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雍陶诗鉴赏

生平简介

雍陶(805—?)。字国钧 ,成都( 今四川成都市)人。出身贫寒。文宗大和八年(834)登进士第,曾任侍御史。大中六年(852),授国子毛诗博士。大中八年(854),出任简州(今四川简阳县)刺史,世称雍简州。一年曾多次穿三峡,越秦岭,在江南、塞北许多地方游历过 ,写过不少纪游诗。后辞官闲居, 养疴傲世。不知所终。

工诗。与王建、贾岛、姚合、章孝标等交往唱合。

其诗多旅游题咏、送别寄赠之作,擅长律 诗和七绝。 《全唐诗》录存其诗一百三十一首 ,编为一卷。 《全唐文》录存其文二篇。

题情尽桥

雍 陶

从来只有情难尽,

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

任他离恨一条条。

雍陶诗鉴赏

雍陶在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出任简州刺史。简州的治所在阳安(今四川简阳西北)。据说一天他送客到城外情尽桥,向左右问起桥名的由来。回答说:“送迎之地止此。”雍陶听后,不以为,随即在桥柱上题了“折柳桥”三字,并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 ,笔酣墨畅,一气流贯。 第一句 “从来只有情难尽 ”,即从感情的高峰上发落。

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饶,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 ,无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 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

前两句是 “破 ”,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像看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芒的末句——

“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恻的场面。

诗的发始处在“ 情难尽”三字 。由于“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情尽”名桥之使人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彻全篇,一气呵成。

题君山

雍 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诗鉴赏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历来诗人都写它的阔大壮观的气象 ,留下了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而雍陶的这首绝句,却别出心裁,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澄泓湛凝绿 ,物影巧相映”(韩愈《岳阳楼别窦司 直》)精细图景 ,并融人美丽的神话传说,结构成新 颖而又清丽的篇章。

这首描绘洞庭君山的诗,起笔就很独特。诗人不是先正面写君山 ,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烟波不 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 ;“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碧色全无翠色 深 ”,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当然是只见 翠山不见碧湖了。这两句以波平如镜的湖水,以浅碧与深翠色彩的对照,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这是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 。 这种富有神秘色彩的宁静,很容易引发出诗人的遐想。所以三、四句笔锋一转,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写中。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 。君山又名湘山 ,即得名于此。所以“疑是水仙梳洗处”这一句,在仿佛之间虚写一笔 : 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拟的手法轻轻点出 :“一螺青黛镜中间”, 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多么像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洞庭君山以她的秀美 , 吸引着不少诗人为之命笔。“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这两句诗,同样也是以螺髻来形容,不过这是刻画了眺望水面白浪环绕之中的君山的情景。雍陶这一首,则全从水中的倒影来描绘,显得更为轻灵秀丽。起笔两句,不仅湖光山色倒影逼真,而且笔势凝敛,重彩描画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的倒影 。 继之诗情转向虚幻,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脱轻盈 。这种 “镜花水月”、互相映衬的笔法,形成了这首小诗新巧清丽的格调 , 从而使君山的秀美,形神皆备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 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

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

处处春风枳壳花。

雍陶诗鉴赏

这首随笔式的小诗,写的是春郊访友的感受,作者从日常的题材中,挖掘出不平常的情致;用新鲜的构思,表现了村园春色特有的美。作品本身就像诗中写到的枳树花,色彩淡素而又清香袭人,不失为一篇别具风姿的佳作“ 澧水桥西小路斜 ”,扣紧诗题 ,展开情节。 “澧水桥西”交代诗题中的 “城”,是指唐代的澧州 城( 今湖南北部的澧县) ,“澧水”就从城旁流过。

句中省略了主人公的动作,通过对“桥西小路”的描绘,告诉我们,诗人已经出城,过了桥,缓步走在向西曲折延伸的乡间小道上。

“日高犹未到君家”,紧承上句,表现他访友途中的心情。“日高”两个字,写出旅人的体会,表现了诗人的奔逐和焦急。诗人赶路时间之长、行程之远 ,连 同他不辞劳顿地行在乡间小路上的情形 , 都浓缩在“日高”二字中 ,足见诗人用字的简炼。接着又用了 “犹未”二字,更把他会友急切的心情强调出来。

全诗已写了一半,还没有涉及友人的住所,似乎有点让人着急。接下去最后两句:“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依然没有提到“君家”,而是一味地表现进入友人居住的村庄后,一边寻访,一边回望的所见、所感。

诗人注意的是一座座带有围篱庭院的村舍,连同它们座落其中的一条条村巷 , 想从中寻到友人的别墅,可是,它们形状如此雷同,竟然像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多相似”,并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包含了观察、判断,甚至还充满了新奇和惊讶。这意味着作者是初次拜访这位深居农村的友人。他并不熟悉这里的环境,也不知“友人别墅”的具体位置。从“多相似”的感叹声中,还可以想象出作者穿村走巷、东张西望的模样,和找不到友人别墅时焦急与迷惘的神情。

虽然由于寻友心切 ,首先注意的是“门巷”,可 是张望之中,一个新的发现又吸引了他的视线:真美啊!家家户户的篱边屋畔,到处都种着城里罕见的枳树,洁白而清香的枳树花正在春风的吹拂下,盛开怒放!

现在,不知是春风催发了枳花的生机,还是枳花增浓了春意。久居城市的作者,在访友过程中,意外地欣赏到这种自然超俗的村野风光,怎么能不被它吸引呢?

三、四两句写得曲折而有层次,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微妙转换:由新奇、迷惘变成惊叹、赞美。一种从未领略过的郊园春景展现在他眼前,使他忘掉了一切——他陶然心醉了,完全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之中。

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以境写人的烘托手法。诗人没有像其他访友篇什那样,把主要笔墨花在描写抵达友人居处后的见闻上 ,也没有渲染好友相逢时的情景。 在这首诗里,被访的友人未露面,他的别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直接描写,诗人写到踏进友人村庄寻访就戛然而止,然而,就从这个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中,也能想象到这位友人的风采。

塞路初晴

雍 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

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

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

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

闲看游骑猎秋原。

雍陶诗鉴赏

既然以《 塞路初晴 》为题,这当然是一首边塞诗。而一般的边塞诗,总是着重写激烈的战斗,充斥着烟尘烽火和刀光剑影,给人以苍凉、悲壮甚至恐惧之感。这首诗却迥然而异,它以满腔热情,讴歌了边塞初秋时节雨后新晴的明丽风光,使人感到清新、宁静和安谧,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从中寄寓着诗人希望和平的良好愿望。

前四句以简练的笔墨和秾丽的色彩,写作者在塞路上行进时的所见,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饶有边塞情趣的美好画图。在草原上,傍晚时分,大雨刚过,斜日反照,一道绚烂的彩虹横跨天空,山岭、川原在水汽迷濛中,还残留着大雨的痕迹。雨后新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到处乱流,袅袅炊烟正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盘绕不去,显得依恋不舍。这一切,是多么动人的景象!作者是成都人,他以南方人的新奇的眼光,来审视这塞北的美景 ,字里行间充溢着欢悦 、愉快的感情。

这四句诗,第一、二句正面点题,时间、地都十分明确,特别是重点突出了初晴,具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第一句“晚虹斜日塞天昏”,乍看来,在点明时 间上似乎叠床架屋,有些犯复,但仔细咀嚼,却寄寓着作者深刻的用心。“晚虹”,亦即傍晚的彩虹,是作者在草原上行进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景物,这当空舞动的七色彩练,将作者的视线不由自主地引入广阔的空间 。一个 “晚”字,点明了时间。在广阔的天空中 ,与“晚虹”相对,正是那发射着光辉的“斜日”, 唯其斜挂天际,才能与天边彩虹遥相呼应,使得画面极为开阔 ,表现出边塞雄浑的特色 。这里,“斜日”不是用来点明时间,而是用来描写实有景象。“ 塞天 昏”的“昏”字,也不是用以表明时近黄昏,而是用以形容草原上大雨刚歇,经强烈阳光的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濛的景象,这是草原初晴时的显著特征 。这一句与下句“一半山川带雨痕”,组成了一 幅壮阔的图景 ,是从远处落笔 。第三、四句由远而近,写诗人脚下之路,然后又稍稍推开去,写附近散布在草原上的村庄。天上地下,远处近处,景物富于变化,很有层次。

同时,作者摄入诗中的景物,在颜色的搭配上,也很有特点 。“晚虹”、“斜日”、“青草” 、“残烟”、“ 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 有清新之感 ;风光宛如旖旎江南 ,但旖旎中又有北国的雄浑 。颜色上的搭配 ,与空间位置上的变化结合在一起 , 从而将草原风光形象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使人如身临其境。

第五、六句是作者在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 ,是全诗的主干。“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 北门。”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北方游牧民族常向南扩展势力,故“南牧”实含有侵略的意味 。“汉将”即指唐将 ,此是唐诗中的惯用法。

“北门 ”,即北方门户 ,《旧唐书·郭子仪传》:“朔方,国之北门 。”这两句是警戒北方游牧民族,休得 南下侵略,因为强大的唐军正驻守在北方,是卫国的长城。诗句显得义正辞严,有凛然不可侵犯之概。为了加强气势,作者使用因果倒装法,将“胡人羊马休南牧 ”的警告语前置 ,放在主导地位上,以逆笔取势,显得更为有力。这两句初读时似觉与前四句有些脱节,但细味诗意,不难看出,它是承上“新水乱侵青草路 ”而来 ,由于雨水充裕,草原上青草长势茂盛 ,因而想到羊马南牧 。从内在联系上看,非常自然,非常紧密,在突然的跳跃中,隐含着细针密线的连缀。

最后两句 :“ 行子喜闻无战伐 ,闲看游骑猎秋 原 。”前一句是紧承第三联。如果说上一联中还隐含 着作者对战争的戒备心理的话,那么,经过打听,证实现在确乎停止战争了,作者的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不禁欣然于怀了。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的高兴情怀。于是,他悠然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 ,往来驰逐,心情轻松愉快。 一个“闲”字,与上句“喜”字相对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 。“秋原”二字,又将读者的想象 引回到前四句,那雨后初晴的美景,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在前四句静景的描写上,又增加了动态的游骑。动静结合,使整个草原更富有生气,把景色装点得更加美好。于是,那明丽清爽的画图,愈益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眼前 , 那悠然绵邈的韵味情致,也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前四句平平叙起,在节奏上舒缓平稳。第三联异峰突起 ,在内在旋律的起伏上 ,猛然形成高潮,给读者以强烈印象,也使得全诗有了刚健挺拔的气势 。然后 ,到尾联又逐渐平稳,并且回复到前四句去 。这样 ,在起伏跌宕之中 ,显出显著的变化, 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上 ,浑然天成 ,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

天津桥春望

雍 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

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

宫莺衔出上阳花。

雍陶诗鉴赏

唐代的东都洛阳 ,是仅次于京都长安的大城市。 它前当伊阙,后据邙山,洛水穿城而过,有“天汉之象 ”。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即据此而闻名。天津桥一 带,高楼四起,垂柳成阴,景色优美。唐朝帝王为了享乐,皆频幸东都。高宗一生先后到洛阳七次。上元年间,他下令于天津桥北,跨洛水兴建上阳宫,雕甍绣闼,金碧辉煌。武则天更改东都为神都。终其一朝,除返回长安住过两年外 , 均在此度过。她建造明堂,扩大宫苑,将上阳宫修葺得更加豪华富丽,作为寝宫。

开元年间,玄宗也曾五次来洛阳,每次至少住一年左右。可以说,洛阳城繁华热闹之际,正是唐帝国全盛之时。安史之乱,洛阳两遭兵侵,毁坏严重,而唐朝从此一蹶不振 。天宝以后 ,帝王不复东幸,旧日宫苑,遂日荒废了。所以,洛阳城的兴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衰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天津桥下 ,春水溶溶 ,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 。这美好的自然春光 ,不减当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 ,可是, 那千官扈从 、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 ,已不能再见到了 。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 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怎能不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 、宫苑寂寥, 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自然感受到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 。 这一细节 , 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论务头第九·王骥德
  卷之十·高启
  ◆栲栳山人岑安卿(栲栳山人集)·顾嗣立
  第二场·老舍
  第四十三出 擒嚭·梁辰鱼
  赵莹·隋树森
  离骚草木疏后序·吴仁杰
  跋尾·朱祖谋
  巻四·查为仁
  老圃集巻上·洪刍
  卷九十五·朱彝尊
  卷八十三·高棅
  卷四百十九·佚名
  卷十九·陈衍
  黄公度词作鉴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四·谢章铤

    秋风乍起,忽染沉疴,病间则冬已深矣。续纂词话,辍业者累月。丛残满案,零落殊可惜。红日上窗,寸心渐暖,乃于严寒瑟缩之中,负暄而重录之。其词名素著及位高望重者,有所见则论及,否则本集在,不赘也。孙锡雪帷韵竹词 雪帷韵竹

  • 卷三百三·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三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秋江烟草张君彦发湖海豪士不喜为举子学専意扵诗每以贾岛姚合为法所着仅成帙清深闲雅宛有唐人风致至其得意警絶之句杂之两人集内殆未易辨彦发思甚苦未尝

  • 卷五十二·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五十二翰林院检讨朱彞尊编余曰德【三首】曰德初名应举字德甫南昌人嘉靖庚戌进士除刑部主事歴郎中出为福建按察副使有余德甫集午渠集【静志居诗话德甫于诗尚未闚见门户元美冠诸五子之首未免阿其所

  • 卷七十三·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七十三宫殿德阳殿赋         【汉】李 尤开三阶而参防错金银于两楹入青阳而窥总章厯户牖之所经连璧组之润漫杂虬文之蜿蜒尔乃周阁回匝峻楼临门朱阁岩岩嵯峨槩云青琐禁门廊庑翼翼

  • 杜谗邪第二十三·吴兢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或巧言令色,朋党比周。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此事着于史籍,不能具道。至如齐、隋间谗谮事,耳目所接者

  • 校訂三國遺事敘、例言·一然

      校訂三國遺事敘三國遺事。繼金氏史記而作。收錄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遺聞逸事者。高麗忠烈王時。僧一然所撰也。書凡五卷。分為九門。初無序跋。冠以三國年表。所紀神異靈妙。專主崇佛弘法。論者謂荒誕不經。不足取

  • 卷之四百七十七·佚名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十二月癸丑谕军机大臣等锡良电奏、遣散陆军三营。约需银二万五千两。请饬陕省拨解等语。即着岑春火滟宣咨商锡良妥筹办理。  ○会办陕西赈务署刑部左侍郎薛允升等奏运道疲滞。吁恳特饬速办分运

  • 二百七十 江宁织造曹(兆页)奏报江南米价摺·佚名

    雍正三年十二月初四日 江宁织造奴才曹(兆页)跪奏: 江南太平无事。米价照常:陈熟上米每石一两一钱,陈熟次米每石九钱,新熟米八钱、九钱不等。百姓乐业。 谨将十一月分晴雨录,恭呈御览,伏乞圣鉴。 [宫中.朱批奏摺]

  • 王骥传·张廷玉

    王骥,字尚德,束鹿人。他身高体壮,精于骑射,刚毅有胆,通晓军事。考中永乐四年(1406)进士。被任为兵科给事中。出使山西时,上奏免除盐池拖欠的赋税二十余万石,不久升为山西按察司副使。洪熙元年(1425),他入京任顺天府尹。宣德初

  • 卷四十·郑玄

    ?人为?。(?,车辕也。《诗》云:“五?梁?。”○?,张留反,《方言》云:“楚卫之间,辕谓之?。”?,音木,本又作{?革}同。)[疏]“?人为?”○释曰:于三十工无?人之官,但车事是难,故车官别主此职也。云“《诗》云五?梁?”者,《秦诗》。引之者

  • 提要·吴如愚

      臣等谨案《凖斋杂说》二卷。宋吴如愚撰。如愚字子发,钱塘人。少以父任补承信郎,监福州连江商税。再调常熟,解职归。嘉熙二年,以丞相乔行简奏荐,改授承信郎,差充秘阁校勘。三疏辞免,特转秉义郎与祠。其仕履见於《馆阁续录

  • 卷一百八十七·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六复次善现,我清净即内空清净。内空清净即我清净。何以故?是我清净与内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我清净即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

  • 优婆夷净行法门经卷上·佚名

    僧祐录云安公凉土异经附北凉录  修行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弥伽罗母弗婆罗园欢喜殿中。于是毗舍佉母。与千五百清信优婆夷。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尔时佛告毗舍佉。何缘晨朝而来至。毗舍佉母

  • 卷第二十·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二十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法眼宗南岳下十世天台韶国师法嗣杭州慧日永明延寿智觉禅师余杭王氏子。总角之岁。归心佛乘。既冠。不茹荤。日唯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五·江味农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诸心,指上科若干种心言。非心句,约性言,暗指非真心,真心即性也。是名句,约相言,谓如是之心,特假名为心耳,暗指其是妄心。妄心即下文迁流心。迁流便有相,故曰是名。名者名相也。

  • 南明史料·佚名

    本书(四册四七六面二八五、六○○字)分四卷,系由「明清史料」甲编、乙编、丁编、戊编及己编选辑清初敉平南明江、浙、皖、赣等省抗清运动有关档案而成。当年南明之坑清,由福、鲁、唐、桂诸王相继监国、继统与之相持;东南各

  • 祖堂集·佚名

    禅宗史书。五代释静、筠二师著。二十卷。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纪传体禅宗史书。约于南唐保大十年(952)初编于泉州招庆寺,早于《景德传灯录》五十年左右。书前有泉州招庆寺主文僜的《祖堂集序》。此书以记言为主,先记过去七

  • 金光明最胜王经·佚名

    凡十卷三十一品。唐代义净译。略称最胜王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此经乃金光明经之别译本。为金光明经之译本中最后出而最完备者。本经叙说金光明忏法之功德,且叙述由四天王之镇护国家和现世利益之信仰。广为我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