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嵗时广记卷四

宋 陈元靓 撰

礼记乡饮酒曰北方曰冬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管子曰冬者隂气毕下故万物成尸子曰冬为信淮南子曰冬为权权者所以权万物也权正而不失万物乃藏前汉律厯志曰大隂者北方北伏也阳气伏于下于时为冬冬终也物终藏乃可称水润下智者谋谋者重故为权也又月令曰冬三月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防其虫介其音羽其数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

孟冬月

礼记月令曰孟冬之月日在尾昬危中旦七星中律中应钟水始氷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虹藏不见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

孝经纬曰霜降后十五日斗指干为立冬后十五日斗指亥为小雪

三统厯曰立冬为十月节小雪为十月中气小雪大雪者以霜雨凝结而雪十月犹小十一月转大

周书时训曰立冬之日水始氷后五日地始冻后五日雉入大水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后五日闭塞而成冬白虎通徳论曰十月律谓之应钟何钟动也言万物应阳而动下藏也

晋乐志曰十月之辰谓为亥亥者劾也言时隂气劾杀万物也

夏小正曰十月黑鸟浴黒鸟乌也浴也者谓飞乍上乍下也

诗七月十月陨萚又曰十月蟋蟀入我牀下又曰十月获稻又曰十月纳禾稼又曰十月涤

左传庄公十六年公父定叔出奔卫三年而复之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

西京杂记曰隂徳用事则和气皆隂建亥之月是也故谓之正隂之月又曰四月阳虽用事而阳独不存此月纯阳疑于无隂故亦谓之隂月

欧阳公词云十月小春梅蘂绽

纂要曰十月曰上冬

月令曰孟冬行春令则冻闭不宻地气上泄民多流亡行夏令则国多暴风方冬不寒蛰虫复出行秋令则霜雪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

仲冬月

月令曰仲冬之月日在斗昏东壁中旦轸中律中黄钟氷益壮地始坼鹖旦不鸣虎始交芒始生荔挺出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孝经纬曰小雪后十五日斗指壬为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

三统厯曰大雪为十一月节冬至为十一月中气周书时训曰大雪之日鹖鸟不鸣后五日虎始交后五日荔挺出冬至之日蚯蚓结后五日麋角解后五日水泉动

白虎通徳论曰十一月律谓之黄钟何黄中和之色也钟动也言阳气动于黄泉之下动养万物也

晋乐志曰十一月之辰谓之子子者孳也谓阳气至此更孳生也

夏小正曰十一月王狩言王狩之时也冬猎为狩吕氏春秋曰仲冬命之曰畅月注云畅充也

月令曰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氛雾雷乃声行秋令则天时雨汁瓜瓠不成国有大兵行春令则蝗虫为败水泉咸竭民多疥疠

季冬月

月令曰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娄中旦氐中律中大吕雁北乡鹊始巢雉鸲鸡乳征鸟厉疾氷方盛水泽腹坚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歳且更始孝经纬曰冬至后十五日斗指癸为小寒后十五日斗指丑为大寒

三统厯曰小寒为十二月节大寒为十二月中气小寒大寒者十二月极寒之时相对为大小月初寒为小月半寒为大

周书时训曰小寒之日雁北向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雁不北向民不怀生鹊不始巢国不安宁雉不始雊国乃大水大寒之日鸡始乳又五日鸷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鸡不始乳淫女乱男鸷鸟不厉国不除兵水泽不腹坚言乃不从

白虎通徳论曰十二月律谓之大吕何大大也吕者拒也言阳气欲出隂不许也吕之为言拒者旅抑拒难之也

晋乐志曰十二月之辰谓之丑丑者纽也言终始之际故以纽结为名也

夏小正曰十二月驹贲驹蚁也贲者走于地中也纂要曰十二月曰暮冬亦曰杪冬涂月暮节暮歳穷稔穷纪

月令曰季冬行秋令则白露蚤降介虫为妖四鄙入保行春令则胎夭多伤国多固疾命之曰逆行夏令则水潦败国时雪不降氷冻消释

一色云

韩诗外传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雪花曰霙雪云曰同云同谓云隂与天同为一色也故诗云上天同云雨雪雰雰

一丈冻

郭义恭广志北方地寒氷厚三尺地冻一丈

千里雪

楚词层氷峨峨飞雪千里王逸注云北极常寒也东坡诗云峨眉山西雪千里谢爕雨雪曲云峨峨六尺氷飘飘千里雪

千年氷

杜阳编顺宗即位年拘弥国贡常坚氷云其国有大凝山其中有氷千年不释及赍至京师洁冷如故虽盛暑赫日终不消嚼之与中国氷冻无异又神异经云北方有层氷万里厚百丈又尸子曰朔方之寒氷厚六尺北极左右有不释之氷又汉五行志云元和间琅邪井氷厚丈余

绀碧霜

拾遗记广延国霜色绀碧又云嵰州霜绀色汉武帝内传曰仙家上药有霜绀雪

入液雨

琐碎録闽俗立冬后逢壬日谓之入液至小雪出液得雨谓之液雨无雨则主来年旱谚云液雨不流箨髙田不要作又谓之药雨百虫饮此水而蛰林公弁诗云液雨初生小院寒

复槽水

水衡记黄河水十月名复槽水落复故道也

蹙凌水

水衡记黄河水十一月十二月名蹙凌水氷断后结蹙起成层也

宝砚炉

天宝遗事内库有七宝研炉一所曲尽其巧每冬寒研冻置于炉上砚冻自消不劳置火帝常用之

暖玉鞍

天宝遗事岐王有玉鞍一面毎至冬月则用之虽天气严寒此鞍在座下如有温火之气

暖金盒

裴铏传竒进士张无颇遇袁天罡女袁大娘授药以暖金盒盛之曰寒时但出此盒则一室暄暖不假炉炭矣金盒乃广利王宫中之宝

却寒帘

杜阳杂编咸通九年同昌公主下降锡钱五百万贯仍罄内库宝货以实其宅更赐金麦银粟数斛堂设连珠之帐续真珠以成也却寒之帘玳瑁斑有紫色云却寒鸟骨所为也则未知出何国

却寒犀

杜阳杂编同昌公主堂中设却寒犀又缀五色玉香嚢贮辟寒香前辈诗云辟寒犀外冻云平

御寒毬

提要録太祖登极九州各贡方物燕国刘大王守光遣使进御寒毬一具

辟寒金

古今诗话嗽金鸟出昆明国形如雀色黄魏明帝时其国来献饲以真珠及兎脑常吐金屑如粟宫人争取为钿谓之辟寒金此鸟不畏寒也宫人相嘲曰不服辟寒金那得帝王心不服辟寒钿那得帝王怜古乐府云谁似辟寒金聊借与空牀暖

辟寒香

述异记汉武帝时外国贡辟寒香室中焚之虽大寒必减衣

衣狐裘

吕氏春秋卫灵公天寒凿池言不寒宛春曰君衣狐裘坐熊席四隅有火所以不寒

设罴褥

拾遗记周灵王起昆昭之台设狐腋素裘紫罴大褥一人以指弹席上而暄风入室裘褥皆弃台下

揑凤炭

天宝遗事杨国忠以炭屑用蜜揑塑成双鳯至冬日则焰于炉中及先以白檀木铺于炉底余炭不许叅杂

置凤木

杜阳编李辅国严凝之时置凤首木于髙堂大厦中其木髙一尺而雕刻如鸾凤之形和煦之气如二三月故别名曰常春木

呵牙笔

天寳遗事李白常于便殿对明皇撰诏诰时十月大寒笔冻莫能书字帝勅宫嫔十人侍于李白左右令各执牙笔呵之白遂取而书诏李白之受圣眷也如此之厚

得玉马

臧荣绪晋书新蔡王腾于并州于常山之真定县遇天大雪平地数丈雪融不积腾怪而掘之得玊马髙尺许上表献之藜藿野人立春诗云玉马自能销朔雪土牛更为春风

炷暖香

云林异景志宝云谿有僧舎盛冬若客至不燃薪火暖香一炷满堂如春詹克爱题西山禅房诗云暖香炷罢春生室始信壶中别有天

吐气火

葛仙翁别传公与客谈话时天气大寒仙公谓客曰居贫不能人人得炉火请作一大火共致暖者仙公因吐气火赫然从口中出须臾火满堂皆热脱衣也

煑建茗

开元遗事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取氷敲其精莹者煑建茗以共賔客饮之

饮羔酒

提要録世传陶谷学士买得党太尉家故妓遇雪陶取雪水烹团茶谓妓曰党家应不识此妓曰彼麤人安有此景但能于销金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羔儿酒耳陶黙然愧其言东坡诗云试问髙吟三十韵何如低唱两三杯

作妓围

天宝遗事申王每冬月苦寒之际令宫女宻围于坐侧以御寒气谓之妓围

揣妓肌

天宝遗事岐王每冬寒手冷不近火惟于妙妓怀中揣其肌肤谓之暖手

选肉阵

开元遗事杨国忠选婢妾肥大者行列于前令遮风谓之肉阵

暖寒防

开元遗事巨豪王元宝毎冬月大雪之际令仆夫扫雪为径躬立坊前迎揖賔客具酒炙宴乐为暖寒防

送腊粥

皇朝东京梦华録十二月都城卖撒佛花至初八日有僧尼三五为羣以盆器盛金铜佛像浸以香水杨柳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防并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亦以果子杂料煑粥而食

省燎火【燎力召反】

前汉纪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一月相从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

温母席

搜神记罗威字徳行少防父事母至孝母年七十天大寒常以身自温席而后授其处

暖母枕

东观汉记黄香字文疆江夏安陆人事母至孝每冬寒则身暖枕席夏则扇枕使凉东坡诗云愿子聚为江夏枕不劳挥扇自宁亲

扣氷鱼

孝子传王祥少有徳行事后母至孝盛寒氷冻网罟不施母欲得生鱼祥解褐扣氷求之忽氷开有双鲤跃出祥获以奉母时人谓之至孝所致黄民本后章云卧氷泣竹慰母心

号林笋

楚国先贤传左台御史孟宗事后母至孝母性嗜笋及母亡冬节至宗入林哀号而笋生以供祭祀杜甫诗云逺传冬笋味更觉防衣春

问歳余

魏畧董遇好学人从学者遇不肯教云当先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渇无日遇曰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曰冬者歳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又见任彦升】山谷诗云皇文开万卷家学陋三余东坡诗云醉饱髙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足文史

汉书方朔自言年十三学三冬文史足用注云贫子冬日乃得学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南蛮 西南蛮·刘昫
  卷一百八十六·志第一百三十九·食货下八·脱脱
  第一章叙论·梁启超
  两汉刊误补遗卷三·吴仁杰
  卷之三十七·佚名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九·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八·佚名
  第五十八册 天命八年七月至八月·佚名
  跋·曹履泰
  偏安排日事迹卷三·佚名
  道咸同光四朝奏议选辑上·佚名
  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卷七·允禄
  卷一百四十八·雍正
  68.张骞通西域·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五言巻十一·洪迈

      五言  春首          陈叔达  雪花聨玉树冰彩散瑶池翔禽遥出没积翠逺参差  初年  和风起天露严气销冰井索索枝未柔厌厌漏犹永  南行别弟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

  • 卷之七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四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一○五一 谕承办《日下旧闻考》等书之总裁等官着分别加级纪录·佚名

    一○五一 谕承办《日下旧闻考》等书之总裁等官着分别加级纪录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初六日初六日丁巳。吏部奏四库馆承办《日下旧闻考》、《契丹国志》、《明唐桂二王本末》、《河源纪略》,方略馆承办《满洲源流考》并《

  • 一三 眼睛石硬·周作人

    鲁迅自己在日本留学,对于留学生的态度却很不敬,有人或者要奇怪,这岂不是有点矛盾么?其实这并不然。鲁迅自从仙台医校退学之后,决心搞文学,译小说,办杂志,对于热中于做官发财的人都不大看得起,何况法政,铁路以至速成师范,在他看来

  • ·檄台湾民人·丁曰健

    檄告台湾民人:土贼朱一贵作乱,伤害官兵,窃据郡邑;汝等讹居肘下,坐受摧残,无罪无辜,化为丑类,深可怜悯。本镇总统大兵,会同水师提督施克期剿灭,为汝等荡涤邪秽,共享太平,非有立意杀戮、苛求于百姓之心,汝其自安无畏。

  • 李文襄公奏疏与文移卷九·李之芳

    操练战船袭击海寇疏(康熙十九年二月)海洋擒贼获船大捷疏(康熙十九年三月)请会剿海寇酌留战船疏(康熙十九年四月)援闽回浙官兵循例陆续补伍疏(康熙十九年五月)请撤调防浦城官兵回汛疏请免故宦加徵银米数目疏伪将军刘天福等大■

  • 卷十七·徐一夔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明集礼>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十七 嘉礼一 朝会 总叙 周天子之朝有四一曰外朝以听讼二曰中朝以见羣臣三曰内朝以听政四曰询事之朝国有大事致万民而询之於是後世有常朝与大朝会之礼焉汉高祖用

  • 卷一百八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八十一人物志六十一大臣传四十七【满洲镶蓝旗四 鄂尔泰 迈柱满福 额僧格】鄂尔泰鄂尔泰满洲镶蓝旗人姓西林觉罗世居汪钦高祖屯泰国初率族来归授佐领曾祖图扪天聪五年从征明大凌河力

  • 卷三十一(襄十年,尽十二年。)·孔颖达

    【经】十年,春,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会吴于?且。(吴子在?且,晋以诸侯往会之,故曰“会吴”。吴不称子,从所称也。?且,楚地。○?且,庄加反。)[疏]注“吴子”至“楚地”。

  • 孟子纂疏卷十·赵顺孙

    钦定四库全书孟子纂疏卷十     宋 赵顺孙 撰朱子集注万章章句下凡九章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冶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郷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

  • 提要·方苞

    【臣】等谨按礼记析疑四十六卷国朝方苞撰苞有周官集注已着録是书亦融防旧说断以己意如文王世子以大司成即大司乐辨注疏以周官大乐正为大司乐师氏为大司成之非于郊特牲郊血大飨腥序荐璧用乐荐血实柴之次一条谓凡经传中

  • 卷一百三十六·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三十六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九朝礼蕙田案古者有朝觐之礼无朝贺之文秦改封建为郡县始有朝十月之礼汉叔孙通起朝仪其制始详大朝防实始于此其冬至称贺昉于魏晋千

  • 菩提道次第心论卷第一·宗喀巴

    (从根本广论中录出)极尊上师宗略巴造论比丘能海集南无谷汝曼殊廓喀耶(梵音)归依上师妙吉祥(汉语)具足百千妙善所生身能满无边众生愿欲语如实而观遍知无尽意于是释迦主尊头顶礼无比导师如来最胜子负荷胜王深广正法担游戏化现

  • 供养仪式·佚名

      供养仪式  略有二十四法则  稽首毗卢遮那佛  开敷净眼如青莲  我依大日经王说  供养所资众仪轨  为成次第真言法  如彼当得速成就  又令本心离垢故  我今随要略宣说  次择所法第一。  依于

  • 世载堂杂忆·刘成禺

    刘禺生著,钱实甫整理。本书为作者晚年回忆往事所写杂记。篇幅长短不一,惟以亲身闻见为主。所记多为清末民国人物轶事和典章文物考证,间有内幕材料披露,可补史乘之不足。然因记忆力之限制,记述常有讹误。中华书局1960

  • 翰苑群书·洪遵

    典志文献。南宋洪遵辑。2卷。遵父子兄弟皆入翰林,遂以家藏唐宋有关翰苑故实之作11种,汇为此编。其上卷录李肇《翰林志》、元稹《承旨学士院记》、韦处厚《翰林学士记》、韦执谊《翰林院故事》、杨钜《翰林学士院旧规

  • 入阿毗达磨论·佚名

    凡二卷。塞建陀罗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古来阿毗达磨俱舍论之论旨系以五位七十五法为纲目,本论系研究俱舍论必备之入门书。然与俱舍论稍异,俱舍论乃将诸法分为七十五法,本论则加上欣、厌二心所,总成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