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桑楚第二十三
〔释文〕以人名篇。本或作庚桑。
〇典案:高山寺古钞本无「楚」字,与释文或本合。反。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
〔注〕夫与四时俱者无近功。
〔疏〕大穰,丰也。洒,微惊貌也。居住三年,山中大熟,畏垒百姓,佥共私道云:庚桑子初来,我微惊异。今我日计,利益不足称;以岁计,至功其有余。盖贤圣之人,与四时合度。无近功,故日计不足;有远德,故岁计有余。三岁一闰,天道小成,故居三年而畏垒大穰。
〔释文〕日计之而不足向云:无旦夕小利也。岁计之而有余向云:顺时而大穰也。
〇典案:淮南子俶真篇「是故日计之不足,而岁计之有余」,即本庄子此文。庶几其圣人乎!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
〔疏〕庶,慕也。几,近也。尸,主也。庚桑大贤之士,慕近圣人之德,何不相与尊而为君,主南面之事,为立社稷,建其宗庙,祝祭依礼,岂不善邪?,皆得自然之道,故不为也。
〇典案:「春秋生气」不词。高山寺古钞本注作「春生秋成」,即疏所谓「春生秋实」,亦释文所谓「至秋而成也」,疑是。
〔疏〕夫春生秋实,阴阳之恒;夏长冬藏,物之常事。故春秋岂有心施于万实?而天然之道已自行焉,故忘其生有之德也。「实」亦有作「寳」字者,言二仪以万物为寳,故逢秋而成就也。
〔释文〕正得秋而万寳成天地以万物为寳,至秋而成也。元嘉本作「万实」。
〇典案:高山寺古钞本「万寳」作「万实」,与元嘉本、疏所据本合。俞樾曰:「得」字疑衍,原文盖作「正秋而万宝成」。易说卦「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疏:正秋而万物皆说成也。即本此文,是其证。「得」字盖涉下句「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因而误衍。「春气发而百草生,正秋而万宝成」,文义已足,不必加「得」字与上句相俪偶。大道已行矣本或作「天道」。吾闻至人,尸居环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
〔注〕直自往耳,非由知也。
〔疏〕四面环各一堵,谓之环堵也,所谓方丈室也。如死尸之寂泊,故言尸居。
〔释文〕环如字。广雅云:圆也。堵丁鲁反。司马云:一丈曰堵。环堵者,面各一丈,言小也。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
〔注〕不欲为物标杓也。
〔疏〕窃窃,平章偶语也。俎,切肉之几;豆,盛脯之具,皆礼器也。夫羣龙无首,先圣格言;蒙德养恬,后贤轨辙。今细碎百姓,偶语平章,方欲礼我为贤,尊我为主,便是物之标杓,岂曰栖隐者乎?
〔释文〕俎豆侧吕反。崔云:俎豆食我于衆人间。杓郭音的,又匹幺反,又音吊。广雅云:树末也。郭云:为物之标杓也。王云:斯由己为人准的也。向云:马氏作「魡」,音的。标必遥反,一音必小反。吾是以不释于老聃之言。」
〔注〕聃云:「功成事遂,而百姓皆谓我自尔。」今畏垒反此,故不释然。
〔疏〕老君云:「功成弗居,长而不宰。」楚既虔禀师训,畏垒反此,故不释然。」作「孽」。「祥」,御览引作「降」。且夫尊贤授能,先善与利,自古尧、舜以然,而况畏垒之民乎?夫子亦听矣。」
〔疏〕尊贵贤人,擢授能者,有善先用,与其利禄,尧、舜圣人,尚且如是,况畏垒百姓,敢异前修?夫子通人,幸听从也!」为「栉发」之「栉」,当读入声,而其字以「次」为声,则亦可读去声,故徐邈音侧冀反。数米色主反。而炊昌垂反。向云:理于小利也。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
〔注〕混然一之,无所治为,乃济。
〔疏〕祖述尧、舜,私议窃窃,此盖小道,何足救世?
〔释文〕窃窃如字。司马云:细语也。一云:计校之貌。崔本作「察察」。举贤则民相轧。
〔注〕将戾拂其性,以待其所尚。
〔释文〕轧乌黠反。向音乙。戾拂符弗反。任知则民相盗。
〔注〕真不足而以知继之,则伪矣,伪以求生,非盗如何?
〔疏〕轧,伤也。夫举贤授能,任知先善,则争为欺侮,盗诈百端,趋竞路开,故更相害也。
〔释文〕任知音智。注同。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
〔注〕无所复顾也。
〔疏〕数物者,谓举贤、任知等也。此教浮薄,不足令百姓淳厚也。而苍生贪利之心,甚自殷勤,私情怨忿,遂生篡弒,谋危社稷,正昼为盗,攻城穿壁,日中穴阫也。
〔释文〕有杀音试。本又作「弒」。下同。
〇典案:高山寺古钞本、道藏音义本「杀」并作「弒」,与释文一本合。穴阫普回反。向音裴,云:阫,墙也。言无所畏忌。吾语女,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闲,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注〕尧、舜遗其迹,饰伪播其后,以致斯弊也。
〔疏〕唐、虞揖让之风,会成篡逆之乱。乱之根本,起自尧、舜。千载之后,其弊不绝,黄巾、赤眉,则是相食也。
〔释文〕吾语鱼据反。女音汝。后皆放此。
南荣趎蹵然正坐曰:「若趎之年者已长矣,将恶乎托业以及此言邪?」
〔疏〕姓南荣,名趎,庚桑弟子也。蹵然,惊悚貌。南荣既闻斯义,心生慕仰,于是惊惧正容,勤诚请益云:趎年老,精神暗昧,凭托何学,方逮斯言?
〔释文〕南荣趎昌于反。向音畴。一音绍俱反。徐直俱反,又敕俱反,又处由反。李云:庚桑弟子也。汉书古今人表作南荣畴。或作「俦」,又作「寿」。淮南作南荣帱,云:欶蹻趹步,百舍不休。亦作「畴」。蹵然子六反。已长丁丈反。将恶音乌。庚桑子曰:「全汝形。
〔注〕守其分也。
〔释文〕其分扶问反。后以意求之。抱汝生。
〔注〕无揽乎其生之外也。
〇俞樾曰:释名释姿容曰:抱,保也,相亲保也。是「抱」与「保」义通。「抱汝生」即「保汝生」。郭注曰「无揽乎其生之外也」,犹泥「抱」字为说,未达叚借之旨。无使汝思虑营营。若此三年,则可以及此言矣。」
〔疏〕不逐物境,全形者也;守其分内,抱生者也。既正分全生,神凝形逸,故不复役知思虑,营营狥生也。三年虚静,方可及乎斯言。此庚桑教南荣之词也。
〔释文〕思虑息吏反。下同。」疑「晚」之误。达耳矣崔、向云:仅达于耳,未彻入于心也。
庚桑子曰:「辞尽矣。曰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鸡不能伏鹄卵,鲁鸡固能矣。
〔疏〕奔蜂,细腰土蜂也。藿,豆也。蠋者,豆中大青虫。越鸡,荆鸡也。鲁鸡,今之蜀鸡也。奔蜂细腰,能化桑虫为己子,而不能化藿蠋。越鸡小,不能伏鹄卵,蜀鸡大,必能之也。言我才劣,未能化大,所说辞情,理尽于此也。
〇碧虚子校引江南李氏本、张君房本「曰」作□。张伯禧曰:「曰」字疑衍文。典案:庚桑子告南荣趎之辞犹未毕,下又云「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见老子」,则此处不当有「曰」字,明矣。疑写者见上云「辞尽矣」,李、张本有□,遂以意改为「曰」字耳。
〔释文〕奔蜂孚恭反。司马云:奔蜂,小蜂也。一云:土蜂。藿蠋音蜀。司马云:豆藿中大青虫也。越鸡司马、向云:小鸡也。或云:荆鸡也。能伏扶又反。鹄本亦作「鹤」,同。户各反,一音户沃反。卵力管反。鲁鸡向云:大鸡也。今蜀鸡也。鸡之与鸡,其德非不同也,有能与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见老子?」
〔疏〕夫鸡有五德:头戴冠,礼也;足有距,义也;得食相呼,仁也;知时,智也;见敌能距,勇也。而鲁、越虽异,五德则同,所以有能与不能者,才有大小也。我类越鸡,才小不能化子,子何不南行,往师以谒老君?
〇典案:高山寺古钞本「越鸡」作「越雏」,「鸡之与鸡」,作「雏之与鸡」。运智人闲,更致危身之祸。祸败在己,故云愁躯也。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愿因楚而问之。」
〔疏〕仁者,兼爱之迹;义者,成物之功。并是先圣蘧庐,非所以全身远害者也。故不仁不义,则伤物害人;行义行仁,则乖真背道。未知若为处心,免兹患害?寄此三言,因桑楚以为媒,愿留听于下问。真情,疮疣已成,无由可入。大圣运慈,深可哀愍也。溺,为惑更深。纵有怀道抱德之士,尚不能扶持,况放散玄道,而专行此惑,欲希禁止,可得乎?
〔释文〕放道如字。向方往反,云:依也。,心之所存,止在于此,如蒙指诲,辄奉为常。
〔释文〕卫生李云:防卫其生,令合道也。
〇典案:御览七百三十八引注云:「卫生,可卫护其生,全性命」,疑为司马逸注。」,即「嚘」之异文也。扬子太玄经夷「次三日柔,婴儿于号,三日不嚘」,二宋、陆、王本皆如是。盖以「嚘」与「柔」为韵。可知扬子所见老、庄皆作「嚘」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
〔注〕任手之自握,非独得也。
〔疏〕掜,拘寄,[而不]劳倦者,为其淳和与玄道至德同也。
〔释文〕终日握李云:卷手曰握。不掜五礼反。向音艺。崔云:寄也。广雅云:捉也。
〇俞樾曰:说文无「掜」字。角部:觬,角觬曲也。疑即此「掜」字。以角言则从角,以手言则从手,变「觬」为「掜」,字之所以孳乳浸多也。「终日握而手不掜」,谓手不拳曲也。崔云:掜,寄也。殊非其义。共其如字。崔云:壹也。终日视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
〔注〕任目之自见,非系于色也。
〔疏〕瞚,动也。任眼之视,视不动目,不偏滞于外尘也。
〔释文〕不瞚字又作「瞬」,同。音舜,动也。本或作「瞑」,莫经反。偏不徐音篇。行不知所之。
〔注〕任足之自行,无所趣也。
〔疏〕之,往也。泛若不系之舟,故虽行而无所的诣也。居不知所为。
〔注〕纵体而自任也。
〔疏〕恬惔无为,寂寞之至。与物委蛇。
〔注〕斯顺之也。
〔疏〕接物无心,委曲随顺。
〔释文〕委于危反。蛇以支反。而同其波。
〔注〕物波亦波。
〔疏〕和光混迹,同其波流。是卫生之经已。」
〔疏〕总指已前,结成义也。心,皆与物共。」释文引崔云:交,俱也;李云,共也。是皆未解「交」字之义。徐无鬼篇曰「吾与之邀乐于天,吾与之邀食于地」,与此文异义同。「交」即「邀」也,古字只作「徼」,文二年左传「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此云「邀食乎地」、「邀乐乎天」,语意正相似。作「邀」者,后出字,作「交」者,叚借字。诗桑扈篇「彼交匪傲」,汉书五行志作「匪儌匪傲」,即其例矣。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
〔疏〕撄,扰乱也。夫至人虚心顺世,与物同波,故能息怪异于羣生,绝谋谟于黎首。既不以事为事,何利害之能扰乎?
〔释文〕相撄于营反,徐又音婴。广雅云:乱也。崔云:犹贯也。翛然而往,侗然而来,是谓卫生之经已。」
〔疏〕重举前文,结成其义。曰:「然则是至乎?」
〔注〕谓己便可得此言而至耶?
〔疏〕谓闻此言,可以造极。南荣不敏,重问老君。曰:「未也。吾固告汝曰:『能儿子乎?』
〔注〕非以此言为不至也,但能闻而学者,非自至耳。苟不自至,则虽闻至言,适可以为经,胡可得至哉?故学者不至,至者不学也。
〔疏〕夫云能者,奖劝之辞也。此言虽至,犹是筌蹏,既曰告汝,则因禀学。然学者不至,至者不学,在筌异鱼,故曰未也。此是老子重答南荣。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
〔疏〕虚冲凝淡,寂寞无情,同槁木而不荣,类死灰而忘照。身心既其双遣,何行动之可知乎?卫生之要也。
〔释文〕若槁苦老反。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
〔注〕祸福生于失得,人灾由于爱恶。今槁木死灰,无情之至,则爱恶失得,无自而来。
〔疏〕夫祸福生乎得丧,人灾起乎美恶。今既形同槁木,心若死灰,得丧两忘,美恶双遣,尚无冥昧之责,何人灾之有乎?
〔释文〕恶有音乌。爱恶乌路反。下同。,败也。是「天钧」当言「败」,不当言「则」,元嘉本非。
备物以将形。
〔注〕因其自备而顺其成形。
〔疏〕将,顺也。夫造化洪鑪,物皆备足,但顺成形,于理问学。
〔释文〕备物以将形备,具也。将,顺也。藏不虞以生心。
〔注〕心自,」,形相近,故「和」误为「成」。注「安之若命,故其成不滑」,疏「不足以乱于大成之心」,皆不知「成」为「和」之误字,而曲为之说耳。
〔释文〕以滑音骨。不可内于灵台。
〔注〕灵台者,心也。清畅,故忧患不能入。
〔疏〕内,入也。灵台,心也。妙体空静,故世物不能入其灵台也。
〇俞樾曰:「不可」上当有「万恶」二字。上文「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其文已足,「万恶不可内于灵台」,则又起下意。下文云「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皆承此言之。读者不详文义,误谓「不可内于灵台」与「不足以滑成」两句相属,故删「万恶」二字耳。文选广绝交论李善注引此文正作「万恶不可内于灵台」。典案:俞说是也。御览三百七十六引此文亦正作「万恶不可内于灵台」,尤其塙证。
〔释文〕灵台郭云:心也。案:谓心有灵智,能住持也。许慎云:人心以上,气所往来也。
〇典案:文选广绝交论注引司马云:心为神灵之台也。释文阙。灵台者有持。
〔注〕有持者,谓不动于物耳,其实非持。
〔疏〕惟贵能持之心,竟不知所以也。
〇典案:「台」有持义,故曰「灵台者有持」。释名释宫室曰:台,持也。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淮南子俶真篇「其所居神者,台简以游太清」,高注:台,犹持也。是其义也。盖皆以声为训耳。而不知其所持。
〔注〕若知其所持,则持之。而不可持者也。
〔注〕持则失也。
〔疏〕若有心执持,则失之远矣,故不可也。不见其诚己而发。
〔注〕此妄发作者也。
〔释文〕不见其诚己而发谓不自照其内而外驰也。每发而不当;
〔注〕发而不由己诚,何由而当耶?
〔疏〕以前显得道之士,智照光明;此下明丧真之人,妄心乖理。诚,实也。未曾反照实智,而辄妄发迷心,心既不真,故每乖实当也。
〔释文〕每发而不当丁浪反。尔雅云:每,虽也。谓虽有发动不中当。业入而不舍。
〔注〕事不居其分内。
〔疏〕业,事也。世事撄扰,每入心中,不达违从,故不能舍止。每更为失。
〔注〕发由己诚,乃为得也。
〔疏〕每妄发心,缘逐前境,自谓为得,飜更丧真。
〇碧虚子校引刘得一本「每」下有「妄」字。典案:疏「每妄发心」,是成本亦有「妄」字。上文「不见其诚己而发」,郭注「此妄发作」,当即因此文有「妄」字而言。「每妄更为失」,与上「每发而不当」相对为文,刘得一本较长。若以「每发而不当,业入而不舍」二句相对,则「每更为失」一句为无所系丽矣。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幽闲之中者,鬼得而诛之。
〔疏〕夫人鬼幽显,乃曰殊涂,至于推诚履信,道理无隔。若彼乖分失真,必招报应,雠怨相感,所以遭诛,则杜伯、彭生之类是也。
〔释文〕幽闲音闲。
〇典案:高山寺古钞本作「幽冥」。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独行。
〔注〕幽显无愧于心,则独行而不惧。
〔疏〕幽显二涂,分明无谴,不犯于物,故独行不惧也。,故其为兵,甚于剑戟也。
〔疏〕兵戈,锋刃之徒。镆鎁,良剑也。夫憯毒伤害,莫甚乎心。心志所缘,不疾而速,故其为损害,甚于镆鎁。以此校量,剑戟为下。
〔释文〕莫憯七坎反。广雅云:痛也。元嘉本作「潜」。
〇典案:淮南子主术篇「兵莫憯于志,莫邪为下」,高注:憯,犹利也。镆音莫。鎁也嗟反。镆鎁,良剑名。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闲。
〔疏〕寇,敌也。域心得丧,喜怒战于胸中,其寒凝冰,其热燋火,此阴阳之寇也。夫勍敌巨寇,犹可逃之,而兵起内心,如何避邪!
〇奚侗曰:淮南缪称训、主术训并作「寇莫大于阴阳,而桴鼓为小」,当依补。典案:奚说是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上当有脱文。人间世篇「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以彼例此,「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句上必尚有「无适而非阴阳」语,不止「桴鼓为小」四字。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
〔注〕心使气,则阴阳征结于五藏,而所在皆阴阳也,故不可逃。
〔疏〕此非阴阳能贼害于人,但由心有躁竞,故使之然也。
〔释文〕五藏才浪反。后皆放此。而求备焉,游心是非之境,恶其所受之分也。
〔释文〕所恶乌路反。下及注皆同。所以恶乎备者,其有以备。
〔注〕本分不备而有以求备,所以恶备也。若其本分素备,岂恶之哉?
〔疏〕造物已备,而嫌恶之,岂知自然先已备矣。故出而不反,见其鬼;
〔注〕不反守其分内,则其死不久。
〔疏〕夫出愚惑,妄逐是非之境,而不能反本还原者,动之死地。故见为鬼也。
〔释文〕故出而不反谓情识外驰,而不反观于内也。见其鬼王云:永沦危殆,资死之术,己行及之,故曰见鬼也。出而得,是谓得死。
〔注〕不出而无得,乃得生。
〔疏〕其出心逐物,遂其欲情,而有所获者,此可谓得死灭之本。
〔释文〕出而得是谓得死若情识外驰,以为得者,是曰得死耳,非理也。灭而有实,鬼之一也。
〔注〕已灭其性矣,虽有斯生,何异于鬼?
〔疏〕迷灭本性,谓身实有,生死不殊,故与鬼为一也。
〔释文〕灭而有实鬼之一也广雅云:灭,殄也,尽也。实,塞也。既殄塞纯朴之道,而外驰浇薄之境,虽复行尸于世,与鬼何别?故云鬼一也。以有形者象无形者而定矣。
〔注〕虽有斯形,苟能旷然无怀,则生全而形定也。
〔疏〕象,似也。虽有斯形,似如无者,即形非有故也。旷然忘我,故心灵和光而止定也。无处所,自古至今,甚为长远,寻求今古,竟无本末。
〔释文〕乎处昌据反。下注同。有长丁丈反,增也。又如字。下注同。本剽本亦作「摽」,同。甫小反。崔云:末也。李怖遥反。徐又敷遥反。下同。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
〔注〕言出者自有实耳,其所出无根窍以出之。
〔疏〕有所出而无窍穴者,以凡观之,谓其有实,其实不有也。
〔释文〕有所出夫生必有所出也。而无此明所出是无也。既是无矣,何能有所出耶?窍者有实既言有窍,窍必有实;求实不得,窍亦无也。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
〔注〕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
〔疏〕宇者,四方上下也。方物之生,谓其有实,寻责宇中,竟无来处。宇既非矣,处岂有邪?
〔释文〕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三苍云:四方、上、下为宇。宇虽有实,而无定处可求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注〕宙者,有古今之长,而古今之长无极。
〔疏〕宙者,往古来今也。时节赊长,谓之今古,推求代叙,竟无本末。宙既无矣,本岂有耶?
〔释文〕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三苍云:往古来今曰宙。说文曰:舟舆所极覆为宙。长,犹增也。本,始也。宙虽有增长,亦不知其始末所至者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
〔注〕死生出入,皆欻然自尔,无所由,故无所见其形。
〔疏〕出入,由生死也。谓其出入生死,故有出入之名,推穷性理,竟无出入处所之形而可见也。
〇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入出」作「出入」。典案:张本是也。上文云「有乎出,有乎入」,注「死生出入」,疏「出入,由生死也」,是郭、成所见本亦并作「出入」,疑当据乙。是谓天门。
〔注〕天门者,万物之都名也。谓之天门,犹云衆妙之门也。
〔疏〕天者,自然之谓也。自然者,以无所由为义。言万有皆无所从,莫测所以,自然为造物之门户也。
〇典案:注「天门者,万物之都名也」,「门」字疑衍。疏「天者,自然之谓也」,亦仅释「天」字。高山寺古钞本注上「天」下无「门」字,疑是。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
〔注〕死生出入,皆欻然自尔,未有为之者也。然有聚散隐显,故有出入之名。徒有名耳,竟无出入也,门其安在乎?故以无为门。以无为门,则无门也。
〔疏〕夫天然之理,造化之门,徒有其名,竟无其实。而一切万物,从此门生,故郭注云「以无为门。以无为门,则无门矣」。有不能以有为有。
〔注〕夫有之未生,以何为生乎?故必自有耳,岂有之所能有乎?
〔疏〕有既有矣,焉能有有?有之未生,谁生其有?推求斯有,竟无有也。必出乎无有。
〔注〕此所以明有之不能为有而自有耳,非谓无能为有也。若无能为有,何谓无乎?
〔疏〕夫已生未生,二俱无有,此有之出乎无有,非谓此无能生有。无若生有,何谓无乎?而无有一无有。
〔注〕一无有则遂无矣。无者遂无,则有自欻生,明矣。
〔疏〕不问百非四句,一切皆无,故谓一无有。圣人藏乎是。
〔注〕任其自生而不生生。
〔疏〕玄德圣人,冥真契理,藏神隐智,其在兹乎!异,故引其族以譬也。
〔释文〕昭景也着丁略反,又张虑反。戴本亦作「载」。也甲氏也着张虑反,久也。又丁略反。封也非一也一说云:昭、景、甲,三者,皆楚同宗也。着戴者,谓着冠,世世处楚朝,为衆人所戴仰也。着封者,谓世世处封邑,而光着久也。昭、景、甲三姓虽异,论本则同也。崔云:昭、景二姓,楚之所显戴,皆甲姓显封,虽非一姓,同出公族,喻死生同也。此两说与注不同,聊出之耳。已复扶又反。,当据补,仍以「移是」绝句,「非」字属下读。典案:如李、张本补「非」字,则当以「非」字绝句,谓今之人为是非所移耳。若以「移是」为句,「非今之人也」为句,是谓古之人亦为是所移矣,此岂庄生之指哉?马读非。今据江南李氏本、张本补「非」字,仍从郭读。是蜩与学鸠同于同也。
〔注〕同共是其所同。
〔疏〕蜩、鷽二虫,以蓬蒿为是。二虫同是,未为通见,移是之人,斯以类也。蜩同于鸠,鸠同于蜩,故曰「同于同」也。
〔释文〕蜩音条。学鸠本或作「鷽」,音同。信之质耳,至信则弃除之矣。
〔释文〕辟金必领反,除也。又婢亦反。之患累也。
〔释文〕恶欲乌路反。哀乐音洛。累德劣伪反。后注同。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
〔疏〕去舍、从就、贪取、施与、知虑、伎能,六者蔽真道也。
〔释文〕知能音智。此四六者不荡胷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注〕荡,动也。
〔疏〕四六之病不动荡于胸中,则心神平正,正则安静,静则照明,明则虚通,虚则恬淡无为,应物而无穷也。
〔释文〕不荡本亦作「荡」,徒党反。郭云:动也。又徒浪反,又吐浪反。目不能视而不可强视,心不能知而不可强知,若有分限,犹如睨也。
〔释文〕睨也鱼计反,又五礼反,视也。动以不得已之谓德。
〔注〕若得已而动,则为强动者,所以失也。
〔疏〕夫迫而后动,和而不唱,不得已而用之,可谓盛德也。动无非我之谓治。
〔注〕动而效彼则乱。
〔疏〕率性而动,不舍我效物,合于正理,故不乱。
〔释文〕谓治直吏反。名相反而实相顺也。
〔注〕有彼我之名,故反;各得其实,则顺。
〔疏〕有彼我是非之名,故名相反;无彼我是非之实,故实相顺也。谓工乎天。
〔疏〕天乎人乎,不见人天之异,都任之也。前自遣天人美恶,犹有天人;此句混一天人,不见天人之异也。吾者,论主假自称也。?
〔疏〕大道旷荡,无不制围,故以天地为笼,则雀无逃处。是知以威取物,深乖大造。
〇典案:御览七百六十四引「以」上有「或」字,九百二十二引有「或曰」二字。
〔释文〕之笼力东反。所好呼报反。下及注文同。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
〔疏〕伊尹,有莘氏之媵臣,能调鼎,负玉鼎以干汤,汤知其贤也,又顺其性,故以庖厨而笼之。百里奚没狄,狄人爱羊皮,秦穆公以五色羊皮而赎之。又云:百里奚好着五色羊皮裘,号曰五羖大夫。而汤圣穆贤,俱能好士,故得此二人,用为良佐,皆顺其本性,所以笼之。
〇典案:类聚九十三、御览九百二十二引「汤」上有「殷」字,「殷汤」与「秦穆」相对为文。
〔释文〕汤以胞本又作「庖」,白交反。
〇典案:正文「庖人」旧作「胞人」。释文:本又作「庖」。与宋本、道藏注疏本、音义本合。御览七百六十四、九百二十二引字并作「庖」。人笼伊尹伊尹好厨,故汤用为庖人也。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百里奚好秦而拘于宛,故秦穆公以五羊皮赎之于楚也。或云:百里好五色皮裘,故因其所好也。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
〔疏〕顺其所好,则天下无难。逆其本性而牢笼得者,未之有也。,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注〕彼形残胥靡,而犹同乎天和,况天和之自然乎!
〔疏〕同乎天和,忘于逆顺,故恭敬之而不喜,侮慢之而不怒也。
〔释文〕侮之亡甫反。出怒不怒,则怒出于不怒矣;出为无为,,则为出于无为矣。
〔注〕此故是无不能生有,有不能为生之意也。
〔疏〕夫能出怒出为者,不为不怒者也。是以从不怒不为出。故知为本无为,怒本不怒,能体斯趣,故侮之而不怒也。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有为也。欲当则缘于不得已,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
〔注〕平气则静理足,顺心则神功至,缘于不得已,则所为皆当。故圣人以斯为道,岂求无为于恍惚之外哉?
〔疏〕缘,顺也。夫欲静攀援,必须调乎志气;神功变化,莫先委顺心灵。和混有为之中,而欲当于理者,又须顺于不得止。不得止者,感而后应,分内之事也。如斯之例,圣人所以用为正道也。
【校记】集释本「冰解冻释者」下有「能乎」二字,据注、疏,似当以有「能乎」二字为是。字,原误作「子」。羿诬,原作「诬羿」,据韩非子难三原文乙。侮,原误作「悔」,据别本及释文改。挈,道藏本作「絜」,成疏亦作「絜」,于义合。舒,王校集释本据郭注改为「饰」,据改。俱,王校集释本依韵会改为「很」,据改。气,王校集释本依世德堂本改为「成」,据改。南华真经注疏以此句为注文窜入而删,当从之。堲,王校集释本依说文补,据补。闲,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闻」,王校集释本亦作「闻」,据改。也,王校集释本改作「使」,据改。毕,王校集释本改作「果」,据改。生,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性」,据改。获,王校集释本作「擭」。史记太史公自叙,据俞樾《诸子平议》改作「汉书司马相如传」。韄,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双」。不谓,王校集释本依正文改作「不犹」,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改作「不是」。此句王校集释本作「今之所请,卫护全生」,南华真经注疏作参考王校并辑要本作「今所愿请,卫护全生」。「无」当移「其」前,郭注原如此。水,王校集释本依宋本及成疏改作「冰」,据改。者,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骛」,据改。意,王校集释本改作「竟」,据改。有,王校集释本改作「用」。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补「有」字,据补。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有」字,据删。是,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徙」,据改。施,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存」,据改。真,南华真经注疏从续古逸本、道藏成疏本、辑要本改作「直」。慤,王校集释本改作「确」。节,王校集释本改作「足」,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当从辑要本。据删。墁,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作「慢」,据改。敏,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改作「冥」,王校集释本改作「默」,于义较合,据改。虚,据王校集释本补。此句王校集释本改作「不见人己内外」,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改作「不分人在己外」。却,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改作「知」,据改。裁,王校集释本改作「是」,据改。也,从王校集释本补。小,从王校集释本据郭注及文义补。家,从王校集释本删。知,南华真经注疏从高山寺本删,据删。而,从王校集释本补。而,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据删。而,王校集释本依王叔岷说改「所」字,据改。猛,南华真经注疏前「猛」后增「获」字,并删后「猛」。从王校集释本删「猛」字。在,从王校集释本改作「往」。
猜你喜欢 兵守第十二·商鞅 先知卷第九·扬雄 卷七·孙奇逢 卷十四·陆陇其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七十三章 论罚(二)·林语堂 第十四章 22·辜鸿铭 第四章 23·辜鸿铭 第四章 19·辜鸿铭 卷三·程廷祚 礼记纂言原序·吴澄 卷一百八十五·山井鼎 无见品第二·佚名 信心铭原文·僧璨 说无垢称经卷第六·佚名 四念处颂并序·省庵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