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二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二卷

广释心性本净不与贪俱 四句释贪义有心共贪俱生不共贪灭等

德王品之第八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案。僧亮曰。凡九法声闻。求佛次第也。初四法。分段因果中。三法修行大乘。后二法成佛事也。宝亮曰。九事下文。自次第释也。五阴为果。五见为因。因断故。言断阴耳。宝亮曰。夫功德之名。是赞叹之称。而第八功德。以九聚法为体。始学者之所行。资涅槃之要路。大论九聚。不出两意。初有二聚。明其所离。后七聚法。谈其所得也。其所离者。谓除于五阴。及于五见。若述其所得。乃有七聚。七聚之中。复不出自行外化。故守护一事。反与四等。通为被物。然此两事。要于旷济边美。就化他而作位。余六念等五聚。悉据自德。而受名也

善男子云何菩萨除断五事(至)以是义故方便令断

案。僧亮曰。小乘厌苦。除断五阴也。宝亮曰。既依六行。理以忘怀。亦无有善。不而树故。积劫为心师。要依此理教。而得出也。是以始学之家。先观五阴为本。既达身是虚。必修善而断。故今先观五阴为始也。受者百八者。此是一方之数。受是三受。三受有二种。谓净受不净受。就六根中作位。两受皆然。则一根中有六。若六根具六。便六六三十六。就三世中往分。便成百八受

云何菩萨远离五事(至)是故菩萨防护不近

案。僧亮曰。欲灭五阴。先除五见也。宝亮曰。第二聚也。见是推求之性。耶执之重位。因于此五。能广生六十二见。菩萨知此是生死之本所以防而不起也

云何菩萨成就六事(至)是名菩萨成就六事

案。僧亮曰。道见由道。次第说道也。闻修定在死尸间。多怖畏。令修六念。以除其畏也。僧宗曰。前三念是外念。次戒施是内行。后念无是未来果也。宝亮曰。第三聚也。自佛出世。便有此六矣。梵行品已广释也

云何菩萨修集五事(至)是故菩萨勤心修集

案。僧亮曰。由念成定。初四禅后一是慧。具此四法。则离分段苦也。僧宗曰。初知定者。谓禅定也。以音声刺起觉知之心下。次明诸禅也。寂定者。二禅定坚固。不为觉观所乱。诸识灭为寂定也。身心快乐者三禅乐支满是也。无乐者。四禅以上至非想。无四受之相。因此四定。能发首楞严也。宝亮曰。第四聚五事。一谓知定。初禅定犹未免觉观。故受知名。二寂定者。二禅觉观已灭。心虑转静。外缘难动。故称寂定。三受快乐定者。二禅犹为喜所漂流。未若三禅喜踊已断。身心怡泰。故受快乐之名。四无乐定者。四禅灭乐。无复有分别之念。以舍受为体。故称无乐定也。若能得此四定。于缘中忘相。称真俗二谛。智慧解穷。名首楞严定也

云何菩萨守护一事(至)是故菩萨守护一法

案。僧亮曰。始发心求佛也。宝亮曰。第五聚也。谓菩提之心。菩提名道。此行人始习心也。一则远求佛果。二为拔彼苍生。若能守护。此心必克菩提也

云何菩萨亲近四事(至)是故菩萨系心亲近

案。僧亮曰。长养菩提。由四无量也。宝亮曰。第六聚也。向虽辨发心。若不造行。则果无由得。今明外化。以与四等三心。愿彼我同安。若习此慈。成登于初地。虽有四异。通为一慈。但从其始学。就阶级而明耳

云何菩萨信顺一实(至)是故菩萨信顺不逆

案。僧亮曰。四等成就。得入大乘也。宝亮曰。第七聚也。实谓大乘无相之解。菩萨知取相为过。舍相是道理。归一实。更无异涂也

云何菩萨心善解脱(至)昔所不至而今得至

案。僧亮曰。入大乘故。然后具有二事也。宝亮曰。余第八第九两聚。但义分为二心。所以不自在。由爱着为碍。若鉴境虑明。必由无障。今烦恼既尽。无惑可拘。闇用都除。名心解脱。若有迷之时。于境不明。今无碍可障智。故名慧解脱。然初学之家。必从浅之深。故先据阴为始。成智慧为终也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至)心解脱者是义不然

案。僧宗曰。难前第八心不应解脱。寻初以实法为难。广设譬。明心无缚解也。第二难意贪亦是有。以心本有贪性。则不可得解。第三言见相。然后方生者。以此证贪。不但在于心中。境中亦有贪也。正以心中有贪。境亦有贪。体性如之。岂可改耶。第四难。言不定也。若于一缘。定起贪者。则定以不净观除之。今一境。或时生贪。或生嗔痴也。心亦不定。或起于贪。或起嗔痴。是则心之与境。二俱不定。既为不定。则不可断。既不可断。则无解脱也。宝亮曰。于未达之流。触事成执。便谓心本无系。不应称为解脱。故德王今者。出四家定性之执。谓佛解释。证耶非而显正是也。第一家云。六识初造缘。当于心位。然贪嗔用起。要在行阴前识心之时。既未有贪。云何言系下。便引八事来。证成心无系义。第二家执言。贪亦是有。明贪嗔乃至解脱。悉一时并有。事如束竹。但用有前后。故不作二种譬来证也。第三家执。从譬如钻火下去。明众缘中。各有少注贪。如五缘生眼识。一一缘中。尽有识性用。要聚合共生贪也。第四家执言。心亦不定贪与解脱。为自性。悉不从因缘

何以故心本无系(至)何等因缘而能得系

案。僧亮曰。上说得三解脱之行。得中道空义。将说中道。先说不会中者。有三也。先说因中无果者。心本不系者。如眼识取色。未有烦恼。不为烦恼所系也。僧宗曰。贪与净心。一起一灭。未曾相值。所谓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也

如人构角本无乳相(至)云何贪结能系于心

案。僧亮曰。心时无贪。则非贪因。因尚不生。何因而系心也

世尊譬如押沙油不可得(至)云何而言心得解脱

案。僧亮曰。心与贪垢。净秽不俱也。何能污心者。设贪后起。前心已过去。一有一无。何能污心也

世尊贪亦是有若贪无者(至)若心有贪云何见相

案。僧宗曰。第二难也。譬如人见尽女者。此防伏释也。他人通言。遇缘起贪。贪由于境。何必在心。若作此通者。今复以譬遮之也。如画女生贪之时。此画岂是贪耶。当知在心也

然后方生不见相者(至)诸佛菩萨而不生耶

案。僧亮曰。第二说本有贪。以贪为性。亦无解脱也。此明不独心有。缘中亦有也。僧宗曰。第三文也。若境中有贪。而心复有贪性。二处相资。其性则重。故堕恶道

世尊心亦不定若心定者(至)修大涅槃心得解脱

案。僧亮曰。第三不定门。明心定则无贪。不定则无心。皆无解脱。下类尔也。僧宗曰。第四难也

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至)一切诸法无自性故

案。僧亮曰。上三难。求法定相。求定皆无善。其能解也。僧宗曰。答第一难也。亦不为贪之所系者。实法则无系也。亦非不系者。假名道有系也。解脱非解脱。亦如是也。非有非无者。实法当分自灭。故非有移时不灭。以其相续。而言非无终一法也。非过去者。非过去独有缚解。乃至见伏。未来亦尔。言假名相续。经移三世。得言本缚今解也。正以如假实之旨。则初难释也。宝亮曰。将欲非其所执故。先略解正义。然后破其执心也。亦不为贪结系者。前识心未起贪。故言不系。亦非不系者。此语有二种。一实录中辩系。二假名相续中明系。如先起一念贪。自未有治道来翻。得言心常被系缚。此是实录系也若相续道语用后来。系前乃行。心方起贪。要后心起贪。染累于前。亦非不系也。非是解脱者。道心起时。无惑可断。故非解脱也。本痴而今解。亦非不解脱也。若因缘未会。故言非有。缘会便起。故言非无也。非三世者。明三世中。当体即灭。过去已无。未来未起。现在不停。云何有贪。何以故。法无自性也

善男子有诸外道作如是言(至)色有着义心有贪性

案。宝亮曰。次非外道耶执也。先第三家为始至第一。然后非第四家也。非第三家言。外道无智。云众之中。各有贪性。此悉是耶执

复言凡夫心有贪性(至)虽作此说是义不然

案。僧亮曰。成其偏见。非先所说有者之失。悉无有果者。成说无之过也。僧宗曰。正义所明。诸法无定。缘会则有。缘离则无。以无定故。其二难自除也。宝亮曰。次非第二家

有诸凡夫复作是言(至)粗无常故果亦无常

案。宝亮曰。非第一家执也。谓细广则常。粗故无常。如识心无贪。第四方有贪也

善男子有诸凡夫复作是言(至)轮回六趣具受生死

案。宝亮曰。非第四家也。有为生灭之法。悉从缘起。故非自然也

善男子譬如枷犬系之于柱(至)从非想退还三恶趣

案。僧亮曰。细即是常。粗即无常者。微尘合则成缘。散则归本。尘常而缘无常。尘无缘也。不能知心因缘者。着因果有无。不知心因缘也。宝亮曰。以六譬总呵外道之计也

善男子诸佛菩萨终不定说(至)非有非无果

案。僧亮曰。已说有无者之偏。欲明四执。皆不会中道。答第三不定难也。僧宗曰。答第四难也。有无不可定说。但有则众缘故生。一境起三乃至无量。亦复何嫌。但使识解惑之缘耳。宝亮曰。下去解正义。将明中道。故先出耶说。若当定作此四句。计因中有果。因中无果。半有半无。非有非无。皆不免生死。必系属于魔说。若从容称当中途。不乖正理。心无所执。此名中道。诸佛菩萨。虽说说法非有非无。亦不决定有也。若是有者。可得定说有。即不有亦无。无可无。云何决定。如五缘生眼识。若少一缘。识则不生。然此识亦不定属一缘。复非中间缘具便发。而非有非无。以从因缘起。故名为有。体无自性。便说为无。若作如此之说。体万法虚。离有离无。是名正义

若言因中先定有果(至)不知心相及以贪相

案。僧亮曰。释所以不说见说者之过也。宝亮曰。既已略明因缘之法。非定有定无。下即出惑体以对之。从缘起。所以非无也。贪无自性。所以非有也。贪之与解脱。皆无自性也

善男子诸佛菩萨显示中道(至)非有非无而不决定

案。僧亮曰。非无不偏。故名中也。虽复中名是同。中义异故。言不定也

所以者何因眼因色因明因心因念识则得生

案。僧亮曰。识于四因非无

是识决定不在眼中色中心中念中亦非中间

案。僧亮曰。识性是一。五处求之。不可得故非有

非有非无从缘生故(至)说言诸法非有非无

案。僧亮曰。称名解义也。心于因中。非有非无。是俗谛中道也。即论心性从因生故有。无自生故无。是真俗中道也。若就空本而言。此有亦无。此无亦无。是真谛中道

善男子诸佛菩萨终不定说(至)本无贪性故说非有

案。僧亮曰。已说中道。方得正论。心性不定

善男子从因缘故心则生贪(至)二者随大涅槃

案。僧亮曰。心既不定。则缚解从缘生也

善男子有因缘故心共贪生(至)不共贪生不共贪灭

案。僧亮曰。开为四句。明于大理则通一切心。第一句云。心共贪生。共贪俱灭者。此言不得局取。若就文为语。似如行者起贪。经三相谢。其生相时。有住灭。已无恐义必不然。故一家解云。小复长取。若行人起一念贪经。莫问其性灭。得言常痴。何故尔。既用法性为神解。主于生死。俗谛用边。自可三相。就真谛边。往取痴义恒在此。既是翻真之用。若无解来遣。那得已无。故下文言。烦恼亦常。断常烦恼。故名无常。所以四时经教。未出神明之妙体。唯就生死边为论。但言起一念惑。三相即谢灭。故继之为成就。亦不道有所属。而唱此成就者。乃意在于真边。今教方得现此意。故唱烦恼常。得知起贪后。从来得治道。来生相时亦痴。住灭时亦痴。故言共贪生。共贪但灭也。第二句有共贪生。不共贪灭者。若起惑已后。未得治道。常共贪俱生。今明从四念处观去。至得无漏。永不复与贪俱。故后解现前。无复本痴。故不共贪灭。亦不道三相生灭法也。第三句有不共贪生。共贪俱灭者。若菩萨已得真解。无复有贪。而示现有贪。为接物生。若令道心得成者。此名不共贪生。共贪俱灭也。第四句言不共贪生。不共贪灭者。谓诸佛菩萨不动地。自罗汉辟支之流。皆正观现前。皆不复与贪俱也

云何心共贪生共贪俱灭(至)心共贪生不共贪灭

案。僧亮曰。俱生俱灭者。从死也。俱生不俱灭者。生死涅槃两从也

云何不共贪生共贪俱灭(至)心性本净性本不净

案。宝亮曰。二句但涅槃也。除不动地者。初不动地。有共贪生。而不共贪灭者。故除之也

善男子是心不与贪结和合亦复不与嗔痴和合

案。僧亮曰。上说共生。人谓。心贪一时和合。今明不尔也。宝亮曰。定其位也。若心在此。而贪居于彼。可使两来共合。理既不然。云何和合耶。亦非不和合。遇境即起。但无别合法可得也。若净心行缘。则名为善。不净心行境。便名为恶。故诸佛菩萨。破贪欲尽。无复惑障。故心得解脱。凡夫之人。具贪欲结。烦恼所缠。常居中也

善男子譬如日月虽为烟尘(至)从因缘故心得解脱

案。僧亮曰。人谓。不一时故。贪不能障心。以烟云为譬。虽远而能障也。宝亮曰。此下诸譬。明外道凡夫。及与魔王。俱乐生死五欲。永无出期。下自有合

善男子譬如雪山悬峻之处(至)摛捕弥猴负之归家

案。僧亮曰。雪山者。与缚解为譬。俱不能行者。譬解脱也。人不能行者。譬初缚后解也。二俱能行者。譬俱生俱灭。在生死也

善男子譬如国王安住己界(至)系属魔者心不清净

案。僧亮曰。总譬不从理是缚。从理是解。大明缚解也

复次善男子若见诸法(至)具足成就第八功德

案。僧亮曰。显见法之惑。是不从理也。说见有三。初广断常见也。中但说有。后说我见是本也

猜你喜欢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卷第三十·智旭
  维摩经义疏卷第三·吉藏
  禅要经全文·佚名
  六门陀罗尼经·佚名
  卷十八·佚名
  念佛与修菩萨行·太虚
  目录·佚名
  八关斋法·弘赞
  卷第八·费隐通容
  卷第十一·霁仑超永
  十地经论 第一卷·佚名
  魔境胜境之分别·印光
  新 僧·太虚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一·海明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刘焘·唐圭璋

      焘字无言,长兴人。元祐三年(1088)进士。建中靖国元年(1101),秘书省正字。政和八年(1118),提点淮南东路刑狱。宣和三年(1121),自秘书少监提点嵩山崇福宫。七年(1125),除秘阁修撰。靖康时擅离官守,为李光所劾。   花心动   偏忆

  • 卷十九·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十九王内翰若虚【三十八首 补二首】若虚字从之槀城人承安二年经义进士少日师其舅周德卿及刘正甫得其论议为多博学强记诵古诗至万余首他文称是善持论李屏山杯酒间谈辩锋起时人莫能

  • 卷一百七十三·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七十三御书类五言律羽林恩诏观御书王太尉碑 【唐】张 说陇首名公石来承圣札归鱼龙生意态钩劒动铓辉字得神明保词慙少女徽谁家羽林将又逐凤书飞五言排律御题国子监门     

  • 雁门集卷二·萨都剌

    (元)萨都拉 撰送闻师之五台闻子初识面天涯任去留西风洞庭树落日楚淮舟岁月棕鞋底江湖竹杖头丹阳纔洗钵又入五台游题北固山无传上人小楼瓮城春寂寂石磴草斑斑倚杖高低月登楼逺近山百年诗句里三国酒杯间自叹黄尘客来消半

  • 卷第六十二·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列传第五十五奸臣马士英(张捷等) 阮大铖(杨维垣) 刘孔昭(传阙)李沾(张孙振等)(传阙) 马吉翔(传阙)马士英(张捷等)阮大铖(杨维垣)刘孔昭(传阙)李沾(张孙振等)(传阙)马吉翔(传阙)马士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七·徐乾学

    宋纪一百四十七【起防赤奋若正月尽着雍执徐十二月凢四年】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讳禥太祖十一世孙父嗣荣王与芮理宗母弟也嘉熙四年四月九日生于绍兴府荣邸初荣文恭王夫人全氏梦神言帝命汝孙然非汝家所有嗣荣王夫人

  • 秦并六国平话卷下·佚名

    话说始皇登殿,集文武大臣。班部中撞出王翦,蒙恬,蒙毅,阶前奏道:“臣翦等,攻灭荆楚,取得楚王首级,十车金宝,献上我王。”始皇大喜道:“卿用兵如神,朕知卿此行果能灭楚,雪李信之耻。”帝设宴待王翦,蒙恬,蒙毅等,各赏千金。遂改楚邦为荆

  • 薛怀义传·刘昫

    薛怀义,京兆..县人,本姓冯,名小宝。以卖台货为业,身躯魁梧,强健有力,在洛阳做买卖,得以遇见千金公主的婢女。千金公主了解他后,进宫说:“冯小宝有非同寻常的资质能力,可以让他充当近身侍者。”因而得到武则天召见,对他的赏识厚待

  • 高杰传·张廷玉

    高杰,米脂人。与李自成是同乡,又同时起事当贼盗。崇祯七年(1634)闰八月,总督陈奇瑜派遣参将贺人龙援救陇州,被贼兵包围,处境非常困难。自成让高杰写信过去约人龙造反,没有得到高杰的回话。使者回来,先见过高杰,然后才去见自成

  • 述而第七·朱熹

     此篇多记圣人谦己诲人之辞及其容貌行事之实。凡三十七章。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好,去声。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窃比,尊之之辞。我,亲之之辞。老彭,商贤大夫,见

  • 卷三·段昌武

    <经部,诗类,段氏毛诗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三宋 段昌武 撰邶【鄘卫説附】朱曰邶鄘卫三国名在禹贡冀州西阻太行北逾衡漳东南跨河以及兖州桑土之野及商之季而纣都焉 郑曰武王克商以其京师封纣子武庚乃三分其地

  • 鸟巢禅师塔院重建碑·太虚

    杭州西湖凤林寺,唐鸟巢禅师道场也。志称唐元和时,名定业院,又名喜鹊寺,至明太祖乃赐名凤林。寺之山名石甑,后改虎头岩,然五灯会元则云:“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巢禅师。复有鹊巢于其侧,自然驯狎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七·佚名

    佛告须菩提:&ldquo;汝所问:&lsquo;是乘何处出?至何处住?&rsquo;者。佛言是乘从三界中出,至萨婆若中住,以不二法故。何以故?摩诃衍、萨婆若是二法俱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若人欲出无相法,为欲出实际。若欲出无

  • 卷第四十四·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通。何者为十?“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他心智通,知一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心差别,所谓:善心、不善心、广心、狭心、大心、小心、顺生死心、背生死心、声闻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第二卷·无著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第二卷无著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二复次蕴界处广分别云何。嗢柁南曰实有性等所知等  色等漏等已生等过去世等诸缘等  云何几种为何义蕴界处中云何实有。几是实

  • 人格的启示·王统照

    《人格的启示》是一本散文集,内容丰富,涉及了妇女参政、妇女解放、婚姻生活、国际政治、教育改革、社会改革、文学创作、文学刊物、游记、绘画、戏剧等多方面的内容,还有作者的读书日记、随笔等。

  • 啸旨·孙广

    孙广的《啸旨》,是中国古代音乐批评史上第一篇对人声歌唱艺术的独特形式"啸",展开历史考源、方法探索与批评标准探究的专论。

  • 宏智禅师广录·正觉

    凡九卷。宋代正觉禅师之语录。宗法、集成等编。又称天童正觉禅师广录、普照觉和尚语录、宏智广录、宏智录。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天童正觉禅师为河南南阳府邓州丹霞山子淳禅师之法嗣,与临济宗之大慧宗杲,同被誉为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