於我何预。若有敬慕心。亦当如是学。

华海藏里安身极乐国中永寿大宝华王座上自在师子哮吼佛为一大因缘今日悟佛知见已入无余涅盘降伏群魔外道三身四智已辨八解六通久成无为无相解脱觉海无来无去法身法界齐平心包尘尘剎剎化出六道四生六合乾坤内外天地是佛子孙

初二句所依土。次二句能应身。次二句化事毕。次二句道力备。次六句德相具足。后三句功用圆成。三身四智。八解六通。诸佛分上所具之德相业用也。法报化三身。如前七地说。言四智者。转识所成。即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八解六通。乃华严二句经文。文云。获六神通。得八解脱。谓之八无学果。本来成佛。故曰久成。生佛体同。故云化出。六道或云五道。四生即卵胎湿化也。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即知天地是佛子孙矣。

略举法华作证尔时诸梵天王并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大天王及大自在天主眷属百千万数合掌稽首礼我请我转正法轮若但赞佛大乘众生没在於苦不能信是正法破法不肯信故

并是法华经文。第十句云。众生没在於苦。有本云。没有一人在苦。传写之讹也。

再举法华作证今此三界我有其中悉是吾子但系有形有名不可与佛比肩三界独称最尊隐头圣凡慈父

初三句引证。后四句随机。

三乘十地说已是为佛法正宗普愿法界众生同入萨婆若海

此是结劝流通。正法圣师设教。贵在流通。普被将来。遐益群品。

初学记(终)

猜你喜欢
  四分律卷第七(初分之七)·佚名
  阿育王传卷第三·佚名
  易理与佛法·太虚
  金刚三昧经论卷上·元晓
  戒为定慧之根基·太虚
  卷第六·佚名
  第六卷·慧沼
  普陀洛迦新志卷二·王亨彦
  大唐内典录卷第十·道宣
  普达王经·佚名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五之二·智旭
  十二门论疏 第六卷·吉藏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八卷·慧远
  卷第四(译经后汉)·费长房
  不可著空魔·印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序·纪坤

    昔欧阳子序梅圣俞诗有穷而后工之语予窃非之周末板荡诸什不能跻诸清庙生民而少陵稷契自许岂必借彼羌村巫峡之寄兴哉诗之工不工不系乎穷达明矣今观景城纪公之诗而知欧阳子之言未可尽非也诗皆明季天崇间作忧时感事多怫郁

  • 列传第八 河间王弘(子庆)·魏徵

    河间王弘,字辟恶,高祖从祖弟也。祖爱敬,早卒。父元孙,少孤 ,随母郭氏养于舅族。及武元皇帝与周太祖建义关中,元孙时在邺下,惧为齐人所诛,因假外家姓为郭氏。元孙死,齐为周所并,弘始入关,与高祖相得。高祖哀之,为买田宅。弘性明悟,

  • 卷之九百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十一·佚名

      顺治元年。甲申。十一月。乙酉朔。真定巡按卫周允、疏荐故明工部尚书刘遵宪兵部尚书王在晋等十二人。下吏部知之  ○大学士冯铨等奏言、翰林院、明初原定为正三品衙门。后因詹事府有翰林三品四品官、遂改为五

  • 卷之一百五十七·佚名

    光绪八年。壬午。十二月。戊辰。谕内阁、鸿胪寺少卿延茂奏、景山官学。亟宜整顿。请饬妥议章程。并筹捐修置学舍器具。暨指拨各省闲款。为八旗官学经费各摺片。着派广寿。阎敬铭。张之万。会同宝鋆、李鸿藻。徐桐。

  • 卷之二·佚名

    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乙酉。谕内阁。朕钦奉两宫皇太后懿旨。礼部奏明年元旦。应进表行礼一摺。明年元旦。毋庸诣慈寍宫进表行礼。皇帝尚在二十七日期内。并着停止升殿。现月  ○又谕。丁宝桢奏、河工委员。

  • 虞寄传·姚思廉

    虞寄字次安,年少时聪慧敏捷。他几岁时,有一客人登门拜访其父,在门口遇见虞寄,便讥嘲他说:“郎君姓虞,必当无智。”虞寄随声答道:“你连文字都分辨不清,岂能不愚呢?”其客非常惭愧。入见对其父说:“令郎乃是非凡之人,孔融小时候酬

  • 王谊传·李延寿

    王谊,字宜君,武川人。从小就有远大志向,善于弓马,博览群书。周闵帝时任左中侍上士。这时,大冢宰宇文护执政,闵帝拱手沉默,无所事事。有一个朝臣在闵帝面前稍有些不恭敬,王谊便勃然大怒,快步向前,准备击杀他,那人吓得连忙请罪,他才

  • 大学衍义卷三十七·真德秀

    齐家之要一重妃匹赖规警之益周宣姜后贤而有德事非礼不言行非礼不动宣王尝早卧晏起后夫人不出于房姜后既出乃脱簮珥待罪于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妾不才妾之淫心见矣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以见君王之乐色而忘徳也夫茍乐色

  • 日日月月有进步·孔子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 ①亡:无。 【译文】 子夏说:“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读解】 “日知其所亡”是

  • 卷三·王引之

    惟、唯、維、雖惟,發語詞也。《書·皋陶謨》曰:「惟帝其難之。」《洪範》曰:「惟十有三祀。」哀六年《左傳》引《夏書》曰:「惟彼陶唐。」是也。字或作「唯」,或作「維」。家大人曰:亦作「雖」。文十七年《左傳》曰:「

  • 止观义例纂要卷第五·从义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内心若净下次明内心观成历法唇合者修观次第既先内心是故内心妙观若成方乃清净故用内观清净之心历於行想受等心数及以色等依正诸法任运唇合皆同清净以由初心发观之时去丈就尺去尺就寸唯观心王故

  •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十四·明雪

    明住天台護國寺嗣法門人寂蘊編書復住龍華復唐司馬存憶沈司寇何山請主白雀寺啟秉敕旨於靈山,同扶末劫;闢津梁於震旦,不負初心。大道既弘,諸佛咸喜。恭惟大居士閣下,德彌朝野,道王人天,四兵摧魔外之威,獰三尺稟覺王之律令世法之

  •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十八·石雨明方

    嗣法小師淨柱編書問二與石浪首座自首座去後,每以入山不大深為憂,故今年春亦欲掩關以深之。忽無所至,知首座早已出關住超山矣,豈技癢之?若是耶,朽尚掩關者有四故:一、以法門愈亂愈不可辨,亦且不必辨,以正不勝邪故;二者、觀時觀機

  • 卷十三·佚名

    第十一篇四五五 养母象本生谭[菩萨=象]序分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养母之长老所作之谈话。现在此一本生谭之事件与睒摩贤者本生谭[第五四〇]之事件相类似。佛向比丘等言:“汝等比丘!诸子不可怒此人。昔之贤人等,

  • 策林·白居易

    唐白居易撰。四卷。成书于元和元年(806)。当时白居易为应制举,闭门“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后应试高中第二名。试毕,白居易将所拟策目“次而集之,分为四卷”。该书内容丰富,所拟问题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

  • 太上感应篇·李昌龄

    道教劝善书。约成书于北宋末南宋初,《宋史·艺文志》著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现《正统道藏》收入有南宋李昌龄传、郑清之赞《太上感应篇》30卷。另有刻本、注本多种。主要内容是劝导世人行善去恶。从“天人感应

  • 雪关和尚语录·雪关智訚

    六卷。明智訚说,传善辑。序传,卷之一瀛山语录博山语录鼓山语录,卷之二虎跑语录妙行语录,卷之三拈古颂古赞偈,卷之四偈之余,卷之五尺牍疏祭文,卷之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