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宝雨经卷第十

唐天竺三藏达摩流支译

云何菩萨善能舍离恶求利养。善男子。菩萨不为利养故身心行恶。身行恶者。为利养故驰走来往而犯尸罗。心行恶者悕求利养。若见余人所得利养及同梵行者。兴心损坏。是名菩萨舍离恶求利养。云何菩萨舍离非法利养。谓此菩萨不行矫诈取于利养。不以斗秤而行欺诳。他所委信。终不侵损不行矫诈。是名菩萨舍离非法利养。云何菩萨舍离不净利养。谓此菩萨所得利养。若窣堵波。若法若僧共有之物。或他不与亦不许可。虽得彼物必不受之。是名菩萨舍离不净利养。云何菩萨不耽著利养。谓此菩萨得利养时。不摄为己物。不自称富者。亦无积聚。时时施与沙门婆罗门等。若施与父母及辅翼左右亲友眷属。时时自用。虽自受用亦无染著。菩萨不得利养之时。心不生苦亦无热恼。若彼施主及助施者。虽不惠施。菩萨于彼不起嗔心。若得如法利养及随僧次。一切如来皆同许可。诸菩萨等无有呵责。诸天赞叹。同梵行者无有讥嫌。于此利益常能知足。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能得净命。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得心无厌倦。何等为十。一者为诸有情故虽久住生死而无厌倦。二者为诸有情故于生死苦而无厌倦。三者于利益有情中而无厌倦。四者诸所作事常为有情而无厌倦。五者能令有情作善事业而无厌倦。六者为声闻乘补特伽罗宣说道法而无厌倦。七者不于声闻乘补特伽罗前现不信彼声闻乘法。八者摄受菩提分法而无厌倦。九者圆满菩提资粮而无厌倦。十者于涅槃界不求现证。亦无趣向涅槃意乐。由此菩萨能随顺大菩提故。趣向大菩提故。亲近大菩提故。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心无厌倦。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能行一切如来教敕。何等为十。一者修不放逸。舍诸放逸故。二者得身善律仪。身不行恶故。三者得语善律仪。语不行恶故。四者得意善律仪。意不行恶故。五者怖畏他世。能尽舍离诸不善法。六者能说正理离诸非理。七者能善说法诃责非法。八者能得舍离讥嫌之业。于清净业随顺修行。九者于如来教中不说过患。能尽舍离诸烦恼毒。十者于如来法性能随顺守护。防御一切恶不善法。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能行一切如来教敕。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得面门微笑永离颦蹙。何等为十。一者得诸根明净。二者得诸根遍净。三者得诸根不缺。四者得诸根离垢。五者得诸根白净。六者得永离损害。七者得永离睡眠。八者得永离缠缚。九者得永离结恨。十者得永离忿怒。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面门微笑永离颦蹙。

止盖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趣。由诸根清净故诸菩萨得面门微笑。复由永离诸烦恼故得无颦蹙。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能得多闻。何等为十。一者如实了知如是贪火炽然生灭。二者如实了知如是嗔火炽然增盛。三者如实了知如是痴火惛乱增长。四者如实了知有为之法悉皆无常。五者如实了知如是诸行一切皆苦。六者如实了知如是世间并皆是空。七者如实了知如是一切诸行无我。八者如实了知如是爱著皆名戏论。九者如实了知一切诸法因缘所生。十者如实了知涅槃寂静。如是之义非但言说。要以闻思修所成慧。方于此义如实了知。如是知已悲心坚固。为诸有情发起精进。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能得多闻。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摄受正法。何等为十。一者于后时后分后五十岁正法将灭时分转减。诸有情类不能修持住非道中。智灯已灭无能说者。此时若有能于广大素怛缆中。有大利益。有大威德。生诸善法如有情母。受持读诵。种种承事恭敬供养。二者展转为他宣说开示。三者能于修学如是广大经典补特伽罗所。生于净信。欢喜踊跃摄受于彼。四者听闻正法无所悕望。五者于此法师起导师想。六者能于正法起甘露想。七者能于正法起仙药想。八者于其正法起良药想。九者专求正法不顾身命。十者悕求正法起修行想。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能摄受正法。

复次善男子。有十种法菩萨成就为法王子。何等为十。一者具诸相庄严。二者身得随好。三者诸根具足皆悉圆满。四者于一切如来所行之处随顺修行。五者于一切如来所得圣道随顺得之。六者于一切如来所有觉悟随顺悟之。七者能得除灭世间苦恼。八者善学一切圣者所行。九者得善修习梵行。十者能住一切智城。是诸如来所住之处。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为法王子。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得释梵护世之所承奉。何等为十。一者能于菩提而不退转。二者一切诸魔所不能动。三者于佛法中而无退失。四者随顺能入诸真实相。五者随顺通达一切诸法悉皆平等。六者能于一切佛法之中。不藉他缘而能信解。七者得善证智。八者成就不共一切声闻辟支佛法。九者能超过彼一切世间。十者证无生法忍。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释梵护世之所承奉。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能知有情意乐随眠。何等为十。一者如实了知一切有情贪心意乐。二者如实了知一切有情嗔心意乐。三者如实了知一切有情痴心意乐。四者如实了知一切有情上品意乐。五者如实了知一切有情中品意乐。六者如实了知一切有情下品意乐。七者如实了知一切有情诸善意乐。八者如实了知一切有情坚固意乐。九者如实了知一切有情常起随眠。十者如实了知一切有情暴恶随眠。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能知有情意乐随眠。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能得成熟有情善巧。何等为十。一者若诸有情。应以如来色相而得度者。即现如来色相。二者应以菩萨色相而得度者。即现菩萨色相。三者应以缘觉色相而得度者。即现缘觉色相。四者应以声闻色相而得度者。即现声闻色相。五者应以帝释色相而得度者。即现帝释色相。六者应以魔王色相而得度者。即现魔王色相。七者应以梵天色相而得度者。即现梵天色相。八者应以婆罗门色相而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色相。九者应以刹帝利色相而得度者。即现刹帝利色相。十者应以居士色相而得度者。即现居士色相。善男子。若诸有情应以如是色相方便得调伏者。菩萨为彼示现种种色相方便而调伏之。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能得成熟有情善巧。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得随顺住。何等为十。一者质直心。二者柔软心。三者不邪曲心。四者无损害心。五者无垢心。六者清净心。七者无坚鞕心。八者无粗恶言。九者能常忍辱。十者具足随顺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随顺住。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得安乐住。何等为十。一者能得正见具足清净。二者得戒具足。三者轨则清净。四者得顺所行境。五者无所染著。六者成就悲愍。七者能常忧念。八者能得同类。九者能发起一乘。十者不事余师。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安乐住。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得摄事善巧。何等为十。一者为摄有情修利益施。二者为摄有情修安乐施。三者为摄有情修无尽施。四者为摄有情言说利益。五者为摄有情修言说义。六者为摄有情修言说法。七者为摄有情示言说理。八者为摄有情以善利益。九者为摄有情同饮食等饶益彼故。十者为摄有情同于活命资具等事饶益彼故。善男子。法利益者所谓法施。安乐施者。所谓财施。无尽施者。谓常宣说道路示人。言说利益者。谓说善根。言说义者。谓说真实。言说法者。谓顺如来教演说之法。言说理者。谓不坏实义。善利益者。谓令众生除灭不善置于善处。同饮食等饶益彼者。谓同受用种种饮食衣服等事。同于活命资具等事饶益彼者。谓同受用金银末尼真珠璧玉吠琉璃宝螺贝珊瑚象马车乘如是等事。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摄事善巧。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能得端严。何等为十。一能得寂静威仪。二能得无矫诈威仪。三能得清净威仪。四能令见者之所爱乐。五能令见者诸恶止息心意寂静。六能令见者无有厌足。七能令见者心意悦乐。八能令见者心无挂碍。九能令见者所愿满足。十能令见者心生净信。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能得端严。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为所依止。何等为十。一者能守护他。以诸有情怖烦恼故。二者能得出离。以生死旷野多饥渴故。三者善能拔济。谓令有情出生死海故。四者能作眷属。以诸有情多茕独故。五者为大医师。以能对除烦恼病故。六者能作依怙。以诸有情无依恃故。七者能作依止。以诸有情无依处故。八者能作归依。以诸有情无依托故。九者能为智灯。以诸有情住无明故。十者能作归趣。以诸有情无趣向故。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为所依。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如大药树。何等为十。善男子。如大药树能令有情皆得受用。一者受用其根。二者受用其茎。三者受用其枝。四者受用其叶。五者受用其花。六者受用其果。七者见时受用其色。八者嗅时受用其香。九者尝时受用其味。十者摩时受用其触。善男子。菩萨如是从初发心乃至成佛。能施彼彼一切有情诸烦恼病种种法药令得受用。或受用菩萨施波罗蜜多。或受用菩萨戒波罗蜜多。或受用菩萨忍波罗蜜多。或受用菩萨精进波罗蜜多。或受用菩萨静虑波罗蜜多。或受用菩萨般若波罗蜜多。或见菩萨身而得胜利。或闻菩萨名而得胜利。或味菩萨功德而得胜利。或复供养菩萨而得胜利。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如大药树。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能勤修福德。何等为十。一者于三宝中随力供养。二者于诸有情病患之者能施医药。三者于一切有情饥渴逼者能施饮食。四者于一切有情为寒热等所侵逼者能施衣服。五者于阿遮利耶邬波驮耶。心常尊重恭敬供养。六者于同梵行者问讯起居。合掌礼拜恭敬供养。七者建立伽蓝树林园苑。八者于时时间能以资财谷麦等物库藏所有而行惠施。九者于其奴婢及佣力者。平等怜愍而养育之。十者于时时间。能尊重供养持净戒者及诸沙门婆罗门等。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能勤修福德。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得变化善巧。何等为十。一者于一佛刹身相不动。能于无量佛刹诸如来所闻甚深义。二者于一佛刹身相不动。能于无量佛刹诸如来所听闻正法。三者于一佛刹身相不动。能于无量佛刹诸如来所恭敬供养。四者于一佛刹身相不动。能于无量佛刹土中。修集菩提资粮圆满。五者于一佛刹身相不动。能于无量佛刹土中。见诸菩萨现正等觉。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六者于一佛刹身相不动。能于无量佛刹土中示诣道场。七者于一佛刹身相不动。能于无量佛刹土中。自现等觉令他皆见。八者于一佛刹身相不动。能于无量佛刹土中转正法轮。九者于一佛刹身相不动。能于无量佛刹土中示般涅槃。十者于一佛刹身相不动。能于无量佛刹土中。从初发心乃至成佛。经尔所时观诸有情应调伏者。即能现作种种变化而调伏之。菩萨虽现如是变化。而不分别我能变化。于所变境亦不分别。如是之事我所化作。止盖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能作种种变化。云何于此能化之者及所化事得无分别。佛言。善男子。我今为汝当说譬喻。汝应谛听。善男子。譬如日月光耀四洲。广能利益诸有情等。而彼日月。虽能利益一切有情。而不分别我为能耀。亦不分别彼有情等以为所耀。然日月天子。由其往昔异熟业成。能作如是利有情事。善男子。诸菩萨等亦复如是。虽种种变化而无功用。于能化所化不起分别。我是能化有情为所化。何以故。如是种种变化之事。一一皆是菩萨善业得成熟故。由昔修行发如是愿作如是事。以此故得于能化所化离于分别。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变化善巧。

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速疾能于无上菩提而现等觉。何等为十。一者得具足施。以善积集成就施故。二者得具足戒。成就净戒无有缺漏亦无杂染。超过一切声闻缘觉。三者具足安忍。四者具足正勤。五者具足静虑。六者具足般若。七者具足方便。八者具足胜愿。九者具足诸力。十者具足正智。菩萨以能成就智故。起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由能成就不共智故。又能超过菩萨初地。乃至能超于第九地。由菩萨得智具足故。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故。能速疾于无上菩提而现等觉。世尊。说此法门之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又此世界所有苏迷卢山。及牟真邻陀山。摩诃牟真邻陀山。轮围山。大轮围山。及宝山等一切诸山。为供养佛故。峰岫低屈向伽耶山。又此世界所有一切花果树等。悉皆低屈向伽耶山。供养于佛及供养法。复有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菩萨。以种种衣服诸庄严具。其积量如苏迷卢山供养佛法。复有无量百千俱胝释梵护世。合掌向佛恭敬礼拜。以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散于佛上。复有无量百千天子。于虚空中各执天衣。举手旋转作百千种声。以诸天花散于佛上而作是言。过去诸佛已出世间转正法轮。世尊。今者又复出现转妙法轮。若诸有情曾于过去供养诸佛。修行福业积集善根。如是有情。今时方得闻此法门。何况闻已深生净信。复有无量百千莫呼洛伽。亦为供养此法门故出大音声。犹如雷震其声普遍。复变化作种种香云雨诸香水。其雨遍此三千大千世界。及伽耶山顶。亦不娆乱诸有情类。复有无量百千诸龙婇女。于世尊前作种种音乐赞叹供养。复有无量百千健达缚紧捺洛。右绕三千大千世界及伽耶山。出美妙音赞叹供养。复有无量百千俱胝药叉。雨众莲花而为供养。复有无量百千诸婆罗门及刹帝利。以诸花鬘烧香和香涂香末香衣服花盖及诸幢幡而供养佛。复有无量世界之中所有诸佛。为供养释迦牟尼佛及供养法故。各放眉间光明。其光明中现种种色种种形种种光。谓青黄赤白及红颇胝迦。所放光明其光右绕此大千界。而能破彼一切闇障。光复右绕伽耶山顶及如来身。然从世尊顶上而入。复有妙风所吹之处。触者安乐。世尊。说此法门之时。于众会中有七十二那庾多菩萨得无生法忍。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有情。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无量百千俱胝有情未发心者发菩提心。时伽耶山有一天女名曰长寿。久住此山。率其兵众将诸眷属来诣佛所。于众会中从坐而起。为供养佛。往自宫殿取供养具。还至佛所恭敬供养。而白佛言。我知世尊于过去世无量生中。常住在此伽耶之山。曾有七万二千诸佛。皆为世尊说此法门文句义理。今者世尊还住此山。而为我等说此法门所有文句。佛言。天女。汝今得闻如是法宝为大义利。尔时复有诸天子众作是思惟。此长寿天女经尔所时承事如来闻此法门。云何不能转此女身。

尔时止盖菩萨知诸天子心所思惟。而白佛言。世尊。有何因缘。此长寿天女。经尔所时供养如来。复闻此法门大威神力。而今不能转此女身。佛言。善男子。此长寿天女。住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为利益一切有情因缘故。善男子。我知此天女于往昔时。以能劝请超过算数诸佛如来发菩提心乃至涅槃故。此天女有大威德。于贤劫中供养诸佛。于此佛刹当现等觉。号长寿如来应正等觉。时薄伽梵。告天女言。天女。汝应示现自身佛刹。尔时天女。当即现入一切色身三摩地。入此定已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平坦如掌。吠琉璃宝以成此界。除去诸恶山石草木。处处示现诸劫波树流泉浴地八功德水充满池中。于其水上众花弥覆。复能除彼下劣有情。乃至不闻女人之名。处处示现种种莲花大如车轮。于莲花中有诸菩萨结加趺坐。亦复示现薄伽梵身。谓长寿如来应正等觉。为诸菩萨敷演妙法。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释梵护世诸大菩萨。前后围绕说此法门。尔时长寿天女从定而起。于世尊前右绕三匝。大众之中隐没不现。

止盖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法门若能受持若读若诵。若复思惟为他广说。如是之人生几所福。佛言。善男子。若有人能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如是布施相续不断。经于无量百千诸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有能书写如此法门。善详校已能施与他生净信者。是人功德胜前福德。何以故。善男子。以彼财施是下劣之法有灭坏故。法施殊胜有大威力。何以故。善男子。以诸有情染著财产。经无量时生死流转。乐世间法终不能受广大法味。善男子。若有能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众生。皆能安置于十善道。复有能于此殊胜法门听闻读诵思惟修习为他演说。是人功德胜前福德。何以故。善男子。十善业道因此法门而出生故。善男子。若复有人教化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皆得声闻辟支佛果。若有闻此法门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为他广说。是人功德胜前福德。何以故。善男子。依此法门得诸声闻辟支佛果。又依此法门得诸菩萨及出世间诸佛之果。善男子。若能听闻受持读诵此法门者。此人即是已于一切素怛缆中受持读诵。何以故。以此法门是诸法母。善男子。非不得此法性而能证得广大法性。尔时诸大声闻承佛威神。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等闻此法门。必定能出广大生死。佛言。诸苾刍。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尔时薄伽梵告大众言。善男子。若于如是诸地方处说此法门。当知其地是菩提道场转法轮处。又应思惟。其地即是大制多处。亦是我等一切导师在中而住。何以故。善男子。以法性即是大菩提故。亦是转法轮故。又法身即是诸如来故。若供养法即是供养一切如来。若说法师所在地方。当于此处起制多想。于法师处起尊重想。起善知识想。起于演说正道路想。若见法师。应当欢喜。净信悦乐。邀请上座恭敬供养赞叹善哉。善男子。我若赞说法师功德。乃至劫尽亦不能说少分功德。何以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爱乐法者。于说法师所行之处。以自身血洒其道路。亦不能报彼说法师少分恩德。何以故。以说法师即能住持如来法眼甚希有故。善男子。诸说法师。若欲说此法门之时。若正说若已说应现无畏不应沉没。不现忧恼无损害心。著新净衣应生净信。他赞叹时。不应倨傲。不起我慢。不自赞毁他。无所悕望。应常恭敬演说此法。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若诸地方有能说此法门之处。我当将诸兵众。及与眷属往诣其处。为欲听闻此法门故。及能守护彼说法师。佛言。憍尸迦。善哉善哉。汝今正应作如是事。汝当守护如来法性。

尔时止盖菩萨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法门。我等云何受持。佛言。善男子。此名宝雨法门。亦名宝积功德。亦名智灯。亦名止一切盖菩萨所问法门。汝当受持。时薄伽梵。说此经已欢喜无量。止一切盖及诸菩萨。一切声闻释梵护世。及大自在净居诸天。无量百千天子。及诸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宝雨经卷第十

猜你喜欢
  念佛镜本·善导
  佛说千佛因缘经·佚名
  药师如来念诵仪轨一卷·佚名
  卷第四·契嵩
  中观论疏卷第六(本)·吉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澄观
  卷三·僧祐
  唯識二十論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抉 伪 披 真·太虚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三·湛然
  卷第五·佚名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四·宗喀巴
  卷八·佚名
  菩提行经卷第三·龙树
  僧羯磨卷中(出四分律)·怀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陈恕可·唐圭璋

      恕可字行之,固始人。以荫补官。咸淳十年中铨试,授迪攻郎泗州虹县主簿。至元二十七年(1290)为西湖书院山长。年六十八,以吴县致仕,自号宛委居士。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卒,年八十二。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乐府补题、词综卷二

  • 序·吴衡照

    诗莫盛于唐,唐人不作诗话。词莫盛于宋,宋人不作词话。其有论词者,类皆附见诗话中,不别自为书,惟周草窗浩然斋雅谈末有词话一卷。国朝毛西河、徐虹亭外,传者亦复寥寥。自李唐迄今,以词名世,不下数百家,而词话独少,非艺林之缺事欤

  • 丁当——清新·徐志摩

    檐前的秋雨在说什么? 它说摔了她,忧郁什么? 我手拿起案上的镜框, 在地平上摔了一个丁当。 檐前的秋雨又在说什么? “还有你心里那个留着做什么?” 蓦地里又听见一声清新—— 这回摔破的是我自己的心!

  • 卷六·魏源

    普陀观潮行乌乎!普陀之山,乃在东海之东南海南。昔闻金仙隐显于其间,梯航万里来相参,今胡湖天寥阒无往还?浩浩天飙飘我出,寇艘遁后恣游佚。欲往观潮观龙观日出,先见天外飓风吹海立。江潮竖至一线催,海潮横至如阵排。前阵方送日

  • 甲乙集目録·罗隐

    馀 杭罗隐昭谏第一卷曲江春感     皇陂寄郑补阙     牡卅花黄河        汴河西京崇德里居  投所思经张舎人旧居   维城作陪曹使君逰    寄姑苏曹使君送章碣赴举    寄杨袐书金庭胜事

  • ●卷十·陈康祺

    ◎海宁查氏兄弟海宁查慎行夏重、嗣栗查浦昆季,皆负隽才,少以诗文相靡刂切。康熙庚辰,癸未,后先成进士,入词苑,同馆十年。夏重年六十四告归,又二年,查浦从顺天学使因病辞职,年适与同。夏重七十外刻诗,查浦继之,兄弟互相为序。天

  • 二九八 安徽巡抚李质颖奏查缴伪妄书籍折·佚名

    二九八 安徽巡抚李质颖奏查缴伪妄书籍折乾隆四十年闰十月二十四日安徽巡抚臣李质颖谨奏,为查缴伪妄各书,奏请销毁事。窃照明末野史等书,非纪载失实,卽妄肆毁誉,大为风俗人心之害,屡奉谕旨,训饬查缴,业经前抚臣裴宗锡两次奏缴

  • 卷五十五 蜀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陈寿

    (程普传、黄盖传、韩当传、蒋钦传、周泰传、陈武传、董袭传、甘宁传、凌统传、徐盛传、潘璋传、丁奉传)程普传,程普,字德谋,右北平郡土垠人。他起初做过州郡小辟,颇有容貌风姿、计谋策略,善于应答论对。跟随孙坚转战征讨,在宛

  • 樊山政书卷四·樊增祥

    恩施樊增祥嘉父批筹赈局书办吕祥凤等禀(陕臬任内稾)批渭南县民魏镇明呈词批应袭一等子鲍世爵禀批管解委员陈令禀词批应袭一等子鲍世爵禀批咸宁县民程英盛呈词批泾阳县民黄生云呈词批咸宁县民薛福生呈词批朝邑县易令国勋

  • 卷十七·徐一夔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明集礼>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十七 嘉礼一 朝会 总叙 周天子之朝有四一曰外朝以听讼二曰中朝以见羣臣三曰内朝以听政四曰询事之朝国有大事致万民而询之於是後世有常朝与大朝会之礼焉汉高祖用

  • 制分第二十九·管仲

    凡兵之所以先争,圣人贤士,不为爱尊爵。道术知能,不为爱官职。巧伎勇力,不为爱重禄。聪耳明目,不为爱金财。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修矣。武王非于甲子之朝而后胜也,其前政多善矣。故小征千里●知之,筑堵之墙

  • 为政篇·王夫之

    一北辰之说,唯程氏复心之言为精当。朱子轮藏心、射糖盘子之喻,俱不似,其云&ldquo;极似一物横亘于中&rdquo;,尤为疏矣。 使天之有枢,如车之有轴,毂动而轴不动,则自南极至北极,中闲有一贯串不动的物事在。其为物也,气耶?抑形耶?气,

  • 卷十三·蔡清

    <经部,四书类,四书蒙引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蒙引卷十三    明 蔡清 撰万章章句上万章问曰舜徃于田【章芟一条减十八字】仁覆闵下谓之旻天【注】此不知何所本详考之覆覆帱也闵悯恤也谓仁以覆闵乎下也此以天之情言尔

  • 卷十九·严虞惇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十九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祈父之什 祈父刺宣王也 毛传宣王之末司马职废羌戎为败 虞惇按国语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牙音吾】赋也 毛

  • 第六节 论国家思想·梁启超

    人群之初级也,有部民而无国民,由部民而进为国民。此文野所由分也。部民与国民之异安在?曰:群族而居,自成风俗者,谓之部民;有国家思想能自布政治者,谓之国民。天下未有无国民而可以成国者也。国家思想者何?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

  • 嘱累品第十八·佚名

    尔时世尊,则如其像而出顶光。便现神足感魔波旬。与诸兵众往诣佛所。白世尊曰:吾与眷属于如来前而自约誓。若斯经典所流布处。诸郡国土而有法师。敷陈经典宣于法会。又吾身誓益当加护。令得畅达不兴危害。于是世尊紫金色

  • 卷第十六·费隐通容

    五灯严统卷第十六南岳下十世下雪窦显禅师法嗣越州天衣义怀禅师永嘉乐清陈氏子也。世以渔为业。母梦星殒于屋。乃孕。及产尤多吉祥。儿时坐船尾。父得鱼付师贯之。师不忍。乃私投江中。父怒笞之。师恬然如故。长游京师

  • 二八 自欢喜经·佚名

    如是我闻。一尔时,世尊住那烂陀之波波利庵婆林。其时,长老舍利弗,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拜世尊,退坐一面。坐一面已,长老舍利弗,如是白世尊曰:&ldquo;世尊!我今信奉世尊之胜智,无论过去、未来、现在之沙门、婆罗门皆未曾有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