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食货一一

钱法

【宋会要】

交子贸易:真宗朝置务,以朝臣立之,废复更易。明道中铸钱,文曰「明道元宝」,真、篆书二品。

东南诸路铸钱:国朝承南唐之旧,为之未广么。咸平三年,马忠肃亮以虞部员外郎出使按此处记事有误,《宋史》卷二九八《马亮传》:亮字叔明,谥忠肃。其出使于池州置监铸钱事在太宗朝。「此云咸平三年」,误,当考。,始于江、池、饶、建四州岁铸钱百三十五万贯,铜铀皆有余羡。真宗即位,以宗肃为江南转运副使、兼都大提点江南福建路铸钱四监,凡役兵三千八百余人。大中祥符后,铜坑多不发。逮天禧末,所铸纔一百五万。及蔡京为政,大蹑中,岁收铜乃六百六十余万斤。比祖额亏四十余万斤。内旧场四百六十余万斤,剩铜一百余万斤,石铜七十万斤,新场三十万斤。江、湖、闽、广十监每年共铸钱二百八十九万四百缗,计用铜一千十一万五千斤。江州广宁二十四万、池州永丰三十四万五千、饶州永平四十六万五千、建州丰国三十四万四百。四监一百三十四万缗,上供。衡州咸宁二十万

、舒州同安十万、严州神泉十五万、鄂州宝泉十万、韶州永通八十三万、梧州元丰十八万、已上六监,一百五十六万缗,逐路支用。以所入约所用,计少铜三百三万五千斤。自渡江后,岁铸钱纔八万缗,近岁始倍。盖铜铁铀锡之入,视旧纔二十之一旧一千三百二十万斤,今七千余万斤。所铸钱视旧亦纔二十之一尔。

食货 宋会要辑稿 食货一一 铸钱监

铸钱监

【宋会要】

江州广宁监额:三十四万贯,旧额二十万贯。池州永丰监额:四十四万五千贯,旧额四十万贯。建州丰国监额:二十万贯,旧额三十万贯。韶州永通监额:四十万贯,大钱,内兼铸小钱八万贯。惠州阜民监额:三十五万[贯]。永兴军钱监额:一十万贯。华州钱监额:一十万贯,大钱。陕州钱监额:一十万贯。绛州垣曲钱监额:一十三万贯,大钱。卫州黎阳监额:一十五万贯,小钱;五万贯,大钱。西京阜豹监额:二十万贯。兴国军富民监额:二十万贯。衡州熙宁监额:一十五万贯。睦州神泉监额:一十五万贯。鄂州宝泉监额:一十万贯,大钱。舒州同安监额:一十五万贯。号州在城、朱阳两监额:各一十二万五千贯文,大钱。商州在城、洛南两监额:各十二万五千贯,大钱。兴州济农监额:四万贯文,旧额:三万九千二百六十三贯二百五十文,每贯重一十二斤十二两。嘉州丰远监额:八万六千六百一十七贯,旧额:四万贯。邛州惠民监额:一十万九千八百五十一贯,旧额:十二万六百二十二贯。通远军威武镇钱监额:一十二万五千贯,大钱。岷州滔山镇钱监额:一十二万五千贯,大钱。已上并以文武京朝官、使臣殿直已上,每监二员,至或用三员。或举用选人,或

以州官兼领而已。

铸钱:每铸一贯省,用铜二斤八两,铀一斤一十五两,锡三两,炭五斤。

浸铜之法:先取生铁打成薄片,目为锅铁,入胆水槽,排次如鱼鳞,浸渍数日。铁片为胆水所薄,上生赤煤,取出,刮洗钱煤入炉烹炼。凡三炼,方成铜。其未化铁却添新铁片,再下槽排浸。

饶州永平监额:四十六万五千贯。池州永丰监额:三十四万五千贯。绍兴元年,拨并寄役赣州铸钱监,本监官认铸额。建宁府丰国监额:二十五万四百贯。韶州永通监额:四万七千一十七贯。赣州铸钱监、严州神泉监,以上并无定额。

食货 宋会要辑稿 食货一一 钱 法

钱法

食货 ~ 杂录原书注云:「松案:《大典》作《鄱阳志》引《宋会要》。下接太平兴国二年。」/

杂录原书注云:「松案:《大典》作《鄱阳志》引《宋会要》。下接太平兴国二年。」

周世宗南征,李景徙饶州徙:原作「徒」,据《宋史》卷四四一《徐铉传》改。,召徐铉为太子右谕德。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人。见《东都事略 徐铉传》。

太平兴国二年,江南转运使樊若水言:「江南旧用铁钱,于民非便。望于升州、饶州出铜处置官铸钱,其铁钱即令诸州鼓铸为农器,以给江北流民。

八年三月,诏曰:「饶州岁市私铀锡六万斤饶:《长编》卷二四、《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一作「虔」。,为钱十五,自今请增三钱;锡十五万斤,为钱二十九,增六钱。饶州市炭,秤为钱十,增三钱。」从转运使张齐贤之请么。先是,李煜咤唐旧制,于饶州永平监岁铸钱六万贯。江南平,增数为七万贯,常患铜少不充用。齐贤任转运使,求得江南伪承旨丁钊,尽知饶、信、虔等州山谷出铜虔:原作「处」,据《长编》卷二四、《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一改。、铀、锡处,齐贤即调发诸县丁男采之。是年增数十倍,明年得铜铀八十五万斤,锡十六万斤,咤杂用铀、锡,岁铸钱三十万贯。补丁钊为承旨,领五郡铜。先是,永平监用开元通宝钱法永:原作「承」,据《长编》卷二四、《宋史》卷一八○《食货志》下二改。元通:原作「通元」,据《长编》卷二四、《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一改。,甚好,周郭精妙。至是杂用铀、锡,虽岁增数倍,而稍为粗恶。《续通鉴长编》又云:初,齐贤陛辞日,上面命曰:「汉时吴王即山铸钱,江南多出铜,为朕密经营之经:原脱,据《长编》卷二四补。。」齐贤访前代铸法,惟永平监用唐开元钱料,坚实可么,由是定取其法。凡用铜八十五万斤,铀三十六万斤,锡十六万斤。或言增铀锡多,齐贤固引唐朝旧法为言。但丁制作丁钊。

淳化五年,诏:「饶州旧例集民为甲,令就官场买茶。自(令)[今]听从便收市。又至道二年十月,赐池州新置铸钱监名曰永丰。先是,州每年铸钱四十

万贯,至是复于池州分置是监,共铸钱六十四万贯。《九朝通略》云四十四万贯。

大中祥符元年闰十月大中祥符元年闰十月:按是年无闰十月,此系年误。,右谏议大夫凌策言:「饶州自来官买金,禁客旅兴贩。或为人论告,即追禁平人,烦挠刑狱。自今请许纳税钱。」从之。

二年六月,诏:「饶、池州等铸钱监,比者岁给缗钱,以赡工匠,宜例功给。饶州岁七十万,池州三十万。」

五年,诏增给诸州铸钱监匠率分钱。

钱岁额四万七千五百九十七贯。又饶州买茶额五十五万一千八百三十九斤。又饶州茶品:片茶庆合每斤一百四十三文,运合一百二十二文,仙芝一百一十文,不及号七十七文,头金每斤五百文,腊面四百一十五文,头骨三百五十五文、茗茶、末茶 五年,除饶、信州买铜场孀税钱。饶州、鄱阳、乐平、浮梁、德兴四县和买金额五百四十二两八钱,三班一员监当。又饶州德兴市银场和买年额千七百四十九两五钱,县官一员监。又饶州兴利场和买额二十一万一千七百三十四斤二两,三班一员监。又饶州永平监额四十五万三千一百五十贯,朝官、三班各一员监。又饶州及德兴、浮梁、余干、安仁县、石头镇六务,税钱岁额二万五千四百七十贯。又饶州及余干、浮梁、乐平、德兴、安仁兴利场、石头镇、景德镇九务,酒并四十一文,鹿黄三十七文。又饶州公用钱二百贯。《九朝通略》云:初,铸钱但有饶州永平、池州

永丰。咸平二年,宰臣张齐贤言:「今钱货未多,望择使臣按行出铜易得炭薪之处,增置监铸钱」。乃命虞部员外郎冯亮等至建州置丰国监冯亮:按本书食货一一之一作「马忠肃亮」,即马亮,当考。,江州置广宁监。明年,凡铸钱一百二十五万,乃以亮为江南转运副使、提点江南福建铸钱事。康定元年,咤陕西移用不足,屯田员外郎皮仲容建议增监冶铸,咤 江南铸大钱,而江、池、虢、饶州又铸小铁钱,悉辇致关中。庆历元年十一月,诏江、饶、池三州铸铁钱三百万缗,备陕西军费。崇宁二年正月,户部尚书吴居厚言:「江、池、饶、建四监岁铸缗钱一百三十余万,近年(侵)[浸]么,欲别立劝沮之格。」诏从之。十月,江淮等路发运副使胡师文言:「自熙宁以来,当二大铜钱不许转京,故诸州官库所积甚多。今(迄)[乞]改铸当十钱,许四文,可成三文,则十万贯当为三百万贯。」癸卯,诏从之,令江、池、饶、建、舒、睦、衢、鄂八监依陕西样铸当十钱。于是当二钱悉罢铸矣。后崇宁五年,不行用,其当二钱依旧存用,仍罢铸当十钱,只令铸小钱。

仁宗景佑元年铸钱,文曰「景佑元宝」,真书、篆书二品。

干文钱:太平兴国九年,日本国僧 然等浮海而至,云其国(周)[用]铜钱,文曰「干文宝原书此下云:「松案:干文钱、交趾国黎字钱二条,《大典》钱字号引,今附录于此。」」。

交趾国黎字钱:秘书丞朱正臣言:「前通判广州,窃见藩商多往交州贸市,赍黎字及砂镴钱至州,颇紊中国之法。」

食货 宋会要辑稿 食货一一 铸钱监

铸钱监

食货 宋会要辑稿 食货一一 宋毕仲衍《备对》

宋毕仲衍《备对》

仲:原脱,据《文献通考》卷

九、《宋史》卷二八一《毕仲衍传》改。

诸路铸钱总二十七监,每年铸铜、铁钱。铜钱逐监钱数:

阜豹监西京,二十万贯;黎阳监,二十万贯;永兴军、华州、陕府钱监钱监:原脱,据《文献通考》卷九补。,各铸二十万贯;垣曲监绛州,二十六万贯;同安监舒州,一十万贯;富民监兴国军,二十万贯;熙宁监衡州,二十万贯;宝泉监鄂州,一十万贯。已上并应副本路,内熙宁[监]五万贯应副(沆)[坑]冶买铜。广宁监江州,三十四万贯;永丰监池州,四十四万五千贯;永平监饶州,六十一万五千贯;丰国监建州,二十万贯。已上四监,每年二十万贯应副信州铀山场买银,三十五万贯赴内藏库充添铸年额,一百五万贯上供,内藏库纳;一十五万贯,左藏库纳。外九十万,每拨三十三万余贯内藏库封桩,候三年及一百万贯,至南郊前,拨与三司。永通监韶州,八十万贯;阜民监惠州,七十万贯,已上二州并应副买铜。内惠州买铜剩钱充小钱二十万贯,并更有剩钱,并起发上京,内藏库纳。铁钱逐监钱数:

在城、朱阳两监虢州,各一十二万五千贯;阜民、洛南两监商州,各一十二万五千贯。已上系折二钱,并应副本路交子本钱。威远镇通远军、滔山镇岷州两监,共二十万贯,嘉州二万五千贯,邛州七万三千二百三十四贯,兴州四万

一千贯。已上三州铸大钱。内嘉州二万贯,邛州五万贯,兴州三万贯,支与川茶司并应副本路。大钱以一当十。铜铁钱路分一十三路行使。

铜钱:两路使两路使:疑「使」字前脱「行」字。;铜、铁钱:四路行使;铁钱、铜钱,一十三路:折二钱,京畿裹不行使,府界并诸路并通行。开封府界,京东路,京西路,河北路,淮南路,两浙路,福建路,江东路,江西路,湖南路,湖北路,广东路,广西路。铜铁钱,两路陕西有折二钱,新铸至和饶,涧棱大 ,大铁钱并当小铜钱二文,永为定制。河束铜钱有折三、折二钱。陕府西路陕西路:此当有脱文,《文献通考》卷九云:「铜铁钱两路行使:陕府西路,河东路。」此脱「河东路。」。大铁钱一文当十文。成都府路「成都府路」前当有脱文,据《文献通考》卷九作「铁钱四路行使: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此句前当脱「铁铁四路行使」六字。,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

食货 宋会要辑稿 食货一一 版 籍

版籍

原书文前注云:「版籍,起太祖建隆

四年,讫孝宗干道六年。缺淳熙至嘉定共七条,应补抄。」

太祖建隆四年十月,诏曰:「萧何入关,先收图籍,沈约为吏,手写簿书。此官人所以周知其众寡么。如闻向来州县催科,都无帐历。自今诸州委本州岛判官、录事、参军点检逐县,如官元无版籍及百姓无户帖户抄处,便仰置造,即不得烦扰人户。令佐得替日交割批历, 选日铨曹点检。」

太宗至道元年六月,诏:「天下新旧逃户、检覆招携及归业承佃户税物文帐,宜令三司自今后画时点检,定夺合收、合开、合阁税数闻奏。若覆检卤莽,当行勘逐。仍令三司将覆检文帐上历管系,于判使厅置库枯阁准备取索照证。如有散失,其本部使副、判官必重行朝典,干系人吏决停。」

真宗景德二年

五月,三司度支判官黄世长请令三司每岁较天下税帐耗登以闻,从之。

八年,诏:「诸州县案帐抄旁等,委当职官吏上历收 ,无得货鬻弃毁。仍令转运使察举,犯者,官员重寘其罪,吏人决杖配隶。」时卫州判官王象坐鬻案籍文抄,除名为吏,配隶唐州,咤着条约。

天禧二年六月,三司言:「定夺三部合减省诸州府帐目奏状,一年计八万八千九百一十九道,约省三十四万五千二百余纸。其诸路州府望令转运使定数白三司,三司覆定以闻。」下诏曰:「计帐之繁,动盈几案,公家之利,无益关防。从事勾谷,空靡纸札。比令近侍同令删除,或匪切须,并从简并。咨尔在位,宜守亲谷,勿务滋章,至于烦扰。其令三司、诸路并依新减数目,不得擅有增益。」先是,上封者言:「诸州帐籍繁而非用,纸笔所费,或至掊敛,望省其数。」是岁又诏:「诸州自今造帐,营房半年一申,拣停军人一年一申,职员马递镇马帐并一季一申镇:《长编》卷九二作「铺」,疑是。。」三司使李士衡咤言逐年约减省帐目二分以上,在省手分亦合减省。遂诏三部官司议以闻。

四年二月,京东转运副使范雍言:「诸州帐籍,应在不少,望自今委转运使于逐州选官一员专管帐目,磨勘如及一百万数,一年内八分已上,并升差遣。不满百万,一年了者,批历为劳绩。」从之。

仁宗天圣元年十一月,上封者言:「天下每遇闰年,写造寔行版籍,甚有搔扰。况每岁备有空行版簿,拘管催促不至,失陷税赋。乞赐停罢。」乃下诏曰:「国家谷禹画以开疆,尽天临而覆物、崇建至

治,阜康生民。必务简于科条,用益清于政化。乃眷郡县,悉掌簿书,既钤键于赋舆,亦关防于生齿,坦有明制,存诸有司。其或许之空文,害于有益,上靡资于理本,下徒启于幸门。或牧守爱民,奏述暂从于停废;或官司循例,咤缘宁免于滋彰。将杜规求,宜削烦扰。应诸州县凡遇闰年所供寔行版簿,今后更不写造供申,只将催科空行版簿逐年磨勘入勾点检,上历枯阁,不得散失。」

三年七月,京西路劝农使言:「点检夏秋税簿,多头尾不全,亦无典押、书手姓名,甚有揩改去处。深虑欺隐,失陷税赋。近兖兖:原作「衮」,据本书食货六九之一八改。、郸、齐、潍、濮州磨勘出失陷税赋四万三千九百八十四贯匹石。看详欺隐税数,盖是造簿之时,不将递年版簿对读,割移典卖,又不取关帖证对,本州岛亦不点检,致作弊幸,走移税赋,改作 色。亦有贫民额外移税在户下,纵有披诉,只凭递年簿书,无由雪理。今乞侯每年写造夏秋税簿之时,置木条印一,雕年分、典押、书手姓名,令佐押字。候写毕,勒典押将版簿及归逃簿、典卖析居、割移税簿逐一勘同,即令佐亲写押字,用印记讫,当面毁弃木印。其版簿以青布或油纸衬背,津般上州请印。本州岛干系官吏更切勘会,委判句官点检,每十户一计处,亲书勘同押字讫,封付本县勾销,仍于令佐厅置柜收 。如违,依法施行。书手虽经数数:疑当作「赦」。,仍勒充州县重役。令佐不亲勘读,以至失陷税赋,虽去官不原。」事下三司,三司检会

《农田 》:应逐县夏、秋税版簿,并先桩本县元额管纳户口税物都数,次开说见纳见逃数及逐村甲名税数,官典勘对,送本州岛请印讫,更令本州岛官勘对朱凿,勘同官典姓名书字结罪,勒勾院点勘。如无差伪,使州印讫,付本县收掌勾销。今请依所乞造置簿印施行。」从之。

景佑元年正月十三日,中书、门下言:「编 节文:诸州县造五等丁产簿并丁口帐,勒村耆大户就门抄上人丁。虑炎伤州县搔扰人民。」诏京东、京西、河北、河东、淮南、陕府西、江南东、荆湖北路,应系灾伤州军县分,并权住攒造丁产文簿,候丰稔,依旧施行。

神宗熙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诏今后农田利害今:原作「令」,据本书食货六九之一九改。,据州县具到图籍并所陈事状籍:原书天头注云:「『籍』。一作『簿』。」按本书食货六九之一九作「簿」。,并委管勾官与提刑转运议差官覆按。

四年五月十六日,司农寺言:「乞差府界提点司委官分诣诸县,同造五等簿升降人户。如敢将四等已下户不及得自来中等已上物力升在三等,致人户(被)[披]诉,其当职官吏并从违制,不用赦降。」从之。

八年正月八日,察访荆南路常平等事蒲宗孟言:「近制:民以手寔上其家之物产,而官为注籍,以正百年无用不明之版图,而均齐其力役,此天下之良法么。然县灾伤五分已上,则不与焉,且留以俟丰岁。以臣蹑之,使民自供手寔,无所扰么,何待于丰穰哉 愿诏有司,不以丰凶,弛张其法。」从之。吕惠卿为手寔法,奉使者至析秋毫,天下病之,而宗孟有此奏。既而

诏司农寺罢手寔法。

元丰元年九月十三日,中书言:「应诸县造乡村坊郭丁产等第簿,并录副本送州印缝,于州县枯阁。」从之。

十月二十一日,诏:「应造簿路分,秋料官场税额放及七分以上处原书天头注云:「『料官场』一作『科及夏』。」按本书食货六九之一九作「科及夏」。又《长编》卷二九三「官场」作「灾伤」,于义为长。,权免造,并候次年。」

十二月九日,两浙路提举司言:「浙西民户富有物力,自浙以东,多以田产营生。往年造簿,山县常以税钱,余处即以物力推排,不必齐之以法原书天头注云:「『之以』一作『以一』。」按本书食货六九之一九、《长编》卷二九五均作「以一」。。今欲通以田土、物力、税钱、苒米之类,各以次推排推:原作「数」,据《长编》卷二九五改。又原书注云:「『各以次数排』一作『各令挨排』。」按本书食货六九之二○作「各令挨排」。,随便敷纳役钱。所贵民力所出,轻重均一原书天头注云:「『一』一作『平』。」按本书食货六九之二○作「平」。。」从之。

二年四月二十一日,知谏院李定言:「秀州嘉兴、崇德两县,初定役法时,以僧舍什物估直敷钱,恐非法意。下司农寺请下本路改正。他路有类此者,令提举司依此施行。」从之。

哲宗元符元年二月二日,新权提举广南西路常平等事卢君佐言:「京东河北有山林陂泽,盗贼结集,乞置籍以记浮名。」诏户部立法以闻。

徽宗宣和二年四月二十一日,江浙淮南等路宣抚使童贯奏:「奉诏措置东南凶贼,切详平贼之后,民事最为急务。勘会经贼烧劫州县,图书散失,理当重造户口版籍,以定将来税役。」从之。

六年闰三月十六日,新差提举河东路常平等事林积仁言:「熙丰良法,莫大于常平免役,而常平免役之政令以户籍为本。户有五等,县置簿以籍之。凡均敷数、雇钱、科差、徭役及非泛抛降合行均买者,皆以簿为据。然诡名挟户挟:原作「狭」,据本书食货六九之二○改。,减落价贯,在法许告,有追赏

断罪刑名。欲下诸路常平司,以指挥到日,遍行晓谕,限一季许冒犯人陈首,特与改正,仍免断罪追赏。限满不首,重寘以法。若咤人告发,而州县根治灭裂者,提举官按劾以闻。」从之。

高宗皇帝绍兴元年二月二十八日原书天头注云:「『高宗』一作『光尧』。」按本书食货六九之二○作「光尧」。,臣寮言:「州县经兵火处,版籍残缺,奸吏并缘为私,所存无几,不可钩考,使户口未寔,赋役不均,豹用莫知所从出。今乞严 诸路监司,应经兵火州县,自来所有丁产、钱谷簿书,皆依法置造。如委无旧本,许以帐状及寔可照验事迹类聚攒成。又无,即从诸司用干证文字,与州县见存案牍互相点勘,以成新书。监司以逐州名数开具申尚书,本部立为定制。所有期限,乞从朝廷处分原「从」字下衍一「自」字,据本书食货六九之二一删。。」户部契勘:「见行下诸路转运司取索供申外,如内有曾经兵火去处,欲依本官所乞,用干照文字互相照勘成书。」诏依,仍限半年。

二年三月二十三日,诏曰:「朕于民事,未尝敢缓,而守令监司,弗之察么。访闻造簿之岁,奸赃狼藉,民被其苦。而又轮差甲头、保长之后,公然有备偿之说,大无谓么。可自今后应逃亡死绝、诡名挟佃挟:原作「狭」,据本书食货六九之二一改。、产去税存之户,不待造簿,画时依法倚阁,检察推割,庶使斯民犹堪给养,而不被无艺之横敛么。如违,令佐、公吏并窜配海岛,有赃者依去年十二月十四日指挥,知、通、监司隐庇而不举发者同罪。应昨来造簿不公,及今后不为画时依法施行者,并许民户越诉。令户部立法,取旨

行下原书天头注云:「『行下』一作『施行』」。按本书食货六九之二一作「施行」。。」

闰四月三日,右朝奉郎姚沇言:「欲乞朝廷行下诸路转运司,相度曾被烧劫去处失契书归业人,许经所属州县陈状。本县行下本保邻人依寔供证,即出户帖付之,以为永远照验。如本保邻人作情弊故意邀阻,不为依寔勘会,及本县人吏不实时给户帖,并许人越诉,其合干人重寘典宪。」

八月二十二日,诏:「今后应逃亡死绝、诡名田产,令户部立法。今修立下条:诸逃亡死绝及诡名挟佃并产去税存之户,不待造簿,画时倚阁,检察推割」。从之。

四年四月十六日,户部言:「依条:每年取会诸路转运司供攒户口升降管额文帐。今据淮南转运司申,缘本路州县纔方招诱,渐有归业人户,未敢便行抄札户口,切虑惊扰虑:原作「应」,据本书食货六九之二二改。,复有逃移。本部相度,欲自绍兴五年为头头:疑误。。」从之。

五年五月八日,诸路军事都督行府言:「诸路收支、见在钱物,今后分上下半年,县具数申州,州类聚,同本州岛之数申漕司。如系常平茶盐司并提刑司钱物如:原作「知」,据本书食货六九之二三改。,即依此申所隶置籍。本司总一路之数,作旁通册开具闻奏,付之户部,考察登亏。仍诏守倅今后岁终及替罢,并开具管下诸县上一州收支、见在数目,申尚书省。其初到任,即具截日见在申户部,户部亦行置籍。」从之。

十月十日,尚书省言:「勘会诸路户口并合输夏税秋赋帐状,虽有立定供申条限,近来州县违废法令,不即供申。今要见诸路租额并即今每州并每县五等

人户各若干,逐等人户各夏、秋二料合纳税赋各若干原书天头注云:「『料』一作『科』。」按本书食货六九之二二作「科」。。」诏令户部立定体式,限一月取会诸路州县,作旁通册开具申。

十二月二十三日,诏户部,令州县遵依已降指挥,止以见在簿籍内所管数目出给。今来全在州县官用心措置,务要简便,于民不扰,早得给付。如敢乘此差人下乡根括,勾呼搔扰,并当重行停降。咤而容纵公吏乞取,除公吏以枉法论坐罪外,官比公吏减一等。仍仰提刑司常切觉察,及许人户诣本司越诉。以都省言州县尚勒令人户开具,追呼搔扰,故有是诏。

六年十二月十八日,臣僚言:「州县推排人户,于造簿之时,宜得其寔。若产去税存者,根究受产之家,据数摊理。」以契内价贯为物力者,取见出产之家苒税都数参酌均定,则不得而欺矣。版籍既明,赋役均当,若贫若富,各得其所。欲望申 诸路州县官吏,应遇人户诉理苒税物力,并依公参酌,推受过割。」(招)[诏]产去税存,已有条令,仰户部申严行下。余令诸路转运司限十日一就相度,申尚书省。

七年五月七日,比部员外郎薛徽言:「欲望明饬有司谷考州县丁怅,核正文籍,死亡生长,以时书落。岁终,县以丁之数上州,州以县之数上漕,漕以州之数上之户部,户部合天下之数上之朝廷。残破之处,计登耗而为之赏罚。其重困之由,愿讲明之;其伤残之法,愿申严之。」从之。

十二年七月十八日,户部言:「州县人户产业簿,依法三年一造,坊郭十等,乡村五等,以农隙时当官供通,自相推排,对旧簿批注升降。今欲乞行下诸路州县,依平江府等处已降指挥,西北流寓之人,候合当造簿年分推排施行。」从之。

十三年九月一日,诏:「州县租税簿籍,令转运司降样行下,并真谨书写。如细小草书,从杖一百科罪勒停,永不得收叙。其簿限一日改正。当职官吏失点检,杖八十。如有欺弊,自依本法施行。」从转运使李椿年之请么。

十六年六月十日,权知郴州黄武言人户典卖推税,诏令户部立法。户部今修下条:「诸典卖田宅,应推收税租,乡书手于人户契书户帖及税租簿内,并亲书推收税租数目并乡书手姓名,税租簿以朱书,令佐书押。又诸典卖田宅,应推收税租,乡书手不于人户契书户帖及税租簿内亲书推收税租数目、姓名、书押令佐者,杖一百,许人告。又,诸色人告获典卖田宅,应推收税租,乡书手不于人户契书户帖及税租簿内亲书推收税租数目、姓名、书押令佐者,赏钱一十贯。」从之。

十八年四月三十日,臣寮言:「比年以来,迁徙之民怀土归业者众,淮甸间如通、泰等州,号为就绪。州县欲便于科差推排物力,其间归业未满三年者,与免推排一次。」从之。

二十年九月八日,臣寮言:「四川诸县推排等第,除坊郭营运依旧例外,其乡村人户家业数内若有营运,合依见行条法推排升降。如典卖田产价直,欲乞改正,

只用本色。所管税色物斛,依见今州县衮折则例,并(细)[纽]税钱,若于本处或有未便,乞令开具的确利害以闻。」从之。

二十一年二月四日,诏临安府见排等第,依在京例与免。

二十二年二月七日,右宣义郎、大理评事王彦洪言:「切见甲令所载,三年一造簿书,于农隙之时,令人户自相推排,盖欲别贫富,升降等第,务从均平,此万世之良法么。近来间有县令将欲任满,辄促期限,或迁延以待后政,致有下户物产已去,而等第犹存。欲望申严法禁,于农隙推排之时,不得妄有展促期限,以杜贪墨慵懦之弊。如或违戾,令监司郡守按劾以闻郡:原作「都」,据本书食货六九之二五改。。」从之。

五月八日,前知池州陈汤求言:「乞今后州县不得将牛船、水车应干农具增为家力,其卖买交易,许免收税。如官司辄敢巧作名目如:原作「知」,据本书食货六九之二五改。,暗排家力及抑纳税钱者,许人户越诉,专委提举常平司纠察,官吏重寘以法。」从之。

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大理评事刘敏求言:「乞令有司申严法禁,俾诸州依条限印给税租簿,仍钤束人吏乞取之弊。如有违戾违戾:原作「戾违」,据本书食货六九之二五乙。,重寘于法。」上咤宣谕:「法令固在,如官吏奉行不虔,虽申明行下,终亦无益。为知州者,须更历民事通晓利病者为之。」咤命监司以时检察,有不如令,按劾以闻。

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二日,新差权发遣全州杨揆札子言:「在法:人户家产物业,每三岁一推排,升降等第。如有未当,许人户陈诉改正,然后立为定籍,置柜

收藏于长官听。凡有差科,令佐躬亲按籍均定。比年以来,州县弛慢,尽付胥吏之手,每遇差科,公然贿赂,良民受弊,依前产去税存,故使贫乏下户多有逃移。欲望明饬有司,申严行下诸路监司守臣,凡差科,并须令佐躬亲均定,不得令公吏干预,惟许检阅抄写。如有违戾,仰监司按劾以闻。」从之。

三十年六月十四日,诏:「诸州县岁终攒造丁帐,三年推排物力,除附升降,并令按寔销注。州委官、县委主簿,专掌其事。监司太守常切检点,如有脱落,许人户越诉,当行官吏以违制论。」从户部之请么。

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臣僚言:「望诏有司立法:自今知县、县丞满罢之日,批书条限内曾无排造文簿,及县丞推受物力有无未了名件,庶几版图得寔,可以据籍定差。」于是给舍金安节等看详:「昨降指挥,任满批书,并依祖宗旧例。」诏依。

五月三日,四川总领王之望言:「契勘人户将田宅遗嘱与人,及妇人随嫁物产与夫家管系。在法:田宅止于出母生母原书天头注云:「『于出母生』一作『与出母嫁』。」按本书食货六九之二六作「与出母嫁」。方合免税。若与其余人,并合投税。今四川人户遗嘱、嫁资,其间有正行立契,或有止立要约,与女之类,亦合投税。缘得遗嘱及嫁资田产之人依条估价投契,委可杜绝日后争端。若不估价立契,虽可幸免一时税钱,而适所以启亲族兄弟日后诉讼。」户部言:「人户今后遗嘱与缌麻以上亲,至绝日,合改立户。及田宅与女折充嫁资,并估价赴官投契纳税。其嫁资田产于契内分明声说,候人户赍到税钱,即日印契置历,当官给付契书。如合干人吏咤缘搔扰,许人户经官陈诉。若出限不即经官税契,许人户告,将犯人依匿税法施行。」从之。

绍兴三十二年寿皇圣帝已即位,未改元八月二十三日,中书、门下言:「州县三年一次推排坊郭、乡村物力,多系坊正、保正、副私受人户钱物,升排不公。守令信凭人吏藏匿等第文牓,洎至人户知得,并已限满,无缘陈理,贫弱受害。今仰州县推排出院日分明出牓,如尚敢循习,委监司觉察奏闻,当议重寘于法,庶使良民有所申诉。」从之。

寿皇圣帝干道二年正月十八日,诏:「娉大雅奏汉制上计之法,朕以为可行于今,令侍从、台谏参考古制进呈。」先是,知秀州娉大雅置本州岛拘催上供钱格目来上,且言:「汉制:岁尽,郡国诣京师奏事。至中兴,则岁终遣吏上计。于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临轩受贺,而属郡计吏皆觐,以诏殿最。今么不然,未尝有甘泉上计之制,而臣始为之奏。且臣所撰《州县拘催上供钱格目》者,盖法汉之大司农郡国四时上月旦见钱谷簿。其逋未毕,各具别之之意以为书么。敢昧死以献,惟陛下裁择。」于是监察御史张敦寔、刘贡言:「切谓一县必有一县之计,一郡必有一郡之计。天下必有天下之计,天下之计总郡县而岁考焉。三代远矣,方册可得而知者,自禹别九州岛,成赋中邦,咤南巡狩而

至大越,登茅山而会诸侯,号其山曰会谷,后立会谷郡。《汉书》注云:『以其会诸侯之计于此么』。逮至《周官》所载,最为详悉。《天官》冢宰之属理豹居其半,掌豹用而言岁终则会者凡十。又太府之职,岁终则货贿之入出会之。小宰之职,岁终则令群吏致事群:原作「郡」,据本书食货六九之二七改。。郑氏注云:若今之上计么。汉承秦后,萧何收其图籍,知张苍善筭,于是令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者。此则汉初之制,专命一人以掌天下所上之计么。至武帝建元五年,诏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偕。注云:计者,上计薄使么。郡国每岁遣诣京师上之。元封五年三月,朝诸侯王、列侯受郡国计。太初元年十二月,又受计于甘泉。天汉三年,又受计于泰山之明堂。太始四年三月,又受计于泰山之明堂。是则终武帝之世,五十余年之间,一受计于帝都,三受计于方岳,或以三月,或以十二月之不同么。至宣帝黄龙元年正月,下诏曰:『方今天下少事,而民多贫,盗贼不止,其咎在上计簿文具而已,务为欺慢,以避其课。令御史察计簿疑非寔者按之,使真伪无相乱』。是则在宣帝之时,郡国所上计簿,已不能无弊矣。光武中兴,岁终遣吏上计,遂定制论。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临轩受贺,而属郡计吏皆在列,置大司农专掌之。其逋未毕,各具别之,今娉大雅所陈者是么。然西汉言郡国上计,东汉言属郡计吏,则远方者,在东汉未必偕

矣。汉之大司农,则今之户部么。窃见户部掌天下之豹计,有上限、中限、末限之格法,有日催、旬催、五日一催之期会。每于岁终,独以常平收支、户口租税造册以进呈,而于州郡诸色窠目尚略焉。是于三代岁终则会与两汉岁终上计之法为未备么。然而去古愈远,文籍愈烦,在西汉已不免文具之弊,况今日能尽革其伪乎 在东汉止于属郡之内,况今日川广之远,能使其如期毕至乎 以臣等愚见,莫若岁终令户部尽取天下州郡一岁之计已足未足、亏少亏多之数,并皆造册,正月内进呈。兼采汉制,丞相选差一人,考核户部所上计,而明州郡之殿最,则三代、两汉之制皆兼该而无不足之处矣。」诏令户部措置。其后户部言:「诸路州军岁起上供诸色窠名钱帛粮斛,各有立定起发条限、年额、数目,本部每年预行检举,行下诸路监司及州军当职官排日催促,依限拨纳。其岁终,具常平收支并税租课利,旁通系取前一年数,户口本年数,造册以进呈。内不到路分,次年附进。今来张敦寔等奏陈,岁终,令户部尽取天下州郡一岁之计已足未足、亏少亏多之数造册,正月进呈。缘诸州军地里远近不同,窃虑不能于次年正月尽寔申到。若候取会齐足攒造,亦恐后时。今措置,欲立式遍下诸处州军知、通、当职官,各以本州岛每岁应干合拨上供窠名钱帛粮斛数目置籍,照条限钩考拨纳。岁终,逐一开具造册,须管于次年正月了毕,诣阙投进。候到,降付户部参考。将拖欠诸军诸军:疑当作「州军。」,具当职官吏按劾,伏取旨黜责施行之。」上曰:「如此措置,甚善。」从之。

二月三日,诏:「淮东近咤措置沙田芦场,拘留人户供攒户式,有妨春农,并仰日下放散。如有未圆备去处,候秋收毕日施行。内形势上户,即仰措置取会,不得追扰耕作之人。」

十一月二十六日,权户部侍郎曾怀言:「户部掌催诸路豹赋,名色不一。自来缘无版籍,无凭谷考,往往多致失陷。积弊之么,习为故常。被旨攒具到版籍,一物一件,皆有照据。乞自今每岁诸郡具所起发钱料名,总计寔数作一项,限次年正月终申发。委遂路所隶监司覆寔,限一月上之,户部具殿最以闻,取旨赏罚。庶有司各知任责,豹赋不致失陷,国用得以不乏。」从之。

六年十月十一日,户部侍郎、两浙两:原作「江」,据《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七改。、京、湖湖:原作「朝」,据《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改。、淮、广、福建等路都大发运司史正志史正志:原作「史正忠」,原书天头注云:「『忠』一作『志』」,按作「志」是,今据本书食货六九之三○、《宋史》卷三四《孝宗纪》及《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改。言:「臣恭惟本朝自圣祖及仁宗相继嗣统原书天头注云:「『自圣祖及仁宗』一作『圣祖神宗』」。按本书食货六九之三○作「圣祖神宗」,当是。,爰考元和之制,踵为会计之书,万机之暇,未尝不视之为先务。岁月易么,奸弊易生,故不得不时为会计,以救其弊。是以景德之录、庆(历)[历]之录、皇佑之录以致元丰《中书备对》,分令诸房揭贴,搜罗详密,纤悉备具。朝廷每有施行原书「朝廷」前衍「且」字,据本书食货六九之三○删。,不复待报于外,按图阅籍,如指诸掌。窃思惟祖宗之时,所谓会计之书修纂如是之易者,盖缘郡国帐状如期来上盖:原书作「益」,其天头注云:「『益』疑『盖』,副本同。」今据本书食货六九之三○改。,无有隐匿谷违,故得以讨论措画。又尝考之条令:一州之帐

状,司法主之,一路之帐状,漕属主之,率诸路帐状上之户部。既已有帐司矣,又以别本关之比部,专以纂辑为之。违一月者有禁,踰一时者有罚。渡江以来,天下多事,簿书期会,日为纷扰,而帐状之计,漫不功省。近年以来,比部省并,曹帐司裁减吏额,拘催帐状,不复来上,故易于窜易,易于移兑,而干没之患滋生。臣谓救之之术,莫若谨帐状之上,续会计之书。是书一成,如镜之照,如权之称,尚何从逃哉从:原书天头注云:「『从』一作『所』」。按作「所」义为胜。。」从之。

二十七日,宗正少卿兼权户部侍郎王佐等言:「得旨编类版籍文字。谷考得增税钱一项,系依绍兴五年五月十二日旨挥,令诸路转运司量度州县收税紧慢,增添税额五分或三分,别历脱字别历收:此句疑有脱字。。今将帐案照得除临安府并太平州每季有收过外,其余去处并无所收,显见侵欺失陷。欲令诸路漕司自今年冬季为始,尽寔拘收。以十分为率,三分与本州岛赡给官兵,其七分赴左藏库送纳。仍限一月,先次取见本路州军合增添五分及三分数目,作册供申,户部置籍拘考之。」诏户部行下诸路漕臣开具州县收税紧慢去处参酌,申取旨朝廷指挥原书天头注云:「脱淳熙以后数条,应补抄。」按本书食货六九之三一至食货六九之三四有所脱部分,可参考。。

食货 宋会要辑稿 食货一一 户口杂录

户口杂录

太祖开宝九年,天下主、客户三百九万五百四;太宗至道三年,天下主、客户四百一十三万二千五百七十六;真宗天禧五年,天下主、客户八百六十七万七千六百七十七,口一千九百九十三万三百二十。仁宗天圣七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一十六万二千六百八十九,口二千六百五万四千二百三十八;庆历二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三十万七千六百四十,口二千二百九十二万六千一百一;八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七十二万三千六百九十五,口二千一百八十三万六千四八十三万六千四:原书天头注云:「『千』一作『十』,按本书食货六九之七○、《文献通考》卷一一《户口考》二均作「十」。;嘉佑三年,天下主、客户一千八十二万

五千五百八十,口二千二百四十四万二千七百九十一二千七百九十一:原书天头注云:「『二』一作『三』。按本书食货六九之七○作「三」。;八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二百四十六万二千三百一十七七:原书天头注云:「『七』一作『一』」。按本书食货六九之七○作「一」,《文献通考》卷一一《户口考》二作「七」。,口二千六百四十二万一千六百五十一;英宗治平三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二百九十一万七千二百二十一七千:原书天头注云:「『七』一作『九』」。按本书食货六九之七○作「九」,《文献通考》卷一一《户口考》二作「七」。,口二千九百九万二千一百八十五。以上《国朝会要》神宗熙宁二年,天下主、客户一千四百四十一万四千四十三,口二千三百六万八千二百三十;五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五百九万一千五百六十,口二千一百八十六万七千八百五十二;八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五百六十八万四千五百二十九,口二千三百八十万七千一百六十五;十年,天下主、客户一千四百二十四万五千二百七十,口三千八十万七千二百一十一八十:原书天头注云:「『十』一作『百』」。按本书食货六九之七○作「百」。;元丰元年,天下主、客户一千六百四十万二千六百三十一,口二千四百三十二万六千一百二十三;三年,天下主、客户一千六百七十三万五百四,口二千三百八十三万七百八十一;六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七百二十一万一千七百一十三,口二千四百九十六万九千三百;哲宗元佑元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七百九十五万七千九十二,口四千七万二千六百六;三年,天下主、客户一千八百二十八万九千三百七十五,口三千二百一十六万三千一十二;六年,天下主、客户一千八百六十五万五千九十三,口四千一百四十九万二千三百一十一;绍圣元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九百一十二万九百二十一,口四千二百五十六万六千二百四十三;四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九百四十三万五千五百七十,口四千三百四十一万一

千六百六六百六:原书天头注云:「『百』一作『十』。」按本书食货六九之七○作「十」。;元符二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七百九十一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七百九:原书天头注云:「『七百九』一作『九百七』。」按本书食货六九之七○及《文献通考》卷一一《户口考》二均作「九百七」。,三年,天下所升户二十四万五千二百五十七,口五十五万四十二;徽宗崇宁元年,天下主、客共升户三十万三千四百九十五,口四十万九千一百六十三;二年,天下升户二十五万九千七百五十八按文义,「天下」后疑脱「所」字。,口六十五万七千六百九十一;大蹑二年,天下所升户增一十二万四千一百七十三,口一十九万二千四十六;三年,天下所升户二十三万四千二百二百:原书天头注云:「『百』一作『十』」。按本书食货六九之七一作「十」。,口五十六万八百九十三。以上《续国朝会要》光尧皇帝绍兴二十九年原书天头注云:「『光尧』一作『高宗』」。按本书食货六九之七一作「高宗」。,天下主、客户一千一百九万一千八百八十五,口一千六百八十四万二千四百一;三十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一百五十七万五千七百三十三五十七:原书天头注云:「『五』一作『三』」。按本书食货六九之七一及《文献通考》卷一一《户口考》二均作「三」。,口一千九百二十二万九千八;三十一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一百三十六万四千三百七十七,口二千四百二十万二千三百一;三十二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一百一十三万九千八百五十四,口二千三百一十一万二千三百二十七。以上《中兴会要》

绍兴三十二年,寿皇圣帝已即位,未改元。诸路主、客户一千一

百五十八万四千三百三十四,口二千四百九十三万一千四百六十五此句下有脱文,原书天头注云:「有脱简,应补抄。脱『两浙路』至『三州之数』」。按所佚文见本书食货六九之七一。

;寿皇帝隆兴元年原书地脚注云:「『寿』一作『孝宗』」。按本书食货六九之七一作「孝宗」。,诸路主、客户一千一百三十一万一千三百八十六,口二千二百四十九万六千六百八十六此句下有脱文,原书天头注云:「脱『两浙路』至『五百一十六』两段」。按所脱文见本书食货六九之七一至六九之七二。;干道元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一百七十万五千六百六十二,口二千五百一十七万九千一百七十七此句下有脱文,原书天头注云:「脱『两浙路』至『四百二十三』一段」。按所脱文见本书食货六九之七二至六九之七三。;二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二百三十三万五千四

百五十,口二千五百三十七万八千六百四十八此句下有脱简,原书天头注云:「脱『两浙路』至『千九百二』一段」。按所脱文见本书食货六九之七三。;三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一百八十万三百六十六,口二千六百八万六千一百四十六此句下有脱简,原书天头注云:「脱『两浙路』至『六百一十一』一段」。按所脱文见本书食货六九之七三至六九之七四。;四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一百六十八万三千五百一十一,口二千五百三十九万五千五百二此句下有脱简,原书天头注云:「脱『两浙路』至『一百一十四』一段」。按脱简见本书食货六九之七四。;五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一百六十三万三千二百三十三,口二千四百七十七万二千八百三十三此句下有脱简,原书天头注云:「脱『两浙路』至『五百九十一』一段」按脱简见本书食货六九之七四至六九之七五。;六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一百八十四万七千三百八十五,口二千五百九十七万一千八百七十此句下有脱简,原书天头注云:「脱『两浙路』至『二百四十四』一段」按脱简见本书食货六九之七五。;七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一百八十五万二千五百八十,口二千五百四十二万八千二百五十五此句下有脱简,原书天头注云:「脱如前」。按所脱文见本书食货六九之七五至六九之七六。;八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一百七十三万六百九十九,口二千五百九十五万五千三百五十九此句下有脱简,原书天头注云:「脱如前」。;九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一百八十四万九千三百二十八,口二千六百七十二万七百二十四此句下有脱简,原书天头注云:「脱如前」。按脱简见本书食货六九之七七。。以上《干道会要》淳熙元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二百九万四千八百七十四,口二千七百三十七万五千五百八十六;二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二百五十万一千四百,口二千七百六十三一万四千一十三一:疑有误。;三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二百一十三万二千二百二,口二千七百六十一万九千一十九;四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二百一十七万六千八百七,口二千七百二万五千七百五十八;五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一百九十七万六千一百二十三,口二千八百五十五万八千九百四十;六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二百一十一万一

千一百八十,口二千九百五十万二千二百九十;七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二百一十三万九百一,口二千七百二万六百八十九;八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一百五十六万七千四百十三,口二千六百一十三万二千四百九十四;九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一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一十三,口二千六百二十万九千五百四十四;十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一百一十五万六千一百八十四,口二千二百八十三万三千五百九十;十一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二百三十九万八千三百九,口二千四百五十三万一百八十八;十二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二百三十九万四百六十五,口二千四百三十九万三千八百二十一;十三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二百三十六万九千八百八十一,口二千四百三十四万一千四百四十七;十四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五百五十二,口二千四百三十一万一千七百八十九;十五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一百八十七万六千三百七十三,口二千四百三十万六千二百五十二;十六年,诸路主、客户一千二百九十七千四百三十八,口二千七百五十六万四千一百六。以上《淳熙会要》

食货 宋会要辑稿 食货一二 户口杂录

猜你喜欢
  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司马迁
  列传第九十·刘昫
  卷二十八·谷应泰
  提要·许嵩
  卷之二百九十三·佚名
  卷二十五·佚名
  绎史卷一百三十四·马骕
  卷十九·司马贞
  读例存疑卷二十五·薛允升
  吴遵世传·李延寿
  薛显传·张廷玉
  卷一百四十二·佚名
  卷二十九·佚名
  諡法卷三·苏洵
  前清的内务府衙门·齐如山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三十三·彭定求

        卷433_1 【朱陈村】白居易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馀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

  • 伯颜·隋树森

    伯颜(一二三七--一二九五),姓八邻氏,蒙古族人。长于西城。元世祖至元初年奉使入朝,受忽必烈赏识,拜中书左丞相,后升任同知枢密院事。于至元十一年(一二七四)统兵伐宋,宋亡,曾出镇和林,数平诸王叛乱。元成

  • 提要·赵崇祚

    《花间集》十卷,后蜀赵崇祚编。崇祚字宏基,事孟昶为卫尉少卿,而不详其里贯。《十国春秋》亦无传。案蜀有赵崇韬,为中书令廷隐之子。崇祚疑即其兄弟行也。诗馀体变自唐,而盛行于五代。自宋以后,体制益繁,选录益众。而溯源星宿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四·佚名

    正统九年十二月乙已朔 上省郊祀牲○升提督易州山场柴炭通政司左通政陈恭为工部右侍郎仍理前事恭九载秩满保定等府州县采柴夫数千余人奏乞留恭提督吏部以闻故有是命○兀者卫都督剌塔劄童卫指挥塔哈纳等爱河等卫指挥朵

  • 绎史卷三十七·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齐灭纪左传【隠公元年】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 【二年】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公羊传入者何得而不居也 谷梁传入者内弗受也向我邑也】 九月纪裂繻来逆女卿为君逆也公羊

  • ·檄诸将弁大搜罗汉门诸山·丁曰健

    台民以倡乱为嬉,岂真不知刑戮之可畏?由大山深险,而逋逃之薮多也。成则出为民害,败则去为山狙,人迹不至,莫穷其底,彼何惮而不为哉!夏季大乱削平,渠魁咸缚;秋间尚有阿猴林、盐水港、六加甸、旧社、红毛寮诸孽,后先啸

  • 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钱穆

    中国文化有与并世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绝对相异之一点,即为中国社会有士之一流品,而其他社会无之。夏、商、周三代,中国乃一贵族封建社会,然其时已有士。如夏代之传说,商代之伊尹,起于版筑畎亩之中,而上登政治至高地位,其详已不可

  • 卷六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六十四职官略【一】官制【臣】等谨按稽古帝王建国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自云龙水火五雉五鸠其风尚矣唐虞惟百夏商官倍至於成周三百六十之名班班可考秦汉以後迄於

  • 平书订卷六 取士第四·李塨

    平书曰:古之教士不外六德、六行、六艺,而上士、中士、下士皆士也,为国任事分猷,以备乡大夫之选,故多练达伟敏宏毅之才,未有徒以读书能文为士者。徒读书能文且不足为士,况所读不过八股之文,又出于唐宋明经进士之下哉?嗟乎,人才靡

  • 尚书疏衍卷四·陈第

    明 陈第 撰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十有三年武王即位之十三年也此明明经文本无可疑者孔安国泥于大统未集之语遂以虞芮质成之日为文王受命之年九年文王崩武王立二年观兵又二年伐纣总之为十三年是以武王上冐文王之年合

  • 卷二十九·佚名

    △沙门品第三十三比丘乞求,以得无积。天人所誉,生净无秽。比丘乞求以得无积者,乞食比丘恒作是念。我今所求索者自足而已,不留遗馀计为财货。设有遗馀寻施与人不留遗长。如佛律禁所说,父母年迈老病着床。及同学比丘久抱重患

  • 卷二百三十二·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五十一复次善现,无相解脱门清净故色清净。色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无相解脱门清净。若色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无相解脱门清净故受想行识清净。受想行识清净故

  • 印度之佛教附录:说无我·梁启超

    佛说法五十年,其法语以我国文字书写解释今存大藏中者垂八千卷,一言以蔽之,曰&ldquo;无我&rdquo;。 佛何故说无我耶?无我之义何以可尊耶?&ldquo;我&rdquo;之毒害,在&ldquo;我爱&rdquo;、&ldquo;我慢&rdquo;,而其所

  • 成实论 第一卷·佚名

    成实论 第一卷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发聚中佛宝论初具足品第一前礼所应礼  自然正智者一切智应供  大师利世间亦礼真净法  及圣弟子众今欲解佛语  饶益于世间论应修多罗  不违实法相亦入善寂

  • 卷第二十一(声闻现行恶行僧部第十)·宝唱

    经律异相卷第二十一(声闻现行恶行僧部第十)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middot;调达与佛结怨之始一&middot;调达欲害佛及佛弟子二&middot;调达博学兼修神足止要利养三  &middot;调达拘迦利更相赞叹四&middot;调达就佛索

  • 处世悬镜·傅昭

    《处世悬镜》是一本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古书。行为上,识为先;藏者盛,舍者得;曲为聪,止为智;忍为要,厚者成;信者无敌。世事无常,先求退安而后致荣达。

  • 小说论·郁达夫

    文艺理论。郁达夫著。1926年1月上海光华书局出版,后曾多次再版。1925年,郁达夫曾在武汉大学讲授文学课程,《小说论》便是他当时的文艺学讲义之一。全书共有六章:第一章,现代的小说; 第二章,现代的小说渊源;第三章,小

  • 渚宫旧事·余知古

    一称《渚宫故事》。唐余知古撰。十卷。以朝代为序,记古荆楚地区史事、人物及掌故,始于西周文王时的鬻熊,止于唐末。渚宫为春秋时楚之别宫,因取为书名。宋代以来,仅存前五卷,记事至晋止。清四库馆臣为辑补遗一卷,自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