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维摩经疏之四

辩才已下叹有中智。辩才者。言辞清当称之为辩。秀觉过物目曰才也。无碍者。世人之才有穷有竭。菩萨辩才无有穷竭。游戏神通者。或世人游戏或山林池沼以适其志。明此大士五通化物于己心犹若游戏也。又解。游戏者。率尔即去不加心力。明菩萨在通不难义同游戏。逮诸总持者。得陀罗尼总持。一者闻持。二者义持。闻持者。一迳于耳终不忘失。义持者。一领胸衿始终不丧。无所畏者。内德既丰故不惧外敌也。又解。菩萨修四无畏。一者得闻持陀罗尼。二者善别众生根性。三者无有难而不通。四者善决众疑。第四句降魔劳怨者。明其所除。上既备空有二行。自非除于四魔。何能备空有之行。故次明断除四魔。烦恼魔者即为因累。阴魔死魔即是果累也。天魔起恶之缘。故宜除遣。第五句入深法门讫决定大乘。复明空有二行。何以而来。上既明除于四魔。若不观达空境则无以除三魔。自非有智备足何能除于天魔。所以重明也。此理幽邃称之为深。能轨曰法。通智为门。善契理宗故言入也。此语空境也。善于智度者。即是智体。正由智波罗蜜备故能入深法门。通达方便已下讫决定大乘。明于有行。通达方便者。善巧不著故称方便。事中无拥称之为通。能有所到故称达也。大愿成就者。菩萨仰要佛果愿度众生。明了众生心之所趣者。善识众生心趣善恶。又能分别诸根利钝者。上中下品机悟万差悉能了知。即是识病。久于佛道已下。此明识药。从初性地讫于法云能通至佛称为佛道。心已纯寂者。寂之言善。明菩萨心栖此法久已善练也。决定大乘者。此语万行连载为义。明于大乘之理决定明解。解理分明谓之决定。第六句诸有所作已下。明于三业。何故而来。明所以备于上德以三业为本。故次明诸有所作能善思量叹于口业。论云思量论者难胜难坏。意地思量口业说法无事不契也。八地以上既备不思议智故。能不思而照。不议而应。何故言思量。欲明菩萨于己以下不待思量。若仰侧佛地犹须思量。故言思量也。又一解。菩萨口业善说称机不差所感动与理冥义同思量而作。住佛威仪者。叹于身业。十地菩萨仰学如来象王视观威仪举动行坐住卧也。心大如海者。叹于意业。海者溟而难恻流润无崖。明大士德量溟旷非下所恻润流无崖故喻如海也。又一解。海者广纳众流故称为大。欲明菩萨之心一切万行尽能行之。一切众生尽欲度之。一切功德尽欲取之。故言心大如海也。第七句诸佛咨嗟讫世主所敬。总结上六句也。明既有如斯之德故。上为诸佛咨嗟叹美。下为人天之所钦敬也。欲度人故居毗耶离已下。叹外化德中第二段叹化物之德。就中复有二段。第一从欲度人故讫入诸酒肆能立其志。明在毗耶施化。第二从若在长者以下讫饶益众生。明天上人中隐显行化也。就初段中有四幡明义。一一幡皆有六句。第一幡从资财无量已下讫摄诸无智。明以六度摄六蔽为次第也。第二幡虽为白衣讫而以禅悦为味。明家内所须为次第也。第三幡若至博弈戏处以下讫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明遇缘住化不指当处所。第四幡从游诸四衢已下讫能立其志。明指当处所也。资财无量摄诸贫民者。初幡第一句。贫民贫苦所逼受道莫由。是以大士多畜财物先济贫苦救其交急。然后以法语之。第二句摄诸毁禁。众生自非尸行成就无由可摄。是以大士先奉禁戒教令忏悔除罪。余四度类可知也。虽为白衣以下。第二幡家内次第也。第一句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者。夫为俗人多求沙门之礼。而净名外为俗人而内怀道风。故能奉持沙门禁戒也。第二句虽处居家不著三界者。既为俗人。理须屋宇宅舍。世人于居家多生爱恋。于三界犹尚不生于著。况于居家而当爱恋也。第三句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者。既在家白衣。理有妻息。世人妻子多污染净行。净名示有妻子常以净行自居。第四句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者。妻儿之外悉是婢妾僮仆谓之眷属。世人于眷属多起染吝。而净名示现有之常乐远离情无所吝。第五句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者。俗人既有妻子眷属。应须服章衣被。虽有服章冠[日/勉]示同宝饰。常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严其容。第六句虽复饮食而禅悦为味者。上明藉衣严形。复须食以养命虽复餐百味肴膳。而以法喜禅悦食更无余食想。若至博弈戏辄以度人以下。第三幡六句。第一句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者。博者六博。奕者棋也。此非方雅人道之处故云辄也。第二句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者。异道者邪见之流。虽复示同邪道。而禀正信未尝有毁。第三句虽明世典常乐佛法者。虽外关练五经史藉。而内以十二部经为栖神之宅。第四句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者。处处利物见者敬仰。能生人善故有福之最也。第五句执持正法摄诸长幼者。外国别立有德者为断事人以息唧讼。若心有阿党则情有所偏。而净名以正法自居长幼归从也。第六句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者。欲明大士虽复示求商利而不喜悦者。不贵难得之货。无物而非宝。岂为贪财。同于俗利。何喜悦之有也。称意曰谐。获利为隅。游诸四衢以下。第四幡明行化指当处所为语。就中有六句。第一句游以四衢六句皆安入。亦应言入诸四衢。但游之与入义不相背。又解。从家向路于游义是便也。四衢者。路四是云衢也。第二句入治正法救护一切者。相传解。五百长者迭知同事次净名入治则慈愍万民救者。苦已至须救解。苦未至与其援护。故言救护一切也。第三句入讲论处导以大乘者。天竺多诸异学。各言己道为胜。其国别立论堂以辩优劣。击鼓众集诣堂求论。胜者为师。负者为弟子。净名于时亦升此堂摧伏外道。然后导以大乘。第四句入诸学堂诱开童蒙者。始学之流稚幼曰童。情识犹昧曰蒙。净名于时入此学堂。将诱开发令悟也。第五句入诸淫舍示欲之过者。先以欲呴牵却以法语之。淫欲生死之本。亡国破家损败忠良亡身殒命皆由于此。故示过令离也。第六句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者。酒有三十六失。开诸罪门能使神昏形浊多有所废。酒之说过欲亦立志。互举一边。又解。欲过多故偏彰其过。若在长者已下。是叹外化德中第二段明天上人中隐显施化。所以每度其专在上化下如风之靡草无事不从。长者国邑有德能掩乡望谓之长者。为说胜法。长者多以俗法训世。故说出世之胜法。为说佛法中胜事。居士断贪者。天竺之人积财一亿谓为居士。若不贪吝在怀何能财帛巨亿。故须断贪著令其散财为福。刹利教以忍辱者。刹利秦言田主。劫初食地肥人情浮薄。复有自然粳粮人情转薄。立封疆生吝护之心。别立有德割平处中相承为王。领之首谓刹利种。其人自恃豪桀多起暴害。故令断嗔。婆罗门者。秦言外意亦云净行。世世相承多学道术。恃己所得情慢于物。故除我慢。大臣教以正法者。现为辅相秉执国事不得枉滥于物。故教以正法。王子示以忠孝者。王位既高喜起篡逆。为臣须忠。为子须孝。王子有两兼之羲故示忠孝也。内官化正宫女者。女人多以耶态为事。化令修正直之行。庶民令兴福力者。殖因微浅不勉斯滥。故令兴福力也。梵天诲以胜慧者。梵王居禅多喜著定。故诲以胜慧莫令偏著。帝释示现无常者。五欲自恣不虑无常。故说无常。又解。示现无常相令悟无常。若在护世护众生者。四天王典领鬼神不令侵人。若处其□敕诸鬼神拥护为事。护诸众生也。如是维摩诘以垂迹万差处处示现为无量方便慈荫六道。为饶益众生结也。

猜你喜欢
  卷第七·佚名
  楞 伽 大 旨·太虚
  卷八十二(曹魏三藏法师康僧铠译)·佚名
  净土圣贤录续编目次·胡珽
  ●荷泽大师显宗记·神会
  答潘圆音问(八则)·太虚
  卷第六·佚名
  大乘正宗分第三·朱棣
  卷第三十三·佚名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三卷·世友
  卷第二十一·佚名
  卷第十三·佚名
  宗镜录卷第九十九·延寿
  佛说宝雨经卷第十·佚名
  大般若經第二分方便般若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百六十五·彭定求

        卷565_1 【春愁】韩琮   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秦娥十六语如弦,   未解贪花惜杨柳。吴鱼岭雁无消息,水誓兰情别来久。   劝君年少莫游春,暖风迟日浓于酒。   卷565_2 【牡丹(一作咏牡丹未开者)

  • 蔡伸·唐圭璋

      伸字伸道,莆田人。忠惠公襄之孙。元祐三年(1088)生。政和五年(1115)进士。宣和中,太学辟雍博士、知潍州北海县、通判徐州。历知滁州、徐州、德安府、和州。浙江安抚司参议官,秩满,提举台州崇道观。自号友古居士。绍兴二十

  • 原叙 (自《近代蜀四家词·香宋词》)·赵熙

    余于词,城(枫注:当为诚。)所谓不知而作之者。顾尝读史矣,读《党锢传》、《王莽传》、《褚渊冯道传》、《义儿传》,讫朱温之世,天道人事,茫乎未晰。余心毋宁,以詹詹者自外于德人,其言盖昏荒者流也,然不能自惩其失

  • 卷五十二·毕沅

      ◎宋纪五十二 ∷起重光单阏六月,尽玄黓执徐八月,凡一年有奇。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皇祐三年辽重熙二十年   六月,丁亥,无为军献芝草三百五十本。帝曰:“朕以丰年为瑞,贤臣为宝。至于

  • 卷二百五十九 熙寧八年(乙卯,1075)·李焘

      起神宗熙寧八年正月盡其月   春正月【一】甲午朔,不視朝。   丁酉,四方館使、康州刺史王道恭知雄州。先是,馮行己赴闕,上批:「雄州最當北邊衝要,不可久闕正官,中書、樞密院可速同選擬進呈。」因有是命。   戊戌,詔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十五·杨仲良

      真宗皇帝   亲征契丹   景德元年九月丁酉,上谓辅臣曰:『累得边奏,契丹已谋南侵。国家重兵多在河北,敌不可狃。朕当亲征决胜。卿等共议,何时可以进发。』毕士安等曰:『陛下已命将出师,委任责成可也。必若戎辂亲征,宜且

  • 二、辽西之战事·汪荣宝

    熊廷弼之三方布置策明廷闻辽、渖继失,乃尽谪诸臣前劾廷弼者,复诏起廷弼于家,而擢王化贞为广宁巡抚。时广宁孱卒仅千,化贞招集散亡,得万余人,激厉士民,联络蒙古,人心稍定。乃建议分兵屯戍辽河西岸及诸要害。迨廷弼入朝,请于广宁

  • 卷四十四·佚名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礼部志稿>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四十四明 俞汝楫 编历官表精膳司郎中黄 裳【癸酉贡士】宋 兴【原仁浙江淳安县人由监生官至河南布政司】叶 蓁【监生】王士华【彦实浙江鄞县人乙未进士】

  • 卷一百七十五·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七十五明 杨士奇等 撰去邪宋仁宗至和元年殿中侍御史赵拚论道士传授符録惑衆疏曰臣窃闻有信州龙虎山道士王守和见在夀星观内寄居昨秋中曾糺

  • 人才的品质更重要·孔子

    【原文】 子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②也。” 【注释】 ①骥:古代良马的称呼,即千里马。②德:指马训练有素,驾驭时能顺人意。 【译文】 孔子说:“对于千里马,不称赞它的力气,要称赞它的品质。” 【读解】 尚德不尚为,重视品质

  • 小星·佚名

    --边缘小人物的悲叹【原文】嘒彼小星(1),三五在东(2)。肃肃宵征(3),夙夜在公,寔命不同(4)。嘒彼小星,维参与昻(5)。肃肃宵征,抱衾与裯(6),寔命不犹(7)。【注释】(1)嘒(hui):暗淡的样子。(2)三五:用数字表示

  • 卷八·李光地

    <经部,春秋类,日讲春秋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八桓公十有四年春正月公防郑伯于曹【左传】十四年春防于曹曹人致饩礼也【熟曰饔生曰饩】前年鲁防郑纪败齐卫之师恐其报怨故为此防以谋之曹素与鲁协故鲁防郑于其

  • 卷十四·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内则衍义卷十四大学士傅以渐恭纂让之道待外戚内则曰妇或赐之饮食衣服布帛佩帨茝兰则受而献诸舅姑舅姑受之则喜如新受赐若反赐之则辞不得命如更受赐藏以待乏妇若有私亲兄弟将与之则复请其故赐而后与之

  • 卷三十六·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三十六春秋纲领春秋只是直载当时之事要见当时治乱兴衰非是于一字上定褒贬初间王政不行天下都无统属及五伯出来扶持方有统属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后来五伯又衰政自

  • 卷第二十五·元来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五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宗教答响五 六雪关主问参。话头真切不落。楞严五蕴魔外(云云)。 师云。细观楞严。五十种魔事。不出一个着字。如色阴明白销落诸念。乃至是人则

  • 中兴间气集·高仲武

    唐诗总集。二卷。唐高仲武编。高仲武,仕履不详,郡望渤海。此书选录当代诗人,起自肃宗至德初年(756),迄于代宗大历末年(779)。肃、代两朝正值安史乱后,时称“唐室中兴”,间气,谓杰出之人才秉五行之气而生,指代杰出人才

  • 瞑庵杂识·朱克敬

    《瞑庵杂识》《瞑庵二识》为朱克敬的笔记体二集,如记录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时,部分奏疏、对湖南厘金的缘起和抽收办法有详细说明。又如衡州民教的纠纷、长沙官绅的倾轧等等。杨坚点校。近代湘人笔记丛刊之一。

  • 大摩里支菩萨经·佚名

    宋中印土沙门天息灾译   佛在给孤独园,先为苾刍说菩萨名,及咒,次说种种护摩仪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