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十七

  雷正绾 陶茂林 曹克忠 胡中和何胜必 萧庆高 杨复东 周达武李辉武 唐友耕

  雷正绾,字伟堂,四川中江人。由把总从军湖北,积功至游击,赐号直勇巴图鲁。咸丰八年,从多隆阿援安徽石牌、潜山、太湖、桐城,诸战皆功最,累擢副将,以总兵记名。十一年,败黄文金于蒋家山、项家河、江家河、麻子岭,一月五捷,授陕安镇总兵。同治元年,克庐州,以提督记名。

  从多隆阿援陕西,诏正绾先赴本任,未至,擢陕西提督,帮办军务,驻西安。二年,多隆阿既克东路,令正绾规三原,屡破贼。会解凤翔围,进援甘肃,连战灵台、镇原,皆捷。三年,破贼崇仁、新城,进逼平原。会多隆阿卒于军,都兴阿继督师甘肃,正绾仍奉命为副。克平凉,斩贼首铁酉、羽轻林,赐黄马褂。于是固原踞贼悉窜龙山镇,追击败之。贼回窜,又陷固原。正绾疾趋莲花城,欲袭其巢穴,遇伏,受矛伤,部下亡千馀人,裹创攻莲花城,克之,诏嘉其勇。四年春,克固原,进攻黑城子,斩贼首黑虎。克官桥、李旺二堡,擒贼首木棍等。乘胜薄预望城,破下马关、半角城贼垒,进规灵州,分兵解安定围。

  七月,偕曹克忠攻金积堡,军饷不继,为贼所围,饥溃。正绾自劾,褫勇号、黄马褂,黜帮办,归总督杨岳斌节制。正绾弟总兵雷恒及副将李高启等以主将失职,煽乱,犯泾州,正绾不能制止,愤欲自裁。诏念前功,不加罪,责令整军剿贼图自赎。命巡抚赵长龄会杨岳斌按讯,正绾缚送雷恒等置之法。当事变初起,谣诼纷淆,诏斥刘蓉张皇妄奏,许正绾专摺奏事以慰之。所部招集增募仅三千人。

  五年,兰州兵变,回匪窥伺,正绾支拄于平凉、固原之间,破贼于横河川,克平凉,复黄马褂、勇号。六年,左宗棠入陕督师,正绾率军助剿,援庆阳。七年,两破贼于长武,克黄家堡。八年,会攻董志原,克之,晋号达春巴图鲁。又破白彦虎于李旺堡。会攻金积堡,当西路,屡克要隘,合围。及马化隆伏诛,被优叙。

  光绪十年,法越兵事起,命率甘军驻凤凰城,固边防,事定回任。两遇万寿庆典,加太子少保、尚书衔。二十一年,循化撒回倡乱,督剿无功,革职留任。二十三年,罢,卒于家,仍以前劳赐恤。

  陶茂林,湖南长沙人。以武童入湘军,转战湖北、江西,积功至游击。咸丰八年,胡林翼调为楚军营官,扼黄州,破贼霍山、舒城,克建德,擢参将。十年,从多隆阿破贼于桐城挂车河,擢副将。十一年,破贼施家山,擒其渠,及克安庆,赐号锺勇巴图鲁。同治元年,克庐州,先登,以总兵记名。

  遂从多隆阿西征,破贼于武关。从剿回匪,解同州围。克羌白镇、王阁村贼巢,功皆最,授汉中镇总兵。凤翔被围久,茂林率三千人往援,连战解围,擢甘肃提督。粤匪出宝鸡山口,扰郿县、盩厔,茂林要击雨门镇、二岭关,迭败之。进克汧阳、陇州。遂会雷正绾分道规平凉,阵斩贼首木仲沅讷三等,克之,赐黄马褂。进拔张家川贼巢,破龙山镇、莲花城援贼,解安定围。克金县,破贼惠城,擒其渠黑牙古。四年,克黑城贼巢,解靖远围。进攻会宁,所部索饷譁溃五营,贼乘之,六营皆陷。茂林调后路四营来援,突围出,退驻安定。巡抚刘蓉疏陈甘军积弊,论茂林不职,茂林亦以兵溃自劾。诏斥废法营私,以致兵溃而叛,遂罢职,归。

  十年,贵州巡抚曾璧光调茂林赴黔协剿。复新城,克安顺贼巢,平古州、丹江苗,复原官。光绪二年,收复下江、永从各城,破六峒贼巢,加头品顶戴,晋号爱星阿巴图鲁。十六年,署古州镇总兵,卒于官。

  曹克忠,直隶天津人。初投效湘军,嗣从多隆阿,积功至都司。咸丰十年,令募五百人为忠字营,大破援贼于潜山、太湖,洊擢参将,赐号悍勇巴图鲁。挂车河之捷,擢副将。克桐城、宿松诸城,以总兵记名。同治元年,克庐州。

  后从多隆阿西征,武关、同州诸战皆从。二年,攻羌白镇,克忠单骑往谕贼,贼请降,察其诈,潜师会攻,下之,乘胜夺王阁村,予一品封典。寻率乌拉马队及楚勇七营屯长安、鄠县之间。光泰庙为入省要冲,贼踞之以扼粮路,克忠击走之。分队清西路馀匪,省城始安。以提督记名,授河州镇总兵。渡渭连破贼于白起营、马家埠、白吉原,邠州平,陕回西趋。三年,平麟游诸匪。会援甘肃,连破贼于西河口、黑水峪,赴河州本任。克秦安,解秦州围,赐黄马褂。

  四年,攻萧何城及马定嘴,将台、隆德诸堡,悉平。克海城,回匪并窜李旺堡、同心城,攻下之。偕雷正绾规取金积堡,屯强家沙窝,数有斩获。轻进,为贼所包钞,正绾军先溃,克忠亦退。因前功免罪,授甘肃提督。时陶茂林、雷正绾军相继譁变,回氛益炽,自杨岳斌楚军外,仅克忠一军与之相持。克忠援巩昌,贼败走,又毁董家堡贼巢。五年,援洮州,次李岐山,回目马芳乞降,诛其酋丁重选等而还。

  兰州标兵变,杨岳斌令克忠移军镇慑。克忠至,人心稍定,然粮饷俱竭,乞病回籍。十年,诏起赴陕接统淮军,专防肃州。十一年,所部有结会匪者,甘军马世俊骑兵亦变,降捻多叛应,克忠遣兵平之。复乞病解军事。十一年,署甘肃提督,寻解职归。

  光绪九年,命募六营防山海关。十年,授广东水师提督。十一年,病罢,食全俸。二十年,命治天津团练,统津胜军。二十二年,卒,赐恤。

  胡中和,字元廷,湖南湘乡人。咸丰初,从湘军剿粤匪,积功擢把总。六年,从萧启江援江西,复袁州,超擢都司,赐花翎。七年,从克临安,中炮伤,以游击留湖南补用。八年,破贼上屯渡,乘胜复抚州,擢参将。九年,复南安,擢副将。石达开由宝庆窜广西,陷兴安,遣党攻桂林,自率悍贼屯大溶江。中和从萧启江往援,大破贼于大溶江,贼窜贵州境,加总兵衔,赐号伊德克勒巴图鲁。十年,萧启江率军援四川,中和从之。启江卒于军,中和偕何胜必、萧庆高等分领其众。

  剿滇匪李永和于井研,连战皆捷,贼解围遁,以总兵记名。寻授四川建昌镇总兵。十一年,永和窜踞富顺牛腹渡,两岸筑坚垒,背水而阵。中和选锐卒沿河设伏,自率羸师诱之,贼大出,伏发,截其归路,俘斩无算,贼垒尽夷,进解大邑之围,予二品封典。

  骆秉章督师莅蜀,檄中和偕绪军援绵州。滇匪蓝朝柱在诸贼中最狡悍,围绵州日久。军至,连破之,围始解,又败之西山观。朝柱窜丹棱,与李永和合攻眉州。中和驰援,贼分路来扑,中和突阵,矛伤顋,血殷衣,不顾,奋击破之,解眉州围。进攻丹棱,朝柱遁走,复其城,以提督记名。同治元年,擢云南提督。李永和自眉州败后,窜踞青神,诸军进剿,数败之,永和遁犍为龙场,负嵎死抗。中和围之,垒石墙,编木栅,外浚深壕,密布梅花椿。贼知必死,突攻萧庆高营,中和截击,败退,连战七日。贼伏不出,乃使降贼谭仁曲持书约降,期会于猪市坡,预伏兵贼巢旁。永和与其党卯得兴数十骑来会,伏起分攻,焚其巢。永和、得兴骇奔,追擒之,降其众五千。诏嘉中和运筹决胜,生擒渠魁,赐黄马褂。

  石达开扰蜀边,中和偕萧庆高、何胜必合击于横江,走之。二年春,达开复分路犯蜀,自率大队数万由米粮坝渡金沙江。中和督军扼化林坪、泸定桥,击破之,贼走工卩部土司山中,达开旋就擒。调四川提督。三年,破滇匪于叙永厅。初,李永和既诛,馀党窜陕西,至是入甘肃,陷阶州。四年,中和偕总兵周达武往剿,毁龙王庙、三官殿贼垒,逼阶州城下,掘地道轰城,克之,斩贼酋蔡昌龄,尽歼其党。阶州平,被珍赉。

  冬,剿苗匪于建武,腰中弹伤,力战败之。五年,剿屏山贼,解马边厅围,诛贼酋宋任杰等,馀匪悉平。十三年,调云南提督。光绪二年,抵任。三年,平腾越夷匪。七年,丁母忧归里。九年,卒,赐恤。

  何胜必,湖南湘乡人。咸丰中,胜必应募入湘军,从萧启江转战江西、广西,积功至副将。从入蜀,分统湘果右军,破李永和于井研,又破之于资州,阵斩贼酋王二官,赐号御勇巴图鲁。十一年,会破滇匪蓝朝柱于西山观,又败诸青衣坝,解眉州围,追至青神,擒斩甚众,授甘肃肃州镇总兵。同治元年,会诸军克青神,追贼宜宾,擒贼目周廷光。偕胡中和诱擒李永和于犍为龙场,二年,偕萧庆高援汉中,战油坊街,不利,汉中、城固相继陷,革职留军。三年,会攻法慈院贼垒,再败之牟家坝,乘胜薄汉中城下,捻渠陈得才遁走,克汉中,复原官。又破陈得才于上元观,克城固,进规阶州。四年,卒于军,赐恤,谥威悫。

  萧庆高,湖南湘乡人。隶楚军,积功至副将。萧启江援蜀,调从军,以井研之捷,赐号果勇巴图鲁。破李永和于资州,以总兵记名。会剿蓝朝柱,解绵州围。同治二年,偕何胜必援汉中。油坊街之战,胜必先败,庆高赴援不及,同革职留军。三年,克汉中,同复官。追贼至城固,梯城而入,贼溃走。四年,进攻洋县,遣死士入城为内应,克之。贼酋曹灿章走踞八里坪,夹攻破之,灿章就擒,授汉中镇总兵。五年,卒,谥武毅。

  杨复东,湖南浏阳人。咸丰十年,从胡中和援蜀。十一年,战富顺牛腹渡,解大邑围,擢守备。败蓝朝柱于绵州,擢都司。又破朝柱于崇庆,毁石羊场,焚贼巢,擢游击。同治元年,复丹棱,擢参将。克青神,平铁山贼垒,擒李永和。擢副将。五年,总督骆秉章疏陈复东历年防剿滇、黔诸贼功多,以总兵记名。七年,授四川川北镇总兵。光绪二年,调云南开化镇。六年,卒。

  周达武,字梦熊,湖南宁乡人。咸丰四年,应募入李续宾营,从克岳州、武昌,累功擢守备。战湖口,晋都司。达武每战陷阵,手大旗荡决,续宾异之,使领百人曰信字营,常为军锋。八年,克黄安,擢游击,赐花翎。从续宾攻舒城,达武率死士先登,左耳受枪伤,克城后,留守。俄续宾覆军三河,舒城守军亦溃,达武以创重回湖南。九年,石达开围宝庆,巡抚骆秉章令达武募五百人号曰章武军,从知府刘岳昭援宝庆,守东关,屡拒战破贼。围解,擢参将。十年,援广西,克富川平古城、连塘贼垒,复贺县,擢副将,加总兵衔。石达开分党犯永明、柘牌,连战破之,擢总兵。十一年,会诸军克会同,贼走湖北,陷来凤。同治元年春,从刘岳昭攻克之,予二品封典。

  骆秉章督师四川,调达武从剿。抵涪州,会贼酋周绍勇由大宁窜陕西,达武扼之窄子口,地当两山间,令部将李辉武逾险而入,贼溃走,追至大竹安吉场,擒绍勇及其党吴崇礼等,槛送成都斩之,赐号质勇巴图鲁。又破郭刀刀于仪陇大仪寨,阵斩其弟占彪及悍党马玉音,追奔至巴州鼎山铺,擒刀刀,馀党皆降。绍勇与刀刀并为蜀中剧贼,至是悉平,授四川建昌镇总兵,加提督衔。二年,护理提督。

  粤匪陈得才围汉中,众号十万,石达开亦由高县走宁远,全蜀大震。达武增募军四千人,往来游击。三年,得才之党梁福成合川匪蔡昌龄由汉中窜甘肃阶州,达武议以剿为防,率师越境,攻克江东水、严家湾贼垒。进攻阶州,自将台山穴地达城根,地雷发,城崩,选锋四百人先入,大军继之,遂克阶州,斩福成、昌龄。以提督记名,并颁珍赉。寻平松潘叛番,授贵州提督,仍留防重庆,备滇边。五年,剿平马边厅教匪,斩匪首宋仕杰、熊文才。

  六年,捻匪窜陕西,左宗棠咨调会剿,令部将李辉武率三千赴陕。七年,破越巂倮夷于普雄,进克西昌交脚夷巢,斩级数千,诸夷悉降,赐黄马褂,晋号博奇巴图鲁。九年,诏赴贵州提督任,率所部六千人行,沿途平苗砦。先是贵州剿寇仰客军,出省城百里即莫能制驭。达武与巡抚议增募至三万人,分任战守,由龙里进凯渡,截上下游贼为二,复都匀,分军破贼永宁、威宁。十年,遣锺开兰攻克麻哈州之高水塘等地数十砦;遣何世华破粤贼李文彩、苗酋李高脚于都匀、独山,收复八寨、三脚诸城,并克镇宁、归化及吴秀河、斑竹园诸苗砦,复清平、黄平二城。始与楚军席宝田合。十一年,会席军败苗酋张臭迷之党于茶牛坡,斩馘甚众,降者数万。追至冷水沟,生擒贼酋,馀党李高脚、李文彩窜荆蓬坎,分三路追击,尽殄之。旋破群苗于清平香炉山,宝田擒张臭迷。苗疆平,予骑都尉世职。

  光绪元年,乞病归。三年,授甘肃提督。十年,肃州妖民王林倡乱高台,讨平之,斩王林。十九年,万寿庆典,加尚书衔。二十年,卒官,赐恤,建专祠。

  弟康禄,从达武剿贼广西、湖南,历保知县。同治元年,从赴蜀,破周绍勇,擢知州。四年,从克阶州,擢知府。从至贵州,总理营务。十一年,下游肃清,擢道员。驻军普安新城,招抚流亡。十二年,会匪煽乱,康禄督亲军百人往讨,众寡不敌,死之。赠内阁学士,予骑都尉世职,谥壮节。

  李辉武,湖南衡山人。周达武部将。咸丰中,从剿粤匪,洊擢游击。十一年,从入四川,剿涪川鹤游坪踞贼,擒贼酋周绍勇、郭刀刀。辉武功为多,擢副将,赐号武勇巴图鲁。同治三年,从援阶州,辉武由伍家坪进军,扼州城外北山条竹垭。四年,攻破桥头里贼垒,又破贼于孟家庄,歼城外贼殆尽。穴地破城,辉武先登,擒贼目蔡四。巡部,以总兵记名。从讨松潘叛番,拔其巢。寻攻黑河番,焚芝麻第五寨,馀寨皆降。乘胜连破大松树及竹自三寨,以提督记名。

  六年,捻匪窜陕西,辉武率步队五营赴援,剿破汧阳、陇州、宝鸡诸贼,西路肃清。八年,剿董志原窜匪,毙贼目王明章,晋号福凌阿巴图鲁,授汉中镇总兵。九年,偕提督刘端冕分击北山回匪,破翟三、禹得彦于县头镇、陈村。十一年,擢甘肃提督,仍留防汉中。光绪四年,卒,赐恤。

  辉武在汉中久,军民相安。疏濬府城东河道达汉川,旁引沟渠以资灌溉,民食其利;又修复褎斜栈道,商旅便焉。没后,士民籥请建祠,从之。

  唐友耕,云南大关厅人。咸丰中,滇匪起,陷贼,至四川叙州,自拔来归。从战有功,授千总,署通江营守备。贼扰盐井,屡从战击走之,擢守备。十年,战峨眉索桥,受伤,破贼双福场,进平天全茅山贼垒,擢都司,赐号额勒莫克依巴图鲁。十一年,援潼川,破贼解围,擢副将。骆秉章督师至蜀,檄友耕会诸军援绵州,令自石桥铺进攻,友耕观望不前,被劾,褫职留营。既而会援眉州,友耕军先至,战比有功,围解,复原官。战青神,阵斩贼目张兴,身被二伤,裹创力战,贼大败。

  同治元年,破石达开党赖裕新于工卩州。三月,达开围涪州,友耕驰援,解其围,授四川重庆镇总兵。会诸军复长宁,贼引去。是年冬,达开屯叙州双龙场,分党屯横江,友耕攻破江岸贼垒。二年春,贼由横江窜新滩溪,与屏山隔一水,友耕虑贼乘间偷渡,乃济江设伏,诱贼深入,败之。六月,达开谋渡金沙江,官军扼之不得进,改趋天全土司地,友耕击沉贼筏;达开奔老鸦漩,复为土兵所遏,遂就擒。友耕擢云南提督,留屯川南。四年,丁母忧,诏改署提督,友耕请终制,许之。七年服阕,署四川总督崇实奏缓陛见,令募勇防川北。八年,调赴云南,招降回寇李本忠等,赐黄马褂。光绪六年,署四川提督,八年,卒。

  论曰:雷正绾、陶茂林、曹克忠皆多隆阿部下战将。多隆阿殁后,甘肃军事实倚三人,以饷匮兵变,遂难成功。克忠较有谋略,其军独全,终以病引退,后犹称为宿将。胡中和、周达武等皆以楚军平蜀寇。唐友耕以蜀军颉颃其间,并跻专阃。达武晚任贵州军事,与席宝田同定苗疆,建树较闳达焉。

猜你喜欢
  卷十六·黄以周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八·佚名
  怜才类·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三·佚名
  卷之三十八·佚名
  卷之三百七十·佚名
  附录·顾璘
  二百零一 江宁织造曹(兆页)奏捐银两以供军需摺·佚名
  第二十卷明洪武(一)·缪荃孙
  卷四十九·高士奇
  卷十四·胡一桂
  文天祥传·脱脱
  刘奉世传·脱脱
  卷第一百二十·佚名
  纲鉴易知录卷六三·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一十一·彭定求

        卷511_1 【洛阳感寓】张祜   扰扰都城晓四开,不关名利也尘埃。千门甲第身遥入,   万里铭旌死后来。洛水暮烟横莽苍,邙山秋日露崔嵬。   须知此事堪为镜,莫遣黄金漫作堆。   卷511_2 【从军行】张祜  

  • 卷一百八十九·彭定求

        卷189_1 【李五席送李主簿归西台】韦应物   请告严程尽,西归道路寒。欲陪鹰隼集,犹恋鶺鴒单。   洛邑人全少,嵩高雪尚残。满台谁不故,报我在微官。   卷189_2 【送崔押衙相州(顷任内黄令)】韦应物   礼乐

  • 卷四百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三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三十七 吴汝弼 游黄岚坑 桃李薰太和晴光烂如许宁知明日花不有宵来雨芳原纵游衍呼童供笑语徘徊緑萝峰怅望清溪漵皥皥固同胞熙熙尽吾与悟彼静者心乐此勤时

  • 题词·佚名

    题词放眼南瀛第一洲,輶轩余兴逐旄头:蛮陬象贝荒经阙,瘴谷龙蛇禹鼎收。白傅才名惊远贾,杜陵诗史带边愁。含葩磨盾供多识,想见岩畺雨露流!奉题竟山贤弟「台阳杂咏诗合刻」,却寄闽中即正。橘阴主人补勤陈锦初稿

  • 卷之十一·佚名

    宣统元年。己酉。三月。庚戌朔。内务府奏、恭备本年三月十二日。德宗景皇帝梓宫奉移梁格庄行宫暂安。十三日。皇太后启銮驻跸行宫。十四日。恭谒各陵各要差。请援案饬部筹拨款项。以济急需。得旨、着度支部拨给十五

  • ●卷下·辜鸿铭

    ○真御史昔司马温公论言官,当以三事为先:一不爱富贵,二重惜名节,三晓知治体。三者具而始可称谏官,然兼之者难矣。国朝陈黄中《与王次山论谏臣书》云:“御史之职本无所不当言,而其要在裨主德、肃纪纲、持大体而已。&rdqu

  • 卷三十·温达

    <史部,纪事本末类,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三十戊辰命拨大臣领兵起行内大臣公常泰为领兵起行事开列出征大臣职名入奏上曰左翼营内以内大臣马思喀都统公俄伦代防军统

  • 钦定辽史语解卷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辽史语解卷十【按辽以索伦语为本语解内但释解义概不复注索伦语其中姓氏地名官名人名无解义者俱以今地名八旗姓氏通谱官名改字面订之】名物额珍锡哩 【满洲语额珍君也锡哩梵语威也卷一作阿主沙里】巴

  • 卷二十下·沈枢

    <史部,史钞类,通监总类> 钦定四库全书 通监总类卷二十下    宋 沈枢 撰奉使门 汉郑衆不拜单于 宋平八年越骑司马郑衆使北匈奴单于欲令衆拜衆不为屈单于围守闭之不与水火衆拔刀自誓单子恐而止乃更发使随衆还京

  • 卷二百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一经籍考【一】【臣】等谨按圣人设为史官以记言行天子之史凡五太史总而裁之以成国家之典故隋志曰史官既立经籍是兴至於着録之制汉刘向校经传诸

  • 卷上 儒门宗旨·周梦颜

    昆山后学周梦颜谨辑 儒门宗旨读书当知宗旨从古圣贤当以孔子为宗孔子所言当以论语为宗论语五百章当以一贯为宗人将五百章分读故但知参乎章重一贯余将五百章合读乃知全书皆重一贯也孔颜心相契合不待明言其闻言即悟者不

  • 第十五章 4·辜鸿铭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辜讲孔子说:“古代帝王舜,或许是唯一一位可以成功实施无为而治的人。需要的确实是所谓的政府吗?统治者仅需在其个人行为上一丝不苟,并且行为方式要符合其地位。”

  • 卷二十八·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十八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二十八明堂宋史仁宗本纪皇祐二年三月戊子朔诏季秋有事于明堂己丑以大庆殿为明堂戊戌诏明堂礼成羣臣毋上尊号夏五月丁亥朔新作明堂礼神

  • 卷二十四·王道焜

    <经部,春秋类,左传杜林合注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杜林合注卷二十四 明 王道焜赵如源 同编成公四经【丙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水冰【无传记寒过节水封着树○雨水冰如字公羊传云雨而水冰也传子付反】○夏四月辛未滕

  •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佚名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

  • 上清九真中经内诀·佚名

    《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卷上收有《太上帝君九真中经内诀》亦题“赤松子传”,但内容不相同。本诀盖为《九真中经》中另一部分。《九真中经》为六朝古上清经。述饵丹砂法,与蘸祭诸法结合。

  •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叙·陈景元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北宋陈景元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作者自序,自称幼年出家访道,老归茅山,欲诵《大洞真经》。因原经文字讹谬,「遂将前辈修习之本及茅山藏本比对隐书,辄撰音义,兼疏同异,粗解所

  •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李心传

    中国南宋高宗等四朝史。李心传(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撰。分甲、乙两集,分别成书于嘉泰二年(1202)和嘉定九年(1216)。有《函海》本及《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木活字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会稽孙星华据殿本翻刻,并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