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四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二十四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唐
长庆四年。杭州永福寺刊石壁法华经成。相国元稹为之记。其辞曰。按沙门释慧皎自状其事云。永福寺一名孤山寺。在杭州钱塘湖心孤山上。石壁法华经在寺之中。始以元和十二年严休复为刺史时慧皎萌厥心。卒以长庆四年白居易为刺史时成厥事。上下其石六赤有五寸。长短其石五十七赤有六寸。座周於下。盖周於石。砌周於堂。凡买工凿经六万九千有二百五十钱。十经之数既毕。又立石为二碑。其一碑凡输钱於经者。由十而上皆得名於碑。其输钱之贵者有若杭州刺史严休复.中书舍人杭州刺史白居易.刑部郎中湖州刺史崔玄亮.刑部郎中睦州刺史韦文悟.处州刺史韦行立.杭州刺史张韦.御史中丞苏州刺史李又.御史大夫越州刺史元稹.右司郎中处州刺史陈岵。九刺史之外。搢绅之由杭者若宣慰使库部郎中知制诰贾餗以降。鲜不附於经石之列。必以输钱先后为次第。不以贵贱老幼多少为后先。其一碑僧之徒思得声名。人文其事以自广。予以长庆二年相先帝。无状谴於同州。明年徙于会稽。路出於杭。杭民兢相观睹。白怪问之。皆云非观宰相。盖欲观曩所闻之元白耳。由是僧之徒悞以予为名声人。相与日夜攻刺史。白乞予文。子观僧之徒所以经於石。文於碑。盖欲为不朽。且欲自大其本术。今夫碑既文经既石。而又九诸侯相率贡钱於所事。由近而言之。亦可谓来异宗而成不朽矣。由远而言。即不知几万岁而外。天与地相轧。阴与阳相荡。火与风相射。名与形相灭。则四海九州皆空中一微尘耳。又安知其朽不朽哉。然而羊叔子识枯树中旧环。张僧繇世为[书-曰+皿]师。历阳之气至今为城郭。狗一叱而异世。卒不可化锻之。子学数息则易成。此又性与物相游而终不能两相忘矣。又安知夫六万九千之文刻石。永永因众姓合成。独不能为千万劫含藏之不朽耶。由是思之。则僧之徒得计矣。至於佛书之奥妙。僧当为余言。余不当为僧言。况斯文止纪於刻石。故不及讲贯其义云。
是岁中书令王智兴请於泗州置僧尼方等戒坛。於诞圣月度僧。制可。
既而浙西观察使李德裕奏曰。智兴为戒坛泗州。募愿度者每名输钱二千。则不复勘诘。普加剃落。自淮而右。户三男则一男剔发。规免徭役。所度无算。臣阅渡江日数百人。苏常齐民十固八九。傥不禁遏。前至诞月。江淮失丁男数十万。不为细事也。帝不纳。先是宪宗屡有敕。不许天下私度民为僧尼道士。至是智兴冒禁陈请。於是细民淆混奔趋剃落。智兴因致赀数十万缗。大为清论鄙之。
时福州古灵神赞禅师。初参百丈。却回本寺。受业师尝在窗下看经。蜂子投窗求出。赞见之曰。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它故纸驴年去。其师因置经问曰。汝行脚遇何人而发言如此。赞曰。昨蒙百丈和尚指个歇处。其师於是集众请升堂说法。赞举百丈门风曰。灵光独耀。逈脱根尘。体现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其师於言下有省。
大和二年十月。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奏皇帝诞月请於洪州起方等戒坛度僧资福。制答曰。不度僧尼。累有敕命。传师忝为方面。违禁申请。宜罚俸料一月。
论曰。唐太宗即位。首议频赦乃忠良之害。予谓国家横恩普度。亦非法门之利也。昔元魏末泛度僧尼至数百万。卒有周武之祸。敬宗时王智兴规利度僧。亦致会昌之阨。唯太宗.玄宗.宪宗三世绝不许私度僧尼。彼於吾道岂有靳惜而不尽显扬哉。盖患乎泛滥猥[薜/手]苟安衣食者。徒玷明德而无补於教也。故贞观.开元间高僧为帝师友者比比有之。岂非法门尊贵。不冗不滥而致然欤。谚曰物稀则贵。第使后来有继。则虽寡而无害也。
是岁澧州药山禅师惟俨卒。大儒唐伸为之碑曰。上嗣位明年澧阳郡药山释氏。大师以十二月六日终于修心之所。后八年门人状先师之行西来京师。告于崇敬寺大德。求所以发挥先师之耽光垂於不朽。崇敬大德於余为从母兄也。尝参径山得其心要。自兴善宽敬示寂之后。四方从道之人质疑传妙罔不诣崇敬者。尝谓伸曰。吾道之明於药山。犹尔教之阐於洙泗。智炬虽灭。法雷犹响。岂可使明德不照至行堙没哉。惟大师生南康信丰。百为童时未尝处群儿戏弄中。往往独坐如思如念。年十七即南度大庾。抵潮之西山。得慧照禅师。乃落发服缁执礼以事。大历中受具於衡岳希琛律师。释礼矩仪动如夙习。一朝乃言曰。大丈夫当离法自静。焉能屑屑事细行於衣中耶。是时南岳有迁。江西有寂。中岳有洪。皆悟心契。乃知大圭之质岂俟磨砻。照乘之珍难晦符彩。自是寂以大乘法闻四方学徒。至於指心传要众所不能达者。师必默识悬解不违如愚。居寂之室垂二十年。寂曰。汝之所得可谓浃於心术。布於四体。欲益而无所益。欲知而无所知。浑然天和。合於本无。吾无有以教矣。佛以开示群盲为大功。度灭众恶为大德。尔当以功德普济群迷。宜作梯航。无久滞此。由是陟罗浮涉清凉。历三峡游九江。贞元初因憩药山。喟然叹曰。吾生寄世若萍蓬耳。又何效其飘转耶。既披蓁结庵才庇趺座。乡人知者因赍携饮馔奔走而往。师曰。吾无德於人。何以劳人乎哉。并谢而不受。乡人跪曰。愿闻日费之具。曰米一升足矣。自是常以山蔬数本佐食。一食讫就座转法华.华严.涅盘。昼夜若一终始如是殆三十年矣。游方求益之徒知教之在此。后数岁而僧徒葺居。禅室接栋鳞差。其众不可胜数。至於沃烦正覆导源成流。有以见寂公先知之明矣。忽一旦谓其徒曰。乘邮而行及莫而息。未有久行而不息者。吾至所诣矣。吾将有息矣。灵源自清。混之者相。能灭诸相。是无有色。穷本绝外。汝其悉之。语毕隐几而化。春秋八十四。僧腊六十夏。入室弟子冲虚等迁座建塔于禅居之东。遵本教也。始师尝以大练布为衣。以竹器为蹻。自剃其发。自具其食。虽门人数百童侍甚广。未尝易其力。珍羞百品鲜果骈罗。未尝易其食。冬裘重燠夏服轻疎。未尝易其衣。华室靖深香榻严洁。未尝易其处。麋鹿环绕猛兽伏前。未尝易其观。贵贱迭来顶谒床下。未尝易其礼。非夫罄万有契真空。离攀缘之病。本性清净乎物表。焉能遗形骸忘嗜欲久而如一者耶。其他硕臣重官归依修礼於师之道。未有及其门阃者。故不列之於篇。铭曰。一物在中。触境而摇。我示其源。不境不跳。西方圣人。实言其要。其要既得。可言其妙。我源自济。我真自灵。大包万有。细出无形。曹溪所传。徒藏于密。身世俱空。曾何有物。自见曰明。是为至精。出没在我。谁曰死生。刻之琬琰。立之岩岫。作碑者伸。期於不朽。
论曰。传灯与曹洞宗派皆以药山嗣石头迁。今碑乃谓得法於大寂马祖。其说历三百年世未有辨其所以然者。要知药山去世八年而门人相与立碑。乌有门人而不考师所承耶。予谓当以碑为正。又世称尚书李翱闻道於药山。翱尝着复性书三篇。今载之左方。
复性书。其一曰。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统也。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统矣。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不惑者也。圣人者岂其无情耶。圣人者寂然不动。不往而到。不言而信。不耀而光。制作参乎天地。变化合於阴阳。虽有情也未尝有情也。然则百姓者岂其无性耶。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虽然。情之所昏交相攻未始有穷。故虽终身而不自睹其性焉。火之潜於山石林木之中。非不火也。江河淮济之末流而泉于山。非不水也。石不敲。木弗磨。则不能烧其山林而燥万物。泉之源弗疏则弗能为江为河为淮为济。东汇大壑浩浩汤汤。为弗测之深。情之动弗息则弗能复其性而烛天地为不极之明。是故诚者圣人之性也。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极也。复其性者。贤人循之而不已者也。不已则能归其源矣。圣人知人之性皆可以循之其不息而至於圣也。故制礼以节之。作乐以和之。安於仁。乐之本也。动而中。礼之本也。故在车则闻和鸾之声。行步则闻佩玉之音。无故不废琴瑟。视言行循礼法而动。所以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也。道者。至诚而不息也。至诚而不息则虚。虚而不息则明。明而不息则明。明而不息则照天地而无遗。非他也。此尽性命之道也。哀哉。人人可以及於此。莫之止而不为也。不亦惑耶。昔者圣人以传于颜子。颜子得之拳拳不失不远而复其心。三月不违仁。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其所以。未到圣人者。一息耳。非力不能也。短命而死故也。其余升堂者。盖皆传也。一气之所春。一雨之所膏。而得之者各有浅深。不必均也。曾子之死也。曰吾何求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斯正性命之言也。子思。仲尼之孙。得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九篇以传于孟轲。孟轲曰。我四十不动心。轲之门人达者公孙丑.万章之徒。盖传之矣。遭秦焚书。中庸之弗焚者一篇存焉。於是此道废阙。其教授者唯节文章句。威仪击剑之术相师焉。性命之源则吾弗能传矣。道之极於剥也必复。吾自六岁读书。但为辞句之学。志于道者四年矣。与人言之未尝有是我者也。南观涛江入于越而吴兴陆参存焉。与之言。陆参曰。子之言。尼父之心也。东方有圣人焉。不出乎此也。西方有圣人焉。亦不出乎此也。唯子行之不息而已矣。呜呼。性命之书虽存。学者莫能明。是故皆入於庄列老释。不知者谓夫子之徒不足以穷性命之道。信之者皆是也。有问於我。我以吾之所知传焉。遂书于书。以开诚明之源。而阙绝废弃不扬不道几可以传。於是命曰复性书。以治乎心。以传乎人。於戏。夫子复生。不废吾言矣。
其二曰。或问曰。人之昏也久矣。将复其性者必有渐也。敢问其方。曰。弗虑弗思情则不生。情既不生乃为正思。正思者无思无虑也。易曰。天下何思何虑。又曰闲邪存其诚。诗曰。思无邪。曰已矣乎。曰未也。此斋戒其心者也。犹未离於静焉。有静必动。有动必静。动静不息是乃情也。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焉能复其性耶。曰如之何。曰。方静之时。知心无思者。是斋戒也。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是至诚也。中庸曰诚则明矣。易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问曰。不虑不思之时。物格于外。情应于内。如之何而可止也。以情止情其可乎。曰。情者性之邪也。知其为邪。本无其心。寂然不已。邪思自息。惟性明照。邪也何所生。如以情止情。是乃大情也。情之相止。其有已乎。易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其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问曰。本无有思。动静皆离。然则静之来也其不闻乎。物之形也其不见乎。曰。不睹不闻。是非人也。视听昭昭而不起闻见者。斯可矣。无不知也。无不为也。其心寂然。光照天地。是诚之明也。大学曰致知在格物。易曰。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於此。曰敢问致知在格物何谓也。曰。物者万物也。格者来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辨焉。而不应於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诚。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故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参天地者也。易曰。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夫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此之谓也。曰生为我说中庸。曰不出乎前矣。曰。我未明也。敢问何谓天命之谓性。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性者天之命也。率性之谓道。曰何谓也。曰。率。循也。循其源而反其性者。道也。道也者。至诚也。至诚。天之道也。诚者定也。不动也。循道之谓教。何谓也。曰教也者。人之道也。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循是道而归其本者。明也。教也者则可以教天下矣。颜子其人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说者曰。其心不可须臾动焉故也。动则远矣。非道矣。变化无方未始离於不动故也。是故君子戒谨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谨其独也。说者曰。不睹之睹见莫大焉。不闻之闻闻莫甚焉。其心不动是弗睹之睹弗闻之闻也。其复之不远矣。故谨其独。谨其独者。守其中也。问曰。昔之解中庸者与生之言皆不同。何也。曰。彼以事解。我以心通者也。曰彼亦通於心乎。曰吾不知之。问。人之性犹圣人之性。嗜欲爱恶之心何自而生耶。曰情者妄也邪也。曰。邪与妄则无所因矣。妄情灭息。本性清明。周流六虚。所以谓之能复其性也。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语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能正性命故也。曰。情之所昏。性即灭矣。何以谓之犹圣人之性也。曰。水之清澈。其浑之者沙泥也。方其浑也。性情岂遂无有耶。久而不动沙泥自沉。清明之性鉴乎天地。非自外来也。故其浑也性本不失。及其复也性亦不生。人之性亦犹水也。问曰。人之性本皆善而邪情昏焉。敢问圣人之性将复为嗜欲所浑乎。曰不复浑矣。情本邪也妄也。邪妄所翳性不能复。圣人既复其性矣。知情之所为邪。邪既为明所觉矣则无邪。邪何由生乎。曰敢问死何所之耶。曰。圣人之所不明书于策者也。易曰。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斯尽之矣。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则原其始反其终。可以尽其生之道。生之道既尽则死之说不学而通矣。此非所急也。子修之不息。其自知之。吾不可以章章然言非书矣。
其三曰。昼而作夕而休者。凡人也。作乎非作者与物皆作。休乎非休者与物皆休。吾则不类於凡人。昼无所作。夕无所休。作非吾作也。作有物。休非吾休也。休有物。休耶作耶。二皆离而不存。子之所存者终不亡且离矣。人之不力於道者。昏不思也。天地之间万物生焉。人之与万物一也。其所以异於鸟兽虫鱼者。岂非道德之性全乎哉。受一气而成形。一为物而一为人。得之甚难也。生乎世又非深长之年也。以非深长之年。行甚难得之身而不专专於大道。肆其心之所为。其所以异於鸟兽虫鱼者亡矣。昏而不思。其昏也终不明矣。吾之年三十有九矣。思十九年时如朝日也。思九年时亦如朝日也。人之受命。其长者不过七十八十年。九十百年者希矣。当百年之时而视乎九十时也。与吾此日之思於前也。远近其能大相悬耶。其又能远於朝日之时耶。然则人之生也虽享百年。若雷电之惊相激也。若风之飘而旋也。可知矣。况百千人无一及百年之年哉。故吾之终日志於道德。犹惧未及也。彼肆其心之所为者独何人耶。
李翱。字习之。第进士。累户部尚书。尝刺朗州。慕药山之道。屡请不赴。因入山谒之。药山诵经不顾。侍者曰太守在此。李性急乃曰。见面不如闻名。药山呼太守。李应诺。药山云。何得贵耳贱目。李拱手谢之。问曰。如何是道。山以手指上下云会么。李云不会。山云。云在天。水在瓶。李欣然答以偈曰。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事。云在青天水在瓶。又问如何是戒定慧。山云这里无此闲家具。李不省。山复云。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闺合中物舍不得。皆为渗漏。李辞去。药山一夕登山。忽云开见月。乃大笑一声。声落澧阳东八九十里。翱闻之。复以一偈寄曰。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李又尝问僧云。马祖有什么言句。僧云。或说即心即佛。或说非心非佛。李曰总过这里。后又问西堂智藏禅师云。马大师有何言句。藏唤李翱。翱应诺。藏曰鼓角动也。翱钦叹而去。
论曰。习之复性书盖得之於佛经。第其文字援引为异耳。由习之从韩昌黎学为文。昌黎着原性而实未见性。徒婉其辞。设品目以岐之。当时明道君子咸无取焉。习之於是斋戒其心。究乎动静俱离寂照[牙-(必-心)+?]融之旨。至於泯情而复性。至诚而见道。其说与天台止观统例颇合。虽不明引佛经。其能隐乎。向使习之获入药山之室。则其说更远。其说远则反。不若是书之近众情也。
太和三年。苏州重玄寺刊石壁经成。刺史白居易为之碑曰。碑在石壁东次。石壁在广德法华院西南隅。院在重玄寺西若干步。寺在苏州城北若干里。以华言唐文刻释氏经典。自经品众佛号以降。字加金焉。夫开示悟入诸佛知见。以了义度无边。以圆教垂无穷。莫尊於妙法莲华经。凡六万九千五百五言。证无生忍。造不二门。住不可思议解脱。莫极於维摩诘经。凡二万七千九十二言。摄四生九类入无余涅盘。实无得度者。莫先於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凡五千二百八十七言。坏罪集福净一切恶道。莫急於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凡三千二十言。应念顺愿愿生极乐土。莫急於阿弥陀经。凡一千八百言。用正见观真相。莫出於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凡六千九百九十言。诠自性。认本觉。莫深於实相法密经。凡三千二百五言。空法尘。依佛智。莫过於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凡二百五十八言。是八种经具十二部。合一十一万六千八百五十七言。三乘之要旨。万佛之秘藏尽矣。是石壁积四重。高三寻。长十有五丈厚尺有咫。有石莲敷覆其上下。有石神固护其前后。火水不能烧漂。风月不能摇消。所谓施无上法尽未来际者也。唐长庆二年冬作。太和三年春成。律德沙门清晃矢厥谋。清海继厥志。门弟子南客成之。道则终之。寺僧契元舍艺而书之。郡守居易施辞而赞之。赞曰。佛灭度后。世界空虚。惟是经典。与众生俱。设有人书贝叶上藏檀龛中。非坚非久。如腊印空。假使人刺血为墨剥肤为纸。即坏即灭。如笔画水。噫。画水不若文石。印腊不若字金。其功不朽。其义甚深。故吾谓石经功德契如来付嘱之心。
是岁丹霞天然禅师将。终命左右具浴。浴毕乃顶笠策杖受履。垂一足未及地而化。春秋八十有三。师本儒生。行应举。偶一禅者问仁今何往。曰选官去。禅者曰选官何如选佛。曰选佛当何所诣。禅者曰江西马祖出世。即选佛之场也。师遂见马。祖以手托幙头额。祖顾视良久曰。南岳石头是汝之师。师抵南岳亦以前意投之。石头曰着槽厂去。乃礼谢入行者堂执务。后因普请铲草次。师独沐头跪於石头之前。石头欣然与之落发。寻为说戒。即掩耳而去。便返江西再见马祖。未参礼便入僧堂骑圣僧颈而坐。众惊异以白马祖。祖入堂见之曰我子天然。师即下地礼拜曰谢师赐与法名。久之徧历诸方。后於天津桥横卧。留守郑公出呵之不起。吏问故。曰无事僧。郑奇之。日给米面。洛下翕然敬向。居邓州丹霞。致数百众。尝示众曰。阿你浑家切须保护一灵之物。此不是你造作名邈得。更说什么荐不荐。吾往日见石头和尚。亦只教保护此事。不是你译话得。阿你浑家各有一坐具地。更疑什么。禅可是你解得底物。岂有佛可成。佛之一字永不喜闻。阿你自看。善巧方便慈悲喜舍不从外得。不着方寸。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贤。你更拟趂逐什么物。不用经。不落空去。今时学者纷纷扰扰。皆是参禅问道。吾此间无道可修。无法可证。一饮一喙各自有分。不用疑虑。在在处处有恁么底。若识得。释迦即是老凡夫。阿你须自看取。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夜暗里双陆赛彩若为生。无事珍重。师尝着玩珠吟二篇。其一曰。识得衣中宝。无明醉自醒。百骸俱溃散。一物镇长灵。智境浑非体。神珠不定形。悟则三身佛。迷疑万卷经。在心心可测。历耳耳难听。罔象先天地。玄珠出杳冥。本刚非锻炼。元净莫澄渟。盘礴轮朝日。玲珑映晓星。瑞光流不灭。真气触还生。鉴照崆峒寂。罗笼法界明。锉凡功不减。超圣果非盈。龙女心亲献。蛇王口自呈。护鹅之却活。黄雀意犹轻。解语非关舌。能言不是声。绝边弥污漫。无际等空平。演教非为说。闻名勿认名。二边俱莫立。中道不须行。见月休观指。归家罢问程。识心心即佛。何佛更堪成。
时有凌行婆者。尝谒浮杯和尚。杯与吃茶次。婆问尽力道不得底句还分付阿谁。曰浮杯无剩语。婆云我不恁么道。曰你作么生。道婆敛手哭曰。苍天中更冤苦。杯无语。婆云语不知偏正。为人即祸生。后有僧举似南泉。泉云。苦哉浮杯却被老婆摧折。婆闻南泉语乃笑曰。王老师犹少机关在。有澄一禅者见婆。问怎生是南泉犹少机关在。婆乃哭曰可悲可痛。一罔措。婆云会么。一合掌而立。婆云伎死禅和如麻似粟。后澄一举似赵州。州云。我若见这臭老婆。问教口哑在。一云未审和尚怎生问他。州以棒打云。似这伎死禅和。不打更待何时。连打数棒。婆闻赵州恁么道。乃曰。赵州自合吃婆手里棒在。后有僧举似赵州。州哭云可悲可痛。婆闻赵州此语乃合掌曰。赵州眼放光明。照破四天下。后赵州令僧去问怎生是赵州眼。婆乃竖起拳头。赵州闻之乃以一偈寄云。当机直面提。真面当机疾。报你凌行婆。哭声何得失。婆亦以一偈答曰。哭声师已晓。已晓复谁知。当知摩竭国。几丧目前机。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二十四
猜你喜欢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九(本)·窥基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一)·太虚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二卷·龙树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十卷·李通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宗泐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一·圆悟克勤 卷第三·佚名 天台四教仪科解卷下(会永嘉记入於观师本文)·从义 卷第十八·佚名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智旭 在仰光大学演讲会答某大学生问·太虚 汾阳无德禅师歌颂卷下·楚圆 目录·宗鉴 佛说护国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二·澄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